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集上編之一『般若經講記』
[回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己二 廣歎顯勝
庚一 正說 [P96]
辛一 獨被大乘勝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
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般若的功德,那裡說得盡?若要略的說:本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的無 邊功德。思是內心的計算,議是口頭的說明,稱量是衡度他的多少。凡是可思 可議可稱可量,無論如何多,總是有限的有邊的。般若與空相應,所以是不可 以思議稱量其邊際的。這樣大功德的妙法,如來不為小乘行者說,為發大乘心 者說,為發最上乘心者說。大是廣大義,最上是究竟無上無容義;形容法門的 廣大無邊──含容大,至高無上──殊勝大。雖說為二名,並無差別,同是形 容菩薩乘──行果的殊勝。 [P97]
這是但為菩薩說的妙法,所以如有人聽了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這就 是菩薩。就為如來知見,而得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樣的人,即能荷擔如來的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擔是擔在肩上,荷是負在背上。意思說:能領受信解的人 ,對於無上正等菩提,就能擔當得起。如來證得無上菩提,為了救度眾生;為 眾生種種教化,即是如來的廣大家財──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能信受轉 化,即是能負起這度生重任,紹隆佛種!無上正等菩提,為佛的大智慧,大功 德,大事業,大責任,如無人擔當起來,就是斷佛種姓。如來所以為發大乘者 說,即希望他們能信解受持這般若大法,立大志願,起大悲心,以無所得為方 便,負起度生的責任來!本來,無上正等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眾 生皆有此法寶藏分。但問題不但是願承當或肯承當,而是能夠承當。所以,發 大乘心者,要能信解此甚深教授,從無我大悲中去承當,從利他無盡中去圓成 !
繼承如來家業,這是第一等大事,所以如來不願為學小乘者說的。因為好 [P98] 樂小法的人,住著在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不能於此般若深法,聽受 乃至為人解說的。小乘人為己心重,急急於『逮得已利』。他們但求解脫而已 ,何必修學廣大甚深的教法?何必經三大阿僧祇劫?何必廣行布施、忍辱,廣 度眾生?只顧自己,所以說他們住於我見。他們既不求大乘,如來當然也不為 他們說了!
聲聞者能得無我,這是佛教所共許的,這裡為什麼說樂小乘者住著我見呢 ?本經上文說:不得法空,即著我見,這是約三乘同入一法性說,是如實說; 引導聲聞行者不著於法相,迴心大乘。此處說樂小法者住於我見,約他們不能 大悲利他說,是方便說;是折抑小乘,使他們慚愧回心。前約證理平等說,此 約事行抑揚說。
辛二 世間所尊勝
『須善堤!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
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P99]
佛對須菩提說:不論什麼地方──在在處處,只要有此般若經在,世間眾 生即應當尊敬供養。因為,此經所在的地方,即等於佛塔的所在。佛塔,本是 供養佛身的:僧伽藍──寺院,是住出家眾的。中國的佛寺,混合了這二者。 反之,有些塔變成什麼鎮山鎖水、憑人遊眺了。佛塔,主要是供養佛的舍利、 像設,舍利是如來色身的遺留。但佛說的教法,是如來法身的等流。證法性者 名為佛;佛說的教典,是佛證覺法性而開示的,所以也稱為法身。印度佛徒, 每以緣起偈安塔中供養,名法身塔。所以,有經的地方,就等於有佛塔了。為 了尊敬法身,所以應尊重恭敬供養。供養佛塔,四分律等都有說明。佛在世時 ,弟子來見佛,大都繞佛一匝或三匝,然後至誠頂禮。在家佛弟子,每帶香花 來供佛。香有燒香、塗香、末香。燒香即我國常用以焚供的。塗香,也是末香 ,但以油調和後,塗在佛足上等。末香是細香末,是散在佛身或佛住的地方。 供佛如此,供養塔──色身塔、法身塔也如此。中國佛徒,對於佛經,也一向 很尊重的。如叢林裡的藏經,總說是請來供養的,這本來是不錯的。不過,供 [P100] 養教法,除了敬禮,焚香、獻華而外,還要讀誦、思惟,廣為人說,這也是供 養,而且是最勝的供養!
辛三 轉滅罪業勝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
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前所說,受持本經的,應該為人尊敬了!然而,有人從未為別人輕視, 等到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經,不但不因此而受人尊敬,反而遇到別人的輕視,這 是常使人退悔的。然而不應為此而疑惑、退心!這即是前生惡業轉輕或消滅了 的象徵。我們現生人中,無論境遇如何,過去所造的惡業,潛在而未發的極多 。一遇因緣,就會感受應得的果報,或墮地獄、畜生等。謮誦般若經者,所有 過去應墮惡道的罪業,因受持此經的功德力,而現世輕受了;受人輕視的微報 ,即不會再感惡道等報。如人有痘毒,若先種痘,讓他輕微的發一下,就不致 再發而有生命的危險了。受人輕視,也是如此。而且種下了般若種子,將來定 [P101] 可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佛法說業力,通於三世。如專約現世說:有作惡的人,作事件件如意,多 福多壽。有作善事的人,反而什麼都不行,一切困難。尤其是惡人迴心向善, 境遇倒一天不如一天,家產一天天消失,使人懷疑老天的公道!若信佛教的三 世因果說,知有業現受,有業當來,即能深信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而轉惡行 善了。業是行為的餘勢,行為的善不善,以心為要因,所以如有強有力的智慧 和願力,可以使業變質的。業是可能性,不一定要發作,是可能轉變的。因此 ,佛教主張有過去業,而不落於宿命論者。
庚二 校德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
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如來以自己經歷的事實,證明受持本經的功德。如來說:我在過去無量阿 [P102] 僧祇劫前,即未見然燈佛以前,曾遇到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佛。在這眾多佛 前,都是一一的承事供養,沒有空過的;所得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了。釋迦 佛在然燈佛前,授記作佛,即明心菩提。以前,即從初發心以來的二大阿僧祇 劫修行。今說無量阿僧祇劫,約小劫說。承事有二:一、侍奉供給,二、遵佛 所說去行。明心菩提以前的功德,還沒有徹悟離相,雖有智慧功德,都是取相 的,有漏有限的。所以,在末法時代,如有人能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經,隨順性 空法門,或者得離相生清淨心。那他所得的功德,當然要比釋尊供養諸佛的功 德,超勝得不可計算了。於本經受持讀誦,順向離相,即能超勝有相修行無數 阿僧祗劫,這可見功德的殊勝!菩薩發心修行,以離相無住為本,這才是解脫 、成佛的要門,學者應以此為標極而求得之!
己三 結歎難思
『須善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
[P103]
思議』!』
上面雖廣讚功德,其實受持般若經所得的功德,是不可盡說的。即使以如 來無方辯才,無限神通,把他完全的說出來,人聽了或許會發狂,或許會疑惑 不信,因為這太出於常人的境界了。這與為井底之蛙,說虛空無邊廣大的那樣 難以信受一樣。總之,般若經的般若相應的大悲妙行,甚深廣大,是不可以心 思言議的。所以,聽聞、受持乃至為人解說等所得的果報,也出於常情的想像 以外,不可思議!
乙二 方便道次第
丙一 開示次第
丁一 請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
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上來講般若道,以下說方便道。方便道即現證般若,進而到達佛果的階段 [P104] 。須菩提的請問,及如來的答覆,與前一樣。不同的,即在答發心的末後,多 了『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眾譯相同,惟有玄奘所譯, 前文也有此一句。上來說到明心菩提,約從凡入聖的悟證說,是成果;但望於 究竟佛果,這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即是發勝義菩提心。前文所問發心,以立 願普度眾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此處,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身,從悲智一 如中發心,即諸經所說的「紹隆佛種」,「是真佛子」。前後同樣的是發無上 大菩提心,所以須菩提又重行拈出舊問題,請示佛陀:應怎樣安住?怎樣的降 伏其心?
丁二 答說
戊一 明心菩提
己一 真發菩提心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
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
[P105]
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與前發菩 提心同。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為 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本文接著說:實無有法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前說所度的眾生實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於我 等四相,是就所觀的所化境──眾生而說。雖悟得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的 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此處,即不但外觀 所化的眾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即能發心能度眾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 。依修行的次第說: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眾生,都無自性 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 。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 ──若色若心有自性,可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才薩迦耶見──生 [P106] 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中觀者廣明一切我法皆空,而以離薩 迦耶見的我我所執,為入法的不二門,即是此義。無所化的眾生相可得,無能 發心的菩薩可得;這樣的降伏其心,即能安住大菩提心,從三界中出,到一切 智海中住。
多數學者,以為聲聞能破我執,而大乘才能破法執,這應先破我執而後離 相!本經前後大段,一般也判為先破法執,後破我執,即為大矛盾處。又、佛 為眾生說法,多明空無我,信解者還多。到了聖智親證,反而偏執真常大我。 所以,本經於此智證的方便道中,特重於無我的開示。這即是說:即使是聖智 現覺,也還是空無我的。末法眾生,不聞大乘,如湛愚心燈錄之類,以「我」 為開示修行的根本,與我見外道同流,可痛!
己二 分證菩提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
,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
[P107]
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
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
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
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
法皆是佛法。須善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發勝義菩提心,即分證無上遍正覺。上文已明無法為發心者,這裡說無法 為證得者。佛以自己經歷的分證菩提果,問須菩提:如來──釋迦自稱──從 前在然燈佛那裡,有什麼實法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深解如來所 說的,所以說:沒有。佛說:是的,確乎沒有什麼為我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的。如有某種真實有自性法,如來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我就有我 我所執了;然燈佛也就不會給我授記,說我在未來世中作佛,號為釋迦牟尼。 [P108] 因為當時,現覺我法性空,不見有能得所得,離一切相,然燈佛這才為我授記 呢!
七地菩薩得無生忍,即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分得菩提,也即可名 為如來。如來,外道解說為「我」,以為是如如不動而往來三界生死者,以為 是離縛得解脫而本來如是常住者。在佛法中,否棄外道的「我」論,如來是諸 法如義。如此如此,無二無別(不是一),一切法的平等空性,名為如;於此 如義而悟入,即名為如來。既然是諸法如義,即無彼此,無能所,這是極難信 解的。因為常人有所思考、體會,是不能離卻能所彼此的。如來既即為如義的 現覺,即不能說有能得所得。因此,如有人說如來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無疑是錯誤的,不能契會佛意的。
如來所得(菩薩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現覺諸法如義。這是達一 切法相的虛妄無實,離妄相而徹見如實相。但一切法自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 得;以無自性為自性,這當然不可執實,又焉能執為虛妄。無實無虛的無上遍 [P109] 正覺,即離一切相,達一切法如相,這本非離一切法而別有什麼如如法性,所 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百華異色,同歸一陰』;『高入須彌,咸同金色』 。於無邊差別的如幻法相中,深入諸法原底,即無一法而非自性空的,無一法 而非離相寂滅的。在聖智聖見中,即無一法而非本如本淨的佛法。即一切相離 執而入理,即『一切法皆如也』。然而,即畢竟空而依緣成事,即善惡、邪正 、是非宛然。有人執理廢事,以為一切無非佛法,把邪法滲入正法,而佛法不 免有失純淨的真了!
如來才說了一切法皆是佛法,隨即說:我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要以為實 有一切法,不要謗佛實有邪惡雜染的一切法。在勝義畢竟空中,是一切法絕無 自性的,即非一切法的。因為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佛證此一切法,所以假名為 一切法皆是佛法。這等於說: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即佛證覺的正法。
戊二 出到菩提
己一 成就法身 [P110]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菩薩得法性身,有二類:一、證得無生法忍時,即得法性身,如入涅槃者 迴心向大而發勝義菩提心。二、得無生法忍時,還是肉身,捨此分段身,才能 得法性身。智論說八地捨蟲身,即此。所以,這一段,可判屬明心菩提。但出 到菩提的聖者,是決定成就的。
佛在上文,曾說人身如須彌山王;這裡又同樣的向須菩提說。畢竟須菩提 是解空第一的聖者,聽到「譬如人身長大」,即契會佛心而回答說:如來說的 長大人身,為通達法性畢竟空而從緣幻成的,實沒有大身的真實性。悟法性空 ,以清淨的功德願力為緣,成此莊嚴的尊特身,假名如幻,所以說是名大身。
己二 成熟眾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
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P111]
明心菩提以前,重在從假入空;到出到菩提,又從空出假,成熟眾生,莊 嚴佛土,以趨入佛果。現在,佛約出到菩提的成熟眾生,對須菩提說:不特長 大的法性身,是緣起如幻的;就是菩薩的成熟眾生,也還是如此。成熟眾生, 以眾生成就解脫善根而得入於無餘涅槃為究竟。但在菩薩度眾生時,假使說: 我當滅度無量眾生,那就執有能度的菩薩,所度的眾生,我相不斷,就不配叫 做菩薩了。什麼是菩薩,從最初發心到現證法性,到一生補處,無不是緣成如 幻;即一切法觀察,即一切法真如,離一切法,離一切法真如,都是不見不得 有可以名為菩薩的,如般若經三假品所說。所以,佛說一切法──有漏的,無 漏的,有為的,無為的,世間的,出世間的無我,都沒有菩薩實性可說,切勿 執什麼真我才是!
己三 莊嚴佛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
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P112]
。』
嚴淨佛土,就是化穢土而成淨土,這是得無生法忍菩薩的大事。菩薩以法 攝取同行同願者,以共業莊嚴佛土。但如菩薩在莊嚴佛土時,這樣說:我當莊 嚴佛土,這就有能莊嚴的人及所莊嚴的法,取我相、法相,即不成其為菩薩。 要知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本無實性的莊嚴佛土可得,只是緣起假名的莊嚴吧 了!
前明心菩提,約分證菩提而結說如來的真義。這裡,約菩薩的嚴土、熟生 ,結明菩薩的真義。雖沒有少許法可名菩薩,但由因緣和合,能以般若通達我 法的無性空,即名之為菩薩。這是說:能體達菩提離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 提的薩埵,才是菩薩。所以智論說:『具智慧分,說名菩薩』。這樣,可見菩 薩以悲願為發起,得般若而後能成就,這約實義菩薩說。
戊三 究竟菩提
己一 圓證法身功德 [P113]
庚一 正說
辛一 知見圓明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
!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
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
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
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
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
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究竟菩提,即菩薩因圓,得一切種智,究竟成佛。佛有法身與化身二者。 [P114] 聲聞乘也有立二身的,如大眾部等說:『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 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念念遍知一切法』。這即是法身說,這是色心圓淨的 ,不單是空性的法身,即如來的真身,惟大機眾生──法身菩薩能見他的少分 。化身,如八相成道的釋迦,適應未入法性的初心菩薩、小乘、凡夫而現的。 二身本非二佛,約本身、跡身,大機及小機所見,說為二身。此處先明法身。
有人疑惑:佛說諸法皆空,怕成佛即空無所知。為顯示如來的知見圓明, 超勝一切,所以約五眼一一的詰問須菩提,須菩提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圓明, 所以一一的答覆說:有。
眼,是能見的;有種種的見,所以名種種的眼。現分兩番解說:一、五種 人有五種眼:世間人類的眼根,叫肉眼;天人的眼叫天眼。這二者,都是色法 ,都是由清淨的四大極微所構造成的。天眼的品質極其精微,所以能見人類肉 眼所不能見的。如肉眼見表不見裡,見粗不見細,見前不見後,見近不見遠, 見明不見暗;而天眼卻表裡、粗細、前後、遠近、明闇,沒有不了了明見的。 [P115] 此外,慧眼、法眼、佛眼,都約智慧的能見而說,屬於心法。聲聞有慧眼,能 通達諸法無我空性。法眼,是菩薩所有的,他不但能通達空性,還能從空出假 ,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化度眾生。佛眼,即『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即空假不二而圓見中道。二、一人有五眼: 這如本經所說的如來有五眼。佛能見凡人所見,是肉眼;見諸天所見的境界, 表裡遠近等,都能透徹明見,是天眼;通達空無我性,是慧眼;了知俗諦萬有 ,是法眼;見佛所見的不共境,即佛眼。又、佛有肉眼、天眼、實非人天的眼 根可比。後三者,又約自證說,無所見而無所不見,是慧眼;約化他說,即法 眼;權實無礙為佛眼。如約三智說:一切智即慧眼,道種智即法眼,一切種智 即佛眼。
再舉比喻來形容如來的知見圓明。佛問:恆河中的沙,我說他是沙嗎?須 菩提答:如來是名之為沙的。再問:如一恆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等於一恆 河;有這麼多的恆河,恆河中所有的沙數,當然是多極了!如來所化的世界, [P116] 就有那麼多的恆河沙數那樣多。在這麼多的國土中所有的一切眾生,他們的每 一心行,如來以佛知見,悉能知見。一世界中,單就人類說,已經很多,何況 一切眾生?更何況那麼多世界的眾生?而且每一眾生的心念,剎那生滅,念念 不住,每一眾生即起不可數量的心呢!然而佛能徹底明見,佛何以有此慧力? 因為所說的諸心,即是緣起無自性的非心,假名為心而無實體可得的。無自性 的眾生心,於平等空中無二無別;佛能究竟徹證緣起的無性心,所以『以無所 得,得無所礙』,無所見而無所不見,剎那剎那,無不遍知。
為什麼說緣起假名的心即非心呢?因於三世中求心,了不可得。如說心在 過去,過去已過去了,過去即滅無,那裡還有心可得!若心在現在,現在念念 不住,那裡有實心可得!而且,現在不離於過去未來,過去未來都不可得,又 從那裡安立現在!倘使說心在未來,未來即未生,未生即還沒有,這怎麼有未 來心可得。於三世中求心自性不可得,惟是如幻的假名,所以說諸心非心。也 就因此,佛能圓見一切而無礙。世人有種種的妄執:有以為我們的心,前一念 [P117] 不是後一念,後一念不是前一念,前心後心各有實體,相續而不一,這名為三 世實有論,即落於常見。有主張現在實有而過去未來非有的,如推究起來,也 不免落於斷見。有以為我們的心是常恆不滅的,我們認識的有變異的,那不是 真心,不過是心的假相,這又與外道的常我論一致。佛說:這種人最愚癡!念 念不住,息息流變的心,還取相妄執為常!心,不很容易明白,惟有通達三世 心的極無自性,才識緣起心的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有不無。從 前,德山經不起老婆子一問──三心不可得,上座點的那個心?就不知所措, 轉入禪宗,這可見畢竟空而無常無我的幻心,是怎樣的甚深了!這惟有如來才 能究竟無礙的明見他。
辛二 福德眾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
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P118]
上面說智慧圓滿,這裡說福德眾多。佛稱兩足尊,即以此福慧圓滿為體。 今舉比喻形容福德的廣大,與校德不同。佛問:若有人以充滿大千世界的七寶 ,拿來布施,這個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答:此人因布施所得的 福德,多極了!佛隨即說;不過,假使福德有實在自性的,那末,大千七寶的 布施,也不過大千七寶的福德吧了,佛就不會說他得福德多。因為福德無性, 稱法界為量,布施者能與般若相應,不取相施而布施一切,所以能豎窮三際, 橫遍十方,圓成無量清淨的佛果功德,這才說是多呢?
辛三 身相具足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
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
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色身,是諸法和合的一合相;諸相──如三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 [P119] 特殊形態。如來法身,有相?還是無相?這在佛教界是有諍論的,有的說有相 ,有的說無相。其實,這諍論是多餘的。如以佛有法身和化身,這法身是有相 的。假使說佛有三身(也可以有相)或四身,專以法身為平等空性,那即可說 法身無相。有相的法身,色身無邊,音聲遍滿十方。在大乘(大眾部等同)學 初立二身說,法身即本身、真身,悲智圓滿,如智不二,心色無礙。遍法界的 毘盧遮那佛,為大機眾生現身說法。但此法身是無為所顯的,相即無相,不可 思議!龍樹論多用此義。
佛問須菩提:可以從身色、諸相的具足中,正見如來嗎?具足,即圓滿。 色身的具足,依玄奘及笈多譯,更有「成就」的意義,所以即圓成或圓實。凡 是自體成就,不待他緣的,即名為圓成實。法身色相,或稱歎為圓成圓實的。 須菩提領解佛意說:不可!如來是不應以具足的身相而正見的。因為如來說具 足身相,是無為所顯的,是緣起假名而畢竟無自性的,那裡有圓成實體可得。 所以,即非具足身相,而但是假名施設的。 [P120]
本經概括的說諸相具足。常說佛有三十二相,是指印度誕生的釋迦如來化 身而說。至於法身,有說具足八萬四千相,或說無量相好。但有論師說:三十 二相為諸相的根本,八萬四千以及無量相好,即不離此根本相而深妙究竟。
辛四 法音遍滿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
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
佛對須菩提說:不要以為如來會這樣的想:我當為眾生說種種的法,佛是 不會如此的。如有人以為如來有所說法,那不特不能知佛讚佛,反而是謗佛了 !以為佛也像凡夫那樣的有能說所說了!要知道:法如實相是離言說相的,不 可以言宣的,所以說法即無法可說。無法可說而隨俗假說,令眾生從言說中體 達無法可說,這即名為說法了。有人偏據本文,以為法身不說法,這是誤解的 。法身是知見圓明,福德莊嚴,身色具足,那為什麼不法音遍滿呢! [P121]
未證法性生身的菩薩,說法是不離尋伺──舊譯覺觀,即思慧為性的麤細 分別的。如初學講演,先要計劃,或臨時思索、準備,這都是尋伺分別而說法 的顯例。已證法性生身的菩薩,就不假尋伺而說法。隨時隨處,有可化眾生的 機感,就隨類現身而為說法。究竟圓滿的法身,更是「無思普應」。經論中, 常以天鼓──不假人工而自鳴的為喻。所以,如以為如來作是念,我當說法, 即是謗佛。
辛五 信眾殊勝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非眾生,是名眾生』。』
年高德長的,智深戒淨的,以慧為命,名為慧命。慧命,與上文所說的長 老,為同一梵語的異譯。佛為須菩提開示了法身說法的真義以後,尊者就啟問 如來:在未來世的時候,有沒有眾生,聽了如所說的法身──知見、福德、身 [P122] 相、說法圓滿,而生清淨的信心?也可說:如上所說的法身說法,無說而說, 會有人因此種說法而生淨信嗎?這是佛果究竟深法,所以須菩提又不能以自慧 悟解,請佛解說。佛說:聽聞如此說法而能生信心的,當然是有的,但此種信 眾,已不是一般的眾生;但他還沒有究竟成佛,也不能不說他是眾生。原來, 為凡夫、聲聞、初心菩薩說法的,是化身佛,聽眾都是未出生死的異生──眾 生。還有此土、他土的大菩薩,佛以法身而為他們說法。法身是無時無處而在 流露法音,大道心眾生──大菩薩,也隨時隨地的見佛聽法。聽法身說法而生 淨信者,即大菩薩,所以說彼非眾生,又非不眾生。如從五眾和合生的眾生說 ,眾生無我,常是畢竟空,不過惑業相續,隨作隨受,於眾生不可得中而成為 眾生。
此法身說法,利根凡夫,雖不能親聞法音而生清淨信,但能依展轉得解大 乘深義,比量的信受。
辛六 正覺圓成 [P123]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
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善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
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法身佛以智見與福德為本,感得果德的無邊身相,微妙法音;現身、說法 ,即有大菩薩為信眾。這些,都因總修萬善而同歸無得,證無上遍正覺而得完 成。所以須菩提仰承佛意而問道:佛得的無上遍正覺,可是無所得的吧?佛讚 許他說:是的!我於無上遍正覺,連一些些的實性法,都不可得,一切都無所 得,這才證得無上遍正覺。然所以都無所得,這因為無上遍正覺,即一切法如 實相的圓滿現覺,無所得的妙智,契會無所得的如如,這豈有毫釐許可得的! 所以,在此如如正覺中,一切法是平等而無高下的。高下,指佛果(高)與凡 夫(下)說的。平等法界,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這就名為無上遍正覺。 [P124] 這在因中,或稱之為眾生界,眾生藏,如來藏;在果位,或稱之為法身,涅槃 ,無上遍正覺。約境名真如,實相等;約行名般若等;約果名一切種智等,無 不是依此平等如虛空的空性而約義施設。有些人,因此執眾生中有真我如來藏 ,或者指超越能所的靈知,或者指智慧德相──三十二相等的具體而微;以為 我們本來是佛,悟得轉得,即是圓滿菩提。這是變相的神我論,與外道心心相 印,一鼻孔出氣!
一切法雖同歸於無得空平等性,但畢竟空中不礙一切。一切的緣起法相, 有迷悟,有染淨,因為性空,所以有此種種差別,如中論所說。所以佛又對須 菩提說:無上遍正覺,雖同於一切法,本性空寂,平等平等。但依即空的緣起 ,因果宛然。無上遍正覺,要備兩大法門而圓成,一、以般若空慧,通達法空 平等性,不取著我等四相。二、修習施、戒、忍等一切善法,積集無邊福德。 此所修的一切善法──自利利他,以般若無我慧,能通達三輪體空,無所取著 。般若攝導方便,方便助成般若,莊嚴平等法性,圓證無上遍正覺。法性如空 [P125] ,一切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成佛也如幻如化,都無所得。然而,不加功用,不 廣集資糧,不發菩提心,不修利他行,還是不會成佛的!
庚二 校德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
人以此般若般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
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是方便道中第一次校德。般若道中說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這裡說七寶聚集像須彌山那麼高──出海四萬二千由旬──拿來布施,這數量 要比前說大得多。但雖以這麼多的七寶持用布施,所得功德,還是不及讀誦或 為他人說本經四句偈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