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集上編之三『勝鬘經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判二大科:一、菩薩廣大因行,二、如來究竟果德 。約經中自說次第,可分為十五章,現在依義而另作如此判。菩薩的因行是廣 大的,如來的果德是究竟的。大乘是通因通果的,菩薩的因行是大乘,如來的 果德也是大乘。約佛的果德,也名為一乘。若離大乘而另談一乘,那是離因說 果了。菩薩的因行與如來的果德,是一貫的,修菩薩的因行,所以得如來的果 德;依如來究竟的果德,所以發起菩薩廣大的因行。本經特別的顯示此意,足 以糾正世俗似是而非的謬說,所以約此科經。
丙一 歸信
[P33]
丁一 讚佛德
菩薩廣大因行,又分歸信與願行二科。學佛應先歸依,然後再受戒、發願 、修行,這是一切佛法所共依的軌道。此下讚佛而求佛的慈悲攝受,即是誠信 而歸依。聲聞乘中,受歸依時說:『我某甲,從今日乃至盡形壽:歸依佛,兩 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為優婆塞,願大德憶持慈悲護念』 。歸依處即三寶。依本經說:三寶一體,法寶僧寶依如來而立,唯如來是常住 ,是究竟真實歸依處,故勝鬘專以如來為歸依處。歸依,即是依託於他而得到 救護的意義。歸依文說:『願大德憶持慈悲護念』,即求攝受與救護。信敬歸 依處,而請慈悲護念攝受於我,才是圓滿歸依的意義。所以在這歸信門中,先 是讚佛德,其次是請佛慈悲攝受。勝鬘雖久修大行,親見如來(現證);然為 了顯示眾生的學佛次第,所以先申歸信。但也可說:現證即是於佛(法僧)而 得證信,讚佛即顯示自證的境地。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
[P34]
讚佛德中,先總讚。古德謂以此為讚佛的化身,與下一頌合為讚法身德。 這可能是這樣的,因為勝鬘以至誠心感佛現身而見佛,見此佛而讚此佛身;從 所見明淨無比的佛身,而深見如來的真實功德。勝鬘所讚,當前現見的即明淨 的無比佛身。所以直下讚歎說:「如來妙色身」。如來為十號之一,即契證諸 法的如如實相者。妙色身,即色相微妙的佛身。法華經龍女讚佛說:『微妙淨 法身,具相三十二』。與勝鬘所見所讚,恰好一樣。佛是超世間而到達究竟的 ,所以現在「世間」的凡夫聖人,是從來「無」有可「與」佛相「等」的。世 間的一切法,也「無」有有可以「比」喻如來的。華嚴經說:佛身一切不可為 喻。有時以虛空比佛身,實際也還是不足為喻的。無人與如來相等,無法為如 來作喻。眾生能知的心識,能詮的語言,也都不能緣了他,詮表他,所以說是 「不」可以心「思」口「議」的。無與等,無比,不思議,讚色相微妙的如來 身。如來有這樣的微妙色身,「是故」我勝鬘及眷屬,現「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
[P35]
此下有三頌是別讚。一般都以三德讚佛,即一、智德,二、斷德,三、恩 德。真常大乘經的讚佛,也有三德,如大般涅槃經說:一、法身德,二、般若 德,三、解脫德。般若即智德,解脫即斷德。涅槃經稱此為『三德秘藏』,這 三德是不一不異、不縱不橫的,總名為大般涅槃。勝鬘夫人見如來妙色身而別 讚佛德,可約此三德解說。依本經說:圓具三德,即名『如來妙色身』。
別讚中,先讚法身德。讚歎佛德,也就是說明歸依的對象。法身,舊有二 說:一、佛有二種身,即化身、法身。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化身。這樣 ,法身是二身或三身的一身。二、法身即佛身的總名。所以說二乘名解脫身, 如來名法身。這樣,法身是總攝佛身的。今應依後義說。「如來」法身的微妙 「色」相,是「無盡」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如來色相光明是遍一切 處的。但真常大乘經,特著重一『常』字。常住的,即是無盡、無斷滅的。色 相常住而無盡,如來的「智慧亦復」如此,也是常住而無盡的。一切法不外乎 色與心;無漏心中,以智為主。這即是說:佛的心色都是無盡的。常住無盡的 [P36] ,才是究竟的歸依處。所以接著說:如來大功德聚的「一切法」,都是「常住 」的。「是故我」勝鬘及眷屬等,至誠而「歸依」真實常住的如來。
在這裡可以附帶說明的,是(因圓果滿的)如來有色相呢,還是無色相的 ?這在中國古代,大有諍論。有人說:佛是無色的。有人說:佛是有色的。研 究真常妙有的大乘經根本義,是宣說如來有色的。這是針對二乘而來,小乘如 說一切有部等,說佛入無餘涅槃,即灰身泯智,不可談有色有心。如上座部等 ,說佛入無餘依涅槃,色是沒有了,但能斷煩惱的淨智,是有的。這即是有心 而沒有物質的。與大乘近似的大眾部說:『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壽量 亦無邊際』;『佛遍在』;所以,入無餘依涅槃(也可說不入涅槃的),不但 有智,也還有色。大眾部等,和法華、勝鬘等經的思想極近。常住妙有的大乘 ,評破聲聞乘者說如來涅槃是無色的,所以特重視『解脫有色』。本經讚佛的 功德中說:『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即顯如來有色義。涅槃經說:『如 來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又如涅槃經(三)說:『言非色者,即是聲聞緣覺; [P37] 言是色者,即是諸佛如來解脫』。大法鼓經也說:『常解脫非名,妙色湛然住 』;又說:『諸佛世尊到解脫者,彼悉有色,解脫亦有色』。妙色湛然的如來 解脫,顯示了真常大乘的特色。如來的究竟果德,是有心也有色的。這在一切 眾生,是本來具足此清淨德相的,名為如來藏。所以說:『如來藏具相三十二 』。這是佛法中妙有真常大乘的根本義,後來是多少修正(如楞伽經)了,但 我們還是應該知道這一問題的真相的。
『降伏心過惡。及與身四種,已到難伏地,是故禮法王。』
此讚解脫德。眾生為惑業繫縛而受生死的苦果;佛能不為惑業所繫縛而解 脫生死得大自在,成解脫德。
「降伏」,是使煩惱與染業不起。伏本是對斷說的;伏是暫時的壓抑不起 ,斷是連根拔除,徹底解決。但經論中,也有名伏為(暫)斷,以斷為(永) 伏的。這裡說的伏,也是指究竟斷說的。「心過惡」,總指內心的一切過患, 主要的是煩惱根本。這一切都徹底的解決了,所以說降伏心過惡。 [P38]
「及與身四種」,是說又降伏了依身的四種過惡。佛法所說的身,含義有 狹有廣。狹義的身,是身根;廣義的身,是根身──五根都名為身的。或對口 意說身;或對心說身。今對心說身,這是廣義的。凡通於身口,而表現於行動 上的,都屬於身,就有殺、盜、淫、妄的四種過惡。這四極過惡,在家的五戒 ,沙彌的十戒,比丘戒,菩薩戒,都以此為根本戒的;其他的戒,大都是這四 惡的方便、眷屬。但能究竟遠離而清淨的,惟有佛。遠離身心的過惡,而究 竟清淨,即顯示了佛的解脫德。
「難伏地」,就是佛地。佛有十力、四無所畏的大功德。所以能降伏一切 ,而不為一切所降伏,這因為「已」離去身心的一切過患,而「到」達佛地了 。佛有此功德,「是故」我今敬「禮法王」!法王即佛,王是自在義。眾生有 惑業的繫縛,所以不得自在。佛離一切繫縛,當然於一切法得究竟自在,成大 法王了。
『知一切爾焰,智慧身自在,攝持一切法,是故今敬禮。』
[P39]
這是讚般若德。爾焰是印度話,譯為所知,所知即心識覺了的境界。眾生 的心境是有礙的,僅能知道得少分。佛智於一切境界,無不圓滿通達,所以說 「知一切爾焰」。大眾學者說:『一剎那心了一切法,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 切法』。所以通常說:佛有一切智,一切種智。「智慧身自在」,說能知的智 慧,得於境自在。身,梵文為迦耶,譯義為聚。智慧身,即智慧聚。佛有無量 無邊的智慧,所以稱智慧身。智慧對境,固然是無不通達,而同時又能「攝持 一切法」在心中。攝如鏡子的攝取外境而影現於鏡中;持是保持而不失義。佛 於一切境界,能於一念心中現前,念念知一切法,從來是不忘失的(無忘失法 )。所以或稱佛智為大圓鏡智。佛的大般若聚如此,「故今」向佛「敬禮」!
『敬禮過稱量,敬禮無譬類,敬禮無邊法,敬禮難思議!』
這一頌,結讚佛德。佛德無窮,讚是讚不完的,所以只好總結的讚歎一下 。「過稱量」、「無譬類」、「無邊法」、「難思議」,都是形容佛德廣大無 邊,而歎不能盡的。稱是稱輕重的,量是量長短的。這都是數量的多少,佛的 [P40] 功德超過了稱量,不可以數量說的,如淨名經說:『無有量,已過量』。譬是 比喻,類是類似,佛的功德,是一切不可為譬喻,一切不可為等類的,即前文 所說的無比。無邊是沒有限際。世間法,在時空中是有限際的。佛的究竟功德 法,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無始無終』,『無邊無中』的。思是心 思,議是口議。佛的功德,是超思議的境界,不能以我們的心去思想,以我們 的口去言說。佛德是讚歎所不能盡的,所以舉此四義來結讚。
丁二 求攝受
『哀愍覆護我,令法種增長,此世及後生,願佛常攝受。』
通常的歸依,末後說:『願大德憶持慈悲護念』,也就是求攝受的意思。 勝鬘夫人,在讚過佛德,接著就求佛攝受,所以這即是大乘的歸信。「哀愍」 ,即悲愍。「覆護我」,即求佛護庇的意思。為什麼請佛加被慈護呢?「令」 我的「法種」,能得以「增長」!法種,是法身的種子。一切眾生本有法身的 種子,所以人人皆可以成佛,使本有的功能,生長發展起來,才有成佛的希望 [P41] 。這就需要假藉外緣的熏習引發,如歸依、受戒等都是。真諦攝論釋說:常、 樂、我、淨的四德,是法身的種子,為未來佛德的根源。求佛覆護,不是神教 式的保佑,而是在佛的加被攝受下,自己去精進修學的!「此世」,指現在, 「後生」,指未來。菩薩發心,盡未來際,所以說:不特現在,就是未來,也 「願佛」慈悲「常」常的「攝受」我!
『我久安立汝,前世已開覺,今復攝受汝,未來生亦然。』
佛認可勝鬘夫人的歸信,所以就說:「我」很「久」就「安立」你了。安 立與施設義同。我人在生死中;佛以佛法教化我們,引導我們,使我們安立於 佛法中。如佛以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教化眾生,使眾生發心修行,即名為安立 在大乘中。佛久已用大乘法,教化勝鬘,使她安立在大乘法中。勝鬘請佛現在 、未來攝受她,佛推到過去,說在過去生中,就覆護你,攝受你了!而且,勝 鬘也不是現生才悟解如來的甚深義,「前世」也早「已開覺」──開悟過了。 過去既攝受了你,現在又請求我,我當然「今」世「復攝受汝」,就是「未來 [P42] 生」也還是這樣。
『我已作功德,現在及餘世,如是眾善本,惟願見攝受!爾時,勝鬘及諸眷屬頭面
禮佛。』
修學大乘法者,在這一生中,好像是初學的,說不定過去已久學大乘了, 不過在生死中流轉,暫時忘卻。如遇佛菩薩善知識,一經指點,立即就能了解 復得過去的修學。現在,勝鬘經佛指示,即知過去生中長期修學,所以隨即又 對佛說:「我」在過去生中,確「已作」了種種的「功德」,可是不以過去所 作的功德為滿足,「現在」以「及」未來的「餘世」,還要在佛法中前進修學 。我以「如是眾」多的功德「善本」──善根,不斷的熏修增進,故「惟願」 佛陀,能慈悲常加「攝受」!
「爾時」,就是歸信圓滿的時候。佛既慈悲而應允攝受勝鬘,所以「勝鬘 及諸眷屬」──宮女們,為了感謝佛的攝受,誠敬的「頭面禮佛」。
佛經可從不同的意義去看:從淺處看,勝鬘見佛、歸佛、禮佛、讚佛,求 [P43] 佛攝受,佛攝受她。從深處看,勝鬘因見佛而讚歎如來,是她從悟證到諸法如 如的真理,勝解佛的功德,所以稱性讚歎,即吐露她的悟境。正因她所悟的, 能正見如來究竟德相,所以佛就攝受她,進而為她授記。
丁三 蒙授記
戊一 勝鬘得記
己一 記因
授成佛記,可有通別兩種:泛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這是通記;若專說某 一眾生得佛,是別記。也可說是未發心授記,與已發心授記。另有現前授記與 不現前授記。今勝鬘是已發心而在佛前授記。此科分二:先明勝鬘得記。
『佛於眾中即為授記:汝歎如來真實功德,以此善根,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之
中,為自在王,一切生處,常得見我,現前讚歎,如今無異。當復供養無量阿僧
祇佛,過二萬阿僧祇劫。』
得記中,先授因,即預記勝鬘未來的因地。這時,「佛於」大「眾中,即 [P44] 為」勝鬘「授記」說:「汝」深解佛的功德,而稱「歎如來」所有的「真實功 德」。你即「以此」歎佛功德的「善根」,「當於無量阿僧祗劫」,在「天人 之中為自在王」。劫即時間,有小、中、大的三類不同。阿僧祗的意思,是無 量數,為華嚴數量中的第一百二十六位。天人中為自在王,是說她未來因地所 得的果報。勝鬘還要經長期的修行才成佛;於此長期──無量阿僧祗劫中,都 是在天人中為自在王的。一般說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但在大乘經中,常說要經 無量無數的阿僧祇劫呢!菩薩救度眾生,以神通願力,雖處處都可受生;但約 菩薩大行所感的果報說,不但不到惡趣去,在天人中也永久是自在的領導者。 如維摩居士:『若在長者,長者中尊;若在居士,居士中尊;若在剎利,剎利 中尊;若在婆羅門,娑羅門中尊』。菩薩為了攝化眾生,常居領導地位,所以 都在人天中作王。經中說:十信為鐵輪王,十住為銅輪王,十行為銀輪王,十 迴向為金輪王;十地中,初地為四大天王,二地為忉利天王,三地為焰摩天王 ,到十地菩薩為四禪天王──這是說勝鬘未來修行期間的殊勝果報。 [P45]
菩薩的人天中作王,不是為了享受。勝鬘將來的「一切」所「生處,常得 見」到「我」佛;每次見佛,都「現」於佛「前」,從甚深的悟境中,「讚歎 」佛的功德,「如今」勝鬘的讚佛,毫「無」別「異」。佛又對勝鬘說:在這 長期的修習中,「當復供養無量阿僧祗佛」。供養,不僅是物質的供養,真實 的大供養,是要如佛所說,依著去行。見佛聞法,而照著去行,即是供養佛的 真意義。 供養這麼多的佛, 再經「過二萬阿僧祗劫」的長時間,就可以成佛 ──這是說勝鬘未來因中的長期修習。
己二 授果
『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應正遍知;彼佛國土無諸惡趣、老、病、衰、惱不適意苦
,亦無不善惡業道名。彼國眾生,色力壽命,五欲眾具,皆悉快樂,勝於他化自
在諸天。彼諸眾生,純一大乘,諸有修習善根眾生,皆集於彼。』
授果,即預記勝鬘的圓成佛果。成佛時,必有化主、化土、化眾、化法, 今即依此四而分別的記別。先說化主:到那時,勝鬘「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 [P46] 應正遍知」。因勝鬘見佛時,「佛於空中現,普放淨光明」;她即由此見佛讚 佛,增長成熟功德善根,故成佛時,名為普光。如來、應、正遍知,是佛的通 號。佛的通號,詳有十號,簡稱世尊;經中常處中說此三名。如來,梵語多陀 阿伽度,即契合諸法如如而成就的意思。應,梵語阿羅訶,即阿羅漢,常譯為 應供,其實含有應殺賊、應無生、應供的三義。二乘應受人天的供養;佛應受 世出世間一切凡聖的供養。正遍知,梵語三藐三佛陀,或三菩提,即正確而普 遍的覺者。
次說化土:「彼」普光「佛」的清淨「國土」中,是「無諸惡趣」,唯有 人天。在人天中,又沒有「老、病」與「衰、惱」,及「不適意」等「苦」。 穢惡世界的眾生,有生、老、病、死的四苦,淨土的眾生,雖還有生死,但沒 有衰老與疾病。有情的身體,是四大和合的。或依身的四大粗劣;或環境、氣 候、飲食等不適;或煩惱增盛而多欲多憂,就不免為老、病痛苦所纏繞。淨土 中,依身的四大精妙;環境、氣候、飲食等都好,煩惱又輕微,自然就沒有老 [P47] 病苦了。衰是外物的衰落,如經濟從富有而貧乏等。惱是心中的熱惱。此外, 淨土中無愛別離、怨憎會苦,所以也沒有人事的不適意。上來是說淨土中無苦 果,下說無苦因。因為在將來的普光佛國中,「亦無不善惡業道名」,不善惡 業道,即殺生等十惡業道,及十惡業道的加行、後起等。淨土眾生,以法自樂 ,修學精進,只行善,不作惡,所以連惡業的名稱,淨土中也是沒有的。
次說化土中的化眾:「彼」淨佛「國」土中的「眾生」,「色」身是健美 的;體「力」是充沛的;「壽命」是長久而不中夭的。此三者圓滿,即化眾報 體的圓滿。彼國眾生,不特報體是圓滿的,就是受用的「五欲眾具」,也「皆 悉」微妙「快樂」。五欲,是色、聲、香、味、觸中極美妙的。衣食行住等所 需的一切,叫做眾具。五欲與眾具,學佛者大都看作毒蛇猛獸,而主張厭離五 欲;少欲知足。其實,五欲與眾具,並不一定是危險品,問題在我們自己,能 否自主的受用,不被它所轉。淨土的五欲眾具,當然是勝於穢土的;但這是淨 土的莊嚴。由於眾生的煩惱輕微,雖深入於聲色娛樂中,而能不為境界所轉, [P48] 不成為墮落的原因。所以,欲在我們的心中,而並不在外物的境界。淨土中五 欲眾具的精妙,「勝於他化自在天」。在我們這個世界中,五欲最好的,即欲 界第六天中的他化自在天。到色界初禪天,即沒有了香、味的受用;二禪以上 ,不再受用五塵,還說什麼五欲!所以,惟有他化自在天的五欲,最為微妙快 樂。淨土中的五欲,還勝過於他,可見是更加微妙快樂了。經中常說淨土的微 妙五欲──聲香光明,美味妙觸,七寶莊嚴,園林池沼,這是適應欲界眾生的 欲求而說,以此方便而引導眾生。論到究竟成佛的淨土,遍法界身,住寂光淨 土,那裡還能作這樣的描寫呢?
次說淨土中的化法。由於境遇的不同,法門也就有差別。在「彼」普光如 來淨國土中的「諸眾生」,所修學的,是「純」粹的唯「一」的「大乘」教。 釋尊出現在娑婆世界,所以說有三乘。特別是,當時的印度,充滿了自利的、 獨善的、苦行的學風。為適應這類眾生的根性,所以說聲聞、緣覺法。如根性 利,富有利他的意向,當然就專以大乘法教化了。淨土的眾生,大抵是唯一大 [P49] 乘。然論到一大乘,也還有不同:有從二乘迴向入大乘的,到底不免帶有自利 的習氣,以智證為先。有從天乘而發趣大乘的,常含攝有神教的秘密因素,所 以都以信仰為先。有從人乘而直趣大乘的,即所謂人本的大乘佛法,都特重人 間的利樂悲行。普光如來的淨國土中,以人乘直趣大乘而兼攝得天行一分。這 一純一大乘的淨土中,「諸有修習善根」的「眾生,皆」隨願行而來「集於彼 」。因為勝鬘在因地修菩薩行時,與廣大的眾生結法緣,所以到成佛的時候, 過去被他所攝受、所教化的眾生,自然就集彼國中,成為他的化眾。
戊二 大眾得記
『勝鬘夫人得受記時,無量眾生諸天及人,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
當「勝鬘夫人得」到「受記」的「時」候,被勝鬘所攝受的「無量眾生─ ─諸天及人」,也都發「願」要「生」到「彼國」土去。當時,勝鬘在王宮中 ,宮女們是她的眷屬。因佛於空中現,又有諸天來參預法會。他們都要生到彼 國,面見普光如來,聽聞正法。「世尊」見他們有這樣的願心,也就都為他們 [P50] 授「記」,說他們「皆當往生」。這不但是普光佛的慈悲願力,攝受眾生;主 要是由這些眾生,與佛因中有深切的因緣,同願同行,才能往生佛土。維摩經 說:『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等,也是這個意思 。這不是說:由佛修成淨土,讓大家發願往生。而是如來在菩薩因地中,以種 種法門教化,攝受眾生,眾生隨菩薩修學。淨土,由於佛的成就,也要有同願 同行的大眾,共同發願、修行,才能實現。現在修淨土行者,每每只知道有淨 佛國土可去,不知隨菩薩發願修行。這等於但求果實,不事耕耘,淨土怕還遠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