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集上編之六『攝大乘論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緣生法的唯識無義,虛妄無實,已可宣告成立。現在就以這成立的三性 說,貫通一切大乘經。
方廣,是一部經的別名,還是大乘經的總稱?這雖難確定,但據集論法 品的解釋,這是大乘經的總稱。莊嚴論述求品也說到幻等八喻,以為『世尊 處處說此八譬』,可見不是一經的名字。開顯廣大甚深的法性,所以叫方廣 (有人見後梵問經有密意二字,判方廣教是顯說,錯)。
佛在「大乘中說方廣教」,凡是怎樣說的,「應知」在說「遍計所執自 性」?「應知」依「無所有」的「異門」而說的,像無實,不可得,非有等 [P269] ,就是。「依他起自性」又怎樣可知呢?凡是說「如幻燄……」等八種譬喻 ,就可以明白他在說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呢?凡是「宣說四清淨法」, 就「應知」是說圓成實性。本論的圓成實,範圍很大,凡是清淨法,都包括 在內,所以本論沒有別立清淨依他的必要。四清淨是:
(一)「自性清淨」:它的本體,從來是清淨的,不是染污所能染污, 就是在眾生位,也是清淨無染的。這自性清淨,隨義立名,異名是很多的, 這裡且說六種:1「真如」: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如不變,這真實不變的 法性,說名真如。2「空」:這不是說無所有,是因空所顯的諸法空性。3 「實際」:不虛假叫實,究竟叫際,就是諸法的究竟真實性。4「無相」: 於法性海中,無有虛妄不實的亂相。5「勝義」:勝是殊勝的妙智,義是境 界,妙智所證的境界,叫勝義。6「法界」:三乘聖法,依此而有,所以名 為法界。此自性清淨,即在纏真如,一切眾生本具的如來藏性。
(二)「離垢清淨」:這「即」是真如等的自性清淨法,「離一切障垢 [P270] 」顯現出的清淨本來面目。離垢清淨與上面的自性清淨,不但是一體,並且 沒有增減垢淨。不過在因位未離垢時,叫自性清淨;在離垢的果位,叫離垢 清淨吧了。
(三)「得此道清淨」:能得能證這清淨法性的道,像三十七「菩提分 法」、十「波羅蜜多等」。這裡說的,還是單指無漏道,還是也該攝地前的 世間有漏道?依本論的思想說,厭離於雜染趨向於清淨的,雖還在世間,就 攝屬清淨法。如前說的正聞熏習,尚且是法身所攝;世間波羅蜜多,像加行 無分別智等,當然是包含在這得此道清淨中的。
(四)「生此境清淨」:能生此清淨道的所緣境,就是「諸大乘妙正法 教」,也是清淨的圓成實攝。這大乘教法,為什麼是清淨的呢?「由此法教 」,是引生「清淨」無漏道果的因「緣」,不像顯現似義的亂相,是雜染的 因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它是佛陀悟證「最清淨法界」的「等流性」 ,不像依他起是從遍計妄執熏習所生,所以也「非依他起自性」。不是依遍 [P271] 二性,當然是圓成實性了。這「四法」,可以「總攝一切清淨法」。
【附論】四種清淨,就是三種般若:生此境清淨是文字般若,得此道 清淨是觀照般若,自性離垢清淨是實相般若。龍樹菩薩說:三般若中,實 相般若是真般若;觀照般若在它能顯發般若方面;文字般若在能詮顯般若 方面,說它是般若。無漏妙智契證實相無相的空性,境智不二,為超越能 所,融然一味的實相般若。離垢清淨,不但是一般人心中的寂滅性而已。
唯識家平常把圓成實分兩大類:一不變異圓成,就是自性離垢清淨; 二無顛倒圓成,就是得此道生此境清淨。他們把自性離垢清淨單看為無生 滅不變異的法性,把四智菩提(生滅)攝在得此道中。但從另一方面看, 法性本來清淨,由聞教法而修清淨道,由修清淨道而顯現離垢的清淨,這 離垢清淨是攝有果位福智的。陳那論師有般若注釋,把四清淨解說為四種 般若,離垢般若,與一般所說的離垢清淨不一樣。
此中有二頌:幻等說於生:說無計所執,若說四清淨,是謂圓成實。自性與
[P272]
離垢,清淨道所緣,一切清淨法,皆四相所攝。
此二頌是引用阿毘達磨大乘經的。「幻等說於生」的生,是依他緣生法
。「說無計所執」的計所執,是遍計性。餘文是重頌圓成實,其義可知。
二 依他八喻
復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於依他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
。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
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焰喻。云何無義有
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
除此疑說影像喻。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
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響喻。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除此疑說
水月喻。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為除此疑
說變化喻。
為什麼要用「幻等」八「喻」來說明「依他起自性」呢?有人「於依他 [P273] 起自性」的虛妄分別法,生起各種不同的疑惑,「為」了要「除他虛妄」法 中的「疑」惑,所以說幻等八喻。實際上,八喻不一定要這樣各別的除遣疑 惑,是可以互相通用的。現在偏據某一點解說這八喻的差別。
(1)幻喻:「由他於此」依他起性,「有如是疑」:似義顯現的遍計 執性,就是所遍計的依他起性。這似義既然都無所有,「實無有義」,怎麼 可以「成」為心心所「所行」的「境界」呢?「為除此」種「疑」惑,就「 說幻事喻」來開示他:如幻術所變的象馬牛羊,雖不是真實的象馬,但象馬 的幻相,能成為我們認識的對象。依他起性也是這樣,雖沒有像亂識所見的 實有的色等境義,但顯現可得,能成為能遍計心心所法偏計所行的境界。
(2)陽燄喻:有人這樣疑惑:若依他起「無」有實「義」,所見的義 相是沒有的,那能認識的「心心」所「法」怎能依之而「轉」起呢?「為除 此疑」,就「說陽燄喻」:如春天的陽光,照耀那上騰的水汽,它雖不是水 ,但能生起渴鹿的水想。色等依他起也這樣,雖不是實色,但它現起的倒相 [P274] ,能使心心所生起。世親的解釋不同:依他起法就是心心所,為什麼心心所 法轉現義相呢?這像陽燄一樣,它不是水而生水覺。
(3)所夢喻:又有疑惑:若依他起「無」有實「義」,怎麼會「有愛 」的受用,「非愛」的「受用差別」呢?同樣的是沒有,似乎不能有這差別 吧?「為除此疑」,就「說所夢喻」:如夢中所夢見的種種境界,雖都並無 其事,但在夢中卻真會生起怖畏或欣喜的心情,勞倦或舒適的生理感覺。依 他起也是這樣,雖所現的沒有真實,可是有可愛和不可愛的受用差別現前。
(4)影像喻:又有這樣的疑惑:若依他起「無」有實「義」,那怎麼 會有「淨不淨業」所感的「愛」果「非愛果」的「差別而生」呢?「為」剷 「除此」種懷「疑」,就「說影像」的譬「喻」:如鏡中的影像,是沒有實 質的,因外有本質的關係,鏡中自然現起影像來。依他起的愛非愛果也是這 樣,雖沒有愛非愛的實義,但依淨不淨的善惡業因,自有可愛不可愛的果報 現起。 [P275]
(5)光影喻:有人起這樣疑惑:若依他起「無」有實「義」,怎麼會 有「種種識轉」變生起?「為除」去「此」種「疑」惑,就「說光影」的譬 「喻」:如人在燈光下,作種種手勢,牆壁上就有種種的影像現起,所謂『 如弄影者,有其種種光影可得』。這光下所現出的光影,自然是不實在的。 依他起的種種識也是這樣,雖沒有真實的種種識,但有種種諸識轉起。這與 陽焰喻的心心法轉不同,前者是說沒有實境,可以有心法的生起,此中是說 沒有實心卻可以生起種種差別識。
(6)谷響喻:又有一種疑惑:若依他起「無」有實「義」,怎麼會有 「種種」(見聞覺知)的「戲論言說」差別「轉」起呢?「為除此」種「疑 」惑,「說谷響喻」:如我們在山谷中呼喚什麼就有什麼回響。這回聲,本 沒有人在說,但聽起來好像實有其事。依他起的言說也是這樣,雖沒有實在 的見聞覺知的言說,但可現起種種言說的語業。
(7)水月喻:或者還有人會這樣想:若依他起「無義」,為什麼「有 [P276] 」真「實」可「取」的「諸三摩地」中「所行」的「境」界「轉」起呢?「 為」要破「除此疑」,就「說水月」的譬「喻」,水中本沒有實在的月,然 因水的澄靜明淨,能映出相似的月影來。依他起的定中境界,像變水為地, 變地為水等,也是這樣,雖不是真實的,但由三摩地的力量,就隨種種的勝 解不同,現起似乎真實的定境。
(8)變化喻:若依他起「無」有實「義」,那發大菩提心的「菩薩」 ,以「無顛倒」的正見「心」,「為」要成「辦有情」「利樂」的「事」業 ,「故思」於生死中「受生」,不是毫無意義嗎?換句話說:既然沒有真實 ,有情的生死痛苦,也都不是實有的,何須菩薩示現受生去化度呢?「為除 此疑」,所以「說變化」的譬「喻」:如善於變化的幻師,以樹葉稻草等, 變為象馬車乘,他明知這象馬車乘是假的,但還是要變,因為變的東西,也 還有用處。菩薩的受生也是這樣,明知諸法無實,但仍變現種種身相,利樂 有情。 [P277]
從這種種的譬喻來看,雖然一切無實,但心境,業果,言說,度生等事 ,都顯現可得。龍樹解釋幻等譬喻,著重在諸法空無實義,就是說雖有種種 的相用,而實際卻是空無所有。本論的八喻,則說雖不是真實,卻顯現可得 ,把它結歸在有上。幻等喻,本是可通似有與非實的。
乙 通梵問經
世尊何故密意於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於依他起自性中,
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密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
,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梵問經」,就是思益梵天所問經。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世間的生死,和出世的涅槃,分明是有的,怎麼說如來的正智中都不可 得呢?這在唯識三性的見解中看來,這是依「依他起自性」的通二性,「生 死涅槃無差別」的意義而說。因為「即」是「此依他起自性」,但從它的隨 染邊說,就是「遍計所執分成」為「生死」,不能說它是涅槃,從它的隨淨 [P278] 邊說,就是「圓成實分成」為「涅槃」,不能說它是生死的。只是一個依他 起自性,從它的通二性而顯出的依他無定實來說,就沒有生死可得,也沒有 涅槃可得。如來根據這個依他不定的深義,所以說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附論】這與空宗的解說通達諸法無自性,在空性寂滅中,無生死涅 槃可得不同。本論在依他諸法的無實性,隨染淨而轉變上說。真常論者, 又每以如來藏心的本來清淨常住不變,說明生死本無,何來涅槃?這又是 一家之說。這些,在大乘學派的解說中,是隨處可以發現他觀點不同的。
丙 通阿毘達磨大乘經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三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
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說?於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
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說。於此義中以何喻顯?以金
土藏為喻顯示。譬如世間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於地界中土
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火燒鍊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又此地
[P279]
界,土顯現時虛妄顯現,金顯現時真實顯現,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識亦如是,無
分別智火未燒時,於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
顯現。此識若為無分別智火所燒時,於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所有虛
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
有二界。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說」一切「法有三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 ,三彼二分」,這一切法三分的見解,佛陀「依」什麼「意」趣要這樣說呢 ?這是依依他的安立三性而說的。「於依他起自性中」,隨染的「遍計所執 自性」的一分,就「是雜染分」的一類;在依他起性中隨淨的「圓成實自性 」的一分,就「是清淨分」的一類;「即」此「依他起」性本身,不定屬某 一邊,那就「是」有「彼」染淨「二分」的一類。
關於依他起,本論確是說虛妄雜染,是染種所生的三雜染,虛妄分別為 自性,是亂相,是亂體,但又說他是通染淨二分的,說得最明白,就是這阿 [P280] 毘達磨大乘經。
「於此」三自性為三類法的意「義中」,且「以金土藏為」譬「喻」來 「顯示」它。藏是界義,等於現在所說的礦;礦中蘊藏多量礦產,所以稱為 藏。「譬如世間金土藏」──金礦「中」,有「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 三金」。地是堅性的能造大種,土與金是所造的色法。在金礦沒有掘發鍊淨 以前,「於地界中」,只見土而不見金,所以「土」是「非實有」的,卻顯 「現可得」;「金是實有」的,反「而不可得」。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土與 金雖都可說是實有的,但這裡的意見是這樣:金是實在不變的,縱然雜在土 中,或把它粉碎,它的質量,仍然是那麼多,所以說是實有的。土卻不同, 金從土中鍊出以後,金中不再有土的成分了,所以說它是非實有的。在採發 後,加以「火」的「燒鍊」,這「時」,非實有的「土相不現」,而實有的 「金相」就「顯現」可得了。這樣,當「此地界」的「土」相「顯現時」, 就是「虛妄顯現;金」相「顯現」的「時」候,就是「真實顯現」。而含有 [P281] 土金兩法的「地界」,就「是」具「彼」虛妄真實的「二分」。
「識亦如是」以下,是合法。這識,真諦譯作『本識』,這雖只一字之 差,卻大有諍論。奘師門下,都以為這識是八識,八識都是依他起,在虛妄 分別的依他起上,執為實有,就是遍計所執性。離遍計所執性而顯的空性, 是圓成實。真諦譯作本識,是富有一心論的意趣。在取性本識中,染習所現 的能取所取的轉識,雖然是染種所生,是依他,但從它的能取所取關涉上, 是雜染的遍計執性。所以有時說『七識是分別性』。若本識離去染習,解性 與無漏聞熏現起的一切,是清淨的真實性。從本論的體系看來,談轉染轉淨 ,或是單從轉識的能所上說,或是從本識的因果上說,其實可以綜合的。現 在從依他的中心,所知依賴耶具二分為義識,與安立見相,作一綜合的解說 :在虛妄分別心,「無分別智火未燒時」,就是世間生死隨染的階段。取性 的賴耶識,無始來與戲論的熏習融為一味,從它現起虛妄的見識與相識。在 從種所生的意義上,它固然是唯識為性的依他起,但它是虛妄,亂相,亂體 [P282] ,能所交織成的遍計所執性。因轉識的遍計,熏成遍計所執種子,又攝藏種 子在賴耶中;連一切種識在末那的認識中,也成為遍計所執性。所以說:「 於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 此識若為無分別智火所燒時」,就是從凡入聖到究竟滿證的階段。因聽聞法 界等流的正法,熏成聞熏習,解性賴耶識開始活動。因加行無分別智的觀察 唯識無義,聞熏習力漸漸的增盛起來,引生無分別智,正覺無義的真實性。 但這時,不但賴耶中的染習還很多,就是從種所現的根身等,也還都是雜染 的。這樣的無分別智久久熏修,賴耶中的取性染習漸盡,淨智漸增,到最後 ,一切雜染都清淨了,解性賴耶與淨智融然一味,為一切清淨法的所依。這 清淨識不是虛妄,一切都名為圓成實性。所以說「於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 實自性顯現,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這「虛妄分別識」,就是「 依他起自性」,可以「有彼二分」,正與「金土藏中所有地界」一樣。
【附論】地論師把依他起解說為真妄和合,與這譬喻很有共同的意義 [P283] 。遍計是虛妄的,圓成是真實的,依他是染淨間的連繫,當然具有虛妄真 實的二分。所以說,獨妄不成依他,獨真也不成依他,真妄和合才成為依 他。我覺得,依他是唯識的,唯識是無義的。唯識的真相,與無義本來不 能截成兩橛。但在凡夫位上,它永遠與義合流,所以它是虛妄的。到成佛 ,無義的唯識本相,才能全體顯現,不再有絲毫的妄染,它是真實性的。 它隨緣無性,妄心派,從生死位中識的虛妄分別出發,特別發揮了依他起 的雜染。但久而久之,一分學者,幾乎忘卻了識的虛妄,從遍計性的熏習 ,就是戲論習氣,或遍計所執種子而來;於是連成佛以後,還覺得識是虛 妄的。其實,就是妄心派,在說明轉染成淨,也非談依他通二分不可。依 他具二分的真妄和合論者,只是從已證真實性的聖人識的見解出發,特別 發揮了依他的無義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