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五『中觀論頌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三 中論之特色

一 有空無礙

   像上面所說的,是從『中論』(與龍樹其他論典)所含的內容而說;現在, 專就『中論』的文義來說。先論空有無礙:假名性空,在龍樹的思想中,是融通 無礙的。但即空即有的無礙妙義,要有中觀的正見才知道。如沒有方便,一般人 是不能領會的,即空即有,反而變成了似乎深奧的空論玄談。所以,現在依龍樹 論意,作一深入淺出的解說。

   一、依緣起法說二諦教:佛法是依佛陀所證覺的境界而施設的。佛所證覺的 ,是緣起正法,本不可以言說表示,但不說,不能令眾生得入,於是不得不方便 假說。用什麼方法呢?『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二諦就是巧妙的方法。勝義諦,指聖者自覺的特殊境界,非凡夫 [P18] 所共知的。佛陀殊勝智的境界,像『法華經』說:「如來見於三界,不如三界所 見,非如非異」。所見的對象,同樣的是三界緣起,所得的悟解卻不同,見到了 深刻而特殊的底裡菑,所以名勝義諦。世俗諦,指凡夫的常識境界,如世間各式各 樣的虛妄流變的事相。凡夫所見的一切,也是緣起法,但認識不確,沒有見到他 的真相,如帶了有色眼鏡看東西一樣。所以說:「無明隱覆名世俗」。佛陀說法 ,就是依人類共同認識的常識境,指出他的根本錯誤,引眾生進入聖者的境地。 所以,這二諦,古人稱之為凡聖二諦。經上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 所有,愚夫不知名為無明」。因為無明,不見諸法無自性,而執著他確實如此的 有自性,所以成為世俗諦。通達諸法無自性空,就見了法的真相,是勝義諦。所 以說:「世俗諦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於世間是實。諸賢聖 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於聖人是第一義諦,名為實」。這二者,是 佛陀說法的根本方式。只能從這個根本上,進一步的去離妄入真;體悟諸法的真 相,不能躐等的擬議圓融。 [P19]

  二、說二諦教顯勝義空:佛依緣起說二諦教,目的在使吾人依世俗諦通達第 一義諦。因為,「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所以要說世俗諦。說二諦而重心 在勝義空,因為「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這個意義是非常重要的!眾生在 生死中,一切都沒有辦法,病根就在妄執真實的自性。若是打破自性的妄執,體 達無自性空。那一切就都獲得解決了。緣起的空有無礙,是諸法的真相,但卻是 聖者自覺的境界;在我們,只能作為崇高的理想,作為前進的目標!可以意解他 ,卻不能因觀想圓融得解脫。在自性見毫釐許未破的凡夫,先應該側重透徹一切 空,打破這凡聖一關再說。

  世俗諦是凡夫所認識的一切。凡夫所認識的,顛倒虛妄,本不成其為諦,因 凡夫的心境上,有這真實相現起,執為實有,所以隨順世間也就說為真實。雖覺 得這一切是真實的,其實很不可靠,所以佛陀給我們指出認識中的虛妄,顯示聖 者自覺的真實,使凡夫發心進求諸法的真性。這需要破除虛妄不實,開顯一切法 的無自性空。一般人覺得是真實自性有的,現在說不是真實的。從觀察到悟解這 [P20] 不真實的自性無,才能窺見一切法的真相。這很重要,離生死虛妄,入解脫真實 ,都從此下手!

  什麼是自性?自性就是自體。我們見聞覺知到的,總覺得他有這樣的實在自 體。從根本的自性見說,我們不假思惟分別,在任運直覺中,有一「真實自成」 的影像,在心上浮現,不是從推論中得來的實自性。因直覺中有這根本錯誤的存 在,所以聯想、推論、思惟等等,都含著錯誤。學者們製造了種種錯誤的見解。 前者是俱生的,後者是分別而生的。

  直覺所覺的,不由思惟分別得來的自性有,使我們不能直覺(現量)一切法 是因緣和合有的。這不是眾緣和合的自性有,必然直覺他是獨存的、個體的。像 我們直覺到的人,總是個體的,不理解他是因緣和合的,有四肢百骸的,所以自 性有的「自成」,必然伴有獨存的感覺。由獨存的一,產生了敵對的二(多), 覺得這個與那個,是一個個的對立著。獨立的一也好,敵對的二也好,都是同一 的錯誤。在哲學上,一元論呀,二元論呀,多元論呀,都是淵源於獨存的錯覺。 [P21] 他們根本的要求是一,發現了一的不通,又去講二,講多。等到發現了二與種種 有著不可離的關係,再掉轉頭去講一。任他怎樣的說一說多,只要有自性見的根 本錯誤在,結果都是此路不通。

  自成的、獨存的自性有,直覺上,不能了解他是生滅變化的,總覺得是「常 爾」的。像一個人,從少到老。在思惟分別中,雖能覺得他長、短、肥、瘦、老 、少,有著很大的變化。在自性見的籠罩下,就是思惟分別,也常會覺得他的長 、短、老、少,只是外面的變化,內在還是那個從前看見的他。思惟還不能徹底 的見到變化,何況是直覺!事實上,一切法無時不在變化的,佛陀說諸行無常, 就是在一剎那(最短的時間)中,也是生滅演變的。因我們的直覺上,不能發現 諸法的變化性,所以覺得他是常。世間學者多喜歡談常,病根就在此。另一分學 者,在意識的聯想中,感到無常,但因常爾的自性見作怪,不能理解無常的真義 ,不是外動而內靜,就前後失卻聯繫,成為斷滅。斷是常的另一姿態,不是根本 上有什麼不同,如二與一一樣。 [P22]

  總上面所說的,自性有三義:一、自有,就是自體真實是這樣的,這違反了 因緣和合生的正見。二、獨一,不見相互的依存性,以為是個體的,對立的。三 、常住,不見前後的演變,以為是常的,否則是斷的。自性三義,依本論觀有無 品初二頌建立。由有即一而三,三而即一的根本錯誤,使我們生起種種的執著。 世間的宗教、哲學等理論,不承認一切空,終究是免不了自性見的錯誤。佛說一 切法是緣起的,緣起是無自性的,就是掃除這個根本錯誤的妙方便。無自性的緣 起,如幻如化,才能成立無常而非斷滅的;無獨立自體的存在,而不是機械式的 種種對立的;非有不生而能隨緣幻有幻生的。本論開端說的:「不生亦不滅,不 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就是發明此意;所空的也就是空卻這個自性。假使我 們承認這自性見是正確的,不特在理論上不能說明一切事理;並且因這根本無明 的執著,成為流轉生死的根本,不能解脫。這自性見,人類是具有的,就是下等 動物如豬、馬、牛、羊,牠們的直覺上,也還是有這錯誤顛倒的,不過不能用名 相來表示罷了。這自性見,在一一法上轉,就叫法我見,在一一有情上轉,就叫 [P23] 人我見。破除這自性見,就是法空與我空。佛說二諦,使我們通達勝義空,這是 佛陀說法的本懷。

  緣起是佛法的特色,照樣的,空也是佛法的特色。但因為學者認識的淺深, 就有三種不同:一、分破空,天台家叫做析法空。就是在事事物物的觀察上,利 用分析的方法,理解他假合的無體空。如一本書,一張張的分析起來,就顯出它 的沒有真實自體。這分破空,能通達真相,解脫生死嗎?不能,這不是龍樹學所 要發揮的。世間與小乘學者,都會談到這樣的空。這空是不徹底的,觀察分析到 不可再分割的質點,他們就必然要執著為實有的,以為一切是依這實有而合成的 。所以雖然說空,結果還是不空,這不空的,實際上,就是非緣起的。像有部說 一切法有,色法是一微一微的,心法是一剎那一剎那的,這都是分析空所得到的 結果。二、觀空,這可以名為唯識空。就是在感情的苦樂好惡上,一切法常是隨 觀念而轉的。如果是修習瑜伽的,像十一切處、不淨觀等,都能達到境隨心變的 體驗。火是紅的,熱的,在瑜伽行者可以不是紅的,熱的。境隨心轉,所以境空 [P24] 。小乘經部的境不成實,大乘唯識的有心無境,都是從這觀空的證驗而演化成的 。這雖比分破空深刻些,但還是不徹底,因為最後還是不空。境隨心轉,境固然 是空的,心卻不空。龍樹學,為了適應一般根淺的眾生,有時也用上面二種空。 不過這是不能悟到空理,不能得解脫的。三、本性空,就是觀察這一切法的自性 ,本來是空的,既不是境空,也不是境不空,而觀想為空。一切法從因緣生,緣 生的只是和合的幻相,從真實的自性去觀察是沒有絲毫實體的。沒有自成、常住 、獨立的自性,叫性空,性空不是否定破壞因果,是說一切都是假名。從緣生無 自性下手,可直接擊破根本自性見。存在的是緣起的,緣起是性空的,到達了徹 底的一切空,不會拖泥帶水的轉出一個不空來。自性,出於無始來熏習的妄現, 而由不正確的認識加以執著,緣起法本不是這麼一回事,根本是一種顛倒。所以 ,把他破除了,只是顯出他的本相,並沒有毀壞因果。學教者,從種種方法,了 解此自性不可得,修觀者,直觀此自性不可得;消除了錯誤的根本自性見,即可 悟到諸法的無自性空,進入聖者的境地。這是性空觀,是佛陀說空的真意。 [P25]

  三、解勝義空見中道義:佛陀談空,目的在引我們窺見緣起的真相。我們因 有自性見的存在,不能徹見緣起,永遠在生死戲論中打轉。要認識緣起,必先知 道空,空卻自性,才見到無自性的緣起,緣起是本來空寂的。唯有在畢竟空中, 才能徹底通達緣起的因果性相力用。不過,通達性空,有兩種人:一、鈍根:就 是學大乘的在他證空的境地上,與二乘的唯入但空一樣。他知道因緣生法是畢竟 空無自性的,在聽聞,思惟,修習,觀察性空時,是不離緣起而觀性空的。他雖 知緣起法是因緣有,假名有,但因側重性空,到悟證時,見到緣起法的寂滅性, 緣起相暫不現前。但空者所證的性空,是徹底的,究竟的。二、利根:他的智慧 深利,在聞思抉擇時,觀緣起無性空;到現證時,既通達無自性空的寂滅,不偏 在空上,所以說「不可得空」。雖可以不觀緣起,但也同時能在空中現見一切法 的幻相宛然,這就是性空不礙緣起,緣起不礙性空的中道妙悟。但證空性者,他 起初不能空有並觀,般若證空,緣起相就不現;等到方便智能了達緣起的如幻, 又不能正見空寂。依這一般的根性,所以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 [P26] 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慧眼於一切都無所見」,也是依此而說的。這初 證性空無生的菩薩,有諸佛勸請,才從大悲本願的善根中,從空出假,在性空的 幻化中,嚴土,熟生。那智慧明利的菩薩,證得不可得空,能空有並觀,現空無 礙。依這特殊的聖者,所以說:「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要方便成就,才 證入空性。經中說二乘聖者沈空滯寂,或菩薩但證性空,這不能作為性空不了, 或者真性不空的根據。因為,就是到了菩薩的空有無礙,見到即空的假名,即假 的空寂,仍然是空,不是不空,這與真常論者的思想不同。中國的三論宗、天台 宗,都把現空交融的無礙,與真常論者空而實不空妙有的思想合流。根本的差異 點在:性空者以為空是徹底究竟的,有是緣起假名的;真常者以為空是不徹底的 ,有是非緣起而真實的。雖有這兩種根性,結果還是一致的。在行證上,雖然或 見一切法空,或見即空即假的中道,但下手的方法,也是一致的。深觀自我的緣 生無自性,悟入我我所一切法空;從這性空一門進去,或者見空,或者達到空有 無礙。龍樹說:「以無所得故,得無所礙」。所以無論鈍利,一空到底,從空入 [P27] 中道,達性空唯名的緣起究竟相。這樣,先以一切法空的方法,擊破凡夫的根本 自性見,通達緣起性空,轉入無礙妙境,不能立即從即空即有,即有即空起修。 本論名為中觀,而重心在開示一切法空的觀門,明一切法「不生不滅」等自性不 可得。這不是不談圓中,不深妙;卻是扼要,是深刻正確。那直從空有無礙出發 的,迷悟的抉擇既難以顯明,根本自性見也就難以擊破!中國學佛者,有兩句話 :「只怕不成佛,不怕不會說法」;我現在可以這樣說:「只怕不破自性,不怕 不圓融」。初心學佛者,請打破凡聖一關再說!

  

二 大小並暢

  佛世所教化的是聲聞弟子,而佛自己卻是修菩薩行而成佛的。有佛與聲聞兩 類,這是大小乘各派所共認的。本論的思想,佛與聲聞所解脫的生死是同一的, 繫縛生死的根本也是同一的。流轉生死是什麼?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的十二緣起 。現在說緣起性空,就是突破緣起的鉤鎖而獲得解脫。這不但聲聞如此,佛也還 [P28] 是從這緣起中解脫過來。所以說:生死與解脫,三乘是共的;生死根本,三乘也 是共的,誰不擊破生死根本的自性見,誰就不能得到解脫。破自性見,需要般若 空,所以『般若經』說:「欲得聲聞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欲得緣覺乘者,應 學般若波羅蜜;欲得菩薩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這可見不特生死根本與所解 脫的生死是共的,就是所修的觀慧,也同是般若實相慧。這三乘共的思想,與根 本佛教的思想契合;如說「三乘共坐解脫床」即是一例。不過其中也有小小的差 別,就是聲聞法多明人空,大乘法多明法空。雖然所明的二空有偏重不同,但性 空義畢竟是一。龍樹曾舉一個譬喻說:稻草所燒的火,與樹木所燒的火,從他的 所燒說,雖是兩個,而火的熱性卻是一樣,不能說他有何差別。所以解脫生死, 必須通達空性。上面說過,自性見在一一法上轉,而認為有獨存的自我,這是法 我見;若在一一有情上轉,而認為有獨存的自我,這是人我見。我見雖然有二, 實際只是自性作怪。我們若欲通達我空法空,唯一的是從擊破自性見一門深入, 所以說三乘同一解脫門。本論的觀法品,明白的指示,得無我我所智慧,洞達性 [P29] 空,即得解脫。大小乘的學者,都以性空為解脫門,不同其他的大乘學派說。

  在通達性空慧上,大小平等,他們的差別,究竟在什麼地方呢?這就在悲願 的不同:小乘聖者,沒有大悲大願,不發菩提心去利益有情,菩薩卻發廣大心, 修廣大行,普願救濟一切有情。在這點上,表示了大小乘顯著的差別,一是專求 己利行的,一是實踐普賢行的。至於在見實相的空慧方面,只有量的差別,「聲 聞如毛孔空!菩薩如太虛空」;而質的方面,可說毫無差別。本論重在抉擇諸法 真理,少說行果,所以本論是三乘共同的。不過側重聲聞的『阿含經』,不大多 說空,多說緣起的無常、無我、涅槃。本論依『般若經』等,側重法空;也就是 以『阿含經』的真義,評判一般有所得聲聞學者的見解。使緣起性空的為三乘共 同所由的真義,為一般聲聞所接受,也就引導他們進入菩薩道了。這點,我們不 能不知。聲聞學者初發心時,以無常為入道的方便門,見世間的無常生滅,痛苦 逼迫,急切的厭離生死,欣求涅槃;所以放下一切,少事少業,集中全力去修習 正行。菩薩就不能加此,假使厭離心太深,容易落在二乘中。因此,悲心迫切的 [P30] 菩薩,從性空的見地,觀察世間的一切,雖明晰的知道世間是無常的、苦的,但 也能了知他如幻。這才能不為五欲所轉,於如幻中利益眾生,不急求出三界去證 入涅槃。阿含重心在聲聞法,般若重心在菩薩道。本論是三乘共法,特明空義, 也就隱然以大乘為中心的。見理斷惑,二乘是共的。要說不同,只是一是圓滿了 的,一是沒有圓滿的;一是可以二諦並觀,一是不能二諦並觀;一是煩惱習氣都 盡,一是習氣尚未清除。

  

三 立破善巧

  凡是一種學說,對他宗都要加以批判,對自己的體系,都要加以建立。佛教 中,不論是大乘、小乘,都要說明世間的生死流轉,出世的涅槃還滅;而且是貫 徹了的,怎樣說流轉,反其道而行之,就是還滅,決不能另起爐灶。不過破立每 每帶有主觀性,誰都說自己可以破他,可以立自,在別人卻未必就承認你。所以 你用什麼理由破他,你必須不受同樣理由的反駁,才算能破他立自。龍樹學遍破 [P31] 了一切,目的實在是建立自己。流轉還滅,這是佛學者必須建立的,現在從緣起 無自性的見地,觀察一切,對不能正確的地方,就用他自己所承認的理論,顯示 他本身的矛盾困難。像印度學者具有權威的勝論、數論派,他們都從實在的見地 各側重一面,主張因果一與因果異,因中有果與因中無果。在理論的觀察上,每 每自己撞住而不通;他們的基本困難,就在執有實在。所以佛說緣起,是空無我 的緣起,才能建立一切。龍樹說:如有毫釐許而不空的自體,在理論的說明上, 必定要發生常、斷、一、異、有、無的種種執著;所以一切法不空,不但不能破 他,也不能自立。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說一切法必須在空 中纔能建立起來,纔能立論正確,不執一邊,不受外人的評破,處處暢達無滯; 這是本論立義特色之一。難破,不是一難就算了事的,你難別人,別人也可以反 問你,你自己怎樣說的,他人也可以照樣的問你。這情形,在大小乘各派中都非 常明白。比如唯識學者,破外色沒有實在極微,就說:你所執的實在極微,有六 方分呢?還是沒有?若有六方分,那就是可分,怎麼可以說是極微呢?若沒有六 [P32] 方分,方分既沒有,怎麼還說是極微色?他破了外色的極微,就建立只有剎那剎 那的內心變現。但我們也可用同樣的方法,問問他的內心,你的一念心有沒有前 後的分呢?若說有分,那就不是剎那;若說沒有分,那麼這無分的剎那心生滅同 時呢?還是異時?若是同時,這是矛盾不通;若是異時。先生而後滅,豈不是有 分非剎那嗎?這樣的反復徵詰,照樣的可以破他的內心有。又如犢子部,在五蘊 上建立不可說我,難問他的時候,就說這是假有的呢?還是實有?若是實有,應 離五蘊而有別體;如果是假有,那怎可說五蘊上有不即五蘊的不可說我呢?又如 唯識宗破經部的種類,也是利用這假有實有的雙關法。但他自己,卻說種子是非 假非實的;又可說世俗有,又可說勝義(真實)有。這雖破了對方,但仍不能建 立自己,所以這種破立,是不善巧的。龍樹立足在一切法空,一切法是假名緣起 的,這才能善巧的破立一切。若一切法是實在的常爾的獨存的,那甲乙兩者發生 關係時,你說他是一還是異?異呢,彼此獨立,沒有關係可談。一呢,就不應分 為甲乙。若說亦一亦異,或者非一非異,那又是自語相違。所以唯有承認一切法 [P33] 無自相,是緣起的假名,彼此沒有獨立不變的固定性。因緣和合生,彼此有相互 依存性,也有統一性,但彼此各有他的不同形態,不妨有他的特性、差別性。這 樣從無自性的非一非異中,建立起假名相對的一異。難他立自,都要在一切法空 中完成。所以說:離空說法,一切都是過失;依空說法,一切都是善巧。這實在 是本論的特色。

  有人說:龍樹學為了破外小的實有計執,所以偏說一切皆空。這是不盡然的 ,龍樹學特闡法空,這是開發緣起的深奧,像『般若經』說:「深奧者,空是其 義」。這也是抉發緣起法的最普遍正確的法則,完成有與空的無礙相成。這需要 批判掃蕩一切錯誤,才能開顯。當小乘隆盛外道跋扈的時期,多拿他們作為觀察 的對象,這是當然的。眾生有自性見的存在,本來主要的是破那個根本自性見。 但一分世智凡夫,卻要把那個自性見,看為萬有的本體,作他思想的辯護者。這 些世間妄智,在佛法外,就是外道(宗教哲學等);在佛法內,就是一分小乘學 者(不合佛意者),還有大乘的方廣道人,這自然要破斥了的。所以我們要審思 [P34] 自己的見地,是否正確,是否在自性見中過生活,不要把『中論』看為專破外道 小乘的。古人說:三論遍破外小,就是「遍呵自心」,這是何等的正確!『中論 』的觀門,是觀破自性的方法,知道了這破斥的方法,凡是執著實有的,也什麼 都可破,不要死守章句,只曉得這頌是破這派,那頌是破那派,不曉得檢點自心 ,不知道隨機活用。

  從來學空的學者,常發生一種錯誤,以為空即一切空無所有,知道了空無所 有,便以為一切都是假有的,一切都要得,就要什麼都圓融貫攝了。這樣學空, 真是糟極了!譬如這裡一把刀,觀察他的真實自性,說沒有刀,俗諦所知的假名 刀,還是有的。若這裡根本沒有一把刀,當然說無刀,但反過來也說有刀,豈不 是錯誤之極!可說毫不知立破。一切法空,是破真實的自性,是不壞世俗假名的 。但緣起假名,與第二頭第三手不同,所以世俗諦中雖一切唯假名,而假名的有 無,也還是有分別。如外道的上帝、自在天、梵天等,佛法中無分的極微色、剎 那心等,都是妄執,如以為有緣起假名,必會弄成邪正不分、善惡不分。大略的 [P35] 說,我們明淨六根所認識的一切,在一般世間常識中(科學的真實,也屬於此) ,確有此體質相用的,須承認他的存在。如果否認他,這就與世間相違了。這裡 面,自然也有錯誤。而我們習見以為正確的,或隱微而還沒有被我們發現的,這 需要世間智的推究發明。菩薩如果證悟一切法空,正見緣起的存在,那更有許多 不是一般常識所知的呢!

  龍樹學的立破善巧,歸納起來有兩點:一、世出世法,在一個根本定義上建 立,就是世間的生死,是性空緣起,出世的生死解脫,也是性空緣起。所不同的 ,在能不能理解性空,能理解到的,就是悟入出世法,不能理解到的,就是墮入 世間法。所以世間的一花一草,出世間的菩薩行果,都是性空緣起,這就達到世 出世法的一貫。二、聲聞法與菩薩法,同在解脫生死的根本自性見上建立,就是 聲聞人在性空緣起上獲得解脫,菩薩人同樣在性空緣起中得解脫。所不同的,菩 薩的大悲願行,勝過了聲聞,這就達到了聲聞法與菩薩法的一貫。龍樹深入佛法 的緣起,在立破上,可說善巧到了頂點。 [P36]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