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印度之佛教』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第十六章 教難之嚴重

第一節 教難之嚴重

  佛元九世紀之初,名德輩出。性空者佛護、清辨,唯識者陳那、安慧,說一 切有者德光、覺使,各暢所宗,大法稱盛。然大體為論,小乘既日見衰竭,大乘 復遠遜於小乘也。八百五十年頃,匈奴族掠北印,至密希拉古拉而破壞特盛,前 已備言之。夙為說一切有系淵藪之迦濕彌羅、健陀羅,寺圯僧少,迥非昔日之舊 。笈多王朝瓦解,全印陷割據之局。占有北印之匈奴,南下之勢猶急。九百四十 年頃,拉奇普他那地方,成立遮婁其國,以阻匈奴之南下。婆羅門學者,師熏迦 王朝遺意,鼓勵濕婆神(即大自在天)之熱信,以資武力之團結,佛教頗受其礙 。時有崇信佛教之伐彈那王朝,興起於中印,以羯若鞠(曲女城)為國都,其始 不詳,或謂系出摩臘婆云。以玄奘所記觀之,則與摩竭陀關係頗深。十世紀之後 [P286] 期,東印羯羅拏蘇伐剌那(金耳)國日強。國王設賞迦(月)挾武力西侵,所至 壞佛法、毀寺、坑僧、伐菩提樹(佛成道處),教難遍及於恆河兩岸。拘尸那( 佛涅槃處)之佛教,為之焚戮殆盡。玄奘師事之戒賢,即被坑而得脫者。九百九 十二年,伐彈那王婆羅羯羅(光),感國難、教難之逼,率兵東征,不幸卒於軍 。長子曷邏闍伐彈那(王增)立,設賞迦王誘與和而殺之。弟曷利沙伐彈那(喜 增),被立於危急之時,號尸羅阿迭多,即玄奘西遊所值之戒日王也。戒日王禱 於觀自在,一舉而勝設賞迦王,伐彈那王朝慶中興焉!戒日王用兵六年,統一中 印度。崇信佛法,致三十年太平,佛教得稍稍復興。戒日王南攻摩訶剌陀,不克 ;晚年用兵於烏荼;迦摩縷波有抗衡意;其受東南民族之掣肘,無暇問西北事, 實非笈多王朝強大之比也。一千零三十四年,戒日王卒,中印復大亂。婆羅門教 學者,如前彌曼薩派之鳩摩利羅,後彌曼薩派之商羯羅,同出十一世紀,融攝佛 教之理論而大成其學。印度教之復興,至此而大成。

  孔雀王朝而後,佛教在印度,雖多受嫉視,然以哲理之發揚,猶見重於時。 [P287] 迨婆羅門哲學大成,佛教僅有之特色,亦消失無存。不探古以創新,則因循荏苒 ,阿世取容以苟存而已!(中國佛教,會昌法難而理論衰,特色猶有禪在;理學 興而佛教之特徵失,寺院經懺之佛教,其何以自存乎)!相傳商羯羅嘗至藩伽羅 ,與佛徒辯,其時法將無聞,竟莫有能敵之者。道場二十五處被焚掠,五百比丘 被逼改宗。東至歐提毘舍亦然。南印度以鳩摩利羅派之隆盛,佛弟子莫能勝之, 民間乃多改其信仰。即佛教最高學府之那爛陀寺講學之制,亦因之略變,凡無力 折伏外道者,可於內室講授,不得公開云。

  

第二節 空有之爭

  政治若是其混亂,教難若是其嚴重,而佛徒曾不稍自覺,一仍舊貫,變本加 厲。論議者務為瑣碎之思辨,出入空、有,兩敗俱傷;「真常唯心」者,則無往 而不通,總攝空、有,融神秘、淫樂於一爐。大乘教日趨分化,轉入佛梵綜合論 矣!空、有之爭,初起於「虛妄唯識者」之巧辯。龍樹、提婆之性空論,雖一度 [P288] 中落,法燄幾絕,然大乘以龍樹而光大,其權威令德,固無人敢輕議之者。無著 師資,承經部之「界實處假」,演繹為心有境空之唯識。依『深密』、『瑜伽』 ,立依他「自相有」,斥勝義一切皆空,世俗假有之性空論為惡取空者,然亦未 敢明斥龍樹也。龍樹說一切空,不將有惡取空之嫌乎!世親弟子安慧,首為『中 論』作釋,以『般若』隱密意釋之。意謂依不了義作如此說,龍樹本意非不知依 、圓有也。作『中觀論釋』以破中觀學者,安慧亦巧黠矣!時南印清辨,不以唯 識者所見為然。作『般若燈』、『掌珍』、『中觀心論』等,於瑜伽唯識學,頗 致抨擊。安慧弟子有德慧者,宗安慧之心有境無,再釋『中論』以破清辨。傳說 清辨弟子,北來那爛陀寺,與安慧門人抗辯,卒勝之云。又,陳那弟子護法,為 提婆『四百論』作釋,雙彈依他自相有(似指安慧)、自性無(指清辨),而以 一切空為但遣遍計執性;依他起性離言而為言說所依,非自性無,亦不說自相實 有;圓成實乃因空所顯之一味離言性,不復可以有空名也。然於提婆本論有難通 處,曾為之改文以自圓其說。清辨擬與之面論,不果。佛元千年頃,月稱據無自 [P289] 性之宗,於唯識學之「阿賴耶識」、「自證分」、「外境無」,一一舉而破斥之 。作「四百論釋」,於護法曲解,悉為指正。護法弟子有提婆濕羅摩者,又注『 中論』以破月稱。當月稱主持那爛陀寺時,安慧系之學者月官,特來寺共論,一 主性空,一主唯識,往復辨難,歷七年而勝負始決。民眾多久預論場,熟聞其諍 論所在,及優劣所分,群作頌云:「噫!龍樹本論,有藥亦有毒!難勝無著論, 是群生甘露」。性空宗久衰,至清辨,月稱,乃告中興,與『虛妄唯識論』並峙 ,且進而過之焉!

  兩家爭辯之焦點,在性空假名之中道,與唯識無義之中道,孰為了義。以初 起於唯識者之巧辯,故演為『深密經』與『中觀論』本義之爭,推衍及於一切。 性空者以龍樹、提婆為宗。唯識者不敢輕議前賢,乃依『解深密經』之教判,謂 龍樹論乃隱密說。隱密說者,非龍樹不知依他、圓成是有之謂,但為一類根性, 依遍計無自性說耳!以是,龍樹所悟之中道,實與唯識者同。反之,以龍樹中觀 學自居之遍執一切皆空,不足以知龍樹,正『中論』所破之空見也。性空者起而 [P290] 應戰,解『中』、『百論』之本義,彈安慧、護法等之曲解。於『解深密經』, 亦競起解說之,蓋非如此,不足以奪唯識者之守也。

  瑜伽唯識者,以自相有為勝義(真實)有。依他起有勝義自相,不可言空, 遍計所執性乃可言空耳!清辨、靜命等,評其為不見『解深密』之真義。『深密 』所說之依他自相有,是世俗自相,若執為勝義有者,即遍計執性。以是,依他 為世俗自相有,於勝義中則自相皆空。然則『解深密經』與『瑜伽』者不合,反 與清辨、靜命(寂護)所見之性空宗同。月稱解:『解深密經』之意趣,確如唯 識者所說。於不能於性空中建立緣起之鈍根,故為說一切空為隱密,恐其墮斷見 也。若能於性空中立一切法之利根,則一切皆空乃究竟之談,如龍樹所說者是。

  詳兩宗立義,確有不能強同者。即「自性」一名,『解深密』以自相為依他 起之因果自相;遍計執性無彼緣起相,名相無自性性。如說「瓶中無水」,此中 無彼水,非彼餘處無水也,是為他空派。龍樹之言自性則不然,不從因緣生,非 新作,不待他者名自性有。一切法為緣起,緣起不如吾人所見之自相有,自相實 [P291] 無,名無自性。緣起本身,雖假名有而即無自性者。此則如云幻化無實,即此幻 化之實體無,非此無而彼有實體,是為自空派。龍樹以因果妄現及妄心所取者為 自相,而自相實無;無著系以緣起因果之實有事為自相,而自相必有,何可濫同 一體也!『深密經』謂為五事不具之鈍根說三性;為五事具足之利根,依三無性 說一切空。月稱所解,似稍近之。

  唯心、不空之大乘,繼性空者而興,宜後起之經,多以性空為不了,無著師 資論且明斥勝義一切空為惡取空也。性空者處此,即論理足以制勝,而事有所難 ,乃師瑜伽者之故智,別出反攻之道焉!地婆訶羅(日照)於佛元一千零六十五 年頃來華,傳那爛陀寺智光與戒賢為空有之爭。智光宗性空,依『大乘妙智經』 ,立「心境俱有」之小乘、「境空心有」之唯識、「心境皆空」之『般若』,以 此三時教判,證「虛妄唯識」者之未了。此因明「決定相違」之法也。既各有經 典可據,則空、有之了不了,唯可以論理決之矣!別有解脫軍者,傳其初從世親 學『般若』,次從僧護學『中觀』而通其義,為彌勒之『現觀莊嚴論』作釋。『 [P292] 現觀莊嚴』之為彌勒論,舊無此說。西藏傳般若法門之傳承中斷,無著聞諸彌勒 而復傳之,即『現觀莊嚴論』。傳承說之無當,前已辨之。『論』凡八品、七十 義,實性空者反攻唯識之妙術也。解脫軍次第傳於小解脫軍、勝軍、調伏軍,而 至靜命,靜命傳於師子賢、蓮華戒乃大昌,已佛元千二百年頃,達磨波羅王時矣 !其為說也,世諦門立境空心有如唯識,第一義門立心境皆空如中觀,蓋巧攝唯 識之性空論也。立說本於『中論』,於『現觀莊嚴論』特所宗重。彌勒傳為「虛 妄唯識」者之論祖,而彌勒之『現觀莊嚴』,以所取空而能取不空為緣覺道,菩 薩雖遍學而非所宗。其譏調唯識之意,隱然可見。依此論,則彌勒之中道正見, 不如唯識者所說,而與性空者同。此與瑜伽者之釋『中』、『百論』,以龍樹、 提婆之見同唯識中道,豈不異曲同工哉!『現觀莊嚴』約『般若經』文作頌,而 獨多二頌曰:「無彼滅自性,何能以見道,盡彼分別種,而得無生相!若有餘實 法,而謂於所知,能盡彼障者,吾(彌勒)以彼為奇」!性空者攝唯識學於世諦 門,藉彼所宗彌勒之大名,以破無著、世親之唯識,蓋亦巧黠之甚矣!波羅王朝 [P293] ,性空者融於真常而大盛,『現觀莊嚴』乃被視為五部大論之一,今猶風行於西 藏。著作者或即解脫軍其人。

  

第三節 性空者之復興與分流

  提婆以後,性空大乘式微甚。世親時,中印有僧護者,扇將熄之法燄而漸興 之。然以龍樹之『智論』失傳,僅恃『中』、『百論』頌為宏通,於龍樹圓滿之 體系,卒無以盡見也。承僧護之學者,出佛護、清辨、解脫軍三大流:一、佛護 ,南印呾婆羅國人,從僧護學,還南印呾特弗利伽藍宏之。依『中論無畏釋』作 『中觀論釋』。弟子蓮華覺,再傳而至月稱,乃大宏其說。或謂月稱於『中論』 諸釋,雖獨契佛護釋,而實不出其門云。二、清辨,生南印摩羅耶囉王族,與護 法同世,其後亦宏法於南印。時唯識之勢方張,安慧且作『中論釋』,引龍樹為 同調,以破勝義一切皆空者。且以陳那之大成因明,學風一變,大有非三支比量 ,不足以立破之概。清辨乃奮然而出,作『中論般若燈釋』等,揭「唯識非佛說 [P294] 」之宗。於無著系之唯識學,抨擊不遺餘力。於先觀唯識有以遣境,次觀唯識亦 不可得之唯識觀,評為「與其先以泥塗而後洗,勿如初即不觸為妙」!「先即並 修,無須慳吝」!勝義一切空者,即無自性寂滅為真如,斥唯識者因空所顯之實 性為「似我真如」。超思議之實在,一味、微妙,與梵我究何所差別也!清辨事 事依乎因明,以立敵共許之因相,立量破他以顯自,因於佛護論間有微辭。清辨 之立世俗心境,多順經部說,後人因謂為「隨經部行者」。其道既行,常隨比丘 輒千人,於性空之復興,功不可沒也!其弟子觀音禁,曾作『般若燈論釋』。三 、解脫軍,即『現觀莊嚴論』之傳宏者。其學數傳至靜命,作『中觀莊嚴論』。 其弟子蓮華戒,作『中觀光明論』,『修次第』三編,且為『中觀莊嚴論』作釋 難。於性空學者中,成「隨瑜伽行者」一派。蓋其建立世諦緣起,順同瑜伽者之 有心無境也。靜命師資,先後遊化西藏;西藏前宏期之中觀,即以此為主。靜命 師資之巧攝唯識,蓋有見於清辨立義之有所難。以唯識為非佛說,而以『楞伽經 』等為佛說,無論作何解說,實不啻示人以瑕隙。靜命之創新說,蓋深見於此也 [P295] 。靜命云:「何者為世俗事?唯心心所為自體耶?抑亦有外法體耶?有依後義者 ,如論(指清辨論)說唯心,但破作者、受者。或有思云:雖諸因果法,亦皆唯 有識」。或有思者,即靜命自述己見。以「若作此說,與『密嚴』、『解深密經 』義相符,與『楞伽經』之外境悉非有,心似外境現亦合」。其立說雖綜合唯識 、性空二大流,而實歸宗於性空也。師子賢亦靜命弟子,作『八千頌般若廣釋』 、『現觀莊嚴論釋』,卓然成家。

  月稱以先,雖有佛護、清辨諸家,性空猶和合無諍,彼此亦不自覺其有異。 月稱獨契佛護,直標「此宗不共」之談,乃有「應成」、「自續」之諍也。月稱 作『中論明句釋』、『四百論釋』,又作『入中論』,尤注力於遮破唯識。初, 佛護釋『中論』,於破「自生」時,以「應成無窮」等,隨敵者所許而破之,清 辨評其不以立敵共許之因、喻為量,無破他之力。月稱即此以發現佛護、清辨所 見之不同。清辨以世諦為自相有,為(五)根識現量之所得。立者、敵者有此共 許之正量,故得以共許之因相,「自立量」以破他立自。若直出敵者「自生」之 [P296] 過,即非善於立破者也。佛護之意不爾,龍樹菩薩亦嘗以「應成」破。常人於如 幻有而現為自相有,以此自相有為緣起相,視以為正確。性空者知法無自性,一 切唯是無性之緣起,自相有是錯亂現。在緣起雖與世人共,而實無一共許者。以 是,性空者於世人之執緣起自相有者,但可就其本身立說之矛盾,剿絕其情見, 無立敵共許因之正量可立。清辨以為有,蓋以緣起為有自相者,於二諦無礙之正 見,未盡善也。月稱立說,申二諦都無自性,三乘同見法性空,三世幻有,心境 幻有(或稱之為「隨婆沙行者」),頗近於什公初傳之龍樹學(近天臺之共空) ;於後期復興之中觀學者中,所見特深!然以緣起之「待他」為依心;「不從他 生、非新生、不待他」之自性為勝義自性;不許現在意而破阿賴耶等(細心), 則以學出後期,或濫於真常,或拒唯識而失之太過。大體為論,餘暉峻嶺,性空 者之傑出者也!月稱傳大明杜鵑,小明杜鵑而至阿提峽,於佛元千四百二十五年 入藏,作『菩提道燈論』,影響於西藏之佛教特深。此外之性空者猶多,如寂天 作『集菩薩學論』、『集經義論』、『入菩提行論』,流傳亦廣。 [P297]

  

第四節 虛妄唯識者之分流

  「虛妄唯識論」之學系,不甚詳,安慧、陳那,則其兩大流也。安慧,南印 羅羅國人,七歲從世親學。作『俱舍論釋』,又糅『雜集論』以救『俱舍』,於 『俱舍』一學,似有獨得。善因明,廣釋世親論,其中『三十唯識論釋』,梵、 蕃本猶存。弟子月官,弘『十地』、『月燈』、『樹嚴』、『楞伽』、『般若』 五大經。與月稱共論七年,即此人也。大成因明之陳那,前已敘之。其弟子有護 法者,南印達羅毘荼國人,作『唯識寶生論』、『四百論釋』,尤以『三十唯識 論釋』為長。玄奘傳來之唯識,雖雜糅十師之說,而實以此師為宗。年三十二卒 ,藏傳其繼陳那而住金剛寶座三十餘年,二說相違,未知孰正。護法弟子有智月 ,勝友,戒賢,勝子等。戒賢耆年碩學,主持那爛陀寺極久,人稱「正法藏」。 玄奘初見時,已百零六歲矣。弘瑜伽、唯識,一時稱盛。初,世親作『唯識三十 論』,未造長行即逝世。親勝,火辨,為之作釋,繼之而作釋者甚多,玄奘傳凡 [P298] 十大家,即親勝、火辨、安慧、德慧、難陀、淨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 惜玄奘徇窺基之請,糅為『成唯識論』,傳說紛然,各家之面目已不得而詳!性 空者復興,唯識學日見萎縮;戒賢、法稱而後,幾不聞有法將矣!

  『莊嚴』、『攝論』等創立唯識學,詳種識變,攝一切法以虛妄分別為自性 ,而統以分別、所分別二分。『莊嚴』以心所為心識之似現;『攝論』明內種子 皆熏習性,蓋有取於經部之說,而異於『瑜伽』「本地分」之舊也。迨「攝抉擇 分」,『三十唯識論』,詳分別識變;王所、心境之同異,又反流而同於『瑜伽 』「本地」。無著師資之學,含有幾多之岐義,後學者隨所重而貫攝研辨之,乃 顯然分化矣!藏傳陳那、法稱系,特重『集量論』及七部因明,流出「隨理行」 派。其中有相分實有,相分假有二派。相分假有中,又有有垢、無垢派云云。隨 理行者,以客塵垢染之心光明性,建立究竟一乘。以賴耶非現量、比量所得,乃 但說六識。不取教量,唯理為宗,末流所趨,大異於無著、世親之舊矣。傳來中 國者,初有菩提流支,次有真諦,後有玄奘。玄奘所傳,特宗護法,於同系諸師 [P299] 悉加摒棄。護法師陳那,而其學不若「隨理行」者之偏激;疑「隨理行」者,法 稱後乃漸宏闡焉!玄奘宗護法,雜糅十師,是非難言!參酌眾說,其爭論所在, 猶可見一二。『瑜伽』以現行之恆行意為本,依之而間斷起者為(意)識,持種 子為心,有心、意、識而現行唯七識。此與『深密經』之阿陀那識及六識,『攝 論』從種子生者唯意及六識同。『唯識三十論』依「抉擇分」而標從種生起之三 類識變,立現行八識,阿陀那是否末那,乃有爭。末那(意)者,識所依止(或 生起依,或雜染依)義。「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六識身轉(起)」,則阿 陀那即末那也。阿陀那執持根身,『攝論』以末那為「身者識」,『密嚴』、『 圓覺』亦以末那為取諸根。阿陀那執受名相分別戲論習氣,而種習一味之賴耶心 ,有「所緣相」;「即彼種子是所緣相」;末那緣藏識,即此種子相,則與阿陀 那之執受種子難別。細心,種子,乃至心光明性,本不可分者。『攝論』以種子 為心,以恆行意之執取為意;『十地論』以心光明性為阿賴耶,以執取為阿陀那 。自現行七識之見地,固無不可者。迨現行八識論出,玄奘傳護法之學,乃以「 [P300] 阿陀那即末那」為妄說,而實是非未可言也!難陀、安慧,猶承用古義,故末那 識但依阿賴耶種,無現行俱有依。護法則自八識現行以推論之,不憶心種生意及 識之唯識學,乃謂末那以阿賴耶現行為俱有依。賴耶既是現行心,應亦以末那為 依。六識依意,意依賴耶,賴耶反依意,藉循環論以自圓其說,則有取於說一切 有系得與得得、生與生生之故智也。然末那與賴耶之有俱有依,非無著、世親之 舊。恆行末那與種子心,乃約義而別立者。轉染成淨,亦得立圓鏡智、平等智。 鏡智取其攝持、顯現;平等智取無分別智,二者乃一體之二義。束四智為三身, 則鏡智與平等智為法身,即自性身;世親釋『莊嚴』,如此。自後起三類識變觀 之,以賴耶為恆行心而持種子,實別無末那可說。雜染邊,以大乘不共斷之微細 法執,三乘共斷之恆行我執,不妨離賴耶而別立我執末那。若轉染成淨,則唯一 無分別而攝持淨能之妙智。安慧承古意,末那唯我執,賴耶有法執(微習),三 位無末那,要皆有見於此。護法承『唯識三十論』,賴耶側重於異熟,乃以我法 執並屬之末那;轉染成淨,立清淨末那。其說無不可,而末那有法執,古義之所 [P301] 未明也!種子與細心,習氣心與恆行意,雜染心與心光明性;執取異熟種子,學 者離合其間以談心、意之別,宜學派之爭無已。

  『攝論』以「唯識、二、種種」三相成立唯識,本為一貫之三相。似義顯現 者非有,唯虛妄分別為性,此之謂「唯識」。雖一切唯識,以無始熏習力,有分 別之見,所分別之相現,則是「唯二」。分別心分別彼所分別,有種種之行相, 則曰「種種」。「唯識」為依他起性;「種種」為遍計執性。分別、所分別「二 」者,從其種生而以識為自性邊,是依他;所分別於分別心中現,若有別體之能 取、所取邊,是遍計執性。此三相一貫無諍,識有境無之義耳!『中邊論』以「 境故」、「心故」為遍計及依他性;又以「虛妄分別有」為依他,「於此二都無 」為遍計執性。以「義」或以「二取」為遍計性,一也。『莊嚴論』以幻師喻虛 妄分別,以幻事喻二迷;又以能所各三光為依他起;依、遍各通二分,亦非矛盾 。『密嚴經』云:「一切唯有覺,所覺義皆無;能覺、所覺分,各自然而轉」。 上二句是「唯識」,下二句是「唯二」。又說:「眾生心二性,內外一切分;所 [P302] 取能取纏,見種種差別」。上二句明「二」分,下二句明「種種」。此固一貫之 談,豈可隨文而偏執一分、二分哉!玄奘東來,乃有所謂「安、難、陳、護,一 、二、三、四」之別。所謂一分、二分,實即相分實有與相分假有之諍也。唯識 無義,以分別遍計所分別,熏遍計所執習氣,以能所交涉而熏成,生時即自然而 現二分。相即是識之一分,「即是識」名唯識也。自唯識反流於「瑜伽」,依他 之分別心,與離言之十八界性相接,則覺見、相相涉而成種,熏成各別種子。分 別與所分別,各從自種子生,即境有自相,非識而不離識,「不離識」名唯識也 。安慧等用見、相同種之「即識」;難陀、親勝等,則用見、相別種(不談獨影 境)之「不離識」。相有自相而不離識,即相分實有,此後世之所謂二分,非唯 識「唯二」之舊也。陳那師資,自見、相別種而稍加融會,然其三分、四分,則 實有取於大眾系之「心自知心」,與唯識舊義異。然自證分證知見分,不變影像 而直覺,護法之再事推衍,殊覺瑣屑無當!幸有循環論法在,否則將知知無窮矣 !餘義繁多,今不復一一。總言之,唯識有種種學派,護法唯識其一支耳! [P303]

  

第五節 真常者之融合

  「真常唯心論」者,以空、有之爭,乃默然而坐享其成。以真常之離過絕非 ,比合於性空;性空者之勝義自性,亦漸合於真常。彼此相提攜,性空興而真常 論大盛。妄心者之心光明性,與真常心相接;真以妄熏而成之賴耶,亦附合於生 滅無常者。以空性為體,以唯心為用,間或有所偏明,而無不開顯體用無礙之真 常。內合於玄理,外融乎俗事,至高至卑,無事而不真常本淨,無往而不圓融無 礙,達於形而上之妙有。千一百年之佛教,其空、有理論之發達,應作如此觀。 (且依有為法列之)

圖片
   常識之真實────實有───┬三世實有……………上座系
                               │        ┌…………┘
                         ┌……┴現在實有┴…………大眾系
   理智之真實────幻有┼───三世性空幻有………性空唯名系
                         └……┬現在不空幻有………虛妄唯識系
                               │
   形而上之真實───妙有───┴三世不空妙有………真常唯心系

[P305]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