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集下編之十一『佛法是救世之光』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據報載:臺北內湖金龍寺,發起修建日式的銅佛一尊,高七丈二尺。遊人可 以在佛腹中,拾級而登,從佛眼中遠眺。此一對佛不敬事件,引起教內教外的種 種批評。據說,由於各方的反應不佳,此一計劃可能打消。
從此入佛腹而望風景事件,使我想起一個問題,這便是尊敬寺塔佛像,與遊 覽名勝風景的矛盾。名山大剎,一般社會人士,要求他成為風景區,遊覽勝地。 佛寺的主持人,也以此為方便,認為不但可以攝化信眾,而且可以增加收入。但 是為了遊覽名勝風景而來的,大抵是「借佛遊春」,缺少宗教的敬虔情緒。而遊 客紛繁,招待引導,僧眾的世俗心也日漸增長。這樣,經濟的收入增加了,佛教 的表面興盛了,而佛教的實質,卻引向衰落。
從佛教的真意來說:佛像,菩薩像,都是作為禮敬供養的對象。塔,或是生 [P338] 身舍利塔,或是法身舍利(經)塔,也是尊仰與禮敬的。寺院是供佛安僧,修持 弘法的。寺塔佛像,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是決不會從名勝風景的觀點去看的。依 佛教的制度,像與塔,除了嚴肅的敬虔禮讚供養而外,不得在佛像、菩薩像、塔 前,徘徊,倚臥,戲笑,叫囂,涕唾,大小便。因為宗教的敬虔心,是不能與放 逸遊蕩的心行同在。對於像塔的敬虔心,大乘佛教區,似乎要低一些。如國內晚 期的塔,大都可以級級上升,在迴廊前憑欄遠眺。塔,已變質為風景點綴物(或 變成鎮壓風水等),而塔的真意義,普遍的遺忘了。不知塔與佛像,在佛教徒的 心目中,本來是並無不同的。可是現在,聽見入佛腹而登高遠望,還知道要不得 ,而登塔遠望,卻被看作當然了!我希望將來奘公舍利塔的興建,切勿為了日月 潭的風景,而建築為「登臨遠望」的寶塔。因為這雖然是中國式的,卻是非佛法 的。
希望社會人士,切莫以遊覽名勝風景的心情,去瞻仰佛寺塔宇。寺塔的主持 人,特別要認清此點,充實敬虔嚴肅的信心。有些大殿佛像,不夠清淨;有的表 [P339] 面清淨,而罄子裡,供桌裡,佛像旁,總是香燭零星,拉雜一大堆。尤其是僧眾 或信眾,在佛堂內閒話嬉笑,這是表明了缺乏敬虔嚴肅的信心。沒有真切的敬虔 心(不是沒有信心,卻是不夠標準),佛堂與塔院,便不會清淨,便不會日日以 供養修福的心情去整潔。自身的功德,不會增長;社會人士,也不易從莊敬清淨 中生起信心。這點,臺島佛寺,有的還比內地好,希望能保持而更進一步!
上面說到,如以名勝風景的觀點來看寺塔經像,是錯誤的,是與佛教不利的 。佛教界有一句老話:「名山腳下無高僧」。因為一成香火興盛的名山,香客與 遊客來多了,經濟也多了,僧眾每缺少勤苦為道的精神,容易腐化。以我住過的 南海普陀山來說,在沒有輪船交通以前,來普陀山禮佛進香的,都是信心懇切, 歷盡浪潮的艱險而來。當時,不但以勤苦禮誦出名的佛頂山,道風極好;其他的 大寺、小廟,總是早晚上殿熏修,老老實實。等到輪船一通,香客──其實大部 分是遊客,一年多過一年。名山進香,也漸變為春季旅行,夏日避暑。表面看來 ,山上的小廟(房頭)增加了一倍多;洋房(私家的)電燈也有了,著實興旺! [P340] 然從道風去看,不免有不堪回首之感!
金龍寺何以要建這樣的大佛,大得可以,而且還可以登高遠望?也許為了要 造成名勝風景。不知佛寺的名勝風景化,只合於經濟算盤,並不合於佛教精神。 這點,是可以貢獻金龍寺的主持人,作為一種參考!我們要報佛恩,不要輕佛, 不要出佛身血!假使為了佛教,不但不能修建可以登臨的佛像(不是不可以建大 佛),什麼也不能從名勝風景去著想!自大陸陷匪以來,臺島的佛教寺院,成為 名勝風景區的,已不在少數,有的正在急追直上。儘管塔寺的建築越多,香客遊 客越多,收入也越多;受到一部分人的讚美羨慕,而實際是象徵著佛教的衰落! 佛門的四眾弟于,大家發心來護持佛教,勿使佛教墮落到名勝風景的險坑! [P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