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集上編之二『寶積經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戊一 生長佛法勝
己一 不斷結使
『迦葉!譬如種在空中而能生長,從本以來無有是處。菩薩取證,亦復如是,
增長佛法,終無是處。迦葉!譬如種在良田,則能生長。如是迦葉!菩薩亦爾,
有諸結使,雜世間法,能長佛法。』
在修廣大正行時,曾以十九種譬喻,顯示菩薩的功德。現在這習甚深中 觀段,也以十二種譬喻,讚歎菩薩的殊勝。十二譬喻,分八種殊勝,第一是 生長佛法勝。為什麼菩薩能生長佛功德法?因為他不斷結使,不離生死。不 斷結使,不離生死,而能生長佛法,聽來希奇。其實,正因為不斷結使,不 離生死,才能生長佛法呢?
先說不斷結使,如觀彌勒菩薩上生經說:『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 諸漏。……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可見不斷結使,為 菩薩道的特勝!佛舉喻說:「迦葉!譬如」穀麥,「種在空中,而能生長」 [P139] 苗葉,開花結實,那是「從本」際──無始「以來,無有是處」,絕無可能 的。這樣,在修行菩薩道時,如「菩薩取證」空性,斷除煩惱,以為到達了 究竟,參學事畢,那就如種在空中一樣。雖畢竟清淨,而要他「增長佛法」 ,圓成佛道,也是「終無是處」的了!這因為取證空性,煩惱就斷了。生死 要在煩惱水滋潤業種的情況下,才會生起。如煩惱斷了,生死就不能再起, 菩薩也就不能長在生死中廣度眾生了。這就等於小乘,退墮小乘,怎會增長 佛法而向佛果呢?
接著,佛又反過來告訴「迦葉:譬如種在」肥沃的「良田」,雖不大清 淨,卻「能生長」苗葉,開花結實。這樣「迦葉」!真正的「菩薩」,也是 如此。在修行道中,如悲心還沒有深切,願力還沒有宏大,般若還沒有五度 來扶助,那就不求取證,盡量降伏麤重煩惱,削弱煩惱的勢力,而仍保「有 諸結使」。結是三結等;使是七使(或譯隨眠,以隨逐行人,增長煩惱得名 ^。菩薩沒有斷除這些煩惱,所以在所修的聖道──戒定慧中,「雜」有煩 [P140] 惱等「世間法」。也就因此,在生死中度眾生,「能長佛法」了。
己二 不離生死
『迦葉!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菩薩亦復如是,於無為中不生佛法。迦葉
!譬如卑濕淤泥中,乃生蓮花。菩薩亦爾,生死淤泥邪定眾生,能生佛法。』
生死,指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起的意思。本來,不斷煩惱與不離生死, 是不相離的,一約雜染因說,一約雜染果說。如來慈悲心深,再舉喻來說明 。「譬如高原陸地」,非常乾燥潔淨,卻「不生蓮花。菩薩」也「如是」, 如取證空性,「於無為中」──無差別真如性中,以為所作已辦,更沒有事 了。由於清淨寂滅,也就「不生佛」的功德「法」。反之,「迦葉!譬如卑 濕淤泥中」,雖是污穢的,卻能「生蓮花。菩薩」也如是,不證空性,不斷 煩惱,不離生死,與邪惡苦惱的生死眾生在一起,也就能救度「生死淤泥」 中的「邪定眾生」。這樣的悲願深廣,才「能生佛法」。
眾生有三類:成就八正道,一定趣入出世解脫的,叫正定聚。如成就八 [P141] 邪道,一定要墮入三惡道的,叫邪定聚。成就人天善法的中等眾生,叫不定 聚。也就是上智、下愚與中人的分類。這裡說邪定眾生,意思說菩薩對罪惡 的苦惱眾生,特別關切而已。其實,不定眾生,也是菩薩救度的對象。又蓮 花喻,一般只重視他的出淤泥而不染,而不知蓮花是不能離開淤泥的。
戊二 福智廣大勝
己一 功德大
『迦葉!譬如有四大海,滿中生酥。菩薩有為善根甚多無量,亦復如是。迦葉
!譬如若破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取海一渧。一切聲聞有為善根,亦復如是。』
第二是福智廣大勝。菩薩一定修集福德與智德二資糧,都是廣大無邊, 非聲聞乘可比。先說福德,佛說:「迦葉!譬如有四大海」,充「滿」了海 「中」的,都是「生酥」。生酥,是從牛乳取出來的,沒有熬熟,熬熟就成 為熟酥,再不能與水交融了。四大海充滿了生酥,真是多極了!現在拿來比 喻「菩薩有為善根」,也是這樣的「甚多無量」。生滅有作的,名有為。菩 [P142] 薩沒有與法性相應以前,所有的一切福德善根──施、戒、定等,都還是有 為的。菩薩的有為善根那麼多,而聲聞呢,佛告「迦葉:譬如若破一毛以為 百分,以一分毛」,沾「取海」水的「一渧」,那簡直微不足道!而「一切 聲聞」人的「有為善根」,恰好如毛分的一渧,真是難以為喻!
己二 智慧大
『迦葉!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虛空;一切聲聞有為智慧亦復如是。迦葉!譬如十
方虛空無量無邊;菩薩有為智慧甚多,為力無量,亦復如是。』
再說聲聞的智德,也還不及菩薩的智德。佛又舉譬喻說:「譬知小芥子 孔所有虛空」;芥子已夠小了,芥子孔不更微小嗎?「一切聲聞」──隨信 行,隨法行,慧解脫,俱解脫,或賢或聖,他們所有解悟無我我所空的「有 為智慧」,也是這樣的微小。「譬如十方虛空」,是那樣的「無量無邊。菩 薩有為智慧」──勝解一切法性空的智慧,也是這樣的「甚多」;功「力無 量」,能為佛道的眼目,導一切功德而向於佛果,也「如是」的不可思量! [P143] 大小乘的勝義慧,都是觀空的,所以舉虛空為譬喻。芥子孔的空,與太虛空 ,雖然本質是平等的,而量是相差得太遠了。這所以小乘偏重人無我的空慧 ,僅能自了,而菩薩特重一切法空。這空無我的勝慧,能為上趣佛道,下化 眾生的善巧方便。這一比喻,龍樹的智論也曾引述到,以明大小乘空義的差 別。
戊三 種姓尊貴勝
己一 真實佛子
『迦葉!譬如剎利大王,有大夫人,與貧賤通,懷妊生子,於意云何?是王子
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我聲聞眾亦復如是,雖為同證,以法性生
,不名如來真實佛子,迦葉!譬如剎利大王與使人通,懷妊生子,雖出下姓,得
名王子。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福德智慧,往來生死,隨其力勢利益眾
生,是名如來真實佛子。』
第三是種姓尊貴勝。在古代,重視種姓的貴賤。尊貴的王族中,如確係 [P144] 先王的血統,而能繼承王家的大業,那是特受尊敬的。這裡就以此為比喻, 顯示菩薩的殊勝,遠非聲聞賢聖可及。先明菩薩為真實的佛子,如來舉喻說 :「迦葉!譬如」印度四種姓中,主持國政的剎利大王,有「大夫人」── 王后。他雖是大王的元后,卻「與貧賤」階級的臣僕私「通」,因而「懷妊 生子」。迦葉!你的意思如何?這算「是王子」嗎?迦葉說:這不是大王的 血統,雖或者也叫他王子,而實「不」能說是真正王子的。「世尊」!我以 為這樣。佛即印可他說:「如是迦葉」!要知道在佛法中,「我」所教化的 「聲聞眾,亦復如是」。「雖」然聲聞也稱「為同證」法性,同得解脫,也 說「以法性生」。他們每自己宣說:『從佛口生,從法化生」,自認為佛子 ;但他們「不名如來真實佛子」。為什麼呢?『佛心者,大慈悲是』。他們 沒有廣大甚深的悲願,多少繼承了外道的獨善與苦行,沒有能契合佛的真精 神,正像王大夫人,與貧賤私通而生的王子一樣。
接著,佛又對「迦葉」說:「譬如剎利大王,與使」女交「通」;使女 [P145] 也「懷妊生子」。母親「雖出下」賤的種「姓」,而生下的孩子,卻「得名 王子」,享受王家的尊貴。為什麼呢?因為這確是大王血統的緣故。這樣, 「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是薄地凡夫,因自力或他力──受人教化, 發起了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的大菩提心。菩提心在凡夫心中成就,如王子從 貧賤的使女而生一樣。當凡夫初發心,初名菩薩時,「雖未具足福德智慧」 ,看起來苦惱非常,還是「往來生死」當中,頭出頭沒。但他確是菩薩,「 隨其」菩提心成就的「力勢」,已能在生死中「利益眾生」。他有了大慈悲 為本的菩提種姓,所以「是名如來真實佛子」。
在聲聞法中,聲聞四果,名為佛子,因為從佛聞法而已同證法性了。大 小兼暢的大乘中,說聲聞與菩薩,都是佛子。但約大乘不共的意義來說,聲 聞算不得佛子。而菩薩,即使是無福無慧,生死流轉,卻已是真實的佛子了 !
己二 紹隆佛種
[P146]
『迦葉!譬如轉輪聖王而有千子,未有一人有聖王相,聖王於中不生子想。如
來亦爾,雖有百千萬億聲聞眷屬圍繞,而無菩薩,如來於中不生子想。迦葉!譬
如轉輪聖王有大夫人,懷妊七日,是子具有轉輪王相,諸天尊重,過餘諸子具身
力者。所以者何?是胎王子,必紹尊位,繼聖王種。如是迦葉!初發心菩薩亦復
如是,雖未具足諸菩薩根,如胎王子,諸天神王深心尊重,過於八解大阿羅漢。
所以者何?如是菩薩名紹尊位,不斷佛種。』
再說紹隆佛種。這與上文大致相近,但這裡著重在將來能荷擔如來的家 業。如來舉喻說:「迦葉!譬如」剎利大王中,統一四洲的「轉輪聖王」, 一定「有千子」具足。但如還「未有一人有」轉輪「聖王」相時,「聖王於 」這麼多的王子「中」,就「不生子想」。什麼是聖王相?出胎後,有三十 二相具足。在胎時,母后的心意清淨,少煩惱,身體安和;還有天龍等來衛 護的瑞相。千子雖不能成轉輪聖王,但到底是聖王的王子,怎麼說不生子想 呢?要知道,子,第一是自己的血統;第二是能繼承自己的家業。千子們都 [P147] 沒有輪王相,將來不會繼承王的尊位,統理國政,那就會覺到還不是太子。 這一比喻,如來合法說:「如來」是輪王一樣,自成佛教化以來,「雖有百 千萬億聲聞」賢聖,為如來的「眷屬」。如來說法時,聲聞眾是雲屯霧集的 ,「圍繞」如來,莊嚴法會。但在這大眾中,如「無菩薩,如來」也就「於 」聲聞眾「中,不生子想」。因為這都不是當來下生,繼承佛位的佛子。
相反的「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夫人」,忽然「懷妊」了。雖還只是「七 日」,但「是子具有轉輪王相」。當時,臣民們雖還不知道,而「諸天」-- --天龍八部,都「尊重」胎中的王子,而來護衛他,超「過」了其「餘諸子 」,年長而「具身力」的人。天龍等為什麼如此?因為「是胎」中的「王子 」,將來生下來,「必」定「紹」承輪王的「尊位,繼」續「聖王」的「種 」胤,主持國政,利益民眾,遠過其他王子的功德。如來再合喻說:「迦葉 !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諸菩薩根」──沒有顯而可見的菩 薩德相,不是一般人所能認識,「如胎」中的「王子」,也還只是精血凝和 [P148] ,沒有眼耳等根相。但「諸天神王」──天龍八部們,卻「深心尊重」初發 心菩薩,勝「過於八解」脫的「大阿羅漢」。在聲聞乘中,最高的聖果,是 阿羅漢位。阿羅漢是梵語,意思是斷盡了煩惱,生死已盡,應受人天的供養 。約斷煩惱,證法性,了生死說,阿羅漢是一樣的。但約定力、通力、悲心 、世俗智來說,淺深也大有差別。其中俱解脫阿羅漢能得八解脫:一內有色 想外觀色解脫;二內無色想外觀色解脫;三淨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四空無邊 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 想定解脫。這是定力極深,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說菩薩的功德,比聲 聞的自利功德大,還容易信解。現在說菩薩最初發心,什麼功德還沒有,就 比得八解脫的大阿羅漢還高,就難免有人懷疑了。所以佛又說明理由:「如 是菩薩」,雖還沒有成就菩薩根,但巳「名」為能繼「紹」如來的「尊位」 者,能使未來「不斷佛種」。有了菩薩,就有佛佛相承,廣大無盡的普利眾 生,這那裡是八解羅漢可及呢! [P149]
戊四 初心希有勝
己一 勝出聲聞
『迦葉!譬如一琉璃珠,勝於水精如須彌山。菩薩亦爾,從初發心,便勝聲聞
辟支佛眾。』
第四是初心希有勝。上說菩薩的種姓尊貴,已說到初發心菩薩的尊貴, 現在如來承上意而更為譬說。「迦葉,譬如一」顆小小的,蔚藍色的「琉璃 珠」,價值與妙用都「勝於水精」──一般的水晶,那怕水晶大得「如須彌 山」那樣。「菩薩」也如此,「從初發心」以來,即使位居凡夫,「便勝」 於「聲聞辟支佛眾」。聲聞,一向是大眾共住的。辟支佛,譯義為獨覺。其 實除麟角喻辟支一人出世而外,其餘也都是眾多共住的。上文說初發心菩薩 ,勝過八解脫的大阿羅漢。現在進一步說,不要說得八解脫的,就是無數的 二乘無學眾,也不及一位初心菩薩呢!
己二 人天禮敬
[P150]
『迦葉!譬如大王夫人生子之日,小王群臣皆來拜謁。菩薩亦爾,初發心時,
諸天世人皆當禮敬。』
初發心菩薩,不但勝過二乘,而且也為人天所尊敬。如來舉喻說:「迦 葉!譬如」剎利「大王夫人」,當他誕「生」王「子」的「日」子,所屬的 「小王」及「群臣」,都要「來拜謁」,為他是王子而慶賀。這樣,「菩薩 」也如此。「初發心時,諸天」與「世人,皆當禮」拜恭「敬」,因為他是 菩薩,是佛的種姓,是未來佛。凡夫沒有慧眼,或者會輕視初心菩薩,所以 佛特地說應尊敬。
戊五 普利眾生勝
『迦葉!譬如雪山王中生諸藥草,無有所屬,無所分別,隨病所服,皆能療治
。菩薩亦爾,所集智藥,無所分別,普為眾生平等救護。』
第五是普利眾生勝。佛舉比喻說:「迦葉!譬如雪山王」──喜馬拉耶 山區,近印度西北區的大山,終年積雪,極高極大,所以叫雪山王。在這大 [P151] 雪山「中,生諸藥草」。這一地區,古代是不屬於任何國家,也不屬於任何 人的,所以雪山的一切藥草,也都「無有所屬」。因為不是屬於誰的,所以 不問是什麼人,「無所分別」。只要是「隨病」所宜──對症的話,就能隨 「所服」的藥,而「皆能療治」。「菩薩」也如此,修行「所集」的,以智 為主的一切法門,如雪山的各種藥草一樣,所以叫「智藥」。對人的貴賤、 貧富、智愚,都「無所分別」,一視同仁,而能「普為」一切「眾生」,作 「平等救護」,解脫眾生的苦惱。
戊六 出生如來勝
『迦葉!譬如月初生時,眾人愛敬踰於滿月。如是迦葉!信我語者,愛敬菩薩
過於如來。所以者何?由諸菩薩生如來故。』
第六出生如來勝。人天應尊敬菩薩,而且要敬重到極點。對於這,如來 又舉喻說:「迦葉!譬如月初生時」,印度的民俗,就舉行非常隆重的新月 祭。所以說:「眾人愛敬」這新月,「踰」越了十五晚上的「滿月」。我們 [P152] 中國人,是喜愛滿月的。但在印度,除了團圓的滿月外,還敬愛新月,因為 新月是象徵著光明的出生,從此一直向大圓滿的光明而前進。如來說了這一 比喻,才合喻說:「迦葉」!大家如相「信我」的「語」言,那末「愛敬菩 薩」,就應該「過於」對「如來」的尊敬。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如滿月,初 發心菩薩如新月。大乘經中,有以月光漸增到圓滿的比喻,說明菩薩的從初 發菩提心,到無上菩提的圓成──成佛。從愛敬新月的意義,就可知特別愛 敬菩薩的意義,「由」於從「諸菩薩」,能出「生如來」呀。沒有菩薩,就 沒有佛,佛是從菩薩生的。這就顯出菩薩的重要,應受世人最高的崇敬了!
戊七 眾生福田勝
『迦葉!譬如愚人捨月,禮事星宿。智者不爾,終不捨離菩薩行者,禮敬聲聞
。』
第七眾生福田勝。菩薩這樣的可崇敬,那自然應尊敬菩薩,菩薩才是我 們的殊勝福田。如來又舉喻說:「迦葉!譬如愚人,捨」棄了圓滿光明的「 [P153] 月」亮,反而去「禮」拜「事」奉那些「星宿」,如北斗星,二十八宿等。 這是怎樣的顛倒?如以菩薩為月亮,那星宿就如聲聞眾了。這樣,有「智者 不」會那樣的顛倒,「終不捨離菩薩行者」,真實福田,反而去「禮敬」那 小乘的「聲聞」行人。
戊八 聲聞依止勝
『迦葉!譬如諸天及人,一切世間,善治偽珠,不能令成琉璃寶珠。求聲聞人
亦復如是,一切持戒,成就禪定,終不能得坐於道場,成無上道。迦葉!譬如治
琉璃珠。能出百千無量珍寶,如是教化成就菩薩,能出百千無量聲聞辟支佛寶』
。』
第八聲聞依止勝。這末後一喻,從不應禮敬聲聞而來,原來聲聞還是從 菩薩出生的呢!菩薩為聲聞根本,大乘法為小乘法根本,拿這點來結讚菩薩 的殊勝。如來舉治珠的譬喻:珠,不僅是生成的,也還要經人力的修治。古 法,治珠要經磨、押、穿──三個過程,才能顯出珠所具的光澤。現在佛對 [P154] 迦葉說:「迦葉!譬如諸天」,或者是「人,一切世間善」於「治」珠的治 珠師,假使所治的是「偽珠」,那無論怎樣的修治,也「不能令成」無價的 「琉璃寶珠」,這是偽珠的品質限定了的。這樣,「求聲聞人,亦復如是」 。他發的是出離心,沒有悲願,但求自苦的解脫。這也決定了他,無論聲聞 人所有「一切持戒」功德,「成就」甚深的「禪定」功德,熏修得怎麼好, 也「終不能得坐於道(道是菩提的舊譯)場」,而「成無上道」。總之,聲 聞人無論如何修持,也不能成佛。
再舉喻來說菩薩:「迦葉!譬如」治珠師所「治」的,是一顆毘「琉璃 珠」。經過一番琢磨修治,就能顯出琉璃珠的妙用。據說,從琉璃珠,「能 」引「出百千無量」數的各種「珍寶」。拿這來比喻,那就「是教化」發菩 提心,起大悲願,修集廣大福智資糧。等到「成就」真實「菩薩」,那就從 菩薩的教化中,「能出」生「百千無量」數的「聲聞辟支佛寶」。二乘聖果 ,雖不及菩薩,但也是世所希有的珍寶,故比喻為各種寶物。 [P155]
從菩薩的不斷結使,到這出生二乘,為二乘所依止,種種比喻讚歎,顯 出菩薩道的善巧,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