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二『寶積經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丁二 讚菩薩功德
戊一 標說 『復次,迦葉!菩薩福德無量無邊,當以譬喻因緣故知。』

  上來說明菩薩的正行,使人因解起行;以下要讚歎菩薩的功德,令人起 信生敬。所以世尊又說:「迦葉!菩薩福德無量無邊」,說也說不盡,也不 容易了解,唯有「以譬喻因緣」來說,才可以明白。譬喻,是比喻,也是事 例;現在約比喻說。因緣,是舉述事由;如用作舉例,就與譬喻相同了。譬 喻與因緣,為佛說法所常用的。本經雖雙舉譬喻因緣,而以譬喻為主。

  
戊二 別讚 [P78]

  
己一 地、水、火、風 『迦葉!譬如一切大地,眾生所用,無分別心,不求其報。菩薩亦爾,從初發 心,至坐道場,一切眾生皆蒙利益,心無分別,不求其報。』

  在譬喻的讚說功德中,共十九喻,分為九類;先以四大來譬說。四大, 即地、水、火、風。這裡的四大,約世俗的假名四大說,不約極微說。

  一、地喻:「如一切大地,眾生所用」。五趣(地獄、餓鬼、旁生、人 、地居天)眾生,都依大地而住:穿的、喫的、用的;居住睡眠,行來出入 ,一切都依大地。對眾生來說,大地的恩德太大了!然而大地「無分別心」 ,不會想到這些,對眾生也「不求其報」。菩薩也是這樣:「從初發心,至 坐道場」成佛,隨時隨處,利益眾生。「一切眾生」的任何功德,任何安樂 ,都是直接間接的依菩薩而成就,「皆蒙」受了菩薩的「利益」。大地是沒 有分別的心,所以不求報。菩薩是「心無分別」,觀一切法無我,所以也「 不求其報」。一切不為自己,但為利益眾生,菩薩是何等的偉大! [P79]

  
『迦葉!譬如一切水種,百穀藥木皆得增長。菩薩亦爾,自心淨故,慈悲普覆 一切眾生,皆令增長一切善法。』

  二、水喻:水種,即水界。各有特性,各各類別,叫種。「如一切水種 」的滋潤,水分充足,而後「百穀、藥、木皆得增長」:沒有水就不生不長 ,枯槁死了。菩薩也如水一樣,由於「自心淨」潔,不偏愛自己,所以引發 「慈悲,普覆一切眾生」。菩薩的慈心普被,以種種教化,種種策勵,種種 安慰,令眾生都能「增長一切善法」──或得人天善法,或得二乘善法,或 得菩薩善法,佛善法。如沒有廣大慈心,如小乘一樣,怎能滋潤眾生,增長 善法呢?

  
『迦葉!譬如一切火種,皆能成熟百穀果實。菩薩智慧亦復如是,皆能成熟一 切善法。』

  三、火喻:火是熱性,溫度。一切植物的生長到成熟,溫度是極重要的 。在最極寒冷處,植物都不易生長,不要說成熟了。所以說:「如一切火種 [P80] ,皆能成熟百穀、果實」。「菩薩智慧」火,也是這樣。愚癡無智,為一切 不善法的因緣。有智慧,才能向上向善,生長一切善法。拿菩薩行來說:般 若如眼目一樣,能引導一切善法,到於佛地,一切善法能圓滿成就。如沒有 般若,有漏善法,終久要散失滅盡的。所以說:智慧「皆能成熟一切善法」 。

  
『迦葉!譬如一切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薩方便亦復如是,皆能成立一 切佛法。』

  四、風喻:風是動性。在世界初成立時,先於虛空中有大風輪起,從風 輪起水輪,從水輪起金輪,才成大地。這是說,在虛空中,先現起氣體的漩 渦運動;而後形成液體,到固體。世界成立的過程,從風──氣體的運動開 始,所以說「如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薩方便」力,也是這樣: 應時應機,以方便的善巧施設,而後「能成立一切佛法」。

  上面四喻,以地、水、火、風,此喻讚歎菩薩的無分別心、清淨慈悲心 [P81] 、智慧、方便──不可思議的功德。

  
己二 月、日 『迦葉!譬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日日增長。菩薩淨心亦復如是,一切善法日 日增長。』

  五、月喻:世尊又以白月為喻說:「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絲 月、眉月、弦月、滿月,一「日日增長」起來。「菩薩淨心」──菩提心, 也是這樣。從初發心,登地,到佛地,不但一天天清淨,與淨心相應的「一 切善法」,也一「日日增長」起來,到功德圓滿。

  
『迦葉!譬如日之初出,一時放光,普為一切眾生照明。菩薩亦爾,放智慧光 ,一時普照一切眾生。』

  六、日喻:「如日」「初出,一時放光,普為一切眾生」而作「照明」 ,成辦一切事業。菩薩「放智慧光」,也這樣的「一時普照一切眾生」。佛 菩薩的慧光照明,據華嚴經說: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山谷,然後普照平地; [P82] 有先後不同,怎麼說一時普照呢?菩薩的慧光,於眾生無分別想,所以是頓 照的。至於見或不見,先見或後見,那是眾生自己的業力,與善根力的關係 。

  
己三 師、象 『迦葉!譬如師子獸王,隨所至處,不驚不畏。菩薩亦爾,清淨持戒,真實智 慧,隨所住處,不驚不畏。』

  七、師王喻:「如師子獸王」,威勇無比!在深山中,「隨所至處」, 無論遇到什麼禽獸,都「不驚不畏」的坦然前進。菩薩也是這樣,具足了「 清淨持戒,真實智慧」,所以在生死中,「隨所住處」──人間、天上,大 眾中、空閒處,受讚歎、被毀謗,不論怎樣,菩薩一樣的心安理得,「不驚 不畏」。戒行清淨,行為就正當了。真實智慧,知見就不錯謬了。有了淨戒 與真慧,還會有惡道、惡名、不活等驚畏嗎?什麼也不驚不畏,心安理得, 唯為眾生而行菩薩道。 [P83]

  
『迦葉!譬如善調象王,能辦大事,身不疲極。菩薩亦爾,善調心故,能為眾 生作大利益,心無疲倦。』

  八、象王喻:「如善調」順了的「象王」,在戰爭時,勇往直前,「能 辦」克敵致勝的「大事」。無論怎樣勞苦、創傷,象王還是非常堅強,「身 不疲極」。菩薩也是這樣,由於止觀熏修,極「善調」伏自「心」,使心極 明淨,極安定,極有力量,所以「能為眾生作大利益」,任勞任怨,「心無 疲倦」。

  
己四 蓮華、樹根、流水 『迦葉!譬如有諸蓮花,生於水中,水不能著。菩薩亦爾,生於世間,而世間 法所不能污。』

  九、蓮華喻:「如有」青的、紅的、白的「諸蓮華,生於水中」,但「 水不能著」他。菩薩也是這樣,「生於世間」,不免有衣事、食事、住事、 行事、彼此往來事、相互談論事;在家菩薩,更有家庭、社會的一切事。然 [P84] 而菩薩雖行於世間,卻是這些「世間法所不能污」染的,心行還是那樣的清 淨解脫!在世間而不為世間法所染,名為『出世』。

  
『迦葉!譬如有人伐樹,根在還生。菩薩亦爾,方便力故,雖斷結使,有善根 愛,還生三界。』

  十、樹根喻:「如有人伐樹」,只砍些枝葉,或截去樹幹,樹「根」既 「在,還」是要「生」枝葉的。菩薩在三界中受生的道理,也是這樣。三界 是眾生的生死相續,死了為什麼還要生?由於煩惱。煩惱能發業,又能潤業 使生起果報,所以有了煩惱,就生死不斷。聲聞行者,斷了見所斷煩惱,就 只剩七番生死;阿羅漢斷盡了一切煩惱,就不再招感後有生死了。這樣,凡 夫在生死,就受苦報;小乘證涅槃,就沒有生死。菩薩要長在生死中度眾生 ,才能行菩薩行而成佛。這樣的長在生死,與凡夫有什麼不同呢?不同,菩 薩也是斷煩惱的。那為什麼又不證涅槃呢?菩薩有悲願熏修的「方便力」, 「雖斷結使」(使,是隨眠的異譯),不再愛著三界,與小乘一樣;但還「 [P85] 有善根愛」,深深的愛慕佛菩薩的無邊功德善法。雖斷結使,不以為完成了 ,還要志求佛菩薩的難思功德。就以這種善根愛為愛,滋潤業力,「還生三 界」,廣度眾生。如沒有願度眾生,願成佛道的方便力,早就小乘一樣的證 涅槃了。

  
『迦葉!譬如諸方流水,入大海已,皆為一味。菩薩亦爾,以種種門集諸善根 ,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為一味。』

  十一、流水喻:溪、澗、江、河,叫流水。「如諸方流水」,清濁、鹹 淡、甘苦,種種不同。等到流「入大海」,那就「皆為一味」──鹹味,不 再有江水、河水等分別了。菩薩也是這樣,「以種種門」──信願門、智慧 門、慈悲門、施門、戒門等種種門,修「集諸善根」,各不相同。但這一切 善根,和集一同「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到同歸如來的一切智海, 一一法都豎窮橫遍,「皆為一味」──大解脫味了。

  
己五 山王、國王 [P86] 『迦葉!譬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住。菩薩菩提心亦復如是 ,為薩婆若所依止住。』

  十二、山王喻:這也可與上流水為一類。須彌山,譯義為妙高山。拔海 八萬由旬,為一切山中最高的,所以叫山王。「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 四天王,皆依止」而「住」。須彌山拔海的半山(出海四萬由旬),有四大 王眾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四天王統攝八部鬼神,守護世界。在須彌山頂上,有忉利天。忉利是梵語, 義譯為三十三。山頂四方各有八天,如封疆大臣;中央有釋迦提婆因陀羅( 簡譯釋提桓因;或帝釋天),為忉利天王;合稱三十三天。四大王眾天,與 忉利天,都依須彌山而住,名地居天。「菩薩菩提心」,也這樣的「為薩婆 若所依止住」。梵語薩婆若,華譯為一切智,就是佛的大菩提。菩提心為因 ,一切智為果,果依因立。大地中最高最勝的,是須彌山頂的帝釋;一切眾 生中最尊勝的,莫過依菩提心的佛菩提了! [P87]

  
『迦葉!譬如有大國王,以臣力故能辦國事。菩薩智慧亦復如是,方便力故, 皆能成辦一切佛事。』

  十三、國王喻:「如有大國王」,他的國土既大,人民又多,國王怎樣 能治理呢?國王「以」文武大「臣力故能辦國事」;國王只是總其成,統御 百官去治理而已。這樣,「菩薩智慧」,證入一切法空性,平等不二;『般 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也是不能安立作為的。但依般若起「方便力」 (或稱為依根本智起後得智),『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就「能成 辦一切佛事」。般若如王,方便如大臣一樣。

  
己六 陰雲 『迦葉!譬如天晴明時,淨無雲翳,必無雨相。寡聞菩薩無法雨相,亦復如是 。迦葉!譬如天陰雲時,必能降雨充足眾生。菩薩亦爾,從大悲雲起大法雨,利 益眾生。』

  十四、陰雲喻:本喻有晴明、陰雲二喻;但從稱歎菩薩功德來說,只有 [P88] 陰雲一喻。先反喻:「如天晴明時」,虛空「淨無雲翳」,那是「必無雨相 」。這如「寡聞菩薩」一樣,慧力不足,不會說法,必「無法雨」的。然後 正喻說:「如天陰雲時,必能降雨,充足眾生」的需求。真實菩薩也是這樣 ,「從大悲雲,起大法雨,利益眾生」。如法華經所說:三草二木,各得受 潤生長一樣。

  
己七 輪王、摩尼珠 『迦葉!譬如隨轉輪王所出之處,則有七寶。如是迦葉!菩薩出時,三十七品 現於世間。』

  十五、輪王喻:轉輪聖王,是統一天下,以正法化世的仁王。據說,「 隨轉輪王所出」的世界,就「有七寶」出現。七寶是:軍事領袖的主兵臣寶 ;理財專家的主藏臣寶;化洽宮內的女寶(王后)。象寶、馬寶,是快速的 交通工具。珠寶是夜光珠,在黑夜中照明軍營。輪寶是圓形武器,從千里萬 里外飛來,威力驚人,見了都無條件的降伏。輪王以此七寶,統一天下。「 [P89] 菩薩出世」時,也有七寶──「三十七品現於世間」。三十七品,即三十七 道品,為修行解脫的德行項目。三十七品也分為七類:四念處、四正勤、四 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與輪王的七寶一樣。

  
『迦葉!譬如隨摩尼珠所在之處,則有無量金銀珍寶。菩薩亦爾,隨所出處, 則有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寶。』

  十六、摩尼珠喻:摩尼珠,義譯為如意珠,這是非常神妙的!「如隨摩 尼珠所在之處」,就會「有無量金銀珍寶」,從摩尼珠中出來。菩薩也是這 樣,「隨所出處」,化導眾生,就有「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寶」。辟支佛 ,即緣覺或獨覺。聲聞與獨覺,為小乘二聖,都從大乘菩薩而來。

  上輪王喻,說明了有菩薩就有法寶;摩尼珠喻,說有了菩薩,就有小乘 聖者──人寶。

  
己八 同等園 『迦葉!譬如忉利諸天,入同等園,所用之物皆悉同等。菩薩亦爾,真淨心故 [P90] ,於眾生中平等教化。』

  十七、同等園喻:「如忉利諸天」人,本來隨福力大小,穿的、吃的、 用的、玩的,都優劣不同。可是進「入同等園」去遊玩時,「所用之物」, 就一律「同等」,沒有差別了。同等園,為忉利天四園之一,唐譯作雜林園 。菩薩也是這樣,由於真「淨心」的體驗,證得平等不二法性。本著真淨平 等來觀一切,所以能「於眾生中平等教化」,不生差別想。教法的差別,只 是適應的機感不同而已。

  
己九 咒藥、糞穢 『迦葉!譬如咒術藥力,毒不害人。菩薩結毒亦復如是,智慧力故,不墮惡道 。』

  十八、咒藥喻:「如咒術藥力」,能使「毒不害人」。毒,或是毒藥, 或是蛇蠍等毒,本是要傷害人命的。但如以藥力來消解,或以咒術來制伏, 毒力就不會害人了。這樣「菩薩」的「結(使)毒」,雖本來是使人作惡, [P91] 使人墮落的。但有了「智慧力」,雖有煩惱結毒,也就「不墮惡道」。所以 說:『若人生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地獄』。結毒為菩薩 的智慧所制伏,雖有而不成大害。這所以菩薩能不斷盡煩惱,久在生死中度 眾生,而沒有墮落的危險。

  
『迦葉!譬如諸大城中所棄糞穢,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則有利益。菩薩結使亦 復如是,所有遺餘,皆是利益,薩婆若因緣故。』

  十九、糞穢喻:「如諸大城中所棄糞穢」,垃圾呀,糞便呀,非立即清 理不可。可是,到了農夫手裡,「若置」放在「甘蔗、蒲桃田中」,作為肥 料,那不但不討厭,反而「有利益」了。「菩薩結使」,也是這樣。在凡夫 、小乘人看來,這是最要不得的。可是在菩薩心中,除了斷除的以外,「所 有遺餘」的善根愛等,不但不壞,反而「皆是利益」,因為這是「薩婆若因 緣」。菩薩有煩惱的剩餘,所以能生三界,在生死中度眾生;因為這樣,才 能成就薩婆若。菩薩對於煩惱,如農夫的糞穢一樣,不但不嫌惡他,而且還 [P92] 要好好的利用他。

  上喻說菩薩有煩惱而不為害;下喻說菩薩有煩惱,才能成佛。

  上來以十九喻,讚說菩薩的功德,充分顯示了菩薩的偉大!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