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華雨集第五冊』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三七、答慧空尼

  一、比丘、比丘尼戒,本為聲聞乘戒法。律制半月半月(非限定十四日)布 薩誦戒。中國佛教雖受比丘、比丘尼戒,而重在大乘,故半月半月誦菩薩戒者為 多(誦戒制並未普遍推行)。

  二、中國古代,比丘尼「二部受戒」,現存早期之史料,為梁慧皎所著『高 僧傳』卷三──求那跋摩傳,僧伽跋摩傳。

  三、師子國來傳二部受戒制之比丘尼,雖未見明文,應是上座部系之赤銅鍱 (錫蘭島之古名)部。二部制受戒,乃聲聞律制,與菩薩戒法無關,故不得云「 二部制的三壇大戒」。

  四、以傳授比丘尼戒而論,合法之授受,為二部受戒。印度舊制,比丘與比 丘尼,不得住於一寺。尼眾受戒,先於比丘尼僧中受具足;再往比丘寺中,於比 [P246] 丘僧中受戒,即經比丘僧之審定許可,乃為合法。今中國一般傳戒,尼眾直接從 比丘僧受戒,不合古制。或有自稱二部受戒,而傳戒者與受戒者,比丘與比丘尼 共住一處,均與古制不合。

  具足戒法傳受之正當規制,受戒人多少均可,但每壇(次)不得超過三人。 傳戒者,比丘或比丘尼,應有十師──和尚、羯磨、教授及尊證七人。如在邊地 ,佛法不盛,則可以五師(尊證二人)受具。凡為師長者,需滿法定之年齡,即 受具足戒十年以上,又須有智慧,能知戒法。比丘、比丘尼受具足,乃在僧(十 師或五師)中如法舉行,非從某一人受,故受戒以後,成為僧伽之一員。

  五、中國之出家戒法,由印度、西域或南方(錫蘭)傳來。古代,『僧祇』 、『十誦』、『四分』等多部流行。北魏光公以來,法藏部之『四分律』大盛。 至唐道宣律師,精研『四分律』,蔚為學眾所宗,而後漸歸於統一。此後,接受 戒法,雖時或衰落,而同屬於『四分律』。如依『四分律』受具足,則不得別傳 他律。 [P247]

  上來,依律典古制而說。中國佛教以大乘為重,雖受出家(比丘、比丘尼) 戒,然與拘泥古制(聲聞乘立場)者不同。昔在印度,佛滅以後,聲聞乘部派繁 多。如大眾部系之雞胤部,於律制可依而不必定依。如式叉摩那,律有明文,然 在印度早已不受重視。宋代來華之求那跋摩三藏云:「戒法在大僧(比丘僧)中 發,設不本事(疑有誤字,意指不從比丘尼受),無妨得戒,如愛道(愛道為佛 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之意譯,從佛得戒)之緣」。推此意,則比丘尼直從比丘出家 、受戒,亦無妨也。惟男女雜廁,易滋流弊耳!戒律本為世間法(「毘尼是世間 中實」),含有道德軌範,生活軌範,團體共住軌範。生活與團體規制,因時因 地而有所異,有不得不然之勢,此固非抱殘守缺,拘泥教條,不知制律之意(學 律應知制律之因緣,故曰「毘尼因緣所顯」),自詡為嚴持戒律者之所知也。 [P249]

  

三八、答昭慧尼

  一、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但在現實人間,淫欲「是障道法」,這是我從佛法 得來的見解。世間是苦,「苦」體是每一眾生(依五蘊、六處和合而有的)自體 。何以有此生死苦果?「集」起生死的是愛,愛的內容為:「後有愛,貪喜俱行 ,彼彼喜樂」。佛曾深感眾生的難以教化,問題為每一眾生,有「愛阿賴耶,樂 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深藏的愛著窟宅。以上,是佛法根本,阿含 及廣律所說。眾生生死不已,原因是煩惱,煩惱是無量數的,可分二類:一、「 分別生」的:主要是人類文明發達所引起的,文明越進步,煩惱越多。這在現實 人間,是嚴重的,可以造成最大的惡業;但斷除了,還是在生死中。二、「俱生 」的:其中一分,是一切眾生所同有的,一切眾生所必有的。這雖是微細的,不 妨得人天善果,但卻是最為難斷的。如末那相應的四種煩惱,「我癡,我見,我 [P250] 慢,我愛」(一切都加一「我」字)。佛法以愛為集諦;經說:「愛莫過於己」 ,這是有意識或無意識中所必有的,所以說:自我愛為生死根本。你以自殺殉情 來表示是淫欲而不是自我愛,這是不知愛的內容。從自我愛而延擴起來,經說三 愛:「欲愛、有愛、無有愛」。欲愛是物欲(淫欲在內)的愛著;有愛是自體存 在的愛著;無有愛是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自殺,愛著涅槃解脫等)的愛著。如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如沒有尊重自己(人格道德)的一念,能為仁義 而死嗎?其他,有些在生死中的眾生,是沒有淫欲的,你既然知道,那也就不再 說了。

  二、解脫生死,重在斷除煩惱。欲界人類,如淫念與淫事多,不論什麼法門 ,都是不可能解脫的,所以說「淫欲障道」。在某一期間(長短不定,依根性及 精進程度而不同)暫斷淫欲,精進修行,止觀相應,引發無我淨慧,就能斷我見 而得初果。證果後,在家弟子如為事業與淫欲所累,就不能進修得二果。得二果 的也是這樣,所以初果、二果的在家聖者,依然能生男育女。如離欲界煩惱,進 [P251] 得三果,那在家也不再有淫念了。如得四果,雖然年富力壯,女性不再有月經( 身體健康正常);男性也不會夢遺不淨。出家的可得四果,在家可得三果。在家 而得四果,那就不是當下涅槃,就一定出家了。但有的部派說:阿羅漢也有在家 而不出家的。三果聖者如死後生天,那是沒有淫欲的色界;但凡夫依禪定力,也 能生色界,所以沒有淫欲,並不等於斷除生死根本。欲能障道而不是生死根本, 這是我對佛法的理解。

  三、生在人間,維持個體生命的,是飲食;延續種族生命的,是淫欲。古人 說:「食色性也」,性是出於本能的。一般人的飲食或行淫,是不離煩惱的。如 恰當──適合個體的正常需要,適合當時社會的正常制度,這不能說是罪惡,不 會因此而生天、墮地獄,也不會因此而流轉生死(不感總報)。煩惱有二類:一 是惡(不善)的,一是無記(不可說是善是惡)的。無記的雖然微細,到底是不 清淨的,所以名為有覆無記。本能的自我愛,也屬於此。引起淫欲的欲愛,與瞋 、疑等不同。人及大多數畜生(鳥獸蟲魚等),淫欲是本能的。到一定時期,生 [P252] 理變化而自然發現。凡屬本能的,不能說是善是惡。如食草的牛、羊等,不能說 有「不殺生」的美德;蜘蛛結網捕蟲而食等,也不能說是專造「殺生」的惡業。 如煩惱依本能而起,率性而動,無記所攝。所以在世間法中,飲食男女是正常的 ,否則人類都要下地獄了。眾生以自我(我是「主宰」義)愛為中心。欲界人類 的欲愛──愛著、佔有的「物欲」非常強,貪心熾盛。食,發展為經濟的爭奪; 淫欲也一樣,每逾越正常。食色性也,而食色成為人與人間永不解決的困擾(苦 ,並不限於食色)。人類的知識進步,依自我(主宰)愛而來的佔有欲,人是不 可能沒有的,於是有家庭,國家、國際(到現在,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秩序),這 是容許私欲而又加以限制。從容許說,是保障私有,所以要保障私有,正因私有 欲出於人性,不可能沒有的(共產制否定私有經濟,於是大多數怠工,造成不可 免的貧困)。但過於縱容私有,又會造成另一型態的困難,如自由經濟制的週期 性衰退。私有、佔有,可說有正常的一面,但從佛法(出世法)來說,源於人性 而來的私有、佔有,世間是不可能有徹底的解決。從個人(在世間)來說,衣食 [P253] 等經濟事項,如能少欲知足,是容易解決的(當然不是徹底的解決),而淫事有 關雙方,不能專憑自己意志來決定,如漠視對方,會增添家庭的糾紛困擾,比衣 食問題是更難解決的。所以佛制出家,以不畜私產為原則,而淫欲則完全禁止。 總之,根源於自我愛而來的私有佔有,世間是永不能解決的。共產黨否定經濟私 有制,造成永遠的貧困;一杯水主義,在一般民眾來說,那是說不完的悲慘事實 。佛制出家的完全禁止淫欲,如不能安心於佛法喜悅之中,即使持戒謹嚴,不敢 違犯,內心矛盾,也不過人天功德,不能趣向聖道解脫的。真正的「梵行已立」 ,是無漏聖道的成就。

  四、「如人間……理想的實現」,是古代佛弟子的理想,我是遵循古人的理 想而說吧了。北俱盧洲式的,「跡近神話」,其實是古人對原始社會的懷念。文 明愈進步,人類的問題越多,於是古人想起原始社會的淳樸。猶太人心目中的樂 園,中國所傳葛天氏、無懷氏之民,都好在「不知不識,順帝之則」。蒙昧時代 知識未開,私欲也不發達,飲食男女都任性而行,當然人與人間的問題也少些。 [P254] 其實是不可能沒有問題的。鳥類爭食;即使吃不完,狗也會為食而相爭;為了異 性的追逐,公犬互咬,是常見的。雖說古代知識未開,總要比禽獸聰明得多,怎 能沒有人與人間的困擾呢!不過比文明進步的,要安和得多。大乘淨土,是進一 步的理想國。衣食自然,智慧發達,佛法流行,男女問題也得到解決。早期的東 方阿佛國,有出家(沒有僧制)也有在家,有聲聞也有菩薩,有男子也有女人 ,卻沒有現實人間的苦難。特別是女人:「妊身產時,身不疲極,……亦無有苦 ,……亦無有臭處惡露」;這是理想的人間淨土。蓮華化生,原從印度神教,梵 王從蓮華中出現說而來,是理想的天國淨土。這樣的淨土,沒有飲食男女問題。 最高的理想,沒有在家出家的差別,本不必說沒有女人。傳說印度的梵天,沒有 女人,都是丈夫相(無有女人的淨土,與此傳說有關)。其實,在梵文中,梵天 是中性名詞,可說是沒有男女之相的(梵文,有男性、女性、中性,如現代語文 中的他、她、牠一樣)。你問:「到底是方便適應,抑或是究竟施設」?我所說 的,只是順著古人的理想而作此說。如徹底的說:是世間(以每個眾生自體為本 [P255] 而活動於時空之中)就是苦,苦是本質的。即使沒有男女淫欲,如化生天國,或 低級動物依自體分裂而繁殖的,也還是在苦中。想像美好的世間,而又以為沒有 苦,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是世間,苦是不可免的(但苦有輕重的不同),這才 要有出世法的必要!

  五、你的意見,限於人類,似乎覺得女人特別苦。其實,男女不同,就有不 同的苦。科學不斷發明,可能有「助於女性生產撕烈的劇苦」,如試管嬰兒的成 功,無痛分娩等,但這還不是苦!「連一念淫心都犯戒」,說來話長,不說也罷 !你讀佛書能有所啟發,論列也有條理,也有充實信仰,我可說是非常歡喜的。 最好能對佛法,根本的經律論,下一番功力,應於佛法獲得更完善的見解(近代 人的寫作都只能作參考)。 [P257]

  

三九、答蘇建華居士

  居士讀『妙雲選集』,發現問題,來函請為解答。謹答一二,希慧鑒也。

  常道,對方便道說。菩薩常道,並非太虛大師創說,乃大乘法門之共軌也。 大乘以成佛為宗極;菩薩發心,於歷劫生死中修行,積集廣大福慧資糧,以之利 他,即以自利,展轉增廣,終乃圓成究竟佛果。此乃大乘通軌,雖法門無量,意 趣則一。或願生人中,天上(非長壽天),或願生無佛法處,或生其他佛土:悲 心廣運,歷劫修行,為菩薩特有之勝德,非急於自了生死者之可比。

  大乘法中,有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方便道。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云 :「汝言阿惟越致(不退轉)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至阿惟 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 云:「眾生初學是法,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近 [P258] 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大心)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無著菩薩『攝大乘論』云:「別時意 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即不退)。又 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依印度大菩薩之開示,方便易行道, 乃對初學者,根性怯弱者所設之方便,用以維護信心,免其退失大心。法門之用 意在此,與一般中國人所說不同。且念佛,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通 於一切佛,如多寶佛,彌陀佛。「聞釋迦牟尼佛,稱其名號,善根成就,皆得不 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出『觀音菩薩授記經』,非念佛但指阿彌陀佛 也。且念佛之念,乃繫心一境。或繫念佛功德,或繫念佛相好,或繫念佛名號, 或繫念佛實相。如『大品經』云:「無所念,是名念佛」。念佛法門是易行道, 然亦法門廣大。中國之念佛者,捨一切佛而專念阿彌陀佛;捨功德,相好等而專 稱名號,使廣大法門,狹而不廣,拘而不通!吾人應依經論所說,勿信末世人師 !如自覺根性怯弱,尚不堪大心久行,則修易行方便道,如稱念阿彌陀佛等,藉 [P259] 此維護信心,自屬合理。如謂末法修行,非此不可,非此一法門不可,則是偏見 曲說,故與經論相違!大集經懸記,念佛得度生死,亦是維護信心,漸度生死之 意。且念佛亦多矣,何必如某大德所說!

  某大德所說,專重惡業。意謂人多惡業,易墮惡道。如不能今生了脫,未來 幾乎無望。此等言說,用以激勸修行則可,論理則似是而非。蓋知惡業之可畏, 而不知功德之殊勝也。如求人天功德,則福報愈大,墮落之危機愈多。然佛法中 ,正信三寶,心期大覺,所有功德,不可與人天功德相比。學大乘人,所有功德 ,悉以迴向。如云:「願以此功德,迴向於一切,吾等及眾生,皆共成佛道」。 一切為佛道,為眾生,則與佛及眾生有緣。來生得生人間(天上),見佛聞法, 善知識之所攝持,必也功德展轉增上。佛法中之功德,豈惡業所能及!故經謂「 一歷耳根,永劫不失」。經謂發菩提心者,永不失壞。雖或墮落,以菩提心善根 力故,迅即解脫。若於佛法得正知見,則「若人於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 生,終不墮地獄」。佛法,尤以大乘善根之殊勝,為難可及也!善既勝惡,又不 [P260] 為人天善根自誤,此所以能歷劫生死而行菩薩道也。釋迦佛初發心時,逢古釋迦 佛,略申供養。以此功德,展轉增勝,乃得圓成佛道。吾人為釋迦弟子,釋迦佛 之本行,豈非學佛人最佳榜樣!

  太虛大師學發菩薩心,學修菩薩行,鑒於世之學佛者,大多逃空遁世,不為 世間正常善業。以大乘之名,行小乘之實,故舉「人生佛教」以為勸。今既生而 為人,即應不廢人生正常之善行。以此功德,迴向佛道,即是大乘行。大師逝世 ,或稱其上昇兜率,此亦善頌善禱之詞,非大師本人之事。稱其上昇兜率,以兜 率天有彌勒菩薩。大乘經中,每有菩薩自兜率天來,智慧善根殊勝。蓋以兜率天 有一生所繫菩薩,當來成佛,可以親近。又如未來彌勒下生,則生兜率天者,或 隨佛下生,為佛弟子,直往菩提。以此,故俗以上昇兜率為頌也。兜率天有彌勒 淨土,亦屬易行道,為心性怯弱者說。彌勒淨土,以歸依三寶,受持五戒、八齋 ,作福,念彌勒名號,即可往生,不必「一心不亂」。兜率天與此世界,同屬欲 界,同屬散地,同在一世界之內。對此土眾生說,則往生為易,故虛大師亦曾宣 [P261] 說之。總之,佛法本自無諍,一切皆可貫通,惟偏執一佛一經一咒者,乃障法界 耳! [P263]

  

四0、致陳永權居士

  承蒙你惠寄「佛學淺要」的十八、「佛教興衰與密宗無關」,謝謝!文前紅 筆標出,「敬請詳細閱讀本文」;文中又說:「真正可以得到佛教中的博士── 導師了」。這篇文字,沒有明白提到我的名字,但顯然與我(或是閱讀我的著作 而作出推論的人)有關,所以簡略的表示我的意見,以答謝你的好意。

  「密宗是外道──婆羅門教」:這句話,我從來沒有說過。

  我寫過一部『印度之佛教』,是論究印度佛學思想的源流,印度佛教的史實 。該書第十七章,標題為「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編入『妙雲集』十六冊『以佛法研究佛 法』)。在印度佛教史上,西元五世紀起,祕密佛教漸興;到九、十世紀,盛極 一時,成為當時的佛教主流,所以太虛大師稱之為「密主顯從時期」。祕密大乘 佛教盛極一時,但受到印度教徒的責難,漸失去民眾的支持;加上回教的不斷侵 [P264] 入破壞,除少數被迎入西藏,或避匿到尼泊爾等地,極大多數的密乘上師,都紛 紛的改宗印度教與回教。密教為主流的印度佛教,就這樣的迅即陷於衰亡。此為 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實,所以我寫了這一章──「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印度 之佛教』,我寫於民國三十一年,三十二年在重慶出版,距今已四十多年了。所 以,三十年前的一個澳大利亞人,還有幾位德國人,寫西藏佛教而得到博士,都 是我所不知道的,與我無關。到底是怎樣的「亂寫一大堆」,該文作者金剛劍, 到底知道了沒有?

  說到印度佛教的衰滅,原因是應該非常複雜的。如概要的說,一個宗教的衰 亡,主因有三:一、自身腐化而失去民眾的好感;二、外來文化的征服,或固有 文化復興所引起的打擊;三、政治或軍事力量的破壞(一個國家民族的衰亡,除 固有文化復興外,也不外此三要因)。以此而論:當印度教復興,回教軍侵入時 ,祕密佛教的興盛,也有四、五百年了。為什麼忽而失去民眾的支持?為什麼上 師們改變了信仰?所以,說「密宗興盛會使佛教滅亡」,固然是一偏之論;說印 [P265] 度佛教的衰亡「與密宗無關」,也是不對的,祕密佛教應負起一部分的責任(當 時勢力微弱的顯教,也應該有些責任)。這如一個國族的衰亡,只說受到外來文 化的衝擊,受到外國力量的侵略,而不能反省自身的缺點與錯誤,那真是「哀莫 大於心死」了!誠信佛法,愛護佛法的,對印度佛教史上的悲慘事實,應該理智 清明一些,好好反省一下!

  作者金剛劍,應該是西藏密乘的信行者;也許還是初學,所以所說都不大正 確。如一、他說:「蓮花生大士入藏弘揚密宗,到現在經過一千餘年,西藏是顯 密二教最興盛之地。佛教在西藏,什麼時候滅亡過呢」!這是與史實不符的。西 元七四九年,蓮花生上師入藏弘法,對西藏佛教是大有貢獻的!到西元八一六( 或作八一七)年,徠巴瞻王登位,大弘佛法。八九九年,朗達瑪王登位,五年間 破滅佛法,毀寺院,殺沙門。王為喇嘛所殺,其親信遷怒於僧眾,摧殘更甚。西 藏佛教蒙受重大的打擊,幾乎全毀,佛教陷入了黑暗的(約)一百年。這是鐵的 史實,金剛劍竟一劍抹煞了!二、他說:「顯密佛法,都是釋迦世尊親口所說的 [P266] 」;還加上一頂大帽子──「世界各國的古今大德,凡是對於大乘佛教有研究的 ,都承認」這樣說的。其實,真正信解西藏密宗的,就不會這麼說。如蓮花生上 師所傳,被破毀而遺留下來,被稱為寧瑪派(古派,或作舊派)的,就這樣說: 聲聞、緣覺、菩薩乘,是應身佛釋迦牟尼說的;密乘外道──作、修、瑜伽,是 報身佛金剛薩埵說的(或分為金剛薩埵與大日如來);密乘內道──大、無比、 無上瑜伽,是法身佛普賢說的。作者既推崇蓮花生上師,怎麼不知道,而說「都 是釋迦世尊親口所說」的呢!從這二點來說,如作者初學無知,宏密心切而亂說 ,那是可以原諒的。如學藏密已久,故意顛倒事實,滿口胡言,企圖蒙蔽世人心 目,以便密乘的推行,那是不可容恕的罪惡!

  原文提到了弘一大師的讚歎『大日經』,用來證明密宗是不可隨意批評的。 弘一律師是近代高僧,戒行高潔,畢生致力於『四分律』部的整治與傳弘。有關 大、小、顯、密的深廣義理與修法,倒沒有聽說專門的講說與著作。前代大德的 品德與事功,是應該尊重的,但(除佛以外)前人所說,有所長或有所短,所以 [P267] 是可備參考,而不能作為權證的。從前,聲聞乘的羅漢們,大乘的菩薩們,祕密 乘的上師們,對於前代的所傳,都可以批評,所以有破有救。因為佛法的偏正、 淺深,融俗或顯真,不能依文取義,而要經過思辨(或論辨)的。西藏顯密佛教 的盛行,老實說,是虧了宗喀巴大師!宗師將佛法建立於戒律及深廣法義的基石 之上,才促成西藏佛教主流的興盛(也影響其他的各派),拉薩成為修學者仰慕 的道場。在拉薩舉行的論場(考格什)上,經上說,論上說,某某大師說,都是 沒有證明效力的,一切要依現比二量,以理為宗。這種情形,欽仰西藏佛教的原 文作者,大概也沒有聽說過。

  原文說:「如果他真的為發揚佛法,就應該「八宗並行」發揚」。不錯,八 宗並弘,是太虛大師所說的。民國四年,虛大師閉關以來,「上不徵五天,下不 徵各地」,以隋唐佛教的復興為理想。但所說「八宗並弘」,是八宗平等的,各 有特勝的(與密宗的見解不同)。不過,到了民國十五、六年,「八宗並弘」, 就廢棄不談了,這當然是因為更圓熟、更深廣的理解了佛法。對於祕密乘,太虛 [P268] 大師是這樣說的:「融攝魔梵,漸喪佛真之汎神祕密乘,殊非建立三寶之根本」 (「致常惺法師書」)。論印度佛教史說:「漸傾密行,趨入印度佛教衰運」;「四期 ──原著五期(即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時期),如來為本之佛梵一體,可無異議 」(「議印度之佛教」)。判印度佛教為三期說:「依天乘行果趣獲得大乘果的像法時 期,……正是傳於西藏的密法」;到了現代,如「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謗為迷信 神權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為障礙了」(「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以上所說的, 是太虛大師的晚年定論。對於大師的意見,有兩點應加以說明。一、大師所說的 「融攝魔梵」,「佛梵一體」,「依天乘行果」,點明了祕密乘的特性,就是融 攝印度教的天神行。高級的夜叉(鬼天)、龍王(畜生天),印度共信的神(天 ),在佛教中,起初是護法神,如站在山門內的四大金剛。大乘佛教中,有的已 是菩薩了。到了祕密乘,鬼天等成為佛的教令輪身。(所以稱為依天乘行果)。 佛與天神,在密乘中,融攝到難分彼此。如即身是佛,我即是佛的「佛慢」,在 教典中卻寫成「天慢」,足以證明天、佛圓融(依通俗說,就是神佛混雜)的程 [P269] 度。所以密乘行者陳健民老居士,勸人「信佛也要信神」了。由崇事的本尊,是 夜叉等身相,所以供品與持行方法,也都與以人為本的佛法不同了。二、太虛大 師對於密宗,認為「應復其輔行地位,不令囂張過甚。……密,非判顯教(為下 )而獨超其上之密教。密如災病失業等保險法,令困厄時有其救濟。……悟修仍 以自力為本」(「議印度之佛教」)。至於我,受虛大師思想的熏發,雖不能亦步亦趨 ,但對於祕密乘,意見是大致相同的。原文一再說到「推翻密宗」,不知誰有這 樣的說法,我是從來沒有這樣想、這樣說的。我曾一再說過:「迷信比不信(無 信仰)好」。對於有真切信仰的,即使是外道,我也存有限度內的尊重與容忍, 何況是佛教的密宗!

  居士將「佛教興衰與密教無關」寄給我,足見你對我、對這一問題的關心, 所以簡略的表示我的意見。原文作者金剛劍,不知是那一位,你有沒有相識?他 的信仰是很難得的,但憑他這點知識,還不足以光顯密乘!你如認識他,最好勸 勸他,對密乘應更多的學習理解。要評論什麼,應該知道佛教的更多問題,佛教 [P270] 史上的事實。評論,不是單憑信仰就夠了的。末了,謝謝你的好意! [P271]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