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一五 學相應(1)

 (2)復次、嗢南曰:

  初尊重尸羅,清淨戒圓滿,現行、學勝利,學差別為後。

  學有三種,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建立如是三學差別,如聲聞地應知其相(3)

  聲聞地說:「云何為學?謂三勝學: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云何 增上戒學?謂安住具戒等,如前廣說,是名增上戒學。云何增上心學?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 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乃至能入第四靜慮具足安住,是名增上心學。又諸無色 ,及餘所有等持、等至,亦皆名為增上心學,然依靜慮,能最初入聖諦現觀、正性離生,非全 遠離一切靜慮能成此事,是故靜慮最為殊勝,故偏說為增上心學。云何增上慧學?謂於四聖諦 等所有如實智見,是名增上慧學。問:何緣唯有三學,非少、非多?答:建立定義故,智所依 義故,辦所作義故。建立定義者,謂增上戒學。所以者何?由戒建立心一境性,能令其心觸三 摩地。智所依義者,謂增上心學。所以者何?由正定心念一境性,於所知事有如實智、如實見 轉。辦所作義者,謂增上慧學。所以者何?由善清淨若智、若見,能證究竟諸煩惱斷,以煩惱 斷是自義利,是勝所作,過此更無勝所作故。由是因緣,唯有三學。 [P430]

  問:何緣三學如是次第?答:先於尸羅善清淨故便無憂悔,無憂悔故歡喜安樂,由有樂故 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如實知見故能起厭,厭故離染,由離染故便得解脫 ,得解脫故證無所作究竟涅槃。如是最初修習淨戒,漸次進趣,後證無作究竟涅槃,是故三學 如是次第。

  問:何緣三學名為增上戒、心、慧耶?答:所趣義故,最勝義故,名為增上。云何所趣義 ?謂為趣增上心而修淨戒,名增上戒學;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學;為趣煩惱斷而修 智、見,名增上慧學。如是名為所趣義故,名為增上。云何最勝義?謂若增上戒學,若增上心 學,若增上慧學,唯於聖教獨有此三,不共外道。如是名為最勝義故,名為增上。

  又或有增上心學,能引發增上慧學;或有增上慧學,能引發增上心學。謂聖弟子未得根本 靜慮,先學見跡;後為進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正勤加行,修念覺支乃至修捨覺支,是名增上 慧學引發增上心學。增上心學引發增上慧學者,如前已說。

  又或有增上戒學,無增上心,無增上慧;或有增上戒學,亦有增上心,唯無增上慧;非有 增上慧學,而無增上戒及無增上心。是故若有增上慧學,當知必定具足三學。以此建立三種學 中,諸瑜伽師當勤修學」。

  
註【169-001】「學相應」,共三二經。『相應部』缺、見『增支部』「三集」。 [P431]
註【169-002】『瑜伽師地論』卷九八中。
註【169-003】『瑜伽師地論』卷二八(大正三0•四三五下──四三六中),論文如下。

  

 一(1); 一一0四( 八一六)

  (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 ?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三學具足者,是比丘正行,增上戒、心、慧,三法勤精進。 勇猛堅固城,常守護諸根,如晝如其夜,如夜亦如晝, 如前如其後,如後亦如前,如上如其下,如下亦如上。 無量諸三昧,映一切諸方,是說為覺跡,第一清涼集。 捨離無明諍,其心善解脫,我為世間覺,明行悉具足。 正念不忘住,其心得解脫,身壞而命終,如燈盡火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3); 一一0五( 八一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亦]「復有三學,何 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 [P432] ,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何等為增上意學?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 至第四禪具足住。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 慧學」。爾時、世尊即說偈,如上所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一一0六( 八一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比丘增上戒學,非 增上意、增上慧學;有增上戒、增上意學,非增上慧學。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增上 戒、增上意修習滿足。如是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無上慧壽而活」。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4); 一一0七( 八一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二百五十戒,隨次 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令彼自求學者而學,說三學能攝諸戒。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 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5); 一一0八( 八二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 等為增上戒學?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 [P433] 細微戒,犯則隨悔。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 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受持而學。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 。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增上戒學 (6)。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 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於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斷此五下分結,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是名增上意學。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 ,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 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 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7); 一一0九( 八二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二百五十戒,隨次 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若彼善男子,自隨意所欲而學者,我為說三學,若學此三學,則 攝受一切學戒。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重於戒 ,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 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恚、癡薄,成一種子道;彼地未等覺者,名斯陀 [P434] 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末等覺者,名七有;彼地未等覺者,名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 ,名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何等為增上意學?是(8)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 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學,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 、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9),能得中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彼地 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 增上意學。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如是 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一一一0( 八二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者, 善攝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比丘具足戒住,善攝持波羅提木叉, 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等受學戒,令三學修習滿足。何等為三?增上戒學,增上 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戒[為]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 受持戒學。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 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戒(10)滿足,三昧滿足,少 [P435] 於慧,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 、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學。何等為 增上慧學?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 ,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一一一一( 八二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善 攝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住,滿足三學。何等為三?謂增 上戒,增上意,增上慧。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戒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 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一種子道;若彼地未等覺者,得斯 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得須陀洹;彼地未等覺者,得隨法行;彼地未等 覺者,得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戒滿足,定滿足,少於慧,於彼彼分 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 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於彼未等 覺者,得有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 [P436] 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11)漏心解 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12)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佛說此經 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尊重尸羅」:

  又略於此諸所學中,所有邪行應正了知,所有正行應正了知。言邪行者,謂 如有一,不尊重戒,汎爾出家,雖復出家,不以淨戒為其增上。如於淨戒,於定,於慧,應知亦 爾。彼可容有犯無餘罪,於彼,世尊說其於諸沙門果證為無能者。是故當知彼於三學,一向毀犯 。言正行者,有三正行:謂下、中、上。下正行者,謂如有一尊重淨戒,亦以淨戒為其增上;與 前相違,於定,於慧,不生尊重,不為增上。此不容有犯無餘罪,而容有犯小隨小罪。於此,如 來不說其於沙門果證為無能者。中正行者,謂於戒、定皆悉尊重,亦為增上,如尊重戒毀犯次第 ,此中亦爾,是故當知乃至所有諸異生位。上正行者,謂已見諦,於三種學皆悉尊重,此已獲得 沙門果證,不待思擇有能、無能。如是二行,開為四種;即此四種,合為二行:此二與四,平等 平等。當知此中若有定學,必有戒學;若有慧學,必有定學;有戒學者,不必定有定學,慧學。 諸瑜伽師尊重諸學,當知是名所作圓滿;其餘但名所作一分。

  

 「淨戒圓滿」:

  復次、於性罪處能遠離故,當知是名淨戒圓滿。於能密護諸根門等,攝受淨 戒所有善法,無間受持相續轉故,當知是名善法圓滿。於遮罪處能遠離故,當知是名別解脫圓滿 [P437] 。又依聖所愛戒,若依蘊等五種善巧,及依別解脫律儀受持世俗所有禁戒,隨其次第,應知淨戒 圓滿等第二門差別。

  
註【170-001】『增支部』「三集」八九經。
註【170-002】『雜阿含經』卷二九中。
註【170-003】『增支部』「三集」八九經。
註【170-004】『增支部』「三集」八七經。
註【170-005】『增支部』「三集」八六經。
註【170-006】「增上戒學」,原本作「學增上戒」,準下一經文句,改。
註【170-007】『增支部』「三集」八五經。
註【170-008】「是」下,原本有「名」字,依宋本刪。
註【170-009】「結」,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170-010】「戒」,原本誤作「定」,今改。
註【170-011】「有」,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170-012】「已」,原本誤「是」,依宋本改。

  

 九(1); 一一一二(八二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2)學,何等為三 [P438] ?謂上戒學(3),上威儀學,上波羅提木叉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者學戒時,直道隨順行,專審勤方便,善自護其身。 得初漏盡智,次究竟無知,得無知解脫,知見悉已度, 成不動解脫,諸有結滅盡。彼諸根具足,諸根寂靜樂, 持此後邊身,摧伏眾魔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現行」:

  復次、依淨尸羅,略有二種所學差別:一者、受持非止所攝,所受尸羅所有如法 身、語現行所攝學處;二者、受持是止所攝,所受尸羅所攝學處。此復二種:謂或有是毘奈耶所 說,非別解脫所說;或有是毘奈耶所說,亦是別解脫所說。是故一切總略而言,有三學處:一、 增上現行,二、增上毘奈耶,三、增上別解脫。

  
註【171-001】偈文,同『增支部』「三集」八四經。
註【171-002】「三」,原本誤作「二」,依宋本改。
註【171-003】「上戒學」,原本缺,依宋本補。

  

 一0(1); 一一一三( 八二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學戒多福利,住智慧 [P439] 為上,解脫堅固,念為增上。若比丘學戒福利,智慧為上,解脫堅固,念增上已,令三學滿足。 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戒隨福利,專思三昧禪,智慧為最上,現生之最後, 牟尼持後邊,降魔度彼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 一一一四( 八二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 比丘!何等為學戒隨福利?謂大師為諸聲聞制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 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漏,未來得正對治,令梵行久住。如大師已為聲聞制戒, 謂攝僧乃至梵行久住,如是如是,學戒者行堅固戒,恆戒,常行戒,受持學戒,是名比丘戒福利 。何等智慧為上?謂大師為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若安慰,若安樂,若安慰安樂。如 是如是,大師為諸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安慰安樂;如是如是,於彼彼法、彼彼處, 智慧觀察,是名比丘智慧為上。何等為解脫堅固?謂大師為諸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 安慰安樂。如是如是,說彼彼法;如是彼處、如是彼處得解脫樂,是名比丘堅固解脫。何等為比 丘念增上?未滿足戒身者,專心繫念安住;未觀察者,於彼彼處智慧繫念安住;已觀察者,於彼 [P440] 彼處重念安住;未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已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是名比丘正 念增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戒隨福利,專思三昧禪,智慧為最上,現生最後邊, 牟尼持後邊,降魔度彼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尸婆迦修多羅,如後,佛當說(2)

  

 一二──一四; 一一一五──一一一七(  )

  如是阿難陀比丘,及異比丘所問,佛問諸比丘,三經亦如上說。

  

 「學勝利」:

  復次、學勝利住慧為上首,解脫堅固,念為增上。修習三學,速圓滿等,如攝 釋分廣辯應知(3)

  
註【172-001】『小部』『如是語』四六經。
註【172-002】『尸婆迦修多羅』,見下(四七)「外道出家相應」一二•一三經。
註【172-003】『瑜伽師地論』卷八二(大正三0•七五六下──七五九下)。

  

 一五(1); 一一一八( 八二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種作 [P441] 田,隨時善作。何等為三?謂彼田夫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彼田夫隨時耕磨、溉灌、 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今日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諸比丘!然彼長者 耕田、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長,果實成熟,若明日、若復後日,而彼種子已入地中, 則自隨時生長,果實成熟。如是比丘於此三學,隨時善學,謂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已,不作 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若明日,若後日。不作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 若明日、後日,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已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隨彼時節, 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譬如比丘!伏雞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不 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爪(2)刮,令其兒安隱得生。然其伏雞善伏其子 ,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如是比丘!善學三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3); 一一一九( 八二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驢隨群牛而行, 而作是念;我作牛聲。然其彼形亦不似牛,色亦不似牛,聲出不似;隨大群牛,謂已是牛而作牛 鳴,而去牛實遠。如是有一愚癡男子,違律犯戒,隨逐大眾,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而不學 習勝欲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隨逐大眾,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實去比丘大遠 [P442]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同蹄無角獸,四足具聲口,隨逐大群牛,常以為等侶, 形亦非牛類,不能作牛聲。如是愚癡人,不隨繫心念, 於善逝教誡,無欲勤方便,懈怠心輕慢,不獲無上道。 如驢在牛群(4),去牛常自遠,彼雖隨大眾,內行常自乖」。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173-001】『增支部』「三集」八二經。
註【173-002】「爪」,原本誤作「瓜」,依宋本改。
註【173-003】『增支部』「三集」八一經。
註【173-004】「牛群」,原本作「群牛」,依宋本改。

  

 一七(1); 一一二0( 八二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跋耆聚落,尊者跋耆子侍佛左右。爾時、尊者跋耆子詣佛所,稽首禮 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佛說過二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 羅,令諸族姓子隨欲(2)而學。然今世尊!我不堪能隨學而學」。佛告跋耆子:「汝堪能隨時學三 學不」?跋耆子白佛言:「堪能,世尊」!佛告跋耆子:「汝當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 [P443] 慧學。隨時精勤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不久當得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尊者跋耆子聞佛所說 ,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跋耆子受佛教誡授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如上說,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 漢(3)

  

 一八(4); 一一二一( 八三0)

  (5)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崩伽闍崩伽耆林中。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讚歎制戒法 。爾時、尊者迦葉氏,於崩伽聚落住。聞世尊說戒相應法,極讚歎是戒(6),心不忍、不喜,言: 「此沙門極讚歎是戒,極制是戒」!爾時、世尊於崩伽聚落,隨所樂住已,向舍衛國去。次第遊 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迦葉氏,世尊去後不久,心即生悔,我今失利,得大不利。 於世尊所,說戒相應法,讚歎制戒時,於世尊所,心不忍、不喜,心不歡喜而作是言:沙門極制 是戒,極讚歎是戒。

  時尊者迦葉氏,夜過晨朝,著衣持缽,入崩伽聚落乞食。食已,還精舍,付囑臥具,自持衣 缽,向舍衛城,次第遊行,至舍衛國。舉衣缽,洗足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白佛言:「 悔過,世尊!悔過,善逝!我愚、我癡,不善、不辨。我聞世尊為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讚歎制戒 [P444] 時,於世尊所,不忍、不喜,心不欣樂而作是言:是沙門極制是戒,讚歎是戒」。佛告迦葉氏: 「汝何時於我所,心不忍、不喜,不生欣樂而作是言:此沙門極制是戒,讚歎是戒」?迦葉氏白 佛言:「時世尊於崩伽闍聚落、崩伽耆林中,為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讚歎是戒。我爾時於世尊所 ,心得不忍、不歡喜,心不欣樂而作是言:是沙門極制是戒,讚歎是戒。世尊!我今日自知罪、 悔,自見罪、悔,唯願世尊!受我悔過,哀愍故」!佛告迦葉氏:「汝自知悔。愚癡、不善、不 辨,聞我為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讚歎制戒,而於我所不忍、不喜,心不欣樂而作是言:是沙門極 制是戒,極歎是戒。汝今迦葉!自知悔,自見悔已,於未來世律儀戒生,戒今授汝、哀愍故。迦 葉氏!如是悔者,善法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若有自知罪、自見罪而悔過者,於未來世律 儀戒生,善法增長,不退減故。正使迦葉!為上座者,不欲學戒,不重於戒,不歎制戒,如是比 丘!我不讚歎。所以者何?若大師所讚歎者,餘人則復與相習近、恭敬、親重;若餘人與相習近 、親重者,則與同見,同彼所作;同彼所作者,長夜當得不饒益苦。是故我於彼長老,初不讚歎 ,以其初始不樂學戒故。如長老,中年,少年,亦如是。若是上座長老,初始重於戒學,讚歎制 戒,如是長老我所讚歎,以其初始樂學戒(7)故。大師所讚歎者,餘人亦當與相習近、親重,同其 所見;同其所見故,於未來世,彼當長夜以義饒益。是故於彼長老比丘,常當讚歎,以初始樂學 戒故。中年,少年,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 一一二二( 八三一)

[P44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上座長老比丘, 初始不樂學戒,不重於戒,見餘比丘初樂學戒、重於戒、讚歎制戒者,彼亦不隨時讚歎。我於此 等比丘所,亦不讚歎,以其初始不樂學戒故。所以者何?若大師讚歎彼者,餘人當復習近、親重 ,同其所見;以同其所見故,長夜當受不饒益苦。是故我於彼長老,……。中年、少年,亦復如 是。樂學戒者,如前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174-001】『增支部』「三集」八三經。
註【174-002】「欲」,疑「學」。
註【174-003】『雜阿含經』卷二九終。
註【174-004】『增支部』「三集」九0經。
註【174-005】『雜阿含經』卷三0。
註【174-006】「極讚歎是戒」,原本作「讚歎是戒極」,今改。
註【174-007】「學戒」,原本作「戒學」,今依元本改。

 二0(1); 一一二三( 八三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 [P446] 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 、行處,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增上戒學。何等為增上意學?若比丘,離諸惡不善 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學。何等為增上慧學? 若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三二; 一一二四──一一三五( )

  三學餘經,如前念處說。如禪,如是無量,無色。如四聖諦,如是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 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四道,四法句,止觀修習,亦如是說。

  

 「學差別」:

  復次、住具戒等,如聲聞地應知已辯(2)。又即淨戒,對治一切犯戒惡故,密護 根門所依處故,說名律儀。初善受故,說名圓滿。後善守故,說名清淨。感愛果故,說名為善。 無染污故,說名無罪。於諸有情能善隨順慈心定故,說名無害。於沙門性善隨順故,說名隨順。 趣聖所愛澄清性故,名順澄清。終不隨順戒禁取故,名不隨順。與同法者為同分故,名同色類。 於正修習增上心、慧為所依處,隨順轉故,名為順轉。不惱於他饒益轉故,又正遠離自苦行故, 名無熱惱。於所受持無變悔故,名無燒惱。於諸毀犯不現行故,如法悔除己所犯故,名無悔惱。 如是名為增上戒學所有差別。三住為依,當知增上心學、慧學所有差別。謂由天住、梵住差別, [P447] 應知增上心學差別;由諸所有覺分等法,聖住差別,應知增上慧學差別。謂四靜慮、四無色等, 名為天住;四無量定,名為梵住。四聖諦智,四種念住,乃至道支,四種行跡,勝奢摩他、毘缽 舍那,四法跡等,當知一切皆名聖住。又有四種,若行、若住無雜染法,令修觀者,或於境界退 出遊行;或於所緣安心靜定,離諸雜染,安隱而住。云何為四?一、於隨順喜受境界諸雜染喜, 深心棄捨;二、於隨順憂受境界諸染污憂,深心棄捨;三、於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 四、於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於是四種,若行、若住,離諸雜染,安隱住法,應知四種 安足處所所依法跡。如其所應,當知即是無貪、無瞋、正念、正定。

  
註【175-001】『增支部』「三集」八八經。
註【175-002】『瑜伽師地論』卷二二(大正三0•四0二上──四0六中)。 [P449]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