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下編之九『佛教史地考論』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一一、從一切世間樂見比丘說到真常論

  「一切世間樂見」,是好多種大乘經所懸記的人物。從性空大乘而移入真常 大乘的過程中,一切世間樂見是一位極關重要的大師。到這個時候,真常大乘才 顯著的流行。

  說到一切世間樂見的,有『大雲經』、『大法鼓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暗示得非常明白的,還有『央掘魔羅經』。這四部經,都是典型的真常論。先 以『大雲經』來說:『大雲經』卷三,有「梨車童子,名曰一切眾生樂見」的, 為善德婆羅門說如來的舍利不可得。因此,佛敘述他的往因,是寶聚城中的大精 進王。次說到「正法垂滅餘四十年」,佛法衰亂得不像樣子的時候,有一位「持 戒清淨,少欲知足,如大迦葉」的比丘出來,「講宣大乘方等經典,拯拔興起垂 滅之法」;這就是一切世間樂見比丘──一切世間樂見童子的後身。他的生地, [P272] 是「南天竺有小國土,名須賴吒,其土有河名善方便,其河有林名曰華鬘,華鬘 村中有一童子,即是一切世間樂見」。他弘法的地方,經上說是:「南天竺有大 國王,名娑多婆呵那」,作他的護法。當時,雖有信受他的,但反對他的也不少 。他們說:「世間樂見比丘,實非比丘作比丘像,……自說所造名大雲經,…… 自為眾生更制禁戒」。結果,他在眾人毀謗聲中,「諸惡比丘尋共加害是持法比 丘」;他是以身殉道了!

  大乘經中預記的弘法大師,如馬鳴、龍樹、無著等,都是實有其人。『大雲 經』中的一切世間樂見比丘,也應該確有其人。我們如著重他前身的出於佛世, 為佛預記,這對於偉大的聖者,有時反而會引起疑謗。我們如著重於聖典的先後 傳出,那就是佛教發達史中的好資料了!世間樂見比丘的時代,地點,有關的人 物,與他努力弘揚的法門,以身殉道,都明白如繪;這是難得的,可寶貴的佛教 史料。

  『大法鼓經』卷下,也說世間樂見比丘是梨車,在「正法欲滅餘八十年,在 [P273] 於文荼羅國,大波利村,善方便河邊,迦耶梨姓中生。當作比丘,持我名號,為 說大法鼓經。滿百年已,現大神力,示般涅槃」。『法鼓經』與『大雲經』的差 別,是很小的。所說的文荼羅國,即『西域記』中的秣羅矩吒,也就是現在印度 的馬德拉。『大雲經』說是須賴吒人,那是現在孟買北面的蘇拉特。這一傳說的 差別,可能與這兩部經的流行地有關。『金光明經』中也偶說到:「此眾中有梨 車毘童子,為一切眾生善見」;他為法師授記,說佛舍利不可得。此外『央掘魔 羅經』卷一說:央掘魔羅幼名一切世間現。卷四說:「南方有國,名一切寶莊嚴 ,佛名世間樂見上大精進」;這是預記央掘魔羅的未來事。經雖沒有明文說到一 切世間樂見比丘,但央掘魔羅的幼名與佛名,同名「世間樂見」,似乎不能無因 。何況所表顯的法門,都是呵空而大讚真常呢!

  據一分學者傳說,一切世間樂見比丘,就是中觀論的作者──龍樹菩薩。龍 樹也是南天竺人,也出於正法欲滅的時代;『楞伽經』說龍樹「往生安樂國」, 『大法鼓經』也說世間樂見比丘「生安樂國」;『大雲經』說世間樂見比丘受娑 [P274] 多婆呵那王的護持,『西域記』也說龍樹受娑多婆呵(引正)王的護持。這樣, 世間樂見比丘,很像就是龍樹了。但審細的研求起來,世間樂見比丘,到底是另 外一人;不過在傳說中有些混雜而已。一、龍樹的『大智度論』,已引述到『大 雲經』;龍樹是見過『大雲經』的,『大雲經』是先龍樹而成立的。二、龍樹說 :「一切大乘經中,般若經最大」,確立於性空了義的見地,與『大雲』、『法 鼓』等真常經,「一切空經是有餘說」的思想,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一致。三 、羅什的龍樹傳,只說龍樹受一國王的護持,未說出名字;玄奘才肯定說是娑多 婆訶那王。其實,娑多婆訶那,為安達羅王朝諸王的通稱;安達羅王朝有三百多 年歷史,所以護持龍樹的,不一定就是護持世間樂見比丘的。四、『楞伽經』中 「往生安樂國」的龍樹,梵語為Na^ga^hvaya( 義譯為龍叫,實為弘揚唯識中道 的「如來賢」的別名),與(中觀論主)龍樹梵語的Na^ga^rjuna不同。從龍樹 見過『大雲經』來說:世間樂見比丘的時代,真常大乘還不能暢行,受到反對者 的迫害。自從龍樹出世,大乘才順利地發揚。真常論者便有意無意間,把世間樂 [P275] 見比丘看作龍樹,而逐漸發展起來!

  世間樂見比丘所弘闡的法門,諸經一致記載:盛行在南方,後又到北方。這 像『大雲經』說:「我涅槃後,是經當於南方廣行流布。正法欲滅餘四十年,當 至北方。北方有王,名曰安樂……」。又如『央掘魔羅經』說:「未來世中,罽 賓國中有我餘法;婆樓迦車國,餘名不滅;頻闍山國,亦復如是。……南方當有 行堅固道,……我法當在南方少時」。此中的罽賓,即健陀羅一帶。頻闍山國, 即橫亙中印南印間的頻闍耶山地。婆樓迦車,又作伽樓迦車,似乎即是南印的羯 餕伽。在罽賓等三處以外,又說到南方,就是世間樂見比丘弘法的所在,當然是 更在其南。真常論勃興的地點,是南印,或者就在文荼羅一帶,那與楞伽島是僅 有一水之隔,大陸上有真常大乘經,楞伽島說的楞伽法門,也就開始流行了。總 之,真常論的起自南方,可說是毫無疑問的。推論他的時代,傳說是在正法欲滅 的四十年或八十年。古典大抵採取正法五百年說,那就是佛元四百餘年的事。從 龍樹曾見『大雲經』而論,世間樂見比丘,大抵與馬鳴同時。在傳說中,馬鳴也 [P276] 是出於「正法之末」。如這樣,世間樂見比丘,約出在西元一世紀。

  我在『印度之佛教』中,以真常唯心論代表後期佛教的正統。在大乘三系中 ,有真常唯心論的地位。我說,真常唯心論是真常心與真常空的合流。這一基本 的見解,並無不是之處。但要明確解說的,真常唯心論從真常空中演化出來,起 初是側重真常,是取著極端的姿態,彈斥二乘與一切空。性空唯名論的性空,受 真常者的不空;唯名,受唯心者的有相,加以所謂「了義」的解說。真常與唯心 的綜合,才以更完整的形態,凌駕性空唯名論而盛行。如上面所論到的三部經, 還有『不增不減經』、『無上依經』、『如來藏經』、『勝鬘經』等,都是真常 論的初期流行品,都還是集中力量在真常不空。他的特色,是可以約略揭示的。 一、真常論興起的時代,在真常者看來,佛法非常混亂,到了正法欲滅的前夜。 所以他標示嚴持淨戒,禁止八大事,特別提到充滿苦行精神的摩訶迦葉頭陀行。 真常論者有刻苦的戒行,到後來的『楞伽經』、『涅槃經』,也是如此。古人判 為「扶律談常」,確是有所見的。不過,多少流於苦行。『法華經』也受這個思 [P277] 想的影響;在『法華經』「囑累品」以後的部分,如常不輕菩薩,如「一切眾生 喜見」菩薩的燃身,多少是有點苦行化的。二、嚴格的禁斷肉食,與真常論有關 。如『大雲經』、『央掘魔羅經』、『楞伽經』、『涅槃經』,以及稍後傳來的 『楞嚴經』。這一類典型的真常論,都把禁斷肉食,看為大乘要行之一。『般若 』、『大集』、『華嚴」等經,都還沒有特別說到。可以說,禁斷肉食,真常論 者的倡導,是大有功績的。三、真常論是一貫的不滿性空的。如『勝鬘經』說: 「空亂意眾生非其境界」。『法鼓經』不斷的說到:「諸不了義空相應經」。「 諸摩訶衍經,多說空義。佛告迦葉:一切空經是有餘說,唯有此經是無上說」。 『不增不減經』說:「依於滅見,復起三見:一者斷見,謂畢竟盡;二者滅見, 謂即涅槃;三者無涅槃見,謂此涅槃畢竟空寂」。『央掘魔羅經』說:「不知如 來隱覆之說,謂法無我」。又針對文殊的宣說大空,說「如來實不空」。總之, 真常論是一貫地批評空的,而一切性空的大乘經,卻沒有指責真常;真常經的後 於性空經,顯然易見。所以印度的三期佛教,先性空而後真常,是依大乘經的, [P278] 又是依思想的盛行說的。所以龍樹時已偶見真常經,這並不妨三期佛教的分判。 同時,如從論典去看,性空論也要比真常唯心論早得多。四、他不滿意一切空, 於是乎要說有空有不空。他們解說的空義,是:『央掘魔羅經』說:「出離一切 過,故說解脫空」。『勝鬘經』也說:「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煩惱藏」。這 都是從如來的本性清淨,不受雜染所染的見地去解說。他們要說真實不空,這不 空的是法身,是勝義,是涅槃,是如來藏,如『央掘魔羅經』說:「有異法是空 ,有異法不空;……如來真解脫,不空亦如是」。這顯示真實的勝義不空,不像 虛妄唯識者,專在依他起法上辨論空不空。他的不空,是所謂妙有,不是幻有、 妄有。反之,在這絕端的真常論中,世間是虛偽的,一切是空的。『勝鬘經』說 :「滅諦離有為相,離有為相者是常,常者非虛妄法」;「如來藏離有為相」; 「斷、脫、異、外有為法」。這有為法,就是空如來藏之所以空的。他容許一切 皆空者的空是世俗諦空,是有為法空,而以為出世勝義是不空,這顯然是俗妄真 實的體系。他與虛妄唯識者,本來循著不同的路向而說不空。五、他是究竟一乘 [P279] 的。在真常的體系中,聲聞乘沒有真涅槃,是方便說,是「向涅槃道」。真涅槃 ,是如來藏出纏的真法身;這是聲聞緣覺所從來不曾知道的。所以聲聞非皈依處 ,究竟唯是一乘。這究竟一乘說,與一切眾生有佛性的見地相合,成為後期佛教 的時代思潮,這又顯然與虛妄唯識者的本義不合。

  再說他的根本論題:這些經典的目的,在說明「如來常住不變」。『寶性論 』說:「法身遍無差,皆實有佛性」兩句,很可以作為思想的根本(佛性論的三 如來藏,也是演繹此義的)。本來,「色身無邊,威力無邊,壽命無邊」的佛陀 觀,從大眾系的闡揚以來,確乎早已成立。但這有色有聲的真如來(龍樹稱之為 法性所生身),是從菩薩的善業所生,仍然是緣起假名的相續。在法性空寂的勝 義觀中,確是一切無二無別的;但無二是性空寂滅,是緣起的勝義觀,而非緣起 的假名相也是無二無別的。出世真實的真常論者,偏重在無二無別,於是把法性 生身佛與性空,理解為渾然一體。以為法性無差別,法性生身佛也無差別,法性 與法性生身佛融成一體。把這點作為思想根本,再去談因果染淨,這自然會別有 [P280] 家風。從萬德莊嚴的佛果法身說,法身無所不在,一切的一切,無非法身所含攝 ,所以說「法身遍」。從眾生的見地說,功德莊嚴的如來,眾生是具體而微的隱 藏著,並非沒有,成佛也沒有增加什麼。一一眾生本有如來藏性,所以說「皆實 有佛性」。這與大梵小我,不也是無二無別嗎?這果遍、因具、因果不二的見地 ,是從真如法性無變異的見解中引出,以真如無變異為樞紐,所以說「無差」。 真常論的思想,確是經無二無別的真如而引出,成為從性空到真常的有力因素。 所以,如要確立大乘思想而不致梵我化,唯有接受一切皆空是了義的思想。這果 遍、因具、因果不二的真實不空,常住不變,在佛是法身,是如來,是涅槃,是 解脫;在眾生是佛性,是如來藏,是眾生界;在真如無別中,這是聖諦、法界、 法性、實際。佛法中的聖凡不二、迷悟不二、因果不二、性修不二、如智不二等 圓融妙有之談,都在這真常論的體系上出現。這真常實有者是清淨的。說到清淨 ,一切性空的大乘經,在緣起無性的見地中,早已把法性本淨與心性本淨合一。 (法的性、心的性)一轉而為真常論,那末從一切法上說,與犢子系的不即蘊不 [P281] 離蘊的不可說我相近,所以說,「如來藏在蘊處界中,為貪瞋癡所染」;所以說 :「不即六法,不離六法」。如從心上去看,真常經中稱這真實常住者為「自性 清淨心」。這一點,就確立真常論與唯心論合一的原則。這個眾生中的真我、佛 性,或者自性清淨心,是有色有相的。我們不能忘記,這是從「色身無邊」等而 得來的真佛在纏。『如來藏經』的九喻,最明白的說破這點,所以說「如來藏自 性清淨,具三十二相而入一切眾生心中」。『央掘魔羅經』說:「一切諸如來, 解脫有妙色,猶如於掌中,觀視菴羅果」。「如來性是無作,於一切眾生中,無 量相好清淨莊嚴」。『法鼓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 」。「解脫色是佛,非色是二乘」。眾生心中,本有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功 德智慧圓滿的如來,等到離障時,就轉為法身,功德與業用,才完美的顯發出來 :這是真常論者的本義。

  真常唯心論以後的發展,是:從『央掘』、『大雲』、『法鼓』,在扶律談 常的原則上發展,成為綜該博洽的大部,就是『大般涅槃經』,涅槃是更能保存 [P282] 真常論的本意,而含攝一切的。一方面,從『勝鬘經』而到達『楞伽經』。『楞 伽」可說是多少淨化了極端的真常論。他說不空是:「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 「凡所有經悉說此(空、無自性等)義,而非真實在於言說」。但同時又說:「 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當依無我之藏」。他「說空法非性,而說聖智自性 事」。「不應立宗分謂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無自性不應立宗 ,…. 當說一切法如幻夢性」。『楞伽』從幻性離言有性,而顯示他的本真常寂 。所謂幻性,又是唯心,他比較接近虛妄唯識者的本義,如『莊嚴』、『攝論』 。但對於虛妄唯識者的生滅論,卻完全不同。『楞伽』的賴耶,是真常(真相) 與虛妄(業相)的關涉點;所以談到轉依以上,就和真常論者完全一致。這在『 密嚴經』中,表顯得還要明白。所以說:「我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愚夫不能 知,藏即賴耶識」。『楞伽』、『密嚴』是真常唯心論,他的阿賴耶說,與虛妄 唯識者是不大相同的。

  末了,我想提到的,真常唯心論是從如來真實不變,德相本具的原則上發揚 [P283] 起來的,所以與如來秘密莊嚴的真言乘,有最密切的關係,他又終於成為秘密教 者的指導原則。在真常唯心論的理論上,秘密教一天天盛行起來。 [P285]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