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論會編(中)』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總義等、光等,受等最為後。
總義、自類別,似轉、後三求。
當知諸界略有二種:一、住自性界,一、習增長界。住自性界者,謂十八界,墮 自相續,各各決定差別種子。習增長界者,謂則諸法,或是其善,或是不善,於餘生中先已數習 令彼現行,故於今時種子強盛,依附相續;由是為因,暫遇小緣,便能現起,定不可轉。
註【60-001】「界相應」共三七經。與『相應部』(一四)「界相應」相當。
註【60-002】『瑜伽師地論』卷九六。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眼藥丸,深廣 一由旬。若有士夫,取此藥丸,界界安置,能速令盡,於彼界界不得其邊,當知諸界其數無量。 是故比丘!當善界學,善種種界,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160]
復次、以要言之,雖界種類十八可得,然一一界,業趣有情種種品類有差別故 ,當知無量。譬如世間大惡叉聚,於此聚中有多品類,種類一故,雖說為一而有無量。如是於其 一一界中,各有無量品類差別,種類一故,雖各說一而實無量。
註【61-001】『雜阿含經』卷一六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 和合。云何眾生常與界俱?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 鄙心時與鄙界俱。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善種種界」。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廣說如上。差別者,即 說偈言: 「常會故常生,相離生則斷。如人執小木,而入於巨海, 人木則俱沒,懈怠俱亦然。當離於懈怠,卑劣之精進, 賢聖不懈怠,安住於遠離,慇懃精進禪,超度生死流。 [P161] 膠漆得其素,火得風熾然,珂乳則同色;眾生與界俱, 相似共和合,增長亦復然」。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 合。云何與界俱?謂眾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 界俱。時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 。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不畜遺餘。尊者 舍利弗,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時尊者大目揵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 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時阿那律陀,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徹。時尊者 二十億耳,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時尊者陀驃,與眾多比 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時尊者優波離,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 皆是通達律行。時尊者富樓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皆是辯才善說法者。時尊者迦旃延, 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 行,一切皆是多聞總持。時尊者羅!7畝羅,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時提婆 達多,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習眾惡行。是名比丘常與界俱,與界和合。是故諸比 [P162] 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佛說是經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如上廣說已,即說偈言: 「常會故常生,相離生則斷。如人執小木,而入於巨海, 人木則俱沒,懈怠俱亦然。當離於懈怠,卑劣之精進, 賢聖不懈怠,安住於遠離,慇懃精進禪,超度生死流。 膠漆得其素,火得風熾然,珂乳則同色;眾生與界俱, 相似共和合,增長亦復然」。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 和合。如是廣說,乃至勝心生時與勝界俱,鄙心生時與鄙界俱。殺生時與殺界俱;盜;婬;妄語 ;飲酒心時與飲酒界俱。不殺生時與不殺界俱;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時)與不飲酒界 俱。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界」。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如是諸界,由勝解力之所集成。先惡勝解集成惡界,先善勝解集成善界。 隨所集成,還與如是相似有情同法而轉,謂相往來,同聚、同住、同見、同意,勝解相似。由是 [P163] 故言:有情諸界,共相滋潤,相似而轉。
註【62-001】『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一四經。
註【62-002】『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一六經。
註【62-003】『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一五經。『增一阿含經』(四九)「放牛品」三經。
註【62-004】『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一六經。
註【62-005】『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二五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 和合。不信時與不信界俱,犯戒時與犯戒界俱,無慚、無愧時與無慚、無愧界俱;信心時與信界 俱、持戒時與持戒界俱,慚、愧心時與慚、愧界俱。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佛說是 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信不信,如是精進、不精進,失念、不失念,正受、不正受,多聞、少聞,慳者、施者, 惡慧、善慧,難養、易養,難滿、易滿,多欲、少欲,知足、不知足,攝受、不攝受界俱,如上 經如是廣說。 [P164]
復次、由梵行求增上力故,先說起信,次於尸羅受學而轉,次於現行所有過罪, 觀自、觀他而生羞恥。次於善法無間修習,發勤精進;於久所作及久所說,能無忘失。是二為依 ,令心得定。由心定故,得如實智。如是且說信增上力,漸次修習三種所學:一、增上戒、二、 增上心,三、增上慧。如是三學勝資糧道,謂世正見,好行惠(3)、捨,易養易滿,少欲喜足,及 四攝事。其易養等句義差別,如聲聞地已說其相(4)。如是當知名梵行求已得圓滿。成就如是梵行 求者,還與此界諸有情類,共相滋潤,相似而轉。離此界者,還與遠離此界有情,共相滋潤,相 似而轉。當知此中果依於因,非因依果。
註【63-001】『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二四經。
註【63-002】『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一七──二二經相當。
註【63-003】「惠」,原本作「慧」,依宋本改。
註【63-004】『瑜伽師地論』卷二五(大正三0•四二一下──四二二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種種諸界。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種種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 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P165]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 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 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云何緣種種受生種種愛?謂緣眼 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觸生受,緣眼觸生受生眼觸生愛。耳……。鼻……。舌……。身……。意 界緣生意觸,緣意觸生意觸生受,緣意觸生受生意觸生愛。諸比丘!非緣種種愛生種種受,非緣 種種受生種種觸,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要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 種種愛。是名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 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 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 愛?謂緣眼界生眼觸,非緣眼觸生眼界,但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受,非緣眼受生眼觸,但 [P166] 緣眼觸生眼受;緣眼受生眼愛,非緣眼愛生眼受,但緣眼受生眼愛。如是耳……。鼻……。舌 ……。身……。意界緣生意觸,非緣意觸生意界,但緣意界生意觸;緣意觸生意受,非緣意受生意 觸,但緣意觸生意受;緣意受生意愛,非緣意愛生意受,但緣意受生意愛。是故比丘!非緣種種 愛生種種受,非緣種種受生種種觸,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但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 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是名比丘當善分別種種界」。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 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 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 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謂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受,緣眼受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 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眼求。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 ,緣意觸生意受,緣意受生意想,緣意想生意覺,緣意覺生意熱,緣意熱生意求。是名比丘緣種 種界故,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比丘!非緣種種求生種種熱,非緣種種熱生種種覺 ,非緣種種覺生種種想,非緣種種想生種種受,非緣種種受生種種觸,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但 [P167] 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5)。
(7)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界種種故生種種 觸,緣種種觸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 生種種求。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云何乃至緣種種熱 生種種求?謂緣眼界生眼觸,非緣眼觸生眼界,但緣眼界生眼觸;(8)緣眼觸生眼想,非緣眼想生 眼觸,但緣眼觸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非緣眼欲生眼想,但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生眼覺,非 緣眼覺生眼欲,但緣眼欲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非緣眼熱生眼覺,但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 眼求,非緣眼求生眼熱,但緣眼熱生眼求。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 觸,乃至緣意熱生意求,亦如是廣說。是名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非 緣種種求生種種熱,乃至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但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外六入處亦如是說(9)。
故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所依別故,起無明觸種種品類;其無明觸種種品類以為緣故, [P168] 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其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以為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貪愛 。愛為緣故,而有其取,廣說乃至大苦蘊集。當知是名依有求故,建立諸界。
又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起無明觸。此無明觸以為緣故,於諸境界,起不如理執取相、 好所有諸想。此想為緣,於諸境界發起希欲。希欲為緣,起彼隨法、多隨尋思。由彼隨法,多隨 尋思以為緣故,發起思慕、愁憂所作,身心熱惱。身心熱惱以為緣故,於諸境界種種品類思求差 別,皆可了知。如是當知依欲求故,安立諸界。
(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光界,淨界,無
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時有異比丘從座起
,整衣服,稽首禮足,合掌白佛言:「世尊!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
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滅界,如此諸界,何因緣可知」?佛告比丘:「彼光界者,緣
闇故可知。淨界(者),緣不淨故可知。無量空入處界者,緣色故可知。無量識入處界者,緣空
(3)故可知。無所有入處界者,緣所有(故)可知。非想非非想入處界者,緣有第一故可知。滅界
者,緣有身(故)可知」。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彼光界乃至滅界,以何正受而得」?佛告比
丘:「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此諸界於自行正受而得;
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於第一有正受而得;滅界者於有身滅正受而得」。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
所說,歡喜奉行。
註【64-001】『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一經。
註【64-002】『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二──五經參照。
註【64-003】『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二──五經參照。
註【64-004】『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七──一0經參照。
註【64-005】『雜阿含經』卷一六終。
註【64-006】『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七──一0經參照。
註【64-007】原本附刊於『經』卷一七之後,今依宋本提前。
註【64-008】「緣」上原本有「非」字,衍文,今刪。
註【64-009】依六外入處,準前內入處,有四經。
[P169]
二八(1); 七一九( 四五六)
三七界相攝,見、想與希奇,差別性、安立,寂靜、愚夫後。
界有三種:一者、色界,二、無色界,三者、滅界。復有七界:一、光明 界,二、清淨界,三、空處界,四、識處界,五、無所有處界,六、非想非非想處界,七、滅界 [P170] 。當知此中,由其色界,攝光明界及清淨界;由無色界,攝四無色;由其滅界,還攝滅界。又諸 色貪,由見、由受所顯發故,遍於一切色界地中,安立光明及清淨界。又於如是七界,遍知應當 了知,於得方便應當了知,即於其得應當了知,於得所為應當了知。如是諸界所有遍知,由四因 緣應當了知:謂有相違,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狹小、無量而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上 無上而相待故。黑闇為緣,施設光明;不淨為緣,施設清淨;色趣為緣,施設虛空;如是名為有 相違故,待彼所治施設能治。由待彼故,能於此中正覺慧轉。由緣有量狹小境識以為緣故,施設 識無邊處;由少所有以為緣故,施設無所有處;由一切有最勝現前以為緣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 為有無上;由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斷以為緣故,施設滅界為滅無上。當知有頂是有無上,滅於 諸法皆是無上。又有想定名為有行,於七界中,次第乃至無所有處,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 定隨順獲得。謂取明相、光明想俱修三摩地,隨順獲得光明想定;如是由取清淨、虛空、識無邊 想(4)、無所有想,當知亦爾。非想非非想處,由無相作意方便趣入,想極細故,取為第一,諸有 寂靜起勝解時,隨順獲得第一有定。於一切相不思惟故,於無相界正思惟故,薩迦耶滅;由無相 故,隨順獲得滅定、滅界。如是二種,不由行定隨順獲得。又由永害色、無色界所有貪故,不下 屈故,不高舉故,解脫住故,住解脫故,如是諸定得隨所欲,有力調柔自在而轉,如是名為隨得 諸界。又此諸界,能隨獲得八解脫定,當知初界能隨獲得第一、第二二解脫定。其第二界,能隨 [P171] 獲得第三解脫勝靜慮定。其餘五界,如其次第,能隨獲得五解脫定。
註【65-001】『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一一經。
註【65-002】『雜阿含經』卷一七。
註【65-003】「空」,原本作「內」,元本改為「內空」。依『相應部』及『論』,乃是(虛)「空」。今謂「內」
為「空」之上部──「 穴」之訛寫;古寫經本,應有作「空」者,元本乃兩存之。今改正。
註【65-004】「想」,宋作「相」。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於講堂陰中敷座, 於大眾前坐,說優檀那句。告諸比丘:「緣界故生說非不界,緣界故生見非不界,緣界故生想非 不界。緣下(2)界,我說生下說、下見、下想、下思、下欲、下願、下士夫、下所作、下施設、下 建立、下部分、下顯示、下受生;如是中;如是﹝勝界﹞緣勝界,我說彼生勝說、勝見、勝想、 勝思、勝願、勝士夫、勝所作、勝施設、勝建立、勝部分、勝顯示、勝受生(3)」。時有婆迦利比 丘,在佛後執扇扇佛,白佛言:「世尊!若於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見,彼見亦緣界而生耶 」?佛告比丘:「於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見,亦緣界而生非不界。所以者何?凡夫界者, 是無明界。如我先說:緣下界生下說、下見,乃至下受生;中……。勝界生勝說、勝見,乃至勝 [P172] 受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諸外道輩,欲令弟子於三處中得昇進故,略說法要:謂有一類,於劣欲界,
為令獲得人中快樂,乃至他化自在天生,宣說能成彼果諸行。復有一類,於中色界,為令獲得梵
世間等眾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復有一類,於妙無色,為令獲得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眾同分
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如是彼說,劣界為緣,名為劣語;中界為緣,名為中語;妙界為緣,名
為妙語。彼諸弟子聞是法已,還起如是差別想解,如是想解,亦名劣想、中想、妙想。如如其想
,如是如是發生忍樂,如是忍樂發生劣見、中見、妙見。彼由如是諸忍樂見,便於彼彼差別生處
信解忍可,執為最勝,造作增長彼相應業;如是信解,名為劣願、中願、妙願。當知此二──-說
者、行者,亦說名為劣、中、妙品補特伽羅。又彼說者及以行者,亦傳(4)為他宣說如是劣、中、
妙法,彼亦獲得如是類生。又即此生,前後相待有差別故,安立諸界劣、中、妙別。如是三種,
若待涅槃,一切皆是劣界所攝。若諸如來,由勝義故,妙界為緣,但說妙語,餘法差別,如應當
知。若諸聖者所有行趣,應知皆為現法涅槃。先有外道,彼命終已來生此間;因增長故,眾緣和
合,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暫得出家。彼由先世外道妄見所迷亂故,集成今時大無明界,由此為因
,於其涅槃及大師所,生起疑惑,退失正法及毘奈耶,還歸外道。諸惡說法,彼由先世數習因力
,還復宣說如是劣語,乃至廣說,如前所說,一切應知。
[P173]
註【66-001】『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一三經。
註【66-002】「下界」,原本誤作「不界」,今改正。
註【66-003】「生」下,原本衍「勝」字,依宋本刪。
註【66-004】「傳」,宋本作「便」;今疑為「轉」之誤。
(1)復次、於外道處,外道弟子各別見趣廣施設中,略有三種,由忍見依差別可得。依此正法 ,能令永捨纏及隨眠;由纏捨故,彼亦隨捨。餘亦無執,了知由彼於現法中,與他違諍忿競而住 ,能引自他一切無義。既知是已,捨彼隨眠;由捨此故。所餘隨眠及餘因此所有諸纏,畢竟無執 。於外道處各別見趣廣施設者,謂執世間若常、無常,廣說乃至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於中一類外 道弟子,為性遲鈍,如如自師或他教導,如是如是不審思量,取執堅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 彼於一切各別見趣,悉皆忍受,是名第一由忍見依。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中根而非遲鈍,不 能自然於法猛利推尋觀察,亦不隨言便生信解,而於展轉相違見趣,隨喜樂一。彼於一類見趣忍 受,於餘一類而不忍受,是名第二由忍見依。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利根,彼能自然於法猛利 推尋觀察。由諸見趣惡施設故,彼見一切皆不應理,見已一切都不!6槱樂;由是因緣,於諸見趣皆 不忍受。此復有二補特伽羅:一、邪見行,性無堪能,無求解意;二、正見行,性有堪能,有求 解意。此中第一一切不忍補特伽羅,即由如是非理比量,於善說法毘奈耶中,不審思量,執為非 [P174] 理,誹謗賢聖,起無有見。又於一切各別見趣皆不忍受,方便令彼無所依仗,亦令滅壞無所宗承 ,而妄分別計度顯示,無所依仗所引見趣,常與一切各別見者共興違諍,互相惱害,是名第三由 忍見依。此中第二一切不忍補特伽羅,於前一切不忍者見,亦不 !6槱樂;住求解心,往詣他所,謂 善說法毘奈耶中佛、佛弟子,如實顯已,言我一切皆不忍受。佛、佛弟子,了知彼人有求解意, 覺慧猛利,具堪任性,即以其心念彼心已,遂依於前補特伽羅而反詰曰:汝即於此都不忍見亦不 忍耶?彼便如實唯然而答。如來遂舉此正法中諸弟子眾,讚勵於彼,告言:汝與多人相似,我等 一切於諸見趣并不忍見,皆不忍受。汝若爾者,如此人眾,纏與隨眠一切見依皆永斷故,於當來 世諸見雜染無所堪能,汝今與彼竟無差別。如是輩流,極為!2麗少,汝於此少轉更為少!若於一切 纏及隨眠,都不忍見能永斷者,彼於一切畢竟無執。如是如來、如來弟子,方便令彼外道弟子, 於正智見發生希欲。竊作是念:我竟不知如來弟子,能斷如是纏及隨眠!如來知彼於正智見生希 欲已,更復策發彼希欲心,其遂承受。如來為欲令彼依止思擇、修習二對治力,永斷一切纏及隨 眠,宣說法要,令其獲得無倒智見,如餘安住此正法者,能捨一切纏及隨眠。所謂思擇彼諸見依 ,能令展轉互相乖背,由是因緣違諍惱害,能引自他一切無義。諸聖弟子,於彼一切皆無執取, 設有來問,亦不記別。觀察如是諸過患已,依思擇力,捨離諸纏,由此因緣,於彼見依能永捐棄 。於餘見依,由正見故,亦令無有。如是為欲永斷諸纏、拔隨眠故,修循身念,於有色身觀無常 [P175] 性,於身染著淨修其心。於隨自身諸受分位,由無常門觀無常性,如實了知諸名色故,便於諸漏 心得解脫;觀身壞已,當來諸受皆悉斷滅。又於其身住當壞想,乃至命在,常能領受離繫諸受。 如是名為依修習力,捨離隨眠。當知此中貪、恚、癡等,令當來世生等諸苦,和合繫縛,亦令現 法起業雜染,亦令欣求未來染事,執取過去已所捨事,耽著現在正現前事。意佷名違;言佷名諍 ;由三損惱,說名為害。觀無常等,如聲聞地(2)已說其相。
註【67-001】『論』義依『中部』(七四)『長爪經』,『雜阿含經』(四七)「外道出家相應」五經。
註【67-002】『瑜伽師地論』卷三四(大正三0•四七一上──四七四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因生欲想非無因, 有因生恚想、害想非無因。云何因生欲想?謂緣欲界也。緣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 欲求。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如是邪因緣故,現法苦住,有苦、 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欲想。云何因緣生恚想……。害想,謂害 界也。緣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覺、害熱、害求。愚癡凡夫起害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 口、心。起三處邪因緣已,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 緣生害想。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如是安於生,生危險想,不求捨離,不覺,不吐,彼則 [P176] 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譬如城邑、聚落不遠,有曠野,大 火卒起。彼無有力能滅火者,當知彼諸野中眾生,悉被火害。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 危險想,身壞命終,生惡趣中。諸比丘!有因生出要想非無因。云何有因生出要想?謂出要界。 緣出要界生出要想、出要欲、出要覺、出要熱、出要求。謂彼慧者出要求時,眾生三處生正,謂 身、口、心。彼如是生正因緣已,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 是名因緣生出要想。云何因緣生不恚……。不害想,謂不害界也。不害界因緣生不害想、不害欲 、不害覺、不害熱、不害求。彼慧者不害求時,眾生三處正,謂身、口、心。彼正因緣生已,現 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是名因緣生不害想。若諸沙門、婆羅 門,安於生,生不害想,不捨離,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 ,生善趣中。譬如城邑、聚落邊,有曠野,大火卒起。有人堪能手足滅火,當知彼諸眾生依草木 者,悉不被害。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正想,不捨、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 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不淨、慈悲修所對治,欲貪、恚、害未永斷故,諸依止中彼品粗重,猶如種 子能生彼故,如其所應,說名欲貪及恚、害界。由有此故,順欲、恚、害境現前時,依不如理作 意思惟,於三種境,能取非理相好想生。此想生已,由堅執故,當知發起二種過患:一者、現法 [P177] ,二者、後法。此中云何名為堅執?云何名為現法過患?云何名為後法過患?若由已生想增上力 ,如前相似欣、欲分別,所有熱、惱、尋求生起,由是因緣,名堅執想。又尋求時,於其三處, 於諸有情發起邪行。由此為因,或有堪能能生現法所有憂苦。由此因緣,說名有苦,或無堪能; 然即由彼現在前故,名有匱乏。又此有苦及有匱乏,用二為緣;一者、用他手、塊、刀、杖及粗 言等為增上緣,由是緣故,名有災害;二者、用內雜染而住為增上緣,由是緣故,名有燒惱,如 是名為現法過患。即由此因,於當來世生諸惡趣,如是名為後法過患。又若於其所受學處,有堅 固執,當知於彼如乾葦舍所依止中,所有能依如蟲善法,由邪想火擲置其中,能焚滅故,當知即 此補特伽羅所有如蟲一切善法,皆被燒害。與此相違,無堅執故,當知退失功德善法。與此相違 ,如其所應,當知出離、無恚、無害想等差別。又於是中,聞、思、修慧,能令黑品無堅固執, 能令白品有堅固執。若此三種妙慧有闕,能令黑品有堅固執,能令白品無堅固執。
註【68-001】『相應部』(一四)「界相應」一二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已, 於一面住。白佛言:「眾生非自作,非他作」。佛告婆羅門:「如是論者,我不與相見。汝今自 來,而言我非自作、非他作」。婆羅門言:「云何瞿曇!眾生為自作,為他作耶」?佛告婆羅門 [P178] :「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知作方便耶」?婆羅門 言:「瞿曇!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知作方便也」。佛告婆羅門:「若有方便界,令諸眾生知 有方便者,是則眾生自作,是則他作。婆羅門!於意云何?有眾生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 界,令彼眾生知有……造作耶」?婆羅門白佛:「有眾生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 眾生知有……造作」。佛告婆羅門:「若彼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眾生知有…… 造作者,是則眾生自作,是則他作」!婆羅門白佛:「有眾生自作,有他作。瞿曇!世間多事, 今當請辭」。佛告婆羅門:「世間多事,宜知是時」。時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 起去。
復次、如來有二甚希奇法:一者、顯示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二者、顯示一切有情 自作、他作皆無失壞。此中略有二種有情:一、在家品,二、出家品。在家有情,為求財寶,初 興加行,名發起界。即於此中若未獲得,由順精進障礙因緣,諸心勇悍,即望於彼名勢力界。若 已獲得,由蚊虻等所有災害,順精進障不能令轉,名任持界。即此諸界,從自方所至餘方所,從 未擯捨,至已擯捨,名出離界。即彼有情為財寶故,俱於二處,由起無間、殷重加行,無緩加行 ,名勇猛界。出家有情,先樂出家,求出家故,生決定欲,名發起界。依出家品,於所應得廣大 善法,無有怯劣,名勢力界。種種淋漏所生眾苦,發勤精進所生眾苦,界相違等所生眾苦,不能 [P179] 敗壞,名任持界。若於下劣不生喜足,名出離界。乃至命在,常修無間、殷重加行,名勇猛界。 如是一切應當了知,謂彼諸界及盡所有諸品類界。
註【69-001】『增支部』「六集」三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禮尊者阿難 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時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眼 界異,色界異,喜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觸,又喜觸因緣生樂受。如是耳、(聲),鼻、( 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復次、長者!有異眼界,異色界,憂處二 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苦觸,彼苦觸因緣生苦受。如是耳、(聲),鼻、(香),舌、(味), 身、(觸),意、法,亦如是說。復次、長者!異眼界,異色界,捨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 不苦不樂觸,不苦不樂觸因緣生不苦不樂受。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 (觸),意、法,亦如是說」。爾時、瞿師羅長者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復次、於諸界中,略有二種界差別性。云何為二?一者、他類差別性,二者、
自類差別性。他類差別性者,謂眼界異、色界異,眼識界異,如是乃至意識界異。自類差別性者
,謂即彼界,或順苦受,或順樂受,或順不苦不樂受,由是為緣能生三受。
[P180]
註【70-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一二九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 於一面坐。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 云何三?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爾時尊者阿難即說偈言: 「曉了於欲界,色界亦復然,捨一切有餘,得無餘寂滅。 於身和合界,永盡無餘證,三耶三佛說,無憂離垢句」。
尊者阿難說是經已,瞿師羅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 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名為種種界」?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 色界,無色界,滅界,是名三界」。即說偈言: 「若色界眾生,及住無色界,不識滅界者,還復受諸有。 若斷於色界,不住無色界,滅界心解脫,永離於生死」。
尊者阿難說是經已,瞿師羅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P18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 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尊者阿難答瞿師羅長者:「謂三種出界 。云何三?謂從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無色界,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是名三出界」。即 說偈言: 「知從欲界出,超踰於色界,一切行寂滅,勤修正方便。 斷除一切愛,一切行滅盡,知一切有餘,不復轉還有」。
尊者阿難說是經已,瞿師羅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復次、由四因緣,當知建立三種三界,二出離界。云何為四?一者、外不出離而 出離故,二者、內不出離而出離故,三者、非畢竟出離而出離故,四者、無增上慢故。當知此中 ,用外五妙欲貪為緣,建立欲界。即由此界出離義故,建立色界最初靜慮;由尋、喜、樂出離義 故,建立此上三種靜慮。由色有對種種性想出離義故,建立空無邊處所攝無色界;由空、識、無 所有想出離義故,建立此上所攝無色界。如是外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三界差別。又色 界中,具足六處內處圓滿;無色界中,五有色處皆已超越,唯餘意處;於滅界中,一切六處皆已 超越。如是內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餘三種界。又色界中非是畢竟出離欲界,無色界中望 [P182] 於色界,當知亦爾。若諸有為皆悉寂滅,當知是名畢竟出離。如是非畢竟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 立三界差別。無增上慢者,謂由遍知,當知建立五種、六種諸出離界,如三摩呬多地(2)已辯(3)其 相。
註【71-001】『小部』『如是語』五一經。
註【71-002】『瑜伽師地論』卷一一(大正三0•三三一上──三三二中)。
註【71-003】「辯」,原本作「辦」,依宋本改。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 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 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 觀」。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 ,得諸解脫界」。阿難復問上座:「云何諸解脫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 ,滅界,是名諸解脫界」。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云何斷界,乃至滅界」?上座答言:「尊者阿 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P183]
時尊者阿難聞上座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五百比丘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白五百比丘言 :「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時,當以何法專精思惟」?時五百比丘答:「尊者阿難!當 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上座所說。
時尊者阿難聞五百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 !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 思惟,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五百比丘所說。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奇哉世尊!大 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我今詣上座名上座者問如此義,亦以此義、此句、 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說。我復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義、此句、此味而問,彼五百比丘亦以此 義、此句、此味答,如今世尊所說。是故當知師及弟子,一切同法,同義,同句,同味」。佛告 阿難:「汝知彼上座為何如比丘」?阿難白佛;「不知,世尊」!佛告阿難:「上座者,是阿羅 漢,諸漏已盡,已捨重擔,正智心善解脫。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聞 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若諸苾芻專樂寂靜,勤修止觀,略由五相,當知其心名得解脫。一者、奢 摩他熏修其心,依毘缽舍那解脫奢摩他品諸隨煩惱;二者、毘缽舍那熏修其心,依奢摩他解脫毘 缽舍那品諸隨煩惱;三者、二種等運,離心隨惑,解脫一切見道所斷所有諸行;四者、即由此故 [P184] ,解脫一切修道所斷所有諸行,住有餘依般涅槃界;五者、解脫一切苦依諸行,住無餘依般涅槃 界。於善說法毘奈耶中,略有二種師及弟子甚希奇法:一、平等見,隨起言說;二、最勝見,隨 起言說。如是二種,外道法中都不可得,所作差別故,遠離涅槃故。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7畝羅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 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 繫著、使」?佛告羅!7畝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7畝羅!若比丘於所有地界,若過去、若 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 相在如實知。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羅!7畝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於我 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羅!7畝羅!若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 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是名斷愛縛、諸結,﹝斷諸愛﹞,正慢無間等,究竟 苦邊」。佛說此經已,尊者羅!7畝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2)。
註【72-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九一經,(一八)『羅!7畝羅相應』二一經相同,僅界與蘊之異。
註【72-002】『論』義見前(一)「陰相應」二九•三0經下。
(1)復次、世間愚夫,略有二種愚夫之相:一、樂習行,能引自他無義利行;二、 [P185] 於四處不得善巧。當知能引無義利行,有四種相。云何為四?謂能生起四種苦故。一、他差別苦 ,二、內差別苦,三、時差別苦,四、身差別苦。他差別苦者,或有疫厲,謂非人作;或有災害 ,謂人所作;或有已遭;或恐當遭,於所未遭而生怖畏,如是名為由他增上所生眾苦。內差別苦 者,謂界相違疾病因緣,名為災患;所愛變壞,所欲匱乏,生染惱心,名為擾惱。如是名為由內 增上所生眾苦。此復如前應知,或有已所遭苦,或恐當遭生怖畏苦。時差別苦者,謂即如是諸品 類苦,過去已有,未來當有,現在今有,如是總名時差別苦。身差別苦者,謂自習行邪行為因, 能令己苦;由是因緣,他雖正行亦能令苦,如是名為身差別苦。常知此中,前三名為唯能引自無 義利行,後(2)一名為亦能引他無義利行。云何四處不得善巧?謂於諸界、諸處、緣起、處非處中 ,皆不了達。與上相違,當知即是聰慧二相。又由無色意處所依、所緣自類流轉差別,當知建立 有十八界。由五色處安立運轉驅役所依體性差別,當知建立有餘六界:安立所依體性差別,謂地 等四;運轉所依體性差別,即是空界;驅役所依體性差別,即是識界。由染、淨品想及尋思所依 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六界;謂欲,恚,害;并彼對治。貪、瞋、癡縛所依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六 界:謂苦,樂,憂,喜,捨,無明。若有非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邪想尋思;若有如理作意思惟 ,即便生起正想尋思。又由三界染、淨二品遍行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四界謂名所攝受等四蘊。又 由所染所淨清淨,即此不淨清淨增上,如前所說。外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欲 [P186] 界,色界,無色界,如前所說。內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色界,無色界,滅界 。又即由此內外二事出離增上,聽聞正法或不正法,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依處三種言事差別 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又由所知諸苦、煩惱,多、中、少義, 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劣界,中界,妙界。若有上苦及上煩惱,是名劣界;若有中苦及中煩惱, 是名中界;若有少苦及少煩惱,是名妙界。如是遍知劣、中、妙界。又由遠離此因緣義,及由修 習此對治義,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善界,不善界,無記界。又由修善清淨差別,缺縛義故,無 縛義故,具縛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又即由彼有學、無學 與諸愚夫,若共不共、世出世法成就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二界,謂有漏界,無漏界。又即由彼世 、出世間,若常無常,有上無上差別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二界,謂有為界,無為界。一切皆為趣 向涅槃,悉以涅槃為其後際,熟修梵行,是故過此無復立界。諸處,緣起,及處非處所有善巧, 如聲聞地已辨其相(3)。又若略說處及非處善巧相者,謂或依止趣五趣行,或復依止趣涅槃行。此 一切行,略有三種,謂劣、中、勝。趣惡趣行,說名為劣;趣善趣行,說名為中;趣涅槃行,說 名為勝。所以者何?趣善趣行,此最為極,更無餘行,唯此能感所有世間最極圓滿,謂能感得轉 輪王身,或帝釋身,或魔羅身,或大梵身,彼無第二,更無有餘補特伽羅或男、或女與其等者。 趣涅槃行,當知能證一切有情最勝法性,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諸佛如來於彼一切 [P187] 最為殊勝,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補特伽羅無與等者。又餘所有安住菩提劣功德者,於諸世間得增上 位,尚為殊勝,何況如來!彼復云何?謂於是處,正見具足補特伽羅不能現行,諸異生類堪任現 行,當知一切如經廣說。
註【73-001】『論』義依『中阿含經』(一八一)「多界經』;『中部』(一一五)『多界經』。
註【73-002】「後」,原本誤作「從」,依宋本改。
註【73-003】『瑜伽師地論』卷二七(大正三0•四三四上──中)。
[P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