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中編之六『太虛大師年譜』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年譜 清光緒十五年,己丑(一八八九──一八九0),大師生。

  十二月十八日(一八九0年一月八日),大師生於浙江省海寧州(民國改海 寧縣)長安鎮;乳名淦森。農工家世,初無異稟可資稱述(自傳一)。 父呂公駿發,原籍石門(民國改崇德)縣。來長安學藝十餘年。是年春,入 贅於業師張公其仁家。母即其仁公幼女,年僅十六(自傳一)。

   光緒十六年,庚寅(一八九0──一八九一)大師二歲。

  是年秋,駿發公去世,年二十八(自傳一)。 光緒十七年,辛卯(一八九一──一八九二),大師三歲。 [P20] 光褚十八年,壬辰(一八九二──一八九三),大師四歲。 光緒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一八九四),大師五歲。

  是年夏,大師生母再適於石門洲全鎮之李姓。大師依外祖母於離長安鎮三里 之大隱庵,護視教養,賴外祖母一人(自傳一)。 次舅子綱,設蒙塾於庵,大師因從學讀書,學名沛林(自傳一)。 是年起,大師常患瘧疾,發則纏綿數月。體虛弱,因時患夜遺(自傳一)。 光緒二十年,甲午(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大師六歲。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一八九五──一八九六),大師七歲。

  二三年來,大師雖隨舅氏讀書,然以體弱多病,時學時輟;強記善忘,直等於 [P21] 於不讀(自傳一)。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一八九六──一八九七),大師八歲。

  是年,從舅讀書於錢塘江邊之蒙館,受四書。晚間,一燈熒然,聽舅氏講解, 兼及今古奇觀之類,解力日漸萌發,能對三五字聯(自傳一)。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一八九七──一八九八),大師九歲。

  是年,大師從舅還大隱庵(自傳一)。 秋,外祖母去安徽九華山晉香,大師強以隨行。中途經平望小九華寺,鎮江金 山寺,並入寺瞻禮。往返二三月,為大師遠遊之始(自傳一)。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一八九九),大師十歲。 正月,隨外祖母朝普陀山,住天華堂。順道禮寧波之天童、育王、靈峰諸剎; [P22] 於寺僧生活,深致歆慕(自傳一)。 按:無言「太虛大師行略」,作『十三歲又隨朝普陀』,誤。 八月,戊戌政變。 冬,外祖父張公其仁卒,年七十餘;舅家日趨衰落(自傳一)。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一八九九──一九00),大師十一歲。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一九00──一九0一),大師十二歲。

  大師九歲以來,多病多遊散,未能致力讀書(自傳一)。 夏,北方有義和團之亂。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一九0一──一九0二),大師十三歲。 春,大師入長安鎮沈震泰百貨商店為學徒(自傳一)。 [P23] 夏,大師生母張氏去世,年二十八,遺李姓子女三。大師從外祖母久,母子情 疏,雖得訊奔喪,竟未痛哭(自傳一)。 八月,政府令各省州縣設學堂。佛教之寺院寺產,由是漸有被提及被佔者。 是年,外祖母離大隱庵,別住某村小庵(自傳一)。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一九0二──一九0三),大師十四歲。

  年初,大師以瘧疾時發退業,還依外祖母於某庵,養息溫讀。年來漸有文思, 始學為文(自傳一)。 冬,去石門縣祭掃祖塋。大師承外祖母意,擬變賣或租賃祖遺產業,得資供膏 火,以事科舉。未為族人所允可,仍回長安(自傳一)。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一九0三──一九0四),大師十五歲。

  是年,大師入長安朱萬裕百貨商店作學徒。然以體弱不堪(為店主)作繁瑣家 [P24] 事,未能安心學習,時憧憬於佛門之自在(自傳一)。

   光緒三十年,甲辰(一九0四──一九0五),大師十六歲。 四月初,大師藉故離長安,擬去普陀山出家(自傳一)。大師幼失怙恃,長養 於庵院,深受外祖母之宗教熏陶。以穎慧之資,處艱困之境,受神異之化; 數歷名山大海,宜其想像富而不能以市井終老。其出家初志,雖因緣不一, 而主要則在求神通。大師自謂: 『吾以慕仙佛神通而出家』( 禪律密淨四行論)。 『還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我的宗教經驗)。 五月,大師出家於蘇州木瀆滸墅鄉。初離長安,展轉抵平望。散步鶯豆湖邊小 九華寺;猛憶九歲之秋,曾隨外祖母入寺晉香。宿緣契合,因入寺求度。士 達監院允之,攜往蘇州木瀆滸墅鄉某小廟,為之剃落,法名唯心(自傳二) 。 [P25] 九、十月間,士老挈大師往鎮海縣,依師祖奘老於團橋鎮之玉皇殿;為立表字 太虛。奘老慈祥護惜,見其有瘧疾,為求醫藥,病乃漸愈(自傳二)。 十一月,奘老陪大師往寧波天童寺受戒。戒和尚寄禪,教授阿闍黎了餘,尊證 阿闍黎道階,開堂師傅淨心,見大師年少質美,咸以法器相許。時戒弟兄為 大師屬意者,有普陀山昱山(自傳二;人物誌憶七)。

  寄禪,法名敬安,湘潭人。年十八(同治七年),投湘陰法華寺出家。於歧 山悟入心地。尋至阿育王寺,燃指供養舍利,因自號八指頭陀。少失學,長 而善詩,海內士大夫稱之。光緒二十八年,來主天童。任賢用能,百廢俱舉 ;夏講冬禪,一無虛歲,天童稱中興焉。是年,年五十四(中興佛教寄禪安 和尚傳)。

  道階,法名常踐,湖南衡山人。從南嶽默庵學,宗天臺而兼賢首、唯識。是 年,寄老請講彌陀疏鈔於天童,時年三十七(南嶽道階法師小傳)。

   十二月,寄老識大師神慧,囑奘老加意護持,為修書介紹,往依寧波永豐寺歧 [P26] 昌受經(自傳二)。

  歧昌,別署水月,鄞縣人。少出家於江東永豐寺。能詩文,精音聲佛事,以 表唱水陸懺文名於時。歧老無疾言,無遽色,品德粹然而精,大師歎為不能 及。時年五十一(自傳二;歧昌老和尚八十冥壽啟)。

  是年,日僧水野梅曉來華。助寺僧於長沙辦湖南僧學堂,以抵制官紳之佔寺奪 產;為中國僧寺辦學保產之始(議佛教辦學法;從中國一般教育說到僧教育 )。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一九0五──一九0六),大師十七歲。

  是年,大師從歧老受法華經。間閱指月錄、高僧傳、王鳳洲綱鑑。始以禪錄中 「話頭」默自參究(自傳二)。

  是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於東京。 [P27]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一九0六──一九0七),大師十八歲。 春,大師進受楞嚴經,兼習詩文。時圓每袖詩過訪歧老,大師因得與為文字 交(自傳二)。

  圓,法名宏悟,福建古田人。年十九,投鼓山出家。曾從天寧冶開習禪。 二十六歲,來天童,依八指頭陀參究禪宗(葉性禮「圓法師事略」)。是 年,年二十九,漸以擅長文字見稱(自傳二)。 夏,大師入天童,聽道老講法華經,始知佛與仙神不同。曾覆講「十如是」章 ,瓶寫無遺,聽者無不驚異(自傳二──三;我的宗教經驗)。

  大師初住禪堂,習為禪堂生活。一夕,大師入丈室請益,問:「如何是露地 白牛」?和尚(寄老)下座,扭住大師鼻孔,大聲斥問;「是誰」?大師擺 脫,禮拜而退。或以為參禪有省,其實非也(自傳三)。

  其後,受道老器識,命移住法師寮。飯餘,為講教觀綱宗、相宗八要。每與 [P28]、會泉,學立三支比量 。大師於法師寮,得讀弘明 集、廣弘明集、法琳傳等護 教文獻,遠植日後弘護佛教 之因(自傳三)。 七月望,「佛教自恣日」,大 師於天童御書樓,與圓訂 盟為弟兄(自傳三)。圓 手書盟書,今猶存。文云: 『夫綱常之大,莫大於五 倫,而兄弟朋友,乃五倫 之二也。世有生無兄弟, 以異姓結手足之親;分列 [P29] 友朋,竟同盟寄腹心之託。即如桃園結義,管鮑通財,同安樂,共死生, 千載咸欽氣義。而吾儕身居方外,跡托塵中,雖曰割愛辭親,尤貴擇師處 友。然友有善者焉,有惡者焉。善者固可有益於身心,惡者難免轉妨乎道 業。悟自投身法苑,訪道禪林,所見同袍如許,求其如弟之少年聰敏,有 志進修者,亦罕逢其匹也!兼之氣求聲應,心志感孚,是以欲結同參,以 為道助。恭對我佛座前,焚香致禱,披誠發願:願得同究一乘妙旨,同研 三藏玄文,同為佛國棟樑,同作法門砥柱,同宏大教,同演真詮,乃至最 末後身同證菩提,同成正覺!互相愛念,全始全終!今則謹立義規數則, 以為助道因緣,其各永遵,俾成法益!一則以心印心,親同骨肉;不可少 懷異見,陽奉陰違!一則白首如新,歷久彌敬;不可泛交朋黨,背親向疏 !一則以善勸勉,有過箴規;不可弗納忠言,任從己意!一則疾病相扶, 患難相救;不可忘恩負義,袖手旁觀!一則安危與共,憂樂是均;不可但 顧自身,不思大義!一則事必相商,言當忍納;不可諸般瞞昧,片語分離 [P30] !一則出處行藏,追隨晤對;不可輕離忍別,致歎參商!一則各自立志, 宏法利生;不可虛度韶光,甘居人下!以上義規,各宜慎重!右錄盟心律 一首:天涯聚首兩歡然,魚水相親夙有緣。手足情同交莫逆,安危誓共義 周全!盟心志在真心印,助道功成覺道圓。並建法幢於處處,迷津廣作度 人船。時維光緒三十二年自恣日,於太白名山奎煥樓,盟兄今悟書。時年 二十九歲。本命戊寅宮,五月十二日子時建生』。

  按:太白名山即天童。今悟,為圓出家時之法名,乃曹洞宗派,「耀古 復騰今」之今。其後,接寧波七塔寺法,乃改名弘悟,故與「圓法師事 略」不同。又,奎煥樓乃樓之正名;以樓藏清帝御書,因俗稱御書樓。樓 有關帝像;然自圓主席天童,改建法堂上層為藏經樓,即移供關帝像於 法堂樓上。圓時年二十九,能屈交十七齡未滿之大師,眼力實有足多者 ! 秋初,仍回永豐寺續受楞嚴,兼閱四書五經(自傳三)。 [P31] 冬,奘老朝峨嵋山回,購 得滋補參藥,授令服之 ;多年痼疾,霍然全愈 ,色身日臻康健(自傳 三)。

  是年(「出家二年」), 大師初攝肖影,且自為 題(昧盦詩錄):『你 !你!我認識你!我認 識你!你就是你。你自題』。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一九0七──一九0八),大師十九歲。 是年夏,大師再去天童,聽道老講楞嚴經。閱楞嚴蒙鈔,楞嚴宗通,愛不忍釋 [P32] 。暇從道老受相宗八要及五教儀,於教義乃略植初基(自傳三) 。 秋,辭歧老,去慈谿汶溪西方寺閱大藏經。初以道老讚歎閱藏利益,心生嚮往 。圓力贊其成:初為修書介紹,次復親送大師去汶溪。西方寺閱藏、大有 造於大師之一生,故大師自謂: 『後來他(圓)與我雖不無牴牾,我想到西方寺的閱藏因緣,終不忘他 的友誼』(自傳三)。

  同閱藏經者,有淨寬(後為鎮江金山寺方丈)、本一(後為沙市章華寺方丈 )、昱山。昱山(法名慧月,別署懶石,常州人,出家於普陀山普慧菴)與 大師同戒,『朝夕晤對,研究唱和者,間續歷二三載。真摯高純,為(大師 )生平第一益友』 (人物誌憶七;自傳三;輯定毘陵集跋後)。 冬,大師閱般若經有省。蛻脫俗塵,於佛法得新生自此始。如自傳(三)云: 『積月餘,大般若經垂盡,身心漸漸凝定。一日,閱經次,忽然失卻身心 世界,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剎煥然炳現,如凌虛影像,明照無 [P33] 邊。座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歷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 旋取閱華嚴經,恍然皆自心中現量境界。伸紙飛筆,隨意舒發,日數十紙, 累千萬字。所有禪錄疑團,一概冰釋,心智透脫無滯。所學內學教義,世諦 文字,悉能隨心活用(自傳三;我的宗教經驗;告徒眾書;相宗新舊二譯不 同論書後)。 是年秋冬,大師目光忽成近視(自傳三)。 光緒三十四年,戊申(一九0八──一九0九),大師二十歲。 初春,溫州華山(雲泉)來西方寺。華山蓋開僧界風氣之先者!見大師神慧, 乃為力陳世界與中國之新趨勢,及佛教非速革流弊,振興僧學不為功。時大 師禪慧資心,頗不謂然,與辯十餘日而莫決。因請觀其所攜新籍(康有為大 同書,梁啟超新民說,章太炎告佛子書、告白衣書,嚴復天演論,譚嗣同仁 學),不覺為之心折,遂與華山訂莫逆交。大師以佛學救世之宏願,由此勃 [P34] 發而不復能自遏,一轉先之超俗入真而為迴真向俗(自傳四;華山法師辭世 記;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書後)。

  按:大師遇華山,辭世記作『光緒三十四年』。告徒眾書亦謂:『民國前 四年起,受(華山攜來)康有為大同書、譚嗣同仁學』等影響。然自傳敘 與華山相遇已,繼謂:『次年夏間,七塔寺請諦閑法師講四教儀』。人物 誌憶亦謂:『民國前五年,讀到先生以「白衣章炳麟」署名的告四眾佛子 書』。是則大師之遇華山,為光緒三十三年冬。二說相左,未知孰正!今 謂晚年不免廢忘致誤,取早年之說為定。 夏,聽諦閑講四教儀集註於寧波七塔寺。華山欲乘間有所宣導,故與淨寬力勸 大師往聽(自傳三──四)。

  一日傍晚,諦老答學眾問次,明「七識無體,八識有體為別」。大師就理申 問,詰難數番,諦老為眙半嚮。聽眾有非議者,諦老初不以為忤(自傳三 )。 [P35]

  諦閑,法名古虛,浙江黃巖朱氏子。業藥,困於資,光緒六年投臨海白衣寺 出家。九年,初聽法華於敏曦。十二年,初講法華於杭之六通。一再掩關於 慈谿蘆山寺,溫州頭陀寺。參禪於金山;得天臺教法於跡端融。法緣甚盛, 為當時講師巨擘。是年,講於七塔寺,年五十(寶靜「諦公老法師年譜」; 鮑海秋「諦閑法師幼年略狀」)。時圓以某寺寺產糾紛,開罪寧波官府, 被拘禁於縣衙。大師致函寄老,俠情噴湧,怪其不為營救,語涉過激。寄老 來七塔寺,面施呵責;大師乃不待法會終了,避之於平望小九華寺(自傳三 )。

  大師於小九華,識革命僧棲雲,為大師與黨人往來之始。因從棲雲讀及孫文 與章太炎之民報,梁啟超之新民叢報,鄒容之革命軍等,大受革命思想之掀 動(自傳四)。

  棲雲俗姓李,湘人。弱冠出家,嘗從寄老參學。歷數年,捨而去日本留學, 加入同盟會,與徐錫麟、秋瑾等回國潛圖革命。時雖西裝革履,猶復時以僧 [P36] 裝隱僧寺(自傳四)。 秋,得寄老諒解,乃返甬(自傳四)。 時棲雲以革命嫌疑,陷吳江獄。大師懇奘老,為求寄老向蘇撫(寄老詩友) 疏解,因得開脫(自傳四)。

  時寄老主辦寧波(府屬)僧教育會,大師與圓、棲雲襄贊之;大師之從事 佛教運動,自此始。先數年,清廷廢科舉,興學堂,各地教育會,每藉口經 費無著,提僧產充學費,假僧舍作學堂。僧界遑遑不可終日。日僧水野梅曉 、伊藤賢道等乘機來中國,誘引中國僧寺受其保護;杭州即有三十餘寺,歸 投真宗之本願寺,遇事即由日本領事館出為維護。事發,清廷乃有保護佛教 ,僧眾自動興學,自護教產,另立僧教育會之明令。浙江之寄禪、松風、華 山,江蘇之月霞,北京之覺先等,先後相共致力於自動興學之舉。時僧教育 會會長有二:一出家長老,一地方士紳。惟長老多無能,士紳多土劣,僧寺 雖負擔經費以興學,辦理多難完善(自傳四;略史;三十年來之中國佛教; [P37] 華山法師辭世記;議佛教辦學法;從中國一般教育說到僧教育)。 冬,寄老應江蘇省僧教育會之邀,參加(鎮江金山寺)成立大會,大師與棲雲 隨行,各有演說(自傳四;略史)。歸途,遊蘇州之虎丘(詩存)。回甬度 年(自傳五)。

  按:無言「太虛大師行略」,謂:『宣統元年,年十九,參加江蘇省教育 會』,誤。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