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六『攝大乘論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丁 依止 復次,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略由三處:一由種種佛住依止,此中有二頌 :諸佛證得五性喜,皆由等證自界故,離喜都由不證此,故求喜者應等證。由能 無量及事成,法味義德俱圓滿,得喜最勝無過失,諸佛見常無盡故。二由種種受 用身依止,但為成熟諸菩薩故。三由種種變化身依止,多為成熟聲聞等故。

  法身,可以解說為法的依止。在有漏位,第八賴耶識有依止義,轉賴耶 得無漏的法身,也就是依止。本論從「略有三處」,說明法身的依止:(一 )法身為「種種佛住」的「依止」。四無量心是梵住,佛多住悲無量心。四 靜慮是天住,佛多住在第四靜慮。三解脫門是聖住,佛多住在空解脫門。這 三種佛的不共住──不共功德,都是依止離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界。就是說, 法界為種種的佛功德所依止。下有兩頌,解說求證所依法界的必要:「諸佛 [P504] 」如來,「證得」下面的「五」種自「性喜」,「皆」是「由」於「等證自 界」的緣「故」。聲聞人所以遠「離」五種自性「喜」,也「都由」於「不 」能「證此」清淨無漏的法界。因此,「求喜者」的菩薩,欲求證得五性喜 ,「應等證」法界。諸佛所證不共的五性喜,是什麼?(1)「能無量」, 就是一法界的功能無量,一切眾生皆因悟得法界而成佛,但法界不增不減, 證入法界時,見得這種殊勝,所以發生大喜。(2)「事成」無量,十方諸 佛通達法界,佛佛有利生事業,佛佛的度生事業各有無量;契入自法界的, 這無量的利生事業都能成辦,所以引生大喜。(3)「法味」圓滿(無量二 字,無性通下讀,所以說法味與義德都無量),法味就是深入無量契經的妙 法真義,了知諸佛的教法,同是法界所流出的,等到現證法界,見法味圓融 ,本來具足,所以生大歡喜。(4)「義德」「圓滿」,隨心所念的涅槃義 是義,德是無漏無為的功德,證法界時,見義與德俱圓滿,無欠無餘,所以 大喜。「得」這四種自性「喜」,不是三界內的繫縛喜樂,所以是「最勝」 [P505] 。沒有垢染,所以「無過失」。(5)「諸佛見」清淨法界「常」住,無窮 「無盡」,所以生大歡喜。這五喜,都因證自法界得來。無性的解說不同。 (二)法身為「種種受用身依止」,因為法身徹底開顯,受用身才得轉現。 這受用身,是為「成熟諸菩薩」而顯現的。(三)法身為「種種變化身依止 」,現起變化身,大「多」是「為成熟聲聞等」,也是為初發心的菩薩。這 二身都以法身為依止。從本論的思想看,一切功德皆依法身的真體淨能中現 起大用,才有餘二身,所以受用變化二身,以法身為依。這裡談的法身,比 較側重在真如法性邊。但種種佛住的不共功德,也就是白法所成的法身所攝 。如偏以真如為法身,那種種不共功德,就非三身所攝了。本論的受用身與 變化身,是側重在為他示現方面,本文就是的據。

  
戊 攝持 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略由六種:一、由清淨,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 故。二、由異熟,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三、由安住,謂轉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 [P506] 故。四、由自在,謂轉種種攝受業自在,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五、由 言說,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戲論,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故。六、由拔 濟,謂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應知法身由此 所說六種佛法之所攝持。

  「法身由幾」種「佛法之所攝持」呢?攝是總攝,持是任持;換句話說 ,由幾種佛法的總聚而成為法身?從法身的體用無礙自覺覺他上,「略由六 種」佛法的攝持,顯示法身種種的大能:(一)「清淨」佛法,「轉」捨「 阿賴耶識」中的雜染熏習,證「得法身」,這是法身的根本。平常談轉識成 智,轉第八識成圓鏡智,這裡又說轉賴耶成法身,圓鏡智與法身有著怎樣的 關係?從法身看,它是餘二身的依止;從鏡智看,它是餘三智的依止。賴耶 本淨的法界──解性賴耶是真常,具稱性功德;捨染習,在纏的藏性顯現, 它與淨習不二,為一切淨法的所依。從本性清淨邊建立法界,從智光朗鑒邊 建立鏡智。其實,唯識是無義的,無義是唯識的,這是一體的兩面。它的特 [P507] 徵,都在所依。(二)「異熟」佛法,「轉」眼等的有「色根」,「得異熟 智」。在有漏位,異熟根是唯識的,是身識;轉依以後,色根以智為自性, 是唯智的。雖不是有漏業感,因中是異熟,所以也稱之為異熟智。(三)「 安住」「佛法」,「轉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陳譯說欲行是五欲的享受 ,因中眾生受五欲樂,到了佛位,就得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住,拔苦與樂, 令眾生喜樂。(四)「自在」佛法,「轉種種攝受業自在」。如因中從事黨 政軍學工商農藝的種種事業,起初是不會,學習與經驗,久而久之,熟能生 巧,習慣成自然。到佛果位上,轉去這種自在,「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 在」,如知他心,來往無礙等。(五)「言說」佛法,眾生因見聞覺知所現 起的言說,皆屬戲論,到佛位上,「轉一切見聞覺知」的「言說戲論」,「 得令一切有情心喜」的「辯說智自在」。佛為眾生說法,眾生不生厭疲,而 歡喜踴躍。這五種自在,其實也是約轉五蘊而說的:轉賴耶就是轉識蘊得法 身;轉色根就是轉色蘊而得異熟智;轉安住就是轉受蘊得無量智;轉自在就 [P508] 是轉行蘊而得無礙神通智,因為種種業是以思心所為主的,思心所是行蘊的 中心;轉言說就是轉想蘊而得辯說智自在,因為言說是想蘊的作用。(六) 「拔濟」佛法,在眾生因位時,也曾做種種慈善事業,「拔濟一切災」難「 橫」禍的「過失」;到佛果位上,將拔濟中所含的不淨的一部分去掉,轉「 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成為清淨救度,拔濟超出三界,離一切 苦厄。「法身」佛,「是由」這「所說」的六種佛法「所攝持」而成。

  
己 差別 諸佛法身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依止、意樂、業無別故,當言無異。無量依 身現等覺故,當言有異。如說佛法身,受用身亦爾,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 ;不由依止無差別故,無量依止差別轉故。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

  這段是講「諸佛法身」的同異,問題中只問到法身的「有異」「無異」 ,解答的時候,附帶說到受用變化二身。從諸佛同所「依止」的最清淨法界 ,同救度眾生的「意樂」,同依法身而現種種度生事「業」的三種「無別」 [P509] 說,不能說諸佛法身是不同的,所以「當言無異」;但從有「無量依身」─ ─無量有情的前後各各悟入法界而「現等」正「覺」說,不能說是全同的, 所以「當言有異」。「如說佛法身」的同異,諸佛的「受用身亦爾」,就是 約佛的「意樂及業」的「無差別」來說,應該說無異;但並「不由依止」身 的「無差別」,因為有「無量依止差別轉」,所以諸佛的受用身也非不異。 受用身的同異是如此,「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也是這樣。如來的一切 ,就是法身的全體,像意樂、業,也無不是法身,不過約隨機所見說,從法 身中現起的是餘二身,受用變化二身也可以說有意樂與業。莊嚴論約依、意 樂、事業等別配三身,與本論多少不同。

  
庚 德
一 眾德相應 應知法身幾德相應?謂最清淨四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四 無礙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種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畏,三 [P510] 不護,三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 相應。

  佛果位上的功德無量無邊,從佛果上說,可說都是不共的。無性說眾德 相應是共德,後六種德才是不共德,其實不盡然。論文所列的種種功德,雖 也說有共小乘的共德,像八解脫等,但考察功德的內容,都與小乘不同。這 一切功德都與「法身」「相應」。「最清淨」三字,貫通下面諸句,就是最 清淨的八「解脫」,最清淨的八「勝處」,最清淨的十「遍處」等。這一切 功德,在頌中自有解釋。

  
此中有多頌:憐愍諸有情,起和合遠離,常不捨利樂,四意樂,歸禮。

  以下一一的頌說佛德,莊嚴經論也有,可以參看。現在先讚(一)四無 量功德:「憐愍諸有情」,通於四無量心,不論慈悲喜捨,都是出發於愍念 有情的。「起和合」意樂,願眾生與樂相應,未得令得,就是慈無量。起「 遠離」意樂,使有情脫離痛苦,就是悲無量。「常不捨」意樂,使有情常常 [P511] 不離喜樂,得而不失,就是喜無量。「利樂」意樂,願眾生捨離煩惱,求得 現身後世的快樂,就是捨無量。「四意樂」不但指四種意樂──四無量德, 是說具有這四意樂與四無量心相應的人,就是以德稱佛。這憐愍有情的四意 樂者,我今「歸」依敬「禮」。

  
解脫一切障,牟尼勝世間,智周遍所知,心解脫,歸禮。

  本頌讚說(二)八解脫,(三)八勝處,(四)十遍處三種功德。小乘 八解脫是(一)內有色想外觀色,(二)內無色想外觀色,(三)淨背捨身 作證,(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 非想處,(八)滅受想處。在四禪中修這八解脫,最初從觀色自在到離於色 相,漸漸捨劣修勝,進到滅受想處。大乘中「解脫一切障」,於一切中得解 脫,名為解脫,所以不共小乘。

  小乘的八勝處:(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 (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五)內無色相外觀 [P512] 色青,(六)外觀色黃,(七)外觀色赤,(八)外觀色白。於定中觀察最 為殊勝,名為勝處。大乘中「牟尼勝世間」,於一切世間隨心自在,名為勝 處。

  小乘的十遍處:(一)青,(二)黃,(三)赤,(四)白,(五)地 ,(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一一都觀為遍一 切處。大乘遍處是「智周遍所知」,在一切所知境中,無不了了知見。這具 有解脫勝處遍處的「心解脫」者──佛陀,我當「歸禮」。

  
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餘,害煩惱,有染常哀愍,歸禮。

  (五)讚無諍智功德:小乘的無諍智,如須菩提得無諍三昧,城內有人 討厭他,他就不去,有人不快活他坐,他就站著,免得人們因他而生煩惱。 佛無諍智可不然,不但令人不起煩惱,而且「能滅有情」的「一切惑」,使 他不起,更「無餘」剩。就是眾生起惑,佛也能使他起對治,「害」滅眾生 的「煩惱」。大乘的無諍智,不是消極的,眾生縱然起諍,如知他是堪受教 [P513] 化的,仍要設種種方便去調伏攝伏他,克制他的煩惱。對於「有染」污眾生 的「常哀愍」者──佛陀,我當「歸禮」。

  
無功用,無著,無礙,常寂定,於一切問難能解釋,歸禮。

  (六)讚願智功德:如來的願智,具有五種功德相:(1)「無功用」 ,任運自然的能知一切境界。(2)斷一切障盡,所以於所知境「無著」。 (3)所欲觀察處能如理如量的通達「無礙」。(4)「常」常時在「寂」 滅「定」中,心不散亂,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5)「於一 切問難」,「能」圓滿的「解釋」答覆。具有這樣的願智者,我當「歸禮」 。

  
於所依,能依,所說;言及智,能說;無礙慧常善說,歸禮。

  (七)讚四無礙解功德:佛以四無礙解,應機說法,這可分能說與所說 。所說的法有「所依,能依」,所依是契經等教法,能依是法上表顯的義, 這就是法義二無礙解,這都屬於「所說」。能說有「言及智」,言是詞無礙 [P514] 解,智是樂說無礙解,這都屬於「能說」。具這「無礙慧」而能常「常善說 」妙法者,我當「歸禮」。

  
為彼諸有情,故現、知言、行、往、來、及出離,善教者,歸禮。

  (八)讚六神通功德:「為」教化「彼諸有情」而起六種神通,神通是 化度有情的利器。「現」是如意通,如意往來飛行無礙,即平常說的神通輪 。「知言」是天耳通,能聽聞了解眾生的言辭。知「行」是他心通,能知他 有情的心行,這就是平常說的記心輪。知「往」,知往昔過去生中因緣,是 宿命通。知「來」,知未來生的業果,是天眼通。知「出離」,能知有情的 煩惱能否斷盡,與已斷多少,是漏盡通。具這六種神通,才能應機教化眾生 ,名「善教者」,我當恭敬「歸」依頂「禮」。

  
諸眾生見尊,皆審知善士,暫見便深信,開導者,歸禮。

  (九)讚諸相隨好功德:「諸眾生見」到世「尊」的相好圓滿具足,「 皆」能「審知」他是無上的「善士」,不是泛泛的常人。因此「暫」時為人 [P515] 一「見」,「便」生甚「深」的清淨「信」心,認為他是開導者,能指示我 們以前途的正道。具這相好的「開導者」,我當「歸禮」。

  
攝受住持捨,現化及變易,等持,智自在,隨證得,歸禮。

  (十)讚四一切相清淨功德:(1)身清淨,也叫所依清淨,能隨自己 的心意「攝受住持」壽命,「捨」棄壽命,於命得自在,不隨業感外緣的支 配。(2)所緣清淨,於所緣的佛土,隨自心的觀察,能從無而有的「現化 」,亦能轉「變」沙土「易」為黃金等物,於所緣境的依報國土得自在。( 3)「等持」清淨,於定心得自在,入定出定全超半超都隨意無礙。(4) 「智」清淨,一切事理都明了知見,「自在」通達,所以稱為智慧清淨。能 「隨」順「證得」這四清淨者,我當恭敬「歸禮」。

  
方便,歸依,淨,及大乘出離;於此誑眾生,摧魔者,歸禮。

  (十一)讚十力功德:力的作用在摧魔,魔王欺誑有情,繫縛有情,使 他不得出離;佛以十種力來摧破掃蕩它。十力分為四類:(1)「方便」, [P516] 方便就是因。魔王欺誑眾生,說無因或邪因生一切法,以善為惡因,惡為善 因,如說持牛戒能得勝果,持狗戒能得解脫,供養火可以生天,這完全是錯 誤了的,非方便說方便。佛陀顯示正方便,以是處非處力擊破這邪方便(如 作善業得樂果是可能的,這叫是處;作惡要得善報是不可能的,名為非處等 ),使眾生迴惡向善。(2)「歸依」,一切果報,皆由自己的業力所招感 ,所以善業力,正當的行為,才是我們的歸依處。魔王卻誑惑眾生,說我們 雖作善,但賞善罰惡的權力,我們未來的運命,全操於天神之手,自己是無 能為力的,所以應歸依上帝、天神,信仰上帝比行為更為重要。為破除這種 誑惑,佛以三世業報異熟智力摧毀它,說明只要我們有好的行為、業力,就 可獲得人天樂果,使眾生迴外向內。(3)清「淨」,眾生感到生死流轉, 享受物欲,終不是清淨解脫,有了出離解脫的動機,魔王就立刻誑惑眾生, 說四靜慮能斷煩惱,生四禪天是解脫;或者說無想天,非非想定是涅槃。其 實這是錯誤的,這世間的淨道,只能暫時降伏煩惱,並不能斷,更談不上解 [P517] 脫。為摧破這種邪說,佛以諸禪定解脫三昧智力來摧毀它,說明要修出世清 淨道,從定發般若,才能解脫。單修四靜慮四等持(四無量)四等至(四無 色定)諸方便,不能永斷煩惱,證究竟清淨的涅槃。這是使眾生迴縛向脫。 (4)「大乘出離」究竟清淨解脫,圓滿無上菩提,是要修學大乘法的。但 魔王見眾生發正確的出離解脫心,於佛法修行,它又欺誑眾生,說你的根性 好樂,只能修學小乘法,無上菩提是極難證得的,你的根性不適宜,何必為 它吃苦,為什麼不自了入涅槃?剷除這種誑惑,佛以其餘七種力:根上下智 力,種種勝解力,種種界智力,遍趣行智力,死生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漏 盡智力來摧破它。這七力中的後四,就是六神通的四種。根智力,明識眾生 的根性大小,叫眾生不要受魔王的欺誑,信自己有大乘種姓,應當修學大乘 ;這是令眾生迴小向大。魔王「於此」四事「誑」惑「眾生」,迴惡向善, 迴外向內,迴縛向脫,迴小向大,佛用這十力,宣揚五乘正法擊破他,把眾 生解放出來。具有十力的「摧魔者」,我當「歸禮」。 [P518]

  
能說智,及斷,出離,能障礙,自他利,非餘外道伏,歸禮。

  (十二)讚四無所畏功德:佛陀說法,非外道等所能責難,不論他怎樣 的問難指摘,如來都能一一解答,有絕對的信念,不生絲毫的畏難,所以叫 四無畏。這又分為自利利他二者,自利方面有兩種:(1)「能說智」,宣 說自證的圓覺智。(2)能說「斷」,佛說自己離一切煩惱所知的障習。前 者是一切智無畏,外道不能指出佛某一部分的智慧不圓滿;後者是漏盡無畏 ,外道不能指摘佛某種煩惱未斷。利他方面,也有二種:(3)能說「出離 」,佛陀教化眾生,把出離的方法──道,指示眾生,使他們不再受生死的 束縛。(4)能說「能障礙」法,指出某種煩惱惡行,能障礙清淨聖道,不 但求而不得,甚或反而墮落。前者是說苦盡道無畏,外道不能指斥此道不能 出離的缺點;後者是說障道無畏,外道不能說出佛所說的障道法不足為障。 佛以這「自」利「他利」的四無所畏,說一切法,這「非餘外道」所能制「 伏」的佛陀,我當「歸」依敬「禮」。 [P519]

  
處眾能伏說;遠離二雜染;無護無忘失,攝御眾,歸禮。

  (十三)讚三不護,(十四)讚三念住功德:如來「處」在大「眾」中 說法,「能伏」他人的譏「說」,因為佛的身口意三業,從容中道,自然而 然的沒有錯誤,不會因怕人譏嫌而需要藏護,所以叫三不護。三念住是佛受 恭敬聽法的弟子讚嘆,心中不生歡喜;受不恭敬聽法弟子的譏毀,不生瞋恨 。既不讚又不譏的弟子,佛也不捨棄他,安住正念,「遠離」愛恚「二」種 「雜染」,所以叫三念住。這具有「無護」的三不護,與「無忘失」的三念 住功德,善能「攝御」諸弟子「眾」的世尊,我當恭敬「歸禮」。

  
遍一切行住,無非圓智事,一切時遍知,實義者,歸禮。

  (十五)讚拔除習氣功德:如來在舉止動靜,「一切行住」坐臥間,「 無非」是「圓智」的大用「事」,「一切時遍知」,無一事不是正念正知的 ,所以威儀寂靜,沒有輕舉妄動等餘習。這因如來久劫修行,不但斷煩惱, 連習氣也根本拔除了。小乘聖者就時常有妄舉,失威儀,這因小乘急斷煩惱 [P520] ,不能淨除習氣。能於一切時中通達諸法真「實義者」,我當恭敬「歸禮」 。

  
諸有情利樂,所作不過時,所作常無虛,無忘失,歸禮。

  (十六)讚無忘失功德:佛陀的教化「有情」,知時知機,使他獲得「 利」益與安「樂」,這「所作」的利益事業,決「不」會錯「過」適當的「 時」機。未種善根的令種,已種善根的令成熟,善根已熟的令得解脫。「所 作」的一切,「常無虛」勞,不致於徒然無益。具此「無忘失」者,我當「 歸」依敬「禮」。

  
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間,與大悲相應,利樂意,歸禮。

  (十七)讚大悲功德:四無量心中已有悲心,但在名義上,是共外道小 乘的,這裡特提出唯佛不共的大悲來說。世尊「晝」三時「夜」三時中,日 「常」作「六返」的「觀」察,觀「一切世間」有情,那個眾生的根機成熟 可以化度,應該用什麼法門去度脫他。在觀察時,心「與大悲相應」,充滿 [P521] 了「利」益安「樂」有情的「意」樂,希望每個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這是小 乘經中固有的見解,若依大乘佛法說,佛陀念念中知一切有情的根性,何須 乎這樣的觀察?具足此利樂意樂者,我當「歸禮」。

  
由行及由證,由智及由業,於一切二乘,最勝者,歸禮。

  (十八)讚十八不共佛法功德:其中可以分為四類:(一)「由行」, 依佛所行的一切,建立前六種的不共法:1無有誤失,2無卒暴音,3無忘 失念,4無不定心,5無種種想,6無不擇捨心。(二)「由證」,證是證 得;行是因,證是果,在佛安住證得的功德上建立六種無退:7欲無退,8 念無退,9精進無退,10定無退,11慧無退,12解脫無退。(三)「由智」 ,智是智慧,在佛陀的無礙智慧上,也建立三不共法:13知過去世無礙,14> 知現在世無礙,15知未來世無礙。(四)「由業」,業是佛的身口意三業, 從佛的三業也建立三種:16身業隨智慧行,17口業隨智慧行,18意業隨智慧 行。這十八種法,二乘無學果是沒有的,不共於小乘聖者,所以叫不共功德 [P522] 。因此,佛陀「於一切二乘」的聖者中,是「最勝者」,我當恭敬「歸禮」 。

  
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一切處他疑皆能斷,歸禮。

  (十九)讚一切相妙智功德:一切相妙智,就是一切種智,也叫一切智 智。「由」此妙智,於一切法中得無礙的知見,自性等「三身」圓滿「至得 」,成為「具」足功德「相」的「大菩提」果。這大菩提,能無礙通達一切 境相,所以在「一切處」的世間中,「他」人所有「疑」惑,佛都「能」給 他「斷」除,使他獲得正確的信解;具此一切相妙智功德者,我當恭敬「歸 」依頂「禮」。

  陳隋二譯,此下還有一頌,讚六度圓滿功德,但二釋都沒有解說。本論 的長行中說一切相妙智「等」,或者就是等此功德,成二十門。

  
二 六德相應 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復與所餘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德相 [P523] 應,是故應知諸佛法身無上功德。此中有二頌:尊成實勝義;一切地皆出;至諸 眾生上;解脫諸有情;無盡無等德相應;現世間及眾會可見,非見人天等。

  「諸佛法身」固然「與」上面所說的種種「功德相應」,並且「復與所 餘」的:(一)「自性」,(二)「因」,(三)「果」,(四)「業」, (五)「相應」,(六)「轉」──六種「功德相應」,由是「知」道「諸 佛法身」是具有「無上」殊勝「功德」的。

  頌文就是解說六種功德:(一)自性,諸佛世「尊」以最清淨法界為自 性,此法界就是本自「成」就真「實」不虛的「勝義」,所以說『在纏名如 來藏,出纏名法身』。(二)因,修「一切地」中的因行,到十地圓滿,悉 「皆」超「出」時,就成法身。(三)果,修十地因,超過一切眾生,「至 諸眾生」中的最「上」首。(四)業,成佛之後,還要作「解脫諸有情」的 利生事業。(五)相應,佛法身與「無盡無等」的功「德相應」,像上面所 說的十力四無所畏等。(六)轉,轉就是現起,如來「現」起變化身,一般 [P524] 「世間」的人天有情可見;現受用身,大集「眾會」中的大菩薩「可見」; 但佛的自性身,超越不思議,唯是佛的境界,「非」是「人天等」所能知「 見」。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