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一0(1); 四七三( 二九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 究竟苦邊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轉(2)?思量取因,取集 ,取生,取轉,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彼所乘苦滅道跡如實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 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 集,何生,何轉?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轉,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彼所乘取滅道 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 盡苦,究竟苦邊(時),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 ,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 邊,所謂受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 ?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緣(3),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 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 [P23] 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彼六入處永(4) 滅無餘,則觸滅。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六入 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轉,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 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復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 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轉,彼識永滅無餘, 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識行因, 行集,行生,行轉;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為 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轉,彼行永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 ,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轉。彼福行無明緣,非福 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轉,彼無明永 滅無餘,則行滅。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 謂無明滅」。佛告比丘:「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 [P24] 行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言:「善哉!善哉! 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 沒。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壽分齊受所覺 ,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譬如力士取新熟瓦 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 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觀察」:

  復次、由五種相,正勤方便,觀察緣起,能盡眾苦,能作苦邊。何等為五?一者 、觀察諸緣生法生起因緣,二者、觀察彼滅因緣,三者、如實了知能趣彼滅正行,四者、修行法 隨法行,五者、於證離增上慢:如是名為善巧(5)觀察及果成滿。始從未來,依因緣苦,逆次乃至 識緣名色,由四種相觀察通達,修習正行。謂由二相,觀察當來因有故果有,因無故果無;既觀 察已,通達因無由修正行,既通達已,隨正修行法隨法行。又正觀察,於現法中無明為緣,福及 非福、不動新業,因法有故,隨福、非福、不動業行果識等有;彼非有故,此亦非有。既觀察已 ,如前通達及正修行。正修行時,不造無明為緣新業,故業觸已速能變吐,於現法中證得如前現 [P25] 見聖道、道果涅槃。彼於爾時,譬如陶師,舉煩惱火隨眠烝熱,隨有識身熟烝熱瓮,置極清涼涅 槃岸上,令離一切煩惱烝熱,又令如瓦有識身攝依得清涼。應知如前領受所有身邊際受,乃至廣 說,未捨命來常處恆住,終不退失阿羅漢果,亦不能造無明緣行。云何於證離增上慢?謂彼爾時 ,成就能緣緣起妙善清淨智見,作是思惟:依勝義諦,無流轉者,無涅槃者,唯有彼彼法生故, 令彼彼法生,彼彼法滅故,令彼彼法滅。

  
註【8-001】『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五一經。
註【8-002】「轉」,原本誤作「觸」,今改,下例。
註【8-003】「緣」,應作「轉」。
註【8-004】「永」,原本作「欲」,宋本缺,準上下文改,「欲」乃「永」本音誤。下例。
註【8-005】「巧」,原作「起」,今改。

  

 一一; 四七四( 二九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 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 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 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 [P26] 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 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朦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 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 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 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1),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 。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 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上慢」:

  復次、略有二種增上慢者:一、於有學增上慢者,二、於無學增上慢者。若於有 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已渡疑,永斷三結;我於所證有學解脫,已離猶豫,已拔毒箭,已能 永斷薩迦耶見以為根本一切見趣。若於無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無有上,所應作事、所應決 擇,我皆已作。如是二種,或依緣起,或依涅槃。又依聖說而起說時,謂說甚深出離世間、空性 相應緣性緣起順逆等事。於其所說,不能覺了,不隨悟入,由此二種因及緣故,於如實覺發起狐 疑,於自相續煩惱永斷、涅槃作證亦生猶豫。所以者何?由於有學增上慢者,計我、我所常所隨 逐,隨入作意,微細我慢間無間轉,不能了達。又奢摩他任持相續,防粗煩惱令不雜亂,由是因 緣,彼於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又於無學增上慢者,彼自謂言:我已寂 [P27] 靜,我已涅槃,我已離愛,我已離取。於此未斷微細現行諸增上慢,不能了達,於所未得生已得 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又於無學增上慢者,當知決定先於有學起增上慢;無有實義 諸有學者,於上無學起增上慢。所以者何?非彼相續煩惱現行,如是纏心堅牢而住,由此因緣, 於所未得生已得想,起增上慢,堅固執著,經多時住,或告於他。唯有失念,狹小暫時煩惱現行 ,尋復通達,速能遠離。又彼如是,或由先時於所未得起得增上慢故,或由今時於其所得生疑惑 、猶豫壞其心故,便生憂慼,作是思惟:若我所證無所有者,他之所證亦應無有。如是便生謗聖 邪見,受惡趣因,獲大衰損。云何如前聖說甚深?謂能開示甚深緣起、究竟涅槃,三相相應有為 、無為體性差別。有為無常,無為常住;諸行皆苦,涅槃寂靜。一切有為,總唯是苦,及唯苦因 ;一切無為,總唯眾苦及因永滅。若諸苾芻於現法中得涅槃者,永斷後有眾苦因道,令當來世所 有苦果究竟不轉,入無餘依般涅槃時,後苦不續;先因所引現在苦依,任運而滅,至苦邊際。此 中都無先流轉者,亦無於今般涅槃者。若能開示如是義言,當知名為如前所說聖說甚深。

  
註【9-001】原本作「滅滅」,今刪一「滅」字。

  

 「甚深」:

  (1)復次、緣起本性最極甚深,而有一能開示令淺,當知此由二因緣故:一、由大 師善開示故,二、即由此補特伽羅成就微細審悉聰敏博達智故。若說、若聽,是諸句義,應知如 前攝異門分。當知此中諸緣起法,略由四相最極甚深。何等為四?一、由微細因果難了知故,二 [P28] 、由無我難了知故,三、由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故,四、由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故。云 何微細因果難可了知?謂依觀察聖諦道理,始從老死,乃至識緣名色,所有有支有緣體性。云何 名為有緣體性?謂於是中有因緣生,未永斷故而有生生,生既生已,唯當希待後時老死。當知此 中生之因緣,亦名為生;因緣所起,亦名為生。有前生故而有後生,有後生故而有老死;此中前 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緣,後生唯是老死之緣。如是一切,總攝為一,略說名為生緣老死,當知是 名初老死支有緣體性。如說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當知亦爾。取差別者,謂無差別,欲貪 名取;取之差別,安立有四。如是愛支,或求欲門發起諸業,或求有門發起諸業,此二業門所有 諸愛,當知歸趣愛非愛受;又即此愛,由六處門所起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轉。復有餘受非此愛緣 ,謂明觸所生,及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又即此受,當知一切皆用相似觸為其緣。此復云何?謂明 、無明相應,是增語觸;與此相違,是有對觸。又此明觸及無明觸所隨增語觸,如其所應,當知 彼用聽聞正法或不正法,於所緣境,若正、若邪,聞、思、修智相應諸名以為其緣;非明非無明 觸所攝有對觸,當知彼用若內、若外諸色為緣,如是總名名色緣觸。又即六處略為二分,謂名及 色,與觸為緣。當知此中,意處非色,與餘非色諸法相應,如是一分說名為名;諸餘色處,總為 一分,說名為色。又此名色,於現法中,由續生識為緣牽引,及能執持令不散壞。又即此識續生 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時或無間生依彼而轉,故於現法,此亦用彼名色為緣。應知先業所引名 [P29] 色與識,展轉相依,展轉為緣,如是當知識緣名色以為後邊。所有有支隨老死相,如前所說,隨 其所應有緣體性,如是名為微細因果難可了知。難了知故,當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云何 無我難可了知?謂諸因果安立緣起,齊爾所事,遍於一切有情眾中,起無差別有情增語。即此增 語,應知是路,依此處所有言辭轉,施設各異有情眾別,謂鳥、魚、蛇、蠍、人、天等類;又立 各異名字差別,謂鸚鵡、舍利、孔雀、鴻、雁、多聞、持國、增長、醜目、舍利子、極賢善、給 孤獨、一切義成等名字差別。齊爾所事,於諸世俗言說士夫有言論轉,謂諸所有受,若明觸所生 ,若無明觸所生,若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如是一切與名色俱。若諸名色無餘永滅,所有諸受無容 得生,當知是名無我緣起難可了知。云何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謂如外道,觸對無明觸所 生受,由三門故,於其無我緣生諸行,分別有我,起見施設。云何三門?一、於欲界未得離欲, 於欲界繫三種受中,妄計一分為明我所,妄計一分為受者性,分別有我,起見施設。二、於欲界 已得離欲,第三靜慮未得離欲,唯於樂受計有所得,即妄計此為明我所,計此受外,別有實我是 能受者;起見施設,謂即此我是有受法,即用彼受領納其受。三、於第三靜慮已上,不苦不樂微 細諸受,不能通達,分別有我,謂於諸受都非受者,起見施設。如是一切,由三種門所起我見, 皆不應理。所以者何?以三種受皆無常故,其所計我應亦無常,是故彼見三受為我不應道理。又 於第四靜慮已上,都無樂受,其中亦無能受樂者,計我於彼由樂受故名有受法,不應道理。又於 [P30] 第四靜慮已上,無色定等,彼所計我應無覺受,彼由寂靜定所生受,發起我慢,謂我寂靜,此慢 應無,然有此慢,是故此計亦不應理。當知是中,若諸緣起非甚深者,彼應無有如是無智妄計失 壞!內法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了知一切所起我見,皆不應理。是故觀見諸法無我 ,彼於世俗及勝義諦,皆得善巧。於如前說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非有非無,皆不執著, 於如是事心得解脫。設有來問如是為有,如其所應而不記別;如是為無、俱及俱非,皆如所應而 不記別。如是彼由妙智為先而不記別,或有謂言是無知者,當知此是極大無智,極大邪見!又彼 如是見行外道,於現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或施設我是其有色,或施設我是其無色,或施設 我以為狹小,或施設我以為無量。如現法中,妄分別我是真可得,起見施設,如是當來分別起見 ,為他施設,當知亦爾。雖有多種妄分別我,然唯一類薩迦耶見隨眠所繫;未斷彼故,雖由下劣 諸世俗道漸離繫縛,乃至有頂,當知即彼猶名繫縛。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能隨悟入離繫 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云何名為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謂有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 生受故,於現法中不得實我,亦不施設;身壞已後,亦不於彼七識住中,施設一切有情眾已,復 於其下續生識處。又復於彼生起識處,彼於識住及於二處,以諸緣起聖諦道理如實觀時,成阿羅 漢,或慧解脫,或俱解脫,具八解脫、靜慮、等至。彼於現法,雖可現見有生、老、死,然名從 彼而得離繫。雖復現見領納諸受,然名於受而得離繫;雖復現見有識、名色,然名於彼而得離繫 [P31] 。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如實了知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由此四相,應知緣起名為 甚深,最極甚深。

  
註【10-001】『論』義依『長部』(一五)『大緣經』;『長阿含經』(一三)『大緣方便經』;『中阿含經』(九 七)『大因經』。

  

 一二(1); 四七五( 二九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覆 ,愛緣繫,得此識身。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此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 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若黠慧者,無明覆 ,愛緣繫,得此識身。如是內有識身,外有名色,此二緣生六觸入處,六觸所觸故,智者生苦、 樂受覺因起種種。何等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愚夫、黠慧,彼於我所修 諸梵行(2)者,有何差別」?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演說,諸 比丘聞已,當受奉行」。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彼愚癡無聞 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 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此愚癡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故 。是故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黠慧者,無明所覆, [P32] 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斷,愛緣盡,無明斷、愛緣盡故,身壞命終,更不復受;不更受故 ,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彼身壞命 終,更不復受,更不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於我所修諸梵行 ,種種差別」。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嗢南曰:

  異、世俗勝義,法爾,此作等,大空與分別,自作為其後。

  

 「異」:

  於此正法毘奈耶中,雖復愚、智俱從前際至於中際,並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 有識之身,此身為緣,於外所有情、非情數,名色所攝所緣境界,領納三受;然其智者,於彼一 切前、中、後際,與彼愚者大有差別。當知此中,於其中際有差別者,謂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 如是有識之身,於現法中此二皆斷;斷此二故,於當來世無復有彼識所隨身,是即名為後際差別 。問:何緣智者成智者性?答:於現法中,所有集諦,及於後際所有苦諦,皆離繫故。問:何緣 愚者成愚者性?答:於斷彼二無力能故。曾習聖教,名為智者,先已尋求智資糧攝諸梵行故。於 其聖教曾未修習,名為愚者,彼相違故。當知是名智者、愚者前際差別。

  
註【11-001】『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一九經。
註【11-002】「行」,原本缺,依宋本補。 [P33]

 一三(1); 四七六( 二九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 人所有,謂六觸入處,本修行願受得此身。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彼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正思惟觀察:有此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 謂此有故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謂此無故 六識身無,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無,謂此無故無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 如是純大苦聚滅。若多聞聖弟子,於世間集、世間滅,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入,是名聖弟 子招(2)此善法,得此善法,知此善法,入此善法;覺知、覺見世間生滅,成就賢、聖、出離、貫 穿(3)、正盡苦,究竟苦邊。所以者何?謂多聞聖弟子,世間集、滅如實知,善見、善覺、善入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俗勝義」:

  復次、於諸緣起,善巧多聞諸聖弟子,如實了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如實 知故,於現法中有識身等所有諸法,了知無我,終不執彼為我、我所。由於勝義得善巧故,無是 邪執。於墮諸行相續自業所作有情,如實了知無有展轉所能作者,亦無不作有吉祥義,了知是已 ,遂正勤修煩惱離繫。由於世俗得善巧故,遠離所有增益不實,損減實事。彼現法中,於有識身 ,先所造作,思所祈願,思所建立,由誓願故。即以聞、思所成妙慧、緣起善巧為所依止,用奢 [P34] 摩他、毘缽舍那修所成行,能隨悟入。又於識、觸、受、想、思身,歷觀為苦;又於愛身差別觀 時,當知即是觀察集諦。彼於二諦有生滅智如實了知:由因集故,如其所集;由因滅故,如其所 滅。謂由定地世間作意,修習如是作意因緣入諦現觀。彼於先時,於世間集及世間滅,由聞、思 、慧說名善見,亦名善知;由修慧故,名善思惟;今於聖諦入現觀時,名為善了,亦名善達。由 盡所有、如所有故,隨其次第,彼於爾時由聞、思慧,名趣正法;由修慧故,名近正法;由諦通 達,名證正法;又由趣、由近正法故,名到源底;由證正法故,名遍到源底。又有學慧,名入世 間出沒妙慧;此無漏故,聖相續中而可得故,名為聖慧;能盡、能出一切煩惱及諸苦故,名出離 慧;最極究竟能通達故,名決擇慧。彼既成就如是妙慧,復作是思:我當進斷後諸所有一切煩惱 ,即於此事多修習故,於修道中出餘煩惱,盡一切苦。如是顯示,從初業地,乃至獲得阿羅漢果 所有正道。

  
註【12-001】『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三七經。
註【12-002】「招」,依『論』義,應為「趣」(或「趨」)之誤。
註【12-003】「貫穿」「原本誤作「實寂」,依宋本改。

  

 一四(1); 四七七( 二九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 [P35] 法。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生 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 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 ,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 苦。此等諸法,法住,法定(2),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 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智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 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 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若 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 ,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 、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爾」:

  復次、由二因緣,於諸緣起及緣生法,建立二分差別道理:謂如所流轉故,及諸 所流轉故。當知此中,有十二支差別流轉,彼復如其所應,稱理因果次第流轉。又此稱理因果次 第,無始時來,展轉安立,名為法性;由現在世,名為法住;由過去世,名為法定;由未來世, [P36] 名法如性;非無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如實因性,故名實性;如實果性,故名諦性;所知實 性,故名真性;由如實智依處性故,名無倒性、非顛倒性。由彼一切緣起相應文字建立依處性故 ,名此緣起順次第性。又此二種善巧,多聞諸聖弟子,於三世中如實了知,遠離一切非理作意, 於諸聖諦能入現觀,於諸外道諸見趣中能得離繫,如前趣等廣說應知。又彼緣起,無始時來,因 果展轉流轉相續。如來於此流轉實性現等覺已,以微妙智,起正言詞,方便開示,非生、非作。 當知此中,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法住法性;由彼相應名句文身,為令解了,隨順建立法住、法界 種性依處。

  
註【13-001】『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二0經。
註【13-002】「定」,原本誤作「空」,今依『論』改。

  

 一五(1); 四七八( 二九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說法,初、中 、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清淨,梵行清白,所謂大空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大 空法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緣生老死者, 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則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 。或言:命異、身異。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 [P37] 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於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 生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緣無明故有行,若復問言;誰 是行?行屬誰?彼則答言:行則是我,行是我所,彼如是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彼見命即是 身者,梵行者(所)無有;或言命異身異者,梵行者亦無有。離此二邊,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 實、不顛倒、正見(2),所謂緣無明行。諸比丘!若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老死,老死屬誰者,老 死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生 ,生屬誰;乃至誰是行,行屬誰者,行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 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大空法經」。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作」:

  復次、由二因緣,此作此受,餘作餘受,不應記別。云何為二?一者、因果相屬 一故,諸行相續前後異故。二者、所餘作者、受者不可得故。若於此論不受、不執,以中道行, 如唯因果而正記別,亦無過失。

  

 「大空」:

  復次、一切無我,無有差別,總名為空,謂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補特伽羅 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 常故。如是二種,略攝為一,彼處說此名為大空。謂若有離世俗言說,妄見為依,起如是見,立 [P38] 如是論,謂有別物異緣生法,或緣生法異彼屬彼,此依妄見,非住梵行。何以故?由如是見依止 初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或復即於名色所攝緣生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命即是身,乃至廣說。如是亦非安住梵行,何以故?由如是見,依第二空所治見轉 ,非此見者應解脫故。遠離如是二邪見邊,唯見因果,名中道行。所知真如,名如實性;能知真 如,名無倒性。於有諸行假施設有,謂是諸行,諸行屬彼;若依勝義有如是者,彼一切行若滅、 若斷,云何可說此是諸行,或行屬彼!由於爾時,如是二種不可得故。

  
註【14-001】『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三五•三六經。
註【14-002】「正見」下,原本有「所知」二字,依宋本刪。

  

 一六(1); 四七九( 二九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 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 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 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 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 、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 [P39] 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 種:身行,口行,意行。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 身識身,意識身。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 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 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 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緣愛取者, 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2)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 、得命根,是名為生。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 、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斑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 。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 。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是名緣起義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分別」:

  復次、由二因緣,當知施設所有緣起一切種相,謂總標舉,或別分別,云何為二 ?一、如所有性故,二、盡所有性故。云何如所有性?謂無明等諸緣生法,漸次相稱因果體性; [P40] 及有此因未斷故有彼果未斷,此未斷因生故彼未斷果生,如是名為如所有性。云何盡所有性?謂 無明等諸緣生行,一切種相,如彼無明是前際無智,乃至廣說差別體相。廣分別名,應知如前攝 異門分(3)。建立分別,如前應知,如是名為盡所有性。即依如是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若總標舉 ,若別分別。先總標舉,說名為初;後即於此復廣開示,說名分別。

  
註【15-001】『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一•二經。『增壹阿含經』(四九)「放牛品」五經前分。
註【15-002】「一」,宋本缺。
註【15-003】『瑜伽師地論』卷八四(大正三0•七七一中──七七二上)。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