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集下編之十一『佛法是救世之光』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中國佛教之宗派雖多,其能不拘於因襲西方,以「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 而道中庸」之精神,予佛法以發揚、整理、通變,最為中國民眾所崇者,莫如天 臺、賢首、禪、淨──四宗。
天臺宗,源本般若中觀之禪。北齊慧文禪師,讀『智論』「一切智實一時得 」,及『中論』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偈,悟入一心三觀,圓融三諦,為一家心髓 。再傳隋天臺智者大師,從禪出教,宗『法華』『涅槃』,以通論一代時教。所 明圓頓止觀:百界千如,三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具足於介爾妄心,名為一念 三千。然學本般若之心色平等,故實「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也。於一代時教: 就說法之時間、方式、內容,科判為五時八教。條理嚴密而貫通,誠先來所未有 !歸宗於『法華經』之純圓獨妙,以經明開權顯實,開跡顯本,究明如來施化之 [P122] 方便,出世之本懷者。臺宗教觀並重,而扶戒律,弘淨土,深廣而兼存平易,純 乎其為中國佛教之特色!
華嚴宗,源本『華嚴』(十地)唯心之禪。隋、唐間,杜順、智儼,自禪出 教,啟華嚴教觀。賢首法藏繼之,乃大成。宗明五門止觀,以華嚴三昧(法界觀 )為圓極。法界本於一心:相即相入,事事無礙,重重無盡;因該果海,果徹因 源者也。說明此義,即六相、十玄門。本於真常唯心之禪,故為絕對唯心論,以 一切悉為一真法界心所顯現,與禪宗關涉頗深。總判一代時教,為三時、五教、 十宗;其圓活自在,似不及天臺,而嚴密則過之。
臺賢二宗之特色為:一、源於禪觀。二、宗於契經。三、重於觀行。四、綜 括一代聖教,自義理及其修行歷程,予以序列、判別、貫通之;全體佛教,綱舉 目張,於融貫該攝中,以闡發如來究極之道為鵠。長於組織,誠以求真,趣於實 行:中國佛教之精神,有可取焉。
禪宗,達磨傳於北魏者,本為真常唯心之禪。芟夷名相,直指眾生自心本淨 [P123] ,即心即佛。學者推仰此宗,謂即佛以傳迦葉,祖祖相傳之心印。初以『楞伽』 印心,學者兼存文記。迨六傳至唐慧能,得法於弘忍。「即心是佛,無心是道」 ;「唯明見性」,創開南禪宗旨,乃大行於中國。六祖下有南嶽、青原二系;唐 末流衍為臨濟、溈仰、雲門、法眼、曹洞五宗。禪本般若妙悟。不拘教跡,故禪 者風格,每因師承而異。五家中,「曹洞丁寧,臨濟勢勝,雲門突急,法眼巧便 ,溈仰回互」!然禪悟之內容,固不異也。又一切方便,若有所著,即轉障悟門 ,故禪風亦因時而異:初重超佛越祖之機鋒,次轉而為拈古頌古,其後又重於參 話頭。不預立觀境,唯脫落意識名言以契入之。其法簡易,不離平常日用事,出 世而不礙入世者也。
淨土宗,東晉廬山慧遠,結社念佛,發願往生極樂國土,可謂淨宗之始;而 實念佛特重於禪觀。北魏曇鸞,經唐道綽,至光明寺善導,專以稱念阿彌陀佛為 教。以彌陀為報佛,極樂為報土。行者託彌陀本願之他力,信願持名,即能不斷 煩惱,帶業而往生淨土。其法至簡,得益甚高;廣攝眾機,遍為中國民眾所信行 [P124] 。其時專弘稱名,訶責禪宗。宋、明以降,念佛與禪宗相融,如蓮池之釋一心不 亂為事一心、理一心等。禪淨一致,三根普被,乃極高深而又平常之能事!
禪淨二宗,篤於行持。大略言之,禪之所入深,淨之所益廣。禪者為法行人 ,淨者為信行人。一重自力,一重他力。明、清而後,臺、賢之學者,修持止觀 者少,相出入於禪、淨。而後教稱臺、賢,行歸禪、淨,平流競進而和同,則又 中國佛教之特色矣! [P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