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集上編之二『寶積經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本經的正宗分,分正說菩薩道,兼說聲聞道二科。這說明了本經是以大 乘為主,而大小兼暢的法門,代表正統的中期佛教。在菩薩道中,有修廣大 正行,習甚深中觀,作教化事業三科。廣大行與甚深觀,是菩薩道自行的大 [P22] 綱;教化事業,是利他的大業。這三者,完滿的開示了菩提的正道。如約修 學階位的偏重來說:修資糧以向加行位,重於福智資糧的廣大積集。從加行 以入見道,重於甚深中觀的修證。從見道以趨修道位,重在利他的教化事業 。修廣大正行,也有辨菩薩行相,讚菩薩功德二科。辨菩薩行相,也分三, 先說正行差別。總有八事,都以邪行正行,一反一正的對辨,以顯示菩薩應 行的種種正行。
「爾時」是佛在鷲峰,與大眾共集,而要宣說寶積法門的時候。「世尊 」,是佛的又一尊稱。佛為究竟無上的大聖,是人間天上,一切世間所共尊 仰的,所以又稱為世尊。當時,佛「告大迦葉」說。佛為無量大眾說法時, 一定有一位或幾位,與佛問答的當機者(受佛稱讚或被佛呵斥)。這是代表 大眾的,代表大眾而請問,佛也就因對他說而告訴了大家。本經的當機者, 是大迦葉。迦葉是姓,華語為飲光。姓迦葉的佛弟子,不在少數,這位被稱 為大迦葉的,是釋尊門下了不起的大德。釋尊涅槃後,大迦葉主持了荼毘大 [P23] 典。又在王舍城的七葉窟,主持了佛典的第一結集。大迦葉是佛涅槃後的領 導者,所以有釋尊付囑迦葉,傳承正法的傳說。大迦葉頭陀第一,生活精嚴 ,在崇尚苦行的東方印度(耆那教與提婆達多的五法是道,都興起於此), 受到了大眾的崇仰。本經重於戒慧,所以操行精嚴的大迦葉,為本經的當機 者。還有,當時就近參與荼毘典禮的,以及出席結集法會的,主要為王舍城 、毘舍離一帶的比丘,也就是大迦葉領導的一系。大迦葉不曾能邀集全佛教 界,集思廣益,而舉行少數的結集;連多聞第一的阿難,也幾乎被拒絕。這 所以結集圓滿時,就有富樓那等提出異議,而種下了佛教學派分化的種子。 在佛教的傳宏中,大迦葉領導的學系,重戒的,重定的,帶有嚴重隱遁傾向 的佛教,被指為背棄釋迦精神的小乘。本經不但開示大乘正法,也針對重戒 的,重定的比丘,而宣說聲聞正法。以大迦葉為當機者,那是最適當不過的 了!
『『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謂為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所受深法,秘
[P24]
不說盡。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迦葉!
是為菩薩四法,退失智慧。』
佛為大迦葉說菩薩的正行差別,先說失智慧與得智慧。智慧是佛法不共 世間的特質,是解脫與成佛的根本。對於菩薩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首先 提出來說。
「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已有的尚且要退失,當然更不會增進了。 四法為因,引起智慧的退失是果,有著因果的一定關係。因果是多種多樣的 ,這裡說的,主要約二類因果說。一、無論是善的惡的,久而久之,習以成 性,一天天的增強。如常起貪心的,會貪心越來越大;起瞋心的,瞋心會越 來越嚴重。如讀書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好靜的,習慣了會愛靜惡動,過不 慣煩囂的生活。這不但今生,也影響到來生的性格、能力。這叫做等流因果 。二、如布施的,使別人的生活獲得充足,自己將來就能得富裕的果。傷害 人,使人死(墮落惡道是異熟因果),來生為人時,會受到多病或夭壽的果 [P25] 。總之,使人苦惱,自己得苦惱,使人安樂,自己能安樂;障礙人的,自己 也受人的障礙。這些,叫做增上因果(一般也叫做業報)。
那四種邪行能退失智慧呢?一、「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法,是真理 (理法;理法的實現即證法),是達到真理的正行(行法),表達這真理與 正行的聖教(教法)。自己學法而又以法教化的,稱為法師。法──真理、 正行、聖教,從佛的大覺而宣揚出來。對學者來說,法是智慧的源泉。如不 尊重法,不生希有難得心,不看作治病的良藥,昏夜的明燈,而覺得沒有什 麼了不得,與自己沒有什麼關係,那一定不會依法去信解修行。不進則退, 也就會日漸愚癡了。不能尊重法,也就不會尊敬法師。法師也是人,不會是 十全十美的。所以如不從正法的關係去尊敬他,就會挑剔一些不相關的事: 相貌不端嚴呀,音聲不洪亮呀……。或說法師的某種不圓滿:性急呀,偏愛 呀,好名呀,種種吹求,而忘記了自己應學他的長處,應學習他宣揚的正法 。這樣的不尊師,不重道,自己閉塞了聰明,不能獲得正法的智慧,反而要 [P26] 退失了。
二、「所受深法,秘不說盡」:深法,是大乘法,大乘的空義(經說: 『深奧者,空是其義』),深行密證的法門。自己從師長受學得來,應該善 與人同,盡量宏揚。卻故意秘密化,不肯輕易說,說也不肯盡量的說,而保 留一分。這或是為了名,為了利,秘而不傳的作風,障礙人不能生長深智; 因果必然,當然自己要退失智慧了。拿淺事來說:我國古代的工巧、醫藥、 拳術,都有高度的成就,可是被『秘密』害了。教拳的,不肯盡量傳授徒眾 ,而留下幾手。醫藥,只肯傳自己人,或傳兒不傳女,不願公開以求進步。 結果,大多失傳了。到現在,我國還被看作落後地區,這不就是秘不盡傳,而 招退失智慧的惡果嗎?
三、「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樂法,是愛好大法 而深願欲求的意思。遇到這樣的人,應該隨機說法,引他趣入佛法。而現在 卻故意的留難他,說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如年紀還輕呀,知識太差呀,業 [P27] 障太重呀,下次再來呀,要供養多少呀……。根機中中的,就會因而失望, 意志沮喪,變壞了那種樂於求法的熱心。有的,受了外道的誘惑,動搖了對 三寶的信心。犯了這樣障人智慧的罪過,當然要退失智慧了。
四、「憍慢自高,卑下他人」:修學佛法的,容易犯一種過失,就是義 理愈了解,或多少有些行持功德,憍慢心就起來了。覺得自己了不起,高人 一等。看起他人來,論教理、論修行,都卑下低劣,不及自己。於是覺得沒 有值得尊敬的法師,沒有可以造就的學者。憍慢狂妄,結果是『滿招損』, 智慧日漸退失了。
世尊總結的說:上面所說的,「是為菩薩四法」,會「退失智慧」的。 求大智慧的大乘行者,應切戒才好!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師。隨
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
,如救頭然。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得大智慧
[P28]
。』
現在,再從正行來說能得大智慧的四法。那四種法呢?
一、「常尊重法,恭敬法師」:能常常的尊師重道,就會常常的訪師求 法,智慧也就自然增長廣大起來。
二、「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菩薩隨自 己聽聞受持的深法,不會『秘不說盡』,而是樂意的廣為人說。以宏法心, 慈悲心,報恩心來說法,不是為了貪求名譽,或者財利供養。唯有這樣的清 淨心說法,才能廣為人說。否則,存有名聞、利養、徒眾──不清淨心來說 法,就會或多或少的保留。不是嫌說法的報酬太少,就怕別人與自己一樣, 名聞利養被人奪去了。
三、「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對於樂法的人,故 意留難,不願為他說法,主要是由於不知聞法的利益。要知道,現證的智慧 ,雖由於修習;而修慧要由於思惟,思慧要由於多聞。知道智慧是從多聞而 [P29] 引生的,就會尊重聞法的功德了。對他人,就不為留難,樂意去為人說法。 對自己,一定是精勤的求聞正法,不懈不怠。如頭髮鬚眉著了火一樣:火燒 (然與燃同)鬚眉,一定急不容緩去救息他;知道多聞的功德,一定會不懈 不怠的去多聞正法。當然,精勤的多聞,也要注意到身心的調適。必須『行 之以漸,持之以恆』,從容不迫而又鍥而不捨,才是中道的勤行。
四、「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凡人聽聞經法,背誦、受持 ,大抵會因此而憍慢起來。但聞思經法,還是為了實行。如學者的志願,在 乎如經所說的去實行,而不是隨著語言文字團團轉,專在名相上作工夫,那 就會感覺自己的實行不足,還不能完滿的實踐佛說。能深切感覺到自己的不 足,自然謙和寬容,不再憍慢自高了。能這樣依解而起行,智慧當然能生長 廣大了。
佛總結的說,這就是「菩薩四法,得大智慧」。
己二 不失菩提心
[P30]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謂為四?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
恭敬。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以諂曲心,與人
從事。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失菩提心。』
再說退失菩提心的邪行,與不退菩提心的正行。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心要 ;是不是菩薩,以有沒有菩提心來分別的。什麼是菩提心?初學者約願心說 。菩薩以慈悲利他為本;但要利濟眾生,非佛那樣不能圓滿成就度眾生的願 望。這樣,就誓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深信大願,做到『造次必於是,顛 沛必於是』,名為菩提心成就。高位的菩薩,常念菩提心,念念不離菩提心 (所以也叫正念)。初學者,就得修學正行來保持菩提心。否則,不但間雜 不淨,而且要退失了。
佛先開示邪行:「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那四種法呢?
一、「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經法是經典,也是戒經。從師 長受學經法,應該尊師重法,依法修行才對。如所行的違犯了經法,被師長 [P31] 發現了,還不知真實懺悔,說些不盡不實的話來欺誑師長。或者師長舉發他 的錯誤,還是欺誑狡賴。這樣的沒有慈心,沒有智慧,惱亂師長,目無法紀 ,怎能保持菩提心而進修菩薩行呢?
二、「無疑悔處,令他疑悔」:這是對於同參道友的,故意的惱亂同學 。他人的言行,本來沒有什麼,卻故甚其辭,說他違犯了。好心的佛弟子, 如對經法沒有明確的認識,就會懷疑自己的行為。疑心一起,憂愁懊悔就來 了。憂悔一來,身心就不得安定,障害了正法的修行。像這樣的惱亂同學, 以別人的憂苦為自己的快樂,真是斷慈悲種子!菩提心當然就退失了。
三、「求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上二是不重戒法而欺師害友 ,下二是不重大法而誹謗菩薩。自己發菩提心,修大乘行,那對於同願同行 ,求大乘法的菩薩,應該隨喜、尊敬、策勵才對。由於內心的憍慢、嫉妒、 瞋恨,當面訶罵菩薩,背後誹謗菩薩,盡量的傳布他的惡名聲。這樣的訶毀 菩薩,等於破壞大乘,菩提心當然消失到不知那裡去了。 [P32]
四、「以諂曲心,與人從事」:諂曲,是虛偽不直的。與人從事,是與 人往來,作朋友;與他談話,合作,或者幫助他。但這是虛偽的友善,不懷 好意,想在與人的經常接觸中,發現他的缺點,隱藏而沒有顯露的錯誤。找 到了話柄,就揭發陰私,大肆攻訐。這與上文的訶罵菩薩一樣,上文是站在 敵對的立場,這是裝成友善的姿態,而同以達成誹毀菩薩為目的。
世尊總結的說:這就「是」「四法」邪行,能退「失菩提心」了。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
何謂為四?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諂
曲。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眾生
,皆悉令住無上菩提。迦葉!是為菩薩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
,自然現前。』
再來說「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如 有四種正行,不但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一直到最後身菩薩,坐道場成佛時 ,都會任運的自然現前。初學者是願菩提心。到了證得法性,名為勝義菩提 [P33] 心,如寶珠一樣。經洗、治、摩(十地菩薩的進修),越來越清淨光明。到 了究竟圓滿。就是無上菩提了。能不失菩提心的,到底是那四種正行呢?
一、「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這是針對不重經法,欺誑師 長的正行。有了違犯的行為,經師長的舉發,不論依律應受怎樣的治罰,都 應老實承認。就是因此會喪失生命,如犯了波羅夷重罪,於佛法為死人,要 受逐出僧團的處分,也願受重罰,決不以妄語來欺蒙師長。重罪都不敢妄語 ,那何況不必要的,或戲笑時,還會欺誑妄語呢!
二、「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諂曲」:這好像是針對上文的第四邪 行,而其實是與第二邪行相反的正行。為什麼對同學要故意惱亂,使他無辜 的陷入悔疑的憂海呢?本來,如法的舉發他人的過失,使他能懺悔清淨,是 悲心、善意,應該這樣做的。但是虛偽的善意,就會因此而惱亂同學了。菩 薩的正行,與此相反。對於同參道友,經常以正直的善意,往來從事,離去 種種的諂曲心,所以決不故存惡意,使人引起不必要的疑悔。 [P34]
三、「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大乘行者,應對菩薩 生起佛一樣的尊敬心,如敬重王子與國王一樣。菩薩是未來佛,佛是菩薩行 的究竟圓滿。想菩薩為佛一樣的可尊可敬,就不會呵毀誹謗了。真正的學佛 者,怎麼也不會謗佛的。不但不呵毀菩薩,還能在一切處稱揚讚歎菩薩的功 德,使菩薩的美名善譽,遍於四方。
四、「自不愛樂小乘;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邪行者的與人 從事,目的在舉發陰私,破壞菩薩。菩薩的正行,就不同了。由於自己的志 在大乘,於小乘沒有愛好心,所以希望別人都與自己一樣。在與人往來親善 時,就教化眾生,使往昔所集的大乘善根,潛而未發的清淨德性,充分的顯 發出來;堅固成就,安住於大乘的無上菩提。住,是安立、決定的意思。
菩薩這樣的修四正行,尊重正法,愛護同行,讚歎大乘,始終以菩提道 為念,當然不會退失菩提了。
己三 增長善法
[P35]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何謂為四?以憍慢心,讀誦
修學路伽耶經。貪利養心,詣諸檀越。憎毀菩薩。所未聞經,違逆不信。迦葉!
是為菩薩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
菩薩的智慧增長,菩提心就不會退失;不退菩提心,一切善法就滋長了 。所以,接著說損滅善法的邪行,與增長善法的正行。佛告「迦葉:菩薩有 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已生的善法,受到了邪行的損害,或是不再增 長了,或是損滅而消失了。是那四種邪行呢?
一、「以憍慢心,讀誦修學路伽耶經」:學者為了憍慢心所驅使,好強 爭勝,不知於佛法作深入的聞思,而卻去讀誦修學路伽耶經。路伽耶經,是 世俗的典籍。看起來,科學、哲學、政治、經濟……知識愈來愈豐富,其實 憍慢心也愈來愈大了。世俗的學術,雖有有益於人生的部分,但大多重於向 外的爭取,是雜染而不是純淨的。常在這些駁雜不純的俗學上用功,正沾沾 自喜地以為進步,而不知俗念熏染,道念漸薄,善法也漸滅了。這在菩薩的 [P36] 修學來說,真是棄明珠而取瓦礫,實在不值得!
二、「貪利養心,詣諸檀越」:人要有精神的食糧來資長慧命,也要有 物質的資糧來維持色身。如追求世俗知識,思想會流入歧途;以貪染心去求 利養,生活會流入邪命。依經文說,為了貪著物質的財利供養,以貪求物欲 心,到檀越家去。梵語檀越,華語為施主。出家人依檀越而生活,也就不能 不去檀越家。但為了生活的必要外,應以化導的,安慰的慈心,進檀越家, 使檀越能生長信心,增益福慧。如一心一意的為了物欲,那就有說不完的弊 害了。專心在物欲上著想,善法怎能不損滅呢!
三、「憎毀菩薩」:大乘菩薩,應該是尊敬讚歎的對象。但如從自己的 名聞、利養著想,對於超勝自己的菩薩,就會引起憎怨嫉恨的心,甚至惡意 的毀謗他。不能崇重賢善,反而憎怨他,那就穢念滋生,善法就滅不增長了 。
四、「所未聞經,違逆不信」:總之,是憍慢好勝心在作怪!這才對超 [P37] 勝自己的菩薩,憎厭誹謗;對超勝自己所學的法門,不肯信受了。自己所學 的有限有量,就以為佛法不過如此,這才憍慢高傲起來。一旦發現了,自己 所沒有聽聞修學過的經典,為了不承認自己的不知,就不惜反對,不肯隨順 信受。憍慢的人,不但毀謗菩薩,連佛說的深法也敢反對。憍慢,是多麼可 怕的煩惱!
修學菩薩行的,如貪求些世俗的知識,世俗的財利,嫉忌勝人勝法,那 善法怎能不滅而增長呢?這就是使「所生善法,滅不增長」的四法。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何謂為四?捨離邪法,求正
經典──六波羅蜜菩薩法藏;心無憍慢,於諸眾生謙卑下下。如法得施,知量知
足,離諸邪命,安住聖種。不出他人罪過虛實,不求人短。若於諸法心不通達,
作如是念:佛法無量,隨眾所樂而為演說,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為證,不
生違逆。迦葉!是為菩薩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
再來說使「所生善法增長不失」的四種正行;是那四種呢? [P38]
一、「捨離邪法,求正經典──六波羅蜜菩薩法藏;心無憍慢,於諸眾 生謙卑下下」:修學菩薩行的,捨離邪法。邪法,是不與真理相應,不順解 脫的世俗學術。尤其是唯物的,功利的路伽耶經。菩薩不學邪法,而專心志 求正經。雖一切佛說,都是正經,而大乘法最為真正。大乘法藏(經典的總 匯叫藏),內容以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為總 綱。波羅蜜,華語到彼岸,是從生死而到達佛果的法門。專求大乘的六波羅 密,沒有一點的憍慢心;對一切眾,都非常的謙卑低下,好像什麼都不及人 一樣。這樣的對人謙和,求法精進,無邊的善法,都會增長而不失了。
二、「如法得施,知量知足,離諸邪命,安住聖種」:這是出家眾對於 生活資具的正行。一切都是從布施得來的,但要來得如法,不能為了貪求布 施,而作些非法的行為。如為了貪求布施,裝模作樣的矯現威儀,使人尊信 ;或隨時往來施主家,或者贈送禮品,以增厚感情;或在人前,故意讚歎別 人的布施;或眩賣自己的修行,怎樣用功,怎樣得感應。總之,以一切技巧 [P39] 、手段,來達到他人施與的目的,都是非法。如法所得的布施,不管多少, 不問精美或麤惡,都會生歡喜心,知足心。能知量知足,而不作過分的乞求 。這不但自己適量而受,還要顧慮到檀越的經濟力量。除了受施而外,出家 眾不宜營農、經商,或者趕鬼、治病、占卜、算命、看相等。從這些而得來 的生活資具,叫做邪命。這是說,對出家眾來說,這是不正當的經濟生活。 邪命,是一定要遠離的。這樣,佛弟子能安住於四聖種中。四聖種是:對於 衣服、飲食、臥具──三者,隨所能得到的,都歡喜滿足。第四是樂於斷除 煩惱,樂於修習聖道。這樣的生活淡泊,少欲知足,而又勤修佛法,就能因 此而從凡入聖。聖人由此四事而出生,所以叫聖種。這第二正行,主要為不 於物欲而生貪著。
三、「不出他人罪過虛實,不求人短」:由於菩薩的心地謙卑,專精修 學,所以對他人的罪過,無論是虛的實的,都不會舉發他(在僧團中,可以 如法舉罪)。更不會故意吹求他人的短處。對一般人都如此,遇到大乘菩薩 [P40] ,當然更不會憎毀了。
四、「若於諸法心不通達,作如是念:佛法無量,隨眾所樂而為演說, 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為證,不生違逆」:自心不能通達的諸法,就是 自己沒有聽聞受學過的諸經。自己所沒有聽聞通達的,怎麼可因自己的不通 達而不信呢?然而,不明白、不理解,怎麼能生信心呢?是的,佛法有從勝 解而來的解信,有從親切體驗而來的證信,但也還有因尊信聖者而來的仰信 呢!所以,如心不通達,就應該這樣的想;佛法是無量的,是適應眾生的根 性好樂不同,而作無量方便的演說。橫說豎說,淺說深說,或似矛盾而並不 相反,或聽來驚奇而合於常道。無量方便的不同說法,唯有佛的智慧才能知 道,這不是我的淺智所能了解的。這樣,以佛的智慧方便為權證,以佛的無 方說法而起仰信。雖然不了解,不通達,也能樂意的信受,不致違逆如來的 正法了。
世尊又總結的說:「是為菩薩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 [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