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五『中觀論頌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觀然可然品第十

  作作者品,說明了作業的作者不可得;觀本住品,說明了受用的受者不 可得;本品觀然可然,是約喻總顯作受者的空無自性。然是火,可然是薪; 然可然就是火與薪。以火與薪,比喻我與五蘊。因此也可說:前二品是依法 破,這品是就喻破。外道及小乘的犢子系,都愛用薪火喻,建立他的我。佛 世破外道的神我,是以離蘊、即蘊的方法,顯示我不可得。所以,他們就用 不即不離的然可然喻,解救自己。意思是說:離了可然就沒有然,但也不能 說然就是可然,然與可然,是不即不離的。五蘊(可然)和合有我(然), 也是這樣:說離五蘊別有一我,是不可;但說我即是五蘊,也同樣是不可。 我與五蘊,是不即不離的。雖不離五蘊,但也不就是五蘊。中觀家說不即不 離的緣起我,與外道、犢子系說的不即不離的神我及不可說我,有什麼不同 ?一、他們說的我,總覺得是有實在性的,或者是神妙的;中觀家說的我, [P198] 是如幻如化緣起假名的。二、他們說不即不離的然可然喻,主要的是建立他 們的我實有,而不是為了成立五蘊;中觀家說五蘊和合的我,不但我是不即 五蘊不離五蘊,就是五蘊,也是不即假我不離假我的。五蘊與假我,一切都 是相依而有的假名,是空。從空無自性中,有相待的假我,也有相待的假法 ;五蘊與我,一切都是假名有。這樣的有,自然與他們所說的有不同。所以 ,雖同樣的說不即不離的我,而意義完全不同。這是在本品破然可然時,應 先有的根本了解。不然,破他的結果,連自宗的正義,也誤會被破了。

  
己三 觀然可然
庚一 廣破喻說
辛一 一異門
壬一 總破一異 若然是可然 作作者則一 若然異可然 離可然有然

  一般人的見解,或以為我與法是一體的,身體是我,知覺是我。或者見 [P199] 到身心的變異,又覺得是別體的。但我法別體,又不能漠視我與五陰有關係 ,於是乎主張別體實有而不離。性空者不承認他,他們就以然可然的譬喻來 救。世俗諦中,然可然相待,而可說有然可然的不同;但勝義的見地,是不 可以說實體的。勝義有是真實的自性有,那就非一即異,不能說相因而別體 。所以破斥說:然是火,可然是薪。假定說:「然」就「是可然」,那「作 作者」就應成「一」。作是所作事,作者是能作人,能作人與所作事,說他 是一,不特有智者不承認,就是常識的見解,也認為不可能的。所以他們也 就轉計說,然與可然是各別的。但這還是通不過。假定真的「然」與「可然 」是各別的,那就應該「離」了「可然有然」,也就是說離柴有火,因為二 者是完全獨立的。從所喻說,離五蘊法應有我,我法是各異的,但法外之人 憑什麼能證實他的存在呢?

  
壬二 別破各異
癸一 破不相因 [P200]

  
子一 破異然之可然 如是常應然 不因可然生 則無然火功 亦名無作火 然不待可然 則不從緣生 火若常然者 人功則應空

  一般人大致主張因法有我,而我有別體,所以此專從別體,去破他的無 因。如離可然的柴有然燒的火,那就有四種的過失:一、然燒的火,既離可 然的柴,那就「常」時都「應」該有火「然」燒著,可以不問有柴無柴的。 二、不但有常時火燒著的過失,更應該自住己體,「不因可然」的柴而有火 「生」起,這是無因過了。三、除了常時不待可然因而火能生起以外,既是 常然的,也就「無」須有「然火」的人「功」了。四、然是不離可然有的, 現在說離可然有然,這然燒的火,到底然燒些什麼?沒有所然燒的柴,那火 就失卻了火的作用。所以說:「亦名無作火」。把這四失歸結到根本,問題 在無因無緣;有了自性見,這可說是必然的結論。所以說:然可然如真的是 各各獨立的,「然不待」於「可然」,那就是「不從」因「緣生」起;不從 [P201] 因緣生起的「火」,如常「常」的「然」燒,那添柴吹火的「人功」助緣, 也就「應」該是「空」無所有了。但事實上,然與可然,何嘗如此!

  
子二 破異然之可然 若汝謂然時 名為可然者 爾時但有薪 何物然可然

  外人說:離可然有然,不是像你那樣說的。我的意思,以為可作然燒的 柴薪,早就是有了的,他與然不同。不過到了「然」燒的「時」候,起火燒 著了,那時因可然而有然,柴也就才成「為可然」。然可然雖有別體,但並 無無因常然等過失。這在論主看來,有很大的錯誤。柴薪之所以成為可然, 是因他為然所然的。在沒有燒的「時」候,不是「但」只「有」柴「薪」, 不是可然嗎?你說燒時才成為可然的,那麼,在未燒時的薪,燒時的薪,自 性實有,是沒有差別的。沒有燒時只叫做薪,不叫做可然;燒時,有什麼力 量使薪成為可然呢?所以說:「何物然可然」。

  
癸二 破不相及 [P202] 若異則不至 不至則不燒 不燒則不滅 不滅則常住 然與可然異 而能至可然 如此至彼人 彼人至此人 若謂然可然 二俱相離者 如是然則能 至於彼可然

  若一定還要執著柴與火是「異」的,那火與薪就各住自體,火就「不」 能到達可然的薪上。如火不能從這裡到那裡,使二者發生關係,而使可然發 火,那麼,可然的柴就燒不起來,所以說「不至則不燒」。「不燒」就沒有 火,沒有火也就「不」會有火可「滅」;火「不」可「滅」,就成為「常住 」,失去因緣義了!

  外人救道:那個說然可然異就不能至?依我們說,正因為柴與火是異的 ,才可以說他至。假使不異,是一體的,這才真沒有至與不至可談了。所以 ,「然與可然」是差別各「異」的,「而」然才「能」夠「至」於「可然」 。這如有兩個人,人異、地異,「此」男人可以到那個女「人」那裡,那個 女「人」也可到這個男「人」這裡來。這豈不因為他別異不同,而可以說至 [P203] 嗎?(頌中的此彼,原語為男女)。

  外人所舉的譬喻,與所說的法,根本不合。假使真的離了然有可然,離 了可然有然,「然」與「可然」的「二」者,一向是「相離」的,那或者可 以如男女一樣,可以說這個「然」「能」夠到那「可然」。可是事實上,二 者是不相離的。離了然,根本就沒有可然;離了可然也就沒有然。既不能相 離,你說此譬喻,以成立然與可然異而又可以相及,豈不是不通之至!

  
辛二 因待門
壬一 破成已之待 若因可然然 因然有可然 先定有何法 而有然可然 若因可然然 則然成復成 是為可然中 則為無有然

  外人立相因而相異。上面已破斥他的異體,現在要研究他的相因相待。 空宗也說相因相待,但是沒有自性的,是如幻的觀待安立。沒有自性,是說 沒有真實自性。互相因待,也是說:不因相待而有自性。但外人就不然,他 [P204] 聽說相異不得成立,就轉而計執自性的相因相待。不接受性空唯名說,執有 實在的自性,那就也不能成立相待,所以這裡又提出來破斥。相待有多種: 一、通待,如長待不長。這不但觀待短說,凡是與長不同的法,都可以相待 。二、別待,加長待短。這唯長與短,互相觀待,不通於其他的法,所以是 別待。三、定待,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法,互相對待著,如色與心,有生物與 無生物。四、不定待,這與通待是一樣的。

  假定說:然與可然二者,是相因相待有的。「因可然」而觀待有「然」 ,「因然」而觀待「有可然」。那應該推問:是先有然而後有然可然的觀待 ?是先有可然而後有然可然的觀待?還是先有然可然而後有然可然的觀待? 所以說:「先定有何法,而有然可然」。假定先有然可然而後有二者的相待 ,二者的體性既已先有了,那還說什麼相待呢?相待,本是說相待而存在。 假定先有可然而後有二者的相待,那就不應該說待然有可然,因為可然是先 有了的。假定說先有然而後有二者的相待,那就不應該說待可然有然,因為 [P205] 然是先有了的。這樣,可見然與可然,在實有自性的意見下,觀待是多餘的 。各有自性,是不能成立相待的。

  一般人的見解,以為先有然燒的火,後有可然燒的柴,這是不通的;如 火與柴同時都在,也不能說他有相待的;所以大都以為「因可然」而有「然 」。不知道這種看法,仍免不了過失。一、重成過:在然可然還沒有觀待以 前,說已有可然,這等於已意許然的存在。如沒有然,怎麼會有可然呢?既 已有了然,而現在又說因可然而有然,這不是犯了然的成而復成的過失嗎? 所以說:「則然成復成」。反之,可燃之所以稱為可然,是因然而成為可然 的。現在說:因可然而後有然,那又犯了第二不成過。因為因可然而有然, 就是那「可然中」根本「無有然」;如可然中沒有然,可然就不成可然,那 又怎麼可說因可然有然呢?

  
壬二 破待已而成 若法因待成 是法還成待 今則無因待 亦無所成法 [P206] 若法有待成 未成云何待 若成已有待 成已何用待

  外人想:已成確是不須觀待的,觀待也不可能,這應該是相待而後成, 就是因待而後有自性。但這還是不成立的。因待,該是二法相待的。假定甲 「法」是「因待」乙法而「成」的,而甲「法」又「還成」為乙法所「待」 的因緣,甲乙二法有他的交互作用,方可說為因待。現在既主張待已而成, 那就根本沒有一法可作為「因待」的對象;無所待的因,那因待「所成」的 果「法」,當然也就沒有了。所以然與可然,並不能因觀待而成立。假定還 要說甲「法」是「有」所「待」而「成」的,縱然有乙可待,但在甲法未待 以前,就是自體「未成」,既甲體未成,憑什麼去與乙相「待」呢?假定又 改變論調,說甲法先已「成」就而後「有待」。這更不通!法已「成」就了 ,還要「用」因「待」做什麼?因待的作用,是為了成立呀!所以,如說然 與可然有自性,因相待而成,從未成已成中觀察,都不能建立。

  
辛三 因不因門 [P207] 因可然無然 不因亦無然 因然無可然 不因無可然

  這頌是總結上義的。上面破然與可然是各各獨立的,又破成已而待,待 已而成;現在就以因不因待門結破。意思是說:「因」待「可然」,而後說 有然,這「然」就沒有自性;「不因」待可然而說有然,這「然」也不可得 。反過來說,「因」待「然」而後有可然,這「可然」沒有自體;「不因」 待然說有可然,也是「無」有「可然」的。

  
辛四 內外門 然不餘處來 然處亦無然 可然亦如是 餘如去來說

  內外,就是從來去中觀察。火由什麼地方發出?火不能離木而生,所以 不是由外加入,像鳥來棲樹。但樹木中也還是沒有火,所以也不像蛇從穴出 。平常說,析木求火不可得,就是這個意思。火是怎樣有的?是在某種條件 具備之下發生的,不內,不外,亦不在中間,是因緣有的。所以「然不」從 其「餘」的地方「來」入可然中,可「然處」也沒有「然」可得。然是這樣 [P208] ,「可然」也「是」這樣。可然的所以成為可然,不是外力使他成為可然, 也不是可然本身就這樣具有。不來是不從外來,不出是不從內出,也就是不 去。以時間說:已燒沒有燒,未燒也沒有燒,離已燒未燒,燒時也沒有燒, 所以說:「餘如去來說」。清辨論釋及青目長行,都約三時說,解說餘如去 來說。其實去來一句,可以包括更多的觀門。

  
辛五 五求門 若可然無然 離可然無然 然亦無可然 然中無可然

  本頌應還有一句『可然中無然』,五求的意義才完備。佛在時,研究有 沒有我,就應用這一觀法。如火與柴,假使說柴就是火,火在柴中尋求,定 不可得。離柴外沒有火,這更是盡人所知的;所以在五蘊中求我固然是沒有 ,離了五蘊去求我同樣是沒有的。所以說:「若可然無然,離可然無然」。 這即蘊離蘊的二根本見,顯然是不成立的。印度的外道,立五蘊是我,這是 很少的,大都是主張在身心外另有一實我。其實這是不能證明成立的。試離 [P209] 了身心的活動,又怎麼知道有神我或靈魂?有的執著說:我與五蘊雖然是相 離的,但彼此間有著某種關係,可以了知,所以說有我為主體。但既然我法 相依而別有,以我為本體,該是法屬於我,我有於法了。然如我,可然如身 心,如說有身心屬於我,等於說柴是屬於火的。但柴並不屬於火,所以說「 然亦無可然」。這樣,我也不應為身心之主,而有身心了。並且,我法是不 同的:我是整體的,法是差別的。我法相依而有,那還是我中有法呢?法中 有我呢?假定說身心當中有我,尋求起來是不可得的。所以應加一句說:可 然中無然。也不是我大而身心小,身心在我中。所以說:「然中無可然」。 這五門觀察,顯出即蘊、離蘊,依五蘊的我了不可得。中觀家破即蘊離蘊的 我,有時依釋尊古義,以三門破,有時又以五門破;到月稱論師,用七門破 ;但總歸不出一異二門。

  
庚二 結顯性空 以然可然法 說受受者法 及以說瓶衣 一切等諸法 [P210] 若人說有我 諸法各異相 當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

  上「以然可然法」,「說」明「受」的五陰法及「受者」的我不可得; 其他如「瓶」與泥,「衣」與布等,這「一切」「諸法」,也應作如是觀。 佛教的其他學派,有說假依於實,和合的假我沒有,假我所依的實法,不是 沒得。在中觀家看來,凡是有的,就是緣起的存在,離了種種條件,說有實 在的自性法,是絕對不可以的。所以,依然與可然的見地,觀察我與法,自 我與彼我,此法與彼法,都沒有真實的別異性,一切是無自性的緣起。從緣 起中洞見一切無差別的無性空寂,才能離自性的妄見,現見正法,得到佛法 的解脫味。因此,「若人說有我」,是勝義我,是不可說我,是真我,或者 是依實立假的假我;又說諸「法」的「各異相」,以為色、心,有為、無為 等法,一一有別異的自性,那是完全不能了解緣起。「當知如是人,不得佛 法味」,如『入寶山空手回』,該是不空論者的悲哀吧! [P211]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