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三『勝鬘經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辛三 結成一滅諦
壬一 簡妄存真 『世尊!此四聖諦,三是無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諦入有為相,入有為相者是無常 [P225] ,無常者是虛妄法,虛妄法者非諦非常非依。是故苦諦集諦道諦,非第一義諦, 非常非依。一苦滅諦,離有為相,離有為相者是常,常者非虛妄法,非虛妄法者 是諦是常是依,是故滅諦是第一義。』

  依如來藏處說聖諦義,是甚深難知的,即四諦中的滅諦。上來已明白說到 ,這裡再依四諦作一簡釋。「此四聖諦,三是無常,一是常」。這是略標。有 生住異滅相的,稱為無常,反之即是常。四諦中,合於生住異滅相的,如苦諦 、集諦,是生死雜染法,當然是有為的。道諦為修習所生起,也是有為法。所 以,苦、集、道的「三諦,入有為相」中。有為相,或說生住異滅四相,或說 生異滅三相,或說生滅二相。總之,是有起滅變異的。三諦既「入有為相」, 所以「是無常」的。「無常」的有為法,即「是虛妄法」。無常的「虛妄法」 ,即「非諦非常非依」。諦是真實不顛倒;虛妄法是虛假而不真實的,所以說 非諦。是無常的,所以說非常。虛妄法不足為究竟依止,所以說非依。這不但 苦集,道諦也如此,所以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是故,苦諦、集諦 [P226] 、道諦,非第一義諦,非常非依」。經說苦等為四諦,今又說苦集道非諦,這 不是矛盾嗎?不!說苦集道非諦,是約非如來覺證的第一義說。如約世俗法的 作用說,雖不是究竟真實也可以名之為諦。如佛說無常是苦,真實是苦,不能 說不苦。佛說八正道是道,依此確能證涅槃,不能說不是道。所以約世俗說, 苦集道為諦。如約究竟真實說,即睢「一苦滅諦」,才是「離有為相」的。凡 是「離有為相」的,即「是常」住法。凡是「常」住法,即是「非虛妄法」, 「是諦、是常、是依」,「是故滅諦是第一義諦」。

  約四諦辨二諦,聲聞乘學者中,有不同的論說。如毘婆沙論(七七)有四 家說,,順正理論(五八)有五說。也有立苦集道三諦是世俗,滅諦是第一義 的,與本經一致。般若經說,四諦都是假名說,是世俗諦,而四諦的法空性, 是第一義諦,這是因滅諦也通假名施設,而難言寂滅,是第一義,也即與本經 的滅諦說相近。三諦是世俗,滅諦是第一義,古有此說,本經也依此作論。

  
壬二 遮倒示正 [P227]

  
癸一 遮倒見
子一 總遮凡小 『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眾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譬如生 盲不見眾色,七日嬰兒不見日輪。苦滅諦者亦復如是,非一切凡夫心識所緣,亦 非二乘智慧境界。凡夫識者,二見顛倒;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者,則是清淨。』

  抉擇如來的智境即滅諦。滅諦,即如來藏,法身,大般涅槃,這是凡夫二 乘所不能見不能證的。凡夫與二乘的見地,都不能與滅諦正義相合,故應有簡 別。先總遮凡小。

  「不思議是滅諦」,不思議即超「過一切眾生心識所緣」的,也「非一切 阿羅漢辟支佛」的「智慧境界」。這可以譬喻來說:一、「譬如生盲不見眾色 」,這喻如凡夫,於如來藏、法身,一點也沒有見到,如生下來即壞了眼根的 盲者一樣,青黃赤白的顏色,什麼也不知道。二、如「七日嬰兒不見日輪」, 嬰兒雖有視覺,但經不得強烈的日光,嬰兒在日光底下,眼睛就睜不開,不能 [P228] 正見空中的日輪。這如二乘,雖有淨智知生死法,然於如來藏法身,不能正見 。所以合法說:「苦滅諦」,也是「如是,非一切凡夫心識所緣」,也「非二 乘」的「智慧境界」。為什麼不能?因為,「凡夫」的心「識」,不能通達無 二無別的一法界性,而常起「二見」;不能正見法相,而都起四「顛倒」。二 見很多,如執有執無是二見,執常執斷是二見,執一執異是二見等。總之,眾 生所認識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於相對的而執為實有,所以一切都是二見。顛 倒,即常樂我淨的妄見。見,是推求執著義。「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是 清淨」智。清淨,依本經前後文,即清淨智,也即是空智。二乘的空智,是觀 虛妄雜染法,於四不顛倒境界轉,與如來空智的契證如來藏法身不同。大般涅 槃經,於凡夫、二乘,不能見如來藏、法身、大般涅槃的道理,說得極明白, 可為參考!

  
子二 別遮凡夫
丑一 遮二見 [P229] 『邊見者,凡夫於五受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見 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 。於身諸根,分別思惟,現法見壞,於有相續不見,起於斷見,妄想見故。於心 相續愚闇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於常見,妄想見故。此妄想見,於彼義 若過若不及,作異想分別若斷若常。』

  「邊見」,先說凡夫的二見。即二邊見。「凡夫於五受陰」境,以「我見 」為本;依此我見而起種種「妄想」和「計著」。我見是六十二見的根本,一 切見依我見而生。種種妄想執著,「生二見,是名邊見」。落於二邊,邊鄙而 不中正的倒見,名為邊見。二見極多,今舉出特重要的,即「常見斷見」。為 何特別舉出這斷常二見?因佛法宗本,為生死流轉與解脫涅槃法。於此二而引 生的倒見,不是誤認為常住的,就是錯執為斷滅的。

  二見的解說,有二番。先約於生死涅槃所起的斷常見說:「見諸行無常, 是斷見,非正見」。行是有生滅法,如五陰。凡夫見有生滅,見生者必歸於無 [P230] 常滅,不了五陰無常相似相續,不了如來藏為依而不失不壞。於是就起斷見, 以為不免無常,不免一死,終於是什麼都沒有。有些凡夫外道,厭生死而求涅 槃,「見涅槃常,是常見」,也「非正見」。因為凡夫不能真知涅槃,僅是比 對世間無常,而推想離世間的常住。這樣的常見,還是不正見。凡夫於諸行無 常起斷見,於涅槃起常見,由於「妄想見」而「作如是」的執「見」。次約有 為身心所起的斷常見說:「於」有情「身」分的「諸根」──能見的眼,能聞 的耳,到能觸的身。「分別思惟」,於「現法」中「見」它「壞」了。現法即 現在,現在生中的諸根,一旦壞了,不能再起作用,或部分壞了,或完全壞了 ,如人的死亡。這類凡夫,專在物質所集成的諸根著想,於是見諸根壞了,就 以為有情不再存在。他對「於」三「有相續」的事理,「不」能明「見」,所 以執為什麼都沒有了,「起於斷見」。這是唯物論者的偏見,由於不契真義, 但憑「妄想」的執「見」而如此。有一類凡夫,「於心相續」的真義,「愚闇 不解」。心雖是相續的,但以愚癡闇昧而不能如實了解,「不知剎那間」生滅 [P231] 的「意識境界」,所以「起於常見」;這是唯心論者的偏見。唯心論者,執有 精神的常住;他們以為眼等諸根壞了,心是相續常住而不斷的。不知道心── 意識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相續,如火焰一樣,流水一樣,是前後相續不斷的,但 並不是常住。於心相續所起的常見,也是由於「妄想見」而生起的。

  上面所說的於生死涅槃起斷常見,或說於有為的物心二法起斷常見,「此 妄想見」,都是「於彼」真「義,若過若不及」,而不能恰當,所「作異想分 別」,才以為是「若斷若常」。過與不及,都不合中道正義。不及是損減見, 太過是增益見。如見眼等壞滅,即否認業果不失的緣起法,起於斷見,即是不 及的損減。見到心識的相續,誤以為常住,這是太過的增益見。這過與不及的 斷常二見,即是上來所說的二見──邊見。

  
丑二 遮顛倒 『顛倒眾生,於五受陰,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 顛倒,即凡夫的四種顛倒。「顛倒眾生」,「於五受陰」的生死諸法,不 [P232] 能正確的了解,而起錯亂的認識。如諸行是「無常」的,他卻作「常想」;一 切有漏諸行是「苦」的,他卻起「有樂想」;一切法是「無我」的,他卻生起 「我想」;一切有漏法是「不」清「淨」的,他卻起清「淨想」。顛倒以見為 體;於法必先現有錯亂的倒想,而後才成為倒見,所以經中都稱為倒想。如人 是無常的,但從小到大,有相似相續相,不了相似相續的生滅性,所以起常想 。眾生的心境中,似乎有樂,而不知樂是輕微的苦,如為重擔所壓,感受苦痛 ;轉一轉肩,輕鬆一些,即似乎快樂,實仍為苦。有漏無常的諸行,眾生倒起 樂想。五蘊的一合假相,沒有真實的自體,也沒有絕對的自由,但眾生為我執 所蒙蔽,倒覺為有一自在的自我;自在即我。生死法,一切是不清淨的;如身 為三十六物所成,穢惡所積聚,然為薄皮及莊飾所蔽,而倒覺為清淨的。凡夫 外道,都起此四倒;聲聞法即著重於說明無常、苦、無我、不淨,修四念處, 以求解脫。

  
子三 別遮二乘 [P233] 『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淨智者,於一切智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

  「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的果智,是清淨的,名為「淨智」。此淨智,於生 死法的無常等,雖有所了知,但「於」如來「一切智」所知的如來藏「境界」 ;「及」因如來藏出纏而成就的「如來法身」,還是「本所不見」,本所不得 的。於生死了知無常等,雖生起淨智不顛倒;但如於如來法身、菩提、涅槃, 而也看做無常、苦、無我、不淨,那又是顛倒了。否定生死法,而不能肯定的 正見涅槃的常樂我淨,所以還不是究竟的正確的知見。

  
癸二 示正見 『或有眾生信佛語故,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非顛倒見,是名正見。何以故?如來 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於佛法身作是見者。是名 正見,正見者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

  究竟的真知正見,唯是如來;十地菩薩,也還不能親切的了知。然而,凡 夫、二乘、菩薩,也可能得正知見,不過不由自力的智慧證知,而是信佛所說 [P234] 而來。「或有」二乘而回小向大的,或有凡夫而初發菩薩心的,這樣的「眾生 」,佛為他們說如來藏法身一乘法,即能「信佛」的「語」言,於如來藏法身 ,生「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這「非」是「顛倒見」,而「是名」為 「正見」的。無常等約生死法說,生死法不能執常樂我淨;然如來法身涅槃, 是出世第一義,是常樂我淨的,而不應執為無常苦無我不淨。「何以」呢?因 為「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波羅蜜,即 事情的究竟成辦。佛果是究竟圓滿,有常等的四德,所以名四波羅蜜。如來法 身,超越於時間性,無前無後,無始無終,無生無滅,所以是常。涅槃經說: 『無苦無樂,是名大樂』,離去凡常的苦樂,不再有惱亂、煩動、變易,得究 竟安穩的不繫樂。我即大自在,佛於一切法自在,名為法王。佛離一切繫縛, 離一切雜染盡,名大淨。如來藏本也具此常樂我淨的,但如來法身,才圓滿的 成就顯發了常樂我淨的功德。如來法身如此,所以能「於佛」的「法身作」如 「是見」,「是名正見」。 [P235]

  得此「正見」的,才「是佛」的「真子」。此下,約父子喻說。印度婆羅 門,自稱為梵子,從梵生,從梵口中生,得到梵的一分。現在也作類似的讚歎 ;能於佛法得正見的,是如來的真子。二乘弟子,雖都可說佛子,但大乘經中 ,譏二乘為婢子,不是如來嫡子。佛的真子,是趣向佛乘的菩薩。因佛口說法 ,依佛音聲,得法氣分,所以說:「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世間 子,得父家財:有的但得父親的房屋田產,有的能得父的道德、智慧。學佛法 的也如此:有不得佛的法分,但以行布施、持戒,而得福報。有的於佛法修證 解脫,即名為「得法」分──餘財。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