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如來藏之研究』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第五章 如來藏說之初期聖典

第一節 初期聖典與弘傳者的風格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西元三世紀中,從大乘佛教界傳布出來。從眾生自己身心 中,點出本有如來藏性,而得一切眾生成佛的結論。教說通俗而又切要,成為後期大乘(經)的 主流。如來藏是如來tatha^gata在胎藏garbha中 ,也就是眾生(因)位的如來。從「如來 常住不變」的思想,而理解出眾生本有如來體性。代表這一法門的初期經典,在第一章敘列的經 典中,主要的有七部:一、『大方等[廣]如來藏經』,現存晉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唐 不空Amoghavajra所譯的二本。二、晉法顯所譯的『大般泥洹經』六卷,與北涼曇無讖 Dharmaraks!a所譯的『大般涅槃經』(初分)前四品、十卷相當。『大般涅槃經』本來也只是 這一部分,後來曇無讖到西域去搜集,才續譯成四十卷。『大般涅槃經』「初分」,是經的原始 部分。這一部分,法顯與智猛,都是在華氏城Pa^t!aliputra大乘寺中得來的,曇無讖也是中天 竺人,可見當時(西元五世紀初)華氏城一帶,這部經是相當流行的。三、『大雲經』──『大 [P116] 方等無想經』,現存殘本七卷,也是曇無讖譯的。四、『大法鼓經』二卷;五、『央掘魔羅經』 四卷;六、『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二卷:這三部,都是宋元嘉年間,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所譯的。七、『不增不減經』一卷,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譯。

  上面所列幾部經,足以代表早期的如來藏說,雖然法門是相通的,而說法的因緣,說明的內 容,傳出的先後,也有多少不同。如『如來藏經』:以「華藏」為緣起,受到了『華嚴經』的影 響,專用譬喻來說明,在煩惱覆藏中,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依晉譯本,佛性buddha-dha^tu、 佛藏buddha-garbha、如來性tatha^gata-dha^tu,都是如來藏的異名。『大般涅槃經』( 初分):以如來tatha^gata的入涅槃parinirva^n!a為緣起,說如來常住大般涅槃,不同於二 乘所見的入滅。如來常住,所以一切眾生有佛性,如『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一二•四0七中)說: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大般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有佛性,佛性就是如來藏我a^tman,對我有著力的說明。經 上又說:「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我者名為如來,… …常者如來法身,……樂者即是涅槃,……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1)。大般涅槃的四德,依如 來、法身dharma-ka^ya、涅槃、正法saddharma而安立,都是異名而同實的。『大雲經 』──『大方等無想經』:經上簡略的說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其性無盡。……令諸眾生明 [P117] 見佛性,得見如來常樂我淨」(2)。「央掘魔羅經』:以央掘魔羅An%gulima^la執劍害佛為緣 ,受有文殊Man~jus/ri^執劍法門的影響,呵斥諸天、聲聞大弟子、文殊的空行。一再說:「一 切眾生有如來藏」,「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經上說:「一切眾生界是一界」;「一切眾生 界、我界,即是一界」。「界、安隱界、一切眾生第(是?)一界,無垢如來藏」(3),表示了如 來藏與眾生界、我界的同一性。『大法鼓經』:以波斯匿王Prasenajit的擊鼓見佛為緣起, 可說是『法華經』的如來藏化。從「眾生和合施設」說起,說到眾生sattva的不增不減。不 減,所以「眾生般涅槃者,為有盡耶?為無盡耶?佛告迦葉:眾生無有盡」;「般涅槃者,悉皆 常住」(4)。又說:「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如來之性,淨如滿月」;「彼眾生界無邊淨明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一性、一乘」(5)。眾生是和合施設的,而眾生界sattva-dha^tu與 如來界(性)一致,富有犢子部Va^tsi^putri^ya所說,我假施設而有不可說我的意味。『勝鬘 經』:受到了『法華經』的影響,說「正法」,二乘涅槃的不真實,闡明一乘而說到如來藏。如 『經』(大正一二•二二0下、二二一下、二二二中)說:

   「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 即是如來法身」。 「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P118] 「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

  『勝鬘經』說到了心識與如來藏的關係。說到「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更明確的到達空如 來藏s/u^^nya-tatha^gata-garbha、不空如來藏as/u^^nya-tatha^gata-garbha的安立(6)。『不增 不減經』:從眾生的不增不減,說「一界」的甚深。『經』上(大正一六•四六七上)說:

   「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 者,即是法身」。

  第一義諦parama$rtha-satya、眾生界、如來藏、法身,四者是異名而同一實質的。依眾 生界說如來藏三義,如『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中)說:

   「眾生界中示三種法,皆真實如不異不差。何謂三法?一者,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 ;二者,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三者,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法」。

  眾生界所示的三法,第一是如來藏不空義,第二是如來藏空義,第三約如來藏的平等、恆、 有法,也就是普遍、永恆、真實有。經上解釋說:「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法者,即是一切諸 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舍利弗 !我依此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說名眾生」(7)。「一切法根本, ……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就是如來藏為依、為持,而有世間生死,及涅槃真實法。如來藏 [P119] 為依而有一切法,與『勝鬘經』所說的相合。『央掘魔羅經』、『勝鬘經』、『不增不減經』, 都說到了心自性清淨citta-prakr!ti-prabha^svarata^。特別是『勝鬘經』與『不增不減經』, 文義精簡而富有條理,近於論典,在如來藏經部中,為成熟而傳出遲一些的要典。

  初期的如來藏說,依經文所說,可證明是興起於南印度的。在傳說中,與一切世間樂見 Sarvalokananda-dars/ana比丘有關,如『大法鼓經』(8)說:

   「有離車童子,名一切世間樂見,作轉輪聖王。……佛記此童子,當來有佛名釋迦牟尼, 世界名忍,汝童子名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佛涅槃後,正法欲滅,餘八十年,作比丘, 持佛名,宣揚此經,不顧身命。百年壽終,生安樂國,得大神力,住第八地」。

  「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於正法欲滅餘八十年,……當廣宣唱大法鼓經。……此童子聞 此經已,……為凡夫身,住於七地。正法欲滅餘八十年,在於南方文荼羅國,大波利村, 善方便河邊,迦耶梨姓中生,當作比丘,持我名」。

  依經文說,釋尊時代的離車Licchavi族的一切世間樂見童子,就是未來一切世間樂見比 丘的前生。樂見比丘生在印度南方,不顧身命的宣揚這一法門。『大雲經』──『大方等無想經 』,也大同小異的說到:梨車童子一切世間樂見,宣說舍利不可得(9)。他是大精進龍王的後身; 在釋迦佛的正法將滅時,出家護持佛法(10)。一切世間樂見比丘,生在南天竺的須賴吒國,善方便 [P120] 河邊,華鬘村中。「其年二十,出家修道,多有徒眾。……為護正法,不惜身命」。那時是「法 垂欲滅餘四十年」,娑多婆訶那S/a^tava^hana的時代(11)。這位持法比丘,受到當時一般比丘的 反對,如『大方等無想經』卷五(大正二四•一一00中──下)說:

   「咄哉!咄哉!如是眾生樂見比丘,實非比丘作比丘像,遠離諸佛所說經典,自說所造名 大雲經;遠離諸佛所制禁戒,自為眾生更制禁戒。……如是邪法,誰當信受!……諸惡比 丘尋共害是持法比丘」。

  『央掘魔羅經』中,沒有說到一切世間樂見比丘,但央掘魔羅An%%gulima^la的幼年名字 ,叫「一切世間現」(12);未來成佛時,是「南方……有國,名一切寶莊嚴,佛名一切世間樂見上 大精進」(13)。「一切世間現」與「眾生樂見」,與「一切世間樂見(童子或比丘)」,是不能說 無關的。佛名「上大精進」,也與『大雲經』所說,一切世間樂見童子的前身,是「大精進(龍 )王」相合。這位傳說中的比丘── 一切世間樂見,就是弘揚這一法門的比丘;生於南方,娑多 婆訶那──案達羅Andhra王朝時代。案達羅王朝亡於西元二三六年頃,所以這位持法比丘 ,不能遲於西元二世紀末。經典的集成,可能在西元三世紀間。『大般涅槃經』、『勝鬘經』、 『不增不減經』,雖法門相通,但沒有說到這位持法比丘,似乎已從南方而傳宏到中印度,或西 北印度了。傳說的一切世間樂見比丘,應該是龍樹Na^ga^rjuna、提婆A^ryadeva那樣的 [P121] 歷史人物。

  『大法鼓經』說:一切世間樂見比丘,「百年壽終,生安樂國,得大神通,住第八地」,與 傳說的龍樹相似,如『入楞伽經』卷九(大正一六•五六九上)說:

  「如來滅度後,未來當有人,大慧汝諦聽,有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 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南大國中」,據梵文本,是南方的Vedali^(14),與『大法鼓經』的「文荼羅」相近。漢譯『 楞伽經』的龍樹,依梵本及藏文本,是Na^ga^hvaya,譯義為「龍呼」、「龍叫」或「龍猛」,與 龍樹的梵語不合,應該是龍樹以外另一位大德比丘。藏譯本的『大雲經』說:梨車童子,名一切 世間樂見。在佛滅後四百年出家,名龍叫Na^ga^hvaya比丘,盛大弘通我(佛)的教法;也說 到得初(歡喜)地(15)。月稱Candraki^rti造的『入中論』(釋),也引『大雲經』一切有情樂 見童子,以龍名比丘,廣大佛的教法(16)。月稱的引文,也以為就是龍樹的。多拉那他Ta^rana^tha 『印度佛教史』說:南方阿闍黎龍叫,真實名字是如來賢Tatha^gata-bhadra,與提婆同 時,為「唯識中道義」的唱道者(17)。在佛法中,如來藏與唯識(唯心)論,確是一脈相通的。這 位持法比丘──一切世間樂見,可能就是龍叫,而被集入『楞伽經』中。「龍」,傳說中與龍樹 相混雜,於是龍樹與一切世間樂見比丘,也被糾纏在一起了。總之,經典所說,雖表現為佛的預 [P122] 記(預言),而印度南方的一切世間樂見比丘,與如來藏說的發展,應該有多少事實成分的。

  初期如來藏說的倡導者,是律身謹嚴的,如『大方等無想經』卷五(大正一二•一0九九下──一 一00上)說:

   「未來持法弟子如迦葉者,成就大慈,具足淨戒」。

  一切世間樂見比丘,是大迦葉Maha^ka^s/yapa那樣的比丘。『大法鼓經』是佛為迦葉說的 ;『大般涅槃經』,佛為迦葉菩薩說,這都暗示了這一法門持法者的風格。『大雲經』與『大般 涅槃經』,一再說到:正法將滅時,非法比丘的惡行,非常嚴重。持法比丘是戒律的謹嚴者,倡 導者,與非法比丘們,形成嚴重的對立。『大般涅槃經』,要國王以武器來守護持戒比丘(18)。『 大雲經』說:惡比丘們,「尋共害是持法比丘」(19)。『央掘魔羅經』也說:「我於爾時,當作比 丘,棄捨身命而為作護」(20)。為了護法,要不顧惜自己的身命。『勝鬘經』中有三大願,也說到 捨身命財,「護持正法,於所生身不惜軀命」(21)。如來藏法門所顯出的,就是「扶律談常」,反 映了那個時代的佛教情況。佛法說:不殺生得長壽報。如來藏學派,可能由於「佛壽無量」,「 常住不變」,「一切眾生一眾生」的信仰,淨持不殺生戒而徹底禁止肉食。肉食,聲聞學派是沒 有禁絕的;大乘的『般若』、『華嚴』、『大集經』等,也沒有說到。但『大乘入楞伽經』卷六 (大正一六•六二四下)說: [P123] 「象與大雲,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經,我皆制斷肉」。

  「象」,是『象腋經』。「央掘摩」,是『央掘魔羅經』;魏譯『楞伽經』作「勝鬘」, 應該是「指鬘」(央掘摩羅的義譯)的誤寫。這幾部如來真實常住不變的經典,及唐代出現於中 國的『佛頂首楞嚴經』,都嚴格的禁止肉食。這是印度如來藏學派的特色(婆羅門教徒,也有嚴 持不肉食的),深深的影響了中國佛教。

  
註【14-001】『大般涅槃經』卷二(大正一二•三七七中、下)。
註【14-002】『大方等無想經』卷一(大正一二•一0八二下)。
註【14-003】『央掘魔羅經』卷四(大正二•五四0下)。又卷三(大正二•五三七中)。
註【14-004】『大法鼓經』卷上(大正九•二九三上、二九四下)。
註【14-005】『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中)。
註【14-006】『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二中、下、二二一下)。
註【14-007】『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下)。
註【14-008】『大法鼓經』卷上(大正九•二九四上──下)。又卷下(大正九•二九八下──二九九上)。
註【14-009】『大方等無想經』卷四(大正一二•一0九六下──一0九七上)。
註【14-010】『大方等無想經』卷四(大正一二•一0九七中──一0九八上)。 [P124]
註【14-011】『大方等無想經』卷五(大正一二•一0九九下──一一00上)。
註【14-012】『央掘魔羅經』卷一(大正二•五一二中)。
註【14-013】『央掘魔羅經』卷四(大正二•五四三上)。
註【14-014】寺本婉雅『新龍樹傳之研究』所引(三三)。
註【14-015】寺本婉雅『新龍樹傳之研究』所引(六四)。
註【14-016】『入中論』(法尊譯漢藏教理院刊本卷二•二)。
註【14-017】多拉那他『印度佛教史』(一三九)。
註【14-018】『大般涅槃經』卷三(大正一二•三八四上──中)。
註【14-019】『大方等無想經』卷五(大正一二•一一00下)。
註【14-020】『央掘魔羅經』卷四(大正二•五四二中)。
註【14-021】『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三下)。

  

第二節 如來與如來藏

  初期的如來藏tatha^gata-garbha法門,是從如來tatha^gata而論到如來藏的。如來 ,般涅槃parinirva^n!a,解脫vimukta,法身dharma-ka^ya,無上菩提 [P125] anuttara-samyak-sam!bodhi,是有關佛果的一系列名詞。這部分聖典的共通性,是如來的涅槃解脫,與 二乘不同,惟有如來才是究竟大般涅槃。在聲聞學派中,如經部Su^trava^din以為:涅槃是 無體的、只是「災橫畢竟非有,……永違煩惱後有所依身故,名得涅槃」(1)。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以為:涅槃是無為實法,「自性實有離言,唯諸聖者各別內證,……是善是常, 別有實物」(2)。三乘聖者的涅槃,是沒有差別的。雖說涅槃是善是常,但入涅槃的如來(及阿羅 漢),沒有身與智,被稱為「灰身泯智」,不再有利益眾生的活動。這樣的涅槃,一般人是不大 容易信受的。即使說涅槃是常的,但被稱為「如來」的佛,依『阿含經』說:佛入涅槃,遺體被 火化了,如來色身是無常滅盡而不再存在的。大眾部Maha^sa^m!ghika等說:「如來色身實無 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3)。如來的真身,與說一切有部等不同。如來藏說,就是遠承大 眾部說,通過『華嚴』等大乘經而來的。用無數的比喻,說明如來的涅槃,不是沒有了,所以說 :「如來常住,非變易法」。被解說為滅盡的(『阿含』等)經文,一一解說為實體不滅。因為 不是無常滅盡,所以說「常住非變易法」。不是沒有了,所以說是「有」,是「不空」。多方面 表示如來實德的,經中或說四,或說八,如(4)說:

   1.「舍利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恆,以常可歸依 故,以未來際平等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舍利弗! [P126] 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 2.「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 3.「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 4.「如來常及恆,第一、不變易,清淨、極寂靜,(正覺妙法身,甚深如來藏),畢竟、 無衰老,是則摩訶衍,具足八聖道」。 5.「大般涅槃亦復如是,八味具足。云何為八?一者常,二者恆,三者安,四者清涼,五 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無垢,八者快樂」。

  法身四德:常、樂、我、淨,是一般所常用的,也是可以總攝一切的。如恆、不變易、無衰 老、不老、不死,可用「常」來總攝。安、快樂、清涼、極寂靜,可用「樂」來總攝。無垢就是 「淨」。第一與畢竟,可通於四德。樂與淨,是一般所能信受的;有異議而需要辨明的,是常與 我,也就是問題的重點所在。

  說到常住,或常、恆、不變易,到底是什麼意義?眾生是無常的,生死流轉的,不可能永久 的。如經修行到斷盡一切煩惱,入究竟涅槃,涅槃是再沒有生死變異了。這樣的涅槃常住,是共 聲聞而容易理解的。但大乘要約如來說,般涅槃的如來說。什麼是常?常是超越時間,沒有時間 可說的。盡未來際的利益眾生,雖出現於時間流中,卻沒有變易,這叫做恆,如『不增不減經』 [P127] 說:「未來際平等恆及有法」(5)。如來是常、是恆,所以說壽命無量。在初期大乘經中,受到歷 史事實的影響,所以釋尊雖被解說為方便示現的,而一般大乘經,還是以釋迦佛為說法的法主。 『華嚴經』也還這樣說:「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毘盧遮那Vairocana佛是釋迦 佛的別名(6)。釋迦佛的誕生、成佛到入涅槃,是方便示現,不是真實的,但總得有個成佛的開始 。釋迦的法身(真身),到底什麼時候初成佛道呢?「首楞嚴三昧經』說:「我壽七百阿僧祇劫 」(7)。『法華經』說:「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8)。『大般涅槃經』卷四 (大正一二•三八八中、三八九中)說:

   「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種種示現神通變化,……如首楞嚴經中廣說」。 「眾生皆謂我始成佛,然我已於無量劫中所作已辦」。

  『涅槃經』的久已成佛,久已住大涅槃,與『法華經』所說的一樣,說明了釋迦如來的久證 常身,壽命無量。但所說的久已成佛,壽命無量,也有解說為未來還是有數量的;在成佛以前, 也有不是常住的意味。無常法,不可能成為常住的;常恆是始終沒有變異的,所以為了貫徹如來 是常、是恆,非達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可。從來就是常恆不變易的,這不只是釋迦佛,而是一 切佛、一切眾生。

  常住不變的如來,不唯是理性的,唯是智慧的,在如來藏法門中,久住大涅槃的如來,是有 [P128] 色相的,這是與二乘涅槃大大不同的,如經(9)說:

   1.「涅槃者,名為解脫。……言非色者,即是聲聞、緣覺解脫;言是色者,即是諸佛如來 解脫」。 2.「常解脫非名,妙色湛然住,非聲聞、緣覺、菩薩之境界」。 3.「虛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脫色是佛,非色是二乘」。「第一義淨身,妙法身真實 」。 4.「一切諸如來,解脫有妙色」。

  如來在大般涅槃的真解脫中,是有色的,所以『勝鬘經』說:「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10)。『法華經』也說:「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11)。這是從 大眾部「如來色身無有邊際」發展而來的。

  如來藏法門是「法身有色」說。從如來常恆不變,論到眾生因位,就是眾生身有如來藏。如 來涅槃(或法身)是有色的,如來藏當然也有色相,如經(12)說:

   1.「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 2.「如來性是無作,於一切眾生中,無量相好清淨莊嚴」。「佛性於一切眾生所,無量相 好清淨莊嚴」。 [P129] 3.「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 4.「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

  如來(涅槃)與如來藏,是有色的,有無量相好莊嚴,這是初期如來藏說的特色!

  佛所說法,除常住不變的如來與如來性(佛性),都是方便說。如來藏法門,貫徹了這一理 念。如『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二乘的涅槃,「是滅非真滅」。這是從「三乘兼暢」( 承認二乘的涅槃是真實),而進入「會歸一乘」的階段。如來藏法門,充分發展了這一傾向。佛 所說的法,如「歸依三寶」,三寶中有二乘聖者;「知四諦」,一般以為前三諦是有為,四諦是 為聲聞說的;「三乘」,有二乘與二乘的涅槃。現在說:這都是方便說,真實是「一歸依」── 歸依佛;「一諦」──滅諦;「一乘」一──大乘;「一究竟涅槃」──如來涅槃。有論典風味的 『勝鬘經』,說得最簡練而明白,如(13)說:

   1.「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此(法與僧)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如 來即三歸依」。 2.「聖諦者,非聲聞、緣覺諦。……非虛妄者,是諦、是常、是依,是故滅諦是第一義。 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眾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 3.「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二乘者入於一 [P130] 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 4.「唯有如來應等正覺得般涅槃」。

  『央掘魔羅經』也說:「一乘、一歸依,佛第一義依」(14)。『大般泥洹經』也說:「唯一歸 依佛,當知非有三。終歸平等道,佛法僧一味」。四真諦中「滅諦者,是如來性」(15)。「聲聞、 緣覺及諸菩薩,皆當悉歸如來泥洹,猶如百川歸於大海常住之法」(16)。無邊佛法,會歸於一── 一依、一諦,一乘,一涅槃。歸依一,就是如來,是常是遍,無量相好,盡未來際的示現一切, 利益眾生。這不只是果德的仰信而已,是可以體驗的。如來,不僅是如來,也是如來性(佛性、 如來藏),「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也是要從自己去體證實現,如『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正一二 •四一0中)說:

   「如來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說是經典者,皆言身中盡有佛性。如是之人,則不遠求三歸 依處。何以故?於未來世,我身即當成就三寶」。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性),在理論上,指出眾生本有的清淨因,人人可以成佛的可能性 。在修行上,不用向外馳求,依於自身的三寶性──如來性,精進修行來求其實現。這一「為人 生善」的切要方法,在宗教的實踐精神上,有著高度的價值!有頭陀風格,傳如來禪 tatha^gatagarbha-dhya^na的達摩門下,在中國佛教界,放出無比的光輝,正是繼承這一方針。 [P131]
註【15-001】『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六(大正二九•三四中──下)。
註【15-002】『阿毘達磨俱含論』卷六(大正二九•三四上)。
註【15-003】『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中──下)。
註【15-004】1.『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上──中)。2.『大般涅槃經』卷二(大正一二•三七七中)。3.大 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七中)。4.『央掘魔羅經』卷三(大正二•五三二上 ──中)。5.『大般涅槃經』卷三(大正一二•三八五上)。
註【15-005】『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中)。
註【15-006】『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大正九•三九五上)。又卷四(大正九•四一九上)。
註【15-007】『首楞嚴三昧經』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五上)。
註【15-008】『妙法蓮華經』卷五(大正九•四二中)。
註【15-009】1.『大般涅槃經』卷五(大正一二•三九一下──三九二上)。2.『大法鼓經』卷上(大正九•二九二下)。 3.『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下、五三0下)。4.『央掘魔羅經』卷三(大正二•五三一下)。
註【15-010】『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三上)。
註【15-011】『妙法蓮華經』卷四(大正九•三五中)。
註【15-012】1.『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五七中──下)。2.『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五中、五二六 中)。3.『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中)。4.『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上)。 [P132]
註【15-013】『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1.(大正一二•二二一上)。2.(大正一二•二二一中──二二二上)。 3.(大正一二•二二0下──二二一上)。4.(大正一二•二一九下)。
註【15-014】『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三0上)。
註【15-015】『大般泥洹經』卷五(大正一二•八八四下、八八三上)。
註【15-016】『大般泥洹經』卷六(大正一二•八九五中)。

  

第三節 如來藏我

  般涅槃parinirva^n!a四德中,我a^tman最為特出,而是傳統佛教所難以信受的。從釋 尊說法以來,佛法一貫的宣說無我nira^tman;「諸法無我」,是「三法印」的一印,是以 無我來印定為是佛法的(與外道說不同)。部派佛教中,犢子部Va^tsi^putri^ya等立「我」 。被稱為附佛法外道。然犢子部與說轉部Sam!kra^ntiva^din,成立「我」論的目的,是為了成 立生死流轉,從繫縛到解脫的聯繫,而不是以「我」為真理,為證悟的內容。所以初期大乘的『 寶積經』,雖說「聖性」是常、是樂、是淨,還是說無我,如『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 會』(大正一一•六三五下)說:

   「是性常住,諸法常如故。是性安樂,涅槃為第一故。是性清淨,離一切相故。是性無我 [P133] ,求我不可得故」。

  到了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興起,揭示如來藏我的法幢,在佛教、大乘佛教界、可 說是劃時代的變化,意義太不平常了!如約因圓果滿的如來tatha^gata,說如來涅槃界有「我 」德,還可以說我是「自在」義,以佛果的「八自在」來解說。但如來藏說的宏傳者,從如來的 常、樂、我、淨,說到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我。從如來而說到我,如來性tatha^gata-dha^tu就 是我,這不能不回憶到釋尊的時代,世俗所說的「如來」,有與神「我」的同樣意義。如來與我 ,神教所說的梵brahman與我,不是非常類似嗎?佛法漸漸的進入「佛梵同化」的時代。

  從如來而說到如來藏,有一系列的相關名詞。如來藏從譬喻而來,有印度神教的神學淵源。 如來界──如來性的意義相同,但有佛教的學理意味。依梵文的『寶性論』,知道「佛性」是佛 藏buddha-garbha,或佛界buddha-dha^tu的漢譯。佛藏與如來藏,佛界與如來界,內容 完全一樣。『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一二•四0七上、中)說:

   「佛法有我,即是佛性」。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如來藏、佛性,與我是同一的。在世俗語言中,我與眾生sattva是同義詞,所以眾生界 sattva-dha^tu也與如來藏的意義相同。『不增不減經』,就是依眾生界而立論的,如經(大正 [P134] 一六•四六七中)說:

   「不離眾生界有(如來)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舍利 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

  與眾生界同義的法身dharma-ka^ya,依經上說:法身隨生死流,名為眾生;修菩提行, 名為菩薩;離一切煩惱苦迫而得自在,名為如來。「此三種法,皆真實、如、不異、不差」(1), 也就是從眾生界──我的立場,說眾生、菩薩、如來法身的無二無別。『大法鼓經』也說:「若 勤方便,除煩惱垢,爾乃得我」。「常住安樂,則必有我」。「彼眾生界,無邊淨明」(2)。『央 掘魔羅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斷一切煩惱,故見我界」(3)。可見我與我界,眾 生與眾生界,都就是如來藏、如來界(性)、佛藏、佛性的異名。這是如來藏法門的根本論題, 是生死與涅槃的主體;是迷成生死、悟成如來的迷悟所依;是證見的內容。這樣的如來藏我說, 在佛法中,的確是初期大乘所不曾見過的。

  如來藏,約如來(性)在眾生身中說。眾生身中有如來藏,主要是說明本有如來德性,所以 眾生有成佛的可能。『華嚴經』「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也是這個意思。但眾生身中的如來 藏,明確的說是我的別名。印度神學中的我,與梵同體,而成為生死中的主體。在如來藏法門中 ,我與如來不二,依我而可以成佛,也就是眾生的主體。『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六中)說: [P135] 「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如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眾生界增,眾生界減」。

  「一法界」,下文又作「一界」。在如來藏法門中,「界」dha^tu是普遍使用的術語, 如眾生界,我界,如來界,佛界,法界。界是界藏(礦)、界性,如金礦中有金性,銀礦中有銀 性,表示本來如此,只是隱藏而沒有顯現出來。等到經冶鍊而顯發出來,也還是那樣的界性。界 是「不失自性」的,『阿含經』說:「法界常住」,「善達法界」;在如來藏說中,界就是如來 藏我的別名。『華嚴經』常說「諸法界」,法界與法界,平等不二,所以是「一法界」,「一界 」。眾生的界性,如來的界性,平等平等。所以眾生入涅槃,從眾生而成為如來,不是滅去眾生 ,眾生就是如來:眾生界是不增不減的。如來藏是「俗妄真實」說,所以這不是染淨一如,而是 眾生性與如來性,界性的無二無別。經上說:「彼眾生界,無邊淨明」(4)。不過約眾生性說,名 眾生界;約眾生位中的如來性說,名如來界。只此「無邊淨明」的「一(法)界」,隨染還淨, 而有眾生、菩薩、如來等名稱。如『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上──中)說:

   「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此法身,過於恆沙無邊煩惱所纏, 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 「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 [P136] 在力,名為如來」。

  眾生界「無邊淨明」,由於無量煩惱所纏縛,成為生死流轉的眾生。眾生的界性,就是如來 藏我。眾生,菩薩,如來,界性是沒有不同的。如來法身流轉而成為眾生,是如來藏法門的通義 ,『不增不減經』以外,還有其他的經說,如(5)說:

   1.「雪山有一味藥。……如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異;是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 月。……一味者,喻如佛性。以煩惱故,出種種味,所謂地獄、畜生、餓鬼、天、人」 。 2.「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 3.「生死者,依如來藏。……有如來藏故得有生死,是名善說」。 4.「彼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謂地獄色、畜生色、餓鬼色、天色、人色、聲聞色、緣 覺色、菩薩色、佛色」。

  如來藏我,是眾生身中,有如來那樣的「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6)。不過在煩惱纏 縛中,「無邊淨明」還不能顯發,所以成為流轉中的眾生,生死是以如來藏我為依止的。這一被 稱為「不思議我」、「大我」、「真我」的法門、對於傳統及初期大乘的佛教界,無疑的會引起 震驚,引起懷疑。懷疑的是:印度自有佛教以來,一貫的宣說「無我」,而現在卻說非有我不可 [P137] 。「我」是印度神教固有的,現在佛法也說有我,與印度的神學有什麼差別?對於這些疑問,『 大般涅槃經』盡量的用比喻來解說。現在說我,與過去說無我的關係,『大般涅槃經』卷二,舉 了舊醫與新醫,治病用乳的比喻(大正一二•三七八下──三七九上)說:

   「我為醫王,欲伏外道,……是故如來於佛法中,唱說無我。為調(伏)眾生故,為知時 故,說是無我。有因緣故,亦說有我,……非如凡夫所計吾我。……是故說言諸法無我, 實非無我。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

  經文的意思是:為了破斥凡夫外道的我,所以說無我。凡夫外道的我,「如蟲食木,偶成字 耳」,其實並不理解,只是妄執。為了破凡夫外道而說無我,其實不是沒有我。什麼是我?經上 舉出了是常、是主等定義,以為這才是真我。經上又舉了苦毒塗乳的比喻:小兒有病,不適宜服 乳,所以在母乳上塗了苦味,說乳是毒的,吃不得的。等到小兒病好了,又讓他服乳。這比喻所 比喻的,如『大般泥洹經』卷五(大正一二•八八三下)說:

   「如來誘進化眾生故,初為眾生說一切法修無我行。修無我時,滅除我見;滅我見已,入 於泥洹。除世俗我,故說非我方便密教,然後為說如來之性,是名離世真實之我」。

  先禁乳,後服乳;先說無我,今說有我。上來兩則的用意,是一樣的。過去為什麼不說真我 ?只為了根機的不適合。一向沒有聽說過,所以如來藏法門,被稱為「方等祕密之藏」,表示了 [P138] 過去沒有公開宣說的事實。如來藏我與印度外道所說的我,到底有沒有關係?『大般涅槃經』是 認為有關的。如經(7)說:

   「所有種種異論,咒術,言語文字,皆是佛說,非外道說」。

  這一見解,是如來藏說者的信念,也可說是大乘共通的見解。印度文化,文化中的善法,連 咒術、文字學在內,都是佛說的。這當然是過去佛說過的,不過流傳人間久了,有些不免被誤解 了,這才演變為,印度種種的宗教神學。如印度教說有我,現在佛法也說我;外道說是從佛法中 來的,佛法說有我,當然會與神教相同。不過外道雖說有我,在理解上不免錯誤了。外道說我, 是多種多樣的,如經(8)說:

   「凡夫愚人所計我者,或言大如拇指,或如芥子,或如微塵」。 「凡夫愚人說言:一切有我。……我相大如拇指,或言如米,或如稗子。有言:我相住在 心中,熾然如日」。

  如來藏我,「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結加趺坐」,當然與外道所說的不同。『涅槃經』又 舉刀的比喻:有人只聽說刀,雖說刀而不知刀的真相;有的見了刀,才說有刀。聽說有刀,雖不 知刀的真相,到底是從真刀來的,不過沒有親見而只憑傳說吧了!這是說,外道說我與佛法說我 ,是同一來源,只是外道憑傳說,誤解而沒有真知(9)。依據這一比喻,可見印度神我所說的我, [P139] 從佛法中來,而不是佛法所說的我,從外道中來;這真是非常巧妙的解說!好在古佛所說,是不 能從歷史去證明的。印度神教所說的我,並不只是「大如拇指」,「小如微塵」,……。奧義書 Upanis!ad說我是常、是樂、是知,也說周遍清淨,與「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的 如來藏我,確是非常相近;特別是如來與如來藏我,梵與我的關係。佛經說:外道所說的我,是 從佛法中來的,事關過去佛所說,只可以信仰,而不能從歷史去證明。反之,在現實世界中,印 度神教先說有我,釋尊否定他們,建立無我的宗教;到西元二、三世紀,佛教才宣說如來藏我, 卻是歷史的事實。所以『大般涅槃經』的比喻與解說,只能說是信仰而已。『楞伽經』說:「開 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10)。佛教為了適應印度神教文化,為了誘化主張有我的外道們,使 他們漸入佛法,所以方便的宣說如來藏我,這也許更符合佛教方便適應的事實!

  
註【16-001】『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下)。
註【16-002】『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上、二九六下、二九七中)。
註【16-003】『央掘魔羅經』卷四(大正二•五三九下──五四0上)。
註【16-004】『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中)。
註【16-005】1.『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一二•四0八中)。2.『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0中)。 3.『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七下)。4.『清淨毘尼方廣經』(大正二四• [P140] 一0八0下);「自體」,異譯『寂調音所問經』作「我」(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
註【16-006】『大般涅槃經』卷九(大正一二•四一九上)。
註【16-007】『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正一二•四一二下──四一三上)。
註【16-008】『大般涅槃經』卷二(大正一二•三七八下)。又卷八(大正一二•四一二下)。『央掘魔羅經』卷二,所 說更詳(大正二•五二五中)。
註【16-009】『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正一二•四一二中──下)。
註【16-010】『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中)。

  

第四節 如來藏不空

  對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sarvadharma-s/u^nyata^說,採取批評態度的,是如來藏 tatha^gata-garbha法門的特色,如『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五上、二九六中)說:

   「諸不了義空相應經」。 「迦葉白佛言:世尊!諸摩訶衍經多說空義。佛告迦葉:一切空經是有餘說」。

  「空相應經」與「一切空經」,是通於初期大乘的,可以『大般若經』為代表。「不了義」 ,「有餘說」,就是指「一切法空」說為不徹底的,還需要再作解說的。以「一切法空」為不了 [P141] 義,而要成立某些是不空as/u^nya的,為後期大乘的特徵。這一見解,『央掘魔羅經』等都是 一致的。『央掘魔羅經』中,文殊師利Man~jus/ri^說大空:「諸佛如虛空,虛空無有相。…… 解脫則如來,空寂無所有」。央掘魔羅An%gulima^la呵責為:「嗚呼蚊蚋行,不知真空義」 !然後提出了「有異法是空,有異法不空」的見地;並且說:「謂說唯極空,……傾覆佛正法」 (1)。這是針對一切法空是了義說,所作毫不容情的批評。『大般涅槃經』也說:「我已修學一切 諸法本性空寂」。復告諸比丘:「莫謂如來唯修諸法本性空寂」(2)。在諸法空寂以上,更有所修 的,那當然是不空了。如『大般泥洹經』卷三(大正一二•八七五上)說:

   「又其空者,如酥蜜瓶,無酥蜜故,名為空瓶。其實不空,因無物故,形色猶存,當知非 空。解脫不空,亦復如是,有形有色,故說不空。……滅諸過患,故名為空」。

  這就是「有異法是空,有異法不空」的見解。曇無讖Dharmaraks!a譯作「不空空」,「 空不空」(3)、本義反而晦昧了!『不增不減經』以「涅槃畢竟空寂」,為「無涅槃見」(4)。『勝 鬘經』也說:「如來藏者,墮身見眾生,顛倒眾生、空亂意眾生,非其境界」(5)。「空亂意眾生 」、依『寶性論』的解說,是大乘人(6)。總之,『般若經』等說一切法空,如來tatha^gata, 無上菩提anuttara-bodhi、涅槃nirva^n!a也是畢竟空寂的,在如來藏學者看來,是不對的 ,是「有餘說」,「不了義說」。 [P142]

  「有異法是空,有異法不空」,意思是:有些是空的,另外一些是不空的,這就是佛教中的 「有宗」。這種思想,在部派佛教中,有二大系。如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說:有為 sam!skr!ta、無為asam!skr!ta法是實有的,我a^tman與我所a^tmi^ya是沒有的。經上 說「諸行空」,是說諸行──五蘊沒有我(與我所),而有為法是不空的。這一思想體系,在大 乘中,就是瑜伽師Yoga^ca^ra所說: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是有為,圓成實性 parinis!panna-svabha^va是無為,這是有的;遍計所執性parikalpita-svabha^va的我、法執 gra^ha,是沒有的。一切法空,是說依他起(及圓成實)性上,沒有遍計所執性,依他與圓 成是不可空的:這是「情(執)空法有」說。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以為:「世間法從 顛倒生業,業生果,故是不實。出世法不從顛倒生,故是真實」(7)。世間法虛妄,出世法真實, 被稱為「俗妄真實」說。虛妄的是空,真實的不空,在大乘思想界,就與如來藏說相合。如『大 法鼓經』(8)說:

   「除如是等方廣大經,不說餘經,唯說如來常住及有如來藏而不捨空,亦非身見空,空彼 一切有為自性」。「一切佛經皆說無我,而彼不知空無我義,彼無慧人趣向滅盡。然空無 我說亦是佛語,所以者何?無量塵垢諸煩惱藏常空涅槃。如是涅槃是一切句,彼常住安樂 ,是佛所得大般涅槃」。 [P143]

  空與不空,如來藏法門,不出於這一原則。第一則經文說:佛說如來常住,有如來藏,但也 說到空。空的含義,是一切有為法無自性,不是說一切有部那樣,只以無我(身見)為空。有為 自性空,如來(無為)不空,『大般涅槃經』正是這樣說的。如文殊勸純陀Cundakarma^raputra 說:「汝今當觀諸行性相,如是觀行具空三昧」:這是有為空。純陀以為:如來是不屬於 有為的,所以說:「勿觀如來同於諸行」!「如來真實是無為法,不應復言是有為也」(9)。但大 乘經中,說一切法皆空,如來與涅槃也是空的、這又是什麼意義呢?第二則經文以為:涅槃常空 ,那是說諸煩惱藏空,如『大般涅槃經』卷五(大正一二•三九五中)說:

  「空者,謂無二十五有,及諸煩惱,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為行,如瓶無酪,則名為空 。不空者,謂真實善色,常樂我淨,不動不變,猶如彼瓶色香味觸,故名不空」。

  瓶,譬如大般涅槃。瓶中有酪,那是為無量煩惱生死所藏了。涅槃空,是說涅槃出離一切煩 惱、諸行;離諸行的大般涅槃,是不空的。這一基本見解,就是「勝鬘經』所說的空如來藏 s/u^nya-tatha^gata-garbha與不空如來藏as/u^nya-tatha^gata-garbha(10);也就是『不增不減經 』所說的:「一者、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二者、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 」(11)。『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中──下)說:

   「有異法是空,有異法不空。……云何於空相,而言真解脫!……如來真解脫,不空亦如 [P144] 是。出離一切過,故說解脫空,如來實不空。離一切煩惱,及諸天人陰,是故說名空」。 俗空真實,有為行空而無為──如來涅槃不空,是如來藏說的決定說。

  後期大乘佛教,是以一切法空為不了義,而說「有異法是空,有異法不空」的。依『般若經 』本義,「空、無相、無願」,與「無生、清淨、寂滅」等,同樣是甚深涅槃的增語(12);空與無 的意義,是不相同的。『般若』說一切法如幻如化,涅槃也如幻如化(13)。在空義的發展中,本性 空prakr!ti-s/u^nyata^、自性空svabha^va-s/u^nyata^特別發展,空是本性如此,沒有自性,不 是說沒有一切法。所以,如幻如化的有(包含了菩薩大行與如來果德),當下就是畢竟空寂,即 有即空,空有無礙。但在初期大乘的發展中,一般著重於離情執的觀照(空觀、空慧),空與無 生寂滅的同異問題,早已被提出來,空與寂(無生涅槃)是一致的嗎?『須真天子經』說:「空 寂適等,亦復無異」(14)。『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卻以空、無相、無願為淺,更說佛菩提道(15) 。實在的說,一切法如幻,一切法空的法門,不適於一般根性,一般初學是不能正確理解的。如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說法終了時(大正八•四一六上)說:

   「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則驚怖。為是新發意菩薩 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

  一切法如幻,一切法性空,是不適於初發心人的。『小品般若』沒有說到,而『大品般若』 [P145] 終了時,就提出了:為新發意人說:「生滅如化,不生不滅不如化」,與俗空、真實不空的法門 相合。『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也說:久行利根,聽說一切法性空,就能現證。五事不具足 的鈍根聽了一切法空,不是反對空相應,就是顛倒僻解,自誤誤人。這暗示空相應經流行,對於 根機不適合的,引起了嚴重的副作用,所以不能不解釋深密,成為顯了明白,易信易解的法門(16) 。解說為有些是空的,有些是不能不有(不空)的,對於初機鈍根,就可以方便引入正道了。在 大乘空教的發揚中,『大品般若經』(末了),『解深密經』,如來藏法門,表示了時代佛教的 共同傾向。不過,依『般若經』意,為初學者不得不說「不生不滅不如化」(不空)。『解深密 經』以為:為初學者,還需要作一下淺顯的解釋。但如來藏法門,卻呵責空教,宣說真實不空的 究竟法門,與『般若』、『深密』經意,恰好相反!

  
註【17-001】『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中──五二八上)。
註【17-002】『大般涅槃經』卷三(大正一二•三七九上)。
註【17-003】『大般涅槃經』卷五(大正一二•三九五中)。
註【17-004】『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六下)。
註【17-005】『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二中)。
註【17-006】『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三一•八四0上)。 [P146]
註【17-007】『三論玄義』(大正四五•八下)。
註【17-008】『大法鼓經』卷上(大正九•二九一中)。又卷下(大正九•二九六中)。
註【17-009】『大般涅槃經』卷二(大正一二•三七三下、三七四中)。
註【17-010】『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一下)。
註【17-011】『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中)。
註【17-012】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七一七──七一八)。
註【17-01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二七六上──中)。
註【17-014】『須真天子經』卷四(大正一五•一一一上)。
註【17-015】『大方等大集經』卷三(大正一三•二一下)。
註【17-016】『解深密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五中──六九六上)。 [P147]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