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華雨集第二冊』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第七章 護持佛法與利樂眾生

第一節 人間的現世利益

  佛法在世間,信修者能得現生利樂,來生生人間、天上的利樂,佛法不只是 「了生死」而已。現實的人世間,無論是自然界、社會、家庭,以及自己的身心 ,都有眾多不如意的苦患。「佛法」的信念,要得現生利樂,惟有「依法而行」 ,使自己的身心健全,與人和樂共處,安分守法,向上向善。如有疾病的,釋尊 自己也是延醫服藥(1);醫藥不一定能治療全愈,但醫藥到底是治病的正途。 關於經濟生活,佛說要:「方便具足」──從事合法的職業,獲得經濟來源;「 守護具足」──能合理保存所得,不致損失;「善知識具足」──結交善友,不 交懶惰、凶險、虛偽等惡友;「正命具足」──經濟的多少出入,作合理的支配 [P295] 。這樣,「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2)。一切依法而行,即使遇到不幸 或傷亡,那是宿業所限,寄望於未來的善報。如是解脫者,那更無動於心了。大 體說,與儒家「盡人事而聽天命」的精神相近,不過業由自己所造,不是天命 ──神意所決定的。現生的安樂,釋尊從不教人向神秘的力量去求解決;適應當 時社會情況所作的教化,「佛法」是那麼理性而沒有迷妄的成分!「佛法」真是 超越神教的宗教。

  「大乘佛法」興起,極力讚揚稱念佛(菩薩)名號,進而觀想佛菩薩的莊嚴 ,可以懺悔過去的業障,也能改善現生的缺陷。能得無病等利益,「佛法」說是 入慈定maitri^-sama^patti者的功德。「大乘佛法」中,重智證的『般若經』說: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是一切咒王」(3)。讀、誦 『般若經』,能得現世的種種利益,這是通俗化,「念法」而有一般咒術mantra 的作用。重信的「念佛」(及菩薩)法門,更能適應低級民間信仰,有 類似咒術的神秘意義。佛法是更普及了,而「佛出人間」,學佛的意義,不免漸 [P296] 漸的迷糊了!

  『八吉祥神咒經』,現存五種譯本:一、『佛說八吉祥神咒經』,吳支謙譯 。二、『佛說八陽神咒經』,晉竺法護Dharmaraks!a譯;「八陽」可能是「八 祥」的訛寫。三、『佛說八部佛名經』,元魏瞿曇般若流支Prajn~a^ruci譯。這 是流傳中的錯誤,因為經初說「聞如是」,呼佛為「天中天」(4),這是西晉 以前,不知是誰譯出的古譯。依『大唐內典錄』,般若流支的確譯有『八佛名經 』;宋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也譯有『八吉祥經』(5),但都已佚失了。四、 『八吉祥經』,梁僧伽婆羅Sam!ghavarman譯。五、『八佛名號經』,隋闍那崛多Jn~a^nagupta 譯。這部經,說東方世界的八佛名號,稱念持誦的功德,除不 墮三惡趣,不退菩提等外,重在現生的種種利益,如『佛說八吉祥神咒經』(大正 一四•七二下)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八佛及國土名,受持奉行、諷誦、廣為他人 解說其義者,……四天王常擁護之:不為縣官所拘錄,不為盜賊所中傷, [P297] 不為天、龍、鬼神所觸嬈;閱叉[夜叉]、鬼神、蠱道(鬼神)、若人若非人 ,皆不能害殺得其便也,除其宿命不請(?)之罪。若有疾病、水、火, (惡)鳥鳴、惡夢,諸魔所嬈,恐怖衣毛豎時,常當讀是八吉祥神咒經咒 之,即得除愈」。

  經文中並沒有咒語,而稱經為『八吉祥神咒經』;說「讀是八吉祥神咒經咒 之」,「持是八佛名,咒之即除愈」,可見古代的傳譯者,對於持八佛名號,讀 誦八佛名經,看作持咒那樣的。為什麼持誦八佛名號、讀誦八佛名經,能現生逢 凶化吉,不為災禍所侵害呢?這當然是「佛力」。前二部譯文,說到「四天王常 擁護之」(6)。『八吉祥經』說:「八部諸善神,日夜常守護」(7),這是 在「佛力」加被下,受到四天王(統率天龍八部)等善神的擁護。「佛力」與(善 )「天力」,取著同一的立場。

  同樣是東方世界的,一佛或說七佛的功德,是『藥師經』。共有四種譯本: 一、『拔除過罪[業障]生死得度經』,東晉帛尸梨蜜多羅S/ri^mitra譯,編入『佛說灌 [P298] 頂神咒經』卷一二(8)。二、『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隋達摩笈多Dharmagupta 譯。三、『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唐玄奘譯。四、『藥師琉 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唐義淨譯。這四譯中,二、三──兩種譯本是沒有咒語 的;初譯有(短)咒,在全經的末後;義淨譯有咒而插入中間。經與咒,應該是 別行的,在流傳中結合在一起,所以在後或在中間不同。經說東方世界的 藥師琉璃光如來Bhais!ajya-guru-vaid!u^rya-prabha,因中發十二大願,成就淨琉璃國土 。「大乘佛法」中淨土極多,而藥師淨土的本願,不只是出世聖善,更注意到殘 廢、疾病與醫藥,官非與飲食問題,氣候的冷熱。有人間淨土現實感的,彌勒Maitreya 淨土以外,就是藥師淨土與阿Aks!obhya淨土了。但在「佛力」 加持思想下,重於佛力救護。「念彼如來本願功德」,「稱名禮讚恭敬供養彼如 來者」,能得到(9)

圖片
    長壽•富饒•官位•男女──所求皆得
    惡夢•惡相•怪鳥來集•百怪出現──不能為患
[P299]   

    水•火•刀•毒•懸險•惡獸•毒蛇•毒蟲──離諸怖畏
    女人臨產無有眾苦
    延壽──離諸橫死
    人眾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國內)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
    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

  求長壽等,都是個人的現生福樂。末後「人眾疾疫難」等,是有關國家治亂 ,影響全民的大問題。經上說:這些苦難,都可從對藥師佛的稱念、禮拜、供養 、讀誦中,得到「佛力」的救護。這一類佛力救護說,此外也還有不少經典說到 。晉竺法護譯的『佛說滅十方冥經』,與『八吉祥神咒經』的性質相同,只要歸 依禮敬十方佛,「則無恐懼,不遇患難」(10)。魏菩提流支Bodhiruci的『佛 名經』說:「現世安隱,遠離諸難」;「一切諸惡病不及其身」(11)。唐菩提流志Bodhiruci 所譯『大寶積經』『功德寶花敷菩薩會』,說十方佛;西方佛名 一切法殊勝辯才莊嚴如來:「受持彼佛名者,毒不能害,刀不能傷,火不能燒, [P300] 水不能溺」(12)。梁失譯的『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也說:「受持、讀、 誦彼佛名號,乃至無有水、火、毒藥、刀杖之怖,亦復無有夜叉等怖」(13)。 北涼曇無讖Dharmaraks!a譯『無想經』說:「頂戴受持諸佛名號,若中兵、毒 、水、火、盜賊,無有是處,除其宿業」;「若有眾生聞彼佛名,敬信不疑,無 諸怖畏,所謂王怖、人怖、鬼怖,無諸疾病,常為……諸佛所念」(14)。以上 略舉「佛力」救護的部分經說,這樣的救護,與一般祈求神助的宗教,意義是完 全相同的。

  大菩薩的慈悲救護,如『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本經有三譯: 晉竺法護譯的,名『正法華經』,一0卷。姚秦鳩摩羅什Kuma^raji^va譯的,名 『妙法蓮華經』,七卷。隋闍那崛多與(達摩)笈多,依據羅什譯本,有所增補 ,次第也有所修改,成為『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觀世音或譯觀自在Avalokites/vara ,是被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大菩薩。慈悲救護的內容,經說 是(15)[P301] 「稱是觀世音名者」:大火不能燒•大水不能沒•航海不墮羅剎鬼國•刀 杖所不能害•夜叉、羅剎不能害•有罪無罪不受繫•過嶮道不為怨賊所害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離貪欲•離瞋恚•離愚癡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偈頌說:高處墮落不傷•咒詛、毒藥不能害•惡獸、毒蛇、毒蟲不能傷• 雷電雨雹消散

  在這種種的慈悲救護中,離貪、瞋、癡,是內心的清淨;求男求女,是世間 的安樂事外,其他都有關生死存亡的險難的救護,也就是重於「救苦救難」的。 其中,「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車渠、馬瑙、珊瑚、琥珀、真 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 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16)一項,在佛教界是有悠久傳 說的。傳說是:商人們航海去採寶,因風而漂流到僧伽羅Sim!hala,也就是錫 蘭,現在的斯里蘭卡S/ri^lan%ka^。那時,島上所住的,是美麗的女羅剎ra^ks!asasi^ [P302] 。商人們就分別與羅剎斯成婚,生育兒女。如有新的人漂來,就會將舊的商人喫 了。一位商主知道了內幕,知道惟有婆羅(Ba^la^ha)天馬從空中經過時,那怕捉住 馬王的一毛,就能渡海而脫離被殺的命運。於是暗中通知商人們,有人相信的, 就依馬王的神力而逃出羅剎鬼國。這一傳說,極為普遍。如巴利藏中『本生』的 「雲馬本生」;康僧會譯的『六度集經』;『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佛本行集 經』;『大唐西域記』,也說馬王是釋尊的本生(17)。這一傳說,是部派佛教 所公認的。到「大乘佛法」時代,轉化為觀自在菩薩神力救難之一,所以在「秘 密大乘佛法」中,觀自在菩薩示現,有馬頭Hayagri^va觀音,為六觀音、八大 明王之一。傳說與錫蘭──古代的羅剎鬼國有關,所以觀自在菩薩,離錫蘭不遠 。如『西域記』說:「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 ……山東北海畔有城,是往南海僧伽羅國路」(18)。不過,觀自在菩薩的聖德 ,有複雜的內容,如善財Sudhana童子參訪善知識,觀自在菩薩也在南方。也 說:「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19),與『法華經』說相同 [P303] 。但南方的觀自在菩薩,與從空而來的正趣Ananyaga^min菩薩,又出現於西方 極樂世界,就是觀自在與大勢至Maha^stha^mapra^pta兩大菩薩了(20)。這是釋 尊本生而轉化為觀世音菩薩的,與我曾說過的,觀世音與釋尊有關,恰好相合。 觀世音所住的布[補]呾洛迦Potalaka,與釋族過去所住的,東方阿溼婆As/vaka,Assaka ──馬國首邑的布多羅相合(21) 。傳說與印度東南沿海地區有關,所 以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特別受到航海者、沿海漁民的崇信。那位類似觀音救 護海難的媽祖,可說是觀世音菩薩的中國化了。

  關於地藏Ks!itigarbha菩薩,一般人重視傳說不一的『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 』,所以著重地獄、鬼魂與度亡。然依『地藏十輪經』說:「有能至心稱名、念 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一切皆得,就是「解脫種種憂 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願滿足」。解脫種種的苦迫,是:「種種希求,憂苦迫 切」;「飢渴所逼」;「乏少種種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愛樂 別離,怨憎合會」;「身心憂苦,眾病所惱」;「互相乖違,興諸鬥諍」;「閉 [P304] 在牢獄,具受眾苦」;「鞭撻拷楚,臨當被害」;「身心疲倦,氣力羸惙」;「 諸根不具」;「顛狂心亂,鬼魅所著」;「煩惱熾盛,惱亂身心」;「為火所焚 ,為水所溺,為風所飄,山崖(等)……墮落」;「毒蛇毒蟲所螫,或被種種毒 藥所中」;「惡鬼所持,成諸瘧病,……或令狂亂」;「為諸藥叉、羅剎、…… 吸精氣鬼,及諸虎、狼、師子、惡獸、蠱毒、厭禱諸惡咒術、怨賊、軍陣,…… 懼失身命」(22)。稱念地藏菩薩名號,能解免這種種苦惱;救苦救難,不是與 稱念觀音菩薩的功德相等嗎!

  依佛、經法、菩薩(大乘僧)的慈悲威力,使一般人能得現生的種種利益, 為佛教普及人間的方便。現生利益是一般信者所最關切的,但專從信仰中去求得 ,會引起副作用,這是現代佛弟子所不能不知道的!人類從蒙昧而日漸開化,宗 教就應運而生,這是一切民族所共同的。初民在生活中,一切都充滿了神秘感, 一切都是自己那樣的(有生命的),進步到有神在主持支配這一切。「人類在環 境中,感覺外在的力量異常強大。……如自然界的颱風、豪雨、地震、海嘯,以 [P305] 及大旱、久雨等;還有寒來暑往,日起月落,也非人力所能改變,深刻的影響人 類。此外,社會的關係──社會法制,人事牽纏,以及貧富壽夭,都是不能輕易 改變的。還有自己的身心,也使自己作不得主。……這種約制我們、影響我們的 力量,是宗教的主要來源,引起人類的信順。……順從,可以得神的庇祐而安樂 ,否則會招來禍殃。……順從雖是宗教的一大特性,而宗教的真實(意趣),卻 是趣向解脫:是將那拘縛自己,不得不順從的力量,設法去超脫他,實現自由」 。「神教……,對於自然界、社會界,或者自己身心的障礙困難,或祈求神的寬 宥,祈求神的庇護、援助;或祈求另一大力者(神),折伏造成障礙苦難的神力 。或者以種種物件,種種咒術,種種儀式,種種祭祀,求得一大力者的干涉、保 護,或增加自己的力量。或者索性控制那搗亂的力量,或者利用那力量。這一切 ,無非為了達成解除苦難,打開束縛,而得超脫自由的目的」(23)。在人類知 識的發達中,這類低級的宗教行為,被超越而進入高等的宗教,重於社會的和樂 ,人心的革新淨化。但低級宗教,會多少留存下來。如耶穌(jesus)也曾趕鬼、治 [P306] 病;到現代,還有生了病,祈禱而不服藥的極端分子。在中國,如『荀子』的「 天論」說:「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禮論」說:「其在君子,以為人 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儒者利用他而並不否棄他,這才一直演化而流 傳在民間。在「佛法」,是出家人所不取用的。印度神教雖有「梵我一如」等崇 高理念,而低級的迷妄行為,還是流行著。「大乘佛法」的信行者,適應神教而 發展起來。求佛、菩薩的護佑,成為一般信者的佛教。自作自受的、自力解脫的 佛法真諦,不免被蒙蔽而減失了光輝!

  
註【24-001】『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二0(大正二二•一三四上)。『銅鍱律』「大品」(南傳 三•四八七──四八九)。
註【24-002】『雜阿含經』卷四(大正二•二三上──中)。
註【24-00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四二九(大正七•一五六上)。
註【24-004】『佛說八部佛名經』(大正一四•七四中)。
註【24-005】『大唐內典錄』卷四(大正五五•二五九上、二六九下)。 [P307]
註【24-006】『佛說八吉祥神咒經』(大正一四•七二下、七三上)。『佛說八陽神咒經』(大正一四• 七三下)。
註【24-007】『八吉祥經』(大正一四•七五下)。
註【24-008】『佛說灌頂經』卷一二(大正二一•五三二中──五三六中)。
註【24-009】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一四•四0六下──四0七下)。
註【24-010】『佛說滅十方冥經』(大正一四•一0五下)。
註【24-011】『佛說佛名經』卷一(大正一四•一一四下、一一七上)。
註【24-012】『大寶積經』(三四)「功德寶華敷菩薩會」(大正一一•五六五中)。
註【24-013】『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大正一二•三五三上)。
註【24-014】『大方等無想經』卷四(大正一二•一0九八中、一0九八下)。
註【24-015】『妙法蓮華經』卷七(大正九•五六下──五八上)。
註【24-016】『妙法蓮華經』卷七(大正九•五六下)。
註【24-017】『小部』『本生』(南傳三0•二一一──二一六)。『六度集經』卷 六(大正三•三三中 ──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四七•四八(大正二三•八八七中──八八九中) 。『佛本行集經』卷四九(大正三•八七九上──八八二中)。『大唐西域記』卷一一 (大正五一•九三三上──九三四上)。
註【24-018】『大唐西域記』卷一0(大正五一•九三二上)。 [P308]
註【24-01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八(大正一0•三六七上──中)。
註【24-020】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一三章(一一二七──一一二八)。
註【24-021】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八章(四八三──四八九)。
註【24-022】『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一(大正一三•七二四中──七二五中)。
註【24-023】拙作『我之宗教觀』(『妙雲集』下編六『我之宗教觀』六──一二)。

  

第二節 從人護法到龍天護法

  「佛法」是不共世間的,依法修行,能得究竟解脫。佛法的流行人間,如暗 夜的明燈一樣,佛與佛弟子們,當然是願望「正法久住」世間的。但人世間充滿 了矛盾、苦迫、動亂,流行世間的佛法,也不免遭遇困擾,於是佛教界出現了「 護法」。說到護法,可分為人的護法,天(鬼神)的護法。佛法久住世間,主要 是依賴於人的護持。佛教界,不論南傳與北傳,都有「五師相承」的傳說。如『 阿育王傳』中,摩訶迦葉Maha^ka^s/yapa對阿難A^nanda說:「長老阿難!佛以 法藏付囑於我,我今欲入涅槃,以法付汝,汝善守護」(1)!古代的付法護法 [P309] ,是一代大師,護持集成的經律(論)──「法藏」,流傳世間,不遺忘也不謬 誤,保持佛法的正確知見──「法眼」,維護(即「住持」)佛法的純正性,所 以『阿育王傳』等付囑護持的,是「正法」、「法眼」、「法藏」。傳說中的 華氏城Pa^t!aliputra第三結集,在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 tissa的領導下,息滅 諍執,驅斥濫入僧團的邪見異說,也是護法的實例(2)。不過,佛法中部派分 化,都自以為根本、正統,護法也就變得複雜了!切實的說,護持正法,主要是 佛弟子自己;佛弟子的誠信三寶,依法修行,才是護持佛法的最佳保證。如魏菩提流支Bodhiruci 所譯『佛說法集經』卷五(大正一七•六三九下)說:

   「諸菩薩護持妙[正]法,於諸業中最為殊勝。世尊!菩薩若能修行護持妙法 ,隨順菩提及諸佛如來。何以故?諸佛如來尊重法故。世尊!云何是護持 妙法?所謂菩薩能說諸佛一切甚深修多羅,能讀,能誦,思惟,修習,是 名菩薩護持妙法。復次、世尊!若菩薩攝受、修行,名為護持妙法」。

  『法集經』是大乘經,對於護持正法,可說正確的把握著正確的方針,與「 [P310] 佛法」的見地是吻合的。

  印度的婆羅門Bra^hman!a文化,是民族的傳統的文化(後來稱為印度教) ,與政治關係極深,受到政治(王族)上的尊敬。後起的各種出家沙門s/raman!a ,也受到政界的尊重,政治不顧問沙門團內部的事務,可說是政教分離而又相 互尊重的。佛教──釋沙門團,稱為僧伽sam!gha,也是「僧事僧決」,不容 外人顧問的;這是傳教、信教完全自由的地區。但「佛法」在印度文化中,有反 傳統(否認創造神及真我)的特性,所以多少要受到政教結合的,傳統的婆羅門 教的反對,或嚴重到破壞摧殘。如西元前二世紀中,弗沙密多羅Pus!yamitra的 破壞佛教(3)。『阿育王傳』說:「未來之世,當有三惡王出:一名釋拘,二 名閻無那,三名缽羅。擾害百姓,破壞佛法」(4)。三惡王,就是賒迦人Saka ,臾那人Yavana,波斯人Pa^rasya。從西元前三世紀末起,到西元一世紀, 先後侵入西北印度,進而侵入中印度的史實。外來民族的侵擾,當地佛教是不免 要受到干擾的。佛弟子想起了阿育王As/oka時代,阿育王信佛而佛法傳布四方 [P311] 的事實,而感覺到人王(及大臣)護法的重要,『阿育王傳』就是在這一意境下 編集出來的。「佛法」與「大乘佛法」,在西北印度,相當的發達,賒迦人等多 數接受了佛法;佛法又從西北印而傳到西域等地區。這些地區,民族複雜,政局 多變,佛教深受影響。如姚秦佛陀耶舍Buddhayas/as所譯的『虛空藏菩薩經』 ,舉國王及大臣所犯的五根本罪,前三罪是:「取兜婆[塔]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 取」;「毀謗正法,……又制他人不令修學」;對出家人,「脫其袈裟,逼令還 俗,或加杖捶,或復繫縛,或截手足乃至斷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惡」。犯這 類重罪的,「失人天樂,墮於惡趣」(5)。又如『地藏十輪經』說:「剎帝利 旃荼羅,宰官旃荼羅,居士旃荼羅,長者旃荼羅,(外道)沙門旃荼羅,婆羅門 旃荼羅」。旃荼羅can!d!a^la是印度的賤族,這裡是暴惡者。他們所作的「十種 惡輪」,都是傷害到僧伽住持的佛法,所以是「定生無間地獄」的(6)。『日 藏經』的「護持正法品」,也說到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等,「以不信故 ,奪他所受」(7)。這幾部經,與北印度有關。這一地區,顯然沒有中印度那 [P312] 樣的尊重宗教,而有掠奪僧寺財物,傷害比丘,逼令還俗,妨害自由信仰的情形 。「大乘佛法」,推重在家菩薩,而實際上,大乘佛教還是以出家比丘為主流的 。如西元三世紀的龍樹Na^ga^rjuna,提婆A^ryadeva,四世紀的無著Asan%ga ,世親Vasubandhu,「大乘佛法」的宏傳者,都是「菩薩比丘」身分。這幾部 經所敘述的,該是西元三──五世紀間的情形吧!出家中犯戒的「非法比丘」, 顯然相當的多。「護持正法」,當然是尊敬、供養、護持「如法比丘」,而不是 護持「非法比丘」的。然沒有遺忘「僧事僧決」的立場,僧伽內部事務,不受外 力的干涉,所以北涼(西元三九七──四三九)失譯的『大方廣十輪經』卷四( 大正一三•六九七下)說:

   「如是惡行諸比丘等,我亦不聽刑罰、鞭杖、繫閉乃至斷命。……若有比 丘,於性重罪中若犯一罪者,雖犯重罪,……所受之戒猶有餘勢。譬如妙 香,雖無香質,餘分芬馨,不可輕蔑。破戒比丘亦復如是,無戒白衣不應 輕慢」(8)[P313]

  破戒比丘,應由僧伽自行處理,與在家人無關,這是佛法的原則(政教分離 )。但說犯一重戒的比丘,「所受之戒,猶有餘勢」,近於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的見解:在四根本罪中,犯一罪到三罪,還是比丘。出家比丘的資格, 竟降低到只要沒有全部(四重罪)違犯,還承認他是比丘。這也許是當地出家眾 的品質低落,不得已而降低標準吧!這等於「姑息養奸」,會引起副作用的;護 法──護持清淨比丘,將越來越艱難了!西元四、五世紀,噠侵入西北印度, 這一地區的佛教,急劇的衰落了。

  人的護法而類似天神護法的,有佛命賓頭羅頗羅墮Pin!d!ola-bha^radva^ja阿羅 漢:「若[汝]當留住(世),後須彌勒佛出,迺般泥洹去耳」的傳說(9)。『阿育 王傳』也說:見佛而沒有涅槃的賓頭盧來應供(10)。『舍利弗問經』說:佛囑 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缽歎Kun!d!adha^na、羅Ra^hula──「四大比丘, 住(世)不泥洹,流通我(佛)法」(11)。其後,更發展為十六大阿羅漢住世 護法說,如玄奘所譯『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難提蜜多羅Nandimitra [P314] 是佛滅八百年,錫蘭──執師子國Sim!hala的阿羅漢。這是由於部派分 化,付囑護持正法眼藏說,不能獲得佛教界的公認,所以轉化為付囑佛世比丘 ──大阿羅漢,常住在世間,護持佛法。但這與佛世阿羅漢的遊化人間不同,這 是隨機應現的;「為現佛像,僧像,若空中言(聲),若作光明,乃至(於)夢 想」中所見的(12),從神秘現象,使佛弟子堅固信心的。這是部派佛教時代的 情形,與「大乘佛法」的菩薩示現,天神護法,性質是非常的接近了。

  大乘經早期傳出的,如篇幅較長,末後大抵有「囑累品」。佛將所說的經法 ,付囑阿難,及出現於經中的(修學大乘,宏揚大乘的)菩薩們,要大家好好的 受持、護持,使佛法流通久遠。如『般若經』,『法華經』(13),『賢劫經』 ,『持世經』,『華手經』,『佛藏經』,『維摩詰經』等。不過以天神為當機 者的經典,如『思益梵天所問經』,『密跡金剛力士經』,『海龍王經』等,都 有了天神護持的咒語。本來,「佛法」容忍印度固有的天與鬼神,但被尊為最高 的創造神,在佛法中,也還是流轉生死的苦難眾生,需要佛法的化度,何況低級 [P315] 的鬼神!『阿含經』中所見到的,是向善的天神們,來禮佛,讚佛,尊敬三寶, 請問佛法。佛、法、僧是可尊敬的三寶,向善的天神們,會自動的來護持。如『 長部』(三二)『阿吒曩胝經』:毘沙門Vessavan!a等四大天王,及統屬的鬼 神,願意護持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為惡鬼所妨害,而 能安樂的修行。這是被稱為護經Paritta的;佛接受了,囑比丘們學習,保護平 安。天神們願意護法,為什麼要誦習「護經」?如『阿育王傳』說:「若付囑天 ,法亦不得久住。何以故?諸天放逸故」(14)。諸天雖自願護法,但長在天處 享受福樂,可能會放逸而遺忘的,所以誦「護經」,喚起天神的憶念護持。『大 集經』『海慧菩薩品』也說:「汝等四王當深護助,無為欲樂而作放逸!吾今出 世,為壞放逸、護正法故而說咒」(15)

  護法的大神,是大梵天Maha^brahman,帝釋S/akradeva^na^m indra, 四大王眾天Caturmaha^ra^jaka^yika-deva。四王天的天主,東方持國──提頭賴吒Dhr!tara^s!t!ra天王 ,是犍達婆gandharva;南方增長──毘樓勒叉Viru^d!haka天王 [P316] ,是龍na^ga;西方廣目──毘樓博叉viru^pa^ks!a天王,是鳩槃荼kumbha^n!d!a ;北方多聞──毘沙門vais/ravan!a天王,是夜叉yaks!a。四王的眷屬,當然 也就是犍達婆與夜叉等,更統率著其他的神,如阿修羅asura,迦樓羅garud!a ,緊那羅kim!nara,摩羅迦mahoraga,毘舍闍pis/a^ca,薜荔多preta, 富單那pu^tana等。一切地居的鬼神,都是在帝釋(如王)、四大天王(如輔臣) 的統率下,成為佛法的護法神群。大乘經中,大梵、帝釋、四天王的說咒護持, 是一般的,更擴大到菩薩與其他,大抵與印度民間信仰的神,及天上的星宿(也 是被想像為神的)有關。一、『大集經』『虛空目分』,說有菩薩現畜生身,住 在四方的山窟中修慈心。南方是蛇,馬,羊;西方是猴,雞,犬;北方是豬,鼠 ,牛;東方是師子,兔,龍。這十二位獸菩薩,依十二日、十二月、十二年,分 別次第的遊行,教化眾生。如能修法誦咒,「見十二獸,見已,所願(求的)隨 意即得」(16)。這與中國所傳的十二獸或十二肖說相同,只是以師子代虎而已 。後漢支曜譯的『成具光明定意經』,有護法十二神:「有神名大護,……神名 [P317] 普濟」(17)。東晉帛尸梨蜜多羅S/ri^mitra初譯的『藥師經』,名『拔除過罪 生死得度經』,末有十二神王──十二藥叉大將:「金毘羅,……毘伽羅」(18) 。『月藏經』所說的十二辰:「一名彌沙,……十二名彌那」(19)。這些以 十二為數的護法神,都可能是印度天文學上,黃道帶內十二宮的各式神化。二、 光味──殊致阿羅沙仙人,廣說「二十八宿,日、月隨行,一切眾生日、月、年 歲悉皆繫屬」(20)。佛於『大方等大集經』(九)『寶幢分』(大正一三•一四0上)呵 責說:

   「眾生闇([愚癡])行,著於顛倒,煩惱繫縛,隨逐如是星宿書籍……同屬一 星生者,而有貧賤富貴參差。是故我知是不定法」(21)

  論星宿善惡,窮通壽夭,實是愚癡眾生的顛倒妄說,是值不得信賴的。經中 雖加以呵責,大概為了適應世俗,卻又編在經中。『日藏分』中,光味仙人說日 、月、星宿,推為過去驢脣──佉盧蝨吒Kharos!t!i^仙人說二十八宿(22)。星宿 命運占卜,就這樣的成為「大乘佛法」!星宿推算吉凶,本是古代的天文學與民 [P318] 間神秘信仰結合的產物,有些佛弟子,認為也是佛弟子所應該知道的(23)。 如吳竺律炎共支謙譯的『摩登伽經』,二卷;西晉竺法護Dharmaraks!a譯的『 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一卷。廣說宿曜吉凶,與「日藏」、「月藏」的意義 相同。「天竺三藏若羅嚴」在于闐譯出的『時非時經』,一卷,說明十二月中, 那些時日是「時」是「非時」(24)。這些,顯然的還是世俗信仰而附入佛法。 唐不空Amoghavajra所譯的『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二卷,性質相同,卻與文殊師利Man~jus/ri^菩薩拉上了關係。最希奇的,趙宋 施護Da^napa^la譯的『十二緣生祥瑞經』,二卷,竟然以「無明……老死」等十 二支,配日月,論吉凶!部分佛弟子,不自覺的沈迷於神秘的低級信仰,牽強附 會,「佛法」時代的理性精神,似乎存在的非常有限了!

  護法神群,從四大天王、四大比丘以來,都是分別護持四大部洲的一洲。當 然,佛法流行的現實人間,從印度、(廣義的)西域到震旦──中國,經中是特 別重視的。『日藏經』中,佛以四洲的二十大支提[塔]聖人住處(有在于闐的,也 [P319] 有在震旦的),付囑諸大龍王。由於龍王貪睡,又好淫欲,為了免得誤事,所以 又付囑二十八夜叉大將,協助護持(25)。『月藏經』的付囑更多:一、欲界的 空居四天,四大天王,(天仙)二十八宿,七曜,十二童女,分別的以一天、一 天王、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一洲(26)。二、四大天王又分別護持南閻浮 提洲的十六大國。又以閻浮提洲的東、南、西、北,分別付囑四大天王與他的眷 屬(27),這是不局限於印度的十六國,而擴大到閻浮提洲全部了。三、波羅奈 國:付囑善髮乾闥婆,阿尼羅夜叉,須質多羅阿修羅,德叉迦龍王,大黑天女, 及他們的眷屬;……震旦國:付囑毘首羯磨天子,迦毘羅夜叉,法護夜叉,堅目 夜叉,大目夜叉,勇健軍夜叉,摩尼跋陀夜叉,賢滿夜叉,持威德夜叉,阿荼薄 拘夜叉,般支迦夜叉,婆修吉龍王,須摩那果龍王,弗沙毘摩龍王,阿梨帝鬼子 母,伊羅婆雌大天女,雙瞳目大天女,及他們的眷屬(28)。震旦就是中國,比 起其他國家,護法神特別多,這是值得注意的!還有沒有被分配的,如娑伽羅等 一百八十萬大龍王,箭毛等八頻婆羅夜叉大將,羅羅等六萬那由他阿修羅王, [P320] 歇等六十二百千大天女,凡是「不得分(配)者,應當容忍」,也要在所住處護 持佛法(29)。二十八宿,也分別的付囑各國;七曜與十二辰,也應該「攝護國 土、城邑、聚落,養育眾生(30)。『日藏』與『月藏經』,這樣的廣列龍王 、夜叉等名字,付囑護法,與梁僧伽婆羅Sam!ghavarman初譯的『孔雀王咒經 』,有同樣的情形。如說:「鉤留孫陀夜叉,住弗(衍文)波多利弗國;……常 在阿多盤多城」的大力夜叉(31)。「二十八夜叉大軍主名,守護十方國土」(32) 。還有十二大女鬼,……五大女鬼;八大羅剎女,……七十一大羅剎女;佛 世尊龍王,……兩小白龍王(33)。辛頭河王,……毘摩羅河王[河神];……須彌 山王,……摩醯斗山王[山神];……藹沙多哿摩訶里史大仙人,……阿已里米虜大 仙人(34)。這都是羅列夜叉等鬼神,分布各方,能護持佛法的。雖然『孔雀王 咒經』屬於密典,而羅列鬼神群,從鬼神得到護持,與『日藏』、『月藏』的精 神相符。這都應該是西元四世紀集成的;論師們正從事於深細嚴密的論究,而一 分通俗的教化者,正加速進行,佛法依賴鬼神護持的方向。 [P321]

  佛法要依賴鬼神護持的理由,如『大方等大集經』(一0)『虛空目分』( 大正一三•一七二上──中)說:

   「我今以此正法,付囑四大天王,功德天女,四大龍王,誠實語天,四阿 脩羅王,具天,大自在天,八臂天地神女等。何以故?善男子!或有眾生 ,其性弊惡,有大勢力,多造重業,不受是經。是人死已,受惡鬼身、惡 龍之身,是惡鬼、龍欲壞佛法,降注惡雨惡風,……如是惡鬼(龍),復 令如來所有弟子: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大臣、長者,悉生惡心。 惡心既生,互相殘賊,……誰當流布如是經典?是故我今不以是經付囑菩 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國主,以付四王乃至地神,如是 天神至心護持」。

  「大乘佛法」要依天(鬼)神護法,才能久住世間,這可說是離奇的,然從 苦難的現實人間來說,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一傾向,表示了政治與宗教的相關性 ,也表示了「衣食足而後知禮義」的意義。佛法雖進入大乘時代,而傳統「佛法 [P322] 」──聲聞乘與大乘,主要還是依出家眾來住持宏通的。出家眾的經濟生活,以 及塔寺的興建,都依賴於在家信眾的布施。將來彌勒Maitreya出世成佛,當時 有輪王的仁慈治世,社會和平繁榮與佛法昌明同時,是佛弟子理想的現實人間。 反之,如政治衰亂,佛法也要蒙受損害。佛法在西北印度,擴展到現在的巴基斯坦Pakistan ,及阿富汗Afghanistan,俄屬中亞細亞的一部分,並通過Wakhan 山谷,到達西域的于闐等地方。從西元前三世紀後期起,臾那人,波斯(即 安息)人,賒迦人,先後進入西北印度。西元一世紀,大月氏──貴霜Kus!a^n!a 王朝,又統治西北印度,並侵入中印度。到西元四世紀中,Hephtalites人又 侵入北印度。雖說這些民族,漸受佛法的教化,特別是被指為釋迦族後裔的賒迦 人,都信奉「大乘佛法」,但西北印度及以外的西北地區,在異民族的不斷興起 ,也就是在不斷的動亂苦難中,佛法也受到了傷害,所以說:「將有三惡王,… …由於是之故,正法有棄亡」(35)。在民族複雜,政局動亂過程中,佛教為了 適應生存,僧品不免漸漸低落,所以有「乃至(佛滅)千歲,正法衰滅」的預言 [P323] ,也就是「末法」思想的來源。依此去理解上面所引的經文:「惡鬼惡龍欲壞佛 法,降注惡雨、惡風、塵坌,為諸修行三業比丘而作重病。……吹吐惡氣置飲食 中,故令食者得大重病」:這是風雨不調,疫病流行。又說:惡鬼令一切人「悉 生惡心,惡心既生,互相殘賊」;弄到「國土城邑空荒無人」:這是不斷戰爭所 造成的現象。在這種情形下,人的力量太小了!雖不是沒有少數傑出的修行者, 但對和合僧伽(代表佛教)的流布佛法,不免有「誰當流布如是經典」的感慨。 恰好西元四世紀初,笈多Gupta王朝在中印度興起,梵文學復興,傳統的宗教 ──印度教也興盛起來;印度群神的信仰,在民間也增強起來(唯識等論師,也 是興於中印度的)。面對這一情勢,佛法要在社會安定繁榮下發展,北方的佛教 人士,也就只有付囑鬼神來護持佛法了。

  『日藏經』說:「有於惡心諸餓鬼等,常仰食噉一切眾生精氣血肉以為生活 」;「欲奪於菩薩精氣,又以惡氣而欲噓之」(36)。惡鬼神會奪人的精氣,也 會以惡氣吹入人體,人是會失心、疾病而死的。反之,如『禪秘要法經』說:「 [P324] 釋提桓因在左,護世諸天在右,持天藥灌頂,舉身盈滿。……恆坐安隱,快樂倍 常」(37)。『觀佛三昧海經』說:「作諸天手持寶瓶想,持藥灌想;藥入頂時 ,遍入四體及諸脈中」(38)。這是善天以天精氣來滋益人,或作這樣的觀想了 。這種增、損精氣的思想,是印度及一般民間宗教所固有的,如中國古人說:「 天奪其魄」,也是這類神秘信仰的一種表示。「精氣」,不知原文是什麼,意義 是相當廣的。如『大方等大集經』(一五)『月藏分』(大正一三•三二二下)說:

   「不令(鬼神)數數惱亂眾生,以此方便,令四天下,大地餘味而不速滅 ,精氣安住不復損減。以地精氣不損減故,眾生精氣不損減;眾生精氣不 損減故,正法甘露精氣不損減;正法甘露精氣不損減故,眾生心法作善平 等增長。以是因緣,令三寶種得不斷絕,如是如是法眼久住,閉三惡道, 開於善趣及涅槃門」。

  經上說到三種精氣:地精氣,眾生精氣,正法甘露精氣。地精氣,從經文的 「大地餘味」,想到了劫初時,大地的地味pr!thivi^-rasa充滿,因眾生的貪著而 [P325] 漸漸隱沒的傳說。地精氣是自然物,使五榖花果中,富有營養資益的成分。眾生 精氣是眾生的,特別是人類,使人身心健康、和平安樂的內在因素。正法甘露精 氣,是佛法的,清淨而向善向涅槃的力量。這三者有相互關係:地精氣增減,眾 生精氣增減,正法甘露精氣也就增減──佛法的興盛或衰落。這與上文所引,付 囑天神護法的意義,是相通的,如『大方等大集經』(一五)『月藏分』(大正一 三•三二一下)說:

   「若彼(惡)天、龍乃至毘舍遮,於閻浮提作於一切鬥諍、觸惱、非時風 雨、疫病、飢饉、(嚴)寒(酷)熱等事,(善天、龍等)各各隨分而遮 護之,……寒熱等事皆悉休息,令閻浮提所有華果、藥草、劫貝、財帛、 五榖、甘蔗、蒲萄,及酪蜜等皆得成熟,所有苗稼不令衰壞」[地精氣不減]。 「於閻浮提諸處人中,及鹿鳥獸,隨其所欲,皆無乏少」[眾生精氣不減]。 「以無乏故,令彼眾生修諸善行,修正法行,修真實行,勤修而住,…… 世尊正法則得久住」[正法甘露精氣不減]。 [P326]

  經文上面,是從苦惱衰亂說起的。由於惡神的惱亂,「眾生多有種種飢饉、 疫病,愛別離苦。眾惱逼切,各各迭相怖懼鬥戰,心常恐畏。諸王剎利,……於 諸眾生種種因緣而逼惱之,晝夜殺害、燒煮、割截,五榖、財帛,所欲供具,身 心樂事,及諸善行皆悉損減」(39)。這敘述那三種精氣的依存關係:如沒有善 良天神的護持,惡鬼神就會搗亂,引起風雨不調,年歲荒歉,疫病流行。這樣, 眾生就會互相畏懼,不斷鬥爭。特別是國土(武士們)的逼惱一切眾生,殺害不 已。這樣,資生的樂具缺乏,衣食不足,眾生也就難於向善,修人間善行,及向 出世涅槃的佛法了。所以惟有付囑天神等護持世間,遮止惡鬼神的惱亂,才能物 資豐盈,人情和樂,佛法昌盛。面對無休止的動亂,民生疾苦,佛法衰落,那些 「寂定[禪]為業;善誦其文,未究深義;戒行清潔,特閑禁咒」,傾向於適應民 俗的大乘行者,也就熱望於天、龍等護持佛法了。這也許能使佛法延續一些時間, 但論佛法,不從佛弟子的解行著手;論動亂,不從政治的和平建設去努力:佛法 終究是天神所護持不了的。西北印度的佛教,實質上衰落已久,再經過噠的侵 [P327] 入、破壞,也就急劇的衰落下來(40)。當然,依賴於神秘的「念天」法門,還 要創開一新的局面,不過對「佛法」來說,距離是越來越遠了!

  天神等護法,以上是以『大集經』的部類來說明的。『大集經』被稱為「五 大部」之一,部類不少。初由北涼曇無讖Dharmaraks!a譯出,名『大方等大集 經』,二九卷。「麗藏本」與「宋藏本」,都是六0卷,這是隋僧就的纂集本。 六0卷本,最不妥當的,如『日密分』與『日藏分』,是同本異譯,竟編成二分 。又以古譯的『明度校計經』,說是高齊那連提耶舍Narendrayas/as所譯,編為 最後的『十方菩薩品』。曇無讖所譯的二九卷,應該是:一、『瓔珞品』;二、 『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三、『寶女品』;四、『不昫菩薩品』;五、『海慧 菩薩品』;六、『無言童子品』;七、『不可說菩薩品』;八、『虛空藏品』 ──以上都稱為「品」;九、『寶幢分』;一0、『虛空目分』;一一、『寶髻 菩薩品』;一二、『日密分』。從名稱與內容來說,『寶髻菩薩品』稱為品,應 編在『虛空藏品』的前後。『日密分』沒有譯全,可能是多少遺失了。從『瓔珞 [P328] 品』以下,佛都是在佛功德威神力所現的大寶坊(宮殿)中說法。『寶幢分』以 下,住處漸變了,也有次第可尋。如一、『寶幢分』:說如來初成正覺,住王舍城Ra^jagr!ha 。優波提舍Upatis!ya──舍利弗S/a^riputra,拘律多Kolita──大目犍連Maha^maudgalya^yana 二人,見馬星As/raka比丘而出家。二、『虛空目 分』,說舍利弗與目犍連出家不久。三、『日密分』──『日藏經』:在王舍城 ,「為諸大眾說虛空目、安那波那甘露法門、四無量已」;又為了降伏惡龍,昇 須彌Sumeru頂,又「下佉羅坻Khadiraka聖人住處」(41)。四、『月藏經』 :「佛在佉羅帝山牟尼諸仙所依住處」;時佛「說日藏經已」(42)。五、『大 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佛住「佉羅帝耶山諸牟尼所依住處」;「說月藏已」(43) 。六、『大集須彌藏經』:佛「在佉羅帝山,依牟尼仙住處」。佛說如來與 功德天──吉祥天女S/ri^-maha^devi^,過去共同發願:功德天願於釋尊在穢土成 佛時,自己作功德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44)。七、『虛空孕菩 薩經』:佛「住佉羅坻迦山」;「世尊授功德天記訖已」(45)。八、『觀虛 [P329] 空藏菩薩經』:「佛住佉陀羅山」;「先於功德經中,說虛空藏[孕]菩薩摩訶薩名 」(46)。『寶幢分』以下的幾部經,有次第先後,著重於降魔、降伏惡龍等; 天龍等護法,明國王、大臣、初學菩薩的罪業,懺悔,說種種咒語。而『日藏經 』以下,都是在佉羅帝山牟尼住處,列舉現存漢譯經典如下:

圖片
      一、『大乘大方等日藏經』    一0卷  隋那連提耶舍再譯(曇無讖初譯
          『日密分』,三卷,不全)
      二、『大方等大集月藏經』    一0卷  高齊那提連耶舍譯
      三、『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一0卷  唐玄奘再譯(初譯『大方廣十輪
          經』,八卷,失譯)
      四、『大乘大集須彌藏經』    二卷    高齊那連提耶舍譯
      五、『虛空藏菩薩經』        一卷    後秦佛陀耶舍譯
          (異譯本有:『虛空藏菩薩神咒經』,一卷,失譯。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一卷,劉宋曇摩蜜多譯。
[P330]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隋闍那崛多譯)
      六、『觀虛空藏菩薩經』      一卷    劉宋曇摩蜜多譯

  這次第六部經(後一部是修行法),以五位大菩薩為名:日藏Su^rya-garbha菩薩 ,月藏Candra-garbha菩薩,地藏Ks!itigarbha菩薩,須彌藏Sumeru-garbha菩薩 ,虛空藏a^ka^s/agarbha菩薩。菩薩,大都是依事、依德立名的,這 五位菩薩所依的:是須彌山;運行於須彌山腰的,是日與月;日月所照臨的,是 四大洲的大地,上面是虛空。這五位菩薩的類為一聚,不正是依須彌山、日、月 、地、虛空而立名的嗎!而且都稱為藏,是garbha──胎藏[孕]。五位中的虛空藏 菩薩,是從西方世界來的(47)。曇無讖所譯的『大集經』(八)『虛空藏品』 ,異譯有唐不空所譯的『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這位虛空藏菩薩,原語為Gaganagan~ja ;「安此無盡之藏在虛空中」,「是故名為虛空庫藏」(48),與 胎藏不同。而且,Gaganagan~ja菩薩是從東方世界來的。來處不同,法門不同, 名字不同,這兩位虛空藏,是不一樣的。日、月、地、須彌、虛空──五位「藏 [P331] 」菩薩,是參照欲界地居天神住處而立名的;是地居天神的佛化。我在「東方淨 土發微」中指出:藥師琉璃光佛,是蔚藍色的天空──「穹蒼」;日光遍照與月 光遍照二大菩薩,是日、月的光輝;「八大菩薩乘空而來」,是八大行星;十二 藥叉大將,是黃道帶內的十二辰;每一位有七千眷屬,總共八萬四千,如無數的 小星星(49)。「大乘佛法」的佛與菩薩,有取法天界,並有類集與有組織的傾 向。(以下沒有寫出)

  
註【25-001】『阿育王傳』卷四(大正五0•一一四中)。『阿育王經』卷七(大正五0•一五三上)。『 付法藏因緣傳』卷二(大正五0•三0一上)。
註【25-002】『島史』(南傳六0•五五──五六)。『大王統史』(南傳六0•一九七)。
註【25-003】『阿育王傳』卷三(大正五0•一一一中)。『阿育王經』卷五(大正五0•一四九上──中) 。
註【25-004】『阿育王傳』卷六(大正五0•一二六下)。
註【25-005】『虛空藏菩薩經』(大正一三•六五一下、六五二上)。
註【25-006】『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四(大正一三•七四0中──七四五上)。『大方廣十輪經 』卷四(大正一三•六九六下──六九九下)。 [P332]
註【25-007】『大方等大集經』(一四)『日藏分』(大正一三•二三五下)。
註【25-008】『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四(大正一三•七四一中──下)。
註【25-009】『佛說三摩竭經』(大正二•八四五上)。
註【25-010】『阿育王傳』卷二(大正五0•一0五中)。『阿育王經』卷三(大正五0•一三九下)。『 雜阿含經』卷二三(大正二•一六九中──一七0上)。
註【25-011】『舍利弗問經』(大正二四•九0二上)。參閱『佛說彌勒下生經』(大正一四•四二二中) 。
註【25-012】『舍利弗問經』(大正二四•九0二上──中)。
註【25-013】『妙法蓮華經』,以「囑累品」為止。以下各品,為次第續集。
註【25-014】『阿育王傳』卷六(大正五0•一二六中)。
註【25-015】『大方等大集經』(五)『海慧菩薩品』(大正一三•七三中)。『佛說海意菩薩 所問淨印法門經』卷一七(大正一三•五一九中)。
註【25-016】『大方等大集經』(一0)『虛空目分』(大正一三•一六七中──一六八中)。
註【25-017】『成具光明定意經』(大正一五•四五八上)。
註【25-018】『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卷一二(大正二一•五三六上)。
註【25-019】『大方等大集經』(一五)。『月藏分』(大正一三•三七三上)。
註【25-020】『大方等大集經』(九)『寶幢分』(大正一三•一三八下──一四0上)。 [P333]
註【25-021】『寶星陀羅尼經』卷四(大正一三•五五六中)。
註【25-022】『大方等大集經』(一四)『日藏分』(大正一三•二七四下──二八二中)。
註【25-023】『十誦律』卷五七(大正二三•四一九下──四二0上)。
註【25-024】參閱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九章(五四0)。
註【25-025】『大方等大集經』(一四)『日藏分』(大正一三•二九三中──二九五中)。
註【25-026】『大方等大集經』(一五)『月藏分』(大正一三•三四一下──三四二中)。
註【25-027】『大方等大集經』(一五)『月藏分』(大正一三•三四二中、三四六中──三五一上) 。
註【25-028】『大方等大集經』(一五)『月藏分』(大正一三•三六四中──三六八下)。
註【25-029】『大方等大集經』(一五)『月藏分』(大正一三•三六八下──三六九下)。
註【25-030】『大方等大集經』(一五)『月藏分』(大正一三•三七一上──三七三上)。
註【25-031】『孔雀王咒經』卷上(大正一九•四五0上──四五一下)。
註【25-032】『孔雀王咒經』卷下(大正一九•四五二上──中)。
註【25-033】『孔雀王咒經』卷下(大正一九•四五二下──四五五上)。
註【25-034】『孔雀王咒經』卷下(大正一九•四五六下──四五七下)。
註【25-035】『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大正四九•一一中)。
註【25-036】『大方等大集經』(一四)『日藏分』(大正一三•二六七下、三一五上)。
註【25-037】『禪秘要法經』卷中(大正一五•二五一下)。 [P334]
註【25-038】『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四(大正一五•六六四下)。
註【25-039】『大方等大集經』(一五)『月藏分』(大正一三•三二一中)。
註【25-040】以上,參閱拙作『北印度之教難』(『妙雲集』下編『佛教史地考論』二八五──三二二)。
註【25-041】『大方等大集經』(一四)『日藏分』(大正一三•二三三上、二八九上)。
註【25-042】『大方等大集經』(一五)『月藏分』(大正一三•二九八上)。
註【25-043】『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一(大正一三•七二一上)。
註【25-044】『大方等大集經』(一六)『須彌藏分』(大正一三•三八一下、三八五中──下)。
註【25-045】『虛空孕菩薩經』卷上(大正一三•六六七下)。
註【25-046】『觀虛空藏菩薩經』(大正一三•六七七中)。
註【25-047】如『虛空藏菩薩經』(大正一三•六四七下)。
註【25-048】『大方等大集經』(八)『虛空藏品』(大正一三•一一一上);『大集大虛空藏 菩薩所問經』卷四(大正一三•六三0上)。
註【25-049】『東方淨土發微』(『妙雲集』下編『淨土與禪』一三九──一四四)。

  註:[ ]內之文字在原書中之字略小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