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二『寶積經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戊二 抉擇深義
己一 顯了空義
庚一 法空 『復次,迦葉!真實觀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無相故令法 無相,但法自無相。不以無願故令法無願,但法自無願。不以無起、無生、無取 、無性故,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自無起、無取、無性。如是觀者,是名 實觀。』

  上來雖已經開示中觀,但空義是甚深的,還得再加抉擇顯了,以免學者 的誤會。這又分三節,先顯了空義。顯了,是以語言文字,使空義更為明了 ,這又分法空我空來說。

  說到這裡,先應略說空的差別。佛說空,都是修行法門,但略有三類不 [P116] 同:一、『分破空』:以分析的觀法來通達空;經中名為散空,天台稱之為 析空。如色法,分分的分析起來,分析到分無可分時,名『鄰虛塵』,即到 了空的邊緣。再進,就有空相現前。但這是假觀而不是實觀,因為這樣的分 析,即使分析到千萬億分之一,也還是有,還是色。二、『觀空』:如瑜伽 師的觀心自在,觀青即青相現前,觀空即空相現前。因為隨心所轉,可知是 空的。但還不徹底,因以觀空的方法來觀空,觀心是怎麼也不能空的。事實 上,他們也決不許心也是空的。這二種法門,佛確也曾說過,也可以祛息許 多煩惱顛倒,但不能究竟,究竟的是第三『自性空』:不是分破了才空,也 不是隨心轉而空;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如此。如阿含經也說:「諸行空:常空 ……我我所空;性自爾故』。所以,佛說法性空,不是以觀的力量來消滅什 麼,而只是因觀而通達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如古人『杯弓蛇影』的故事一樣 ,以為吞了蛇,所以憂疑成病。現在使他自覺到根本沒有蛇,憂疑病苦就好 了。所以,觀空是祛除錯覺,達於一切法的本性空,這才是大乘究竟空義。 [P117] 否則,眾生為情見所縛,不能徹了真空,終於又背空而回到『有』中去安身 立命。

  空,是本性空,絕一切戲論的畢竟空,所以說『空』就圓滿的顯示了中 道。但為了適應機宜,又說為無相、無願(古譯為無作),合名三解脫門。 又每說無起、無生(無滅)、無取、無性等,使眾生同歸於一實。依大乘了 義說,『空無相無願,同緣實相』。無自性以離見,名空;離相以息分別, 名無相;離取著以息思願,名無願。但也不妨約偏勝說:依『諸法無我』即 名空,依『涅槃寂靜』即名無相,依『諸行無常』即名無願。也可作淺深說 :空一切而有空相現(其實畢竟空是空也不可得的),所以說無相。雖達境 無相,而心還有所著,所以又說無願。但這都是方便善巧,三解脫門是平等 一如的。起是現起,生是生起,與起相近;但起可能是錯亂,而生是因緣生 。本譯在無生下,還有『無我』二字。參照別譯,這應該是衍文,所以刪去 了。無取,是無所取著。無性,是沒有自性。如總相的說,從無相到無性, [P118] 都是空的異名。

  現在依文來解說。佛說:「迦葉!真實觀」──中道正觀是這樣的:並 「不以空」三昧的觀力,「令諸法」的有性成「空,但」是「法性自空」。 本性是空的,以觀照去觀察,只是覺了他的本來如此而已。這是本性空,自 空,不是他空;這才是中道的真實正觀。依此可見,空觀,真實觀,中道觀 ,是一樣的。同樣的,並「不以無相」三昧力,所以諸「法無相,但法自無 相」。也「不以無願」的觀力,所以諸「法無願,但法自無願」。這樣,佛 說的「無起、無生、無取、無性」,都是這樣的本來如此。能「如是觀」本 性空,「是名實觀」,而不是分破空,觀空等他空的觀門。

  
庚二 人空 『復次,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為空,但空自空。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 當依於空,莫依於人。』

  人空,就是我空。我空的意義,與上說的法空一樣。佛又說:「迦葉! [P119] 非無人故名曰為空,但空自空」。這是說,並非以無我觀力,除滅了人才叫 空,而只是我性本來不可得。為了說明這人(我)性本來不可得,所以接著 說:「前際空,後際空,中際空」。際是邊際,前際是過去,一直到過去過 去。後際是未來,一直到未來未來。在過未中間,叫中際,就是現在。人( 我),是死生流轉的,從過去世到現在,又從現生到未來世的。如人我是實 有的,那一定在這三際中。但真實的觀察起來,過去我不可得,現在我不可 得,未來我也不可得。於三世中求我不可得,可見空性是本來無我了。

  多數聲聞及一分大乘學者、以為我空與法空不同,所以雖通達我空,卻 可以不知道法空,甚至否認法空的。但一分聲聞及大乘中觀者,完全不同意 這種誤解。我空及法空,只是正觀所依的對象不同,而照見的性空,並無差 別。如稻草火與煤炭火,約火所依的草及炭說,火力的強弱說,雖有不同; 而約火熱性,燒用說,怎能說有不同?依此,聲聞法多說無我,大乘法多說 空,是習用的名詞多少不同,而非性空有什麼不同。據這樣的正見來說,如 [P120] 聲聞者證得我空,他可以不再觀法空,但決不會執法實有。因為如作真實觀 時,他怎樣了解無我,就會同樣的了解法空。反之,如執法實有,不信法空 ,那他決沒有真正通達無我,而是增上慢人,自以為證果而已。所以大般若 經明說:須陀洹(初果)及阿羅漢,一定會信解法空的。金剛經更顯然說: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本經 依本性空明法空,也依本性空來明人空,這可見中觀者的正見,是充分了解 大乘正觀的真義。

  末了,佛又說:「當依於空,莫依於人」。這兩句,似乎很突然,但實 在非常重要!這裡的空,是空性(空相、真如等)。佛所開示的正觀,要依 此空性而修證,切莫依人而信解修證。原來印度的婆羅門教,以為要得解脫 ,非有真我的智慧不可。能通達真我,才能得解脫。釋迦佛的特法,就是全 盤否定了這種形而上的真我論。始終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無 我所,則得涅槃』。換言之,非徹底照破了真常我,才能解脫。所以在佛弟 [P121] 子的現證時,每說:『知法、入法,但見於法,不見於我』。法是正法(妙 法,即法性,涅槃),在覺證中,但是體見正法,根本沒有我可見可得。一 般學佛者,不知外道的我是怎樣的,就自以為所修所證,與外道的我不同; 其實,佛與外道的修證(外道也有修行,宗教經驗,也自以為證悟得解脫的 )不同,在說明上是很希微的。如說:體見到:真的、常的、清淨的、安樂 的、不生不滅的、無二無別的、不可思議的。這些句義,都難於顯出外道與 佛法的不同。但這樣的經驗,外道一定說,這是真我(或者說是神)。這是 說,這是有意志性的。所以把自己的宗教經驗,描寫為生命主體,絕對主觀 ;或者神化為宇宙的真宰──耶和華、梵天等。但佛弟子的體驗,與外道不 同,是『但見於法,不見於人』的。所以在世俗的安立說明中,雖說如智不 二,而但說為一切法性,不生不滅,而沒有給與意志的特性,當然也不稱為 真我,不想像為創造神了。本經在說明我性本空時,特別說到:『當依於空 ,莫依於人』,真是切要之極!不過,眾生從無始以來,我見熏心,所以也 [P122]

  不免有佛弟子,還在體見真我,自以為究竟呢!

  
己二 遣除情計
庚一 取圓成實相 『若以得空便依於空,是於佛法則為退墮。如是迦葉!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 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

  於中道正觀的修學,如不能善巧,或執空,或著有,都是不契中道的。 所以佛舉譬喻來說──約三性以遣情執。先說取圓成實相。

  圓成實相,就是法空(真如、法性等)。古來有『二空即真』,『二空 所顯』二宗。佛在經中,或稱為空,或稱為空性,空相,所以在安立言說邊 ,這都是可以的。空以離情執為用,但如專以遮破為空,那是不對的,因為 空也意味那因遮而顯的。但空所顯性,是絕無戲論的,超越相待安立的,能 稱之為什麼呢!雖不妨『離執寄詮,稱之為有』,但到底是順於世俗的。『 寄詮離執,稱之為空』,不更順於勝義嗎?所以二空即真,及二空所顯的不 [P123] 同說明,可依解深密經來解說:為五事具足的人,佛直說無自性空,不生不 滅,策發觀行以趣入自證,空是順於勝義的。但為五事不具足的人,使他引 生空解,不致於畏空及偏執空,所以順俗而說空所顯性。

  不問是二空即真,空所顯性,如於圓成實空(或空性)而有所取著,那 過失是非常大的!所以佛承上我法自性空而說:「若以得空,便依於空,是 於佛法則為退墮」。得空,是有空可得可證。依空,是依著於空(這與上文 『但依於空』的依義不同)。這是說:行者在無分別觀中,生滅相息而空相 現。如以此為證得圓成實相,那就錯了!還有,修無分別定的,直下離一切 念,有空相現。那時,如虛空明淨,湛然皎潔;自覺得空靈,明顯,安樂, 就於中取著。這對於佛法,不但障礙了進修,而且還要退失。因為這樣的觀 (或定)境,如取著久了,勤勇心就漸漸失去,兀兀騰騰,了此一生。有的 善惡不分,還自以為佛魔一如呢!

  執著空相的過失太大了,所以佛開示迦葉說:「寧」可生「起我見,積 [P124] 」聚得「若須彌」山那樣,也決「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沒有得,沒有證, 自以為得了證了,叫增上慢。取著空相是空見,而誤取空見為證得圓成實空 ,那是何等的錯誤!這樣的比較得失,並非過甚其辭。因為有了我見,雖不 能解脫,但不妨廣修人天善業。而執空是不再勇於為善,終歸於退失。而且 ,我見無論怎麼大,還可以空來化導破除,引入空的自證。空見卻不行了, 因為「一切諸見,以空得(解)脫」,也就是以空觀而離一切見。如錯會佛 法,而顛倒的生「起空見,則不可除」了。已經著空,當然不能再以空來化 導解除。也不能以有來解除空見,有只是更增長情執而已。所以龍樹中觀論 ,據此而說:『如來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青 目釋比喻為:水能滅火,如水中又起火,就無法可滅了。

  中觀與瑜伽論師,對於空相現前,都不許為可取可得的。二乘聖者證空 ,那是無漏般若,現證無分別法性,更不能說取著。所以有空可得,依著於 空的,那是修觀或修定,而沒有方便的增上慢人。 [P125]

  
『迦葉!譬如醫師,授藥令病擾動,是藥在內而不出者,於意云何?如是病人 寧得差不』?『不也,世尊!是藥不出,其病轉增』。『如是迦葉!一切諸見, 唯空能滅。若起空見,則不可除。』

  如來又舉譬喻來說明著空的過失:「迦葉!譬如醫師,授藥」給病人服 下。由於藥力,「令病擾動」;受藥力影響,減殺病勢而逐漸好轉。假使不 斷服下的那些「藥」,一直「在內而不」排洩「出」來。迦葉!你以為「是 病人」的病,可能會全愈嗎?「差」,與瘥同,是病好了的意思。迦葉對佛 說:不會的。「是藥不出」來,「其病」不但不會好,反而要「轉增」的。 這就叫『舊病未愈,藥反成病』了。說到這裡,佛才合譬喻說:「如是迦葉 ,一切諸見,唯空能滅」,如一切病,唯有服藥才能治愈一樣。「若起空見 ,則不可除」,如藥留在體內不出來,起副作用,反而增病一樣,那才無藥 可治了。

  
庚二 怖依他性空 [P126] 『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悲椎胸,作如是言:我捨虛空。於意云何?是虛空者 可捨離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若畏空法,我說是人狂亂失心。所 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於空。』

  依他起相,就是因緣所生法(唯識學者以唯識為宗,所以說依他起是心 心所法)。『因緣所生法,我說畢竟空』,是華手經所說,而表達了般若等 大乘經的要義。這裡,應該分別:一、如說緣起法空,而徹底否定了緣起法 ,以為如龜毛兔角那樣,那是方廣道人──空假名論者的妄執。二、如說緣 起的法性空,而緣起法相不空,那是假名不空論者。前是太過派,這是不及 派。空的究竟了義是:緣起法唯是假名,所以是畢竟空;但畢竟空不礙緣起 如幻,才是空有無礙的中道。然而從小乘到一分大乘(近於不空論者),都 是『聞畢竟空,如刀傷心』,難以忍受的。因為照這些實有論者的見地,『 假必依實』,怎麼能說一切都是假名,畢竟空呢!如一切唯假,也就一切皆 空,那一切都沒有(他們是以空為沒有的)了,假名也不可能呀!既不能說 [P127] 一切唯假名,當然假名安立的,沒有自性,可以說空,而自相安立的有,不 可以說空了。所以他們怖畏真空,違逆真空。或者修正真空說:一切法空, 是不了義的;其實某些是空的,某些是不空的。在一切唯假名,一切畢竟空 中,他們就感到沒有著落,不能成立生死涅槃一切法。所以非要在空的以外 ,求到一些不空的,才能成立生死與涅槃,才能發心修行而向佛道。眾生一 向為自性見所蒙昧,也就一向是愛有惡空。佛對於這些(五事不具足的), 有時也不得不方便假說,隱空說有,以化導他們呢!

  像這種怖畏因緣生法,畢竟性空,而想在空外別求不空的行人,佛在究 竟了義的立場,以譬喻來呵斥他們說:「譬如有人,怖畏虛空」,大聲「悲 」(與號同),以手自己「椎胸,而作是言:我」要「捨虛空」,而到沒 有虛空的所在。佛問迦葉:你覺得怎樣?「是虛空可捨離」嗎?迦葉說:「 不」可能的。虛空遍一切處,是物質存在的特性;那裡有物質,那裡就有虛 空,怎麼能離卻虛空,而到沒有虛空的所在呢!佛這才以法合譬說:「如是 [P128] 迦葉」!那些聽說一切法畢竟空,怖「畏空法」,一定要在不空中安立一切 法的,不就像這想逃避虛空的愚人嗎?「我說是人」──不能信忍一切法畢 竟空,而要安立不空的人,是「狂亂失心」的神經病者!是為無始以來,自 性見所蒙昧,而沒有正知見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一切法畢竟空,是一切 法的本性如此。眾生無始以來,起惑也好,造業也好,受報也好,就是發心 也好,修行也好,什麼都從來就是畢竟空的。一向「常行空中」,幻生幻滅 而不自知,反「而畏於空」,要求得不空法,這不是顛倒失心嗎?

  
庚三 著遍計執有 『譬如畫師,自手畫作夜叉鬼像,見已怖畏,迷悶躄地。一切凡夫亦復如是, 自造色、聲、香、味、觸故,往來生死,受諸苦惱,而不自覺。』

  為了顯示眾生的遍計妄執,所以又說畫鬼喻。「譬如畫師,自手畫作夜 叉鬼像」。夜叉,是捷疾有力的大力鬼,相貌非常兇惡。但是自己畫的,無 論怎麼樣,也不應該怕他。可是眾生是愚癡的!由於畫得太像了,活像是真 [P129] 的一樣。自己「見」了,也不免動心。越看越怕,竟然「怖畏」起來,嚇得 昏迷過去,「迷悶躄」倒在「地」。這真太可憐了!「一切凡夫,亦復如是 」可憐!自己起惑造業,招感到這一期身心,以及外在的種種塵境。這都是 「自造」的「色、聲、香、味、觸」等。從業所感的如幻緣起法,本性空寂 。但由於過去的妄執熏習,生起時有自性相現(所以一分學者,說是自相安 立),就是錯亂的戲論相。內而根身,外而塵境,也真活像是實有的;在眾 生的認識中,自然的直覺為實有的,不空的。因此更起妄執,執為實有,愈 執愈迷,一直造業受報下去。唉!生死本來性空,而眾生卻「往來生死」, 生死不了。色聲等本來性空,而眾生為境相所縛,於是今生後世,不斷的「 受諸苦惱」。在如幻畢竟空中,苦苦不已,生生不已,「而不自覺」為性空 ,從空得解脫,這豈不像那畫鬼的畫師嗎?

  
己三 善巧智斷
庚一 智 [P130]

  
辛一 觀俱境空 『譬如幻師,作幻人已,還自殘食。行道比丘亦復如是,有所觀法,皆空皆寂 無有堅固,是觀亦空。』

  在宣說顯了空性,遮遣情計以後,如來又接著說善巧智斷一科。因為遣 執顯空,是非智慧不辦的。有了智慧,就一定能斷除惑業。但眾生的智淺福 薄,對於智與斷,也不能善巧,易於顛倒執著,違害了佛的深義,所以也非 明確的抉擇不可。

  先說智。現證的如實智,從觀慧生,也就是從觀照般若而起現證的實相 般若。一般不明空義的凡愚,對這問題,起二大妄執。第一、有的以為:所 觀境是空的,觀心是不空的。他們說:觀一切法空,一切法是空的,但總不 能說觀心也是空呀!如觀慧也是空的,那就沒有觀慧,也就不能觀了。這樣 ,他們成立心有境空論。這如西哲笛卡兒一樣,起初懷疑一切,而最後覺得 ,能懷疑的我,到底是不容懷疑的。如我也是可懷疑的,那就不能懷疑一切 [P131] 了。這樣,他又從『我思故我在』的實在上,建立他的哲學。這樣的理解, 盡是世間的思想路數,與佛出世解脫的深義不合。為了破斥這境空心不空的 妄執,所以舉喻說:「譬如幻師」,以咒術等,變化「作幻」化的「人」、 獅、虎等。這些雖都是幻化的,性空無實的,但彼此卻「還自殘」害,噉「 食」。以幻害幻,以幻食幻,而歸於不可得。這樣「行道比丘,亦復如是」 。比丘如幻師;所起的觀境、觀心,如幻化的人、虎等一樣。這能觀所觀, 一切都是如幻性空的,所以說:凡「有所觀法,皆」是性「空」,「寂」滅 ,都是「無有堅固」;能「觀亦空」。雖一切如幻性空,而所觀、能觀,一 切成立。所以,以即空的觀慧,觀即空的觀境;境空寂,觀也空寂,怎麼倒 執境空而觀心不空呢!這一執著的主要根源,還是以為空是沒有;沒有,怎 麼能觀呢!不解空義,妄執就由此而起了。

  
辛二 智起觀息 『迦葉!譬如兩木相磨,便有火生,還燒是木。如是迦葉!真實觀故生聖智慧 [P132] ,聖智生已,還燒實觀。』

  第二、有的以為:無漏聖智──現證般若,是如如智,是無分別智,所 以虛妄分別(妄識)為性的分別觀,是怎麼也不能引發聖智的。不但不能, 反而是障礙了!因為這是妄上加妄,分別中增分別,如以水洗水,以火滅火 一樣,永不可能達成離妄離分別的自證。這所以,主張直體真心,當下都無 分別,以無念離念為方便。這對於如來的無邊善巧方便,可說是完全失壞了 !佛於止外說觀,定外說慧,經聞、思而起修慧(觀),才能趨入真證,怎 麼說分別觀無用呢?這裡,佛就說一譬喻,來除滅這些妄執。佛呼「迦葉」 說:「譬如兩木相磨」,不要以為一木加一木,木更多了。如以兩木相磨為 方便,久久生暖,接著「便有火生」。等到火生起時,反「還燒是木」,而 木都被燒去了。這如由於「真實觀」的觀一切法空,「故生聖智慧」。等聖 智生起了,不但境相寂滅,反「還燒」了這能觀的真「實觀」。這就達到了 境空心寂,如如無分別智現前。 [P133]

  這裡的真實觀,是什麼呢?是分別觀慧。論體性,是有漏的虛妄的,那 怎麼說是真實呢?要知分別的觀慧有二:一、世俗觀慧:如觀青瘀膿爛等, 佛土的依正嚴淨等,這都以『有分別影像相』為境。二、勝義觀,也就是真 實觀。觀一切法無自性空,不生不滅等。這雖是分別的,而能觀一切分別自 性不可得,是以『無分別影像相』為境的。這樣的分別觀,是順於勝義的, 是分別而能破分別的。經論中說有以『聲止聲』(如說大家不要講話),『 以楔出楔」等譬喻,來顯示無分別觀的勝用。等到引發無漏聖智,這樣分別 為性的無分別觀,也就不起了。以分別觀,息分別執,是大善巧,妙方便! 這樣的真實觀,有觀的妙用而沒有取著。在悟入真實性時,是不能沒有這樣 的真實觀──中道觀的。

  
庚二 斷
辛一 破無智 『譬如然燈,一切黑闇皆自無有,無所從來,去無所至。非東方來,去亦不至 [P134]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不從彼來,去亦不至。而此燈明無有是念:我能滅闇。但因 燈明法自無闇,明闇俱空,無作無取。如是迦葉!實智慧生,無智便滅。智與無 智,二相俱空,無作無取。』

  智慧,能觀法性空而證實性,又能斷除惑業。惑是煩惱的別名,以無明 為總相。什麼叫無明?總相的說,是不知緣起性空的中道。別相的說,是不 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性,不知相,不知體用因果等。所以 無明又叫無智;而能破無明的般若,也可以稱為明了。智生惑滅,是一定的 ,但如取著實性,以為實有般若可生,實有無明可破,那就是無智煩惱了。 所以佛又舉喻來顯示:「譬如然(就是燃燒的燃字)燈」,燈真的點亮了, 那「一切黑闇,皆自」然的「無有」了。光明從那裡來的?黑闇又向那裡去 了?如以明闇為實有自性的,那光明應有一確定的來處,然而光明是「無所 從來」的。黑闇應確定到那裡去,而黑闇又是「去無所至」的。一般以為明 闇是物質性,那物質應佔有空間。如有空間性,那光明不是應從十方的那一 [P135] 方來,黑闇應向十方的那一方去嗎?佛以簡要的句法來說:光明「非東方來 」;黑闇的「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叫四 維)上下」。這可見燈明「不從彼來」,黑闇的「去,亦不至」什麼地方了 。明生闇滅,不是這樣的不來不去嗎?不僅沒有來去的處所,光明也沒有破 闇的實用。所以說:「燈明無有是念:我能滅闇」。燈明的不作此想,即表 示燈明沒有破闇的實用。如以為有實性實用,那試問:燈明是及(接觸到) 闇而破闇呢?不及闇而破闇呢?如明闇不相及,明在明處,闇在闇處,那明 怎能破闇?如明不及闇而能破闇,那一室的燈明,應盡破十方的黑闇了!如 說明闇相及,那不是明中有闇,闇中有明嗎?明既破闇,闇也應障明了!這 可見明闇如幻,如中論的觀然可然品廣說。所以說:不是燈明實能破闇,而 只「因燈明法」爾如此,燈明現起,「自」然「無闇」。「明闇俱空」,如 幻如化的。沒有自性的破闇作用,所以說「無作」。沒有一毫的自性可取著 ,所以說「無取」。 [P136]

  智慧如燈明,無明如黑闇。根據上說的明闇,也可以比知般若破無明的 意義了。佛這才告訴「迦葉」!這樣,「實智慧生,無智便滅」。這不但不 生不滅,不來不去,而般若也沒有破惑的自性實用,這只是「智與無智,二 相俱空,無作無取」,法爾如是的智生惑滅而已。

  
辛二 滅結業 『迦葉!譬如千歲冥室,未曾見明,若然燈時,於意云何?闇寧有念,我久住 此不欲去耶』?『不也,世尊!若然燈時,是闇無力而不欲去,必當磨滅』。『 如是迦葉!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觀,即皆消滅。其燈明者,聖智慧是。其 黑闇者,諸結業是。』

  結業,可作二說:一、結是煩惱,如三結、五結等。能繫人於生死而不 得解脫,所以名為結。業是身口意的動作;由表業而起無表業,為招感種種 苦樂異熟的因緣。上說無智,約煩惱的通相說;這裡的結業,約種種煩惱與 業說。二、結業是繫屬三界的業,如欲界繫業,色界繫業,無色界繫業。這 [P137] 樣,上文約煩惱說,這裡約業說。

  智慧生而結業滅,與智生而無智滅一樣,所以如來還是舉燈明破闇作比 喻。所不同的,上約空間說(十方),今約時間說而已。佛說:「迦葉!譬 如千歲」來烏黑的「冥室」,從來「未曾見」過光「明」,這黑闇,簡直可 說是冥室中的主人了。「若然燈時」,光明要來了,你的意思如何?冥室的 黑「闇」,可能「有」這樣的意「念」──「我久住此」間,這是我的老家 ,我「不欲去」嗎?迦葉聽了說:「不」會的!「世尊!若然燈時,是闇無 力」,想繼續住下「而不欲去」的。因為光明一來,這黑闇是自然的消失, 「必當磨滅」。佛說:「如是迦葉」!同樣的,眾生無始以來,「百千萬劫 ,久習」而成的無邊「結業」,雖這麼久了,但「以一實觀」的照明,結業 也就「即皆消滅」,如黑闇一樣。所以結論說,上面說的「燈明」,就是「 聖智慧」;而「黑闇」也就是一切「結業」了!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