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集上編之三『勝鬘經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己一 法大
庚一 請說
此下文廣義深,而主要在說明(一乘)大乘的廣大義。一般說大乘與一乘 ,唯知高推玄妙,不知一乘與大乘的所以究竟,應先知它的廣大義。一乘與大 乘,有二要義:一、出生,從大乘中,引生無邊的佛法;雖法門無量,而一切 佛法以大乘(一乘)為根本。二、收入,雖流出一切佛法,而在佛陀本懷,無 非使眾生漸入佛乘;即一切佛法以一乘(大乘)為究竟。法華重於說一乘,而 佛先入無量義處三昧,說無量義經,明出生無量法門義。如不知大乘的出生, 廣無量義,即不能知會歸一乘的究竟義。本經的攝受正法章,顯示出生廣大義 ;次一乘章,即顯示究竟收入義。廣大義是什麼?即大乘的大。上面說攝受正 法有三;正法、大乘、波羅蜜。忘失正法即忘大乘,忘失大乘即忘波羅蜜。現 從攝受正法的廣大義──大乘義,而論攝受正法即正法,即波羅蜜,即攝受正 法者。此章分法大與人大二科。攝受正法的廣大義是法大;由所攝受的正法廣 [P85] 大,能攝受正法者,也就偉大。法大,約多義說大;人大,約勝義說大。
『勝鬘白佛:我當承佛神力,更復演說攝受正法廣大之義。』
明法大中,先請說。「勝鬘」又「白佛」說:「我當」再「承佛」陀的威 德「神」通「力,更」「演說攝受正法」的「廣大之義」。大乘法體,確不是 對小,而是絕對的。依言施設,摩訶(大)有大、多、勝三義,即以多及勝來 顯示大義。約數量,眾多名大;約質量,殊勝名大。今明法大,即以眾多顯大 ,即含容大。
庚二 許說
『佛言:便說。』
庚三 正說
辛一 總示
『勝鬘白佛:攝受正法廣大義者,則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
此即總明法大的廣大義。古德有說:廣大是總,別說有三:一、無量,二 [P86] 、得一切佛法,三、攝八萬四干法門。或有總分為四:即廣大、無量、得一切 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以此三義四義科文,多不貼切。現在簡單的說:「攝 受正法廣大義」是什麼?「則(與即同)是無量」義。無量義有二:一、「得 一切佛法」,二、「攝八萬四千法門」。一切與八萬四千,為無量的異名;無 量,所以是廣大。依攝受正法(大乘),能得一切佛法,凡從佛如來自證正法 所流出的一切法,都是佛法,廣攝五乘。得一切佛法,即三義中的正法。佛的 法門,傳有八萬四千,是教化眾生的方法。大乘賢劫經中,說有八萬四千波羅 密;大毘婆沙論等,說有八萬四千法蘊,都即此八萬四千法門。門有開通關閉 二義,佛說法,也有此二義,如說離惡生善;離染成淨;離生死,入涅槃;遠 離戲論,通達真實;所以稱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從攝受正法中出生。此即三 義中的波羅蜜義。
辛二 別說
壬一 攝受正法即正法
[P87]
癸一 舉喻
子一 大雲注雨喻
『譬如劫初成時,普興大雲,雨眾色雨及種種寶,如是攝受正法,雨無量福報及無
量善根之雨。』
攝受正法的廣大義,即大乘的大。先說攝受正法即是正法,也即是解釋『 得一切佛法』,共有四個譬喻。第一大雲注雨喻。舉喻說:「譬如劫初成時, 普興大雲」。依佛法說:世間壞到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名空,共經二十小劫── 空劫。以後,因眾生的業感而世間又開始成立,進入成劫。世間初成的時候, 虛空中有大風生,因風的鼓蕩力,大雲瀰漫,從大雲而降大雨;有眾生出現。 現在即舉此喻,所以說從大雲「雨(落下的意思)眾色雨及種種寶」。不是直 從虛空中落下珍寶,而是雨眾色雨;從雨水凝結而成寶,寶也可說是從雲所降 下的。
次合法說,「如是,攝受正法」,如大雲一樣,能「雨無量福報及無量善 [P88] 根之雨」。這無量的福報,如種種寶;無量善根,如眾色的雨水,這都從攝受 正法大雲而出生的。正法、上面說過,即諸法實相或真如,為佛所圓滿悟證的 。怎樣從攝受正法而出生無量善根福報呢?劫初成時,喻眾生無始以來就如此 的,無始假說為始。眾生雖流轉生死中,而雜染法不離於本淨的正法,正法為 眾生的本性,法爾如此,相攝相依。生死眾生所以能有善因、善果,能發菩提 心、修菩薩行、以至成佛,即因眾生無始來成就了攝受正法,而起隨順法性的 一切淨德。今舉二經為證:一、仁王般若經說:『最初一念識,異於木石,生 得善,生得惡,善為無量善識本』。這說明眾生從無始以來,即成就了淨善功 能和染惡功能,與唯識宗所說的善惡種子相近。由此為因,出生種種善惡法。 二、菩薩本業瓔珞經說:『一切善受佛果,無明受有為生滅之果。是故善果從 善因生,惡果從惡因生。故名善不受生滅之果,唯受常佛之果』。所以道生法 師說:『善不受報』。雖因善業而感人天樂果,究其實,人天善法是成佛因, 一切善法從攝受正法而來。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無始來就有隨順如來藏性的功 [P89] 能;無量福德,及無量善根都從此出生。此處所說攝受正法是不離正法,為依 持義;也即隨順正法義。所以,約大乘為根本義,即人天乘法及聲聞緣覺等法 ,都從大乘正法而出生。約一乘究竟義,那末表面雖有人天善法、聲聞、緣覺 等善法不同,究其實,這些而是隨順真如性的。一切從正法流,一切必還入於 正法而同歸於一乘。此中無量善根,約因說:無量福報約果說。也可以說:無 量善根是善的等流因(果),無量福報是善的異熟(因)果。
子二 大水起世喻
『世尊!又如劫初成時,有大水聚,出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億種種類洲。如是
攝受正法,出生大乘無量界藏,一切菩薩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安隱快樂,一切世
間如意自在,及出世間安樂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於中出。』
世間「劫初成時」,起大雲而降大雨,世間成一「大水聚」。由水的漸漸 凝結,「出生三千大千界藏」。依佛法說:四大洲的中間有須彌山,日月在須 彌山的中腰旋轉,須彌山上有二天:四王天及忉利天。離須彌山頂,以上有四 [P90] 空居天:夜摩天、知足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合為欲界。畜生、餓鬼、地 獄,不離四洲。此名一小世界。這樣的一千小世界,名小千世界,上有初禪、 大梵天王為小千界主。一千個小千世界,成一中千世界,上有二禪天。一千中 千世界,成為一大千世界,上有三禪天。因為大千世界,是經過小千、中千而 成為大千的,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三千大千世界,合有一百億須彌山; 每一須彌山有四大洲圍繞,合為「四百億種種類洲」。世界成立時,從地面說 ,有四百億種種類洲各各差別;從四百億種種類洲所依而統攝為一的說,即三 千大千界,所以稱為大千界藏。
次合法說,「如是」,由無始來的眾生「攝受正法」,所以從正法「出生 大乘」的「無量界藏」。大乘法含攝一切的一切,為一切善因善果根本,如三 千大千界藏為根本,為總攝,而有四百億種種類洲一樣。一、「一切菩薩神通 之力」,經中常說菩薩遊戲神通,遊戲是自在義。大乘菩薩,有神通等功德自 在力。二、「一切世間」的「安隱快樂」,指人間的善因善果。安隱,即無危 [P91] 險無恐怖的意思。三、「一切世間」的「如意自在」,約諸天的善果說。諸天 有深徹的禪思,及報得神通,所以稱如意自在。四、「及出世間安樂劫成」, 這是說聲聞、緣覺乘法。聲聞與緣覺,雖沒有得究竟涅槃,然因已斷除部分染 法,所以也能得出世間的安樂。菩薩神通,世間的安隱快樂,諸天的如意自在 ,聲聞緣覺的出世安樂──這四者,喻如四百億種種類洲。菩薩等法,都依大 乘無量法界藏而成,如四百億種種類洲,依三千大千界藏而有一樣。劫成二字 ,不易解(劫,疑是報字的筆誤。但古來同作劫,不敢異說)!菩提流志譯為 具足,所以,這是圓滿成就的意義。這大乘無量界藏的根本,從菩薩的神通自 在,「乃至」出世間安樂,「天人本」來「所未得」的,「皆於」攝受正法「 中出」。這與上喻大同。上喻略為善因福報;今廣明善因為大乘無量界藏;福 報為從菩薩神通自在到聲聞緣覺的出世安樂。此二喻的攝受正法,都約眾生法 爾,而依正法、隨順正法而起善因善果說。
子三 大地持重喻
[P92]
『又如大地,持四重擔。何等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
先舉喻:「又如」大水聚所成的「大地」,能任「持四」種「重擔」:「 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大地低下處,水聚為海;聳起 處為山;地上生諸草木叢林,有人及傍生等眾生,這四者,都依大地而得住。
『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喻彼大地。何等為
四?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
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
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
次合法。「如是」,若「善男子善女人」,發攝受正法心,修攝受正法行 ,即攝受正法──學大乘的菩薩。菩薩修學,和「建立大地」一樣,「堪能荷 負四種重任」。荷,是擔在肩上;負,是揹在背上。四種極重的擔子,菩薩能 毅然的負起來,「喻彼大地」的擔四重擔一樣。菩薩能適應眾生的根機而為說 法,如不能適應根機,雖所說極妙,不但無益,還要引起誹毀,如久病人服大 [P93] 補品,消受不了。因此,菩薩須遍學種種法門。眾生的根性無量,菩薩要發心 普救一切眾生。本經以菩薩喻大地,總攝所化為四類。「非法眾生」,指作惡 事的,這是連人的資格都不夠。「無聞」,說他無知識,對於佛法從來沒有什 麼聞熏。「離善知識」,即所親近的都是惡人。像這樣──離善知識無聞非法 的眾生,不但不能教化成佛,就是出世的聲聞、緣覺法,也不行。那末,即應 「以人天善根」來「成熟」他。人天乘法,即教令歸依三寶,住正命,知因果 ,修習布施、持戒,修四無量心。由這樣的積集人天善根,能成就人天善果。 若連此都做不到,即人身還不保,何況成佛!佛法廣大無邊,然依人天善法為 基礎,雖淺近,而實在重要!所以釋尊說法,總是先說『諸佛常法』,即是布 施、持戒、因果等人天善法,這是第一類。第二、若眾生志「求聲聞」果的, 菩薩即「授聲聞乘」法。第三、若有欲「求緣覺」果的,即「授緣覺乘」法。 眾生中,有的曾積集聞熏,又能親近善知識,可是根性鈍劣,佛所以為說二乘 法。依法華經說,聲聞乘法是四諦,緣覺乘法為十二因緣。其實:四諦與十二 [P94] 因緣是相通的。不過,四諦法從苦果入手,從苦而集,而滅,而道。十二因緣 ,重在觀察生死的緣因。聲聞緣覺的不同處,是:聲聞雖是小乘,而是聚眾群 居的;緣覺則厭煩集體的生活,要離群索居去住茅蓬、岩洞。聲聞仍為人說法 ;緣覺不願為人說法。從聲聞、緣覺的風格上,有此二乘的不同;據所證所得 說,大體是相近的。又聲聞是從佛聞法聲而得悟的;緣覺又名獨覺,即由自己 發心修證,出於無佛的時候。第四、若有要「求大乘」果的,即「授以大乘」 。這是一類志行廣大的眾生,為利濟眾生,住持正法,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 ,以成佛為目的。遇到這類的眾生,菩薩即以自己所行的大乘法來教化他。菩 薩能教化這四類的眾生,「是名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 四種重任」。
『世尊!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普為眾生作
不請之友,大悲安慰,哀愍眾生,為世法母。』
這是結讚菩薩。菩薩為利濟一切眾生而發心,堅決的負起度生的重擔,眾 [P95] 生如有救護的需要,菩薩即自動的稱眾生的根性去援助、扶導。菩薩「普為眾 生」作「友」,是「不」待「請」求的。他以「大悲」心「安慰」眾生,「哀 愍眾生。為」一切「世」間正「法」的生「母」。因為人天乘法,聲聞法,緣 覺法,菩薩法,都從菩薩的慈悲教化而出生。
子四 大寶依地喻
『又如大地有四種寶藏。何等為四?一者無價,二者上價,三者中價,四者下價,
是名大地四種寶藏。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眾生四種最上大
寶。何等為四?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與
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如是得
大寶眾生,皆由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奇特希有功德。世尊!大寶藏者,
即是攝受正法。』
上喻菩薩如大地,能負重任;此喻四類眾生得大寶藏,是依菩薩大地而有 的。先舉喻:「如大地」上「有四種寶藏」,藏即礦藏。四種寶藏,經中並未 [P96] 明說,但約寶的價值不同,說有差別。「一者無價」寶,這是最貴重的,如摩 尼珠等。「二者上價」寶,「三者中價」寶,「四者下價」寶。寶價雖有高低 不等,但都是寶,都是依地而有的,所以說:「是名大地四種寶藏」。
次合法說:「如是攝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以正法化眾生,如「 建立大地」一樣,使「眾生」依於攝受正法的菩薩,而「得」「四種最上」的 「大寶」。四種大寶,就是四種正法──人天法、聲聞法、緣覺法、大乘法。 文句,如上文可知。人天的正法,如下價寶,聲聞乘正法如中價寶,緣覺乘正 法如上價寶,大乘正法如無價寶。「如是,得」四種「大寶」的「眾生,皆由 攝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菩薩,以正法教化,方「得此奇特希有」 的「功德」法寶。這是大乘的共義;般若經也說:由有菩薩的修行般若,而有 如來、聲聞、緣覺、菩薩、人天善法的出現世間。
次略結說:眾生所得的四「大寶藏」──正法,「即是攝受正法」──大 乘所含的廣大無邊義。這兩句文,在四喻中,都應作如此結,如說:無量福報 [P97] ,無量善根,即是攝受正法。大乘無量界藏等,即是攝受正法。堪能荷負四種 重任,即是攝受正法。但上文簡略,特在此末喻結顯,以別起下文。
癸二 結成
『世尊!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無異正法,無異攝受正法,正法即是攝受正法。』
這是承上而結顯四喻。「攝受正法」是標,次牒而解說。「攝受正法者」 ,要知道,「無」有別「異」的「正法」,也「無」有別「異」的「攝受正法 」,這是不可施設別異的,所以說:「正法即是攝受正法」。依此義,判經文 為攝受正法即正法,而是解釋得一切佛法義。攝受正法廣大義,就是大乘義。 大乘與正法不二,正法即大乘,大乘即正法。正法為諸法實相的異名,即平等 平等,一切無差別空性。依此明大乘義,所以即正法而無差別。
初二喻,約理攝以明攝受。一、正法性是本來如此的;一切眾生無始來即 攝受正法,這因為眾生不離法性而有隨順法性義。由於攝受正法,流出無量福 報,無量善根,即是正法。如古來說『無不從此法界流』。二、以眾生無始來 [P98] 攝受正法,有善因福報。此一切善因,為大乘無量界藏,而從此出生菩薩、緣 覺、聲聞、天、人的福樂自在;此即福報。此以善因為大乘無量界藏,即顯大 乘為一切正法本,這都由無始來攝受正法而流出的。次二喻約行攝以明攝受。 攝受正法,即菩薩修行。菩薩發菩提心,修利他行,證正法性;宗旨即在攝持 領受正法。所以大般若經說: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果德而發菩提 心,為一切法本性空寂而發菩提心。這樣,菩薩以正法為正確,而起攝受正法 (大乘)行;發心聞法,修學而證悟得正法。由此,以人、天、聲聞、緣覺、 菩薩的正法,教化眾生,即能負四種重任。因菩薩的攝受正法,四類眾生即依 之而得正法四寶。所以從理正法而有行果的正法,關要即在攝受正法。由於法 爾的攝受正法,所以有善因善果的可能。由於菩薩的攝受正法,所以有五乘正 法的建立。約理攝而說,正法與攝受正法,是不可說有差別的。約行攝而說, 攝受正法即證入正法,這也沒有能證所證的別異可說。正法平等,所以廣大眾 多的攝受正法,也無二無別。此說大乘的出生義,即所以成立一乘究竟意義。 [P99]
壬二 攝受正法即波羅蜜
癸一 總說
『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
攝受正法的廣大義(大乘),即無量。上明得一切──五乘佛法;此說攝 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要在六波羅蜜,所以再為論說。大乘即六度, 六度即般若,般若即實相,這是大乘經的共義。如般若經中,佛命須菩提說般 若波羅蜜,而須菩提廣說大乘。佛印成說,大乘即波羅蜜。今勝鬘也對「世尊 」說:攝受正法的廣大義(大乘),是「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的。這 二者不是隔別,「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波羅蜜能到彼岸義,為修行成佛的 法門,菩薩攝受正法──發心修學大乘法門,不出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即大乘 的異名。
癸二 別說
子一 施波羅蜜
[P100]
『何以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應以施成熟者,以施成熟,乃至捨身支節,將
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羅蜜。』
菩薩攝受正法,怎麼即是波羅蜜呢?此下即約六度別說。先說施:因為「 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菩薩,他的一切修行,都是以利他為先,一切為 了成熟眾生,為了建立正法。眾生的根性不同,菩薩去成熟他的法門也就有別 。如「應以」布「施」而「成熟」的眾生,菩薩就「以」布「施」去「成熟」 他。如從礦中採出來的生鐵,不能用作工具;必須鍛鍊成熟鐵,方可作用具。 眾生修學佛法,也如此:第一步是種善根;進而使他成熟;最後才能得度脫。 慳貪心重的眾生,菩薩用種種東西去施給他,使他歡喜,修學正法而成熟善根 。還有喜歡布施的眾生,見人布施即歡喜,菩薩即以施成熟他。施有種種,此 中且說財施。以種種身外的財物布施,名外財施;「乃至捨身支節」,如施頭 、目、髓、腦、手、足等,名內財施。這樣的去「將護彼意」,將就他、順從 他的心意,使他內心歡喜,不生煩惱,善根得以漸漸「成熟」。對「彼」布施 [P101] 所「成熟」的「眾生」,即使他「建立」──安住於「正法」中。如人天善根 成熟了的,即使他住於人天正法中。聲聞緣覺善根成熟了的,即使他住於二乘 正法中。大乘善根成熟了的,即使他住於大乘正法中。護持正法,建立正法, 是要學者從修學正法中去安住的。度生與護法,即是同一內容的二項意義。像 這樣以布施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羅蜜」。檀那是梵語,中國譯為 布施。經論中說,波羅蜜要具備幾個條件:一菩提心相應,二住大悲心,三以 般若無所得智慧為攝導,四要迴向法界眾生。這樣而能修布施,才名布施波羅 密。本經且約度生住法說。利他即是自利,離了為法為人,那裡有菩薩行?
子二 戒波羅蜜
『應以戒成熟者!以守護六根。淨身口意業,乃至正四威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
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尸波羅蜜。』
此下文句相同的,准上可知。「應以戒」而「成熟」的眾生,菩薩即以戒 去成熟他。菩薩有三聚淨戒,此中且說攝律儀戒。不作惡而修清淨行,就是戒 [P102] 。一切煩惱、惡業,從六根門頭來,如眼見色的好壞而起貪瞋。如賊從門入, 諸煩惱賊從根門入,所以要「守護六根」。這不是閉眼不見,塞耳不聞,而要 在正念正知。正知,是對境界有正確的認識,不為境界所轉。如見金銀珠寶, 而正知為五家共有,也就不會起貪心了。正念,是對於佛法的正知正見,要時 刻憶念不忘。有正念正知,就能守護根門。持戒,不但不作惡,而且要行善, 所以要修集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嚴持戒律,三業清淨,「乃至正 四威儀」──行住坐臥等小事,也能威儀庠序,不落於疏散放逸。以此而成熟 眾生,建立正法,「名尸波羅蜜」。尸羅,是梵語,意云清涼,義譯為戒。
子三 忍波羅蜜
『應以忍成熟者,若彼眾生,罵詈毀辱,誹謗恐怖,以無恚心,饒益心,第一忍力
,乃至顏色無變,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羼提波羅蜜
。』
「應以忍」而「成熟」的眾生,菩薩即以忍辱去成熟他。忍有種種,現約 [P103] 眾生忍說。「若」「眾生」來欺害,能忍受而不起煩惱。「罵詈」,是粗暴而 不堪入耳的惡言。「毀辱」,是當面予以侮辱。「誹謗」,是背後說人壞話。 「恐怖」,是以迫害的手段恫嚇。菩薩遇到這樣的眾生,應「以無」瞋「恚心 」對待他。不但不起恚心,而且要以「饒益心」去可憐他。覺得眾生不知是非 善惡,是很可憐的,應當設法使他得到利益。「第一忍力」,是最堅強的忍辱 力,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眾生所加於自己的一切。不但內心不生煩惱,「 顏色」也「無」有「變」異。一般人,遇到人的罵詈毀辱,即而色變了,筋也 浮起來,這是不能忍的相貌。攝受正法的菩薩,就是割截身體,也顏色不變, 這就證知他能忍。如佛在往昔生中,為忍辱仙人時,為歌利王節節支解身體, 而顏色毫無變異。這樣的為法為人,「是名羼提波羅蜜」,羼提是梵語,中國 譯為忍。忍在大乘法中,是極重要的。能忍就不起瞋心;如不能忍而瞋心一起 ,即失慈悲心,即失大乘,而不成菩薩了。
子四 精進波羅蜜
[P104]
『應以精進成熟者,於彼眾生,不起懈怠,生大欲心,第一精進,乃至若四威儀,
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毘梨耶波羅蜜。』
「應以精進」而成熟的眾生,菩薩就以精進去成熟他。佛法所說的精進, 是向上、向善的努力。菩薩「不起懈怠」心。懈怠心與精進心相反:止惡行善 的努力是精進;懶惰而不能勇於修善止惡,是懈怠。不但不起懈心,而且要「 生大欲心」。欲是正法欲;大欲,是普度眾生欲,普修善法欲,究竟菩提的證 得欲。經論說:『欲為勤依』,有為正法的大欲,才能起「第一精進」的心行 。「乃至若四威儀」──行住坐臥時,也能精進不懈。這樣的為法為人,「是 名毘梨耶波羅蜜」,毘梨耶即精進的梵語。
子五 禪波羅蜜
『應以禪成熟者,於彼眾生,以不亂心。不外向心,第一正念,乃至久時所作,久
時所說,終不忘失,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禪波羅蜜
。』
[P105]
「應以禪」定而成熟的眾生,菩薩即以禪定去成熟他。禪梵語禪那,譯為 靜慮。雖通於定慧,而重於定。「不亂心」是心不散亂。亂與定反,內心動亂 ,就不得定,所以應起不亂心。「不外向心」:外向心即向外馳求,有了此心 ,定就不成。智論說:修禪定要先呵五欲,如以外境的五欲為微妙,心眼向外 ,決難得定。常人以為外境是樂,不知從內心所發的定樂──現法樂住,超過 一切外向的快樂。「第一正念」,即堅固的正念。正念如繩,使行者繫念一事 ,心於一處轉,不向外馳求散亂,即能得定。得了定,那就對「乃至」過去「 久」遠或前些「時所作」、「所說」的,「終」能「不忘」不「失」。心亂即 易於忘失,禪心明淨,即記憶力強,能得不忘失。學佛者每以為念佛念經,可 以開智慧。其實,這是由於一心專念的因緣,心意集中,得定力或近似的定力 ,增長記憶而己。經中說得定即陀羅尼,就是此意。
子六 般若波羅蜜
『應以智慧成熟者,彼諸眾生問一切義,以無畏心而為演說一切論,一切工巧究竟
[P106]
明處,乃至種種工巧諸事,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般
若波羅蜜。』
「應以智慧」而成熟的眾生,菩薩就以智慧去成熟他。般若波羅蜜,是廣 大的,如理如量的諸法性相,菩薩都由般若而得通達。菩薩智慧,不限於勝義 慧,如瑜伽論說:『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五明處求』。即應於世出世間 一切學問中求;菩薩遍學一切法門即如此。要這樣,「彼諸眾生」,向菩薩「 問一切義」的時候,菩薩才能「以無畏心而為演說一切論」。一切論,或總稱 五明,或十八大論,六十四論等;總之即世出世間的一切學問。一切學問,佛 教總歸納為五明,明即智慧,即學術的通名。五明是:一、內明,是不共的佛 法。二、聲明,是文字學,音韻學,文法學等。三、因明,是論理學。四、醫 方明,是醫學與藥物學。五、工巧明,如本經所說的「一切工巧究竟明處」, 是理論科學,應用科學。不但專在學理上說,「乃至種種工巧諸事」,也是從 傳習、經驗而得的寶貴知識。明即智慧,處為所依,如研究醫藥,醫藥即為智 [P107] 慧所依處。菩薩是要通達一切事理的,如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有聚沙成塔 的建築師,有航海家,有政治家,有法官,有醫生,有語言學者等。如眾生是 泥水木工,即為說建築泥木的智慧。如(佛)為牧牛人,說十一種養牛法等; 即能攝受眾生,成熟他,使住於正法中。「是名般若波羅蜜」,般若譯為智慧 。
癸三 結說
『是故,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
如所說,「是故」知道菩薩攝受正法的廣大義,實「無異」於「波羅蜜」 ;波羅蜜也「無異」於「攝受正法」,因為「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多。此上 ,即解說攝受正法──大乘與波羅蜜多不二,即明廣大義中的攝八萬四千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