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集下編之三『以佛法研究佛法』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佛元八世紀以降,祕密教日見風行,以身語意三密相應行,求得世出世之成 就果也。密咒遠源於吠陀之咒術,信咒語有神祕之能力;藉表徵物與咒力,以利 用神鬼精魅,俾達其目的。表徵物及密咒,乃至身體之動作,常若有神力於其間 者。咒法之作用,分「息災」、「咒詛」、「開運」,或加「幻術」為四類,此 與祕密教之「息災」、「調伏」、「增益」,大致相同。原印度文明以『梨俱吠 陀』為本;次組織補充之,成為『沙磨』、『夜柔』二吠陀。是三者,雖崇事神 權,而末流成「祭祀萬能」,意象尚稱高潔,總名之曰「三明」。別有「阿闥婆 [P132] 吠陀」,以咒術為中心,乃鬼魅幽靈之崇拜,用以適應低級趣味者。釋尊出世, 斥婆羅門三明,而猶略事含容。於咒法、幻術,則拒之惟恐不及。『雜阿含』云 :「幻術皆是誑法,令人墮地獄」。巴利藏之『小品』,『三明』、『釋塔尼波 陀經』,並嚴禁之。其後,「阿含」、「毘奈耶」間有雜入,然見於現存經律者 ,以治病為主。佛滅二百年,分別說系之法藏部,推尊目連,盛說鬼神,始傳有 「咒藏」之說。
大乘佛教與祕密,無必然之關係,然大乘佛教之興起,則確予祕密思想以活 躍之機。大乘仰聖者功德之崇高,昔之世出世善並由自力以致之者,今則佛力無 量,菩薩願大,他力加持之思想乃勃興。菩薩遍入六道,龍、鬼、夜叉中,自應 有菩薩存在。而佛弟子之編集遺聞,融攝世俗,既以魔王及外道師宗多菩薩之示 跡,又以天龍、夜叉之護法,而謂傳自夜叉或龍宮。魔王、外道、天、龍、夜叉 與菩薩同化之傾向,日益顯著。如梵童子之與文殊,因陀羅之與普賢,摩醯首羅 天成佛之與大自在天,其顯例也。其中,尤以夜叉為甚。夜叉本為達羅維荼民族 [P133] 之神群。佛世傳有金剛力士護佛,『密跡經』即謂其為大菩薩,以護持千佛之佛 法而示現夜叉者。說『十地經』之金剛藏,亦夜叉之一。『大智度論』謂夜叉語 音隱密雜亂不易知,此與密咒之密有關。夜叉手執金剛杵,金剛乃常住不壞之寶 物,因與真常論特相契合。自中印法難,安達羅王朝之文化大啟,大乘由此而勃 興,夜叉即於此菩薩化。後之傳密法者,謂龍樹開南天竺鐵塔,見金剛薩埵而後 傳出;密典多以祕密主或金剛手為當機者,其間之關係,固顯然可見也。大乘佛 教之演化為密教,雖千頭萬緒,而菩薩與外道、龍、鬼、夜叉之合化,為一特要 之因素也。
『般若』、『華嚴』之字門陀羅尼,亦予秘密法以有力之根據。大眾部「苦 言能助」,開音聲佛事之始。至字門陀羅尼,則藉字母之含義,聞聲思義,因之 悟入一切法之實相。如「阿」字是「無」義,「不」義,聞唱阿字,即悟入一切 法本不生性;此深受婆羅門聲常住論之影響也。其初,猶以此聞聲顧義為悟入實 相之方便,繼則以文字為真常之顯現,以之表示佛德及真常之法性矣。以此昔之 [P134] 密咒,用以為「息災」、「調伏」、「增益」,後則以密咒為成佛之妙方便。「 阿字本不生」,固為其重要理論之一。
龍鬼神祕之思想,雖逐大乘道而漸盛,然初期大乘經中,助佛揚化及受化者 ,多為人身菩薩,猶以入世利生、深智悟真為本。此期之經典,密咒之成分漸多 ,然多用以護持佛法,未視為成佛之道。且此項密咒,亦多後代增附之。如『般 若經』本無咒,雖說「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是一切咒 王」,實以喻讚般若之特尊。後人集出「學觀品」要成『般若心經』,則加以「 即說咒曰」云云。『法華經』本無咒,而「囑累品」以後之附編者,有「陀羅尼 品」。『仁王經』、『理趣經』本無咒,唐譯則有。凡此皆足以見初期大乘之猶 未太濫也。
密教亦稱瑜伽教,與瑜伽者之關切特深。詳解脫之道,唯八正道,即三增上 學。以正見、正思之慧學為眼目,以正語、正業、正命之戒學為足。必心懷明潔 ,行止無瑕,而後以勇猛精進心,因正念以入正定(定學)。止觀相應,乃得斷 [P135] 惑證真。斷證有賴於禪定,而佛法不以禪定始,亦不以禪定為尚,取其攝心明淨 而已。否則,離戒慧以入禪,未有不落魔外蹊徑也。佛世言禪定,推二甘露門, 此皆印度常行之禪法,而佛資以為攝心之門。初以不淨觀,厭心切者多自殺,乃 教以安般念,即以調息為方便而繫心入定。「風」、「脈」等瑜伽,即此安般之 餘,而戀世心切者,末流乃與方士家言合轍。靜居入禪,其戒行不淨,慧眼不明 ,動機不正或不善用心者,常有種種身心病生,有種種可喜可怖境界現前。正本 清源,莫如戒慧。或者不務本而逐末:懸聖賢像、善神像,燒香散華以求護衛者 有之;論宿曜吉凶,時日祥忌,山水利害,以求解免者有之;藉咒力、表徵物, 請護法神以驅鬼魅者有之。禪病日深,神祕之風日熾。昔佛之世,弟子以不見佛 為苦,夜行獨居而有怖畏者,佛嘗教以念佛、念天。念佛陀之智慧慈容;或念行 善者必昇天,我既行善,復何所畏!以此強其意志,慰其脆弱之心。禪者怖畏多 ,念佛乃為其要行,發為念佛三昧。不僅念佛之悲智,而多念佛之相好,住處之 莊嚴(淨土);求於此三昧中,佛為現身說法。所念者不僅佛陀,諸菩薩亦為觀 [P136] 想之境。殆佛與天混融之勢成,觀想夜叉等為本尊而求成就之密法乃出。瑜伽師 初出虛妄唯識論,又伴真常唯心論而大出密法。南北瑜伽者合流,三密瑜伽之教 乃盛行矣!
祕密法雖逐大乘而起,然獨立而成所謂呾特羅乘,則遠在其後。密乘學者欲 託古以自厚,乃謂昔已有之,且大宏於龍樹。於佛教名德,如提婆、無著輩,莫 不引以為密乘大師;傳說之紛雜,亦已極矣!西藏傳密乘有事部、行部、瑜伽部 、無上瑜伽部──四部。我國舊傳之密乘而流入日本者,有胎藏、金剛二大部, 此二與行部、瑜伽部相當。無上瑜伽部後出,始宏於波羅王朝,趙宋曾略出數部 ,間有被禁不行者。事部則與日本所謂二大部外之所謂「雜密」者大同。自理論 言之,胎藏界明本具之真常心性;金剛界則詳於真常本淨性之修顯,並與真常唯 心論之大義合。「雜密」則罕言理性,其修無相瑜伽,亦即妄以明空,不與天色 [P137] 身觀相合,真常之色彩不深。言組織,雜密常聚佛菩薩鬼神於一堂,未若胎藏界 等組織嚴密,秩然有序。其行法中,結壇場,重供設,誦咒結印,詳於事相而略 觀想。其觀想本尊,則召請一外來之本尊而觀之,修畢則送之還,未直觀自身即 佛也(大都如此)。於祕密教之發展中,事部乃其未臻圓熟之初型,其流出實先 於真常唯心論之盛行。佛元七世紀之末,(晉永嘉中)帛尸梨密多羅,即以善持 咒術稱,來華譯出『孔雀明王』、『灌頂神咒經』矣。初期之雜密,與北印之瑜 伽師有關。『西域記』謂北印烏仗那人,「特閑咒術」;秣底補羅亦以深閑咒術 著稱。西藏傳僧護以前,祕密法不無流行,烏仗那人多有得持明位者。初期來華 傳譯密典與精閑咒術者,多北印及西域之龜玆人。龜茲之帛尸梨密多羅,善持咒 術,無論已。佛圖澄姓帛,再到罽賓,亦「善誦咒術,能役使鬼神」。餘如北印 菩提流支之兼工咒術,烏場(即烏仗那)之那連提耶舍,健陀羅之闍那崛多,且 於隋世廣出咒典。沿雪山而住之瑜伽師,內有所見於定境,外有所取於民俗之咒 術,以之自護,以之教他,事部乃漸行。 [P138]
密乘之流布,常途多託始於龍樹,其初指『大日經』而言,請一論龍樹師資 之傳承。什公來華,惟傳龍樹、提婆,青目等之傳承不明。『付法藏傳』謂提婆 弟子羅!7畝羅;真諦傳羅!7畝羅以常樂我淨釋八不,性空者之轉入真常,可考見者, 自此人始。西藏傳羅!7畝羅弟子有龍友,龍友弟子僧護。龍友之與龍樹,傳說頗為 紊亂。龍友之師為羅!7畝羅(跋陀羅),俗乃傳龍樹之師亦為羅!7畝羅,其訛傳蓋可 想見。又傳說與提婆同時,有本名如來賢而稱為龍叫(即『楞伽經』中之龍猛) 者,弘傳唯識中道。龍友、龍叫與龍樹之傳說相雜,而有龍樹傳密之說。以各種 記載觀之,龍友弟子僧護時,行部始顯然流行於世。有龍智者,傳為龍樹弟子。 或言玄奘於北印磔迦國所見之長壽婆羅門,即龍智其人。略後,勝天弟子毘流波 ,月稱弟子護足,亦從龍智學。唐開元來華之三大士,並自稱受學於龍智。密學 之盛,與此老關係之深,可以見矣!龍智年壽極長,傳出龍樹,殆即龍友或龍叫 弟子歟!事部乃咒法發展之雛形;其融攝真常之深理,以三密為行法,組成事理 圓具之密典,疑即龍叫、龍智其人。 [P139]
行部之流行較早,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三句義 為大本。明十緣生句,頗類於『般若』之說。然菩提心指自心本具真常性德,方 便則多明隨機適化之行,可謂真常化之般若也。瑜伽部之『金剛頂經』,明五智 成身,蓋後於唯心論之盛行。行部、瑜伽部之流行,已漸自北印而移入南中。後 期之性空者,佛護、清辯宏法於南印,並轉入密乘。『西域記』謂清辯入那羅延 窟,實即學密之謂。中印之月稱、智藏,下至靜命、蓮華戒,亦無不學密。無著 學系之遊化南中者,如陳那、護法、法稱輩,西藏並傳其與密有緣。唐代來華之 傳譯密典者,亦以南印,尤以中印度為多。蓋時祕密之思潮,立本於真常、唯心 、圓融、祕密、他力、頓成,融性空與唯識之學而無所不可。空有之交諍,僅供 祕密者之莊嚴而已。初無所偏於二家,其力崇中觀,則以龍智而下,性空者多入 密有以致之。
行部與瑜伽部之成立,在融攝世俗邊,可謂佛梵之綜合,此於胎藏界、金剛 界之曼陀羅可知。惟其中有可注目者,即以在家菩薩(天人)形之大日如來為中 [P140] 心,以金剛手等護翼之,釋迦及阿羅漢等,則退列於外圍。蓋以密者之見,印度 之群神,自其本地言之,並佛菩薩之示現,為大日如來之內眷屬、大眷屬。應化 身之釋迦及其眷屬,轉望塵而莫及。以在家菩薩為中心,本大乘佛教必至之勢。 顯教之文殊、淨名,以及諸大菩薩,無不有越出家聲聞眾而上之之概。惟祕密者 以在家佛教之立場,不能發為入世濟眾之行,而融合世俗之神教,猶敢輕究竟之 解脫道,唱釋迦不得成就,請教於天上之大日如來而後能證入之說,不能無感於 尊卑之倒置耳!舊傳羅!7畝羅跋陀羅,即婆羅門學者娑訶羅,而龍智亦一長壽婆羅 門。此時之佛教,常以佛化之婆羅門學者為其先導;其精神固已非僧非俗,亦佛 亦梵矣!
雖然,行部與瑜伽部,猶以人形之大日如來為中心也。次以密乘行者,於胎 、金之圓融大法界中,特契於金剛明王。以大貪樂為攝引,大忿怒為折伏;大貪 大瞋而大慢,觀自身即本尊而修之。其中心之崇拜,為羅剎、夜叉,求其如大日 如來之人形,亦不易得矣。於此,吾人於古人之心境,似應有所諒解也。印度為 [P141] 神之世界,一切在神祕氛圍中。初以佛教之行而少衰,中印法難後,又漸復其繁 榮。佛教以大乘入世之融攝,多少傾向於他力。迨笈多王朝興,婆羅門學者以梵 我論為本,予人格神以論理之根據,增強溼婆、毘紐、梵天之信仰;下至一切世 俗迷信,無不兼收並蓄,蔚成時代潮流。以反吠陀而興之佛教,對此能無切身之 感乎!聲聞之解脫行,不足以應群機,亦不足以暢佛懷。入世之菩薩行,雖理論 已極於性空緣起,而菩薩僧之不立,政教形勢之限制,亦難以成入眾利濟之行。 大乘唯有趨於隨機適應,專精禪思發通以濟眾之途。自性空以入形而上之妙有, 自力以入他力,緣起以入唯心,無神而入有神,固有意無意而開始轉變者。馴致 形成梵佛之綜合,一反根本佛教之精神。然創始轉化者,似未嘗不知之。『深密 經』明說為五事不具之鈍根,說依他自相有。『楞伽』明真常唯心,而謂:「若 說真實者,心即無真實。言心起眾相,為化諸愚夫」。『大日經』明祕密法,而 謂:「劣慧不能堪,且存有相說」。古人非不知之,特欲以此為方便,攝世俗以 向佛耳。其如始簡終鉅,真常唯心神祕之說,與生死心積習相應,乃一發而不可 [P142] 收拾也。
前三部之流行,笈多朝以來三百餘年事也。若無上瑜伽,則後弘於波羅王朝 。自伐彈那王朝傾覆,中印大亂,佛教之勢轉衰。有波羅王朝興,佛教乃賴以偏 安五百年,而成一異樣之繁榮。東方有瞿波羅王,起而統一藩伽羅國,西取摩竭 陀等地,創波羅王朝。王朝相承,凡十八世。夜叉波羅王為大臣羅婆斯那所篡, 王朝遂亡。此十八世五百年間,崇信佛法,歷世不替。其尤竭誠護持者,凡七世 ,稱「波羅七代」。七代中,第四世達摩波羅王時,國力最盛,曾擴展至曲女城 ,於佛教之護持亦最力。王於那爛陀寺附近,建歐丹富多梨寺。又於北近建毘玖 摩羅尸羅,即有名之超岩寺。道場百八,規模宏大,視那爛陀之八院三百房而過 之,遂奪那爛陀之席,而超岩成最高之學府矣。於此波羅王朝,一類無上瑜伽, 初非人間所有者,始由密乘學者次第傳出。初有毘流波者,出那爛陀座主勝天之 門,後從龍智學而得悉地。自後,曇毘醯流迦,婆日羅犍陀等,相繼得道。又有 婆婆波、婆羅波、俱俱囉羅闍、喜金剛等出,並宏瑜伽及無上瑜伽五部。如『集 [P143] 密』、『歡喜金剛』、『明點』、『幻化母』、『閻摩德迦』等,均先後流布。 及喜金剛弟子檀毘醯盧迦,又傳來『佛頂輪』、『救度母輪』等,無上瑜伽已大 體備矣。佛元十二世紀後期,達磨波羅王在位,建超岩寺,密乘之勢益盛。王於 「現觀莊嚴」派之獅子賢,弟子智足,特加欽崇,而密乘與隨瑜伽行之中觀師, 相涉乃益深。智足遍宏前三部,及五種內道呾特羅,於『集密』之解釋尤工。然 與護足之舊傳有異,『集密』因有所謂「龍猛傳」及「智足傳」之兩大流也。繼 智足而為超岩寺主者,有然燈賢等十一人,通稱「調伏法呾特羅阿闍梨」。蓋皆 維持智足之統,專宏『勝樂』、『閻摩』、『明點』、『歡喜金剛』、『集密』 等無上瑜伽者。超岩外之密乘學者亦不少,如寂友之通前三部;覺密、覺寂之通 前三部而特精瑜伽部,皆其著者。第七世摩醯波羅王時,毘睹波始傳來『時輪金 剛』,其徒時輪足宏之。密乘之學,發展至至矣盡矣。十一世茶那迦王之時,名 德濟濟,超岩極一時之盛,有「六賢門」出。六賢門者,東則寶作寂;南則智生 慧;西則自在語稱;北則那露波,次以覺賢;中則寶金剛及智吉祥友。六賢皆博 [P144] 曉五明,專宏密乘,於無上瑜伽之『勝樂』,尤所致意。其後座主之佼佼者,有 阿提峽師資,那露波師資等,以十七世羅摩波羅王朝之無畏現護為斯學之殿軍。 王朝多故,教界落寞,餘勢已奄奄欲息矣!
綜觀秘密教發展之勢,即鬼神崇拜而達於究竟。事部本為次第錯雜之傳出, 後人嘗董理而統攝之,分佛部(上),蓮華部(中),金剛部(下)之三部。佛 部以釋迦為部尊,文殊為部主;蓮華部以阿彌陀為部尊,觀世音為部主;金剛部 以不動為部尊,金剛手為部主。雖意在融攝鬼神,而尊卑之勢猶存。此三部,就 其所重而言之,則佛部為解脫相之佛;蓮華部為慈悲相之菩薩;金剛部為忿怒相 之鬼神。世人之所崇事,唯此三類而已。此亦即以釋迦文殊之大乘深智,融西( 北)方彌陀、觀音之慈悲柔和,東(南)方不動、金剛手之方便雄猛也。行部承 之,綜合為三部,然佛部之釋迦,轉化為在家菩薩(天人)相之大日如來,秘密 教為之一變。化出家佛為在家佛,以為重人可,以之為重天尤當。其曼陀羅中臺 作八葉蓮華形以象心,中為大日如來,四方為四佛。瑜伽部即五方五佛說而開為 [P145] 五部──如來、寶、蓮華、業、金剛。其曼陀羅依月輪心中五智成五佛,一一出 三輪身。即以大日(中)、不動(東)、寶生(南)、彌陀(西)、不空(北) ──五佛為自性輪身。普賢、文殊、虛空藏、觀自在、金剛業──五菩薩為正法 輪身。不動金剛、降三世、軍荼利、六足(即閻摩德迦)、大夜叉金剛──五大 明王為教令輪身。行部以三而啟五,瑜伽部明五以含三。以如來部為最勝,而如 來為在家菩薩形;僧俗之形雖倒,人鬼之敘未失也。嗣以學者特重金剛之調伏, 乃流出『集密』、『勝樂』、『閻摩』等無上瑜伽。然諸部獨立,頗有無統之感 。或謂五部統以金剛持之第六部,即以金剛持為最勝;亦即離去天人相之菩薩, 而以鬼神夜叉之忿怒身為所崇,秘密教又一變。或謂波羅王朝時,國難教難相逼 俱來,故特重金剛之雄猛法以制之。教法當機,義或近之。雖然,國難教難,五 大金剛其能救之乎! [P146]
圖片 事部─────解脫之佛陀主,攝外----+ 行部──┐ | ├──悲和之菩薩主,融外----+----鬼神崇拜之密教 瑜伽部─┘ | 無上瑜伽部──貪瞋之鬼神主,同外----+
密教多特色,承固有之傾向而流於極端者有之,融攝外道者有之。若以一言 而罄無不盡者,則以「世間心為解脫」是已。信師長達於極端,即自身妻女亦奉 獻而不疑。師命之殺,不敢不殺;命之淫不敢不淫,此婆羅門所固有(讀『央掘 魔羅經』可知),後期佛教所取用者也。佛斥外道之事火,而教以事根本火(供 養父母)、居家火(供養家屬)等。密乘學者又轉而事火(護摩):求子、求財 、求壽、求官,一切無不於火中求之,而酥、蜜、衣服、珍物,悉舉以供火之一 炬,將以求其大欲也。佛世以依教奉行為最勝之供養,佛後亦供以燈明香華等而 [P147] 已。密教以崇拜者為鬼神相,其供品乃有酒肉。有所謂「五甘露」者,則尿、屎 、骨髓、男精、女血也。更有「五肉」者,則狗肉、牛、馬、象及人肉也。以此 等為供品而求本尊之呵護,亦可異矣。且置此等瑣屑事,試一言其要義。一、心 餘力絀之天慢:密教以修天色身為唯一要行,念佛三昧之遺意也。自佛天合化, 佛菩薩既示現天神身,龍鬼夜叉亦多天而實佛菩薩之示現。觀此天等之相好莊嚴 ,此自世俗假觀來。「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觀己身、天(即佛之示現)身之 實性,此自勝義空觀來。此二觀,初或相離而終復合一,以身語意三密修之,即 手結印契,口誦真言,意觀本尊之三昧耶、或種子、或本尊之相好,求佛天加持 而有所成就。若直觀佛相,觀成而佛為現身說法,顯教大乘亦偶有之。然秘密者 意不在此,雖或前起本尊,而要在信自己為本尊,觀己身為本尊,本尊入我中, 我入本尊中,相融相即而得成就。天慢者,即以佛菩薩自居。此由他力念佛之渴 望救護,自力念佛之我佛平等,極卑極慢之綜合,而以三密行出之。一切法真常 本淨,不應妄自菲薄,應有堅強之天慢。自身即佛,而未嘗不自感其無能,乃唯 [P148] 求本尊之三密加持。質言之,信得自身即佛,而求諸佛三密加持力以實現之。此 與初期大乘經論,信有成佛之可能,而但可於智深悲切之大行中得之,精神之相 去遠矣!秘密者修天慢而即身成佛,如乞兒以富有自居,衣食不給,乃卑辭厚顏 以求富翁之賜予,俾與富人共樂耳!何慢之有?二、厭苦求樂之妙樂:出家聲聞 弟子,視五欲如怨毒,以「淫欲為障道法」,固非在家弟子所必行。然以性交為 成佛之妙方便,則唯密乘有之。「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大乘攝化之方便 。方便云者,且以此引攝之,非究竟,亦非漫無標準也。或者謬解「以樂得樂」 ,乃一反佛教之謹嚴樸質,欲於充滿欲樂中,成就究竟佛果之常樂。欲界欲樂中 ,淫樂最重,或者乃以此為方便,且視為無上之方便。惟是淫欲為道,密宗之舊 傳我國而流入日本者,猶未嘗顯說,故每斥無上瑜伽之雙身法為左道密教。然特 宏無上瑜伽之西藏喇嘛,則矜矜以妙法獨備於我已。平心論之,此即「欲為方便 」之極端,固於前三部見其緒矣。所崇事者,天身之佛。天有明妃(天后),佛 亦仿之而有「佛母」、「明妃」,此即與「方便(悲行)為父,般若(智慧)為 [P149] 母」之大乘義相雜。金剛以表雄猛折伏,蓮華以表慈和攝引,亦一轉而為生殖器 之別名。密教所崇事之本尊,無不有明妃。事部則彼此相顧而心悅,行部則握手 ,瑜伽部則相擁抱,無上瑜伽則交合:此固順欲界欲事之次第而成立者。前三部 雖有相視相抱事,而行者每以表悲智和合等解之。然無上瑜伽則付之實行;衡以 密者之說,則「三昧耶」為表象,「法」為觀想,「業」為實行,固表象獨是而 觀想實行之非耶?以秘密教之發展觀之,固不達此不止。吾人以秘密教為佛之梵 化神化則可,尊信前三部而不信無上瑜伽則不可。何有智者,譽病入膏肓為健康 ,而歸死亡之責於臨終一念也!無上瑜伽者以欲樂為妙道,既以金剛蓮華美生殖 器,又以女子為明妃,女陰為婆伽曼陀羅,以性交為入定,以男精女血為赤白二 菩提心,以精且出而久持不出所生之樂觸為大樂。外眩佛教之名,內實與御女術 同。凡學密者必先經灌頂,其中有「密灌頂」、「慧灌頂」,即授受此法者也。 其法,為弟子者,先得一清淨之明妃,引至壇場。弟子以布遮目,以裸體明妃供 養於師長。師偕明妃至幕後,實行和合之大定,弟子在外靜聽之。畢,上師偕明 [P150] 妃至幕前,以男精女血(甘露)即所謂「菩提心」者,置弟子舌端。據謂弟子此 時,觸舌舌樂,及喉喉樂,能引生大樂云。以嘗師長授與之秘密甘露,名「密灌 頂」。嘗甘露味已,去弟子之遮目布。為師者以明妃賜與弟子,指明妃之「婆伽 」而訓弟子曰:此汝成佛之道場,成佛應於此中求之。並剴切誨以一切,令其與 明妃(智慧)入定,引生大樂,此即「慧灌頂」。『歡喜金剛」云:「智慧滿十 六,以手相抱持,鈴、杵正和合,阿闍黎灌頂」,即此也。經此灌頂已,弟子乃 得修無上瑜伽,其明妃可多至九人云。西藏宗喀巴似有感於此道難行,故於無上 瑜伽之雙身法,自灌頂以至修行,多以智印,即以觀想行之,然餘風猶未盡也。 解脫是所求,欲樂不欲棄;厭苦求樂而不知樂之即苦,乃達於淫欲為道。或云: 印度有遍行外道,於性交為神秘之崇拜,佛教之有此,欲用以攝此外道也。三、 色厲內荏之忿怒:應折伏者則折伏之,菩薩之行也。密乘行者,特於無上瑜伽, 其崇事之本尊,無不多首、多手、多角,腳踹口咬,烈焰熾然,兵戈在握,雖善 畫鬼者,亦難設想其可畏也。然以予視之,大丈夫一怒而安天下,猶非面目猙獰 [P151] 之謂,而況菩薩之雄猛乎!龍樹菩薩引偈云:「若彩畫像及泥像,聞經中天及讚 天,如是四種諸天等,各各手執諸兵仗。若力不如畏於他,若心不善恐怖他,是 天一切常怖畏,是故智者不屬天」。力不如則失雄威,心不善則失慈悲,其不堪 崇事,固明甚也。密乘者以學出龍樹自居,而以猙獰之天形為所崇,不亦可以已 乎!總之,秘密者以天化之佛菩薩為崇事之本,以欲樂為攝引,以猙獰為折伏, 大瞋大貪大慢之總和。而世人有信之者,則以艱奧之理論為其代辯,以師承之熱 信而麻醉之,順眾生之欲而引攝之耳。察其思想所自來,動機之所出,價值之所 在,痼疾其可愈乎!
佛元八世紀以來,佛教外以婆羅門教之復興,於具有反吠陀傳統之佛教,予 以甚大之逼迫。內以「唯心」、「真常」、「圓融」、「他力」、「神秘」、「 欲樂」、「頓證」思想之泛濫,日與梵神同化。幸得波羅王朝之覆育,乃得一長 [P152] 期之偏安。然此末期之佛教,論理務瑣屑玄談,供少數者之玩索;實行則迷信淫 穢,鄙劣不堪!可謂無益於身心,無益於國族。律以佛教本義,幾乎無不為反佛 教者!聞當時王舍城外之尸林中,密者於中修起屍法(可以害人)者,即為數不 少。佛教已奄奄一息,而又有強暴之敵人來。佛元十四世紀初,阿富汗王摩訶末 ,率軍侵略印度,佔高附而都之。回教漸滲入印度內地,相傳侵入者凡十七次; 每侵入,必舉異教之寺院而悉火之。佛教所受之損害,可想見也。於是恆河,閻 浮河兩岸,西至摩臘婆,各地之佛徒,改信回教者日眾。其佛教僅存之化區,惟 摩竭陀迤東耳。迨波羅王朝覆亡,回教之侵入益深,漸達東印,金剛上師星散。 不久,王室改宗。歐丹富多梨寺及超岩寺,先後被毀;即僅存之那爛陀寺,亦僅 餘七十餘人。佛教滅跡於印度大陸,時為佛元十六世紀。佛教興於東方,漸達於 全印,次又日漸萎縮而終衰亡於東方。吾人為印度佛教惜,然於後期之佛教,未 嘗不感其有可亡之道也! [P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