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六『攝大乘論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辛 甚深 復次,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見?此中有多頌:佛無生為 生,亦無住為住,諸事無功用,第四食為食。

  「諸佛法身」是「甚深最甚深」的,他的內容很不容易想像與理解,現 在且以十二甚深來顯示。

  (一)生住業住甚深,這可分為四:(1)生甚深:「佛」在世間,現 起種種的身形,不同一般的有情以業煩惱為因而受生的,他是「無生為生」 。在佛的自證聖境上,雖現證一切無有所生,但因大悲願力隨感而現,為有 情示現誕生,如釋尊的誕生印度。這即無生而示現受生,難以了解,故為甚 深。(2)住甚深:住就是安住涅槃,法身離生死,「無住」涅槃「為」所 [P525] 「住」,這不同小乘的偏住寂滅,所以說住甚深。(3)業甚深:如來作一 切利樂的「事」業,如摩尼天樂一樣,所以叫業甚深。(4)住甚深:生命 因飲食而維持叫住。食有四種:A.不清淨依止住食,欲界的有情,由段思觸 識四食而維持生命,為欲界繫縛所縛,名為不清淨。B.淨不淨依止住食,修 禪定離欲界欲而升上界的有情,他們以思觸識三食為食,離下界諸欲,說他 是淨,然沒有脫離上地欲,所以又是不淨。C.一向清淨依止食,已得聲聞緣 覺果的聖者,他們斷盡三界諸惑,非一切欲樂所繫縛,他們的飲食養身,稱 為一向清淨。D.唯示現依止食,這是佛陀所受的食,在佛的本身上,無須乎 飲食,然而隨順世間,也持缽乞食,受用飲食。在此四食中,法身是「第四 」種唯示現依止「食為食」。

  
無異亦無量;無數量一業;不堅業堅業,諸佛具三身。

  (二)安立數業甚深,這又分為三:(1)安立甚深,佛佛同一真法界 中,所以一切諸佛,都「無」有別「異」。可是無量世界中,有無量的有情 [P526] ,現等正覺,所以法身也可說「無量」的。(2)數甚深,雖有「無數」無 「量」的諸佛,但他們同做「一」種利樂有情的事「業」,這些事業,佛佛 相攝,佛佛相成,所以在數量上也甚深甚深(沒有差別就難以安立彼此數量 )。(3)業甚深,諸佛變化身所作事業,是「不堅」業,時而示現受生, 時而又入涅槃;受用身所作事業是堅業,他無盡期的化導有情;或可以說自 性身的自利業是堅定的,餘二身的利他業是不堅的。「諸佛具三身」,所以 佛業甚深。這一頌,無性釋有不同的解說。

  
現等覺非有,一切覺非無,一一念無量,有非有所顯。

  (三)現等覺甚深:能「現等覺」的人,所現等覺的法,皆是「非有」 ;但「一切覺」者,在世諦的假名中,又「非無」,因為「一一念」中,「 無量」世界,有無量有情現等正覺。非有依他起上的遍計性,非無依他起分 的真實性;這非有非無的甚深,從「有」清淨法界與「非有」一切染污上建 立,就是說,現等正覺,是依佛證得的清淨法界離垢「所顯」的。 [P527]

  
非染非離染,由欲得出離,了知欲無欲,悟入欲法性。

  (四)離欲甚深:如來是「非染」的,因一切貪欲皆已斷盡;但也「非 離染」,因為一切法的當體就是真實性,在不增不減的真如中,法法本性清 淨,既一切法全體即真,本來無染欲,那又有什麼可離呢?但大乘的非離染 ,主要在「由」染「欲」而「得出離」。菩薩留隨眠不斷,才能久在生死中 利生成佛,不然就陷於小乘的涅槃了。小乘不能由欲而得出離,因他不能通 達法法無自性,染欲的本性清淨,所以覺得有急須斷除染污的必要。大乘聖 者,了知法法自性本淨,平等法界中,無染無欲可離,才能留惑潤生,修利 他行,得大菩提。諸佛法身的離欲甚深,就立足在這「了知欲無欲」,「悟 入欲」即離欲的真如「法性」上。

  
諸佛過諸蘊,安住諸蘊中,與彼非一異,不捨而善寂。

  (五)斷蘊甚深:一切「諸佛」,超「過」有漏的「諸」取「蘊」,但 又「安住」於「諸蘊中」。小乘說離生死身得般涅槃,它把涅槃與蘊身,看 [P528] 成截然不同的二事,所以要離無常的五蘊才能得到常住的涅槃。大乘了達生 死諸蘊,「與彼」涅槃「非一」非「異」,諸蘊本來不生不滅,即是寂靜的 涅槃,所以「不捨」諸蘊「而」能常住「善寂」的涅槃。

  
諸佛事相雜,猶如大海水,我已現當作,他利無是思。

  (六)成熟甚深:「諸佛」所作利益眾生的「事」業,彼此「相雜」為 一,所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猶加大海水」,百川水流相雜,為魚 蝦共同受用。這樣,一佛教化有情,等於一切佛的教化,眾生受一佛化,也 就等於受一切佛化。佛化眾生的事業,既彼此不二,所以如「我已」作利他 事,我「現」在作利他事,我「當」來「作他利」事,諸佛決「無是」等人 我差別的「思」念。

  
眾生罪不現,如月於破器;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

  (七)顯現甚深:前半頌,莊嚴論也有,諸佛如來常住世間,為什麼一 般眾生不能常見佛聞法呢?這是因「眾生」有「罪」──業障,所以「不現 [P529] 」見於佛,與佛無關。如一個完整的磁器,盛滿了水,高懸天空的明月,自 然能在這水中影現。若是一個破器,不能貯水,空中的明「月」雖然一樣的 皎潔,但對「於破器」,不能現起月影的,這能怪月嗎?這當然是破器本身 不健全。這是約佛的現身而說。再說不聽見佛說法,佛的法身「遍滿諸世間 」,出廣長舌,放大「法光」明,眾生有罪,所以不能聽到。「如」世間的 「日」光,遍照大地,但盲者不見,你能說世間沒有太陽嗎?

  
或現等正覺,或涅槃,如火;此未曾非有,諸佛身常故。

  (八)示現等覺涅槃甚深:下半頌,也是出於莊嚴論的。諸佛世尊「或 」時示「現等正覺」,「或」時示現入般「涅槃」。這「如」世間的「火」 ,有時燃燒有時熄滅。佛為什麼要這樣呢?為化度可化的未成熟有情,使他 成熟解脫,所以示現受生;可化的有情已經成熟,無須佛陀長住世間,所以 又示現入涅槃。「此」入涅槃的佛,「未曾非有」,如火的暫熄,並非世間 沒有火。「諸佛」法「身常」住,這或起或滅,只是他的示現;從諸佛真實 [P530] 法身上說,或起或滅的當體,就是法身如如不動。

  
佛於非聖法,人趣及惡趣,非梵行法中,最勝自體住。

  (九)住甚深:住是安住在功德中,這有三種住:(1)「佛於非聖法 」中住聖法中,以最勝的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為住。(2)於「人趣及 惡趣」中,佛於天法中,以最勝的靜慮等持為住。(3)於「非梵行法」中 ,佛修慈悲喜捨的四種梵行,以最勝的梵行為住。因此,在諸法中,佛於「 最勝自體住」──聖住、天住、梵住。

  
佛一切處行,亦不行一處,於一切身現,非六根所行。

  (十)顯示自體甚深:「佛」的後得智遍「一切處行」,根本智無有分 別,所以「亦不行一處」。或可說:佛身遍一切處無所不在,但又不在一處 ,所謂『法身無在無不在』。為化某一類的有情,即現某一類身,佛的變化 身,「於一切身」中示「現」受生,這如常人所見的佛,只是一位老比丘, 如我們凡夫一樣。其實佛身「非」我們的「六根所行」。佛的化身,為度地 [P531] 獄有情,受生地獄中,示現受苦,其餘由惡業所感而受苦的眾生,不知是佛 ;它們尚不能取得佛的化身,佛的真法身,那更非六根所行的境界了。

  
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

  (十一)斷煩惱甚深:菩薩不把「煩惱」斷盡,祗是「伏」而「不滅」 ,使其不發生作用。「如毒」蛇能夠害人,但他被「咒」力「所害」,就不 能發生作用。為什為伏而不斷?因行菩薩道者,不能急斷煩惱,不然,就墮 入小乘的無餘涅槃了。所以在未成佛前,必須「留惑」受生死身,「至」金 剛道才斷「惑盡,證佛一切智」。唯識學者說:分別所起的煩惱,初地斷; 俱生煩惱則伏不起,但也有故意生起的;八地以上,才決定不起煩惱的現行 ;至俱生煩惱的種子,留到成佛時才完全斷盡。

  
煩惱成覺分,生死為涅槃,具大方便故,諸佛不思議。

  (十二)不可思議甚深:本頌同於佛性論辨相品所引不思議經的頌文。 佛「具大方便故」,能通達「煩惱成」為菩提的「覺分」,「生死」成為寂 [P532] 靜的「涅槃」。一方面,這是法性的本然,一方面是佛智的淨化。這「諸佛 」的妙用,「不」是我們所能「思議」,甚深,甚深!

  
應知如是所說甚深有十二種:謂生住業住甚深,安立數業甚深,現等覺甚深 ,離欲甚深,斷蘊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示現等覺涅槃甚深,住甚深,顯 示自體甚深,斷煩惱甚深,不可思議甚深。 結示前面所說的十二甚深。

  
壬 念
一 正明七念 若諸菩薩念佛法身,由幾種念應修此念?略說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 此念:一者、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轉,應修此念,於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此中 有頌: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闕因,二種決定轉,諸佛無自在。二者、如來其身常 住,應修此念,真如無間解脫垢故。三者、如來最勝無罪,應修此念,一切煩惱 及所知障並離繫故。四者、如來無有功用,應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 [P533] 故。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應修此念,清淨佛土大富樂故。六者、如來離諸染污 ,應修此念,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來能成大事,應修此念,示 現等覺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

  「諸菩薩念佛法身」的功德相好,能得念佛三昧,三昧成就時,能現見 十方佛聞法、供養,這是一大修行法門,不可不加留意。不知「由幾種念應 修此念」佛三昧呢?應「由七種念」「修此念」佛法門。念就是別境中的念 心所,明記不忘為性,因繫念佛得定,就是念佛三昧。

  (一)應這樣的念佛:佛「於一切世界得無礙神通」,所以能於「一切 法得自在轉」。無礙統指六通,這神通的妙用,於一切法可得大自在,無所 不能。或者疑惑:諸佛於一切世界神通無礙,發願度脫一切眾生,那就應該 一切眾生都成佛解脫,為什麼有無量數的有情,受種種痛苦,不見佛不聞法 呢?為解答這問題,特說一「頌」。「有情界周遍」,就是說一切有情。有 情所以不得成佛解脫,自有他的原因:(1)「具障」,諸有情具足了猛利 [P534] 長時的煩惱,極重的惡業,感長壽天及地獄等果報,具這三障,所以障礙見 佛,不能見佛聞法,更不能得解脫。(2)「闕因」,另一類有情,雖沒有 這樣的三障,但缺少見佛聞法的善根因緣,尤其沒有熏習成大乘種姓,所以 佛於一切世界現身說法,不能使他解脫。(3)「二種決定轉」,就是業障 異熟障決定,不得解脫。這可作兩種的解說:A造了無間的定業,感到了一 向苦趣的定報,因此,障礙見佛聞法,不得解脫。B惡業雖還未造,但由過 去的熏習力,現在的環境,使他決定要去造此惡業,如提婆達多要作逆罪, 佛也不能阻止他;這決定要造業的有情,一定障礙解脫,一定障礙聞法。還 有,造了業必定要感果,如釋種的被誅滅,他必須受果報,現在雖見佛聞法 ,也不得解脫。因此種種,「諸佛」雖於一切法得自在,而對此等眾生,是 無可奈何的,「無」有「自在」。

  (二)諸佛「如來」的法「身常住」,菩薩「應」這樣的「修」「念」 佛觀。因為「真如」法界,是法身自體,在金剛喻定的「無間」道,「解脫 [P535] 」一切障「垢」,開顯了最清淨法界,無改轉無變易,常住寂滅。念佛的菩 薩,應該這樣念。

  (三)諸佛「如來最」為殊「勝無罪」,因佛的「一切煩惱及所知障」 ,都已經解脫「離繫」了。念佛法身的菩薩,「應修此念」。

  (四)諸佛「如來無有功用」:前三種念佛的自體,以下念佛的利他妙 用。佛「不作功用」而做「一切」利生的「佛事,無」所「休息」。念佛的 菩薩,「應修此念」。

  (五)應念諸佛「如來受大富樂」,佛在因中,修習福慧二種資糧,所 以到了果位,得清淨佛土的「大富樂」果。

  (六)應念諸佛「如來離諸染污」,佛陀生在世間,非「一切世法」之 所「能染」。

  (七)諸佛「如來能成大事」,「示現」受生,成「等」正「覺」,「 般涅槃等」,使那「一切有情」的「未成熟」者「成熟」,「已成熟者」「 [P536] 解脫」。念佛法身的菩薩,「應修此念」。

  
此中有二頌:圓滿屬自心,具常住,清淨,無功用,能施有情大法樂,遍行 無依止,平等利多生:一切佛,智者應修一切念。

  頌中重頌七念:念佛法身的七念,無不「圓滿」:(一)念如來隨「屬 自心」圓滿。(二)念如來身「具」足「常住」圓滿。(三)如來具足「清 淨」圓滿。(四)念如來「無功用」圓滿。(五)念如來「能施有情大法樂 」圓滿。(六)念如來「遍行無依止」圓滿。(七)念如來「平等利多」眾 「生」圓滿。具此「一切」圓滿的無上「佛」陀,有「智」慧「者」的菩薩 ,「應修一切念」。

  
二 別釋淨土
1 具引經文 復次,諸佛清淨佛土相,云何應知?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說,謂:薄伽 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 [P537] 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如來 所都,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 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眾生一切義利, 蠲除一切煩惱災橫,遠離眾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為遊路 ,大止妙觀以為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華 王之所建立大宮殿中。

  在念佛中,有念佛淨土,這裡特別的把它解釋一下。「菩薩藏百千契經 」,是一部經的專名,百千即十萬,十萬頌的契經,大抵指華嚴經。後來, 深密經與佛地經,也加以引用。在此經的「序品中,說」到佛土的勝妙;但 這不但應從所描寫的淨土事相去理解,還要從表德顯理中去理解。如最勝光 曜的大寶華王所建立的大宮殿,大寶華王是大紅蓮花,表吾人的一念清淨真 心,由清淨法性心中,現清淨土。宮殿即法界宮,在吾人一念淨心的法界宮 ,以無邊的福德智慧莊嚴它。如依這個見解去看,那七寶莊嚴的七寶,表七 [P538] 覺支,或七種法財。如來所都,表心王,或淨心的攝持。諸大菩薩,表無漏 善心所與善行。天龍八部,表即菩提性淨的煩惱,即戒定慧的淫怒癡等。現 在且順論文的十八圓滿,作事相的解釋:

  (1)顯色圓滿:佛所「住」處,是以「最」為殊「勝」而具「光曜」 的「七寶」所「莊嚴」的大宮殿,或說大宮殿因七寶的莊嚴而有勝光曜,因 有勝光曜的七寶,所以從大宮殿中「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2 )形色圓滿:這大宮殿的形態有「無量」的「方所」,或園,或池,或階, 都像美「妙」的文「飾」,參差「間列」。(3)分量圓滿:這大寶宮殿的 「周圍」,無邊「無際」,「其」面積的分「量」,一般人是「難」以「測 」度的。(4)方所圓滿:佛住的大寶宮殿,他那所住的方所,地點,「超 過」了「三界所行之處」,不是三界內的愛執所能行得到的。換句話說,這 種宮殿不是三界繫的業果。(5)因圓滿:它不是三界業成,是以「勝出世 間」的出世「善根」為因而得生「起」的;既不是無因有,亦不是由大自在 [P539] 天所造。(6)果圓滿:佛住的大寶宮殿,以「最極自在」的佛果位上清「 淨」無漏「識為」體「相」的,不是離識以外;這七寶宮殿,以淨識為體。 (7)主圓滿:這大寶宮殿,以「如來」為主,是佛世尊住持攝受的。「都 」,是統攝主持的意思。(8)輔翼圓滿:在大寶宮殿中,時有「大菩薩眾 」共「所雲集」,聽佛說法,助佛揚化。如極樂世界的觀音大勢至等。(9 )眷屬圓滿:大宮殿中也有「無量」無邊的「天龍藥叉」等的八部眷屬,「 常所翼從」。(10)任持圓滿:大宮殿中所有的菩薩龍天等,佛以「廣大」 的大乘「法味」的「喜樂」,資養他們的五分法身,使他們任「持」安住。 (11)事業圓滿:佛如來「作」化度「諸眾生」的「一切」有「義利」的事 業。(12)攝益圓滿:在這大宮殿中,「蠲除」了「一切煩惱」纏垢,種種 天「災橫」禍的事。不但佛陀如此,諸菩薩等也獲得這樣的清淨益。(13) 無畏圓滿:佛與菩薩,已能「遠離」煩惱、蘊、死、天的「眾魔」,解脫魔 王的索。(14)住處圓滿:如來所住的處所,「過諸」一切菩薩及其餘的 [P540] 「莊嚴」處,唯以「如來」自己的功德「莊嚴」為「所依處」。(15)路圓 滿:路是所行的路,這淨土以「大念」、大「慧」、大「行」「為」所「遊 路」。大念即是聞所成慧,大慧即是思所成慧,大行即是修所成慧。修這三 慧的道路,能遊於淨土中。(16)乘圓滿:乘是車乘,「大止妙觀以為所乘 」,乘這大乘的止觀車,遊行前所說的三慧妙路。(17)門圓滿:進入這淨 土的大寶宮殿是要從門而入的,這就是「大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 」,這三者是進入解脫的妙門;所以進入的莊嚴純妙的淨土寶宮殿,就是常 寂光土、法界宮、涅槃城了。(18)依持圓滿:世間宮殿依地而起,建立在 大地上;佛的「大宮殿」,以「無量」淨妙「功德」,種種七寶「眾所莊嚴 大寶華王」之「所建立」的。

  這十八圓滿的淨土,是佛自證覺的自受用呢?是諸大菩薩所見的他受用 呢?若說是佛自證覺自受用的淨土,菩薩應不能進去,天龍八部等更不消說 ;若說是菩薩等他受用的淨土,怎麼說是法身的淨土?佛自證覺受用的淨土 [P541] ,一切都不能說,所以以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的受用身土來表顯他。

  
2 十八圓滿 如是顯示清淨佛土顯色圓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 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任持圓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 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

  論主把上一段經文,析為淨土的十八圓滿;其意義上文已經解釋了。

  
3 總明四德 復次,受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

  所「受用」的「清淨佛土」,可用四種妙德來總攝它:(一)「一向淨 妙」,淨土中沒有一切不淨事,而是一向極清淨的。(二)「一向安樂」, 淨土中沒有苦痛的逼切,一向安樂。(三)「一向無罪」,在淨土中,內心 外身所起的一切,唯是善淨的,沒有不善無記,所以沒有過失。(四)「一 向自在」,隨心所欲,一切皆獲得成辦。這四種就是常樂我淨的四德,淨妙 [P542] 是淨德,安樂是樂德,無罪是常德,自在是我德。

  
癸 業 復次,應知如諸佛法界,於一切時能作五業:一者、救濟一切有情災橫為業 ,於暫見時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災橫故。二者、救濟惡趣為業,拔諸有情出不善 處置善處故。三者、救濟非方便為業,令諸外道捨非方便求解脫行,置於如來聖 教中故。四者、救濟薩迦耶見為業,授與能超三界道故。五者、救濟乘為業,拯 拔欲趣餘乘菩薩,及不定種姓諸聲聞等,安處令修大乘行故。

  離染所顯的「諸佛」最清淨「法界」,就是諸佛的法身。這法界身,「 於一切時能作五業」。這五業,都不出受用變化二身的業用,但攝末歸本, 從佛的本位上說,這一切都是法身的大用。(一)「救濟一切有情災橫為業 」:有情做種種不善業,感生盲聾瘋狂等災橫,他們若「暫見」佛「時」, 「便能救濟」他們,「盲」者得視,「聾」者得聞,「狂」者心正。這盲等 「諸災橫」,都因見佛而獲得救濟。狂者得正等事例,經上說得很多。(二 [P543] )「救濟惡趣為業」:眾生因造惡業,墮落惡趣,佛陀大慈大悲,救「拔」 這些「有情」,「出」離「不善」三惡趣「處」,「安置」人天的「善處」 。(三)「救濟非方便為業」:方便就是解脫的方法;外道所行的苦行,如 持牛戒狗戒等,是非方便,他們所修的道,不能出離三界。佛陀令這些「外 道」,「捨非方便求解脫行」,安「置」在「如來」的「聖教中」。(四) 「救濟薩迦耶見為業」:薩迦耶見即身見,就是於三界中流轉的眾生,認五 蘊和合的生命現象為恆存的自我──我見。救濟我執的有情,「授與能超三 界」的無我正「道」,使他們破除虛偽不實的身見,超出三界。(五)「救 濟乘為業」:有兩種佛教內人,須要「拯拔」:一、見眾生難度,菩薩道難 行,所以「欲」從菩薩道退,「趣」入其「餘」小「乘」的「菩薩」。二、 那徘徊於大小歧路上的「不定種姓諸聲聞」,雖有大乘種姓,卻在發小心。 佛陀憐愍他們,所以說一乘法,「令」退心的菩薩不退,不定的聲聞迴心向 大,「修」行「大乘」成佛法門。聲聞有兩種:一、但熏成聲聞種姓的,叫 [P544] 定姓聲聞。另一種熏有大小二乘的種姓,但現在正學小乘,叫不定姓聲聞。 佛陀教不定姓聲聞,放下小乘,告訴他熏有大乘種姓(如法華經的繫珠喻) ,應當發菩提心,行大乘行。

  
於此五業,應知諸佛業用平等。此中有頌:因、依、事、性、行,別故許業 異;世間此力別,無故非導師。

  要明白諸「佛」「業用平等」,先得說明不平等的所以:(一)「因」 別,眾生的因力有別,人有人因,天有天因,地獄,餓鬼,畜生都各有不同 的業因,所以作的事業也有差異。(二)「依」別,依就是所依自體,每個 有情都有他的身體,各各不同,所以事業也有別異。(三)「事」別,事即 事業,人世間的農工商學,有種種不同的職業,所以事業有不同。(四)「 性」別,性謂好樂興趣,眾生各各根性不同,興趣差別,所以事業有異。( 五)「行別」,行是加行,加行有大小久暫不同,因此事「業」也就有「異 」。「世間」的眾生,因「此」因等「力別」,所以有異。在佛果位,佛佛 [P545] 以六度為所修因,以法界為所依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利益眾生的意樂 事業,彼此都沒有差別,同行無功用行。佛陀「無」這種種差別,所以事業 的差別,「非導師」──佛所有。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