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中編之一『佛法概論』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第一節 有情的延續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對有情的觀察,不能單是橫的分析,他是生生不息地在 時間長流中生活著的,所以更應作豎的觀察。像一盞燈,能按時不斷的加油和燈 芯,他將繼續不斷的播放光明,成為一盞常明燈,否則就會息滅。有情是蘊、處 、界和合的生命流,不是這一期死了就結束,在因緣和會時,他將無限止的延續 下去。他的無限延續,也需要加油──因緣的資養。因此,由於因緣的離散,即 開顯寂然無生的法門。

  有情的延續,如燈一樣,必須不斷地加進新的動力。這是什麼呢?約一期生 命說,即是「四食」。如『雜含』(卷一五•三七一經)說:「有四食資益眾生 ,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 [P70] 食」。食是資益增長的意思,等於平常說的營養,能使有情維持延長其生命,而 且擴展長大。凡有資益增長作用的,都可稱為食。所以『阿含經』中所說的食, 並不限於四者,與因緣的含義相近。不過佛約資益有情作用最強盛的,特別的總 括為四食,為後代一般論師所稱引。佛曾說十句法,第一句即「一切有情皆依食 住」。這是說,一切有情延續維持其生命,都要依賴於食。此一論題,有針對外 道的重要意義。當時的苦行者,要求生死的解脫,而沒有適當的方法,僅能一味 的刻苦自己,甚至一天食一麻一麥,或但服水,或專食氣,苦苦的支持生命,以 求得解脫物欲的拘累,而達心靈的自由。釋尊在苦行時,也曾精苦到如此,等到 覺悟了苦行的徒然,於是受牧女乳糜的供養,資養身心,才能於菩提樹下完成正 覺的解脫。苦行者譏嫌釋尊的受食乳糜,懷疑釋尊的正覺,所以特地說此一切有 情依食而住的四食。這不但肯定了飲食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生死延續的動力何 在,怎樣才能完成解脫。

  

 四食

  一、麤搏食:應譯為段食,即日常茶飯等飲食。所食的,是物質的食 [P71] 料,可分為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要能資益增長於身心,才合於食的定 義。所以服食毒品等,不能資益而反損害身心,佛法中即不稱為食。有情一期生 存的延續,必要有段食,特別是這欲界的人間。沒有這,雖有別的資益──食, 也難於生存。如入定過久,由於缺乏段食,出定時即不能支持而死亡,這可見段 食對於人類的重要。以定慧的修持來說,如營養不足,身心過於衰弱,定慧也不 能成就。苦行者不知適宜的段食,對於生存及修養的重要性,所以會驚奇釋尊的 受食而得到正覺。要知道,段食不但直接的資益營養了肉體,有健康的肉體,能 發生健康的精神,所以也間接資益了精神。

  二、觸食:觸是六根發六識,認識六塵境界的觸。根、境、識三者和合時所 起合意的感覺,叫可意觸;生起不合己意的感覺,叫不可意觸。從此可意、不可 意觸,起樂受、苦受等。這裡的觸食,主要為可意觸,合意觸生起喜樂受,即能 資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觸食也是維持有情延續的重要因素。「人逢喜事精 神爽」,有些難治的疾病,每因環境適宜,心境舒暢而得到痊愈。反之,失意、 [P72] 憂愁,或受意外的打擊,即會憔悴生病,甚至死亡。近代的衛生學也說:樂觀的 心情,是身體健康不可缺的條件。又如修定的人,得到定中的喜樂內觸,出定後 身心輕安,雖飲食減少,睡眠減少,而身心還是一樣的健康。又如按摩,可以促 進身體的健康,也是觸食的作用。『中含』『伽彌尼經』說:「身粗色四大之種 ,從父母生;衣食長養,坐臥、按摩、澡浴、強忍……」。這坐臥、按摩、澡浴 、強忍等,說明了觸對於有情資養的功用。即使是不可意觸,如運動的感受疲勞 等,也可以為食的。所以『雜含』(卷一五•三七三)說:「觸食斷知者,三受 則斷」。

  三、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願,即思心所相應的意欲。意思願欲,於有情的 延續,有強大的作用。心理學者說:一個人假使不再有絲毫的希望,此人決無法 生活下去。有希望,這才資益身心,使他振作起來,維持下去。像臨死的人,每 為了昐望親人的到來,又延續了一些時間的生命,所以意思也成為有情的食。

  四、識食:識指「有取識」,即執取身心的,與染愛相應的識。識有維持生 [P73] 命延續,幫助身心發展的力量。「識緣名色」,為佛法中重要的教義,如『長含 』『大緣方便經』所說。經中佛對阿難說;人在最初託胎的時候,有「有取識」 。父母和合時,有取識即攝赤白二渧,成為有機體的生命而展開。「若識不入母 胎者,有名色否?答曰:無也」。「名色」,指有情的身心自體。這個自體,由 於識的執取資益,才在胎中漸次增長起來,而出胎,而長大成人。所以經說:「 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否?答曰:無也」。此識的執取,直到死亡的 前剎那,還不能暫離。假使一旦停止其執取的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結束,肉體 即成為死屍。所以佛說:「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有取 識對於有情資益延續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 四食,是佛陀深細觀察而揭示的,都是人世間明白的事實。四食不但有關於 現在一期生命的延續,即未來生命的延續,也有賴於意思食與識食來再創。如人 類,總是希望生存,願意長此延續下去。這種思願的希欲,雖或是極微細的,下 意識的,不必經常顯著表現的,但實在是非常的堅強熱烈。到臨死,生命無法維 [P74] 持時,還希圖存在,希圖未來的存在。一切宗教的來生說,永生天國說,都是依 著這種人類的共欲──「後有愛」而成立的。有情的生死相續,即依此愛相應的 思願所再創,所以說:「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雜含卷一0•二六0 經)。同時,有取識即與取相應的識,在沒有離欲前,他是不會停止執取的。捨 棄了這一身心,立刻又重新執取另一身心,這即是入胎識的執取赤白二渧為自體 。如獮猴的跳樹,放了這一枝,馬上抓住另一枝。此有取識的執持,是「攬他為 己」的,即愛著此自體,融攝此自體,以此為自,成為身心統一而靈活的個體。 對於有情身心的和合相續,起著特殊的作用。現代的學說,於維持一期生命的條 件,前三食都已說到,但對於意思食的資益未來,識食的執取,還少能說明。

  人類的生存欲──思食,以個體生存為中心。深刻而永久的生存欲,即「後 有愛」。又要求擴大永續的生存,即種族繁衍的思願。小自家庭,大至國族,人 都希望自家自族的繁衍永續;不但人類,即小至螻蟻,也還是如此。這種族生存 的延續欲,表現於有情與有情間的展轉關係中。佛法以人類為本,但並不專限於 [P75] 人類的說明,普遍到一切有情。低級的有情,有些是不必有父母子女同在的關係 ,所以雖有種族延續的事實,而都由本能的繁殖,常缺乏明確的種族意識。人類 可不然,幼弱時期很長,須賴家庭父母的撫養;生存的需要複雜,須賴同族類的 保護與互助,所以種族延續的意欲,也特別強烈。這延續種族生命的動力,即攝 於意思食。

  

第二節 有情的出生

 四生

  有情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一旦「本有」的生命結束,即轉為另 一新生命──「後有」的創生。從一切有情新生長育的形態去分別起來,可分為 四類,即胎、卵、濕、化──四生。胎生,如人、牛、羊等;卵生,如雞、鴨、 雀、鴿等;濕生,如蟲、蟻、魚、蝦等;化生,如初人等。佛說四生,是約有情 的最初出生到成長期間的形態不同而分別的。如胎生,最初的自體,必須保存在 母胎中,等到身形完成,才能離母體而出生。出生後,有相當長的幼稚期,不能 [P76] 獨立求生,要依賴生母的乳哺撫養。特別是人類,更需要父母師長的教養,才漸 漸的學會語言、知識、技能。卵生即不同,離開母體時,還不是完成的身形,僅 是一個卵。須經一番保護孵化──現在也有用人工的,才能脫卵殼而出。有的也 需要哺養,教導,但為期不長,多有能自動的生存而成長。濕生又不同,母體生 下卵以後,就置之不問,或早已死了;種子與母體,早就脫離關係。等到一定時 期,自己會從卵而出,或一再蛻變,自謀生存。從有情的出生到長成,胎生與母 體關係最密切,幼稚時期也長;卵生次之;濕生除了生卵以外,母子間可說沒有 多大關係,是最疏遠的,幼稚期也極短。胎、卵、濕生的分別,就依這樣的意義 而成立。化生,不是昆蟲化蝴蝶等化生,是說這類有情,不須要父母外緣,憑自 己的生存意欲與業力,就會忽然產生出來。從生長的過程說:胎生繁複於卵生, 卵生繁複於濕生,濕生繁複於化生。從產生所依的因緣說:胎生與卵生,必依賴 二性和合的助緣;濕生中,即有但以自身分裂成為新的生命;化生更不需此肉體 的憑藉,即隨業發生。依胎、卵、濕、化的次第說,化生應為有情中最低級的。 [P77] 但從來的傳說,化生是極高的──天,也是極低的──地獄,而且還遍於鬼、畜 、人三趣中。

  

 生命的由來與化生

  依佛典的記載,化生的主要證明,即「初人」在此界出 現,初人是從化生而有的。這與生命的由來,新種的由來問題,有重要關係。生 命或新種的從何而來?是一普遍的難題;就是近代的科學,對他也還感到困難。 如平常說的,先有蛋呢?先有雞?如說先有蛋,沒有雞,那裡來的蛋,不通!如 說先有雞,沒有蛋,也不會生出雞來,同樣的說不通。於是有人想像生命或新種 的原始,是由於神──耶和華或梵天等。神是最先存在的,也是最後的,萬有都 從他而創造出來。這樣,不問先有蛋,先有雞,都是神的創造品,一切生命由來 的問題,都解決了。神創造萬有的思想,確乎與生命起源的問題有關;因為不得 解決,所以歸於神的創造。但這是以先承認有這創造神為前提,渺茫而無稽的創 造神,無可徵驗,所以神造說不能成為可信的理由。近代的科學家,出發於唯物 論的信念,從人類、動物向前推,說是由植物進化成的,這樣的由植物推到無生 [P78] 物;這才建立起從無生物而生物,從植物而動物,而至人類的進化程序。但無生 物沒有自覺的意識現象,怎樣能進化到動物,到人類有明確的自覺意識?何以近 代不見有從植物進化為動物,或從人猿進化為人的事實?於是有的學者主張創化 說,以為在經常的延續中,有突變的創化,一種不經常的特殊的新生,世界有生 命有新種的發現。如先有一種類似雞的,在經常的延續中,突來個創化,產生雞 卵的新種。不承認創化,新種類的發生,成為不可能;生命由來的問題,即不能 圓滿解決。佛時,沒有那一比丘或那一人是化生的,說人類的化生,即約最初出 現這個世間而說。佛法雖不以為心靈由於物質的派生,也不以為生命是這一世界 的新品,心色是相互依存的無始存在。但據此小世界的情況說,世界初成,還沒 有有情,以後才有有情的發現。這最初出現的,即是化生人。所以化生應有二類 :一為比濕生更低級的有情;一為五趣有情各類的最初出現。約後一意義說,前 三者是經常的,化生是特殊的創化。 [P79]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