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論會編(上)』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 云何知、云何見,名為見法?思惟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 尊!我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名為見法?今問世尊,唯願解說」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有二法,眼、色緣,生眼識,如上廣說」。尊者如所說 偈: [P391] 「眼、色二種緣,生於心、心法,識、觸及俱生,受、想等有因。 非我、非我所,亦非福伽羅,亦非摩!2鯧闍,亦非摩那婆。 是則為生滅,苦陰變易法,於斯等作想,施設於眾生, 那羅、摩!2鯧闍,及與摩那婆,亦餘眾多想,皆因苦陰生。 諸業、愛、無明,因積他世陰。餘沙門異道,異說二法者, 彼但有言說,聞已增疑(2)惑。貪愛息無餘,無明沒永滅, 愛盡眾苦息,無上佛眼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有二法見:一、有為法見,二、無為法見。有為法見者,謂如有一,於諦依 處及諦自性,皆如實知。云何名為諦所依處?謂名、色,及人、天等有情數物。云何為諦?謂世 俗諦及勝義諦。云何世俗諦?謂即於彼諦所依處,假想安立,我或有情,乃至命者及生者等。又 自稱言我眼見色,乃至我意知法。又起言說,謂如是名,乃至如是壽量邊際,廣說如前。當知此 中唯有假想,唯假自稱,唯假言說,所有性相、作用差別,名世俗諦。云何勝義諦?謂即於彼諦 所依處,有無常性,廣說乃至有緣生性,如前廣說。如無常性,有苦性等當知亦爾。若於如是世 俗、勝義、諦所依處,其世俗諦,如實了知是世俗諦;其勝義諦,如實了知是勝義諦,如是名為 [P392] 有為法見。若有成就有為法見苾芻,齊此言說滿足。云何名為無為法見?謂即於彼諦所依處,已 得二種諦善巧者,由此善巧增上力故,於一切依等盡涅槃,深見寂靜,其心趣入,如前廣說乃至 解脫,如是名為無為法見。若有成就無為法見苾芻,齊此言說滿足。又此法見,當知三種補特伽 羅皆得成就:一者、異生法隨法行,已得定心,博識聰敏,能如正理觀察諸法;二者、有學已見 諦跡;三者、無學諸漏永盡。
註【151-001】「夫」,原本作「其」,今改。
註【151-002】「疑」,原本作「癡」,今改。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天世人,於色染著 、愛樂住,彼色若無常、變易、滅盡,彼諸天人則生大苦。於聲……。香……。味……。觸…… 。(於)法染著、愛樂住,彼法變易、無常、滅盡,彼諸天人得大苦住。如來於色,色集、色滅 、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於色不復染著、愛樂住:彼色變易、無常、滅盡,則生 樂住。於聲、香、味、觸、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復染著、愛樂住;彼 ……法(2)變易,無常、滅盡,則生樂住。所以者何?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 ──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此(3)受集,此受滅,此受味(4),此受患,此受離,如實知,於彼色 [P393] 因緣生阨礙,阨礙盡已,名無上安隱涅槃。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 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 ,如實知已,彼法因緣生阨礙,阨礙盡已,名無上安隱涅槃」。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悅、愛染、深樂著。 諸天及世人,唯以此為樂,變易、滅盡時,彼則生大苦。 惟有諸賢聖,見其滅為樂;世間之所樂,觀察悉為怨。 賢聖見苦者,世間以為樂;世間之所苦,於聖則為樂。 甚深難解法,世間疑惑生,大闇所昏沒,盲冥無所見, 唯有智慧者,發朦開大明。如是甚深句,非聖孰能知! 不還受身者,深達諦明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若有希求人、天盛事,自發誓願行梵行者,當知彼為稱讚人、天二種過患。 何等為二?一者、煩惱所生眾苦,二者、無常所生眾苦。云何煩惱所生眾苦?謂於人、天住境界 愛,依現在世故;住境界樂,依過去世故;住境界欣,於現在世,依過去境生愛樂故;住境界喜 ,於未來世,依現在境生愛樂故。若於如是三世境中住染污者,當知彼為稱讚所欲有匱乏苦,及 [P394] 生老等所有眾苦,是名生起煩惱所作眾苦過患。云何無常所作眾苦?謂順樂處,有背失故起變壞 苦;隨順苦處,現在前故起厭離苦;一切自體,於終沒時皆滅壞故,有滅故苦,當知是名三種無 常所作眾苦。此中如來超過如是二種過患,住一向樂。即於此樂,應如實知由此故樂,復應如實 知樂方便。云何為樂?謂一切境相應永盡,無上安隱,即有餘依般涅槃界。云何方便?謂如前說 ,於五種受,發起五轉如實妙智。若諸聲聞,棄捨大師所證超過人天妙樂,希求下劣人天樂者, 當知彼於諸智者所,多受毀辱,亦自欺誑。
註【152-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一三六經。
註【152-002】「法」,原本誤作「色」,今改。
註【152-003】「受」上,原本有「三」字,依宋本刪。
註【152-004】「此受味」,原本缺,依明本補。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爾時、尊者鹿紐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有第二住,有一一住,彼云何第二住?云何一一住」?佛告鹿紐: 「善哉!善哉!鹿紐!能問如來如是之義」。佛告鹿紐:「若眼識色,可愛、(可)樂、(可) 念、可意、長養於欲,彼比丘見已,喜樂、讚歎、繫著住;愛樂、讚歎、繫著住已,心轉歡喜, [P395] 歡喜已深樂,深樂已貪愛,貪愛已阨礙。歡喜、深樂、貪愛、阨礙者,是名第二住。耳、鼻、舌 、身、意,亦如是說。鹿紐!有如是像類比丘,正使空閑獨處,猶名第二住。所以者何?愛喜不 斷、不滅(2)故;愛欲不斷、不知者,諸佛如來說第二住。若有比丘,於可愛、(可)樂、(可) 念、可意、長養於欲色,彼比丘見已,不喜樂,不讚歎,不繫著住;不喜樂、不讚歎、不繫著住 已不歡喜,不歡喜故不深樂,不深樂故不貪愛,不貪變故不阨礙。不歡喜、深樂、貪愛、阨礙者 ,是名為一一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如是像類比丘,正使處於高樓重閣, 猶是一一住者。所以者何?貪愛已盡、已知故;貪愛已盡、已知者,諸佛如來說名一一住」。爾 時、尊者鹿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爾時、尊者鹿紐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 後有」。佛告鹿紐:「善哉!善哉!鹿紐!能問如來如是之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佛告 鹿紐:「若眼見可愛、(可)樂、可意、可念、長養於欲之色,見已欣悅(4)、讚歎、繫著,欣悅 、讚歎、繫著已則歡喜集,歡喜集已則苦集。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若有比丘 ,眼見可愛、(可)樂、可念、可意、長養於欲之色,見已不欣悅、不讚歎、不繫著,不欣悅、 [P396] 不讚歎、不繫著故不歡喜集,不歡喜集故則苦滅。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爾時 、尊者鹿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爾時、尊者鹿紐聞佛說法教誡已,獨一靜處,專精 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一住、遠、涅槃,略說內所證,辯一切智、相,捨所學、業等, 空、隨行、恆住,師弟二圓滿。
由二因緣,當知名為有第二住:謂有愛故;為欲生起第二自體,受習(5)其因,此 自體滅,第二自體次生起故。云何有愛?謂諸可愛所緣境界,將得、現前,最初生起,染污欣悅 ,名有!6槱樂;從此已後,乃至未得,於彼多住作意思惟,設復已得而未受用,於其中間,即由!6槱 樂增上力故,住染欣悅,名有歡喜;於受用時多生貪愛,名有染著,故名有愛。又於未來起希求 故,及於已得生領納故,名有!6槱樂;於過去世隨憶念故,名有歡喜;於已獲得正受用時生貪愛故 ,名有染著;如是名為第二差別。云何生起第二自體?謂!6槱樂等為集因故,於當來世生、老為根 眾苦生起。與此相違,當知是名無第二住。
註【153-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六三經。
註【153-002】「滅」,疑「知」。
[P397]
註【153-003】『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六四經。
註【153-004】「欣悅」,原誤作「彼說」,今改。
註【153-005】「受習」,疑是「愛集」。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富樓那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 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 有」。佛告富樓那:「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之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眼 見可愛、可樂、可念、可意、長養欲之色,見已欣悅、讚歎、繫著,欣悅、讚歎、繫著已歡喜, 歡喜已樂著,樂著已貪愛,貪愛已阨礙。歡喜、樂著、貪愛、阨礙故,去涅槃遠。耳、鼻、舌、 身、意,亦如是說。富樓那!若比丘眼見可愛,(可)樂、可念、可意、長養欲之色,見已不欣 悅、不讚歎、不繫著,不欣悅、不讚歎、不繫著故不歡喜,不歡喜故不深樂,不深樂故不貪愛, 不貪愛故不阨礙。不歡喜、不深樂、不貪愛、不阨礙故,漸近涅槃。耳、鼻、舌、身、意,亦如 是說」。
佛告富樓那:「我已略說法教,汝欲何所住」?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已蒙世尊略說教 誡,我欲於西方輸盧那人間遊行」。佛告富樓那:「西方輸盧那人,兇惡、輕躁、弊暴、好罵。 [P398] 富樓那!汝若聞彼兇惡、輕躁、弊暴、好罵、毀辱者,當如之何」?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 彼西方輸盧那國人,面前兇惡、訶罵、毀辱者,我作是念:彼西方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於 我前,兇惡、弊暴、好(2)罵、毀辱我,猶尚不以手石而見打擲」。佛告富樓那:「彼西方輸盧那 人,但兇惡、輕躁、弊暴、罵辱,於汝則可脫,復當以手石打擲者,當如之何」?富樓那白佛言 :「世尊!西方輸盧那人,脫以手石加於我者,我當念言: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以手石加我 而不用刀杖」。佛告富樓那:「若當彼人脫以刀杖而加汝者,復當云何」?富樓那白佛言:「世 尊!若當彼人脫以刀杖而加我者,當作是念:彼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以刀杖而加於我,而不 見殺」。佛告富樓那:「假使彼人脫殺汝者,當如之何」?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西方輸盧 那人脫殺我者,當作是念:有諸世尊弟子,當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以繩自繫,或 投深坑。彼西方輸盧那人,賢善、智慧,於我朽敗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脫」。佛言:「善 哉!富樓那!汝善學忍辱,汝今堪能於輸盧那人間住止。汝今宜去,度於未度,安於未安,未涅 槃者令得涅槃」。爾時、富樓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富樓那,夜過晨朝,著衣持!B鈴,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出,付囑臥具,持衣!B鈴, 去至西方輸盧那人間遊行。到已,夏安居,為五百優婆塞說法,建立五百僧伽藍,繩床、臥褥、 供養眾具,悉皆備足。三月過已,具足三明。即於彼處入無餘涅槃。 [P399]
復次、有二種法,更互相違:一者、煩惱,二者、涅槃。是故安住雜染法已,即便 隨順後有而轉;若於後有隨順轉時,當知說名去涅槃遠。復有六種鄙碎士夫補特伽羅鄙碎行相: 一者、性多忿恚;二者、所作不思;三者、樂逼惱他;四者、若苦所觸,便發不實麤惡語言;五 者、或發真實能引無義麤惡語言;六者、因此展轉發起無量差別惡言,非但少詞而生喜足。由二 因緣,諸出家者力勵受行,速疾能證沙門義利,諸未信者令生淨信,其已信者倍令增長。何等為 二?一者、忍辱,二者、柔和。言忍辱者,謂於他怨終無返報;言柔和者,謂心無憤,性不惱他 。
註【154-001】『中部』(一四五)『教富樓那經』。『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八八經。
註【154-002】「好」,原本缺,依宋本補。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摩羅迦舅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 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後 有」。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言:「諸年少聰明利根,於我法律出家未久,於我法律尚無懈怠, 而況汝今日年耆根熟,而欲聞我略說教誡」!摩羅迦舅白佛言:「世尊!我雖年耆根熟,而尚欲 得聞世尊略說教誡。唯願世尊為我略說教誡,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乃至自知不受 [P400] 後有」。第二、第三,亦如是請。佛告摩羅迦舅:「汝今且止,如是再三,亦不為說」。爾時、 世尊告摩羅迦舅:「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佛告摩羅迦舅:「若眼未曾見色,汝當欲見,於彼 色起欲、起愛、起念、起染著不」?答言:「不也,世尊」!「耳、聲,鼻、香,舌、味,身、 觸,意、法,亦如是說」。佛告摩羅迦舅:「善哉!善哉!摩羅迦舅!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 ,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而說偈言:
「若汝非於彼,彼亦復非此,亦非兩中間,是則為苦邊」 。
摩羅迦舅白佛言:「已知,世尊!已知,善逝」!佛告摩羅迦舅:「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 解其義」?爾時、摩羅迦舅說偈白佛言:
「若眼已見色,而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 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繫著,起於種種愛,無量色集生。 貪欲、恚、害覺,令其心退減,長養於眾苦,永離於涅槃。 見色不取相,其心隨正念,不染惡心愛,亦不生繫著。 不起於諸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不能壞其心, 小長養眾苦,漸次近涅槃。日種尊所說,離愛般涅槃。 若耳聞諸聲,心失於正念,而取諸聲相,執持而不捨。 [P401] 鼻香、舌嘗味,身觸、意念法,忘失於正念,取相亦復然。 其心生愛樂,繫著堅固住,起種種諸愛,無量法集生。 貪欲、恚、害覺,退減(2)壞其心,長養眾苦聚,永離於涅槃。 不染於諸法,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染汙,亦復不樂著。 不起於諸愛,無量法集生,貪瞋、恚、害覺,不退減其心, 眾苦隨損減(3),漸近般涅槃。愛盡般涅槃,世尊之所說。
是名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佛告摩羅迦舅:「汝真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如汝 所說偈: 若眼見眾色,忘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
如前廣說」。爾時、尊者摩羅迦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爾時、尊者摩羅迦舅,於 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已,於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復次、以要言之,如來略依二種處所,說無界教:一者、說有餘依涅槃界教,二 者、說無餘依涅槃界教。若由如是煩惱斷故,名成就斷補特伽羅不成煩惱,即由如是不住彼果後 有眾苦,當知是名說有餘依涅槃界教。若由如是不住煩惱後有苦果,即由如是乃至壽盡,既滅沒 已,一切餘依都無所有,不住此身,不住餘身,不住中有,證得一切眾苦邊際,當知是名說無餘 [P402] 依涅槃界教。
略有三種念力強因:一、由其年少壯,二、由前生串習,三、由現法數習。
註【155-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九五經。
註【155-002】
註【155-003】「減」,原本作「滅」,依宋本改。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經法,諸比丘崇向 ,而於經法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 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而不覺 色貪,我先眼識於色有貪,而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若比丘眼見於色已,覺知色而不起色貪, 覺我先眼識有貪,而言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者,諸比丘於意云何?彼於此,為有信、有欲、有 聞、有行思惟、有見(2)審諦忍不」?答言:「如是,世尊」!「歸於此法,如實正思所知所見不 」?答言:「如是,世尊」!「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如是 說。諸比丘!是名有經法,比丘於此經法崇向,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 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 [P403] 喜奉行。
復次、由五種相,當知涅槃是內證法。謂離信故,乃至離見審察忍故,如前應 知。謂現法中,於內各別內外增上所生雜染,如實了知有及非有。
註【156-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一五二經。
註【156-002】「見」,原本缺,依下經文補。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斷欲:斷眼欲已, 眼則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永不復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眼生、住、轉出, 則苦生、病住、老死出。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若眼滅、息、沒,苦生則滅,病則息 ,(老)死則沒。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3)。
註【157-001】『論』義見前(一)「陰相應」一三一經下。
註【157-002】『相應部』(二六)「生相應」一經。
[P404]
註【157-003】『論』義見前(一)「陰相應」一三二經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眼無常,若眼是常者 ,則不應受逼迫苦,亦應說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眼無常故,是故眼受逼迫苦生,是故不 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眼苦,若眼是樂者, 不應受逼迫苦,應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眼是苦故,受逼迫苦,不得於眼欲令如是,不 令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眼非我,若眼是我者 ,不應受逼迫苦,應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眼非我故,受逼迫苦,不得於眼欲令如是, 不令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405]
如內六入處三經,外六入處三經,亦如是說(1)。
註【158-001】無常、苦、非我,『論』義見前(一)「陰相應」
一四三──一四六經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問訊 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一切者,云何名一切」?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 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 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捨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如,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 界故」。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面相問訊已,退 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一切有,云何一切有」?佛告生聞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 我。婆羅門!於意云何?眼是有不」?答言:「是有,沙門瞿曇」!「色是有不」?答言:「是 有,沙門瞿曇」!「婆羅門!有色、有眼識、有眼觸、有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 樂不」?答言:「有,沙門瞿曇」!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 故。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P40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已,退 坐一面。白佛言:「沙門瞿曇!所謂一切法,云何為一切法」?佛告婆羅門:「眼及色、眼識、 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苦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 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為一切法。若復有言此非一切法, 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法,我今捨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3)惑。所以者何? 非其境界故」。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說已,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如生聞婆羅門所問三經,有異比丘所問三經,尊者阿難所問三經,世尊法眼、法根、法依三 經,亦如上說。
復次、由三因緣,顯示諸佛無上菩提:一者、覺了一切境故,二者、覺了有 及非有如實事故,三者、覺了染、淨二品一切法故。是故他於如是三處,請問世尊。
註【159-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二三經。
註【159-002】本經正明說一切有部之一切有義。
註【159-003】「疑」,原本作「癡」,今改。
[P40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眼是內入處,世尊略說不廣分別,云何眼是內入處」?佛告彼比丘 :「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復白佛 言:「世尊!如世尊說意是內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意是內入處」?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 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復問:「如世尊說色外入處,世尊略說 不廣分別,云何世尊色外入處」?佛告比丘:「色外入處,若色四大造,可見,有對,是名色是 外入處」。復白佛言:「世尊說聲是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聲是外入處」?佛告比丘:「若聲 四大造,不可見,有對。如聲,香、味亦如是」。復問:「世尊說觸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觸 外入處」?佛告比丘:「觸外入處者,謂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見,有對,是名觸外入處」。復 問:「世尊說法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法外入處(2)」?佛告比丘:「法外入處者,十一入所不 攝,不可見,無對,是名法外入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諸有為法俱有轉時,令心迷亂,能令於相邪取分別,是故如來為諸弟子分別
開示,令於彼相決定悟入,為欲了知真實相故。又為於自無欺誑故,又為於他坦然無畏正記別故
。 [P408]
註【160-001】本經即『別法處經』,為說一切有部所誦。
註【160-002】「云何法外入處」,原本缺,依明本補。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內入處。云何為 六(2)?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外入處。云何為 六?謂色是外入處,聲、香、味、觸、法是外入處,是名六外入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 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識身。云何為六 ?謂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是名六識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觸身。云何為六 [P409] 觸身?謂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是名六觸身」。佛說此經已,諸 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受身。云何為六 ?謂(3)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六受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想身。云何為六 ?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六想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 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思身。云何為六 ?謂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六思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 喜奉行。
[P41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愛身。云何為六 愛身?謂眼觸生愛,耳、鼻、舌、身、意觸生愛,是名六愛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註【161-001】以下八經『論』義,如「入處相應」初,「八種差別」中說。
註【161-002】「云何為六」,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161-003】「謂」,原本缺,依宋本補。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顧念。云何為六 ?謂色顧念,聲顧念,香顧念,味顧念,觸顧念,法顧念,是名六顧念」。佛說此經已,諸比丘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覆。云何為六? 謂色有漏,是取,心覆藏;聲、香、味、觸、法、有漏,是取,心覆藏。是名六覆」。佛說此經 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諸出家者,棄捨所學增上力故,當知安立顧戀境界。又出家者,毀犯尸 [P411] 羅增上力故,當知安立未出家者,棄背趣入心株覆事,遠離慚愧故,一向愛味故。若堅執取所緣 境界,當知彼名最極愛味。由是因緣,於修上品諸善業中,為心株杌,是不調柔、無堪能義。又 即由此增上力故,行諸惡行,內懷隱匿,所造眾惡,故生其覆。如是一切,略攝為一,說名於境 最極愛味、心株覆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眼無常, 況現在眼!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眼,不欣未來眼,於現在眼生厭、離欲、滅盡向。耳 、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
如無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如是說。
如內入處四經,外入處四經,亦如是說(1)。
註【162-001】上來八經,『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七──一二經。與「入處相應」八一──九二經大同。『
論』義見(一)「陰相應」一一──一四經下。
[P41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說法,初、中、 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諦聽,善思,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經。云何有因有緣有 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眼因、眼緣、眼縛?謂眼,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 、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1)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 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 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 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眼、 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 因無明,(2)無明因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有因有(3)緣 有縛法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若於諸根無護行者,由樂聽聞不正法故,便生無明觸所生起染污作意。即 此作意增上力故,於當來世諸處生起,所有過患不如實知。不如實知彼過患故,便起希求;希求 彼故,造作增長彼相應業;造作增長相應業故,於當來世六處生起,如是名為順次道理。逆次第 者,謂彼六處以業為因,業、愛為因,愛復用彼無明為因,無明復用不如正理作意為因,不正作 意復用無明觸為其因。又於此中,先所造業是現法受六處之因,現法造業是次生受六處之緣,或 [P413] 是後受六處由藉。愛等、業等,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復次、由二因緣,後有生起:一、後有業,二、後有愛。而但說言諸有情類隨業而行,不言 隨愛。何以故?略有三愛:一者、欲愛,二者、色愛,三、無色愛。此中欲愛,是不善者雖有異 熟,然若不起惡不善業,終不能與惡趣異熟。若欲界愛,於無明觸所生諸受起希求時,於可愛境 發生貪欲,於可憎境發生瞋恚,於可迷境發生愚癡,由此三種增上力故,行不善業;由此業故, 生諸惡趣。非但由彼貪、瞋、癡纏,定墮惡趣,然即此愛於所造業異熟生時,能為助伴。又由希 求可愛境界增上力故,修行善行──身、語、意業,由此為因,得生善趣。此中可愛諸異熟果, 但應用業為引生因,非染性愛。又若此愛,色、無色繫,雖非不善,然是染污,一切皆非有異熟 果。又即由此色、無色愛,名有愛者。彼由聽聞正法因故,於其欲界觀麤鄙相,證得明觸,而生 世間如理作意相應諸受,調伏欲界貪、瞋、癡等,造修所成善有漏業。由於此間造彼業故,當得 生彼,不由於彼染污性愛;然即此愛,於所造業異熟生時,能為助伴,是故但說諸有情類,隨業 而行,不言隨愛。
註【163-001】「謂」上,原本有「業」字,衍文,今刪。
註【163-002】「無」上,原有「為愛」二字,今刪。
註【163-003】「有」原本缺,依宋本補。
[P41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 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 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 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 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 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 義空法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於外事中,世間假名增上力故,亦說有果及有受者,彼或時空,世現可得, 或時不空。如果、受者,因與作者,當知亦爾。如是名為世俗諦空,非勝義空。若說恆時一切諸 行唯有因果,都無受者及與作者,當知是名勝義諦空。應知此空,復有七種:一、後際空,二、 前際空,三、中際空,四、常空,五、我空,六、受者空,七、作者空。當知此中,無有諸行於 未來世實有行聚自性,安立諸行生時從彼而來。若有是事,彼不應生,於未來世諸行自性已實有 故;又不應有無常可得,既有可得,是故當知諸行生時,無所從來,本無今有,是名後際空。又 無諸行於過去世有實行聚自性,安立已生、已滅諸行,往彼積集而住。若有是事,不應施設諸行 [P415] 有滅,過去行聚自性,儼然常安住故。若無有滅,彼無常性應不可知,既有可知,是故諸行於正 滅時,都無所往積集而住。有已散滅,不待餘因,自然滅壞,是名前際空。又於剎那生滅行中, 唯有諸行暫時可得,其中都無餘行可得,亦無別物,是名中際空。當知亦是常空,我空。以無我 故,果性諸行空無受者,因性業行空無作者,如是名為受者、作者二種皆空。作者、受者無所有 故,唯有諸行於前生滅,唯有諸行於後生生,於中都無捨前生者取後生者,是故說言唯有諸法從 眾緣生,能生諸法。又一切法都無作用,無有少法能生少法,是故說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但唯於彼因果法中,依世俗諦假立作用,宣說此法能生彼法。
註【164-001】參照『增壹阿含經』(三七)「六重品」七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喜行,云何為六 ?如是比丘!若眼見色,喜於彼色處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喜於彼 法處行。諸比丘!是名六喜行」。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憂行,云何為六 ?諸比丘!若眼見色,憂於彼色處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憂於彼法處 [P416] 行。諸比丘!是名六憂行」。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捨行,云何為六 ?諸比丘!謂眼見色,捨於彼色處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捨於彼法處 行。是名比丘六捨行」。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由五種相,於能順喜所緣境界,隨順而行,深心喜樂,不如正理,執取其 相,發生貪欲,多起尋思,方便求覓,因此廣行福、非福行。如能順喜所緣境界,順憂、順捨所 緣境界,如其所應,當知亦爾。其差別者,於能順憂所緣境界,隨順而行,深心厭惡,發生瞋恚 。於能順捨所緣境界,隨順而行,深心愚昧,發生愚癡。餘如前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為六 ?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1);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 ,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是名比丘六常行」。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P41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為六 ?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 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世間難得」!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 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為六 ?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 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世間難得,所應承事,恭敬、供養,則 為世間無上福田」。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為六 ?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 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當知是舍利弗等。舍利弗比丘,眼見色 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不苦不樂捨心 住,正念、正智。舍利弗比丘成就此六常行故,世間難得,所應承事,恭敬、供養,則為世間無 [P418] 上福田」。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2) 。
復次、有諸苾芻證阿羅漢,諸漏永盡,於一切境隨順而行,恆時不堪,乃至失念 生諸煩惱,是故恆住無雜染住,由是因緣,說名恆住。彼隨行品,若喜、若憂、若欣、若慼,諸 阿羅漢皆無所有,乃至善中亦無是事。又彼恆住,極難行故,及無罪故,名為最勝;能成就者極 難得故,說名第一真實福田,應當奉請,乃至廣說,當知如前攝異門分(3)。
註【165-001】「捨心住正念正智」,原作「正念正智捨心住」,依明本改。
註【165-002】『雜阿含經』卷一二(舊誤編為卷一三)終。
註【165-003】『瑜伽師地論』卷八四(大正三0.七六六下)。
(1)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應知大師及弟子眾,各由二相,其德圓滿。 云何二相應知大師其德圓滿?謂依利他行,欲令悟入諸所有受皆是苦故,說受所依,說彼因緣, 說能雜染所有隨行,說所對治及能對治師句,安立說一切種究竟出離,是名第一師德圓滿。又依 自利行,宣說不共三種念住無雜染住,是名第二師德圓滿。云何二相應知弟子其德圓滿?謂於如 來無量法教,能了知已,而未得到聞之彼岸。若以得到其彼岸者,要為修行法隨法行,證得出離 ,非為受持。了知是已,如理修行,法隨法行,非但隨說音聲語言以為究竟,是名第一諸弟子眾 其德圓滿。如是修行法隨法行,不以下劣而生喜足,要當往趣賢敏丈夫所趣之地,定當獲得彼所 [P419] 應得,是名第二諸弟子眾其德圓滿。
(2)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復由三相,應知大師其德圓滿;又由二相,應知弟子其德圓滿 。云何三相應知大師其德圓滿?謂佛世尊,為諸弟子最初施設遠離二邊中道正行,是名第一師德 圓滿。又於聖教未生信者,有毀犯者,以正方便令入聖教,離諸毀犯,是名第二師德圓滿。又於 聖教已得入者,由四法攝正攝受之,是名第三師德圓滿。云何名為四種法攝?一、於秘密,以其 如法閑靜教授而教授之,不以非法;二、於違犯,以其如法苦切語言現前呵擯,非不如法;三、 於尋思,依止耽嗜,教令於內勤修寂靜;四、令時時聽聞正法,常無懈廢,又令遠離相似正法, 及令對治棄捨正行。當知即是於其秘密,能引如法閑靜教授。於實毀犯,若正了知,要當呵檳方 調伏者,以如法言現前呵擯,心無雜染。於尋思者,方便令其易得決了,於諸流蕩五妙欲者,示 其過患,令生厭離,漸次修學,乃至證入第四靜慮。所有尋思,依止耽嗜,方能於內究竟寂靜, 自令無惱,令他攝取,當知是名於時時間聽聞正法,常無懈廢。云何二相諸弟子眾其德圓滿?謂 諸弟子,最初忍受大師所見,謂諸法中空無我見。由是因緣,於諸法中不增益我,起邪執著,亦 不毀壞世俗道理。勝意樂故,無所隨從;隨言說故,亦不遠離,是名第一諸弟子眾其德圓滿。又 彼於見既忍受已,能正修行法隨法行,由四法攝所攝受時,若彼諸法有苦、有害,如實了知,能 速斷滅;若彼諸法無苦、無害,如實了知,能速作證,是名第二諸弟子眾其德圓滿。如是大師及 [P420] 弟子眾之所攝受諸佛聖教,當知一向無染清淨,諸聰慧者之所歸趣(3)。
註【166-001】『論』義依『中部』(一三七)『六處分別經』;『中阿含經』(一六三)『分別六處經』。
註【166-002】『論』義依『中部』(一三九)『無諍分別經』;『中阿含經』(一六九)『拘樓瘦無諍經』。
註【166-003】『瑜伽師地論』卷九二終。
註:[ ]內之字,比其他字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