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中編之五『成佛之道(增註本)』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己六: 第六現前地,慧勝住滅定,佛法皆現見,緣起真實性。常寂常悲念,勝出於二乘。

  進修到「第六現前地」,約十波羅蜜多的修習說,是般若──「慧」波羅 蜜多偏「勝」,圓滿。到這,菩薩「住」於「滅」盡「定」中。滅盡定是最勝 的定,有漏的心識,都因定力而不起。如二乘聖者入滅盡定,就以為證於實際 [P407] ,生起入涅槃的意想。《楞伽經》說小乘的醉三昧酒,也就是入滅盡定。所以 《般若經》中,佛勸菩薩們,如悲願力不充,不要入滅盡定,免墮小乘。但到 了六地菩薩,在般若慧,大悲願的資持下,能入滅盡定,而且於定中現證法性 。那時,「佛法皆現」前,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在這甚深的空慧中 ,「緣起真實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徹照見。 第五地雖能達到真俗並觀,但這是極難得的。到第六地,只要『多修無相作意 』,就能現證空有無礙的緣起中道。所以六地菩薩,能「常寂」,又能常「常 悲念」眾生。常寂是般若的現證,所以這是大悲般若不二,為大乘的不共勝法 ,而「勝」過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證。

  六地多修緣起觀。緣起與空相應,所以也到了佛法皆現前──中道的證境 。小乘有部說:緣起有四種,有名為一念緣起的,以為十二緣起,不一定約三 世說,就是一念心中,也可以安立的。《華嚴經》的「十地品」,在說第六地 時,廣明緣起,也就說到這一心緣起說,如說:『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 [P408] 二緣分,是皆依心……』(119)。解說與有部的大致相同。這一法義,在適應唯心 論的根機與學風,展開了大乘的唯心論,起著非常的影響,佛法真是不可思議 !

  
己七: 遠行於滅定,念念能起入;方便度熾然,二僧祗劫滿。

  到了第七「遠行」地,那更深妙了。能「於滅」盡「定」中,「念念能起 」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也得有方便 。而現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是 出定,出定就是入定。這如《維摩經》說:『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120)。由 定的深妙,依定的般若,也到了『無相有功用行』的境地。上面說過,初地以 來,智證空性是無相的,但出了深觀,就是後得智,也還是有相現前(不要誤 解,以為有相就是執著)。五地能難得的達到空有不二的無相行,六地進步到 只要多修無相作意,就能無相現行,但總還是間斷的時間多。到了七地,就能 無間斷的,無相現行了。 [P409]

  約十波羅蜜多說,第六般若波羅蜜多,重在實智。以後還有方便,願,力 ,智──四波羅蜜多,都是般若的方便妙用。所以,如說六波羅蜜多,那後四 波羅蜜多,就攝在般若中了。依十度說,第七地中的「方便度」最為殊勝,如 火的越來越「熾然」一樣。約修行的時間說,到第七地終了,就是第「二僧祇 劫滿」。三大阿僧祇劫的分別,也是有特殊意義的。從發心成就,修到臨入現 證空性,為第一阿僧祇大劫,以後是聖者,進入第二阿僧祇大劫了。七地滿, 到了純清淨無相行的邊緣,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大劫滿,以後進入第三阿僧祇大 劫了。因此經上說:七地如二國中間的甌脫地帶,以前是有相行,有相與無相 的間雜行,無相而有功用行,以後純是無相無功用了。第七地到了這一邊緣, 所以叫遠行。

  
己八: 進入不動地,無相無功用,盡斷三界惑,大願極清淨。以如幻三昧,三有普現身。

  從第七地,「進入」第八地,名「不動地」。怎麼叫不動呢?第七地的無 [P410] 相行,還是有功用的,八地是「無相」而又「無功用」的。到了這,智慧,功 德,都任運地增進,煩惱也不再起現行。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所 以叫不動。如人在夢中渡河,用盡一切技倆,艱苦地用力過去,忽然醒來,就 一切功用都息了。三界修所斷的煩惱,過去沒有斷盡,但不致引生危險。因為 菩薩並不急急的要斷煩惱,只要能控制就得了。有時,還可利用煩惱,作自利 利他的方便。但進入第八地,煩惱障已不斷而自然斷盡;所以在菩薩階位中, 八地得無生法忍,才「盡斷三界惑」,如阿羅漢一樣。八地菩薩的無相行,證 無分別法性,得無生法忍,都可說與阿羅漢的證入涅槃一致。而斷盡三界煩惱 ,也與阿羅漢一樣。所以《十地經》說:菩薩進入第八地,要入涅槃。以佛的 加持力,菩薩的本願力,當然不會像小乘那樣入涅槃的。從此進入真正不共二 乘的菩薩道。五地菩薩極艱難而能進入的大乘深境(無相行),到這才完全到 達。約十度說,八地的「大願」,最「極清淨」,所以能於無相無功用行中, 起「如幻三昧」,於「三有」中,「普現」一切「身」,普說一切法。如普門 [P411] 大士觀世音菩薩那樣,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都是八地以上 的深行菩薩境界。無相行中,不但能知有如幻,而且是顯現如幻(無戲論相) ,與空性平等不二;八地菩薩純無相行,所以說八地菩薩起如幻三昧了。

  
己九: 善慧無礙解,圓淨一切力。

  無相無功用行,到了第九「善慧」地,更為增勝。自證的,不用說是無功 用的,就是為他說法,也能不待功用。九地菩薩,能得法,義,辭,辯──四 「無礙解」智,在一切說法人中,為第一大法師,守護佛的法藏。菩薩能一音 說一切法,為無量差別根性,一時說一切應機的法門,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 在十波羅蜜多中,九地能「圓」滿清「淨一切力」波羅蜜多。

  
己十: 第十法雲地,諸佛光灌頂,智增澍法雨,長善如大雲。

  「第十」名「法雲地」。如王子冊封了太子,要正式登位,在印度要舉行 灌頂禮。取四大海的水,澆灌在王子的頂上,登位禮就告完成,這與近代的加 冕禮一樣。菩薩到了十地,是法王子,『位居補處』,也就要圓滿成佛了。這 [P412] 就有十方一切「諸佛」,放大光明,集合而流入菩薩的頂內。這是佛「光灌頂 」,象徵了一切諸佛的菩提智光,入於菩薩心中;菩薩的菩提智光,與諸佛無 二無別;也就是菩薩的菩提心寶,圓滿清淨得與諸佛一樣,這是成佛的象徵。 為什麼叫法雲呢?因為在十度的修學中,十地是「智」波羅蜜多「增」勝。除 佛以外,九地菩薩的一切智慧善根,都不能及。所以不但能自在說法,而且能 遍法界而現神通,現身說法。降「澍」大「法雨」,如大雨滂沛,無處不滿; 大地的一切卉艸樹木,不問大小,都得到滋潤而茁長一樣。法雨從法雲而來, 十地菩薩是:『從願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為密雲;現種種身為雜色雲;通 明無畏以為電光;震大雷音,說法降魔。一念一時,能於上所說微塵世界,皆 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121)。所以,十地菩薩的現通說法,能「長」養一 切眾生「善」根,「如大雲」的時雨滂沛一樣。

  
丁二: 菩薩所修道,三祇歷十地。頓入與漸入,隨機有差別。

  「菩薩所修」的「道」,是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六度,四攝。菩薩修行 [P413] 的時間,是「三」大阿僧「祇」劫。經歷的行位,約證入法界性來說,是經「 歷十地」。這些,都已經在上面說到了。但還有一問題,需要解說。

  菩薩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本是聲聞佛教以來的定論,但大乘經卻不一定。 所以《起信論》抉擇說:經說不定,是方便說;從信心成就到成佛,其實是一 定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122)。但龍樹論的見地不同:成佛或快或慢;慢的,要無 量無數阿僧祇劫呢!這到底修行成佛,有沒有頓速與漸緩的分別?三大阿僧祇 劫,本有二種解說。一、時間劫:如多少時間是一小劫,八十小劫為一大劫。 這樣的大劫,依十十為百,十百為千的進數,數到阿僧祇大劫(意思是無數, 但這實在是有數量的),再數到三阿僧祇大劫,經這麼久的時間修行,才能圓 滿成佛。二、德行劫:以功德來計算。這如以工作的產量,作為一工作日一樣 ,要有三大阿僧祗劫──德行劫的功德,就能成就。約德行說,成佛的時間遲 速就不同。如以一人的手工產量為一工作日,那以一人管理多少機器,一日的 產量,就等於手工者三十或一百工作日了,這可能是相差很遠的。所以,依功 [P414] 德來計算,三大阿僧祇劫,一切菩薩修行成佛,都是一樣的,而約時間說,就 大不相同了。依龍樹論意,一般(如釋迦佛)是經三大阿僧祗劫的,有的時間 更長,但特殊的利根,是不要這樣久的。也許這樣的根性太少了,所以馬鳴, 無著菩薩們,都沒有說到。總之「頓入與漸入,隨」菩薩的根「機」不同,經 說是「有差別」的。現在,依龍樹菩薩《往生品》說(龍樹又配合了《入定不 定印經》的次第),略為開示。

圖片
    一、福薄根鈍心不堅──發心修行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
    二、少福德利根────發心漸行六度或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甲─┬發心入菩薩位………………………(頂位)
    三、大福德利根心堅┤    └發心小住入菩薩位…………………(頂位)
                      │乙──發心成佛轉法輪……………………(初地)
                      └丙──發心般若相應成熟眾生莊嚴佛土…(地上)

一、如乘羊而行的。發心前進,走了很久時間,有的還是不能到。如說: [P415] 『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華;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123),這也許是最一般 的根性了。二、如乘馬(經說如乘象)而行的。或修三大阿僧祇劫,或者百大 阿僧祇劫,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如乘神通行的,其中又有三類。 甲(經說如乘日月神通而行):龍樹又分為二類:有的,初發心就上菩薩位; 有的,多少修行,就上菩薩位。菩薩位,雖有多種解說,然依《般若經》說, 是頂位,再不墮惡道,下賤家,二乘地了(如約《華嚴經》的行位說,是發心 住)。乙(經說如聲聞神通行):初發心就成大菩提,八相成道(初地分證, 能於百佛世界,現身八相成道)。丙(經說如來神通行):初發心就般若相應 ,成熟眾生,莊嚴佛土。這是方便道菩薩,初地以上到八地。這可見,初發心 就圓滿成佛,這是怎麼也不會的。但發心就入初地,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有的;還有更高的,初發心就自利圓滿,以方便道度眾生了。第二類或修三 大阿僧祇劫,圓滿菩提,是漸機,釋迦佛就是這樣的根機。後三類是頓入的利 根,但是希有難得的! [P416]

  為什麼根機有漸有頓,成佛有遲有速?問題在發心以前的準備不同。一是 :『先世福德因緣薄,而復鈍根,心不堅固』(124)。難怪發心以來,久久都不能 達到目的。如從來不曾修學,就發心去應考一樣。二是:『前世少有福德利根 』(125)。這如學歷差些,但在長期的服務中,經驗豐富,只要不斷學習,每年應 考,就有錄取的機會。三是:『世世以來,常好真實,惡於欺誑。是菩薩亦利 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德智慧』(126)。這才初發菩提心,就能直登高位。這如學歷 高,研究深,一考就中。所以學佛的,最好不談頓哪漸哪,這都是空話!最好 是問問自己的準備如何!現代的中國佛教界,思想怪僻得很,不曾考慮自己: 福德因緣怎樣?根機怎樣?福慧資糧怎樣?發心學佛,非頓入不可,非立即成 佛不可。不問自己,不問自己的發心,卻以為這是大法,這個法門成佛容易。 這如不問自己的學歷及經歷,只想競選總統,一下子就位居元首一樣。還有些 人更可笑了!承認自己的根機鈍,業障重,智慧淺,卻以為非修容易成佛的法 門不可。這些思想,都與正法不相應!真正想發心而學佛的,應從集資糧,成 [P417] 利根,心志堅固──去努力修學,不問頓漸,更不問什麼時候成佛,但知耕耘 ,才是菩薩的正常道。

  
丁三: 三僧祇劫滿,登於妙覺地。

  修行到「三」大阿「僧祇劫」的功德圓「滿」,就從菩薩地而進「登」「 妙覺地」──佛地。佛的大菩提,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正也譯為妙,所以 佛果是等覺又妙覺。從初地以來,到第八地,菩薩斷盡了三界的煩惱障。而習 氣──所知障,從初地以上,一分分的除去。約心境說,習氣是由於戲論相的 顯現,於法不能得無礙知見,有愚昧的意義。也因為無始來的煩惱慣習,煩惱 障雖斷了,而還有煩惱的氣息。這些習氣,聲聞稱之為『不染污無知』,大乘 是染污的無明『住地』。這些習氣,由於無相智的進修,達到不現,愈來愈薄 ,法空性也愈來愈明淨。等到盡淨銷融,智慧也能更悠久,更廣大,更深細的 了達一切。到終了時,淨治了『於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及『極微細 礙愚癡及彼麤重』(127),這才究竟圓滿成佛:『永無障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真 [P418] 實顯現』(128);也就是『最清淨法界』顯現。《般若經》說,『一念相應妙慧』 ,斷一切煩惱習氣而成佛(129)。發心修學到此,才真正是功德圓滿了。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