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第二節 初期大乘經

 第一項 初期大乘與後期大乘

  從「佛法」──「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而演進到「大乘佛法」,要說明這一演進的 [P22] 過程,當然要依據初期的大乘經。「大乘佛法」有初期與後期的差別,是學界所公認的。然初期 與後期,到底依據什麼標準而區別出來?佛教思想的演進,是多方面的,如『解深密經』卷二( 大正一六•六九七上──中)說:

   「初於一時,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 …在昔第二時中,惟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 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 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1)

  這是著名的三時教說。瑜伽學者依據這一三時教說,決定的說:第二時教說一切法無自性空 ,是不了義的。第三時教依三性、三無性,說明遍計所執性是空,依他起、圓成實自性是有,才 是了義。初時說四諦,是聲聞法(代表原始與部派佛教)。大乘法中,初說一切無自性空,後來 解說為「無其所無,有其所有」:這是大乘法分前期與後期的確證。一切經是佛說的,所以表示 為世尊說法的三階段。從佛經為不斷結集而先後傳出來說,這正是佛法次第演化過程的記錄。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引(『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經(大正三一•八二二上)說:

   「諸佛如來……善知不淨諸眾生性,知已乃為說無常、苦、無我、不淨,為驚怖彼樂世眾 生,令厭世間,入聲聞法中。而佛如來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為說空、無相、無願,令 [P23] 彼眾生少解如來所說法輪。而佛如來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復為說不退法輪,次說清淨 波羅蜜行,謂不見三事,令眾生入如來境界」。

  這是又一型三時教說。前二時說,與『解深密經』相同;第三「轉不退法輪」,意義有些 出入。第三時所說,曇無讖Dharmaraks!a所譯『大方等大集經』作:「復為說法,令其不退 菩提之心,知三世法,成菩提道」(2)。竺法護Dharmaraks!a異譯『大哀經』說:「斑宣經道 ,三場清淨,何(所?)謂佛界,而令眾生來入其境」(3)。『解深密經』的第三時教,是對於第 二時教──無自性空的不解、誤解,而再作顯了的說明。『陀羅尼自在王經』的第三時教,是對 第二時教──空、無相、無願,進一層的使人悟入「如來境界」(「佛界」),也就是入「如來 性」(「佛性」)。第三時教的內容,略有不同。不過,『解深密經』於一切法無自性空,顯示 勝義無自性性──無自性所顯的圓成實性;『陀羅尼自在王經』,經法空而進入清淨的如來性: 這都是不止於空而導入不空的。所以後期大乘,因部派的、區域的差別,有二大系不同,而在從 「空」進入「不空」來說,卻是一致的。

  
註【4-001】『深密解脫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七三下)。
註【4-002】『大方等大集經』卷三(大正一三•二一下)。
註【4-003】『大哀經』卷六(大正一三•四三九下)。 [P24]

 第二項 初期大乘經部類

  在現存的大乘經中,那些是初期的大乘經?近代學者,大抵依據中國早期譯出的來推定。早 期來中國傳譯大乘經的譯師,主要有:後漢光和、中平年間(西元一七八──一八九)譯經的支 婁迦讖Lokaraks!a;吳黃武初(二二二──二二八)、建興中(二五二──二五三)譯經的 支謙;晉泰始二年到永嘉二年(二六六──三0七)傳譯的竺法護Dharmaraks!a。早期譯出 的不多,但沒有譯出的,不一定還沒有成立。而且,譯出時代遲一些,可能內容還早些,如鳩摩 羅什Kuma^raji^va所譯的,比起竺法護的譯典,反而少一些後期的經典。鳩摩羅什所譯的, 代表他所宗所學的,與龍樹Na^ga^rjuna論相近。龍樹的『大智度論』,傳說可以譯成一千卷 。『十住毘婆沙論』,只譯出十地中的前二地,就有十七卷。這樣的大部,可能多少有後人的補 充,不過這兩部論所引的,也比竺法護所譯的,少一些後期的經典。這兩部論的成立,約在西元 三世紀初;比竺法護譯經的時代,約早五十年,竺法護就已譯過龍樹論了(1)。龍樹『大智度論』 、『十住毘婆沙論』所引的大乘經,今略加推考,以說明代表初期大乘的,西元三世紀初存在的 大乘經。

  1.『大般若經』:『大智度論』說:「此中般若波羅蜜品,有二萬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 [P25] 萬偈」(2)。論文說到了兩部『般若經』:二萬二千偈的,是『大智度論』所依據的經本,一般稱 之為『大品般若經』,與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第二會相當。十萬偈的,與奘譯『大般若經』 初會相當。論又說:「般若波羅蜜部黨經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讚、放光、道行」(3)。龍 樹說到了上、中、下三部,並列舉經名。又說:「如小品、放光、光讚」(4),這也是三部說。羅 什譯的『小品般若經』,與漢支婁迦讖譯的『道行般若經』同本;與奘譯『大般若經』第五會相 當。『放光般若經』二十卷,是西晉無羅叉譯的。『光讚經』,現存殘本十卷,西晉竺法護譯。 這二部是相同的,與奘譯『大般若經』第二會相當,也屬於「大品」類。『放光』與『光讚』, 或作『光讚』與『放光』,加上『小品』──『道行』,就是上、中、下三部。所以『放光』與 『光讚』,只是上來所說的十萬偈本與二萬二千偈本;指『放光』與『光讚』為上、中──二部 ,不過譯者借用中國現有的經名而已。在造論時,『般若經』已有三部;十萬頌本也已經成立。

  2.『不可思議解脫經』(5):內容與『華嚴經』『入法界品』相合,但漚舍那A^sa^優婆夷 為須達那(Sudhana善財)所說數目(6),現行本別立為『阿僧祇品』。

  3.『十地經』,『漸備經』(7):與『華嚴經』的『十地品』相當。『十住毘婆沙論』,就是 『十地品』偈頌的廣釋。

  4.『密跡經』,『密跡金剛經』(8):與晉竺法護所譯『密跡金剛力士經』同本,現編入『大 [P26] 寶積經』第三會。

  5.『阿彌陀佛經』(9):與漢支婁迦讖所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同本。唐菩提流志Bodhiruci 所譯本,編入『大寶積經』第五會。

  6.『寶頂經』(10):「寶頂」是「寶積」的異譯;龍樹引用這部經處不少,與失譯的『大寶積 經』等同本。『寶頂經迦葉品』,『迦葉經』(11),是這部經的四種沙門等部分。現編入『大寶積 經』第四十三會的,題為『普明菩薩會』。

  7.『無盡意經』,『阿差末經』,『無盡意菩薩問』(12):與竺法護譯的『阿差末菩薩經』同 本。『論』上說:「寶頂經中和合佛法品中,無盡意菩薩於佛前,說六十五種尸羅波羅蜜分」(13) ,可見這部經在古代,是屬於『寶積經』的部類。宋智嚴共寶雲所譯『無盡意菩薩經』,現編入 『大集經』第十二分。

  8.『首楞嚴三昧經』(14):古代一再翻譯,現存鳩摩羅什所譯的『首楞嚴三昧經』。

  9.『毘摩羅詰經』(15):吳支謙初譯,題作『維摩詰經』。

  10.『般舟三昧經』,『般舟經』(16):內容與漢支婁迦讖所譯的『般舟經』相合。

  11.『法華經』(17):與竺法護所譯的『正法華經』相同。

  12.『持心經』,『明網菩薩經』,『網明菩薩經』,『明網經』(18):內容與竺法護譯的『持 [P27] 心梵天所問經』相同。

  13.『諸佛要集經』(19):文殊Man~jus/ri^不能起一女人的三昧,與竺法護所譯『諸佛要集經 』相合。

  14.『華手經』(20):「十方佛皆以華供養釋迦文佛」,與鳩摩羅什所譯『華手經』相合。

  15.『三十三天品經』(21):佛為目連Maha^maudgalya^yana說:在十方恆河沙等無量世界 ,現種種國土化眾生的,「彼諸佛等皆是我身」,與竺法護所譯的『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相 合。

  16.『放缽經』(22):彌勒Maitreya成佛時,文殊不知舉足下足事,與支婁迦讖所譯『阿闍 世王經』相合。

  17.『賢劫經』(23):「八萬四千諸波羅蜜」,與竺法護所譯『賢劫(三昧)經』相合。

  18.『德女經』(24):佛為德女說緣起如幻,與竺法護所譯『梵志女首意經』相合。

  19.『毘那婆那王經』(25):菩薩四無所畏,出於鳩摩羅什所譯『自在王菩薩經』。

  20•21.『龍王問經』,『龍王經』(26):論上說:「阿那婆達多龍王,沙竭龍王等得菩薩道」 ;「娑伽度龍王十住菩薩,阿那婆達多龍王七住菩薩」(27)。應是竺法護所譯的『海龍王經』,『 弘道廣顯三昧經』──二經。 [P28]

  22.『淨毘尼經』,『淨毘尼』(28):佛告迦葉Maha^ka^s/yapa,內容與竺法護所譯『文殊師 利淨律經』相合。

  23.『寶月童子所問經』(29):念十方佛,與趙宋施護所譯的『大乘寶月童子所問經』相合。

  24.『三支經除罪業品』;「佛自說懺悔法」;「佛自說勸請法」;「隨喜迴向,此二事佛亦 自說」(30):所引文句,與梁僧伽婆羅Sam!ghavarman所譯『菩薩藏經』相合。

  25.『如來智印經』(31):佛說發菩提心的,有罪應墮落的,受報輕微,與宋失譯的『智印經』 相合。

  26.『諸佛本起經』,『本起經』,『佛本起因緣經』,『菩薩本起經』(32):「菩薩生人中, 厭老病死,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漢竺大力共康孟詳所譯的『修行本起經』等為同類 。

  上來列舉的二十六部大乘經,是龍樹論所引用,而且明顯的標舉了經名。此外,還有引述經 說,雖沒有標出經名,而內容確實可考的,如:

  27.『法鏡經』:『十住毘婆沙論』,引「佛告郁伽羅」一大段;及頭陀、阿練若法(33),內容 與漢安玄所譯『法鏡經』相合。異譯本,傳為曹魏康僧鎧Sam!ghavarman所譯的『郁伽長者 問經』,今編入『大寶積經』第十九會。 [P29]

  28.『諸法無行經』:「文殊師利本緣」──在過去生中,因為誹謗大乘深義,所以無量千萬 億歲受地獄苦,但卻因此而「世世得利根智慧」(34)。出於鳩摩羅什所譯的『諸法無行經』。

  29.『不必定入定入印經』:『大智度論』說:「有三種菩薩,利根心堅。未發心前,久來集 無量福德智慧;是人遇佛,聞是大乘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時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 ,得阿鞞跋致」。又說:「如遠行,或有乘羊而去,或有乘馬而去,或有神通去者」(35)。乘神通 而去的,就是利根(三類人)。『不必定入定入印經』,與論說完全相合。『不必定入定入印經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Prajn~a^ruci,初次譯出。

  30.『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大迦葉聽了緊那羅王的琴聲,竟不能自主的起舞(36)。這件事, 論文一再說到,是出於『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的。支婁迦讖初譯的,名『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 昧經』。

  31.『阿佛國經』:『般若經』說到阿Aks!obhya,『大智度論』也說:「阿佛 初發心時,行清淨行,不休不息,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7),是直引『阿佛國經』的。『 阿佛國經』,漢支婁迦讖初譯。

  32.『大方廣佛華嚴經』『華藏世界品』:『大智度論』說:「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時 起,一時滅;如是等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數如恆河沙等世界,是一 [P30] 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數如十方恆河沙世界,是(一)佛世界種。如是世界種,十方無量」(38) 。分世界為一佛世界,世界海,世界種,與「華藏世界」說相合。

  33.『離垢施女經』:『十住毘婆沙論』引「大智經,毘摩羅達多女問中,佛因目揵連說」一 段(39),與竺法護所譯『離垢施女經』相合。晉聶道真所譯的,名『無垢施菩薩分別應辯經』,編 入『大寶積經』第三十三會。

  34.『持人菩薩經』:『大智度論』說「菩薩摩訶薩行四念處」一大段文(40),與竺法護所譯『 持人菩薩經』「三十七品第九」相同。

  龍樹論引用的大乘經,有的舉出了經名,也說到了內容,但還沒有查出,與漢譯的那部經相 同,或是沒有傳譯過來,如:

  35.『決定王大乘經』:「稱讚法師功德,及說法儀式」;為阿難說多種四法。又「決定王經 中,佛為阿難說阿練若比丘,應住四四法」(41)

  36.『淨德經』:為「淨德力士」說菩薩尸羅(42)

  37.『富樓那彌帝隸耶尼子經』:「佛語富樓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燒若更生,我常在此( 耆闍崛)山中住。一切眾生以結使纏縛,不作見佛功德,以是故不見我」(43)

  上三類三十七部,是龍樹論所引用,可以知道內容的大乘經。還有些內容不能明確知道的, [P31] 如一、『雲經』,二、『大雲經』,三、『法雲經』,「各各十萬偈」(44)。其中『大雲經』,可 能就是北涼曇無讖Dharmaraks!a所譯的『大方等大雲經』。『大雲經』現存六卷,或作『大 方等無想經』,是『大雲經』的一部分。四、『六波羅蜜經』(45)。與吳康僧會所譯的『六度集經 』同類。五、『大悲經』(46),不知與高齊那連提耶舍Narendrayas/as所譯的『大悲經』,是 否相同?六、『方便經』,七、『彌勒問經』,八、『阿修羅王問經』,『斷一切眾生疑經』(47) :經題通泛,又沒有說明內容,所以不能確定。此外有『助道經』(48),是龍樹『菩提資糧論』的 本頌,不是大乘經。

  漢、魏、吳、西晉所譯的大乘經,對於譯者,有的不免傳聞失實。近代日本學者,有過不少 的考正,但有些意見還不能一致。在本書中,不成重要問題,因為譯者可能有問題,而屬於古舊 所譯,卻是不會錯的。現在依『出三藏記集』所傳的古譯為主,來看龍樹所引用的大乘經(49)。漢 、魏、吳所譯的,相同的共十三部:『兜沙經』,『般若經』,『首楞嚴經』,『般舟三昧經』 ,『伅真陀羅經』,『阿闍世王經』,『寶積經』(『遺曰摩尼寶經』),『阿佛國經』,『 阿彌陀經』,『法鏡經』,『本起經』,『維摩詰經』,『如來慧印經』。西晉竺法護更譯出十 五部:『賢劫經』,『正法華經』,『密跡經』,『持心經』,『十地經』(『漸備一切智德經 』),『海龍王經』,『弘道廣顯三昧經』,『持人菩薩經』,『阿差末經』,『諸佛要集經』 [P32]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離垢施女經』,『文殊師利淨律經』,『梵志女首意經』,『 舍利弗悔過經』(『菩薩藏經』初譯本)。再加三秦譯出的『華手經』,『自在王經』,『諸法 無行經』,『羅摩伽經』(『不可思議經』的部分古譯)。總共三十二部。可以說,龍樹引用的 大乘經三十七部,除三部不能考定的以外,幾乎都譯過來了!

  研究初期大乘佛教,本書以龍樹所引用的為主要對象,然龍樹論所引用的,不可能是初期大 乘經的全部。從我國現存的譯本看來,漢、魏、吳所譯的大乘經,除去重複的,還有十四部:

圖片
1 『明度五十校計經』        二卷          漢安世高譯(50)
2 『文殊問菩薩署經』        一卷          漢支婁迦讖譯
3 『內藏百寶經』            一卷          漢支婁迦讖譯
4 『成具光明定意經』        一卷          漢支曜譯
5 『菩薩本業經』            一卷          以下均吳支謙譯
6 『須賴經』(51)              一卷
7 『無量門微密持經』        一卷
8 『私呵昧經』              一卷
9 『差摩竭經』              一卷
[P33]   

10『七女經』                一卷
11『老女人經』              一卷
12『孛經抄』                一卷
13『龍施女經』              一卷
14『月明菩薩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所譯的,法義與初期大乘相近,而龍樹論沒有引用的,共有三十五部,如:
圖片
1 『阿惟越致遮經』                  四卷
2 『文殊師利嚴淨經』                二卷
3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二卷
4 『等集眾德三昧經』                三卷
5 『大淨法門經』                    一卷
6 『須真天子經』                    二卷
7 『幻士仁賢經』                    一卷
8 『魔逆經』                        一卷
9 『濟諸方等學經』                  一卷
[P34]   

10『德光太子經』                    一卷
11『決定總持經』                    一卷
12『五十緣身行經』                  一卷
13『須摩提菩薩經』                  一卷
14『方等泥洹經』                    二卷
15『大善權經』                      二卷
16『無言童子經』                    一卷
17『大方等頂王經』                  一卷
18『文殊師利悔過經』                一卷
19『滅十方冥經』                    一卷
20『無思議孩童經』                  一卷
21『寶網童子經』                    一卷
22『順權方便經』                    二卷
23『普門品經』                      一卷
24『如幻三昧經』                    二卷
[P35]   

25『彌勒本願經』                    一卷
26『乳光經』                        一卷
27『心明經』                        一卷
28『無所希望經』                    一卷
29『獨證自誓三昧經』                一卷
30『無極寶三昧經』                  一卷
31『阿術達經』                      一卷
32『三品修行經』(52)                  一卷
33『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          一卷
34『光世音大勢至授決經』            一卷
35『超日明三昧經』                  二卷

東晉譯出,而應歸入初期大乘的,有:
圖片
1.『菩薩藏經』(『富樓那問』)      三卷    秦鳩摩羅什譯
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一卷    秦鳩摩羅什譯
3.『無量壽經』                      一卷    秦鳩摩羅什譯
[P36]   

4.『演道俗業經』                    一卷    失譯
5.『長者子辯意經』                  一卷    失譯
6.『內外六波羅蜜經』                一卷    失譯
7.『菩薩道樹三昧經』                一卷    失譯
8.『黑氏梵志經』                    一卷    失譯
9.『菩薩逝經』                      一卷    失譯

  上來總計,龍樹論引大乘經三十七部;漢、魏、吳譯的十四部;竺法護譯的三十五部;羅什 及失譯的九部。在現存漢譯的大乘經中,除去重譯的,代表初期大乘經的,包括好多部短篇在內 ,也不過九十多部。附帶要說到的,一、竺法護所譯的,如『度世品經』,『等目菩薩所問經』 ,『如來興顯經』,都是大部『華嚴經』的一品。『大哀經』,『寶女所問經』,『寶髻經』, 是『大集經』的一分。在『究竟一乘寶性論』中,引用了『大哀經』,『寶女經』,『如來興顯 經』,以說明如來藏、佛性。與竺法護同時的法炬,譯出了『大方等如來藏經』(53),可見那個時 代,後期大乘經已開始傳來了。二、支謙曾譯出『大般泥洹經』二卷,僧祐考訂為:「其支謙大 般泥洹,與方等泥洹大同」;「方等泥洹經[竺法護釋法顯]:右一經,二人異出」(54)。支謙的『大般泥洹』 ,是『方等泥洹經』的別譯,所以『歷代三寶紀』說:「此略大本序分,哀歎品為二卷,後三紙 [P37] 小異耳」(55),是不足信的!三、曇無讖譯出的『大雲經』,說到:「如來常樂我淨」,「一切眾 生皆有佛性」;「我涅槃後千二百年,南天竺地有大國王,名娑多婆呵那」;「如是眾生樂見比 丘」(56):與龍樹的時代相當。龍樹論說到了『大雲經』,似乎早了一點,可能是後人附入龍樹論 的。從後期大乘經的傳來,可推見(南方)後期大乘經的興起,約在西元二三0──二五0年頃 。

  
註【5-001】林屋友次郎『佛教及佛教史之研究』(二九一─三00)。
註【5-002】『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上)。
註【5-003】『大智度論』卷六七(大正二五•五二九中)。
註【5-004】『大智度論』卷七九(大正二五•六二0上)。
註【5-005】『大智度論』卷七三(大正二五•五七六下)。以下都引一文為例。
註【5-006】『大智度論』卷五(大正二五•九四中──九五中)。
註【5-007】『大智度論』卷四九(大正二五•四一一上)。又卷二九(大正二五•二七二上)。
註【5-008】『大智度論』卷一(大正二五•五九上)。又卷一0(大正二五•一二七下──一二八上)。
註【5-009】『大智度論』卷九(大正二五,一二七上)。
註【5-010】『大智度論』卷二八(大正二五•二六六下)。
註【5-011】『十住毘婆沙論』卷一七(大正二六•一一八下)。又卷一六(大正二六•一一0下)。 [P38]
註【5-012】『大智度論』卷二七(大正二五•二五七中)。又卷五三(大正二五•四四二上)。又卷二0(大正二五•二 一一下)。
註【5-013】『十住毘婆沙論』卷一六(大正二六•一0九下)。
註【5-014】『大智度論』卷一0(大正二五•一三四中)。
註【5-015】『大智度論』卷九(大正二五•一二二上)。
註【5-016】『大智度論』卷二九(大正二五•二七六上)。又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六上)。
註【5-017】『大智度論』卷七(大正二五•一0九中)。
註【5-018】『大智度論』卷八一(大正二五•六三一上)。又卷二0(大正二五•二一一中)。又卷二二(大正二五•二 二七中)。又卷二八(大正二五•二六七上)。
註【5-019】『大智度論』卷一0(大正二五•一二八中)。
註【5-020】『大智度論』卷一0(大正二五•一二九中)。
註【5-021】『大智度論』卷三二(大正二五•三0二中──下)。
註【5-022】『大智度論』卷三八(大正二五•三四0下)。
註【5-023】『大智度論』卷二九(大正二五•二七一上)。
註【5-024】『大智度論』卷六(大正二五•一0一下──一0二上)。
註【5-025】『大智度論』卷五(大正二五•一0一上)。 [P39]
註【5-026】『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中)。又卷五一(大正二五•四二四中)。
註【5-027】『大智度論』卷三九(大正二五•三四四]上)。又卷四(大正二五•九二中)。
註【5-028】『十住毘婆沙論』卷二(大正二六•二八上)。又卷一五(大正二六•一0二中)。
註【5-029】『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中)。
註【5-030】『十住毘婆沙論』卷六(大正二六•四七中)。又卷五(大正二六•四五中──下)。又卷五(大正二六•四 六上)。又卷五(大正二六,四六中──下)。
註【5-031】『十住毘婆沙論』卷六(大正二六•四八下)。
註【5-032】『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中)。又卷四六(大正二五•三九四中)。又卷三三(大正二五• 三0八上)。又卷三八(大正二五•三四二上)。
註【5-033】『十住毘婆沙論』卷七•八(大正二六•五七中──六三上)。又卷一六(大正二六•一一一中──一一五上) 。
註【5-034】『大智度論』卷六(大正二五•一0七上──一0八上)。
註【5-035】『大智度論』卷三八(大正二五•三四二下)。
註【5-036】『大智度論』卷一0(大正二五•一三五下)。
註【5-037】『大智度論』卷七九(大正二五•六一五中)。
註【5-038】『大智度論』卷五0(大正二五•四一八下)。 [P40]
註【5-039】『十住毘婆沙論』卷一五(大正二六•一0二中)。
註【5-040】『大智度論』卷一九(大正二五•二0三中──二0四上)。
註【5-041】『十住毘婆沙論』卷七(大正二六•五三下──五四上。又卷一六(大正二六•一一四上──中)。
註【5-042】『十住毘婆沙論』卷一七(大正二六•一一九中)。
註【5-043】『大智度論』卷三(大正二五•七九中)。
註【5-044】『大智度論』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八上)。又卷四六(大正二五•三九四中)。又卷一00(大正二五• 七五六中)。
註【5-045】『大智度論』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八上)。又卷四六(大正二五•三九四中)。
註【5-046】『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中)。
註【5-047】『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中)。又卷四六(大正二五•三九四中)。
註【5-048】『十住毘婆沙論』卷一(大正二六•二五中)。
註【5-049】以下經名有「佛說」的,一概省略。
註【5-050】本經現編入『大方等大集經』第十三分,或誤作「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註【5-051】支謙譯本已佚失。竺法護譯有『須賴經』。
註【5-052】『出三藏記集』卷二:「三品修行經一卷(安公云:近人合大修行經)」。即現在『修行道地經』的後三品 ──『弟子(三品修行)品』、『緣覺品』、『菩薩品』,是論體。 [P41]
註【5-053】『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九下──一0上)。
註【5-054】『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一四上)。又卷二(大正五五•一五上)。
註【5-055】『歷代三寶紀』卷五(大正四九•五七上)。
註【5-056】『大方等無想經』卷一(大正一二•一0八一上、一0八二下)。又卷五(大正一二•一0九九下──一一00 中)。 [P43]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