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集下編之十一『佛法是救世之光』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佛陀在世時,應機說法。雖解脫一味,而重於「己利」之聲聞,重於利他之 菩薩(如彌勒),發心與趣果有別,實開分宗之始。法必因機設教,隨方異宜, 故宗派之發展,實勢所必至也。昔佛滅百年,少數之耆年上座,多數之青年大眾 ,即啟異說於毘舍離。及其發展所至,聲聞與菩薩分流。聲聞既十八異執,菩薩 亦空有異趣,顯密分宗。此皆各得佛法之一體,因時因機而善用之,則固無礙於 大般涅槃。昔於錫蘭劫波利村,進證二果之求那跋摩遺文偈云:「諸論各異端, 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誠乃見道之言也!
佛法傳入中國,中國學者承受而修學之,發皇之,貫通之,各抒所得,師資 授受而宗派漸以形成。其中或直承印度者,或完成通變於中國者。至隋唐時,中 國佛教躋於無比之隆盛,而宗派亦於斯時造其極致。 [P116]
日本學者所傳,中國有「俱舍」、「成實」、「律」、「三論」、「涅槃」 、「地論」、「淨土」、「禪」、「攝論」、「天臺」、「華嚴」、「法相」、 「密」等十三宗。並謂其後併涅槃於天臺,併地論於華嚴,併攝論於法相,乃成 十宗。其中,「俱舍」與「成實」為小乘,大乘凡八宗云。今統就中國佛教文史 所見,雖大同而小有出入,試略述之:
一、苻秦時,僧伽提婆來傳譯,有部之阿毘達磨,研學者多行於北土,成毘 曇宗。後陳真諦與唐玄奘,譯出『俱舍論』;毘曇之學,乃轉以俱舍名宗。二、 北魏菩提留支等,譯出世親之『十地論』,以黎耶為真識。承其學者,名地論宗 ,為大乘有宗之一系,後擴展而演為華嚴宗。三、陳真諦譯『攝大乘論』於嶺南 ,以黎耶為妄識而通解性,為大乘有宗之第二系,稱攝論宗。然南方所傳不盛, 入北方又為地論師所融攝;逮玄奘傳譯法相,乃無獨立研究者。四、唐玄奘傳無 著世親之學,以『成唯識論』為主,明阿賴耶唯妄唯染。學者稱法相宗,實乃大 乘有宗之第三系。宋、元以來,即漸就衰歇,近代乃又有專學之者。此三系,同 [P117] 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旨,受有部之影響特深。中國素重大乘,故毘曇少專宗 學者,大抵由大乘有宗學者兼習之。
五、晉法顯與涼曇無讖,譯『大涅槃經』。由道生「闡提有佛性」之唱,大 弘於宋、齊之世,稱涅槃宗。後被攝於天臺;而北土之涅槃學者,則多與地論師 合流。六、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齊、梁間盛行於南土。論本經部師說, 出入諸部,兼通大乘,廣明空義。弘傳者以之通大乘經。中國佛教史所見之「成 論大乘師」,決非小乘,實為綜合之大乘學派也。七、羅什譯龍樹提婆之『中』 、『百』、『十二門論』,以無得正觀為宗,成三論宗。自北土南來,奪『成論 』之席;陳隋之世,最為盛行。然重於禪慧者,如牛頭融被攝於禪宗;重教義者 ,多被攝於天臺,盛唐而後,即傳承不明。
八、羅什傳來之般若中觀流,北齊慧文傳南嶽慧思,兼重『法華』。再傳天 臺智者,特重『法華』而融『涅槃』,成天臺宗。以北土所傳,繼涅槃、成實、 三論而大成南土之學。九、地論(十地品本華嚴經一品)學者,杜順、智儼,啟 [P118] 華嚴教觀。至唐法藏,大成華嚴宗,為北土唯心論之究極圓滿者。
十、密典之傳譯雖久,至唐開元中,善無畏、金剛智來傳兩部大法,乃立密 宗。三密事相,純屬西來;而所依義理,即大成於中國之臺、賢。晚唐以降,漸 以衰歇;近復傳自日本、西藏,又稍見流行。
此外,源承於印度,而由北土發達所成之重行學派凡三:一、律:律乃定慧 之基,學者之所必修。初羅什等譯出『十誦律』,盛行於南北。佛陀耶舍譯之『 四分律』,屬分別說系之法藏部,分通大乘,至魏慧光乃大行。唐道宣大成『四 分』之南山律宗,餘律皆廢。二、禪;禪為諸宗共具,而漢晉以來,多得罽賓之 禪。宋末,達磨菩提至北土,傳「南天竺一乘宗」,稱如來禪。至唐,得嶺南之 六祖慧能而大行,為後期中國佛教之心髓。三、淨:往生西方淨土,推始於東晉 之廬山慧遠。然稱名念佛,至北魏曇鸞始興;迄唐之善導,乃發達為中國佛教之 大流。然臺、賢等宗,實無不弘讚淨土,唯善導一流,專弘念佛,特盛於中國耳 。 [P119]
上來諸宗之創立,並源承於印度。然其特有貢獻,為中國佛教徒修持弘傳之 結晶,特契合於中國民情者,則融貫該綜之臺、賢,簡易平實之禪、淨也。 [P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