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佛本起經』,是與『六度集經』一樣,出於部派佛教,而為「大乘佛法」的前奏,所以也 附在這裡來說。『大智度論』說:
「廣經者,名摩訶衍,所謂般若波羅蜜經,六波羅蜜經,華手經,法華經,佛本起因緣經 ……」。 「本起經,斷一切眾生疑經,華手經,法華經,……六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皆名摩訶衍」(1)。
『智度論』所列舉的大乘經,『六波羅蜜經』以外,提到了『本起經』或『佛本起因緣經』 。「本起」是阿波陀那──譬喻;「因緣」是nida^na的義譯。「本起」與「因緣」,本來是十 二分教的二分,但在北方,「本起」(譬喻)與「因緣」,相互關涉,可以通稱,所以『大智度 [P579] 論』,就稱之為『佛本起因緣經』。這裡所說的「佛本起因緣」,是佛的「本起因緣」,也就是 佛傳,但只是佛傳的一部分。屬於佛傳的,漢譯有很多不同的本子,如:
圖片 『修行本起經』 二卷 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 『太子瑞應本起經』 二卷 吳支謙譯 『異出菩薩本起經』 一卷 晉聶道真譯 『中本起經』 二卷 漢曇果共康孟詳譯 『過去現在因果經』 四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佛說普曜經』 八卷 晉竺法護譯 『方廣大莊嚴經』 一二卷 唐地婆訶羅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前九卷 唐義淨譯 『眾許摩訶帝經』 一三卷 趙宋法賢譯 『佛本行集經』 六0卷 隋闍那崛多譯
這些佛傳,前四部都稱為「本起」。此外,還有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梵本『大 事』Maha^vastu-avada^na,與銅鍱部Ta^mras/a^t!i^ya『小部』的『因緣談』nida^nakatha^ 。據『佛本行集經』末說:「當何名此經?答曰:摩訶僧祇師名為大事;薩婆多師名此經 [P580] 為大莊嚴;迦葉維師名為佛往因緣;曇無德師名為釋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師名為毘尼藏根本」 (2)。尼沙塞Mahi^s/a^saka──化地部的佛傳,是名為『毘尼藏根本』的;「根本」是依處, 也有「因緣」的意義。梵本「大事」開端說:「(佛教)中國聖大眾部中,說出世部所誦毘尼大 事」。大眾部Maha^sa^m!ghika中說出世部的佛傳,名為『大事』,與『佛本行集經』所說 相合。『毘尼大事』,與化地部的『毘尼藏根本』,都說明了佛傳與「毘尼」vinaya──「 律藏」的關係;佛傳是依「律藏」所說,補充而單獨編集出來的。有關釋尊成佛、度眾出家的事 跡,「律藏」中說到的有二處:一、『銅鍱律』的『大品』「大犍度」,『五分律』的「受戒法」 ,『四分律』的「受戒犍度」,從如來(或從種族、誕生、出家、修行)成佛說起,到度舍利弗 S/a^riputra等出家止,為成立「十眾受具」制的因緣(3)。二、『銅鍱律』的『小品』「破僧 犍度」,『四分律』與『五分律』的「破僧違諫戒」,說到釋尊回迦毘羅Kapilavastu,度 釋種提婆達多Devadatta等出家,這是「破僧」的因緣(4)。敘述釋尊的成佛、度眾出家,是 為了說明成立僧伽,或破壞僧伽的因緣,所以稱為「因緣」、「本起」的佛傳,都只說到化度舍 利弗等,或化度釋種就結束了。依據這一點去考察,如一、『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的 前九卷,與『眾許摩訶帝經』,是同本異譯。這是根本說一切有部Mu^lasarva^stiva^din的佛 傳,敘述到化度釋種為止(接著就說破僧)。依『佛本行集經』說:薩婆多Sarva^stiva^din [P581] ──說一切有部的佛傳,是名為『大莊嚴』的。『佛說普曜經』與『方廣大莊嚴經』,是同本異 譯,雖已大乘化了,但所敘佛傳,直從菩薩在兜率天「四事觀察」說起,到化度釋種為止,與根 本說一切有部的佛傳,還是一致的。『中本起經』(約西元二00──二二0年譯)上卷,從定 光佛(然燈Di^pam!kara)授記起,回迦毘羅度釋種止;五比丘中有十力迦葉Das/abalaka^s/yapa ,與『十誦律』相同,這是說一切有部初期的佛傳。二、『過去現在因果經』(西元四五 0頃譯),從然燈佛授記起,到度舍利弗、目犍連Maha^maudgalya^yana、大迦葉Maha^ka^s/yapa 止。又『異出菩薩本起經』(西元三00頃譯),『太子瑞應本起經』,也從然燈佛授 記說起,到化三迦葉止。『五分律』說:「如瑞應本起中說」(5);現存的『太子瑞應本起經』, 可能是化地部的佛傳。『佛本行集經』說:「迦葉維師名為佛往因緣」與『過去(現在)因果經 』,也可能是同名異譯。這幾部佛傳,都說到度舍利弗等而止。在律藏中,接著就是成立「十眾 受具」,所以這幾部都是成立僧制的因緣。淵源於「律藏」的佛傳,本只是建僧因緣,破僧因緣 ,但佛傳當然也可以作為其他的因緣。如竺大力與康孟詳共譯的『修行本起經』,從然燈佛授記 起,到化二賈客止,這可說是「轉法輪」的因緣。銅鍱部『小部』的『本生』前,有『因緣談』 :從然燈佛授記,到菩薩天壽將盡,為「遠因緣」。從兜率降生到成佛,為「次遠因緣」。從七 七日受用法樂,到祇園精舍Jetavana$na^thapin!d!adasya$ra^ma的建立,是「近因緣」:這 [P582] 是說『本生』的因緣(6)。如『中本起經』,下注「次名四部僧始起」。全部說到三月食馬麥而止 ;依「律藏」,這是「制戒」的因緣。如『佛本行集經』,當然是屬於法藏部Dharmaguptaka 的佛傳,但成立比較遲,受到說一切有部的影響,也以化度釋種為止,與『四分律』的古說不合 。『大事』也分為三編:初從然燈佛授記,到護明Jyotipa^la菩薩受記;次從生兜率天,到菩 提樹下成佛;後從初轉法輪,到化度諸比丘止(7),與『佛本行集經』相近。總之,現存的佛傳, 稱為「大事」、「因緣」(本起)、「本行」、「大莊嚴」,都只說到初期化度諸比丘的事跡; 這是為了說明建僧、破僧、說法、制戒、說本生的因緣而敘述出來的。
淵源於「律藏」的各部佛傳──『本起經』,可說繼承了『長阿含經』的意趣,極力宣揚釋 尊的崇高偉大,傳有太多的「甚希有法」。如從右!6虎出生;生下來向四方各行七步,宣說「天上 天下,唯我獨尊」,都表顯了釋尊超越常人的特性。姑不論這些引起一般信仰的部分,就是修行 上,也有了原始佛教──「經」、「律」、(「論」)藏所沒有的新內容,如『修行本起經』(8) 說:
「便逮清淨不起法忍」。 「於九十一劫,修道德,學佛意,行六度無極。……累劫勤苦,通十地行,在一生補處」 。 [P583] 「廓然大悟,得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得佛十八法,有十神力,四無所畏」。
「不起法忍」,是無生法忍。「學佛意」,是發菩提心。「六度」是菩薩修行的法門;「十 地」是菩薩修學的歷程。「一生補處」,是生在兜率天,再一生就要成佛了。「佛十八法」,是 十八佛不共法。這些,都是「三藏」所沒有的新內容。『太子瑞應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 』(缺「佛十八法」),都是這樣說的。在『佛本行集經』,『佛說普曜經』,『方廣大莊嚴經 』中,說到菩薩在兜率天上,為天子們說「百八法明門」,依『方廣大莊嚴經』卷一(大正三•五四 四中──五四五上)所說,列舉如下:
圖片
信•淨心•喜•愛樂
身戒•語戒•意戒
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慈•悲•喜•捨
無常•苦•無我•寂滅
慚•愧•諦•實
法行•三歸•知所作•解所作
自知•知眾生•知法•知時
[P584]
破壞憍慢•無障礙心•不恨•勝解
不淨觀•不瞋•無癡
求法•樂法•多聞•方便
遍知名色•拔除因見•斷貪瞋
妙巧•界性平等•不取•無生忍
[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菩提心•大意樂•增上意樂•方便正行
六波羅蜜•方便善巧•四攝事
成熟眾生•受持正法
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奢摩他•毘缽舍那
無礙解•抉擇•陀羅尼•辯才
順法忍•無生法忍•不退轉地•諸地增進•灌頂
上來列舉的,意義都很明白。只有「妙巧」等四句,意思是:「妙巧」是蘊善巧,遍知苦; 「界性平等」,是斷一切集;「不取」,是六處不取著,修行正道;「無生忍」是證入寂滅:這 四句是約四諦(也是蘊、界、處、滅)說的。「諸地增進」,別譯作「從一地至一地」,就是「 [P585] 十地」。在這百八法門中,「菩提心」以前,是共三乘法;以下是獨菩薩法。百八法門中,說到 了「菩提心」、「六波羅蜜」、「方便善巧」、「無生法忍」、「陀羅尼」、「諸地」、「灌頂 」;『大事』說到了「十地」。這些大乘重要的內容,都出現於佛傳中,無怪乎『大智度論』要 以『佛本起經』為大乘經了!比較的說,說一切有部與銅鍱部的佛傳,雖極力表彰佛的偉大,但 還少些大乘的氣息。然說一切有部說四波羅蜜(9),銅鍱部說十波羅蜜圓滿而成佛(10),波羅蜜的項 目,部派間雖多少不同,而波羅蜜為成佛的因行,已成為一切部派共同的信仰。
『佛本起因緣』──佛傳,是依於「律藏」,經補充而集成的。『六度集』與『佛本起』, 成為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的中介。這是部派佛教所集出,卻含有新的內容。在『佛本起』中,釋 尊過去世,為然燈佛所授記,當來成釋迦牟尼佛S/a^kyamuni。這是各部「律藏」所沒有的, 『四分律』卻例外(11)。說一切有部,也有然燈佛授記的傳說(是一切部派所公認的),卻沒有編 入「三藏」,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八三(大正二七•九一六中)說:
「然燈佛本事,當云何通?……答: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纜、毘奈耶、阿毘 達磨所說,但是傳說;諸傳所說,或然不然」。
然燈佛授記,是傳說(屬於「雜藏」),是不必盡然的。與說一切有部有關的佛傳,如『眾 許摩訶帝經』、『佛說普曜經』等,也就沒有編入然燈佛授記的事。然在大眾部,分別說系 [P586] Vibhajyava^din中,然燈佛授記,對於釋尊的歷劫修行,是一關鍵性大事。因為確認然燈佛 授記時,菩薩「得無生法忍」,然後「菩薩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12);大菩薩的 神通示現,普度眾生,都有了理論的根據。菩薩的種種本生,分別前後,才有發心、修行,不退 轉(得無生忍)、菩薩最後身的行位安立;有「從一地至一地」的「十地」說的成立(13)。如「陀 羅尼」,『大智度論』說:「聲聞法中何以無是陀羅尼名,但大乘(法)中有」(14)?可見聲聞三 藏,是沒有陀羅尼的,可說陀羅尼是獨菩薩法。然『智度論』又說:「阿毘曇法,陀羅尼義如是 」(15)。可見部派佛教中,也有說陀羅尼的,並且以阿毘曇的法門分別,分別陀羅尼。屬於法藏部 的『佛本行集經』,的確已說到陀羅尼了。佛傳,可能經過再補充,但這是部派佛教,主要是大 眾部與分別說部的新內容,引發了「大乘佛法」的開展。
註【73-001】『大智度論』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八上)。又卷四六(大正二五•三九四中)。
註【73-002】『佛本行集經』卷六0(大正三•九三二上)。
註【73-003】『銅鍱律』『大品』(南傳三•一──七九)。『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五•一六(大正二二•一0一
上──一一0下)。『四分律』卷三一──三三(大正二二•七七九上──七九九中)。
註【73-004】『銅鍱律』『小品』(南傳四•二七八──二八三)。『四分律』卷四(大正二二•五九0中──五九一下)。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大正二二•一六下──一七中)。
[P587]
註【73-005】『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0二下)。
註【73-006】『小部』『本生』(南傳二八•一──二0四)。
註【73-007】『望月佛教大辭典』所述(四七五一中──四七五二中)。
註【73-008】『修行本起經』卷上(大正三•四六二中、四六三上)。又卷下(大正三•四七一下──四七二上)。
註【73-009】y『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二上)。
註【73-010】『小部』『本生』(南傳二八•九五──一00) 。
註【73-011】『四分律』卷三一(大正二二•七八二上──七八五下)。
註【73-012】『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下) 。
註【73-013】『普曜經』卷一(大正三•四八七下),譯作「從住至住法門,至阿惟顏」(灌頂),所說與「十住」說
相合。
註【73-014】『大智度論』卷二八(大正二五•二六九中)。
註【73-015】『大智度論』卷五(大正二五•九五下)。
如上文所說的,『六波羅蜜經』,『道智大經』,『三品經』以外,還有『菩薩藏經』,也 見於『離垢施女經』、『遺曰摩尼寶經』、『月燈三昧經』等(1)。『菩薩藏』,的確是先行的大 [P588] 乘,法藏部Dharmaguptaka已立「菩薩本因即名菩薩藏」(2);大眾部Maha^sa^m!ghika也 立「菩薩藏」,如『分別功德論』所說(3)。依法藏部,「菩薩藏」是菩薩的本因──「本生」之 類;依『分別功德論』,「菩薩藏」中是有「方等大乘」的。部派佛教的「菩薩藏」,是有關菩 薩事的總集。在大乘經中,「菩薩藏」是一分大乘經的通稱;然依『遺曰摩尼寶經』等,「菩薩 藏」也是一部經的別名,但部類無法確定。在漢譯的大乘經中,稱為『菩薩藏經』的,有:
圖片 『菩薩藏經』 一卷 梁僧伽婆羅譯 『菩薩藏經』 三卷 秦鳩摩羅什譯 『大菩薩藏經』 二0卷 唐玄奘譯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四0卷 趙宋法護等譯
這四部經中,僧伽婆羅Sam!ghavarman所譯的『菩薩藏經』,是『大乘三聚懺悔經』的 異譯。依『離垢施女經』,「菩薩藏」與「三品法」並列。而僧伽婆羅譯本,以『三品法門』為 『菩薩藏經』,是通稱的「菩薩藏」,而不是一部的專稱,與別有『菩薩藏經』不合。鳩摩羅什 Kuma^raji^va所譯的『菩薩藏經』,就是編入『大寶積經』(一七)的『富樓那會』。經說持 戒、頭陀、忍辱、精進、智慧;智慧中說一切法空,明多聞求法的重要。這是初期大乘經,不是 「先行大乘」。後二部,是同本異譯。這部『大菩薩藏經』,第一「開化長者品」,說明出家的 [P589] 解脫法門。從第二品以下,是『密跡金剛力士經』、『陀羅尼自在王經』、『無盡意經』、『諸 法無行經』等編集所成,這是可以比對而知的。這是後期大乘的纂集,所以部帙龐大,與初期大 乘經所說的『菩薩藏經』,當然是不同了。總之,初期所傳的『菩薩藏經』,還不能確切的知道 是那一部。
『遺曰摩尼寶經』說:「六波羅蜜,及菩薩毘羅(藏)經,及佛諸品」(4)。「佛諸品」,異 譯都缺。或以為:「佛諸品」是「佛語品」的誤寫。然『離垢施女經』說:「誦習三品諸佛經』 (5)。『大智度論』說:「菩薩禮佛有三品」(6)。「三品法」是與十方諸佛有關的,所以「佛諸品」 ,可能為「諸佛三品經」的舊譯。
原始的先行的大乘經,依上來的研考,主要為:重悲的『六度集經』;重智的『道智大經』 ──「原始般若」;重信的『三品經』──禮十方諸佛的「懺悔法門」。在大乘機運成熟聲中, 分頭傳出,奏起了大乘的序曲,一步步的進入「大乘佛法」的時代。
註【74-001】『離垢施女經』(大正一二•九五下)。『遺曰摩尼寶經』(大正一二•一八九下)。『月燈三昧經』卷七
(大正一五•五九八上)。
註【74-002】『三論玄義檢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註【74-003】『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P590]
註【74-004】『遺曰摩尼寶經』(大正一二•一八九下)。
註【74-005】『離垢施女經』(大正一二.九五下)。
註【74-006】『大智度論』卷六一(大正二五•四九五中)。
[P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