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論會編(中)』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出於世時, 有七寶現於世間。云何轉輪聖王出於世時金輪寶現?有時剎利灌頂聖王,月十五日,沐浴清淨, 受持齋戒,於樓閣上,大臣圍遶。有金輪寶從東方出,輪有千輻,齊轂圓輞,輪相具足,天真金 寶。王作是念(6):古昔傳聞,剎利灌頂大王月十五日布薩時,沐浴清淨,受持福善,(7)有輪寶現 ,今既如古有斯吉瑞,當知我是轉輪聖王。即以兩手承金輪寶,著左手中,右手旋轉而作是言: 若是轉輪聖王金輪寶者,當復轉輪聖王古道而去。作是語訖,於是輪寶即從王前乘虛而逝,向於 東方,遊古聖王正直之道。王及四兵,隨輪去住。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皆稱善哉。善 來大王!此是王國,此國安隱,人民豐樂,願於中止,教化國人,我則隨從。聖王答言:諸聚落 主!汝今但當善化國人,有不順者,當來白我。當如法化,莫作非法,亦令國人善化非法。若如 是者,則從我化。於是聖王從東海度乘古聖王道至于南海;乘古聖王之道(8),度於南海至西海; 乘於古昔聖王之道,度於西海,至於北海。南、西、北方諸小國王,奉迎啟請,亦如東方廣說。 [P348] 於是金輪寶,聖王隨從,度於北海,還至王宮正治殿上,住虛空中,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金 輪寶現於世間。云何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白象寶現於世間?若剎利、灌頂大王純色(9)之象,其 色鮮好,七支拄地,聖王見已,心則欣悅。今此寶象來應於我,告善調象師,令速調此寶象,調 已送來。象師受命,不盈一日,象即調伏,一切調伏相悉皆具足,猶如餘象經年調者,今此象寶 一日調伏亦復如是。調已,送詣王所,上白大王:此象已調,唯王自知時。爾時、聖王觀察此象 調相已備,即乘寶象,於晨旦時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如此象 寶現於世間。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轉輪聖王所有馬寶,純一青色,烏頭、 朱(10)尾,聖王見馬,心生欣悅。今此神馬來應我故,付調馬師,令速調之,調已送來。馬師奉教 ,不盈一日,其馬即調,猶如餘馬經年調者,馬寶調伏亦復如是。知馬調已,還送奉王,白言: 大王!此馬已調。爾時、聖王觀察寶馬調相已備,於晨旦時,乘此寶馬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 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尼珠寶現於世間? 若轉輪聖王所有寶珠,其形八楞,光澤明照,無諸纇隙,於王宮內常為燈明。轉輪聖王察試寶珠 ,陰雨之夜,將四種兵入於園林,持珠前導,光明照耀,面一由旬,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 尼寶珠現於世間。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賢玉女寶現於世間?轉輪聖王所有玉女,不黑、不 白,不長、不短,不粗、不細,不肥、不瘦,支體端正,寒時體暖,熱時體涼,身體柔軟,如迦 [P349] 陵伽衣。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鼻出息,作優缽羅香。後臥先起,瞻王意色,隨宜奉事,軟言 愛語,端心正念,發王道意,心無違越,況復身、口,是為轉輪聖王寶女。云何為轉輪聖王主藏 臣寶現於世間?謂轉輪聖王主藏大臣,本行施故,生得天眼,能見伏藏,有主、無主,若水、若 陸,若遠、若近,悉能見之。轉輪聖王須珍寶,即便告敕,隨王所須,輒以奉上。於是聖王有時 試彼大臣,觀其所能,乘船遊海。告彼大臣:我須寶物。臣白王言:小住岸邊,當以奉上。王告 彼臣:我今不須岸邊之寶,且須畫時(11)與我。於是大臣即於水中,出四金瓮,金寶滿中,以奉聖 王。王所須即取用之,若取足已,餘則還歸水中。聖王出世,則有如此主藏之臣現於世間。云何 聖王出興於世,有主兵之臣現於世間?謂有主兵臣,聰明智辯,譬如世間善思量成就者。聖王所 宜,彼則悉從,宜去、宜住,宜出、宜人,聖王四種兵行道里,頓止不令疲倦。悉知聖王宜所應 作,現法、後世功德之事,以白聖王。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有如是主兵之臣。如是如來、應、等 正覺,出興於世,有七覺分現於世間。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 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若有苾芻於諸覺支,方便修習,由四因緣,令其不得安隱而住。何等名 為四種因緣?一者、一切煩惱品類粗重皆未離故,二者、奢摩他品諸隨煩惱現在前故,三者、毘 缽舍那品諸隨煩惱現在前故,四者、道未調善而乘駕故。與此相違四種因緣,令其獲得安隱而住 [P350] 。於此二種,善巧苾芻如實了達,正知而住。由諸作意有加行故,精進太過;又後由前有增減故 ,運轉不等:由此二緣,當知名為道不調善。與此相違,二因緣故名道調善。如轉輪王,於四洲 渚得大自在,所獲七寶。如是心王,於四聖諦得大自在,所獲真淨七覺支寶,當知亦爾。謂於奢 摩他、毘缽舍那、雙品運轉,降伏一切煩惱勝怨,由此義故,初念覺支,猶如輪寶。所知境相其 量無邊,能知智體亦隨廣大,由此義故,擇法覺支猶如象寶。依此速能乃至往彼,所行所得殊異 勝處,由此義故,精進覺支猶如馬寶。悅意無罪,最為殊勝,由此義故,其喜覺支猶如女寶。身 心映徹,有所堪能,由此義故,輕安覺支如神珠寶。能辦一切所欣求事,由此義故,其定覺支如 藏臣寶。能摧一切染污法軍,能率一切清淨法軍,能趣無相安隱住處,由此義故,其捨覺支如軍 將寶。
註【141-001】『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八經。
註【141-002】「悔」下,原本有「不害睡眠」四字,依宋本刪。
註【141-003】「喜」,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141-004】『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四二經。『中阿含經』(五八)『七寶經』。『增一阿含經』(三九
)「等法品」七經。
註【141-005】參照『增壹阿含經』(三九)「等法品」八經。
[P351]
註【141-006】「王作是念」,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141-007】「有輪寶現」下至「皆稱善哉」,凡百十二字,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141-008】「乘古聖王之道」,原本作「至於南海」,依宋本改。
註【141-009】「色」,宋本作「白」。
註【141-010】「朱」,原本作「澤」,依宋本改。
註【141-011】「須畫時」,原本作「盡」,依宋本改。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比丘依(2)人聞 法,諸年少比丘供養奉事諸尊長老。所以者何?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者,時時得聞深妙之 法。聞深法已,二正事成就,身正及心正。爾時、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 足已,於法選擇,分別於法,思量於法,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佛說此 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持戒、修德、 慚愧,成真實法,見此人者,多得果報。若復聞者,若隨憶念者,隨出家者,多得功德,況復親 [P352] 近、恭敬、奉事!所以者何?親近、奉事如是人者,時時得聞深妙之法,得聞深法已,成就二正 ,身正及心正。方便修習定覺分,修習已修習滿足,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佛說此經已,諸比 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不善積聚者,所謂 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不善聚者,謂五蓋故。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 ,掉悔蓋,疑蓋。說善積聚者,謂七覺分,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滿淨者,是七覺分故。何 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夾谷精舍。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 ,禪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思 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佛告阿 難:「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所以者 [P353] 何?純一滿淨(5),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我為 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 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淨(6)梵行清 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 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力士聚落人間遊行,於拘夷那竭城希連河中間住。於聚落側,告尊者 阿難:「令四重襞疊,敷世尊!4鈷多羅僧,我今背疾,欲小臥息」。尊者阿難即受教敕,四重襞疊 敷!4鈷多羅僧已,白佛言:「世尊!已四重襞疊敷!4鈷多羅僧,唯世尊知時」。爾時、世尊厚襞僧伽 梨枕頭,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覺想。告尊者阿難:「汝說七覺分 」!時尊者阿難即白佛言:「世尊!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 ,向於捨;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 向於捨」。佛告阿難:「汝說精進耶」?阿難白佛:「我說精進,世尊!說精進,善逝」!佛告 阿難:「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是語已,正坐端身繫念。時有異比 丘即說偈言: [P354] 「樂聞美妙法,忍疾告人說。比丘即說法,轉於七覺分。 善哉尊阿難,明解巧便說,有勝白淨法,離垢微妙說: 念、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此則七覺分,微妙之善說。 聞說七覺分,深達正覺味,身嬰大苦患,忍疾端坐聽。 觀為正法王,常為人演說,猶樂聞所說,況餘未聞者! 第一大智慧,十力所禮者,彼亦應疾疾,來聽說正法。 諸多聞通達,契經、阿毘曇,善通法律者,應聽況餘者! 聞說如實法,專心黠慧聽,於佛所說法,得離欲、歡喜, 歡喜身猗息,心自樂亦然。心樂得正受,正觀有事行, 厭惡三趣者,離欲心解脫。厭惡諸有趣,不集於人天, 無餘猶燈滅,究竟般涅槃。聞法多福利,最勝之所說, 是故當專思,聽大師所說」。
異比丘說此偈已,從座起而去。
註【142-001】『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三經前分。
註【142-002】「依」,原本作「僧」,依宋本改。
[P355]
註【142-003】『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三經前分。
註【142-004】參照『相應部』(四五)「道相應」二經。
註【142-005】
註【142-006】「淨」,原本作「靜」,依宋本改。
註【142-007】『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一六經。『增壹阿含經』(三九)「等法品」六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覺分,何等為七 ?謂念覺分,乃至捨覺分」。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七覺分。何等為 修七覺分?謂念覺分,乃至捨覺分。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修 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 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 比丘!過去已如是修七覺分,未來亦當如是修七覺分」。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P356] 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念覺分清淨、 鮮白,無有支節,離諸煩惱,未起不起,除佛調伏教授;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諸比丘!念覺 分清淨、鮮白,無有支節,離諸煩惱,未起而起,佛所調伏教授非餘;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未 起不起,除善逝調伏教授;未起而起,是則善逝調伏教授非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謂覺分,世尊!云何為覺分」?佛告比丘;「所謂覺分者,謂七道品法。然諸比
丘七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異比丘白佛:「世尊!云何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佛
告比丘:「若比丘內身身觀住,彼內身身觀住時,攝心繫念不忘,彼當爾時念覺分方便修習,方
便修習念覺分已,修習滿足。滿足念覺分已,於法選擇、分別、思量,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
,修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如內身身觀念住;如是外身;內外身;受;
心;法法觀念住,當於爾時專心繫念不忘;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如是住者,漸次覺分起,漸次
起已,修習滿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143-001】『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二二經。
註【143-002】『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二七經。
註【143-003】『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四一經。
註【143-004】『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一0經。
註【143-005】『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一0經。
[P357]
三0; 九三0( 七三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2),差別者:「 若比丘如是修習七覺分已,當得二種果: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或得阿那含果」。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修習七覺分已, [P358] 多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 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何等為七?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 ;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若不得生般涅槃,而 得無行般涅槃;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覺分,何等為覺 分」?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 比丘(5):「七覺分者,謂七道品法。諸比丘!此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諸比丘 白佛:「云何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 專心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修念覺分,方便修念覺分已,修習滿足。謂修念覺分已,於法選擇 ,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擇法覺分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精進、喜、猗、定、捨、覺分 [P359] ,亦如是說。如內身,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專心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 修念覺分,方便修念覺分已,修習滿足;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是名比丘七覺分漸次起,漸次 起已,修習滿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此 七覺分修習、多修習,當得二果:得現法智有餘涅槃,及阿那含果」。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 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 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四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 果」。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此七覺分,多 修習已,當得七果。何等為七?謂現法智有餘涅槃;及命終時,(不得現法智)(7);若不爾者, 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有 [P360] 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上流般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144-001】參照『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五七經之二;(四八)「根相應」六五經。
註【144-002】「說」,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144-003】參照『相應部』(四八)「根相應」一二經。
註【144-004】『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三經後分。
註【144-005】「比丘」下,原本有「比丘尼」,依宋本刪。
註【144-006】以下三經,與上三一──三三經相同。
註【144-007】準上三三經,補足七數。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不淨觀,多修習 已,當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不淨觀,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不淨觀俱念覺分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 滅,向於捨」。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隨死念, [P361] 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隨死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修隨 死念俱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 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釋氏黃枕邑。時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黃枕邑乞食。時眾多比 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時未至,我等可過外道精舍。爾時、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 道出家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諸外道出家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如是法:不斷五蓋, 惱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善(4)攝其心,住四念處,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 恚,廣大無量,善修充滿;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 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如是修習悲,喜,捨心俱,亦如是說。我等亦復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我等 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所謂俱能說法」!
時眾多比丘聞諸外道出家所說,心不喜悅,默然不呵,從座起去。入黃枕邑乞食已,還精舍 ,舉衣缽,洗足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說,廣白世尊。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為何所勝?修習悲、喜、捨心,為何所 勝?如是問時,彼諸外道出家,心則駭散,或說外異事,或瞋慢、毀呰,違背不忍,或默然萎熟 [P362] 低頭,失辯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 隨順樂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者。比丘!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 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佛說此經 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慈心,多 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 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習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佛 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空入處,多 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空入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空入 處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 於捨」。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修空入處,如是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三經,亦如上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 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 心與安那般那念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 欲,依滅,向於捨」。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無常想,多 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口) 與無常想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得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 滅,向於捨」。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想,如是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滅 想,患想,(死想)(9),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膨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想, 骨想,空想,一一經如上說(10)。 [P364]
復次、二十一種想俱行修諸覺支者,當知略由二因緣故:一、據相應俱行義,二、 據無間俱行義。無常等想俱行修,乃至死想俱行修者,據相應義。不淨等想俱行修,乃至觀空想 俱行修者,據無間義。悲等俱行修,應知亦爾。又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行中,諸行愛染,若 嬾墮、懈怠,若薩迦耶見,雖已斷滅,習氣隨縛,我慢現行。若貪味愛,若於世間種種妙事欲樂 貪愛,若有所餘煩惱隨眠,若希求利養,若希求活命,若諸欲愛,若諸有愛,若隨虛妄分別所起 四種欲貪:一、美色貪,二、形貌貪,三、細觸貪,四、承事貪。如是能令生起所有非理過患, 及令其心越路而轉。對治彼故,隨其所應,有二十一想俱行修覺支差別。謂為對治四種障故,修 無願行想,從無常想乃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為欲對治一種障故,修空行想,苦、無我想。為欲 斷滅所餘煩惱隨眠障故,修於三界無相行想。為欲對治希求利養及欲愛故,於諸欲中修過患想。 為欲對治希求活命及有愛故,修習死想。為欲對治隨逐虛妄分別所起四欲貪故修不淨想為初,乃 至觀空想為後。又此一切,從青瘀想乃至觀空想,當知皆是不淨想攝。又於此中,青瘀想為初, 膨脹想為後,對治美色貪;食噉想,分赤想,分散想,對治形貌貪;骸骨想,骨鎖想,對治細觸 貪;觀無心識、空有尸想,對治承事貪。又於此中,修慈最極至遍淨等,如三摩呬多地應知其相 (11)。
註【145-001】『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六七經。
[P365]
註【145-002】『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六八經。
註【145-003】『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五四經。
註【145-004】「善」,原本作「盡」,依宋本改。
註【145-005】『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六二經。
註【145-006】『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六六經。
註【145-007】『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七一經。
註【145-008】自三八經修不淨觀以下,可與『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五七──七六經對讀。
註【145-009】依『論』補。
註【145-010】『雜阿含經』卷二七終。
註【145-011】『瑜伽師地論』卷一二(大正三0•三三八上──下)。
[P367]
初內外力,清淨、差別,異門、沙門,後婆羅門。
又正見等八聖道支,廣分別義,如聲聞地(3)及攝異門分應知其相(4)。
聲聞地說:「彼於爾時,最初獲得七覺支故,名初有學。見聖諦跡,已永斷滅見道所斷一 切煩惱,唯餘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修習三蘊所攝八支聖道:此中正見、正思惟、正精進 ,慧蘊所攝;正語、正業、正命,戒蘊所攝;正念、正定,定蘊所攝。問:何因緣故名八支聖 道?答:諸聖有學已見跡者,由八支攝行跡正道,能無餘斷一切煩惱,能於解脫究竟作證,是 故名為八支聖道。當知此中,若覺支時所得真覺,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證而覺,總略此二, 合名正見。由此正見增上力故,所起出離、無恚、無害分別思惟,名正思惟。若心趣入諸所尋 思,彼唯尋思如是相狀所有尋思;若心趣入諸所言論,即由正見增上力故,起善思惟,發起種 種如法言論,是名正語。若如法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於追求時, 若往若還,正知而住;若睹若瞻,若屈若伸,若持衣缽及僧伽胝,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 而住;或於住時,於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廣說乃至若解勞睡,正知而住: [P368] 是名正業。如法追求衣服、飲食,乃至什物,遠離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若遠離攝正語、 業、命,彼於證得無漏作意諸覺支時,先已獲得。問:何故此名聖所愛戒?答:以諸聖者賢善 正至,長時愛樂,欣慕悅意,我於何時當正獲得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由 彼長夜於此尸羅深心愛樂,欣慕悅意,故獲得時名聖所愛。獲得如是聖愛戒已,終不正知而說 妄語,終不故思害眾生命,終不故思不與而取,終不故思行欲邪行,終不非法求衣服等。即由 如是聖所愛戒增上力故,於修道時,乃至所有語業、身業、養命事轉,亦得名為正語、業、命 。依止正見及正思惟、正語、業、命,勤修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進,出離勇猛、勢力、發起 策勵其心,相續無間,名正精進。成就如是正精進者,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無顛倒九種行相 所攝正念;能攝九種行相心住,是名正念及與正定。如是一切八支聖道,總立二種,謂無所作 及住所作。無所作者,謂正語、正業、正命。住所作者,復有二種,謂奢摩他、毘缽舍那。正 見、正思惟、正精進,是毘缽舍那、正念、正定是奢摩他。如是清淨正語、業、命為所依止, 於時時間修習止、觀,能證(5)諸結無餘永斷,能得最上阿羅漢果。長時相續,名為修道,多時 串習斷煩惱故。率爾智生,名為見道,暫時智起,即能永斷諸煩惱故。由是因緣,正語、業、 命,於修道中方始建立」。
註【146-001】「聖道分相應」,共一一四經。與『相應部』(四五)「道相應」相當。
[P369]
註【146-002】『瑜伽師地論』卷九八中。
註【146-003】『瑜伽師地論』卷二九(大正三0•四四五上──中),『論』文如下。
註【146-004】『論』義指如聲聞地說,本在「差別」下,今提前為總論。
註【146-005】「證」,原作「斷」,依宋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