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下編之五『青年的佛教』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二•一二 叢林巡禮(下)

  我們再到兩邊去參觀,有名為「齋堂」的,就是餐廳。齋堂非常大,我們恰 好見到四、五百位比丘在喫飯。有「行堂」的,往來添飯添菜,極有秩序,肅靜 得一點聲音都沒有。又到「大寮」去,這就是廚房。啊喲!那口千人鍋,又大又 深,真的嚇了我們一跳。大捆大捆的柴,一直望灶門裡送。經過「禪堂」,大門 閉著,聽說是修行的地方,我們不敢進去。到了「庫房」,這是管理經濟及一般 事務的辦事處。到了「客堂」,大家休息喝茶,知客師慈和的招待我們。老師說 :佛教的大叢林,是很有組織的。可以分成兩部分:禪堂是僧眾的教育機構;此 外,庫房是總務與財務,客堂是司法及交際,這都是辦事務的。上面,由方丈統 理一切。

  下午四點鐘,大家才盡興而返。這次潮音寺的巡禮,大家都非常歡喜,讚歎 [P201] 叢林的偉大莊嚴,佩服寺院的秩序。住著五百多人的寺院,不見有閑逛與閑話的 ,大家都精進用功,這真太難得了!

  

三•一 盂蘭盆會

  佛說:父母對於我們,恩德是大極了!做兒女的,一定要孝順父母,報父母 的恩德。你雖然盡心力去孝敬,也還是報不盡父母的恩。做孩子的,要聽父母的 話,使父母歡喜。長大了,要好好的立身做事,孝養父母,使父母身心安樂。父 母死了,也要紀念父母,使父母離苦得樂。

  從前,佛的大弟子目連尊者,得道以後,知道他的母親,因為不信三寶,殺 害生靈,死後墮在餓鬼中受苦。目連孝心懇切,卻沒有能力救她,只得請佛設法 。佛說:「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在這一天,如能誠懇的布施,供佛及僧, 憑這供佛的布施功德,得到一切佛的護念,才能度脫鬼趣的苦難」。這就是盂蘭 盆法會的來源。盂蘭盆,是救倒懸的意思。七月十五日,佛教舉行盂蘭盆法會, [P202] 這一天恰好是中國的「中元」節。從此,每逢中元節,民間都舉行盂闌盆會,可 說是佛教的孝親節了。佛教對過去祖先的憶念、救護,比起儒家的「慎終追遠」 ,要懇切得多,徹底得多!比起神教徒,對於死後的祖先父母,毫無憶念救護的 孝心,高尚偉大得多了!

  

三•二 善財與龍女

  站在觀音菩薩兩旁的青年男女,你知道是誰?讓我來告訴你。男的是善財童 子,是印度福城的富家子弟。他受了文殊菩薩的教化,決心要修學菩薩道,這才 遵從文殊的指導,到各處去參訪明師,一處又一處,留下了「五十三參」的佳話 ,成為佛教青年好學的模範!善財的發心很大,從來沒有「得少為足」,真是「 好學不厭」,一直在追求真理的修學中。他在南海的普陀山,見到了觀音菩薩, 菩薩教他「大悲解脫法門」,應怎樣的救濟人類的痛苦。女的是龍女,也是文殊 菩薩所教化的。她在八歲的時候,來參加釋迦佛說『法華經』的法會。她奉上了 明珠,供養釋迦佛。她的功德圓滿了,就到南方世界去成佛。這是青年成佛,也 是女子現身成佛的榜樣。 [P203]

  善財與龍女,為青年學佛的好榜樣。佛法的修學,沒有男女間的不平等,也 不分老年與少年。只要能真誠的發心修學,誰也都能成佛的。他倆代表著青年的 男女,兒女一樣的敬仰觀音菩薩,觀音也是慈母一樣的護念他們。這一幅晝,是 中國佛教徒最歡喜的一幅。

  

三•三 自救與救他

  今天報上說:在昨天的大風雨裡,一隻載著旅客的小船失事了,大家落在水 裡,風浪又大,實在危險之極!當時的乘客中,會游泳的小明,趕快的游到岸邊 ,不問別人怎樣,自己上岸來休息;他當然是平安了。魯直也會游泳,卻幫助那 些不會游泳的,把他們一個個的救上岸來。魯直辛苦極了,鼓起勇氣來救人,最 後才上岸來休息。同學們見到這消息,都稱讚魯直好! [P204]

  老師說:「是呀!魯直的精神真偉大!我們學佛的,也是這樣呢!我們在生 死大海中,如只顧自己離苦得樂,雖然他精進修行,解脫生死,但不過是小乘吧 了。小乘聖者的功德,當然是很好的,但不能說是圓滿。因為眾生都在生死苦海 裡,怎麼可以專顧自己,不同情眾生的苦惱呢?所以如想救自己,又想救眾生, 而且想先救眾生,這才是大乘,菩薩心腸。發大心而修菩薩行的,等到功德圓滿 了,就成為佛。地藏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楞嚴經說:有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涅槃。菩薩先救眾生的精神,才是最圓滿的,所以大家要學菩薩」 !

  

三•四 發大心

  一位小沙彌,代師父提著衣包,跟在師父後面,一起趕路。沙彌一面走,一 面想:「大乘法普度眾生,像佛那樣的功德圓滿,真是再好也沒有了!我應該發 大心,修菩薩行,求成佛道,才是」。他的師父是一位得道的小乘聖人,知道了 [P205] 他的心念,就說:「把衣包給我,你在我前面走」!沙彌就把衣包交給師父,在 師父的前面走了!沙彌忽然想:「成佛真是不容易的事,要修難行苦行,要修很 久很久才成佛呢!我看,還是修小乘法,早些了生死吧」!師父知道了他的心念 ,就說:「把衣包拿著,跟在我後面走」!沙彌又照話做了。

  沙彌想:「師父要我在前面走,一下又要我在後;自己要拿衣包,一下又要 我拿,真是老糊塗呢」!師父知道了他的心念,就說:「你想發大心,修大行, 那你就是菩薩了;菩薩當然應該在我前面走。你一下又退了小心,又不想成佛, 那你就是小乘的凡夫,這當然要跟在後面拿衣包了!我沒糊塗,你這樣的朝三暮 四,才真是糊塗呢」!沙彌聽了,慚愧得很,向師父懺悔。從此,一定要立志修 菩薩行,決不退悔;寧可為大眾忍苦耐勞,不敢專顧自己了!

  

三•五 跛子與瞎子

  某處人家,人都因事出去了,只有跛子與瞎子二人,留住家裡看守。房屋忽 [P206] 然失了火,跛子見了,大叫起來,可是不會走路,著急也沒用。瞎子能走路,卻 不知道火在那裡,向那裡逃才好!二人急中生智,合作起來。瞎子背著跛子,跛 子指導方向,由瞎子背著走路,這才逃出了這所火宅。

  這個譬喻,是說什麼呢?六道輪迴裡的眾生,到底是些什麼?經佛的慧眼分 析起來,不是別的,只是「五蘊」、「六處」、「六界」。這些名詞的內容,總 之不外乎說:眾生只是心識與色身(肉體)的總合活動。沒有身體,心識是不能 活動的。沒有心識,那色身也就成為尸身,不再是活潑潑的眾生了。所以我們這 個(色)身,心(名)的組織,色身由於心識的活動,而心識也由於色身的活動 ,誰也離不了誰。這正像離了跛子,瞎子就不知道向那裡走。沒有瞎子,跛子也 走不動。彼此互相合作,才能認識,能行動。所以不要以為我們,只是物質的身 體而已。我們有精神,也有肉體,二者的互相結合,才成為活生生的眾生。

  

三•六 六度

[P207]

  修習大乘法,主要是修習六度。

  一、布施度:拿財物來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出錢出力,為了利益別人,甚 至不惜身命。如見了他人有了憂苦恐怖,要安慰他,勸導他,使他心地平安。還 有,辦教育文化,發揚佛法,啟發人的正確知識,使他能向上進修,完成人格, 成賢成聖。二、持戒度:立身行事,處處要守法,不犯殺、盜、邪淫等罪惡。同 時,一切善事,凡利益眾生的事業,都應該去做。總之,不應該做的不去做:應 該做的不可不做。三、忍辱度:忍耐,是堅定意志,不因環境的刺激而改變。如 忍受寒熱飢渴等苦;忍受怨敵的譏諷、侮辱、欺騙,或者打罵傷害。堅定自己的 意志,才能完成學佛的大事業。四、精進度:為了離惡行善,身心所有的努力。 五、禪定度:精神集中,養成身心的高度能力。六、智慧度:佛法的真理,先從 聽聞中去求了解,再經過審慎的思考,還要從篤行中去求實證,成就清淨的大智 慧。

  布施能夠度慳吝,持戒能夠度毀犯;忍辱能夠度瞋恚;精進可以度懈怠;禪 [P208] 定可以度散亂;智慧可以度愚癡。修習這六大法門,才能度一切苦厄,到達成佛 的地步,所以叫六度。

  

三•七 商主

  一隻滿載貨物的海船,商人們都上了船,在「商主」的領導下出發了。船上 的船師,不懷好意,想把商人們害死了,吞沒滿船的貨物。這一謀財害命的計劃 ,被商主識破了,但這要怎麼辦呢?假使把這個壞消息,告訴了商人們,那大家 一定會憤怒起來,把船師害死,這不是使商人們犯了殺人的罪惡嗎?假使不說, 船師是會害死滿船商人的;船師作的惡業可大了,一定要墮落地獄,受長久的苦 報。這到底要怎麼辦呢?想來想去,商主覺得:還是由我來把船師殺了吧!這不 但救了商人們的生命,也免得商人們作惡。對於船師,也從他造作重罪,墮落地 獄的邊緣救了出來。雖然殺人是不應該的,但不能眼看別人的墮落而不救,還是 自己去受苦吧!這樣,商主想定了,一聲不嚮的把船師殺了! [P209] 商主的殺死船師,是罪惡嗎?會墮落嗎?不會的。為了救護眾生,不惜自己 的墮落而殺生,這是偉大的同情,無上的福德!這是釋迦牟尼佛前生的菩薩行。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釋尊是這樣的實踐了。

  

三•八 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是生長在龜茲國(現今新疆省的庫車縣),而原籍是印度的大譯師 。七歲的時候,他跟他的母親──龜茲王妹,一同出家。又跟他母親到北印度的 罽賓去修學。回來時,經過沙勒,就在那裡遇到了大乘論師須利耶蘇摩,從他學 習了龍樹的空宗。青年博學的名聲,早就傳遍了西域和中國。

  當時,中國北方前秦王苻堅聽見了,就派呂光帶兵去攻打龜茲,邀請羅什來 中國。可是,呂光攻破了龜茲,在回來的半路上,聽說苻堅已經敗亡了,呂光就 自稱涼王;羅什也只得跟著他,留在姑臧。一直到後秦王姚興,出兵迎請羅什, 羅什才在西元四0一年,到達當時的秦都長安。羅什千辛萬苦的到了中國,全國 [P210] 優越的法師們,如僧肇、道生他們,都集中到長安來。一面從羅什修學,一面協 助羅什翻譯。羅什傳來了大乘的空宗,中國的大乘佛教,才進入一新的階段,不 再與老、莊的思想混雜不清了。他翻譯的經典,文詞都是很通順的,義理又不失 原意。簡潔明了,像『法華』,『金剛』,『彌陀經』等,最受信眾們的歡迎, 一直到現在。到七十歲,羅什才去世。遺骨藏在石塔裡,現在還保存在西安(就 是長安)城南,大家叫做「羅什塔」。

  

三•九 達摩與慧能

  南天竺的達摩大師,宋代時從海道到南中國來。到梁代,他才渡過長江,到 了北魏的京都──洛陽。他在嵩山少林寺,有「面壁九年」的傳說,所以被稱為 「壁觀婆羅門」。他是傳授大乘禪的,不大注意經教,也不重視佛教的儀式。他 專重修行,引用『楞伽經』來傳授他的「宗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 法門。但法門太高深了,不容易修學,所以只傳了慧可等少數人。 [P211]

  達摩的禪法,傳到第五代,是唐代黃梅東山寺的弘忍,那時已經有相當發展 了。嶺南的盧慧能,到東山寺來,一面做工,一面參究。他是一位不學教,不識 字,而專心參禪的人。但在一次考試中,他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 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卻得到了弘忍的賞識,被認為真得到了達摩的宗 旨。慧能回到了南方,後來在曹溪山(南華寺),弘揚達摩「頓悟」的禪。從此 ,禪宗大盛起來,成為中國佛教最深徹,最有力量的一派。慧能被稱為六祖,六 祖在中國佛教界,中國文化界,都是起著最大影響的,了不起的大師!

  

三•一0 中國佛教的向外傳布

  大乘佛教在中國,不但深入了中國社會,而且還向國外傳布。這又可分為兩 個時期:一、唐、宋以來,佛教從中國傳到了日本,朝鮮(當時名為高麗、百濟 、新羅),安南。那時中國佛教極盛,國家也非常強盛。日本、朝鮮的僧人,不 斷的到中國來留學,政府也特別的給他們便利。他們學成以後,就把佛法帶回去 [P212] 。當然,中國僧人也有親自傳去的。凡傳到日本,朝鮮,安南的,都是以華文翻 譯的佛經,及中國古德的著述為根據。所以日本,朝鮮等佛教,都是中國的佛教 。佛教在日本,成就很大,深刻的影響了日本的文化。不但保存了唐代傳去的佛 教教典,及佛教藝術品,而且還能自創新的宗派,如日蓮宗,真宗等。近代將大 乘佛教傳到美國的,也還是日人的功績。

  二、明、清以來,由於華僑的海外移殖,中國的大乘佛教,也就跟著出國, 傳到了泰,緬甸,星加坡,馬來亞,菲律賓,印尼等地方。到現在,還只是華僑 的佛教。以後應怎樣的健全發展起來,使大乘佛教深入當地民間,中國佛教才能 在這些地方生根。這點,應該是中國佛教徒的責任。

  

三•一一 十大行願(上)

  成佛是最究竟的,也就是最不容易的。但如能修習十大行願,就會迅速的走 上成佛的路。十大行願是: [P213]

  一、禮敬諸佛:我們要以身體的禮拜,或語言的恭敬,或內心的虔誠,來禮 敬十方三世的一切佛。二、稱讚如來:知道了佛的偉大功德,自然有不能不讚歎 的真誠。從口頭上,文字上,來讚揚佛的功德,也就因此使人知道佛的功德。三 、廣修供養:要用上好的物品來供佛。特別是要照著佛說的去修行,去做利益眾 生的事。要將自己的身心,一切奉獻於佛。四、懺悔業障:業障是受苦的因,所 以要在佛菩薩前,誠懇的懺悔,再不作惡業。五、隨喜功德:佛,菩薩,小乘聖 者的功德,就是平常人的些微善事,都要生歡喜心,讚歎心。六、請轉法輪:十 方佛初成佛時,要誠懇的請佛說法,救度眾生,像天帝的請佛說法一樣。七、請 佛住世:請佛多住在人間教化。如沒人請求,佛就要入涅槃,世間就要陷入黑暗 了。八、常隨佛學:學佛,就應該以佛為師範。佛過去是怎樣修學的,現在是怎 樣利益眾生的,就應該跟佛去學習。九、恆順眾生;要存平等心,利益眾生;開 導他,救濟幫助他。十、普皆迴向:自己所有的一切功德,不能佔為己有,要迴 向給眾生,讓大家同得利益,同成佛道。 [P214]

  

三•一二 十大行願(下)

  十大行願,出在『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現在摘錄十頌,作為大家時 常思念,時常誦習,時常發願,時常實行的準繩。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以諸最 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我昔所造諸惡 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十方一切諸眾生,二 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 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我願 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眾生樂。我常隨順諸 眾生,圓滿無上大菩提。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 [P215] 迴向眾生及佛道」。

  

四•一 當來下生彌勒佛

  元旦,寺院裡舉行彌勒法會,大家稱念「當來下生彌勒佛」,祈求彌勒佛的 下生。

  彌勒佛降生時,我們這個世界,政治與宗教,都達到了理想。政治方面:這 個世界,輪王出世,成了人間淨土。在五戒與十善的德化政治下,不依賴武力與 刑罰,大家都過著和樂的生活,守法的生活。人口很多,物產非常豐富,所以大 家過著繁榮的生活。一切貧窮的,孤獨的,老弱的,都得到了幸福。政治修明的 和平與繁榮,如沒有道德上的進修,鞭策向上,那就無可避免的,要變成奢侈淫 佚,腐化墮落的生活。在這方面,彌勒下生,在龍華樹下成佛,不斷的宣揚佛法 ,救度無數的眾生。凡在龍華法會見佛聞法的,都不會受物欲的誘惑而墮落。有 的能生人間或天國;有的更進一步,能修出世法,解脫生死;能發菩提心,自利 [P216] 利他,修福修慧,學大乘法而將來成佛的,也著實不少。

  生在這個世界裡,佛教徒要求些什麼?要求在賢明的政治下,過著幸福的生 活;更要求在佛法的熏陶下,得到自利利他,向上進步的功德。彌勒佛下生,能 實現這兩大理想,所以新年第一日,大家來舉行彌勒法會,祝禱彌勒的誕生。而 「龍華三會喜相逢」,更成為佛教徒一般的願望了!現在世界這麼苦亂,佛法又 不大興盛,大家應怎樣迫切的,來祈求彌勒佛的下生。

  

四•二 青獅與白象

  文殊菩薩騎著青毛獅子;普賢菩薩卻坐在六牙白象上。這是什麼意思呢?淺 一些來說吧!獅子是「百獸之王」,是最勇悍的,不怕一切而毅然前進的。大乘 的佛菩薩,不畏艱苦,不畏魔障,精進勇猛的自救救他,正像獅子一樣。同時, 獅子不畏一切,而一切獸類都怕牠。牠如吼叫起來,被形容為「百獸腦裂」。獸 類都潛藏起來,誰也不敢響了。這比喻佛菩薩的說法,是決定的,無畏的,一切 [P217] 外道教說,都就此銷聲匿跡了。獅子有這精進與無畏的德性,所以拿獅子來代表 這種精神。佛所坐的座位,也就稱為「獅子座」。佛也被稱為「人(中的)師子 」了!

  六牙白象是象王。象在印度,叫做「那伽」,譯做象,也譯做龍。「大力龍 象」,說明了牠的堅忍與強毅。象能荷負人類,也能載運貨物,力量極大。這譬 如佛與菩薩,擔當得了救度眾生的大事。在戰爭中,象是一往直前,不畏敵軍的 刀箭火毒的。這譬如佛與菩薩,在生死苦難中度眾生,什麼苦難也能忍受得了。 還有,野象本是極兇暴的,但一經訓練,就能忍苦負重,比什麼都溫柔。這等於 煩惱充滿的人類,一經佛法的修習,就能柔和堅忍,能擔任自利利他的重任。所 以說:「如調龍象」;而大德的法師,也被稱譽為「法門龍象」了!

  文殊菩薩智慧第一,為一最傑出的說法師,所以坐著青獅。普賢菩薩大行大 願,所以坐著白象。我們見到青獅與白象,不但知道文殊與普賢的特長,也就會 明白大乘佛教的精神了。 [P218]

  

四•三 舍利塔與佛像

  釋尊涅槃以後,弟子們舉行了隆重的火葬典禮。從此,釋尊的身相音聲,再 也不能見聞了!但是世人對於釋尊的崇敬,有加無已,所以火化剩餘的佛舍利( 骨分),由八大國王,均分供養。到了阿育王時,又取出八王供養的佛舍利,分 散而藏在塔裡(塔的意思是高顯,與墳的意義相近),名為舍利塔。據說:阿育 王造了八萬四千塔,分送到佛教世界的每一教區,讓佛弟子供養恭敬。我國寧波 阿育王寺的舍利塔,就是八萬四千塔之一。

  釋尊去忉利天宮,為母說法的時候,一住三個月,優填王憶念釋尊得很,特 請精巧的技工,用牛頭栴檀木,雕了一尊釋迦佛的聖像。但佛涅槃不久,對於佛 像的供養,並不興盛;大家都供養舍利塔,就是供養釋尊的遺體。等到信眾更多 了,教區更廣了,雕塑的藝術也發達了,佛滅五世紀後,塑造佛像的風氣,才一 天天盛起來,成為寺院的主要法物,受到信眾的瞻仰崇拜。 [P219] 無論是舍利的崇敬,佛像的崇敬,而佛像又不論是雕的、塑的、鑄的、畫的 、繡的,都是為了紀念佛的大悲大智,救人救世,為黑暗的人間開啟了光明。崇 仰佛的功德,所以依舍利及佛像的形式,來表示我們對佛的敬慕。佛弟子們的舍 利,也可以建塔供養。不過我國的習慣,特別尊重舍利中的堅固顆粒,名為舍利 子。而菩薩、羅漢、祖師們的像,也一樣受到尊敬。

  

四•四 四諦(上)

  佛法的大綱,不出乎四諦。

  一、「苦」:我們有了這個身心組合的個體,就不能沒有苦了。對自己的身 心來說,就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對人及眾生的關係來說,就有恩愛別離 苦,怨瞋聚會苦。對外物的取用來說,就有求不得苦。因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無 常變化的,不穩定的,不永久的,所以好事也不能滿足,何況不如意的事!這當 然就成為各式各樣的苦了。各式各樣的苦痛,根木就是我們自己,我們這個身心 [P220] 的組合。有了這個,怎能沒有苦呢?

  二、「苦之集」:說到苦的原因,主要是內心的煩惱。煩惱多得很,貪呀, 瞋呀,癡呀,慢呀,還有種種的不良心理。但其中,一切都為自己著想,從「我 見」而來的自私自利,要算最根本了。為自己著想,就處處起愛著──愛著自己 ,愛著與自己有關的一切。有了愛著,苦就來了。譬如樹上的枯葉落下,你覺得 無所謂,這就因為你沒有愛著他。如這是你心愛的花,忽然被折落了,那你說不 定就會跳起來,哭出來,時常想起而心裡難過。現生的事情是這樣,來生也是那 樣。因為內心有了愛著,說話做事,都會留下一種束縛自己的力量。這種能招感 來生苦果的力量,叫做業。有了煩惱,業,生死的苦痛就會延續下去。這像油燈 一樣,不斷的加油,換上燈芯,燈光也就會一直的延續下去。

  

四•五 四諦(下)

  三、「苦之滅」:修學佛法,達到了沒有煩惱,沒有苦痛,那種證悟的境界 [P221] ,叫做滅,也就是涅槃。但是,如生來就瞎眼的人,不能了解光明是什麼。從來 離不了生死大苦的眾生,也就不能想像到沒有生死的涅槃(滅),到底是怎樣的 。不過可以方便說明的,涅槃是:沒有動亂,就是平靜;沒有苦痛,就是安樂; 沒有變化,就是永恆;沒有束縛,就是自由;沒有黑暗,就是光明。還可以從比 喻來了解,涅槃像:烏雲散了而日光遍照,暴風定了而波平如鏡一樣。總之,這 是解脫苦痛的「寂滅」。

  四、「滅苦之道」:滅除苦痛的道,是八正道。最重要的,是「正見」。對 於世間的一切,知道有善也有惡,有業也有報,有前生也有後世,有凡夫也有聖 人。這樣的世間,更知道他是變化無常的,苦的;凡是無常與苦的,就是空的, 無我的。這樣的認識,成為堅定的見解,叫正見。更加以深刻的思想,內心要求 他實現,叫「正思惟」。內心既有了正確的見解,要求實現的思想,那就在身體 的行為上,語言文字的說明上,經濟生活上,一定會成為正確的,叫做「正業」 ,「正語」,「正命」了。有了正確的內心,正確的外行,努力去修習,叫「正 [P222] 精進」。對於正見,念念不忘,叫「正念」。念念不忘,到達了心意的集中,就 叫「正定」。在正定中,正見就成為清淨的智慧,能覺悟空無我的真理,能斷除 我見、貪愛等煩惱。這樣,就能得到解脫眾苦的涅槃寂滅了。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