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一『般若經講記』
[回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己二 示現化身事業
庚一 化凡夫眾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 [P126] 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 如來說即非凡夫。』

  此中化身佛,不約隨類示現者說,指從入胎、住胎到成道、轉法輪、入涅 槃,示生人間的化身佛。如釋迦人間成佛,即有化眾、化主、化處、化法四事 ,下文次第論說。

  佛告須菩提:不要以為如來會作這樣想:我當現生人間,度脫苦迫的眾生 。如來現覺諸法性空,那裡會見有實在的眾生,可以為如來所度。假使如來這 樣的想,那如來不是執有我等四相了嗎?如來雖不作此念,但隨俗說法,也還 說我前生如何,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等。可是雖說人說我,能達人我無 自性,所以假我即是非我。不過,那些生死凡夫,不能了解隨俗我的意趣,即 以為真實有我而妄執了──如後代的犢子部等。不特說我非我,就是我雖也說 有凡夫,也是實非凡夫的假說。凡夫,是不見實相的異生;煩惱未斷,生死未 [P127] 得解脫,依此而施設的假名。如能解脫即成聖者,可見並無凡夫的實性可得。

  
庚二 現化身相
辛一 相好
壬一 正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 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 ,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須菩 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法不說斷滅相。』

  本節與諸譯不同。可否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上面已經論到,似乎毋須再說 [P128] 。特別是:須菩提的答覆,上文已知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怎麼這裡反而說 可以三十二相見?這是極難理解的!要知道:上次佛約法身而問,法身不可以 三十二相見,須菩提是知道的。這次佛約化身為問,化身佛一般都以為有三十 二相的,所以須菩提也就說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但這是錯誤的,佛陀立刻加 以責難:假使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轉輪王也有三十二相,那轉輪王不也就是 如來嗎?須菩提當下就領會道,如我現在理解佛所說的意義,是不應該從三十 二相見如來的。這是說:不但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化身也是不可以三十二 相見的。因為,法身是緣起無性的,法身所有的相好,也是無性緣起的。從法 身現起的化身,有三十二相,也還是緣起無性的。由通達性空,以大悲願力示 現的身相,如鏡中像,如水中月,所以也不可取著為有得的。如取相執實,專 在形式上見佛,那與輪王有什麼差別?因此,佛又引從前為聲聞行者說過的偈 子,再說給大眾聽。意思說:若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相見我──如來,或 從六十美妙梵音中求我,這是走入邪道,不能正見如來的。 [P129]

  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決不是如來沒有圓滿的身相;依法身等流所起 的化身,雖不可以相取而相好宛然。所以如來緊接著說:假使這樣想:如來是 不因諸相具足而證得無上遍正覺的,那可錯誤大了!切不可作如此倒想!修一 切善法而得大菩提,而起化身,當然是有殊勝相好的。假使以為離卻相好的, 那是等於以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說諸法斷滅了!斷滅,就是破壞 世出世間因果。證無上遍正覺是果,發菩提心而廣大修行是因,因果是必然相 稱的。如成佛而沒有功德的莊嚴身相,那必是發心不正,惡取偏空,破壞世諦 因果而落於斷滅見了。要知道真正發大菩提心的菩薩,是決不會破壞因果的, 不會偏取空相而不修布施、持戒等善法的。反之,菩薩因為深見緣起因果,這 才發大菩提心,修行而求成佛。所以,不應該說如來不具足相而成佛。

  
壬二 校德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 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 [P130] 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對須菩提說:假使有發大心的菩薩,以充滿恆河沙世界的七寶作布施, 所得的功德極大;但如另有菩薩,能悟知一切法無我性,得無我忍,那所有功 德即勝前菩薩的功德。此處以菩薩布施及菩薩智慧相校量,即更勝上文的校德 。忍,即智慧的認透確定,即智慧的別名。依經論說:發心信解名信忍;隨順 法空性而修行,名(柔)順忍;通達諸法無生滅性,名無生忍。此處沒有說明 什麼忍,依文義看來,似可通於諸忍的。得忍菩薩的所以殊勝,因他於所作福 德及智慧,能知道是無性的緣起,不會執受──取福德為實的。不受福德,所 以福德即無限量。這不是說沒有福德,是說不執為實有,不執為己有。福德無 性,菩薩無我,能得此法忍的菩薩,是深知福德不應貪著的,所以說不受福德 。

  
辛二 威儀 [P131]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梵語多陀阿伽度,漢譯如來,也可譯如去。來去是世俗動靜云為相。因此 ,外道等即以如來為流轉還滅──來去者;如來現身人間,一樣的來去出入, 一樣的行住坐臥,佛法中也有誤會而尋求來去出入的是誰,而以此為人人本來 天真佛;有的,要在來去坐臥的四威儀中,去見能來能去能坐臥的如來。如來 明見末法眾生的佛魔同化,所以特預記而呵斥說:這些人是不解佛法而非佛法 的。如來「即諸法如義」的正覺;來去坐臥都不過性空如幻,那裡有來者去者 可得?法法性空如幻,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不來相而來,無去相而去,徹見 無我法性──如義,這才名為如來。

  
庚三 處大千界
辛一 微塵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 [P132] 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 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論化處,也分為微塵與世界。先說微塵:佛告須菩提說:如有善男子善女 人,依佛所說的「散空」,觀大千世界而分分的分析,散為微塵,這微塵眾─ ─眾即聚──多不多?阿含經中,佛曾以散空法門教弟子,後代的聲聞學者, 如一切有部等,即依此建立實有自性的極微。須菩提依佛所教而修行,知道微 塵眾的確多極了;然而他不像取相聲聞學者的執為實有。他說:這許多微塵眾 如果是實有的,如來即不會說他是微塵了。要知道:色法──物質界是緣起的 ,是相依相緣的存在,而現有似一似異相的。在緣起色中,有幻現似異的差別 相,分離相,所以不妨以散空法門而分分的分析他。科學者的物理分析,所以 也有可能。然如以為分析色法到究竟,即為不可再分析的實體,那即成為其小 無內的自性,即為純粹妄想的產物,成為非緣起的邪見。這種實有性的微塵, 佛法中多有破斥。但或者,以為有微塵即應該自相有的;觀察到自相有的微塵 [P133] 不成立,即以為沒有微塵,以為物質世界僅是自心的產物,這與佛陀的緣起觀 ,還隔著一節呢!佛說微塵,不如凡夫所想像的不可分割的色自性;但緣起如 幻,相依相緣的極微眾,世俗諦中是有的,是可以說的。

  
辛二 世界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 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 ,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一佛所化的區域,是一大千世界。世界與微塵,是不一不異的。緣起為一 的世界,能分分的分析為微塵;而緣起別異的微塵,能相互和集為一世界。能 成的極微──分,是無性緣起的;所成的世界──有分,即全部,也是無自性 的。所以須菩提接著說: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依我的悟解,也是沒有自 性的,僅是假名的世界。因為,如世界是實有自性的,那就是渾然一體而不可 分析的一合相了!依佛法說:凡是依他而有,因緣合散的,即不是實有,是假 [P134] 有的,是無常、無我、性空與非有的。如來雖也說世界的一合相──全體,那 只是約緣起假名的和合似一,稱為一合相,而不是有一合相的實體──離部分 或先於部分的全體可得。如來聽了,同意須菩提的解說,所以說:一合相,本 是緣起空,不可說有自性的。但凡夫為自性的妄見所蔽,妄生貪著,以為有和 合相的實體!

  
庚四 說無我教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 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 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 生見,壽者見』。』

  如來教法的特色,即宣說「空無我」。此處即約此義,概括如來一代化法 。佛問須菩提:無我,即令人離我見乃至壽者見。假使有人以為佛說我見、人 見等,使人離此等見而得解脫,此人能理解如來化法的真義嗎?須菩提答:此 [P135] 人是不夠理解佛法的!眾生,是由過去的業因而和合現起的幻相,本沒有實性 真我,而眾生妄執,於無我中執著有我,所以佛說眾生有我見等為生死根本。 然而,什麼是我?眾生不知一切法並不如此實性而有,以為如此而有的,不見 法空性,所以名為無明。由於無明而起薩迦耶見,執我執我所。但徹底研求起 來,我等自性是本不可得的。假使有我,能見此我的名為我見;我等自性既了 不可得,那從何而有我見呢?佛說我見,不過隨眾生的倒想而假說,使人知我 本無我,我見即本非我見而契悟無分別性,並非實有自我可見,實有見此自我 的我見,又要加以破除。從所見的自我不可得,即悟能見的我見無性,即依此 而名之為無我。如執有我見可除的無我,這無我反倒成為我見了!如智論說: 『癡實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癡』。所以,以為如來說有我見等,即是 取相執著,根本沒有理解如來「無我」教的深義。

  
丙二 勸發奉持
丁一 別明離相 [P136]
戊一 應如是知見信解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 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下,為方便道的結勸受行。般若道已有廣說,這裡僅略為結勸而已。一 切佛法,都是為學者說的,所以雖或高談佛果,或論菩薩不思議的大行,總是 以初學為所化的根機。上面雖廣說方便,尤其分別究竟菩提的法身與化身,而 這裡又歸結到發菩提心者,應如何知見,應如何受行。佛說:發菩提心的人, 對於一切法,近即上說無我的教法,遠即方便道中所說的一切菩薩行果,都應 該不取──不生法相而知見,而信解。知與見,偏於智的;信解,是因理解而 成信順與信求,即從思想而成為信仰。在這知見或信解一切法時,都不應該執 有諸法的自性相而起戲論分別。不但不生法相,連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生, 方是正知正見正信解者。因為,如來雖分別廣說諸法相,而一切法相無自性, 即是非法相的,不過隨俗施設為法相而已。這是總結對於一切佛法的根本認識 [P137]

  
戊二 應如是受持誦說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 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 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如來再校德顯勝,結勸自受化他,並略示說法的軌範。佛告須菩提說:假 使有人以充滿無量無數──阿僧祇即無數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這在常人看 來,功德已不可思議。但是,如另有發菩提心的人,對於本經的全部乃至少到 一四句偈,能依十法行而行,那他所得的福德,比七寶布施者要多得多。在受 行般若中,或理觀,或事行,都要一一見於實際。大乘為利他的法門,所以尤 需要將此般若大法,為他人演說,展轉教化,才能弘廣正法,不違如來出世啟 教的本願。續佛慧命,這是最極要緊的。但應該怎樣演說呢?佛陀啟示說法的 軌則說:這需要不取著一切法的自相,要能安住於一切法性空──如如的正見 [P138] 中,能不為法相分別所傾動。凡取相分別而憶念的,即名為動,也即是為魔所 縛,阿含經等都作此說。智論也說:『不生滅法中,而作分別相。若分別憶想 ,則是魔羅網。不動不依止,是則為法相』。末二句,或譯『心動故非道,不 動是法印』。所以,如如不動而說法,即維摩詰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 第一義而不動』。能內心不違實相,外順機宜,依世俗諦假名宣說,而實無所 說,才是能說般若者。否則,取法相而說,即是宣說相似般若,聽者多因而墮 於我相、法相、非法相中,即為謗佛!

  
丁二 結示正觀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上面,如來開示學者,應不生法相而信解一切法,應不取於法,如如不動 而受持講說。不取相,即性空離相,本經雖處處說到,但聽者或以為空是什麼 都沒有;假名是為初學者假說的,施、忍等一切善法,於他們──自以為解空 的是無關的。這些人,倒取空相,是斷滅見者,是謗佛謗法者!而另一些人, [P139] 不滿於性空假名,要成立因果緣起的自相有。眾生心不容易安住於中道,落於 有見無見。所以,本經在末後,特說六喻法門,明假名即空的般若正觀,使學 者知道如來說空、說假名、說離相、說不住、說不取等的正意,使初學者有個 入手處,能由此而深入究竟。

  頌意說: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夢等假有即空的,學者應常作如此觀察!有 為,即有所作的,從因緣而有的,有生滅或生異滅的遍通相的,即息息流變的 無常諸行。凡夫見聞覺知的一切,沒有不是有為的。有為,對無為說。但無為 不是與有為對立的什麼法,非凡夫所能理解。如來假名說的無為,意指有為的 本性空寂,即無所取、無所住、無所得的離戲論相。學佛以此為標極,但必須 以有為法為觀察的所依境,於此有為而觀無常、無我、無生滅性,才能悟入。 總之,不論觀身或觀心,觀我或觀法。甚至觀無為、無漏,在凡夫心境,離此 有為是不能成為觀察的。

  這樣,在凡夫,有為即一切法,應以如夢、如幻等六喻去觀察他。夢,指 [P140] 睡眠時,由於過去的熏習,或夢時身心所有的感受,浮現於昧略的意識中,而 織成似是而非的夢境。幻,指幻師用木石等物,以術法而幻成的牛馬等相,這 是可見可聞的,卻不是真實的。泡,指大雨下注時,水上引起剎那即滅的浮漚 。影,是光明為事物所障引起的黑影;或以手指交結,藉光線而反映於牆壁的 種種弄影──影象。露,即地面的水汽,與易散熱的草木等相觸,因冷而凝成 的小水滴;這到天明後,溫度稍高,就立刻消滅。電,指陰電陽電相磨觸時, 引起的光閃,也是剎那過去而不暫住的。此六者或有經中作九喻十喻等,主要 為比喻一切法的無常義,如泡、如露、如電;比喻一切法的虛妄不實義,如夢 、如幻、如影。實際上,每一喻都可作無常無實喻,或可以一一別配所喻,而 實無須乎別別分配的。此六者,喻一切法的無常無實。所以,是無常無實的, 即因為一切法是緣起的,緣起性空的。這六者的無常無實,空無自性,常人還 容易信受;不知一切法在佛菩薩的聖見觀察,都無非是無常無實無自性的。我 們執一切法為真常不空,也等於小兒的執夢為實等。所以,經中以「易解空」 [P141] 的六喻,譬喻「難解空」的色心等一切。能常觀一切法如此六者,即能漸入於 無常無我的空寂。

  這樣,一切法如幻、如夢等。幻等、如智論說:『幻相法爾,雖空而可聞 可見』。無定性而稱之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因此,我們所知所見的一切, 是空的,但是因果必然,見聞不亂的。依此以求諸法的自性,了不可得;徹悟 此法法無性的不可得,即名為空性。雖沒有自性而空寂的,但也即是緣起的因 果施設,稱為假名。假名,梵語為「取施設」義,即依緣攬緣而和合有的。從 因果施設邊說,即空的假名有,不可說無;從自性不可得邊說,即假的自性空 ,不可說有。觀假名如幻等而悟入空性,離一切相,即為般若的正觀。知見信 解所以能不生法相,受持、為他人說所以能不取於相,都應從如幻、如夢的假 名自性空中去觀察;三乘解脫以及菩薩的悲心廣大行,也應從此觀察中去完成 !

  
甲三 流通分 [P142]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 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法會圓滿了。當時,比丘與比丘尼,即出家弟子的男女二眾;優婆塞 、優婆夷,即在家弟子的男女二眾。此即如來的四眾弟子,曾從佛受皈依及應 持的戒律者。此外,還有從一切世間來的天、人、阿修羅,即三善道眾生,有 善根見佛聞法的,也在法會中。大家聽了本經,明白菩薩發心修行的宗要與次 第,感到佛法的希有,都各各法喜充滿。歡喜,即信受佛說以及悟入深義的現 象。能深刻信解,所以都能奉行佛說,自利利他,流通到將來。我們還能知道 這部經,聽說這部經,也即是當時佛弟子信受奉行的成果。大家既聞此法,也 應生歡喜心,信受奉行,這才不負如來護念付囑的大悲,名為報佛恩者!(演 培記) [P143]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