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二六(1); 四八九( 三四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若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所 共恭敬、尊重,供養佛及諸聲聞眾,大得利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都不恭敬、尊重, 供養眾邪異道,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爾時、眾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 昔來,常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今悉斷絕,但恭敬、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此眾中,誰有智慧 大力,堪能密往,詣彼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聞彼法已,來還廣說;我等當復用彼聞法,化諸國王 、大臣、長者、居士,令其信樂,可得還復供養如前」。時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須深,聰 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聽被法已,來還宣說」。時諸外道,詣須深所而作是言 :「我今日大眾聚集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先來為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人之 [P61] 所恭敬、奉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間 ,悉共奉事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我此眾中,誰有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學道 ,聞彼法已,來還宣說,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我此眾還得恭敬、尊重、供養。其中 有言:唯有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曇法中,出家學道,聞彼說法,悉能受持,來還宣說。 是故我等故來相請,仁者當行」!

  時彼須深默然受請,詣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眾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經行。爾時、須深詣 眾多比丘而作是言:「諸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時眾多比丘,將彼 須深,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此外道須深,欲求於正法中出家受 具足,修梵行」。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 家」。時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已經半月。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 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比丘答言:「不也,須深」!復問: 「云何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復問:「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 ,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須深」!復問:「云何尊者離苦息樂 [P62] ,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 須深」!復問:「若復寂靜、解脫,起(2)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 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 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 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 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我今 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3),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須深白佛:「唯願世尊 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云 [P63] 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 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 明而有行耶」?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佛告須深:「無 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 老死滅」。「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 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 身作證具足住不」?須深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 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尊 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 正法中心得無畏。

  (須深)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悔過!我於正法中盜密出家,是故悔過」。佛告 須深:「云何於正法中盜密出家」?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 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 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 ,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尊!我於正法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我 [P64] 悔過,以哀愍故」!佛告須深:「受汝悔過。汝當具說:我昔愚癡、不善、無智,於正法律盜密 出家,今日悔過,自見罪、自知罪,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凡人 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佛告須深:「今當說 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盜賊,縛送王所。白言:大王!此人劫盜, 願王處罪。王言:將罪人去,反縛兩手,惡聲宣令,周遍國中,然後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 體,劖以百矛。彼典刑者,受王教令,送彼罪人,反縛兩手,惡聲宣唱,周遍城邑,將出城外刑 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日中,王問:罪人活耶?臣白言:活。王復敕臣:復劖百矛。至 日晡時,復劖百矛,彼猶不死。佛告須深:「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寧有完處如手 掌不」?須深白佛:「無也,世尊」!復問須深;「時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緣,受苦極苦劇不 」?須深白佛;「極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難堪,況三百矛當可堪忍」!佛告須深:「此 尚可耳,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當受苦痛倍過於彼」。佛說是法時,外道 須深漏盡意解。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住智」:

  復次、若有苾芻具淨尸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 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先由 四種圓滿,遠離受學轉時,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此中云何名法住智?謂如 [P65] 有一,聽聞隨順緣性緣起無倒教已,於緣生行因果分位,住異生地,便能如實以聞、思、修所成 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諸如是等,如 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又復云何名涅槃智?謂彼法爾,若於苦、集、滅、道,以 其妙慧悟入信解,是真苦、集、滅、道諦時,便於苦、集住厭逆想,於滅涅槃起寂靜想,所謂究 竟、寂靜、微妙、棄捨一切生死所依,乃至廣說。如是依止彼法住智,及因於苦若苦因緣住厭逆 想,便於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為寂靜等,如是妙智名涅槃智。

  
註【23-001】『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七0經。
註【23-002】「起」,疑「超」。
註【23-003】「住」,原本作「法」,依元本改。

  

 二七(1); 四九0( 三四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就十種力,得四 無畏,知先佛住處,能轉梵輪,於大眾中震師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 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諸比丘!此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乃至其人悉善顯現 。如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習,不放逸住。於正法律精勤苦 行,皮筋骨立,血肉枯竭,若其未得所當得者,不捨慇懃精進方便,堅固堪能。所以者何?懈怠 [P66] 苦住,能生種種惡不善法,當來有結熾然,增長於未來世生老病死,退其大義故。精進樂獨住者 ,不生種種惡不善法,當來有結熾然苦報,不於未來世增長生老病死,大義滿足,得成第一教法 之場。所謂大師面前,親承說法,寂滅,涅槃,菩提正向,善逝正覺。是故比丘!當觀自利、利 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學。我今出家,不愚、不惑,有果、有樂,諸所供養衣服、飲食、臥具、 湯藥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當如是學」!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精進」: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諸聰慧者,正觀六種圓備現前,足能發起勤精進住。 云何名為六種圓備?一、大師圓備,二、聖教圓備,三、聖教易入圓備,四、證得自義無上圓備 ,五、一切如理無間宣說圓備,六、有聖言將圓備。云何名為大師圓備?謂諸如來,成就十力、 四無所畏,如是等名大師圓備。云何名為聖教圓備?謂自稱言:我今已處大仙尊位,能轉梵輪, 於大眾中正師子吼,開示一切順逆緣起,寂滅涅槃,如是等名聖教圓備。云何名為聖教易入圓備 ?謂此聖教所有文句,其性明顯,其義甚深。由此聖教能正開發諸甚深義,故說文句,其性明顯 ,其義甚深,如是名為聖教易入圓備。云何名為證得自義無上圓備?謂無沙門或婆羅門,於如來 所,能正開覺通慧為勝,是故於他證得自義,所應得義、所應覺義,唯有如來所說法教,為妙、 為上,若過於此,言辭路絕,如是名為證得自義無上圓備。云何名為一切如理無間宣說圓備?謂 諸如來所說法教,普為一切人、天開示,無倒開示,於一切法不作師捲,無遺開示,如是名為一 [P67] 切如理無間宣說圓備。云何名為有聖言將圓備?謂有能斷一切疑惑,及能生起一切善根,一切善 法所依大信,現量可得安足之所,大師現前,如是名為有聖言將圓備。諸聰慧者,正觀此六圓備 現前,足能發起勤精進住。於三學中,依增上戒,修習瑜伽;依增上心,修不放逸;依增上慧, 於大師教修瑜伽行。若有安住懈怠心者,當知希求二種過患:一者、希求現法、當來能生眾苦, 一切煩惱雜染憂苦,不安隱住;二者、希求退失所有未證、已證一切善法,退失能引、能往善趣 、涅槃大義。與此相違,勤精進者,當知希求二種勝利:此精進者,於諸善法,未證能證;無退 失時,能辦自義、他義、俱義。云何名為能辦自義?謂出家已,由其二相,說名有果:一者、證 得煩惱離繫究竟涅槃,謂離繫果;二者、能起世間勝樂,謂往善趣樂異熟果。云何名為能辦他義 ?謂廣為他宣說法要,令其能往世間善趣,究竟涅槃。云何名為能辦俱義?謂自修治淨福田性, 堪任受用從淨信邊所得如法衣服等事,由此受用攝養己身,令其能順一切善品。又能令他於己所 作,得大果報,謂於當來往善趣故;得大勝利,謂當獲得財寶、僕從皆圓滿故;得大榮盛,謂當 獲得壽命、色、力、樂、辯才等自圓滿故;得大修廣,謂即於上所得三處,長時隨逐無間斷故。 由四種相,應知世尊所說聖教,名善說法:一、能趣寂靜,能令證得有餘依涅槃界故;二、能般 涅槃,能令證得無餘依涅槃界故;三、能趣菩提,能令證得聲聞、獨覺、無上正等三菩提故;四 、善逝分別、最極究竟現量所顯,無上大師所開示故。 [P68]
註【24-001】『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二二經。

  

 二八; 四九一( 三四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來比丘,善出家,善 得己利,曠世時時得生聖處。諸根具足,不愚不癡,不須手語,好說、惡說堪能解義。我今於此 世作佛,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說法:寂滅,涅槃,菩提正向,善逝等正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 識,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諸比丘!難得之處已得,生於聖處,諸 根具足,乃至純大苦聚集,純大苦滅。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如是出家 ,不愚不癡,有果、有樂,有樂果報,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 。是故比丘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生處」:

  復次、具四圓滿,能生聖處。若隨有一成此圓滿,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正修行時, 名曰善來、善出家者。云何名為四種圓滿?一、增上意樂圓滿,二、根圓滿,三、智圓滿,四、 即於聖處有佛出世得值圓滿。增上意樂圓滿者,謂如有一,於般涅槃,極淨修治增上意樂方乃出 家,非為債主及諸怖畏之所逼迫,乃至廣說。當知如是而出家者,名善出家,生於聖處。根圓滿 者,謂如有一,眼、耳無闕,非半擇迦,不缺支分,由得如是根無缺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堪任 [P69] 出家,說正法時堪能聽受。智圓滿者,謂如有一,性不愚戇,無有下品愚癡障故;亦不瘖,無 有中品愚癡障故;非手代言,無有上品愚癡障故。離三種智愚癡障故,有力能解善說、惡說所有 法義。即於聖處有佛出世得值圓滿者,謂如今時,有薄伽梵釋迦牟尼出現於世,是為如來、應、 正等覺,乃至廣說,若廣解釋,應知如前攝異門分(1)。宣說正法,趣寂靜等,廣說如前。當知此 中生聖處故,名為善來,善得出家;根無缺故,不愚戇故,不瘖故,亦不以手代其言故,名善 獲得具足人身。

  
註【25-001】『瑜伽師地論』卷八三(大正三0•七六五上──中)。

  

 二九(1); 四九二( 三五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不作是念 :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無故此無?何所滅故此滅?然彼多聞聖弟子,知所謂此有 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佛說 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聖弟子):

  復次、其於緣生諸行流轉,修觀行者,略有二種作猶豫法。云何為二?一者、 承習說無因論,二者、承習說惡因論。此中承習無因論者,觀一切種皆無所因,便生疑惑,云何 諸法無因而轉?其有承習惡因論者,亦生疑惑,云何由彼不相似因、不稱理因有諸法轉?若有多 [P70] 聞諸聖弟子,遠離二種非真實論,正觀流轉,由是因緣得善決定,無有疑惑,內證真實。若於是 處說有多聞諸聖弟子,當知此中是諸異生;若於是處唯說有其諸聖弟子,當知此中說已見諦。

  
註【26-001】『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四九•五0經。

  (1)復次、於正法中,略有三種補特伽羅,猶有苦惱不安隱住。云何為三?謂如有一,於善說 法毘奈耶中,為求涅槃,趣向涅槃,棄捨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唯能受持所有禁戒,便喜 足住,不於時時轉進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彼捨先時居家所有受用境界,未能隨得無上安隱 、證涅槃道,處在中間,猶有苦惱不安隱住,是名第一補特伽羅。復如有一,雖不唯於所受禁戒 喜足安住,然其未能超異生地。由未能超異生地故,於一切法緣藉他故,常視他面,常觀他口, 何當如實知於所知、見於所見!恆於他所求聞正法,教授、教誡,然其自心有疑、有惑,猶有苦 惱不安隱住,是名第二補特伽羅。復如有一,是學見跡,放逸而住,於現法中不堪證得究竟涅槃 ,有能攝受第二有體生起之因,有第二住,猶有苦惱不安隱住,是名第三補特伽羅,如是三種補 特伽羅,復有三異補特伽羅,有諸快樂,善安隱住,謂阿羅漢一向樂住。

  
註【27-001】『論』義所依經,待考。

  

 三0(1); 四九三( 三五一)

  如是我聞:一時,尊者那羅,尊者茂師羅,尊者殊勝,尊者阿難,住舍衛國象耳池側。爾時 [P71] 、尊者那羅語尊者茂師羅言:「有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有如是正自覺知 見生,所謂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尊者茂師羅言:「有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 、異見審諦忍,有如是正自覺知見生,所謂有生故有老死,不異生有老死,如是說有」。「尊者 茂師羅!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寂滅、涅槃耶」?尊者茂師羅答言:「 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寂滅、涅槃」。復問尊者茂師羅:「有滅則寂滅 、涅槃說者,汝今便是阿羅漢諸漏盡耶」?尊者茂師羅默然不答。第二,第三問,亦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殊勝語尊者茂師羅:「汝今且止,我當為汝答尊者那羅」。尊者茂師羅言:「我 今且止,汝為我答」。爾時、尊者殊勝語尊者那羅:「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 滅則寂滅、涅槃」。時尊者那羅問尊者殊勝言:「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則 寂滅、涅槃者,汝今便是漏盡阿羅漢耶」?尊者殊勝言:「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非漏盡阿 羅漢也」。尊者那羅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如尊者所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復言非漏 盡阿羅漢耶」!尊者殊勝語尊者那羅言:「今當說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曠野路邊有井,無繩 、無罐得取其水。時有行人,熱渴所逼,繞井求覓,無繩、無罐,諦觀井水,如實知見而不觸身 。如是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自不得漏盡阿羅漢」。

  爾時、尊者阿難語尊者那羅言:「彼尊者殊勝所說,汝復云何」?尊者那羅語尊者阿難言: [P72] 「尊者殊勝,善說真實,知復何言」!時彼正士各各說已,從座起去。

  

 復次、嗢南曰:

  有滅、若沙門婆羅門、受智,流轉與來往,佛順逆為後。

  

 「有滅」:

  諸學見跡,雖於有滅、寂靜、涅槃,不隨他信,內聖慧眼自能觀見,然猶未能於 身觸證。譬如有人熱渴所逼,馳詣深井,雖以肉眼,現見井中離諸塵穢清冷美水,并給水器,而 於此水身未觸證。如是有學,雖聖慧眼現見所求,後煩惱斷,最極寂靜,而於此斷身未觸證。

  
註【28-001】『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六八經。

  

 三一(1); 四九四( 三五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 於法不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不如實知,彼非沙門、沙門數,非婆羅門、婆羅門數;彼 亦非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云何 法不如實知?云何法集不如實知?云何法滅不如實知?云何法滅道跡不如實知?謂於老死法不如 實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不如實知。如是生……。有……。取……。愛……。受…… 。觸……。六入處不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不如實知。如是諸法不如實知 ,法集、法滅、法滅道跡不如實知。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法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 [P73] 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沙門之沙門數,婆羅門之婆羅門數,彼以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 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何等法如實知?何等法集、法滅、 法滅道跡如實知?謂老死法如實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知。如是生……。有…… 。取……。愛……。受……。觸……。六入處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如實 知。如是諸法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行。

  

 三二; 四九五( 三五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 法不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非沙門之沙門數,非婆羅 門之婆羅門數;彼亦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何等法不如實知?何等法集、法滅、法滅道跡不如實知?謂六入處法不如實知, 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不如實知,而於觸如實知者,無有是處;觸集、觸滅、觸滅 道跡如實知者,無有是處。如是受、愛、取、有、生、老死如實知者,無有是處。若沙門、婆羅 門,於六入處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者,於觸如實知,斯有是處。 如是受、愛、取、有、生、老死如實知者,斯有是處」。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P74] 行。

  

 三三; 四九六( 三五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 諸沙門、娑羅門,於六入處不如實知,而欲超度觸者,無有是處;觸集、觸滅、觸滅道跡超度者 ,無有是處。如是超度受、愛、取、有、生、老死者,無有是處;超度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 道跡者,無有是處。若沙門、婆羅門,於六入處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如 實知,而超度觸者,斯有是處。如是超度受、愛、取、有、生、老死者,斯有是處;乃至超度老 死滅道跡者,斯有是處」。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三六; 四九七──四九九( )

  如老死乃至六入處三經,如是老死乃至行三經,亦如是說。

  

 「沙門娑羅門」:

  復次、有諸沙門,若婆羅門,於貪、瞋、癡無餘斷滅,真沙門義、婆羅門 義全未證得,而諸世間起沙門想、婆羅門想,彼亦自稱是真沙門、真婆羅門。世間於彼雖起是想 ,然彼但是世俗沙門及婆羅門,非第一義。若第一義諸有沙門及婆羅門,皆不忍許彼為沙門及婆 羅門。所以者何?由彼不能如實了知諸雜染法,雜染法因,亦不如實了知彼滅,趣彼滅行。雜染 法者;謂老死支所攝眾苦!及以生支。雜染法因,復有二種;一、愛所作,二;業所作。愛所作 [P75] 者,謂由緣起逆次道理,有、取、愛支,若無明觸所生諸受,若無明觸及無明界所隨六處。業所 作者,謂由緣起逆次道理,名色、識、行,及即於彼不如實知。如法住智尚未能了,況當如彼諦 現觀時能遍了知!或如修道未遍了知,如無學地未能超越。

  
註【29-001】以下六經,與『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一三•一四經,七一──八一經相當。

  

 三七(1); 五00( 三五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覺知老死,覺知老 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是乃至當覺知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云何當覺知老死?覺 知緣生故有老死,如是老死覺知。云何老死集(覺知)?生集是老死集,如是老死集覺知。云何 老死滅覺知?謂生滅是老死滅,如是老死滅覺知。云何老死滅道跡覺知?謂八聖道是老死滅道跡 ,如是老死滅道跡覺知。乃至云何行覺知?謂三行:身行,口行,意行,如是行覺知。云何行集 覺知?謂無明集是行集,如是行集覺知。云何行滅覺知?無明滅是行滅,如是行滅覺知。云何行 滅道跡覺知?謂八聖道是行滅道跡,如是行滅道跡覺知」。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 奉行。

  

 三八(2); 五0一( 三五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十四種智。諦聽 [P76] ,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十四種智?謂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滅智,老死滅道跡智。如是 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智, 行集智,行滅智,行滅道跡智,是名四十四種智」。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3); 五0二( 三五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十七種智。諦聽 ,善思,當為汝說。云何七十七種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 去,生緣老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 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 。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智,非餘無明緣行智,過去無明緣行智,非餘過 去無明緣行智,未來無明緣行智,非餘未來無明緣行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 、變易法、無欲法、滅法、斷智,是名七十七種智」。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受智」:

  復次、略由二種明觸生法,於其緣生一切行中,依四諦理趣入現觀。云何為二? 一、由領納所緣為性明觸生受,二、由簡擇所緣為性明觸生慧。當知此中,於十一支安立四諦, 依此一一支諦,建立四十四事。即依明觸所生諸受,宣說如是四十四種受事差別;即依明觸所生 [P77] 諸慧,宣說如是四十四種智事差別。此中後際所作老死,唯果非因;於其前際所發無明,唯因非 果;其餘有支,亦因亦果。三時遍智有差別故,如前所說決定遍智有差別故,由法住智所攝能取 智無常性有差別故,當知建立七十七種智事差別。如是顯示歷觀諸諦-切行相,從此無間入諦現 觀,漸次修習,乃至獲得阿羅漢果。 、

  
註【30-001】『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二八經。
註【30-002】『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三三經。
註【30-003】『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三四經。

  

 四0; 五0三( 三五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增法、減法。諦聽 ,善思,當為汝說。云何增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 苦聚集,是名增法。云何減法?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 滅,是名減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一──四二; 五0四──五0五( )

  如增法、減法,如是生法、變易法,集法、滅法,如上說。

  

 四三──四八; 五0六──五一一( )

[P78]

  如當說三經,有,應當知三經,如上說。

  

 「流轉」:

  復次、由三種相,於緣生行,應正了知流轉漸次。何等為三?一、因增益故,二 、果生起故,三、果增集故。如是一切,略攝為一,總名諸法若增、若生、若集。依因果滅,如 其所應,當知說名若減、若滅、若沒。如是意趣差別道理,不違法性。復有別義,初、中、後際 時差別故,欲,色,無色界差別故,如其次第,若增、若減,若生、若滅,若集,若沒,應正了 知。

  

 四九(1); 五一二( 三五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生, 彼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 不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0(2); 五一三( 三六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 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 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生老病死 [P79] 、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一(3); 五一四( 三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思量,有妄想, 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 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 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無往來故則無生死,無生死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來往」:

  復次、當知略有二種雜染:一、業愛雜染,二、妄見雜染。此二雜染,依於二品 :一、在家品,二、出家品。應知此中,業愛雜染所造作故,名思所作;妄見雜染邪計起故,名 計所執。此中異生,若在家品,若出家品,具二雜染。由諸纏故及隨眠故,因彼所緣,於四識住 令心生起諸雜染已,招集後有,循環往來,不得解脫。有學見跡,妄見雜染已永斷故,唯有我慢 依處習氣尚有餘故,不造新業,不欣後有業愛雜染,無有諸纏能為雜染,唯有隨眠依附相續能為 雜染。因彼所緣,於諸識住雜染其心,招集後有。若諸無學,二種雜染,纏及隨眠皆永斷故,即 現法中,於諸識住其心雜染,及與當來所招後有,一切皆無。

  
註【31-001】『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三八經。 [P80]
註【31-002】『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三九經。
註【31-003】『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四0經。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