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五『中觀論頌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二 略釋中觀

[P6]

  

一 直說

  本論簡名「中論」,詳名「中觀論」。論的內容,暢明中觀,從所詮得名, 所以稱為「中觀論」。中是正確真實,離顛倒戲論而不落空有的二邊。觀體是智 慧,觀用是觀察、體悟。以智慧去觀察一切諸法的真實,不觀有無顛倒的「知諸 法實相慧」,名為中觀。(阿含經)八正道中的正見(正觀),就是這裡的中觀 。正就是中,見就是觀,正見即中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觀慧有三:聽聞讀 誦聖典文義而得的聞所成慧,思惟抉擇法義而生的思所成慧,與定心相應觀察修 習而得的修所成慧。還有現證空性的實相慧。觀是通於先後的,那麼不與定相應 的聞思抉擇諸法無自性,也叫做中觀。尤須知道的,定心相應的有漏修慧,同樣 的是尋求抉擇、觀察,不但是了知而已。

  觀的所觀,是中,就是緣起正法。正確的觀慧,觀察緣起正法,而通達緣起 法的真實相,所以中觀就是觀中。本論所開示的,是正觀所觀的緣起正法,這可 [P7] 從本論開端的八不頌看出。先說了八不,接著就稱讚佛陀的「能說是(八不)因 緣」(緣起),是「諸說中第一」;八不是緣起的真相,八不的緣起,才是佛說 的緣起正法。緣起是說一切法皆依因託緣而生起、而存在,沒有一法是無因而自 性有的。這在『阿含經』中,佛特別的揭示出來。有外道問佛說什麼法,佛就以 「我說緣起」,「我論因說因」答覆他。這是佛法的特質,不與世間學術共有的 ,佛弟子必須特別的把握住他。

  緣起是因果性的普遍法則,一切的存在,是緣起的。這緣起的一切,廣泛的 說:大如世界,小如微塵,一花一草,無不是緣起。扼要的說:佛教的緣起論, 是以有情的生生不已之存在為中心的。佛說緣起,是說明生死緣起的十二鉤鎖。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即緣起的定義。「所 謂無明緣行,行緣識……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純大苦聚 滅」;這是緣起的內容。緣起是一切,而眾生對緣起的認識是否正確,可以分為 三類:一、凡夫身心的活動,一切的一切,無不是緣起,但日坐緣起中,受緣起 [P8] 法的支配,而不能覺知是緣起;也就因此得不到解脫。二、聲聞,佛對他們說緣 起,他們急求自證,從緣起因果的正觀中,通達無我我所,離卻繫縛生死的煩惱 ,獲得解脫。他們大都不在緣起中深見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從緣起無常,無常 故苦,苦故無我我所的觀慧中,證我空性,而自覺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辦,不受後有」。他們從緣起的無常,離人我見,雖證入空性,見緣起不起 的寂滅,然不能深見緣起法無性,所以還不能算是圓滿見緣起正法。三、菩薩, 知緣起法的本性空,於空性中,不破壞緣起,能見緣起如幻,能洞達緣起性空的 無礙。真正的聲聞學者,離欲得解脫,雖偏證我空,也不會執著諸法實有。但未 離欲的,或者執著緣起法的一一實有,或者離緣起法而執著別有空寂。執有者起 常見,執空者起斷見,都不能正見中道。『般若經』說:「菩薩坐道場時,觀十 二因緣不生不滅,如虛空相不可盡,是為菩薩不共中道妙觀」。菩薩以此不共一 般聲聞的中道妙觀,勘破非性空的實有,非緣有的邪空,不落斷常,通達緣起的 實相。菩薩的緣起中道妙觀,就是本論所明的中觀。 [P9]

  有人說:緣起是佛教的核心,我們說明他就可以了,何必要大談其空呢?這 太把緣起看簡單了!『阿含經』說:「十二緣起,甚深甚深,難見難了,難可通 達」;而「緣起之寂滅性,更難了知,更難通達」!要知道,生死的流轉。涅槃 的還滅,都是依緣起的世間而開顯的。從緣起的生滅方面,說明世間集。「此有 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相續的因果,不外惑業苦的鉤鎖連環。生生不 已的存在,是雜染的流轉。從緣起的寂滅方面,說明世間滅。「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生死狂流的寂然不生,體現了緣起的寂滅性,是清淨的還滅。 可以說:因為緣起,所以有生死;也就因為緣起,所以能解脫。緣起是此有故彼 有,也就此無故彼無。緣起,扼要而根本的啟示了這兩面。一般聲聞學者,把生 滅的有為,寂滅的無為,看成隔別的;所以也就把有為與無為(主要是擇滅無為 ),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看成兩截。不知有為即無為,世間即出世間, 生死即涅槃。所以體悟緣起的自性,本來是空寂的,從一切法的本性空中,體悟 世間的空寂,涅槃的空寂。這世間與涅槃的實際,「無毫釐差別」。『般若經』 [P10] 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這個道理。緣起的自性空,是一切法本來如 是的,名為本性空。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因眾生的無始顛倒,成生死的戲論。 戲論息了,得證涅槃的寂滅,其實是還他個本來如此。緣起自性空,所以說緣起 的實性是空的,性空的妄相是緣起的。如果不談空,怎能開顯緣起的真相,怎能 從生滅與寂滅的無礙中,實現涅槃的寂滅?本論開顯八不的緣起,所以建立世俗 諦中唯假名,勝義諦中畢竟空。因此,龍樹學可以稱為性空唯名論。

  緣起法是世間的一切。緣起的因果事相,眾生已經是霧裡看花,不能完全了 達。緣起法內在的法性,更是一般人所不能認識的。佛陀悟證到緣起的真相。徹 底的開顯了甚深的法性,就是三法印(三種真理)。從緣起生滅的非常上,顯示 了剎那生滅的「諸行無常」。緣起是有情為本的,從緣起和合的非一上,開示了 眾緣無實的「諸法無我」。從緣起的非有不生的寂滅上,闡明了無為空寂的「涅 槃寂靜」。緣起法具體的開顯了三法印,是即三即一而無礙的。後世的學者,不 知緣起就是「空諸行」,從實有的見地上去解說。側重生滅無常印的,與涅槃無 [P11] 為脫了節;側重寂滅真常的,也不能貫徹生滅無常。緣起以有情為本,所以『阿 含經』特別側重了有情無實的諸法無我。如果深刻而徹底的說,有情與法,都是 緣起無自性(我)的,這就到達了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這不是強調,不是偏重 ,只是『阿含經』「空諸行」的圓滿解說。這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貫徹了無常 與真常。即空的無常,顯示了正確的緣起生滅;即空的常寂,顯示了正確的緣起 寂滅。凡是存在的,必是緣起的,緣起的存在,必是無我的,又必是無常的,空 寂的。唯有從性空的緣起中,才能通達了三法印的融然無礙。他貫通了動靜與常 變,掃除了一切的妄執。龍樹論特別的顯示一切法空,就是緣起的一實相印。從 即空的緣起去談三法印。才知三法印與一實相印的毫無矛盾,決不是什麼小乘三 法印,大乘一實相印,可以機械地分判的。即一實相印的三法印,在聲聞法中, 側重在有情空,那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大乘法中,遍通到一 切法,側重在法空,那就是緣起生滅的假名,緣起無實的性空,緣起寂滅(空亦 復空)的中道。本論說:「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 [P12] 」。這三一無礙的實相。是緣起正法。聲聞簡要的直從緣起的妄相上出發,所以 體認到的較單純,狹小,像毛孔空。菩薩深刻的從緣起的本性上出發,所以體認 到的比較深刻,廣大,像太虛空。上來所說的,雖從緣起,緣起的集滅,緣起的 即空,即假,即中,作三層的說明,其實只是佛說的「正見緣起」。

  

二 遮顯

  中國學者,把融貫看為龍樹學的特色。不錯,龍樹是綜合的融貫者,但他是 經過了批判的。這不像一般學者,不問他是否一貫,籠統的把他糅合起來。現在 為了要明瞭龍樹思想的真義,不得不分析一下。龍樹學的特色,是世俗諦中唯假 名,勝義諦中畢竟空,這性空唯名論,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也是『阿含經』 中的根本大義。凡是初期的大乘經,都異口同音的,認為勝義皆空是徹底的了義 之談。後期的大乘學,雖承認大乘經的一切空是佛說,但不以一切空為了義的徹 底的,給他作一個別解。大乘佛法,這才開始走上妙有不空去。這又分為兩派: [P13] 一是偏重在真常寂滅的,一是偏重在無常生滅的。要理解他們的不同,先須知道 思想的演變。龍樹依『般若經』等,說真俗無礙的性空唯名。但有一分學者,像 妄識論者,從世俗諦中去探究,以為一切唯假名是不徹底的,不能說世俗法都是 假名。他們的理由,是「依實立假」,要有實在的,才能建立假法。譬如我是假 的,而五蘊等是實在的,依實在的五蘊等,才有這假我。所以說,若假名所依的 實在事都沒有,那假名也就無從建立了。這世俗諦中的真實法。就是因緣所生的 離言的十八界性。這真實有的離言自性,在唯識論中,又解說為三界的心心所法 。意思說:離言的因緣生法,是虛妄分別識為自性的,所以成立唯識。這樣,世 俗可分為二類:一、是假名的,就是假名安立的遍計執性。二、是真實的,就是 自相安立的依他起性。假名的遍計執性,是外境,是無;真實的依他起性,是內 識,是有。所以唯識學的要義,也就是「唯心無境」。這把世俗分為假名有的、 真實有的兩類,與龍樹說世俗諦中,一切唯假名,顯然不同。在這點上,也就顯 出了兩方的根本不同。虛妄唯識論者,以為世俗皆假,是不能建立因果的,所以 [P14] 一貫的家風,是抨擊一切唯假名為惡取空者。他們既執世諦的緣生法(識)不空 ,等到離遍計執性而證入唯識性時,這勝義的唯識性,自然也因空所顯而不是空 ,隱隱的與真心論者攜手。

  真心論者,從勝義諦中去探究,以為勝義一切空,是不了義的。本來大乘經 中,也常說聲聞聖者證入法性後,沈空滯寂,不能從空中出來,不能發菩提心度 眾生,好像說性空是不究竟的。其實,聲聞的不能從空中出假,是悲心薄弱,是 願力不夠,是生死已盡,這才不能引發大行,不是說法性空的不究竟。要知道菩 薩大行到成佛,也還是同入無餘涅槃。但真心論者,把性空看成無其所無,只是 離染的空。菩薩從空而入,悟入的空性,是存其所存,是充實的不空。諸法的真 性,也可以叫空性,是具有無邊清淨功德的,實在是不空。所以『涅槃經』說: 「不但見空,並見不空」,這是不以性空論者的勝義一切空為究竟的,所以把勝 義分成兩類:一是空,一是不空。後期大乘的如來藏、佛性等,都是從這空中的 不空而建立的。真心者,側重勝義諦,不能在一切空中建立假名有的如幻大用, [P15] 所以要在勝義中建立真實的清淨法。這像『瓔珞經』的「有諦(俗)無諦,中道 第一義諦」(真中又二);『涅槃經』的:「見苦(俗)無苦(真空)而有真諦 」(真不空),都是在勝義中建立兩類的。他們把真常的不空,看為究竟的實體 ,是常住真心。等到討論迷真起妄的世俗虛妄法,自然是,如此心生,如此境現 ,公開的與妄識者合流。這後期大乘的兩大思想,若以龍樹的見地來評判,就是 不理解緣起性空的無礙中觀,這才一個從世俗不空,一個從勝義不空中,慢慢的 轉向。

  大乘經說一切法空,早在龍樹之前就有了。這性空又叫真如、實相、法性、 實際等。不解性空真義的,從實在論的見地,去體解這一切法空,看為是真、是 實、是如,應該是很早就有了,但還沒有說唯心。到了笈多王朝,梵我論抬頭, 大乘也就明白的演進到真心論。同是一句「一切法空」,性空者通達勝義諦的畢 竟性空,真常者看作諸法常住的實體。智顗說:通教的共空,當教是緣起的一切 空;若從空中見到不空,這就是通後別圓的見地了。智顗以空中見不空為究竟, [P16] 我們雖不能同意,但解空有二類人不同,卻是非常正確的。有了一切空的經典, 就有把一切空看為真實常住的,所以說真常妙有在龍樹以前,自然沒有什麼不可 。可是到底不是一切法空的本義,更不是時代思潮的主流。從空轉上不空,與真 常心合流,思想演變到『涅槃』、『勝鬘』、『楞伽』等經的真常唯心論,卻遠 在其後。所以經中判三教,都是先說有,次說性空,第三時才說空中不空的真常 。或者說先有真常,後有性空,把『華嚴』、『般若』等大乘經(在龍樹之前就 有了的)的一切性空不生,看為真常的。不錯,這些大乘經,真常者是容易看做 真常的。不過龍樹以前是一切法空思想發揚的時代,雖或者有人看做真常的,但 不是性空的本義。像真常空與真常心合流的真常唯心論,都比一切空要遲得多。 從龍樹的作品去看,他所引的『無行』、『思益』、『持世』、『維摩』、『法 華』、『十住』、『不可思議解脫經』,都還不是明顯的真常唯心論的思想。所 以,要論究龍樹學,必須理解妄識者的世俗不空、真心者的勝義不空,才能窺見 龍樹學的特色。 [P17]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