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集上編之二『寶積經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再來說畢竟的出世智藥。以我執繫著而起的,是世間法;體達空無我性 ,超勝了這樣的世間法,名為出世。出世為佛法本義,但每被人誤解。如來 要說明出世智藥,先以比喻說起。「大迦葉」!譬如我們這個地區,是四大 洲之一的南「閻浮提」洲,從有一棵閻浮提樹得名。在這閻浮提內,所有的 「諸醫師中」,要推「耆域醫王最為第一」。耆域,是頻婆娑羅王的王子, 長於醫藥,為當時僧團的特約醫師。由於他醫理高明,所以讚為醫王。耆域 是一位了不起的大醫師!然而,「假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大家「皆 如耆域」那樣的擅長醫藥,簡直是沒有治不了的病。「若有人問」起:人們 「心中」的「結使、煩惱、邪見、疑、悔」等心「病」,該用什麼「藥」來 治療?那大家「尚不能答」覆──根本不知道,又從那裡答起!連答都答不 出來,「何況能治」療這心中的煩惱病呢!結使等煩惱,為生死根本,有煩 [P173] 惱就有業,有業就有生死苦報。所以解脫生死重病,要從根治煩惱下手。可 是世間的醫師,雖也有治精神病的,應用心理治療的,但對心中的煩惱頭數 ,煩惱力用……根本不明白。不能認識病源,當然不能下藥治療了!學「菩 薩」道的,對「於」此「中」道理,有深刻的認定,知道這不是世間一般所 能根治的。所以「應」該常「作是念:我終不以」一般的「世藥為」滿「足 ,我當求習出世」間的「智藥」。不但學習出世的真智慧,還要「修一切善 根福德」。這樣的福慧雙修,才能自他兩利。「如是,菩薩」學「得」了「 智藥」,就會「遍到十方」界去,「畢竟療治一切眾生」的生死重病。
戊二 隨義正說
己一 標法性空以觀心
『何謂菩薩出世智藥?謂知諸法從緣合生;信一切法無我無人亦無眾生壽命知
見無作無受;信解通達無我我所。於是空法無所得中,不驚不畏,勤加精進而求
心相。』
[P174]
說到出世的畢竟智藥,就是究竟解脫的不二法門。依唯識宗的現觀次第 ,是先觀所取空,次觀能取空,然後趣入現證。依中觀宗的現觀次第,是先 泛觀一切法空,次觀能觀的心也空,然後趣入現證。大致相近,但唯識宗以 唯識無境的勝解為方便,而中觀宗以緣生無性空為方便。本經所說,更順於 中觀的修法。
如來承上譬喻,進一步起問:什麼叫「菩薩出世智藥」?這是先要依經 (論)的教理,了「知諸法」都是「從緣」和「合」而「生」。一切法依眾 緣而有,依眾緣而生。離去因緣,就什麼都不能存在,這是確認了佛法的根 本法則。既然一切是因緣和合而有,那就能深「信一切法」是「無我、無人 ,亦無眾生、壽命、知、見、作、受」了。這就是依因緣和合生的法則,信 得『諸法無我』法印。這裡的我、人到知、見,都是我的異名。在大般若經 中,我的異名,一共有十六名。在上面解說我空時,已說到我、人、眾生、 壽命;這裡再說到四名。外道、凡夫,對於自我,以為是能知者,能見者, [P175] 作善惡業者,受果報者。所以知、見等,都是自我的別名;在緣生無我的正 觀中,一切都不可得。能信得諸法無我,也就能「信解通達無我我所」。信 ,是依人及經論所說,經教理的推比而起信;解,是經思惟而得深刻的勝解 ;通達,是修慧,能深徹的了達。無我,就沒有我所;無我是我空,無我所 是法空。──上來泛觀一切法空。
進一步,要返觀這能觀的心相也空。一般人,大都是『依識立我』;所 以這也就是廣觀法空,而後反觀我空的現觀次第。如上所說的我法皆空,是 最難信解的。因為一般都誤以為空是沒有,所以聽說一切空,就不免有沒有 著落的恐怖。但大乘利根菩薩,從緣生無性去解空,知道『畢竟空中不礙一 切』。有業有報,有修有證,能於畢竟空中立一切法,所以能「於是空法無 所得中,不驚不畏」。不但不驚怖,而且深信不疑,更能「勤加精進」,由 博返約,從一切法空中,「而求心相」是什麼。心相,也可譯作心性。求心 相,就是求心的自性。知見作受,繫縛解脫,眾生總以為心在主宰。有心可 [P176] 得,為眾生妄執的最後堡壘;所以非進求心相不可。從前慧可禪師,向達磨 禪師求安心法。這也是以為有心可得,而只是憂悔不安,不得自在。達磨禪 師說:『將心來與汝安』!這就是要他返觀自心,勤求心相。可禪師求心的 結果是:『求心了不可得』。這與下文的觀心一樣,這才是安心解脫的不二 法門!
己二 觀心無性以顯性
庚一 觀心無性
辛一 約勝義觀心無性
『菩薩如是求心:何等是心?若貪欲耶?若瞋恚耶?若愚痴耶?若過去、未來
、現在耶?若心過去,即是盡滅;若心未來,未生未至;若心現在,則無有住。
是心非內、非外、亦非中間。是心無色、無形與無對、無識、無知、無住、無處
。如是心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已見、不今見、不當見。若一切佛過去來今
而所不見,云何當有?但以顛倒想故,心生諸法種種差別。是心如幻,以憶想分
[P177]
別故,起種種業,受種種身。』
以下是勤求心相,觀心無性以顯性。在說明上,分為觀心無性,無性即 性兩節。觀心無性也分二科,先正約勝義顯無性,是勤求心相的正意。如來 先總標說:「菩薩」應「如是求心」。怎麼樣求呢?應推求觀察,「何等是 心」?求心,是求心的自性是什麼。但求覓起來,心是畢竟不可得的。本經 約三門觀察,一、三毒求:心是「貪欲」嗎?「瞋恚」嗎?「愚癡」嗎?假 如心是貪欲,那瞋、癡就不是心了。假如是瞋恚,貪、癡又不是心了。假如 心是愚癡,那心就不能是貪、瞋了!假使說,貪、癡或瞋、癡,可以相應, 同時而有,所以不妨是貪又是癡,是瞋又是癡。但這既不免貪瞋相違的過失 ,而且相應共有,可見是眾緣和合,而不是心自性相,自性是不二的自體呢 !這樣,從這三毒去推求,什麼都不能說是心。依經論成法,這應該是三性 求:心是善嗎?是惡嗎?是無記嗎?心既不能局限於一性,又不能同時通於 三性,所以以三性推求,心是了不可得。本經且約惡性說,從三毒去推求。 [P178] 二、三時求:從時間去觀察,心是「過去」的嗎?「未來」的嗎?「現在」 的嗎?「若心」在「過去」,過去是已滅,那「即是盡滅」而不可得。「若 心」在「未來」,未來是「未生」起「未至」現在,那不是等於沒有嗎?「 若心」在「現在」,現在只是不離過去未來的假名,並沒有一念安住不動的 現在。所以經上說:『即生即滅』。這樣,現在是即生即滅,「無有住」相 ,那又指什麼為現在心呢?作三時觀察,心是了不可得,所以金剛經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三處求:如心是有實 自性的,那心在什麼處?在內?在外?在中間?推求觀察起來,「是心非內 」,並不能指出心在身內的那一處。而且心如在內,怎麼能了外境呢?當然 也「非外」、誰能證明心在身外?而且在外,又怎能覺了自己身心呢?也「 非中間」,中間是相待的假名,是並不能確指的。觀門無邊,本經且約三毒 、三時、三處為觀門,但推求起來,不見有一定法名為心,不見心有自性可 得而契入心空。 [P179]
觀心性空而入現證無分別性,瑜伽論說(經)有六句;本經前文出四句 ,這裡譯為七句,以顯示心相不可得。七句是一、「是心無色」,非色根識 所能得的色相。二、「無形無對」,無形就是無對,是譯者的衍文。這是說 ,心不如五塵等那樣的有形有對。三、「無識」,不是意根識所能明了的。 四、「無知」,也不是雜染有漏識所能知的。五、「無住」,不是心依根住 而有所得的。六、「無處」,也不是心在器世間而有處所的。觀察起來,心 是這樣的無所得,唯是如如無差別性。所以如來接著說,不是由於智力微薄 ,觀察不到,而是心相本來如此。「是心」,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 是觀心了不可得。過去佛,「不已見」;現在佛,「不今見」;未來佛,「 不當見」。這樣,「若一切佛」,也「過去」未「來」現「今」──三時觀 「所不」能「見」,那怎麼眾生一定以為應「當有」心可得呢?
經說『云何當有』,是反問,以表顯心不可得。但從下文看,也是伏一 疑問。儘管勝義觀中,求心了不可得,但心確是那樣的現成,這到底是什麼 [P180] 呢?這可說是人人懷疑的問題。從前德山禪師,挑了金剛經青龍疏,想到南 方去難破禪宗。半路上遇到賣點心的婆子,問他:『金剛經說三心都不可得 ,上座點的是那一個心』?德山竟茫然不知所答。德山以為心不可得,就誤 會為沒有心了。真俗不能無礙,解空不能達有,難怪他經不起老婆子現實門 中一問,就落得啞口無言。這問題,且看如來如何解答!佛說:「但以顛倒 想」,「心生諸法種種差別」。為了解說這二句,接著說:「是心如幻」, 「以憶想分別」,所以心與煩惱俱起,而「起種種」善惡「業」;作了業, 就「受」人天惡趣等「種種身」。這一解說,包含兩個意義:一、心是什麼 ?是本性空而如幻的有。雖現現成成的有心,有分別,心相是了不可得。心 是如幻性空,並非不可得中,別有什麼微妙的,真實的心。二、心生種種差 別法生,確是阿含經以來的決定說。這與唯識學的依識立境,『諸識所緣, 唯識(心)所現』不同。這是說:由於無始來的妄想心,所以造業受果,生 死流轉。心就是那樣的如幻如化,那樣的虛妄顛倒。在幻化虛妄中,織成幻 [P181] 化虛妄的三界六道,生死不了。如以為一定有心可得,是真是實,那不妨打 破沙盆問到底,心是什麼?怎麼樣有的?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一連串的推求 觀察,而心是了不可得。通達心無所得,就能現證真性,解脫自在!
辛二 約世俗呵心妄有
『又大迦葉!心去如風,不可捉故。心如流水,生滅不住故。心如燈焰,眾緣
有故。是心如電,念念滅故。心如虛空,客塵污故。心如獼猴,貪六欲故。心如
畫師,能起種種業因緣故。心不一定,隨逐種種諸煩惱故。心如大王,一切諸法
增上主故。心常獨行,無二無伴,無有二心能一時故。心如怨家,能與一切諸苦
惱故。心如狂象,蹈諸土舍,能壞一切諸善根故。心如吞釣,苦中生樂想故。是
心如夢,於無我中生我想故。心如蒼蠅,於不淨中起淨想故。心如惡賊,能與種
種考掠苦故。心如惡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貪恚所壞故。心如盜賊,劫一切
善根故。心常貪色,如蛾投火。心常貪聲,如軍久行,樂勝鼓音。心常貪香,如
豬!6槱樂不淨中臥。心常貪味,如小女人樂著美食。心常貪觸,如蠅著油。』
[P182]
勝義觀中,心是畢竟不可得的;有的是世俗如幻妄心,為作業受報的主 導者。上明從觀空入證,本可以直接『無性即性』的下文。但對於世俗幻妄 的心識,本不可得而眾生著有,實為顛倒憶想分別的根源,所以又大加呵責 ,勸眾生遠離他。如知道心的幻妄而不惑,知道心的性空而不著,自能離妄 心而現證無分別法性。呵妄心有一大段喻說,共二十四句,可說是集阿含與 毘尼中散說的大成。如來在本經中,一一的總敘出來。
如來說:「大迦葉」!如幻的妄心,是怎樣的呢?一、「心」是似有而 不可得的。剎那生起,就滅入過「去,如風」一樣的迅速,風一樣的「不可 捉」摸,沒有一些痕跡可得。二、「心如流水」,俗說『長江後浪推前浪』 ,剎那「生滅不住」。所以纔覺得此心,早就不是此心了。三、「心如燈焰 」,從「眾緣有」。燈焰是依緣而有的,所以看起來燈焰長明,而其實是由 於眾緣──油及燈芯等的被燒,前後的燈焰相續,並不一樣。四、「是心如 」閃「電」一般,一霎間過去,所以說「念念滅」。五、「心如虛空」那樣 [P183] ,本來清淨(淨是空的異名),什麼也不可得。但由於外來的「客塵」── 雲、霧、沙塵等,而現出虛空昏暗的「污」染相。經上說:『心性本淨,客 塵所染』。『是心非心,本性淨故』。如以為眾生有一清淨真心,那就不是 如來虛空喻的本意了。──上來五喻為一段。風喻無常故空;流水、燈焰、 電,喻無常;虛空喻不淨。
六、「心如獼猴」一樣,跳躍不停;不是拉著這個,就是捉住那個。心 的「貪」愛「六欲」──微妙的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法欲,也 是貪這貪那而不息的。七、「心如畫師」:畫師能在白紙上,畫出山水、人 物、鳥獸,形形式式。心在一切本空中,以憶想分別,「能起種種」善惡「 業因緣」。有了業因緣,就會招感三界六趣的種種報身。八、「心」如生性 「不一定」的人,自己毫無定見,一切隨環境轉。心沒有定性,所以也就「 隨逐種種諸煩惱」,或時成貪心,或時成瞋心,或成憍慢心等。九、「心如 大王」,大王是一國的主,有權力,能統攝。心在「一切諸法」中,也是「 [P184] 增上」──最有力的「主」導者。這約第六意識說;如約心與心所相應,六 識都名為心王。十、「心常」如「獨行」而「無二無伴」的人;這以旅程中 的獨行者為喻。心在生滅過程中,也是「無有二心能一時」中有的。但這不 妨多識並生,也不妨心與心所同時相應,不過說在一念心中,沒有二眼識… …二意識,可以同時生起而已(但一心論者,心所無體論者,就依據這一比 喻而成立他的理論)。十一、「心如怨家」,怨家是時常想害你,使你受苦 。心的認識不全,煩惱相應,所以心也「能」給「與」眾生以「一切諸苦惱 」。十二、「心如狂象」,象一旦發起狂來,土地也被踐踏,房舍也會被撞 倒,所以說「蹈諸土舍」。這如心顛倒起來,「能壞一切諸善根」;特別邪 見起重惡業,能斷善根。──上來七喻為一段,廣明心的作用。其中心如大 王,心如畫師,心常獨行,尤為佛法所常說。
十三、「心如」魚的「吞鉤」,被釣住而有喪生的危險,卻顛倒的以為 美味當前,在「苦中生」起「樂」的覺「想」。十四、「是心如夢」一樣, [P185] 顛顛倒倒,好像別人就是自己,以為我在做什麼,而不知是「於無我中生」 起自「我」的覺「想」。十五、「心如蒼蠅」,在糞便等臭穢物上亂飛,「 於不淨中」,顛倒的生「起淨想」。──上來三喻為一段,明顛倒心。
十六、「心如惡賊」,為了劫奪物品,追求寶物的所在,「能」以殘酷 手法,「與」人以「種種考掠」的「苦」痛。十七、「心如惡鬼」一樣,常 「求人便」──伺人以可乘的機會。如人的福盡了;或起了邪心,作了惡業 ,惡鬼就乘虛而入,作怪害人。十八、「心常高下」不平,如惡神一樣。沒 有平等心,因你的信他不信他而或愛或恨,給人以幸福或災禍。心也就是這 樣的,常為不平等的「貪恚所壞」──變異。十九、「心如盜賊」,如不加 防備,會「劫」奪你所有的「一切善根」。──上來四喻為一段,形容心的 邪惡。
二十、「心常貪色」,色是顯色、形色,特別是(男)女色。如貪欲心 盛起來,就「如」飛「蛾」的自「投火」中一樣,死活都不顧的。二十一、 [P186] 「心常貪聲」,如歌唱、音樂。貪聲的,聽見了就心裡舒暢,「如」從「軍 」的「久」在「行」伍,習慣了,就愛「樂」戰「勝」的凱旋「鼓音」。二 十二、「心常貪香」,香是好香、惡香、平等香的總稱。俗語說:『如入鮑 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心如貪香(臭)成習,那會越臭越過癮。「如豬 !6槱樂」在糞穢「不淨中臥」,你要拉豬到清淨所在,豬是死命都不肯走的。 二十三、「心常貪味,如小女人樂著美食」,這有一故事在內。國王有一幼 女,宮人抱著到王園中去玩。經過大樹,忽然落下一顆不曾見過的果實,宮 人檢來給王女喫。王女喫了,非常好喫,一定還要喫。這到那裡去找呢?宮 人研究起來,大樹上有鳥巢,這一定是老鳥從深山中啣來喂小鳥,不慎而落 下來的。於是宮人伏在樹上,等老鳥啣果回來時,就奪下給王女喫。久了, 老鳥生了氣,啣一顆看來一樣的毒果回來。宮人照樣的伏在樹上,搶果來給 王女喫,這可喫得腸斷而死。俗語說:『拼死喫河豚』,也正是貪美味而不 惜一死的明證。二十四、「心常貪觸」──輕、軟等合意的觸覺。「如」蒼 [P187] 「蠅」的貪「著油」的潤滑,而終於死在油中一樣。──上來五喻為一段, 明心貪五欲的過失。
庚二 無性即性
辛一 無為相
『如是迦葉!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則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過去未
來現在,則出三世。若出三世,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即是不起。若不起者,
即是無性。若無性者,即是無生。若無生者,即是無滅。若無滅者,則無所離。
若無所離者,則無來無去,無退無生。若無來無去無退無生,則無行業。若無行
業,則是無為。』
現在要說到無性即性。依經文看來,這是直承前文──勝義觀心無性而 來。空與無性,一般總覺得是否定,是沒有;總覺得應該有其所有,真如實 相是真實有才對。然如來的方便開示,是從空無自性中顯示法性的。如般若 經說:『何謂諸法自性?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是為一切諸法自性』。換句話 [P188] 說,眾生於一切法執有自性,所以法性不顯。唯有通達一切無自性,一切不 可得,說似一物即不中,才開顯了一切法的自性。所以,無性為自性,是有 甚深意義的。如在無性外別求自性,無性與自性相對立,那就失去了如來說 法的善巧方便,有言無義。本經的顯示法性,充分的表顯此義。這又分兩節 來說。
如來承前文的觀心不可得,對迦葉說:「如是迦葉」!上面從三毒門、 三時門、三處門,種種方便來觀察,「求是心相而不可得」。不但凡夫不能 得,十力三世諸佛也不能得,這可見真實如此,並非顛倒了!「若」心是畢 竟「不可得」,那就「非過去」法,非「現在」法,非「未來」法。「若非 過去未來現在」,那就「出三世」,也就是不落時間,超越時間了。「若出 三世」,不落時間相,那就「非有非無」。為什麼?有,一定是因緣和合的 有。從因緣而有,一定有時間相可說。所以既不落時間相,就不能說是有了 。既然非有,也就是非無。無與有相對,待有成無。或約時間說,或約空間 [P189] 說,或對他說,或自身分位說,都是待有而無的。如非有,也就非無,例如 一向就沒有牛角、鹿角等、那也決不會說兔角的沒有了。有與無,為認識上 極根本的概念,如非有非無,就不落意識,不落言詮了。如來從超越時間, 超越有無,進一步說:「非有非無」的,「即是不起」。起是從沒有到有, 從不是所知而成為所知的。如有無都不可說,那還有什麼起呢?「若不起, 即是無性」,無性是沒有自性。如有自性,就有現起的可能;既畢竟不起, 可見是極無自性了。「若無性,即是無生」。這如經上說:『若說緣生即無 生,是中無有生自性』。「若無生」性,也「即是無滅」。沒有生,怎會有 滅呢?「若無滅」,那就「無所離」。不生不滅中,有什麼可離呢!「若無 所離」,就「無來無去,無退無生」。無來無去,約死生往來,生來死去不 可得說。無退無生,約善惡、得失的不可得說。退是得到了而又失去,如世 間定慧的退失,或善惡業力的有盡。生是沒有而得到了。這樣的「無來無去 ,無退無生」,就「無行業」。業是動作、事業;行是遷流、造作。一切無 [P190] 來無去,無得無失,那就沒有行業可說了。「若無行業」,那就「是無為」 。行業是有為法,有為法是業煩惱所為(作成)的;有生有滅而遷流三世的 。所以沒有行業,就是業煩惱所不起的,生滅所不得的無為。大小乘論師, 雖成立多種無為,但如來對有為說無為的本意,如本經所說,是阿含經以來 一致的定說。這一段,從觀心空不可得,展轉顯示現證的無為法。
辛二 聖性相
壬一 泯諸相
『若無為者,則是一切諸聖根本。是中無有持戒,亦無破戒。若無持戒無破戒
者,是則無行亦無非行。若無有行無非行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若無有心心數
法者,則無有業,亦無業報。若無有業無業報者,則無苦樂。若無苦樂,即是聖
性。是中無業無起業者,無有身業,亦無口業,亦無意業。是中無有上中下差別
。』
以下,據現證無為而顯示聖性,先約泯絕諸相說。佛先總標說:「若無 [P191] 為」法,那就「是一切諸聖」──三乘聖者的「根本」。無為法本來如此; 如以此為所依而體證這無為法,那就成為聖人──聲聞四果,緣覺,大地菩 薩,佛。聖是正義,離惑而證真的,叫做聖人。金剛經也說:『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離去無為法,就沒有聖人可說。諸聖者所現證的 無為法,是沒有時空相,沒有能所相,沒有心境、名義、質量等相待相。所 以,在這現證的絕對空性──無為「中」,是「無有持戒」,也「無破戒」 可得。本經在宣說菩薩廣大正行時,特重於戒律(下面也如此),所以在六 度萬行中,舉戒來說。戒,如受持不犯,不染污,不滲漏,不破損,名為持 。犯了戒行,損壞了戒體,叫做破。從現相邊說是如此,但深求一切法的真 相,無性空不可得──無為,這是沒有能持所持的相對,也沒有受持與破壞 的增減。所以般若經說:『戒性空,持犯不可得故』。「若」無為中,「無 持戒,無破戒」,那就「無行」、「無非行」了。行是身行、語行、意行。 持戒與破戒,都是行;持戒破戒不可得,就無行;無行也就無非行。「若無 [P192] 有行,無非行」,那就「無心、無心數法」。心數,即心所的舊譯。心是六 識,心數是受想行等。無行與非行,當然無心與心所可得。「若無有心心數 法」,就「無有業」、「無業報」。業是思心所相應,及引起的身語動作; 心是受業的果報主。所以如沒有心與心所,就沒有業與業報可說。「若無有 業無業報」,就「無苦樂」,苦樂約業力所感的苦報樂報說。「若無苦樂」 ,那就超脫了生死繫縛的業報,那「即是」離繫的「聖性」。上文揭示無為 為聖者的根本,展轉論證,到這才歸結到就是聖性。聖者以此而成,也就是 聖者以此為性。如在大乘不共學中,就稱為佛性。聖性、佛性,只是無為-- --法空性的別名。從上來的顯示,可見聖性「中」是「無業、無起業」的人 ;所以「無有身業」,「無口業」,「無意業」。聖性中沒有行業,所以沒 有優劣,沒有增減,沒有得失,一切平等,所以說,「是中無有上中下差別 」。聖者所現證的,聖者以此為性的,就是這樣的無為。金剛經也說;『是 法平等,無有高下』。 [P193]
壬二 顯淨德
『是性平等,如虛空故。是性無別,一切諸法等一味故。是性遠離,離身心相
故。是性離一切法,隨順涅槃故。是性清淨,遠離一切煩惱垢故。是性無我,離
我我所故。是性無高下,從平等生故。是性真諦,第一義諦故。是性無盡,畢竟
不生故。是性常住,諸法常如故。是性安樂,涅槃為第一故。是性清淨,離一切
相故。是性無我,求我不可得故。是性真淨,從本已來畢竟淨故』。』
上來約泯絕諸相說,現在在不可說而又不可不說中,方便顯示那聖性的 清淨德性。共十四句。一、「是性」──上文所說的聖性,是「平等」的,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如虛空」一樣。二、「是性無別」:「 一切諸法」雖萬別千差,而究極是平「等」的「一味」;同一解脫味,為聖 者所同證。如『四河入海,同一鹹味』一樣。──上二總說聖性的平等無差 別性。
三、「是性遠離」,因為遠「離身心相」。身相心相,繫著眾生而不離 [P194] ;但在聖性中,是沒有身心的繫著相可得。四、「是性離一切法」:從身心 而擴大到一切法;為什麼離這生死一切法?因為聖性是「隨順涅槃」的。涅 槃是無為法,可以說聖性就是涅槃。但約究竟的無餘涅槃說,聖性是隨順涅 槃,趣向涅槃,臨入涅槃的。五、「是性清淨」,因為「遠離一切煩惱垢」 染。聖性清淨,本來是離垢的。又從一切法而說到繫縛的煩惱,但聖性是『 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的清淨。六、「是性無我」,因為聖性是「離我 我所」而證的。我是煩惱繫縛中的根本著處,所以又說離我。離我我所才能 現證聖性,那怎麼可說這聖性是我或真我呢!──上四句,約聖性離染說。
七、「是性無高下」,因為聖性是「從平等」的無為法性而現證的,與 平等法相契而「生」起的。證平等理,所以聖性也沒有高下可說。八、「是 性真諦」:諦是確實不倒的意思。諦有二:一世俗諦,就世俗而說諦,其實 是虛假的。二勝義諦,是無漏勝智所證的真義,這不但是諦,而且是真而非 妄的。現在說:聖性是真諦,因為這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為勝義諦的 [P195] 異譯。既是無漏勝智所證的,那當然是真諦了。──上二句,約真理與勝智 顯聖性。
九、「是性無盡」:無盡是一直如此,沒有滅盡相;聖性是「畢竟不生 」的,所以也沒有滅盡可得了。十、「是性常住」:常與無盡(恆)略不同 :無盡約三世如此說,常約超越三世說。說聖性是常,因為一切「諸法常如 」其性,不變不失。所以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十一、 「是性安樂」:在一切安樂中,有為樂可盡;唯「涅槃」出三界苦厄的離繫 樂,最「為第一」。十二、「是性清淨」:「離一切」妄取「相」,性自空 寂,所以名清淨。上說清淨,約離垢說;這裡約一切相不現說。十三、「是 性無我」:於聖性中「求我」,是畢竟「不可得」的。十四、「是性真淨」 :不是始染而終淨,不是相染而體淨,不是離染而成淨,這是「從本已來畢 竟淨」,所以說真淨。上說性淨,這裡說真淨,如空有性空與畢竟空一樣。 ──上六句,與一般所說的是常、是樂、是淨相同,但說無我,與常樂我淨 [P196] 的四德說不同。雖然,聖性也可以說是我,『得自在故』。但容易與凡外的 真我、常我相雜濫,所以本經不說是我,保有無我說的特色。
這就是菩薩的出世智藥。以此自得解脫,也以此解脫眾生。現證聖性, 成就一切清淨功德性:聲聞、緣覺、菩薩、佛,只是智證的分滿而已。── 上來,正說菩薩道已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