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下編之三『以佛法研究佛法』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二、佛教之興起與東方印度

一 東方與西方

  印度文明的開拓者,屬於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區域,都曾滲雜 了阿利安人的血統;每一思想,都曾受過阿利安傳統文化的熏陶。所以說到印度 文化,即無異是廣義的阿利安文化。西元前六世紀前後,阿利安文化在他的擴展 過程中,曾遭遇到有力的反抗;東方的非婆羅門主義,如佛教,耆那教等,都脫 離傳統的婆羅門教,建立他獨自的文化體系。此東方新宗教的勃興,自有複雜的 時地因緣;而非阿利安人(與不純粹的阿利安人)承受西來的文化熏陶,喚醒自 覺自尊的精神,要求宗教的種族的思想的平等與自由,實為此一時代的文化特徵 。印度文化而影響中國最深切的,即屬於此。 [P16]

  「印度的東方」,本為一不確定的名詞。依『正法念處經』(卷六十七以下 )的四分法,印度東方即指東經八十度以東,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依一般的五 分法,東印度僅有今阿薩密、孟加拉、奧里薩地方。本文,依釋迦時代東方人的 看法。印度文明的重心,在恆河流域。恆河發源於雪山的南麓,東南向流到缽邏 耶伽,與閻浮那河合流。此二河的上流,即西方阿利安人創開的婆羅門教大成的 地方。從此一直向東流,到瞻波以東,又斜向東南流,會合了從西藏來的布拉馬 普得拉河,構成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流入孟加拉灣。此二河合流,即今孟加拉 地方。依佛教的傳說,實為東方非阿利安文化的孕育地。恆河中流的波羅奈,即 現在的貝捺勒斯,可作為東西的交界處。

  

二 婆羅門眼中的東方

  「婆羅門乎!勿去東方!免與婆羅門之尊嚴有損」!拘羅地方的婆羅門,曾 在他們的典籍中,有過這樣的告誡。因為在西方婆羅門國(即拘羅)的婆羅門看 [P17] 來,東方雖有阿利安人,但已失去血統上的純粹,即曾與東方的土著相混合。如 摩竭陀人,毘提訶人,毘舍離人,都不能算是純正的阿利安人。波羅奈以東的民 族,含有大量非阿利安的血統。因此,宗教、社會、語言等,都顯出非婆羅門文 明的傾向。東方的民族,無論是阿利安、非阿利安,都沒有能像西方阿利安人那 樣的尊敬婆羅門。如婆羅門進入東方,必不能維持他無上的尊嚴;最好還是不去 。不過,東方情調的印度文明,正在繼長增高,婆羅門也不得不起而追求了。

  婆羅門教的三大教綱,即是「吠陀天啟」、「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 。印度的東方人,對於吠陀,已缺乏堅強的信念。婆羅門教,以為吠陀是天(神 )啟的,由古代聖者傳述下來。吠陀的語法,即是神的語法,即是阿利安人所用 的語言。宗教與語言的密切結合,加強了宗教的信仰。然因阿利安人的散居各處 ,每與土著民族混合,語言上到處有很大的差別。當時,東方已不能說純粹的梵 語,如不能說R而代以L。摩竭陀及毘舍離一帶的方言,近人考證的意見,以為 近於拍拉喀利語;後來又分化為拍拉喀利語與巴利語等。巴利語是佛教所用的語 [P18] 言;拍拉喀利是耆那教所用的。因到處方言的不同,影響了婆羅門教「吠陀天啟 」的權威。約在釋迦時代的前後,西方的婆羅門學者,已注意到此,開始語文的 整理工作。如『式叉論』的聲調學,『闡陀論』的音律學,『毘伽羅論』的文法 學,『尼祿多論』的吠陀難句釋:從西元前五世紀的耶斯卡開始,到前四世紀的 波你尼大成,種下了後來婆羅門教復興的機運。這即是根據吠陀以來的語法而加 以整理完成的雅語。當時,因語言的不同,搖動了吠陀的權威。如佛教,因到處 流行,雖不禁止西方信徒的使用雅語,但對於各處的方言,一樣的尊重:「聽隨 國音讀誦,但不得違失佛意」(五分律卷二十六)。釋尊與摩竭陀一帶信徒所使 用的語文,在西方系(如舍衛城阿臘脾)的信眾看來:「我諸聖者不閑音律,逐 句隨文,猶如寫棗置之異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四)。然而這並不是 佛教的遺憾,反之,對於雅語成癖的人,要加以呵斥。像闡陀音律的混入佛法, 還要加以嚴格的禁止(五分律卷二十等)。語言為婆羅門教的武器之一,但一到 東方,便不能受人的尊重。 [P19]

  關於社會的組織,印度西方,依婆羅門四姓的規定,婆羅門至上,為一最高 的特殊階級,他是從梵天口中生的,宗教的權威,支配一切,決定一切。但在東 方,四姓的階級,雖也已存在;宗教師婆羅門的地位,卻已被降落,由剎帝利的 士族,領導一切。這就是政治與權力第一,宗教與思想,受政治的指導。這一變 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同時也因為東方的民族複雜。東方的阿利安人,呼 吸到東方的空氣,不大願意接受婆羅門的支配。非雅利安人,也一族一村的在各 自為政,且已走向王朝統一的路向。新宗教與新思想,都在東方王朝的愛護下興 起,射出反婆羅門教的光芒。就是早一期的奧義書,所有梵我不二論,輪迴業感 論的教義,也不是婆羅門教傳統學者的產物,而與東方的王朝有關。如『布利哈 德奧義書』(六•二)說:「此義(輪迴),直至今日,婆羅門猶未知之,故世 界政治之權,歸於剎帝利」。在這樣的社會組織下,婆羅門階級惟有屈服。為了 保持尊嚴,只有不到東方去的一策。

  婆羅門教主要的儀式,是祭祀。在『夜柔吠陀』中,已有祭祀萬能的傾向; [P20] 『梵書』的思想更極端。祭祀,主要是犧牲的血祭,這本是漁獵時代的遺制。但 在東方,一方面是農業的發達;一方面,愛護生物的思想特別濃厚。所以傳統的 血祭,被看作不徹底,看作無意義,甚至看作不道德。「不殺生」已成為奧義書 的德目之一。後來在東方興起的佛教,耆那教,阿耆毘迦外道,都嚴格的禁止殺 生。這重視宗教的實質,輕視儀式,與慈悲思想的發達,直接影響到婆羅門的宗 教。離去宗教,負宗教專職的婆羅門,也自然受到冷落。東方摩竭陀一帶的文明 ,有他的特色,無怪乎正統的婆羅門,把摩竭陀一帶,看作異教的地方。

  

三 瞻波中心的古印度

  恆河下流,東南向流入大海。在恆河西南岸,有瞻波大城,這是古代央伽國 的首府。釋尊時代的瞻波,約在現在的Bha^galpur附近。然依『西域記』(卷十 ),佛世瞻波的億耳因緣等,都被寫在伊爛拏缽伐多國,瞻波還在東面三百里的 地方。從此向東看,河流,氣候,物產,都適宜於文明的孕育。東方最先出現的 [P21] 像樣民族,傅說在瞻波,這是早在西方阿利安文化未來以前獨自開展的。印度從 來就缺乏明確的歷史,何況是古代?何況是向來被西方阿利安人忽略的東方?然 依古代東方人的傳說,還能了解東方的大概。如『長阿含』(卷二十二)『世記 經』說:「爾時,先造瞻婆城,次造伽尸婆羅奈城,其次造王舍城。……以此因 緣,世間便有城郭、郡邑、王所治名」(又見大樓炭經卷六,起世經卷十,起世 因本經卷十)。這是佛教所傳的社會發展故事,以為此世界的城郭,瞻婆城最早 ,後造伽尸的波羅奈城,到最近才造王舍城。在說明世間初有夫婦的結合時,插 入這開始建築房屋的傳說。這當然是印度東方民族所知道的世界,是他們的傳說 。這一古代的傳說,不但透示了印度東方文化的孕育地,還說明了古代國族興起 的前後。從瞻婆而開展的故事,『西域記』(卷十)的瞻波國中,也有說到:「 在昔劫初,人物伊始,野居穴處,未知宮室。後有天女降跡人中,遊殑伽河(即 恆河),濯流自媚。感靈有娠。生四子,分王瞻部洲,各擅區宇,建都築邑,封 疆劃界。此(瞻波)則一子之國都,瞻部洲諸城之始也」。天女的傳說。是民族 [P22] 起源故事的假託,以說明王族的尊貴。這一傳說,也說明瞻波是城郭的最初建築 者。雖然瞻波是四國的一國,但他是城郭的初建者,又將這一故事敘述於瞻波國 中,實可以看作:瞻波文化開啟,引起附近城邦的分立。四國為同母的弟兄,表 示四國間血統的同源。此一傳說,直率的以瞻波為世界城郭的初建者,與西方的 文化無關。傳說者的意境中,東方國族,實從瞻波一帶而開發自己的文化,這是 東方的傳說。『西域記』的著作雖遲,但這一傳說,最遲在阿恕迦王時代(西元 前三世紀)以前,已經存在,因為『長阿含』(卷五)的,『典尊經』已有此記 載,而且還更為翔實明白。經中假託梵天王的傳說:「過去久遠時世有王名曰地 主,第一太子名曰慈悲」。慈悲太子的登位為王,得六位大臣的助力不少,因此 分封六大臣,總為七國。「分此閻浮提地以為七分,……王所治城村邑郡國,皆 悉部分」的,是大典尊焰鬘。這一傅說,與西域記大體相同。現在要注意的,是 開始分王造城的傳說,尤其是七國七城的偏於東方。雖慈悲王的治地,不知道是 七國中的那一國,然依宋施護異譯的『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所說:「中央 [P23] 境土多人聚處,梨努王(即慈悲Ren!u音譯)居」看來,七國的中央,無疑的 是瞻波。現在把七國七城總敘出來,再分別考察他的所在地。七國,如經上說: 「檀特伽陵城,阿婆(一作波)布和城,阿槃大天城,鴦伽瞻婆城,數(一作藪 )彌薩羅城,西陀路樓城,婆羅伽尸城,盡汝典尊造」。

  檀特Dantapura伽陵城Kalin%ga,施護異譯作「迦陵國捺多布囉 城」。伽陵即羯陵伽,確為古代東方的大國,約擁有今Maha^nadi河流域,延長 到南北。阿恕迦王灌頂九年(西前二六0),曾舉兵討伐此國。『西域記』(卷 十)說羯陵伽在烏荼國(奧里薩地方)西南二千多里。玄奘所見當時的羯陵伽, 偏在 Goda^vari^ 河以東,決非古代羯陵伽大國的全部。『正法念處經』(卷六十 八)敘述南方諸國的次第,迦陵伽與耽婆婆帝相接。『起世經』等說到古代的王 統(參看下節),也總是在怛摩梨多以後,接著說迦陵伽的檀特富羅城。耽婆婆 帝『西域記』(卷十)作耽摩栗底,即現在的Tamluk,在Selai河與Hughli 河的合口處。可見古代的迦陵伽,沒有『西域記』所說的那樣深入西南;他的北 [P24] 部,約兼有奧里薩一帶。此國的衰落,『西域記』(卷十)說:「羯陵伽國,在 昔之時,氓俗殷盛。有五通仙,棲巖養素,人或凌觸,退失神通。以惡咒術,殘 害國人,少長無遺,賢愚俱喪。人煙斷絕,多歷年所,頗漸遷居,猶未充實,故 今此國人戶尚少」。此仙人毀國的傳說『正法念處經』(卷六十八)即作「復有 一國,名檀荼迦,其土縱廣二十由旬,空曠無人(昔仙人瞋故令國空也)」。檀 荼迦即檀特,『念處經』雖把他看作另一國土,但他曾為古代迦陵伽的首都所在 地。他的所以毀滅,大抵是遭受地震或火山爆發的厄運。然迦陵伽的沒落,不僅 是天災,還有人禍,阿恕迦王的征伐迦陵伽,實造成慘絕人寰的痛事,如摩崖訓 十三說:「征服羯陵伽時,係虜十五萬,殺者十萬,死者倍之。……羯陵伽往有 無數人民,殺傷、死亡、係虜,存者百一千一而已」。此古國雖已沒落,然在摩 竭陀王朝統一以前,曾有過一期的繁榮。依傳說看來,迦陵伽實為東方民族南遷 的一支。

  阿波Assaka布和城Potana與阿槃Avanti 大天城 Ma^his!mati^ [P25] ,施護異譯作「摩溼摩迦褒怛那城,晚帝那國摩呬沙囉城」。阿波,在佛典中 並不是生疏的。十六大國中也有:如『長阿含』(卷五)『闍尼沙經』作「阿溼 波」,宋法賢異譯的『佛說人仙經』作「阿說迦」,又『中阿含』(卷五十五) 『持齋經』作「阿攝貝」,宋代異譯的『優陂夷墮舍迦經』作「阿波耶」。十大 王族中也有:如『長阿含』(卷二十二)『世記經』作「阿葉摩」,晉法立等異 譯的『大樓炭經』(卷六)作「阿波」,『四分律』(卷三十一)作「阿溼卑」 。在這些音譯中,惟『人仙經』的阿說迦,合於巴利文的Assaka。其他,原文 即顯然不同,應是AssapuAssapuka。p轉為m音,所以作「摩」。阿槃, 即阿槃提,十六國中也有,尤為佛教界熟悉的地方。阿溼波與阿槃提,本為兩國 ,十六國中也如此。他雖是同源異流,但確已分為兩國,分頭發展到彼此不通了 。上座系的律師們,把阿溼波與阿槃提看作一處,於是古代阿溼波的地位,被遺 忘了,這是不可不辨的。『雜阿含』(卷九)二五五經與(卷二十)五四九經, 說到摩訶迦旃延,遊化到阿槃提。上座系的廣律,有摩訶迦旃延教化億耳的故事 [P26] ,地點即在阿槃提。巴利『大品』的阿槃提,漢譯的『五分津』(卷二十一)作 「阿溼波阿雲頭」;『四分律』(卷三十九)初作「阿槃提」,下文又作「阿溼 婆阿槃提」;『十誦律』(卷二十五)作「阿溼摩迦阿槃提」;『根本說一切有 部毘奈耶皮革事』(上)作「阿溼婆蘭多迦」。上座系律典把「阿溼波」與「阿 槃提」看作一地,已明白可見。所以律典所說的「阿溼婆阿槃提」等,實在是指 摩訶迦旃延所住的阿槃提,與布和城所在地的「阿溼波」國無關。『善見律毘婆 沙』(卷二)說:阿恕迦王時,派遺傳教師曇無德到阿波蘭多迦去布教。此阿波 蘭多迦,即是律家所傳的阿溼婆蘭多迦(即阿槃提)。羽溪了諦的『西域之佛教 』,以為「阿婆蘭多迦,蓋指旁遮普以西,印度西陲之地」。他大概依『大唐西 域記』(卷十一)所說,把阿軬荼國看為佛世的阿槃提了。鄧永齡的阿輸迦王傳 略,以為「阿波蘭多迦在孟買北岸」。然詳考律家的本意,阿槃提即阿波蘭多迦 ,不但不在旁遮普以西,而且還應該遠在孟買的東北。如『僧祇律』(卷一)說 :「有城名波羅奈,國名迦尸;時南方有阿槃提國」。波羅奈即現在的貝拿勒斯 [P27] ,阿槃提卻在此地以南。『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七)說摩訶迦旃延的故鄉時, 也說:「閻浮南天竺地,有一國土,名阿槃提」。『佛本行集經』屬於曇無德部 ,也就是出於派往阿波蘭多迦布教的曇無德之後。曇無德部與大眾部,都說阿槃 提在南方,這實在是值得尊重的。阿槃提在南方的那裡?『佛本行集經』(卷六 )曾說:「彼摩波槃提國(十六國之一),有優闍耶那城」。此摩波槃提,即是 阿槃提,因為『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七)起初說摩訶迦旃延是阿槃提人。又說 :「時(迦旃延家鄉的)南方有一城,名優禪耶尼。去城不遠,有頻陀山」。綜 合這兩節文,知道阿槃提就是摩波槃提,是國名。優闍耶那即優禪耶尼,是阿槃 提的王都,地點在頻陀山以北。優闍耶那,或譯作優禪尼,優善那。蓮華色比丘 尼的故鄉,也是在那邊。他與迦旃延同樣的從那邊先到波羅奈,再到王舍城。『 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五)「五王品」,說五王共論五欲的勝劣,其中有優陀延 王。「聽法品」(卷二十八)也說到五王,有「南海之主優陀延」,優陀延王, 就是南方優禪尼城的王。『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中,南印度有鄔闍衍那國, [P28] 這是以都城為國名,即是阿槃提鄔闍衍城,即現在的Ujjeni。這就是釋迦時代的 阿槃提與優闍耶尼城了。從方位看,他在頻陀山北麓,在南印度,在波羅奈的西 南。從地理看,鄔闍延那的「土宜風俗同蘇剌陀」(即現在的蘇拉特),而蘇剌 陀國的「地土鹹鹵」,與律典中阿槃提的「多有沙石棘刺」。也完全相合。律家 所說的阿波蘭多迦,即阿槃提,起初確是指此地而說的。等到佛法盛行到西北方 ,才誤以西印邊陲的阿軬荼為阿槃提,以為就是迦旃延教化億耳的地方。然這還 是釋尊時代的阿槃提;七國七城的阿槃提,應該以大天城為首府。『西域記』( 卷十一)說:鄔闍衍那國東北千餘里,有摩醯溼伐補羅。摩醯溼伐,義譯大自在 (天),恰好是大天的對譯。古代阿槃提的重心,應即是此地(古代的大國,西 域記每分為數國,如央伽即是一例),約在今中央印度的東部。阿槃提族,是沿 恆河南岸,頻陀耶山北麓而西進的一支。

  上座系的律者,雖把阿溼波看作阿槃提,但阿溼波的所在地,應在阿槃提以 外,另行求索。道宣『釋迦譜』說:阿溼波的意義是「馬」,馬國與馬邑,確也 [P29] 是經中所說過的。『中阿含』(卷四十八)『馬邑經」說:「佛遊鴦騎國,與大 比丘眾俱,往至馬國」。馬邑,巴利文作Assapuraassa(馬)與pura( 城)的結合語,也即是阿溼波。鴦騎,即鴦伽或央伽,為恆河下流的大國,瞻波 城是他的首府,所以『典尊經』說「鴦伽瞻婆城」。如『西域記』(卷十)的伊 爛拏缽伐羅,瞻波,羯朱嗢祇羅等國,釋尊的時代,都泛稱「央伽人間」。阿溼 波(馬邑)在釋尊的時代,也是屬於央伽的。但在古代東方七國的時代,與央伽 分立。據此,可推知阿溼波在恆河下流的地方了。阿溼波在東方,經中還有可以 引證的。『正法念處經』(卷六十八)說到東方的諸國中,除鴦伽等以外,有「 安輸摩」,安輸摩即阿溼波(阿葉摩)的異譯。此外,『長阿含』(卷十二)『 大會經』中說:「毘波蜜神,住在馬國,將五百鬼,皆有神足」。這住在馬國的 毘波蜜神,巴利文作Vessamitta,對音應作毘沙密多。『增壹阿含』( 卷十四 )「高幢品」(二),有釋尊降伏「毘沙」惡鬼的故事。佛把毘沙惡鬼降伏了, 反成為佛教的護法神。此毘沙,應即是馬國的毘波(沙)蜜神。『增壹阿含經』 [P30] 說毘沙鬼在拔祇國中,似乎與馬國不同。然拔祇族為恆河以北,雪山以南的主要 民族(下詳),他向東伸展,確與央伽相接。此古代獨立的阿溼波國,佛世屬於 央伽,或也曾屬於拔祇。他在恆河下流的東北(在河南,即不能與拔祇相關), 是可以斷言的。向恆河下流的北方看,今有阿薩密Assam,與阿溼波(阿葉 摩)的原音全合,東方的古國,這是其中重要的一國。

  鴦伽瞻婆城,上面已有說到。施護譯作「摩伽大國瞻波大城」。釋尊的時代 ,鴦伽屬於摩竭陀,所以說摩伽瞻波城。但此東方古代的七國,遠在摩竭陀興起 以前;宋施護的譯本,是後人妄改的,不可信。

  「數彌薩羅城,西陀路樓城」,施護譯作「蘇尾囉國勞嚕迦城,彌體羅國尾 提呬城」,彼此略有出入。依經中常見的國名地名來說,宋譯較為妥當。蘇尾囉 即數彌;十六大國中也有,異譯作「蘇摩」,「速摩」。此蘇尾囉,即梵語須彌 山(Sumeru)的音譯,古人也有譯為蘇彌羅的,即現在的喜馬拉耶山(此山,理 想化為須彌山,為世界的中心;實際的即譯為雪山)。然此中所說的數彌,不指 [P31] 山而指山國的部族。阿恕迦王派遣的傳教師中,有末示摩等到雪山邊地(蘇彌羅 是梵語,巴利語作Himavanta),即是此國。此國即今尼泊爾(應在尼泊爾東南 境),已成學界的定論。又如『長阿含』(卷十五)的『種德經』、『究羅檀頭 經』,所說六族信佛的記述中,也有此族。六族是:「釋種、拘利、冥寧、跋祇 、末羅、酥摩」。此信佛的六族,並在恆河以北,沿雪山一帶。而且六族的敘述, 也還是從西而東的。酥摩族即蘇彌國族,在十六國等敘述中,總是敘在末羅以後 。末羅,即拘尸那城的民族,地近雪山,維遜Wilson以為在現在Gorakpur 河東三十五英里處。蘇摩國族更在其東,這很可以明白他的地位了。此雪山邊地 國族的大城勞嚕迦,未詳。但此外另有一修摩,『藥叉名錄輿地考』說:「考十 童子讚卷六,恆河口著名的海港耽摩栗底,即在修摩境內」。這修摩是三摩呾吒 的簡稱,與雪山國族的蘇摩,決不可相混。『雜阿含經』(卷三十)八六0經也 曾說到:「從殃伽至修摩,從修摩至分陀羅」。分陀羅在今孟加拉與奧里薩的邊 界。分陀羅與殃伽之間的修摩,應該也是三摩呾吒。至於彌體羅國(即薩羅), [P32] 十六國中譯作密[口爾]沙,實即有名的彌絺羅,異譯作寐洟羅、彌尸羅、彌尸利、彌 悉利、寐鬚羅等。依『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經』所說,彌絺羅是城名, 屬於毘提訶國。他的地點,依『西域記』(卷七)所說的大天捺林,可知他在毘 舍離西北不到二百里,即今Tirhut地方。此一國族,即摩竭陀國的前身,他的 領域,可能伸展到恆河以南。宋譯的彌體羅國尾提呬城,似為尾提呬國彌體羅城 的誤譯。尾提呬,實即毘提訶(或作韋提希)國,此為古代文化燦爛的古國。經 律中常傳說古代大天王的故事,即是毘提訶國,彌絺羅是他的政治中心。八萬四 千王的古國,是東方國族中富有政治傳統的國家。解體以後,政治力量縮小到彌 絺羅城(印度的政治,每每大王國解體以後,仍能保持他固有的小國,不過轉而 屬於另一大王國。限度內的政治自由,仍然存在),所以在十六國中,就稱為彌 絺羅國。七國七城為更古的國際局面,我以為這必是毘提訶國的彌絺羅城。

  伽尸Ka^si婆羅城Va^ra^n!asi^,宋譯作「波羅奈國迦尸大城」,在恆 河中心,即東西的交流點。此七國七城,作一綜合的觀察,即看出他為純東方的 [P33] 。所謂七國分王世界的傳說,實只是早期東方人所知的世界。這一幅國際形勢圖 ,還在摩竭陀、釋迦、跋耆諸國族興起以前,根本沒有理會阿利安人的西方。自 然,在此傳說中,還是帶有西方文明的痕跡,如剎帝利、婆羅門等名詞,但此可 能是傳說中間所羼入的。從這瞻婆中心而分王造城的傳說,去理解此東方民族分 布的情況。即可以看出古代東方國際的清晰面目。恆河下流為中心的是鴦伽;東 北是阿溼波(向東)、蘇摩(北而西向),西南是迦陵伽(沿海岸南下)、阿槃 提(沿頻陀耶山北麓西進」,沿恆河西進的是迦尸(南)與毘提訶(北)。古代 的迦陵伽與阿槃提,上來已證明他沒有後來那樣的深入西方與南方。阿溼波,直 到釋尊的時代,還離鴦伽不遠,屬於鴦伽,似也還沒有深入到現在的阿薩密。自 西方的威力東來以後,沿恆河的東方國家,受阿利安文化最深;而南系與北系, 被逼得更南更北,居住於山林或沙鹵地帶。這一傳說,係東方人所傳說的古代東 方,是毫無疑問的。 [P34]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