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二『寶積經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問答修學
丙一 普明問 『爾時,會中有普明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當云何住? 當云何學』? [P270]

  流通分有問答修學,時眾奉行二科。由普明菩薩發起,所以本經又稱普 明菩薩會。普明菩薩的問答,是重要的!但在全經中,只是流通部分;所以 以普明菩薩為經名,不大恰當。本經異譯,遺曰摩尼寶經,流通分非常簡單 ,沒有本經流通部分。摩訶衍寶嚴經,與世親菩薩造論所依的寶積經本,也 與本經不同。流通分由須菩提起問,如來宣說持經功德及身口意各十種清淨 。唯趙宋譯的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流通部分,是綜合了寶嚴經(世親所 依經本)及本經,也說是普明菩薩問的。這可見本經的流通分,梵本多有不 同。因此,以普明菩薩為經名,越覺得不妥當了!

  在那「時」,法「會中有」名為「普明(以慧光普照得名)菩薩」的, 出來啟「白佛」說:「世尊」!如「菩薩欲學是寶積經」──如來上面所說 的寶積法門,應「當」怎樣的安「住」?應「當」怎樣的修「學」?普明菩 薩所提出的,住,是心住於正法,與正法相應而不動。學,是種種修行。金 剛經以住、行、降伏其心──三句來啟問,本經以住、學來啟問。據如來的 [P271] 開示來說,如來是綜合的答覆:應這樣的住心而修學。這是菩薩的修學法, 所以在這流通分中,清楚地顯出了大乘學者的面目。這所以在本經中,雖屬 流通,也是非常的重要。

  
丙二 如來答
丁一 不住相學 『佛言:『菩薩學是經,所說皆無定相而不可取,亦不可著。隨是行者,有大 利益。』

  如來開示修學的方法有四,一、不住相學:「佛」說:「菩薩學是」寶 積「經」,應該是這樣的。對如來上面「所說」的一切,能信解「皆無定相 」,如幻如化「而不可取」的;不可取,也就「不可著」。取是持取,著是 堅持不捨。但這不是說,可取而不要取,可著而不要著,是說本沒有可取可 著的。如夢中的忽貪忽瞋,覺得不應起貪瞋,因為並沒有可貪可瞋的真實存 在。如菩薩能「隨」順這不取不著相而修「行」,那就「有大利益」。不但 [P272] 能得己利,而且自他兩利,福慧具足。

  
丁二 大精進學 『普明!譬如有乘坏船,欲渡恆河,以何精進乘此船渡』?答言:『世尊!以 大精進乃可得渡。所以者何?恐中壞故』。佛告:『普明!菩薩亦爾,欲修佛法 ,當勤精進,倍復過是。所以者何?是身無常,無有決定,壞敗之相,不得久住 ,終歸磨滅;未得法利,恐中壞故。』

  二、大精進學;佛告「普明:譬如有」的「乘」了一艘「坏船」──雖 已造成船形,但還沒製造完密。乘這樣的船,想「渡」過極寬闊而水流又急 的「恆河」,你想,這應「以何」等的「精進」努力,來「乘此船」而橫「 渡」呢?普明菩薩「答」道:這是要「以」極「大精進」,才「可」能「得 渡」。為什麼呢?因為船質太差,河面太闊,「恐」怕船到「中」流,來不 及渡河,船就「壞」了啦!「佛告普明」菩薩說;菩薩也應該這樣的「修」 學「佛法」──如上所說的寶積法門。應「當勤」勉「精進」,比起乘坏船 [P273] 渡恆河,要加「倍」的超「過」渡河的精進才行。為什麼菩薩應有更大的精 進?大寶積法門,如恆河那樣的廣大,本不是一下就能學成了的。而菩薩的 身體,也許比坏船更不如呢!佛說:「是身無常」,在息息生滅中,「無有 」「定」相可得。身體不斷的變化,什麼時候死,全沒有一定。所以身體的 「壞敗」──變異「相」,是必然如此的;怎麼也「不得久住,終歸磨滅」 。人生必有一死,只是遲早而已。所以在修學寶積法門時,「未得法利」-- --信解通達悟入正法的利益;有誰能保證,到幾歲一定能悟入呢!這個身體 是必壞的,卻又不知什麼時候要壞。如不趁早努力修學,忽而因病死了,要 修也來不及了,豈非可惜!所以死稱死魔,為障道的一大因緣。那末,如修 學而未得法益,不應該特別精進以求悟入嗎?因為正像船到中流,「恐」怕 這身體在修學「中」間忽然「壞」了。

  這是現身急於求得法利的精進;古代中國禪師,很有這種精神。有的怕 現身不能成辦,所以佛開淨土──彌陀淨土,藥師淨土,彌勒淨土等法門, [P274] 以確保來生的見佛聞法。成就大乘信心的不退。也有深信因果,雖說死了可 惜,而到底善根深植,所學不虛,未來一定能以此而得入,所以只是盡力修 學去。

  
丁三 為眾生學 『我在大流,為渡眾生斷於四流故,當習法船;乘此法船,往來生死度脫眾生 。云何菩薩所習法船?謂平等心,一切眾生為船因緣;習無量福,以為牢厚清淨 戒板;行施及果以為莊嚴;淨心佛道為諸材木;一切福德以為具足堅固繫縛;忍 辱柔軟憶念為釘;諸菩提分堅強精進,最上妙善法林中出;不可思議無量禪定, 福德業成善寂調心,以為師匠;畢竟不壞大悲所攝,以四攝法廣度致遠;以智慧 力防諸怨賊;善方便力,種種合集四大梵行以為端嚴;四正念處為金樓觀;四正 勤行、四如意足以為疾風;五根善察,離諸曲惡;五力強浮;七覺覺悟,能破魔 賊;入八真正道,隨意到岸,離外道濟;止為調御;觀為利益;不著二邊,有因 緣法以為安隱。大乘廣博無盡辯才,廣布名聞,能濟十方一切眾生,而自唱言: [P275] 來上法船,從安隱道,至於涅槃,度身見岸,至佛道岸,離一切見。如是普明! 菩薩摩訶薩應當修習如是法船,以是法船,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在生死中度 脫漂沒長流眾生』。』

  三、為眾生學:菩薩的修學佛法,是為了眾生。要利益眾生,就必須自 己修治悟入。所以菩薩是為了利他而自利,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如專為了自 己這樣那樣,就不是菩薩風格,而是聲聞了。如來開示這一重要的學習法說 :菩薩應這樣的想:「我在」生死「大流」中,為了要「渡」脫生死「眾生 」,使他們「斷於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眾生為煩惱而漂 流生死,如在瀑流的漂蕩、洄漩中,不能自脫一樣。所以度脫生死河中的眾 生,主要為斷眾生的煩惱;煩惱如瀑流一樣,所以叫四瀑流。要渡生死瀑流 中的眾生,應「當」修「習」佛法,而這一切佛法;如能在河流中往來的船 隻一樣,所以譬喻為「法船」。學習佛法而有所成就,如有了法船一樣,可 以「乘此法船,往來生死」河流。自己依法船而不致陷溺,也就能在生死河 [P276] 中「度脫眾生」。這樣的佛法船,自度度他,是菩薩所應勵力修學的。那到 底什麼是「菩薩所習」學的「法船」呢?這當然是一切佛法。以法為船,所 以就以種種佛法功德,來比喻船隻所有的一切。

  先舉一一的譬喻:一、修「平等心」,救護「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 ,「為」成就法船的「因緣」。因緣不具足,造船不能成就。佛法依眾生而 起,沒有眾生,也就沒有佛法。所以於一切眾生的平等心,為法船的因緣。 二、修「習無量福」德,主要是清淨戒行。有了清淨戒,那就人間天上,不 會墮落。否則自己淪墜惡道,還想救眾生嗎?這無量福德,「為牢」固堅「 厚」的──「清淨戒」行,如船「板」一樣,牢固堅厚,不會沈沒。三、修 「行」布「施及」布施的「果」報,在人天中,受種種的富樂自在。就「以 」此「為」法船的「莊嚴」,莊嚴即精美的裝飾,富麗堂皇。四、「淨心佛 道」──於佛菩提而生清淨信心(菩提心),「為」成就法船的「諸材木」 。這是造作大船的主材,如房屋有棟樑一樣。五、除上布施、持戒、淨信以 [P277] 外,廣修其他的「一切福德」。這一切福德,「以為」法船所有的,「具足 」而「堅固」的「繫縛」。什麼是繫縛?如船隻要有足夠而堅固的纜索,才 可以牢繫上岸。六、修「忍辱」、心性「柔軟」,不失正「憶念」。這樣的 柔忍而攝受眾生,正念而不忘佛道,「為」法船的「釘」子,緊密的結合而 不致破散。七、「諸菩提分」,是成就菩提的因素;這都從「堅強精進」中 修習成就。這些菩提分法,如造成法船的一切材木;從精進中來,所以是從 「最上妙善」的「法林中出」來。八、修「不可思議」的「無量禪定」:無 量是四無量,禪是四禪。定是四無色定,合為十二門禪。以「福德業」所「 成」就的這些極「善」靜「寂」,極善「調」伏的定「心」,「以為」造成 法船的工「師匠」人。工師的審慎精製,如以定心而成就一切功德。九、法 船是盡未來際的廣度眾生,這是由於「畢竟不壞」──不變異的「大悲」心 「所攝」受。依大悲心,而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來攝 導眾生。悲心是這樣的深徹堅固,四攝是這樣的方便攝受,所以法船能「廣 [P278] 度」眾生,「致遠」──到達極遠的目的地。廣度是化眾生;致遠是成佛道 。十、在法船的往來生死中,「以智慧力」覺照一切,這才能「防」護「諸 怨賊」,不為魔外煩惱所壞。十一、從智慧所起的「善方便力」,能「種種 合集四大梵行」。四梵行是:慈無量,令一切眾生得樂;悲無量,令一切眾 生脫苦;喜無量,見眾生的得福樂而隨喜;捨無量,於一切眾生住平等捨。 這方便所起的梵行,「以為」法船的大「莊嚴」。十二、「四正念處」:身 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為」法船上的「金樓觀」。什麼是金樓 觀?在船的上層高處,建一金屬的樓臺,以便瞭望海中的一切。四念處觀一 切法不淨、苦、無常、無我,如金樓觀一樣。十三、「四正勤行、四如意足 」,是精進力,定通力,能推進大乘法船,往來生死海,救度眾生,所以如 推動船帆的「疾風」一樣。十四、「五根」,是信、進、念、定、慧,以慧 根為主。所以能「善」巧「觀」察法船所行的航道,遠「離諸」險「曲」的 「惡」道,而平安的前進。十五、「五力」呢,那是「強」大的「浮」力, [P279] 能載重而不致沈沒。十六、「七覺」分能「覺悟」大眾的昏迷,所以「能破 魔賊」。如船在海中,能隨時覺察,就不會為海盜等侵襲。十七、八正道, 如八條正確的航線。法船進「入八真正道」,就能「隨意到」達涅槃彼「岸 」,安穩的上岸遊樂,不會誤入歧途,所以能「離外道濟」。濟是津濟,也 就是渡頭、碼頭。外道渡頭,即外道教化到達的地方。十八、止與觀,為修 行的主要法門。在大乘法船中,以修「止為調御」,即駕駛者。一心一意的 駕駛,如制心一處的止。又以修「觀為」真實「利益」,因為唯有正觀,才 能得真實的自利利他。十九、這樣的法船。運眾生從此(岸)到彼(岸), 又從彼還來此岸,「不著」於生死涅槃的「二邊」,無盡的利濟眾生。二十 、「有」無量法門的「因緣法」,圓滿究竟,所以能「為」眾生作「安隱」 ,能得安樂。上來二十句,以佛法喻船的一切;以船喻佛法的救度眾生。

  菩薩應修學佛法,從生死海中度脫眾生,如船一樣。而修學法門得成就 的人──菩薩,就如船主一樣。上面說明了法船,以下要說法船的主導者。 [P280] 菩薩怎樣的宣傳號召,引導眾生來同登法船呢?「大乘」菩薩具備了「廣博 」的「無盡辯才」,這對於折伏外道,化導愚蒙,是非常重要的。經說四無 礙解: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樂說無礙解。有了這四無礙解,才 能說法的辯才無盡。這樣的大菩薩,真的無人不知。菩薩有了這樣的功德, 所以德聲「廣布,名聞」十方,也就因此「能濟」度「十方一切眾生」。菩 薩以此法船度眾生時,「自」己宣「唱」佛法說:「來」!大家來登「上」 這佛「法」的大「船」!大家如登上這法船,就是歸依三寶,依法修學。這 樣,生死苦海中的眾生,就能「從安隱」(與穩同)的正「道」,一直前進 ,而「至於涅槃」。這就是「度」脫「身見」──我見的此「岸」,而「至 佛道」的彼「岸」。要知道不脫生死,只是我見繫縛。有了我見,就是世間 ,就是生死,就是此岸。一切法空無我,是破除我見而入佛道的正道。所以 要到佛彼岸,必須「離」我見為本的「一切見」。有我見,就有常見斷見, 一見異見,有見無見……六十二種見趣,如滋蔓叢生,不易清除。唯有截除 [P281] 我見根本,一切枝末的見趣,才從此永盡。斷我見,離一切見的佛道,就是 一切法空無我、無相、無願、不生不滅、不取不捨的正法。菩薩以法船度眾 生,主要是宣揚正法,以正法來號召攝受眾生,救脫眾生於生死大海。

  為眾生學的法船普度,已如上廣說。末了,結告「普明」菩薩:「菩薩 摩訶薩,應當修習」這樣的「法船。以是法船」,在「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 (無量數)劫」中,一直「在生死中,度脫漂沒」於「長流」的「眾生」。 眾生在生死流中,頭出頭沒,如不遇佛法,永無了日,所以說長流。所說的 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舉一極長的時間來說,其實菩薩的廣度眾生,是盡 未來際,無窮無盡。菩薩應這樣的度眾生,就不能不為了眾生而修習這樣的 法門。

  
丁四 速疾道學 『又告普明:『復有法行,能令菩薩疾得成佛。謂諸所行真實不虛,厚習善法 。深心清淨,不捨精進。樂欲近明,修習一切諸善根故。常正憶念,樂善法故。 [P282] 多聞無厭,具足慧故。破壞憍慢,增益智故。除滅戲論,具福德故。樂住獨處, 身心離故。不處憒鬧,離惡人故。深求於法,依第一義故。求於智慧,通達實相 故。求於真諦,得不壞法故。求於空法,所行正故。求於遠離,得寂滅故。如是 普明!是為菩薩疾成佛道』。』

  四、速疾道學:佛「又告普明」:此外,還「有」隨法順法的「法行, 能令菩薩疾得成佛」。法門是這樣的廣大甚深,身命又如此的危脆難保!如 未得法利而就死了,被可憐為『如入寶山空手回』。所以怎樣的容易成佛, 迅速成佛,為佛弟子的普遍要求。佛也就在這開示修學時,明白地提出了這 一修學法。古人比喻:如船在港汊河渠中,一天不過行幾十里,拉縴,搖漿 ,還是那麼艱苦!如一旦船到大海,那時風帆飽滿,被形容為『瞬息千里』 。修行也是這樣:專在事相上修行,修行又難,功德又少。如能與法相應, 心心流入法性大海,那就捷疾無比。金剛經說:釋迦在然燈佛處,悟入無生 法忍,比之以前的久劫修行,是不能相比的。悟入法性,才能易疾成佛。雖 [P283] 然如來適應眾生根性,說些易行易成法門,唯與法相應的法行,才是第一義 悉檀。如說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為易行道。這是說極樂世界修行容易穩當, 決定能不退轉菩提心,並非說容易成佛。生了淨土,還得修行,一直到得無 生忍,才能通入法性大海。一帆風順!還有些說欲樂為方便,容易成佛,那 無非世界悉檀,以欲鉤牽,使人樂於修學而已。又有些經文,為了懈怠眾生 ,聽說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就心怯引退。所以說三生、一生,即可成佛。那 是對治悉檀。有的不知佛法人人可修,人人可成,懷疑自己。於是佛說一切 眾生有如來藏性,眾生即佛;指心本淨性為成佛因,以啟發向上向善的菩提 心,那是為人悉檀。然約究竟義說,唯般若與法相應,才能入法性海,疾成 佛道。

  佛說疾易成佛的修學,有十四句,分三:三根本,六要行,五求真實。 三根本是直心、深心、菩提心,與維摩詰經所說的一樣。一、「所行真實不 虛」,是直心。從現相說,真實不虛是心性質直,沒有諂曲。約實質說,那 [P284] 是般若與真如相應;是正觀諸法空性(起信論以正念真如為直心)。正觀實 相,法性本空,並非落空成病,而是以般若無所得為方便,所以能「厚集善 法」,如般若經說,厚集是無邊積集的意思。二、深心:菩薩的大悲心,「 深」徹骨髓。悲與般若相應(名為無緣大悲),悲「心清淨」。雖法性空不 可得,而以悲願力,「不捨精進」,利益眾生。三、菩提心:菩薩「樂欲」 ──志願愛樂「近明」。明是菩提的覺明;近明是向於菩提,臨近菩提,這 是願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本,「修習一切諸善根」。這直心、深心、菩提心 ,即大乘三要:菩提願、大悲心、真空見。大乘法必備這三心,有三心才直 向佛道。如離卻三心,一切修行,都不名為大乘法了。

  六要行是:一、菩薩心恆「常正憶念」,如念佛、念法、念僧,念無常 、無我,念法性本空、本淨等。菩薩「樂」於「善法」,所以一心正念。常 時現前。二、「多聞」佛法而「無厭」足心。因法義甚深,廣大無邊,所以 聽法無厭,才能「具足」智「慧」。三、菩薩應「破壞」自心的「憍慢」, [P285] 謙卑和順,這才不致得少為足,能「增益智」慧。四、「除滅」一切愛見「 戲論」,心在正道,所以能積集「具」足一切「福德」。否則大好時光,盡 從戲論閑話中過去了。五、「樂住獨處」,這是「身心」遠「離」取相,遠 離煩惱,所以無往而不寂靜。六、「不處憒鬧」的地方。為什麼喧囂吵鬧? 只是有了不清淨不如法的人。如遠「離惡人」,那諸上善人共會一處,即使 人天雲集,也一樣的安靜呢!以上六行,仍著重為出家菩薩說。

  五求真實:本著三心而行六行,以及六度等法門,而心心念念,唯求真 實。一、「深求於法」,「依第一義」而求,所求的是勝義法。如求世俗法 ,事相法,既非真實,也就不易成佛。二、「求於智慧」:這不是世俗偏邪 智慧,而是「通達實相」的如實智,即般若。三、「求於真諦」:求那非虛 妄,不倒亂的,這就是「得不壞法」。不壞法即法性常住,不變不異;得常 法性,即一得永得,不再失壞了。四、「求於空法」:這由於「所行」中「 正」,正觀正念而能悟入。五、「求於遠離」:這是真遠離,不起一切戲論 [P286] ,離煩惱,息生死,證「得」涅槃「寂滅」。這五求,只是求於智證空性, 體實相而究竟寂滅。

  「如是」的依三根本心,修六要行,求五真實,「普明」!這就「是菩 薩」速「疾成佛」的唯一要「道」了!

  
乙二 時眾奉行 『說是經時,普明菩薩、大迦葉等,諸天、阿修羅及世間人,皆大歡喜,頂戴 奉行。』

  寶積法門的修行法,也已為普明菩薩說了。從始至終,法門圓滿,即以 時眾奉行為總結。結集者敘述說:如來「說是」寶積「經時」,始終圓滿。 大乘行者,如「普明菩薩」等。聲聞行者,如「大迦葉等」。還有人天大眾 ,如「諸天、阿修羅,及世間人」。凡在法會中見佛聞法的,莫不「皆大歡 喜」。對於這寶積法門,看作最可尊貴的,「頂戴」高舉,信「奉」而願意 實「行」。當時大眾能頂戴奉行,自然能傳持不絕,流通末世了!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