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二『寶積經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丙三 作教化事業
丁一 畢竟智藥治
戊一 總說 『爾時,世尊復告大迦葉:『菩薩常應求利眾生。又正修習一切所有福德善根 ,等心施與一切眾生。所得智藥,遍到十方療治眾生,皆令畢竟。云何名為畢竟 智藥?』

  正明菩薩道中,已說了修廣大正行,習甚深中觀,現在要說起方便大用 ,作教化事業。前二是自利,這裡要說利他。菩薩雖以利他為重,而實是自 利利他相成的。如修廣大正行,都是與眾生有利益的。而現在要說的方便教 化,又都是從自己的修集得來。怎樣自利,就怎樣利他,所以菩薩是在利他 為先的原則下,去從事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的工作。 [P156]

  在菩薩的方便化導中,分畢竟智藥與出世智藥二科。菩薩能治眾生的生 死苦惱病,主要是智慧,所以叫智藥。菩薩以般若──智慧而修集的一切法 藥,是能根治眾生生死重病的,所以叫畢竟智藥,畢竟就是究竟徹底的意思 。這些智藥,雖能達到菩提、涅槃,但或是遠方便,或是近方便;或是助成 的,或是主要的。那切近而主要的智藥,名為出世智藥。菩薩修集得來的佛 法,不外這二類。

  說明畢竟智藥,先總說。這是另起一大段,所以經上說:「爾時,世尊 」又「告大迦葉」說:修廣大正行,與甚深中觀的「菩薩」,是出發於大菩 提心的,利他心重,所以「常應」尋「求」方便,怎樣去「利眾生」。要利 益眾生,就知道要切實修學。約修集福德說,「又正修習一切所有」的「福 德善根」,不是為自己,而願以平「等心」,普遍的回向,「施與一切眾生 」,同得解脫,同成佛道。約修習智德說,凡菩薩修習「所得智藥」,也願 與眾生共有,所以「遍到十方」世界,去「療治眾生」的身心重病。不但去 [P157] 療治,而且「皆令畢竟」全愈,這正如金剛經所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 滅度之』。那末,那些藥「名為畢竟智藥」呢?

  
戊二 別說
己一 諸對治行 『謂不淨觀治於貪婬,以慈心觀治於瞋恚,以因緣觀治於愚痴。以行空觀治諸 妄見,以無相觀治諸憶想分別緣念,以無願觀治於一切出三界願。以四非倒治一 切倒:以諸有為皆悉無常治無常中計常顛倒,以有為苦治諸苦中計樂顛倒,以無 我治無我中計我顛倒,以涅槃寂靜治不淨中計淨顛倒。』

  畢竟智藥,是些什麼法門呢?分對治行與菩提行二類。菩提行是近方便 ,是引發證悟的法門。對治行是遠方便,在初學時,先要調治煩惱,安定自 心,才能進一步的趨向出世解脫。這在古譯中,稱為『停心』觀;奘譯作『 淨行所緣』。停心觀,舊有不淨、慈悲、因緣(很多經論,只說此三法門) 、界、數息──五門。本經以前三為一類,以界觀的達無我我所,分為三空 [P158] 觀及四正觀二類。

  一、「不淨觀」,這是於死屍取青瘀等相,然後攝心成觀。如經中所說 的九想──脹想、青瘀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噉想、散想、骨想、燒 想,就是不淨觀。如修習不淨觀,為對「治」「貪婬」的特效法藥。貪婬是 障道法,而凡人都為他惑亂。或貪姿色;或貪音聲;或貪體臭;或貪體態, 如曲線等;或貪他的溫柔供事……。修九想觀成就,這一切淫念,就都不起 了。二、「以慈心觀」來對「治」「瞋恚」病。瞋恚病極其麤重,俗說:『 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這是大乘行者所特重的。因為瞋心一起,對於 利益眾生,就成為障礙了。這應觀一切眾生,如父如母,如兒如女,修習願 一切眾生得安樂,同情眾生的慈心;慈心增長,瞋恚也就不起了。慈心遍於 一切眾生,所以素食、放生,也能培養慈心。當來下生的彌勒佛,初發心就 不食眾生肉,特以慈心(所以姓彌勒,彌勒就是慈)來表彰他的特德。三、 「以因緣觀」來對「治」「愚癡」病。這裡的愚癡,不是別的,而是不明善 [P159] 惡,不明業果,不明流轉生死,不明我我所空等愚癡。這唯有以如來十二因 緣的觀察智藥,才能對治他。因為『空相應緣起』,即開示業果流轉等道理 。──以上三觀為一類。

  其次是三空觀。一、「以」諸「行」生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 我所的「空觀」,修習成就,悟解得有為諸行,沒有實我可得。我見為一切 妄執根本;能降伏我見,自然就能「治諸妄見」。這裡的妄見,可攝得常無 常見,邊無邊見,一見異見等。二、「無相觀」:眾生著有,就於一切法取 相分別;妄想無邊,最為解脫的重障。所以修無相觀,觀一切法虛妄,不取 一切相,就能對「治」顧戀過去的「憶想」,取著現在的「分別」,欣求未 來的「緣念」──離一切取相。三、「無願觀」:無願,或譯無作。眾生於 生死中,愛著不捨,所以起『後有愛,貪喜俱行愛,彼彼喜樂愛』;起心( 思願相應心)作業,願求生死的相續,名為凡夫。或者把生死看成怨家,三 界看做牢獄,於是願求出此三界生死,名為小乘。現在菩薩的無願觀,能治 [P160] 三界生死的思願,更能對「治」小乘「一切出三界」生死的「願」欲。能觀 生死本空,即沒有生死可出,涅槃可求,為菩薩的無願觀。──以上三觀為 一類。

  此下四觀,名「四非倒」,能對治四顛倒──常顛倒、樂顛倒、我顛倒 、淨顛倒。治四顛倒,即「治一切倒」。如分別來解說,一、無常觀:「以 諸有為皆悉無常」的正觀,對「治」於生滅「無常中,計常」住的「顛倒」 。二、苦觀:以「有為」生滅法,無常故「苦」的正觀,對「治諸苦中,計 樂」的「顛倒」。什麼叫諸苦?在對境而起領受時,分苦受、樂受、捨受-- --三受。但深一層觀察,老病死等苦受,不消說是苦的──苦苦。樂受,如 一旦失壞了,就會憂苦不了,叫壞苦。就使是不苦不樂的捨受,在諸行流變 中,到底不能究竟,所以叫行苦。這些,都離不了苦,而凡夫著為快樂,所 以經說如貪刀頭上的蜜一樣。三、無我觀:「以」諸法「無我」的正觀,對 「治」於本來空「無我中,計我」的「顛倒」。這更是眾生的顛倒根本!一 [P161] 切眾生,都不自覺的起自我見,其實不過為迷於色、受、想、行、識而起的 妄執。所以薩迦耶見──有身見(俗稱我見),是以五蘊為所緣,而並沒有 自我可得的。四、涅槃寂靜觀:「以涅槃寂靜」觀,對「治」於「不淨中計 淨」的「顛倒」。淨是清淨、不染污。淺一些說:如把自己的身體,看得非 常清淨美麗,所以去修飾莊嚴他。或把世間看得非常美好,而迷戀他。單是 這些淨顛倒,佛法常以『不淨觀』來對治他。但深一些的,或因自己的修養 ,節制;或幻想一聖神的崇高德性,唯一真神,而想像為怎樣的聖潔。這些 淨顛倒,就不是不淨觀所能對治得了。所以本經從大乘法來說,內而身心, 外而世界,三界六道(神也在其內),一切是不淨的,所以可因之而起貪戀 ,因之而起煩惱。三界的生死雜染法,那裡有淨呢?特別是自己的色身,佛 說是畫瓶一樣。外面看來美觀,加上莊嚴,真使人顧影生憐。但裡面盡是些 臭穢便利,怎麼莊嚴修飾,也無法掩飾得了。但眾生於不淨計淨,志求清淨 ,才幻想有聖潔的神等。不知唯有不生滅,離眾相,無煩惱的涅槃,才是寂 [P162] 靜的,究竟清淨。所以觀涅槃,能治一切淨顛倒。以四正治四倒,如執著四 非倒,還是顛倒,所以大乘法說『非常非無常」等。──這又是一類。

  這三類十法,是對治行,都是觀──智慧。菩薩用這些智藥,來對治眾 生的煩惱重病。

  
己二 七菩提行 『以四念處,治諸依倚身、受、心、法:行者觀身:順身相觀,不墮我見。順 受相觀,不墮我見。順心相觀,不墮我見。順法相觀,不墮我見。是四念處,能 厭一切身、受、心、法,開涅槃門。以四正勤,能斷已生諸不善法,及不起未生 諸不善法;未生善法悉能令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長。取要言之,能斷一切諸不善 法,成就一切諸善之法。以四如意足,治身心重。壞身一相,令得如意自在神通 。以五根,治無信、懈怠、失念、亂心、無慧眾生。以五力,治諸煩惱力。以七 覺分,治諸法中疑悔錯謬。以八正道,治墮邪道一切眾生。』

  再來說切近的法藥──七菩提行。菩提,義譯為覺。達成正覺的條件, [P163] 因素,名為菩提分,或菩提支,菩提品。總括佛說的菩提分,主要的有三十 七類,名為三十七菩提分。這是可以分為七大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 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七大類,就是現在所要說的七菩 提行。以下分別來解說。

  一、「四念處」,這是被稱為『一乘道』,能滅憂苦的重要法門,菩薩 就以此來救治眾生。四念處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菩薩以 身、受、心、法為繫念處,心住於此而正觀察,所以名身念處(或譯念住) ……法念處。以念得名,而實體是念相應的智慧。四念處有二:一別相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總相念處:觀身為不淨、 苦、無常、無我;……觀法也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本經所說的,也是 總相念處,但歸結於無我。因無常、苦、不淨等正觀,最後都是為了引發無 我正見,這才是四念處法門的宗要。眾生對於身、受、心、法,總是有所取 著,起常、樂、我、淨四倒。所以佛說四念處,對治顛倒,不再取著,所以 [P164] 說:「治諸依倚身、受、心、法」;依倚,就是依之而生取著的意思。分別 來說:身念處是:修「行者,觀身」──自身、他身、自他的色身,隨「順 身相觀」察。如觀身是種種不淨,三十六物所成等,就可以治滅執淨的顛倒 。如隨順這身的實相──空無我性來觀察,就不再依著身而起我執,就能「 不墮我見」了。身體,確是最容易引起我執的,所以如來說法,每每是先說 身念處。受念處是:修行者,隨「順受」──苦受、樂受、捨受的實「相」 來觀察。受,一切都離不了苦,所以觀受是苦,能不著受而治樂顛倒。如觀 受的實相,從因緣所起,了無自性可得,那就不會計著受而「不墮我見」了 。心念處是:眾生的顛倒,莫過於執著心識為常住不變的。這雖是婆羅門教 以來的老執著,也實是眾生的通病。所以修行者,隨「順心相」,觀心識如 流水、燈燄,剎那生滅無常。『無常是空初門』,從生滅無常中,得空無我 正見,就能除常倒而「不墮我見」了。法念處是:一切法中,除了色(身) 法,及心法中的受與識,其他如想、思等一切心相應行,心不相應行──有 [P165] 為法;還有無為法。這些,就是法念處觀察的對象。修行者,隨「順法相」 而起正觀,沒有一法是可取可著的;也就是沒有一法是可以安立為我的(如 著法是有,這就是執我的所在),因而能「不墮我見」。「是四念處」,如 能修習觀察,都能不起我見,就「能厭一切──身、受、心、法」,也就是 能厭離生死流轉,心向涅槃。所以說能「開涅槃門」,而有了進入涅槃的可 能!

  二、「四正勤」,這是四種能斷除懈怠、放逸,勇於為善的精進,所以 也名四正斷。勤與精進,佛法中都是指向上向善的努力來說。那四種呢?一 、由於精進,「能斷」過去「已生諸不善法」──煩惱。已生的已經過去了 ,但過去了的煩惱,還能影響自己身心,束縛自己,這要以精進來斷除他。 如曾經加入了社會的不良組織,雖然好久沒有活動了,但還受他的控制。必 須以最大的勇氣,割斷過去的關係,才能重新做人。二、以精進來達成「不 」再生「起未生諸不善法」。未生的煩惱,還沒有生起,那不是沒有嗎?不 [P166] 能說沒有,只是潛在而沒有發現出來吧了。這必須精進對治,使善法增長, 智慧增長,才能使未生的煩惱,再沒有生起的機會。三、「未生」起的「善 法」,要以精進力,「能令生」起。這如潛在的財富,生得的智力,要努力 使他充分發揮出來一樣。四、對「已生」起的「善法」,要常生歡喜心;加 以不斷的熏修,「能令」他一天天「增長」廣大起來。這四種正勤,扼「要 」的說一句,這是「能斷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諸善」「法」的精進。沒有 精進,是不能達成這一目標。依大乘法說:『修空名為不放逸』。了達一切 法性空,才能痛惜眾生,於沒有生死中造成生死,沒有苦痛中自招苦痛;才 能勇於自利利他,不著一切法,而努力於斷一切惡,集一切善的進修。

  三、「四如意足」:如意,是神通自在。神通自在,依禪定而引發。禪 定有欲(希願)增上,勤增上,心(止的別名)增上,觀增上,依這四法而 修成定,為神通所依止(如足一樣)。所以欲、勤、心、觀所成定,名為四 如意足,也叫四神足,這是得定發通的重要行門。但為什麼會發神通呢?如 [P167] 他心通能知他人的心念;神境通能入地、履水、升空,那怕千里萬里,一念 間就能到達,這怎麼會可能呢?要知身心、世界,都是因緣和合的幻相,沒 有自性可得。而眾生無始妄執,卻取著『一合相」,想像為一一個體的實在 。由於實執的熏習,身心世界,一一固體化,麤重化,自成障礙,如因誤會 而弄到情意不通一樣。這才自他不能相通,大小不能相容,遠近不能無礙。 修發神通,不過部分或徹底的,恢復虛通無礙的諸法本相而已。如修世間禪 定,那是修得離去我們這個欲界繫的身心世界,也就是最實體化,粗重化的 身心世界。從根本禪──色界繫法中,修發得神通自在。但這只是心色比較 微妙輕靈,還只是有限度的虛通無礙。如修大乘出世禪定,那是觀一切法如 幻性空,也就得一切法無礙(論說:『以無所得,得無所礙』)。所以能對 「治身心」的個體化,麤「重」化,破「壞身」心的「一」合「相」,而得 心意相通,法法無礙,「得如意自在神通」。

  四、「五根」:根是根基深固的意思。修信根,能對「治」不信三寶四 [P168] 諦的「無信」。修精進根,如四正勤,能對治懶於為善,勇於作惡的「懈怠 」。修念根,如四念處,能繫心念處,對治「失念」──正念的忘失。修定 根,如四禪,能對治散「亂心」。修慧根,如四諦、二諦、一實諦的正知, 能對治「無慧」的「眾生」。眾生二字,應通前四根。五法具足,善法才堅 固,所以叫五根。

  五、「五力」:五力的內容,還是上面說的信、勤、念、定、慧。但由 於五根的善力增強,進而有破「治」不信等「諸煩惱」的「力」量,所以又 名為五力。

  六、「七覺分」:也名七菩提分。一、擇法覺支(支就是分):擇是簡 擇、抉擇,為觀慧的別名;法是智慧簡擇的正法。這是七覺分中的主體,餘 六是助成。二、喜覺支:喜是喜受,因為深嘗法味,遠離憂苦而得悅樂。三 、精進覺支,即依擇法而向寂滅的精進。四、念覺支,即正念相續。五、輕 安覺支,是因得定而起的身心輕安。六、定覺支,即與慧相應的正定。七、 [P169] 捨覺支,這不是捨受,而是行蘊中的捨心所,住心平等而不取不著。以擇法 為中心的七覺分,能達成正法的覺證。如能現覺正法,知法入法,就能對「 治」於「諸法中」所有的「疑悔錯謬」。在迷不覺的眾生,在人生旅程中, 不是面臨歧途,躊躇不決──疑;就是走上錯路,盲目前進而死路一條── 錯謬。錯誤與疑惑,到頭來是徬徨、空虛、憂悔。正覺的聖者,主要為斷除 三結──我見、戒禁取、疑。我見是理的迷謬;戒禁取是行為的錯謬;而疑 是對三寶四諦──真理與道德的懷疑。如真正的覺悟了,這一切煩惱都不再 存在,因而是真知灼見,心安理得,充滿了正法的喜樂,而沒有憂悔(這名 為『於法無畏』)。在一切菩提分中,這是極重要的一項。

  七、「八正道」:這是如來說法,最先揭示的道品,為離邪向正,轉迷 啟悟的修持軌範。一、正見:於四諦、二諦、一實諦的深徹知見,為八正道 的主導者。二、正思惟:對於正見的內容,深思而求其實現。這二者,屬於 慧學。三、正業,為遠離殺、盜、淫的身惡行,而有身正業。四、正語,為 [P170] 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而有正語。五、正命,是如法得財,如法使 用,所有的正常經濟生活。這三者屬於戒學。六、正精進,即斷惡修善,為 助成一切道品(三學)的精勤。七、正念:於正見、正思所得的正法,繫念 現前,不忘不失。八、正定,因繫心一處,到達禪定的成就。這二者是定學 。八正道,以無漏的戒定慧為體。這不但是聖者的,『八正道行入涅槃』, 也是凡夫邪道的徹底對治者,所以說能對「治墮邪道」的「一切眾生」。墮 邪道,即邪定聚眾生。邪道,是八邪道──邪見、邪思惟、邪業、邪語、邪 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有了八邪,一定墮落惡趣。修八正道,才能迴邪 向正而使他解脫。

  
戊三 結說 『迦葉!是為菩薩畢竟智藥,菩薩常應勤修習行。』

  上面所說的,三類十項的對治行,七類三十七品的菩提行,都是菩薩修 集所成的,以智為主的法藥。菩薩以此自利,也就以這樣的智藥,遍十方界 [P171] 去化導群迷,救治眾生的生死重病。這些智藥,本來都是聲聞所常用的法藥 ,為什麼稱為菩薩的智藥呢?這因為,一、大乘能容受一切,所以名大。這 些聲聞所修行的三乘共法,也就是大乘菩薩的修法。所以大般若經摩訶衍品 ,就以三十七品等為大乘。二、在大乘菩薩修學起來,也就比聲聞的深一層 。如以沒有出三界願為無願;以涅槃寂靜來對治淨顛倒;以不墮我見來說四 念處等。所以只要以大乘心行來修學,小法也就成為大乘了!如來將這些法 藥說明了以後,結告迦葉說:「迦葉」!這就「是菩薩」的「畢竟智藥」, 能徹底救治眾生的大法。這些,無論是自利,或者利他,作為修學「菩薩」 道的,都是時「常應」該精「勤修習」實「行」的。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