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下編之七『無諍之辯』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六、大乘三系的商榷

一 論前泛說

  閩院學長默如法師,對我所說的大乘三系,作一番善意的發問。我只是初心 初學,所說的那裡會處處恰當。默師發心來研求商榷,這對於建立大乘三系的意 趣,會因此而更明顯,更正確。論佛法,論友誼,都應該鄭重地道謝。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我又別稱為三系(三論)。內容大體是相同的(不過大 師著重中國宗派,我著重印度經論),為什麼要另外建立?關於這,我認為有三 點是先要注意的。一、大乘三系,都是無限的深廣。著重某一角度而說,立名即 會有不同。論說:「名義互為客」,一義可能有多名,何況義海汪洋的大乘三學 ?二、大乘是無限的深廣,用三五字來表示他,每每不免有例外。如勝利前夕, [P126] 我發表「法相是否必宗唯識」。從全體佛教去看,有的從法相而歸宗唯識,也有 不歸宗唯識的。虛大師評語,也沒有否認此一事實。這雖有例外,但大師著重於 大乘,所以「法相唯識」的名義,依然有他的價值。三、大乘三系,都是從大處 著眼,從某一角度的特義而立名。所以首先要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而不可拘於 名字的推敲。但求闡義有獨到處,立名不太濫,就有參考的價值。名言本是世間 法,雖說「約定俗成」,其實是從來就不能免於歧義的。

  

二 成立三系的根本意趣

  大乘三系,即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創說於民國三十年。 我說此三論的意趣,默師(發隱部分)是有所見的,但還不親切,不詳盡。我的 意趣是:凡是圓滿的大乘宗派,必有圓滿的安立。一、由於惑業而生死流轉,到 底依於什麼而有流轉的可能。二、由於修證而得大菩提,到底依於什麼而有修證 的可能。這二者,有著相關性,不能病在這裡,藥在那邊(念佛、持律、習佛, [P127] 都是大乘所共的行門。著重某一行持,在印度是不成宗派的)。著重這一意義去 研求時,發見大乘經論宗派的不同說明,有著所宗所依的核心不同。如把握這一 基本法則,核心的根本事實,那對於大乘三宗的理解,便能以簡馭繁,綱舉目張 。我於大乘三系的分別,重心在此。

  

三 怎樣來分別三系

  現在,先申明大乘三系的意趣,也就答覆了默法師「分別三系以發問者」一 段。

  一、性空唯名論:依『般若』等經,龍樹、提婆、清辨、月稱等論而安立。 依這一系說,一切法無自性空,為最根本而最心要的。離卻性空,生滅無常,不 外是斷見。真常,更是神我的別名。惟有從性空中,貫徹常與無常,才能契三法 印即一法印,安立佛法,開顯佛法的深奧。

  性空,「非作用空無之義」。依中觀者說,現證法空性,雖都無所取(與唯 [P128] 識者根本智證大同),而實不破壞一切。所以「畢竟空中不礙生死」,「不壞假 名而說實相」。這點,不曾為問者所注意,所以說:「性空則一法不立矣」。「 性空,而又何所謂唯名耶」。不知道,性空不但不破壞一切法,反而一切法由性 空而能成立。龍樹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若誰無空性,彼一切非有」。性空不是什麼都沒 有,反而能善巧安立一切,此為中觀學者唯一的特義。

  因為無自性,所以從緣而起;如有自性,即不成緣起,這是中觀者所常說的 。緣起是沒有自性(空)的緣起,也就是假名的緣起。因眾生無始以來,無明所 蔽,不達緣起的假名即空,執著自性有,自相有,便是生死根本。所以說:「諸 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名為無明」。如依緣起假名而達無 自性空,即得解脫。所以說:「離三解脫門,無道無果」。提婆稱此為:「無二 寂靜門」 。

  生死流轉的惑業苦事,生死還滅的涅槃如來事,如執有自性,即是什麼也不 [P129] 能成立的,如『中論』等廣破。反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三寶、四 諦,世出世法,一切都能善巧安立,決非破壞因果染淨(不空論者,是誤以為是 破壞的)。由於性空而有修有證,如說:「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訶衍,出 三界,至薩婆若」。

  性空是不礙緣起的,緣起的即但是假名,這又是中觀的特義。唯識者析別為 假名有的(遍計所執性),自相有的(依他起性)二類。中觀者的世俗安立,雖 有正倒二類,但都是假名有(即是無自性的)。如說:「云何不壞假名而說諸法 相?……如佛所說,諸法但假名」。所以,「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證),世 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 乃至無佛。……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義。……第一實義中,無 業無報,無生無滅,無染無淨」。世間名字故有,是說:染淨因果,凡聖迷悟, 這一切,惟有世俗名言識(通後得智)所得的假名;如以正理觀察而求自性有, 自相有法(勝義有),即都不可得。如以為非假名有,經過智慧的抉擇,完全不 [P130] 能成立。經說「唯名,唯表,唯假施設」。假名,梵語本為假施設義。不由自性 自相而有,依於因緣觀待,現為如幻如化的假有。假名有,並非說實有此名,是 說;「如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說。是諸名字,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 。問者疑為「唯名之執實說」,出於誤會。此絕無自性的但有假名,在世諦中法 相條然,所以「名假施設(名句),受假施設(如人如柱),法假施設(如十八 界),應當學」。

  其他學派,除假名有外,別有自相有或自性有的,才依以成立一切。唯有中 觀者,在法法性空的基點,宣說一切但有假名,所以以「唯名」來表示他。至於 即空即假的空有無礙,都是依此而成立,而通達。

  二、虛妄唯識論:唯識,大家都同意,不消多說。這是彌勒、無著、世親以 來的大流。何以立名為虛妄?這並非抹煞法相唯識,而是從另一角度來說。也不 是遵從安慧及『中邊論』意,而是唯識學的通義。

  唯識學,於三性中,著重依他起性,說依他起是實有唯事。依他是自相有, [P131] 不是假名有;假名有是無自性的,空的──遍計所執性,這不是因果法,不能安 立世出世間因果。依他起性是有為生滅(無常)的,不是無為真常法;圓成實是 空性,是不生滅的無為性,平等性,不能依此而立染淨因果。所以,惟有有為生 滅的依他起性,才有成立染淨因果可能。這是不可不有的,沒有就一切都不成立 。如說:「彼於虛假處所實有唯事(依他),撥為非有。……彼於真實及以虛假 ,二種俱謗」。「若無依他起,圓成實亦無;一切種若無,恆時無染淨」。

  依他起性是染淨依,在宗歸唯識時,依他起即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依此說 三性,即「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也即是「境 故,分別故,為二空故說」。依他起有,等於說內識是有;遍計性空,等於說外 境是無。唯識無境與三性有空,是這樣的一致。

  心心所法中,阿賴耶識是根本依,所知依,這是種現熏生,心境緣起,隨染 轉淨的樞紐。而阿賴耶識是有漏有為生滅的妄識(不一定是妄執);玄奘所傳的 護法唯識,也確切如此。有有漏的雜染(虛妄),才能說到無漏的清淨。引生無 [P132] 漏清淨現行的種子,不論是本有、新熏,雖不是賴耶自性所攝,也還是依附阿賴 耶識而轉。著重虛妄的依他起性──識而成立一切,豈非是唯識宗的通義!

  我不是不知道,識通於不虛妄,依他通於清淨,但總是依虛妄分別識為本, 安立染淨因果,依此而明唯識。如「無始時來界」頌,本可作如來藏釋,但奘譯 的『攝大乘論釋』,『成唯識論』,還著重於虛妄雜染的識種。

  三、真常唯心論:這是依宣說如來藏,如來界,常住真心,大般涅槃等一分 大乘經而立;攝得『起信論』。這是把握真常為法本的,與性空唯名論不同:「 空者,即是遍計所執性」(與唯識學同),這是不可依據而成立染淨因果的。又 與虛妄唯識論不同:生滅無常,不能成立染淨因果。因為,「譬如破瓶不作瓶事 ,譬如焦芽不作芽事。如是若陰界入,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 明白的說:如真的剎那滅了,染淨縛脫就都不能成立。所以,「七識,不流轉, 不受苦樂,非涅槃因」。為什麼不是?只因為「其餘諸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 ,念念有七」。有生有滅,七識所以不成流轉涅槃的因依,難道阿賴耶識有生有 [P133] 滅,就可以成立嗎?當然不會的。這非真常不可,惟有「離無常過」的如來藏, 真常清淨,才有可能。所以說:「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依如來藏故有生 死,依如來藏證得涅槃」。如來藏是真常本淨的,但無始以來,為「若離若脫若 異一切煩惱藏」所覆(或說「陰界入所覆」,「貪瞋癡所污」等)。這是說,有 與如來藏不相合的有為雜染熏習,無始來依如來藏而現有雜染生死。所以如來藏 「離有為相」,而「變現諸趣,猶如伎兒」。『楞伽經』總是說「如來藏藏識」 ,不但說藏識,與唯識學不同,應從此去理解。此真常的如來藏,有「過於恆沙 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楞伽經』也說:「有漏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 那」。如來藏性具無漏非剎那的功德,為無漏功德因,所以是涅槃依。成佛,也 只是如來藏出纏,無漏淨能的圓滿顯發而已。

  真常論,也可能不唯心。但真常大乘一致的傾向,是「自性清淨心」,「常 住真心」,「如來藏心」,「如來藏藏識」等。本淨真性,總持於心性;以此真 常心為依而有生死、涅槃事,為流轉、還滅的主體,所以稱之為真常唯心論。 [P134]

  問者說:「此心指聖者言,指凡夫言,抑指聖凡二者言」。我的解答是:這 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無分於聖凡的真常心體。也許唯識學者不以為然,而真 常唯心論者,卻確以為如此。真常唯心論如此說,唯識與性空者不如此說,這當 然可「以之而判教系」。

  所說『起信論』的意義,默師多有新意。這無關於三系的名義,所以我不加 論列。

  

四 通釋諸問

  安立三系的意趣與名義,上面已大略說到,一切疑問都可以銷釋了。為了詳 盡一些,再解答如下:

  默師總括三系以發問一段,有三問。一、佛法不應該說「唯什麼」,這確是 我說過的。佛法的究竟了義,決不是「唯什麼」的。然而佛法的方便說,卻也唯 這唯那。經中有此說,學者有此說,我依此而判教系,也就不能不說唯這唯那了 [P135] 。哲學者的「唯」,儘管說得玄妙,心,物,生等,都不外乎具體事物的昇華, 作為萬化的本源。然而佛法說:一切皆是因緣所生法,或者說一切唯是假施設, 這就不同於哲學。凡有,一定是因緣生,一定是假名有,而此假名的緣起法,決 非唯心、唯物的萬化根源可比。

  二、三系的安立,與唯識法相可否分宗無關。

  三、名義與關係,上面已經說到。

  比對三宗以發問一段:我的三系說,與大師的三宗,約義不同,所以不必比 較。不過,當然虛大師說的很好!

  一、性空唯名論,並非「法遣而名存」。問者認為「不攝不共般若」,什麼 是不共般若?龍樹的不共般若,天臺等說,即是別、圓二教。換句話說,是詮表 但中與圓中的,這屬於後二系。我覺得,法性空慧,也是不攝不共般若的,默法 師以為如何?

  二、我不宗古師,也不說沒有淨分依他。 [P136]

  三、在此心是凡是聖上說,已如前說。其實,如這麼說,也許早就不是第三 系了。

  默師巧申問難,巧為會通。我想,對於默師,原是不需要解說的。默師說: 「然不知者,如以上文難詞而詰之,則仍須遣釋矣」。默師為不知者著想,我也 就不免為不知者解說一番。明眼人前,實在不值得一讀。 [P137]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