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下編之三『以佛法研究佛法』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六 如來藏說之三系不同解說

  現依大乘三系,對(生死涅槃的因依)如來藏作一分別解說。

  真常學者對於如來藏的看法,是肯定如來藏為真實圓滿的究竟教說。如來藏 ,是空性與心識的融成一片。所以從空性方面說,名為心性;從心的方面說,說 為真心、自性清淨心等。我們的心識,雖然有虛妄顛倒分別,有煩惱雜染,但這 心識與真如並非二物,是無二無別的。真常者的這種解說,是以證悟為根據的。 從證悟真如時的境界說,心與真如,無二無別,並不能去分別它底能證與所證。 這在真常學者看來,認為心體即是真如。但因眾生心為煩惱所覆,從未證悟真如 ,所以對此本具的覺性──真如沒有發見罷了。而這眾生本具的覺性,並非過去 沒有而現在才有的,是超越過現未三世時空永恆而常在的。如『華嚴經』說:「 無有如外智,無有智外如」。這說明真如與智的合一,離開真如另無智可求,離 開智也另無真如可得。在吾人證悟真如或未證悟時,真如仍然如此,常住不變, [P327] 所以真常學者,將真如(與如如智不二)說為一切法的根本,而與唯識學者所說 完全不同。至於說到什麼是如來藏的清淨因,即是空性──心性上所具足的無漏 的清淨功德,亦即『起信論』所說的「稱性功德」。由心(法)性的統一上,具 足一切無漏聖功德性。所謂清淨因。亦即真如功德性的異名。因此。真如又名「 法界」。法界為三乘聖法之因──一切清淨聖功德因,即聖果位上的無漏功德, 無一不在真如法性中本來具足。其次說到如來藏為雜染依;雜染因即有漏煩惱習 氣,吾人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是不離真如的,但這煩惱習氣,並非為如來藏所 有的,而是寄附在如來藏的。真常經中,將它稱為「客塵」煩惱。所以真常學者 ,講一如來藏,而一切生死涅槃問題都得安立。眾生無始以來的一切清淨功德與 煩惱雜染,都依如來藏而存在,一切問題可說都由如來藏而獲致解決。在真常系 的『勝鬘經』與『起信論』中,因此將如來藏說為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天臺 演變成三種)。不空如來藏,是因真如法體上具足一切無量清淨功德,所以名不 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說明真如法性不為雜染煩惱所污,故名空如來藏。『勝 [P328] 鬘經』說:「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 斷脫離異,外有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這說明清淨因,即佛果的一切清 淨功德,是與如來藏分不開的;而能與如來藏分開的,便是一切雜染法。又經中 說:「依如來藏說有生死,依如來藏說有涅槃」。這說明如來藏即是一切生死涅 槃法的所依處,沒有如來藏,則一切生死涅槃法便無從說起,這即是如來藏的根 本思想。所以,『華嚴經』中,稱如來藏法門為「性起」法門。據『華嚴經』的 「性起品」說:佛的一切無邊功德,都是由真如法性而起的,因此如來藏為一切 清淨法的根本,依之而建立空不空如來藏。如來藏的清淨法即是性具,雜染法是 外礫,這說明了雜染法與如來藏本身並無關係,而一切的清淨法,才是如來藏所 本具的。由此可知,般若智是由如來藏的不思議佛法中來的,無明是由依附如來 藏無始以來的雜染法而有的。

  再依唯識宗來說如來藏;唯識學者,在初期的無著、世親時代,本來還多少 說到如來藏,但到了護法他們,幾乎沒有談它,所以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關係, [P329] 在一般唯識學者中似乎不甚熟悉。唯識與真常的根本不同,即在空性與心識的關 係上。真常學者認為:心識與真如的關係,是不一不異的,然而著重在不異,所 以從心性不二的立場,在眾生心中,說有真心或清淨心、法性心等。依唯識學者 說,真如與心識的不一不異,是對的,因為法性遍一切處,阿賴耶識等一切法, 是不離真如的。雖然一切法不離真如,但也不能說心識與真如即是不異的。因此 ,真如與心識有其不同:真如是不生不滅的、常住的、無變化的,而心識是有生 有滅的、無常的、有變化的。唯識學者,在說明一切法時,從未說到真如的如何 如何,因為真如法性的平等,無二無別,我們不能從真如說明千差萬別的現象; 世間的無限差別,有凡有聖,有業有果,有此有彼,這一切應在有為的生滅法上 說明,不能在真如法性上說,這就與真常論者完全不同了。依唯識學者說,有漏 的雜染法,是阿賴耶識中無始以來的有漏習氣,在阿賴耶識中不斷的展轉熏生, 從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而成為有情的生死流轉。真如是不生不滅的清淨法 性,不能從真如法性中說明有漏的雜染差別,也即不依如來藏有生死了。至於阿 [P330] 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的慈悲、智慧、大定等一切無漏法,不像真常學者所說 。是如來藏心中本來具足的。唯識學者說,這無漏法是由阿賴耶識中的無漏種子 而來的。因阿賴耶識中有這無漏種子,所以由此才現起戒定慧等一切無漏功德。 這無漏種子,並非常住不變的,而是有生滅的;因為有生滅,才能生一切功德。 如無漏種子無生無滅,則就不會生起現行,不會有無漏功德了。所以無漏功德現 行,也不能從真如去說明。不過,唯識學者所說的無漏種子,也有其不圓滿處。 阿賴耶識是有漏的,有漏的阿賴耶識中有無漏種子,性質各別,這似乎非常費解 。這與真常論者,將有漏的雜染種子,寄附在如來藏中,一樣的不圓滿。唯識宗 以阿賴耶識為依處,統攝了一切有漏無漏種子,所以不要如來藏為依止。中國的 真常學者,批評唯識說的不圓滿,沒有知道如來藏性中具足無量功德。依唯識者 說,無量功德,是由修行而有,由無漏種子所生,因此才能說明得涅槃與成佛。 所以不是不知道,而是不以如來藏為建立因。有人因此而稱唯識為阿賴耶緣起, 真常者為如來藏緣起。唯識宗對有為生滅與無為不生滅,分得最清楚;有漏無漏 [P331] 種子的現行,都在有為生滅法上說。中國的『起信論』與『楞嚴經』學者,天臺 、賢首宗等,聽到有為與生滅,均認為是不圓滿的,不究竟的。但在唯識宗說, 不但眾生是有為的,即佛果上的一切功德現行,也還是有為的,生滅的。這一解 說,很難為中國佛教的傳統(真常)學者所諒解,其實只是學派的解說不同。真 如與識,唯識宗著重在不一,真常者卻偏重在不異,由此唯識是側重在差別的現 象,真常是側重在統一的本性。至于如來藏究竟是什麼?唯識宗說,如來藏即是 真如,即是圓成實性,法性,法空性,法無我性。因為眾生未能證悟真如,真如 為煩惱所遮蔽,不能顯發出來,所以名如來藏。一切法依阿賴耶識而現起,所以 如來藏即阿賴耶識性──心性。約這一意義說,唯識與真常所解說的並無多大差 別,所不同的,真常說真如具足無量稱性功德,而唯識卻將此清淨功德,說為有 為的無漏種子。

  現在來說明一些諍論。真常學者說,如來藏既然不是心,經中為何說如來藏 即是真心、自性清淨心、法性心呢?唯識學者的解答說,這些,都是就心(法) [P332] 的性而說的。如阿賴耶識是有為的生滅法相,而阿賴耶識的識性,即是真如,所 以就名為真心與自性清淨心。這真心與清淨心,並非有為有生滅的心,而是約心 的不生不滅性說的,並非眾生已有無漏清淨的心。至於說如來藏即是法性,而不 是心,這是有經教根據的,如『楞伽經』中說(如上引文)。又『解深密經』的 「勝義諦相品」,說勝義諦有無二相,離言相,超過尋思相,超過一異相,遍一 切一味相的五相。『無上依經』說如來界也有五相,與『解深密經』五相一樣。 所以說如來藏即是真如,在經教中是無異義的。真常學者說,真如又名法界,法 界即三乘聖法之因,這是因如來藏具足無量稱性功德。如如來藏不具足此等功德 ,又怎麼可以稱為法界?唯識學者說,界是依義,並非因義,一切聖者,均以證 悟真如斷卻煩惱而成聖者的,三乘聖法是依真如法性而成就的,所以名為法界。 如『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常學者又說:『勝鬘經 』中有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這不空如來藏,即是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具足無量清淨功德。若如來藏不具足這些功德,何以經中稱為不空如來藏?唯識 [P333] 學者說:所謂功德,有有為與無為的二種,如來成就的,是有為與無為的一切功 德。但如來的大智、大悲、大定,以及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這些都 是有為功德,是有作用的;無為功德,即是真如法性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如真如 的不生不滅、常住不變、(勝義)善的、清淨的、光明的,這些都是真如法性自 身所具足的,並非有為功德。有為的聖法,是從無漏種子而生起的無漏現行,所 以真如的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是約無為功德說的。若如真常學者所說,那 佛陀只有無為功德,而無有為功德了。最後說到,唯識學者否定如來藏為緣起的 問題,這也是真常與唯識所諍論的一個中心問題。依真常學者說,如來藏緣起, 是依據論典(起信論)而說的。唯識學者說,釋尊的經教,我們還可以分別它底 了義與不了義,論典根本不足以為據的。『無上依經』說:「一切眾生有陰入界 ,勝相種類,內外所現,無始時節相續流來,法爾所得至明妙善。此處若心意識 不能緣起,覺觀分別不能緣起,不正思惟不能緣起。若與不正思惟相離,是法不 起無明,若不起無明,是法非十二有分緣起」。這說明如來藏不能為生死之緣起 [P334] 的。一般所謂生死,是由惑起業,由業感果,從惑業苦的流轉不息,而有生死。 約這一意義說,只能說生死沒有離開真如法性,或說迷於真如法性而有生死,不 能說真如法性為生死底緣起。因為雜染法根本不能以清淨法為緣起,也不能從無 漏的清淨心生起,所以『無上依經』說,真如非無明所能緣起。一般說如來藏的 ,都以為真心為染法所污,從真心而起妄心,由妄心再起顛倒,熏習真如,形成 生死流轉。如滅去顛倒的妄心,則真心即能顯發出來,而成涅槃解脫。地論宗學 者,舉喻來說明這一意義:如我們作夢時的顛倒夢心,是由夢中意識而來,而夢 中意識,又是來自明了心的。因我們明了時所見的一切現象,等到睡夢時,心起 糢糊,而生顛倒。所以虛妄心是依真實心而起無明煩惱的。但依唯識學者說,夢 中是夢中意識,平時為明了意識。夢中意識是有夢中意識的種子,明了意識是有 明了意識的種子,是各各不同的。無漏心,我們根本從未有過,我們向來即只有 虛妄雜染心,怎能說虛妄心從無漏清淨心生起?所以唯識學者,不承認有一清淨 心為虛妄心之根本,更不承認如來藏為生死法之緣起,只能說生死是依如來藏的 [P335] 。這樣,『起信論』中的真如熏無明,無明熏真如,唯識學者也是不承認了。因 為不生不滅的真如法體,是不可以(也不能)熏無明,及為無明所熏的。依唯識 學者說:經中說如來藏是對的,而一般所說的如來藏緣起是錯誤的。由於這一根 本見地的不同,所以唯識與真常系的天臺、賢首、禪宗,另有很多諍論。如一切 眾生皆有佛性,有如來藏,可以成佛。這在唯識學者看來,認為應該有所分別, 因為佛性有二種:一、理佛性:這是就真如法性而言的。真如──又名法界,此 理佛性的圓滿清淨,故又名法身。二、行佛性;成佛與否,須視有無無漏種子而 決定。因為眾生的根性各各不一,有人是具有聲聞乘無漏種子的,有人是具足獨 覺乘無漏種子的,有人具備成佛無漏種子的,也有人圓具三乘聖法無漏種子的; 也有人沒有三乘聖法無漏種子,而祇有人天乘種子的,這便是所謂無性眾生,不 能成佛的。從這一解說中,否認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以成佛的教說。唯識學者 認為,就有無無漏種子的立場言,確有一分眾生沒有佛性,不能成佛的。具二乘 種子,不具成佛無漏種子的,還是不能成佛的,這是唯識與如來藏學者的諍論處 [P336] 。如來藏學者,是以「一乘為究竟,三乘為方便」的,因為一切眾生有如來藏, 具足無量清淨功德,個個都可成佛。而唯識學者與此相反,以「三乘為究竟,一 乘為方便」,因為佛說一乘,祗是一種方便教說,有些眾生根本不能成佛,怎能 說一乘是究竟的?在唯識學者的眼中,『法華經』因此也成為不了義的。

  再就中觀學者的見解來說如來藏;唯識與真常論二家,就其講唯心的這一立 場言,二者是共通的。中觀學者,對此有一不大同的見地:一、如來藏為佛所說 ,是對的,但是不了義教。如佛在『楞伽經』中,明白地說過:我本說空、無相 、無願、無我等法,但因一般印度宗教學者驚畏於無我句,不能信受,以為無我 不能建立生死涅槃,因此而說空性為如來藏,使他們覺得有一似我的如來藏,這 才信受佛法。其實,這如來藏即是法空性、法無我性的方便教說,所以說如來藏 為依是不了義的。二、唯識的阿賴耶識也是不了義的。因為這又是如來藏的別名 ,如『密嚴經』中說:「我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愚夫不能知,藏即賴耶識」 。佛陀雖以法性、法空性等方便說為如來藏,但有的眾生,不能信受這常住不變 [P337] 的如來藏為所依。但不能深契無我無常,所以不能不稱如來藏為阿賴耶,說為相 續不斷的心識為所依。如來藏既是佛陀的方便教說,則依此而立阿賴耶,更是方 便教說了。

  依中觀學者說:一切法性本來是空寂的。眾生的生死輪迴,是由無始以來的 無明、業、生死,形成一個一個的個性,由無明起業,業感生死,造成一個前後 相續不斷的個體。這如幻如化的生死,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如五蘊的和合,成 為生命的統一體;前生後生,構成生死輪迴的統一性。眾生的煩惱業果,以及一 切精神與物質現象,都是無常無我本性空寂的。這一切,雖然是無常的,但因前 後生的相續不斷,而又成為相似的統一;雖然是無我的,但由五蘊的聚合,也成 為統一的相似的我(假我)。眾生即在這相似的假我上,而執常執我,其實這常 我的當體,即是無常無我,當體空寂。在這無常無我的緣起法上,有些人引生出 一個問題:一切法既然本性空寂的(他以為沒有),無常的(他以為間斷),為 何會有生死連續的現象?一切法既是無我的,為何又有生命個體(我體)的現象 [P338] ?對於他們,無常無我的深義,完全不能理解,因此不能信受佛法,佛陀這才就 本性空寂的法性,方便說為如來藏,說有一常住不變的(似我)體性,所以眾生 有業有果,有生死輪迴。這樣,引他們信受入佛法,再次第引導,使了解如來藏 即是法性空寂無我的別名。佛說阿賴耶識,也是如此。唯識學者,信受無常無我 ,所以不同意依常住不變的(我體)安立生死輪迴,而在無常生滅法上安立生死 輪迴。但對無常生滅的生死延續,認為是剎那剎那不能間斷的。在唯識學者研究 起來,眼等六識是不能安立生死輪迴的,因它有時會間斷,必須要一從未間斷的 恆轉相續如瀑流的識,才能成立生死輪迴。如眾生所造的善惡業種子,在相續識 中,才會保藏不失。我們見了東西會憶念,造了業會感果,這一切都是由相續如 流的識而成立。佛陀因這類眾生雖然信解無我無常,而對無常無我的深義,還有 隔礙,所以不得不將不變常的如來藏,說為相續常的阿賴耶識了。而這阿賴耶識 ,一般人還是容易認為是我的。如『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 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一般人聽到阿賴耶、阿陀那, [P339] 即以為是從前生延續到後生的生命主體,與常我相似。其實佛說的阿賴耶識,是 指即本性空的生死延續中所表現的統一性;隨順眾生以心為我的見解,說此為識 。此識即是本性空寂的,空性即是如來藏,也就稱此如來藏為阿賴耶。唯識學者 的這種生滅相續論,中觀學者是不能贊同的。如造業,是剎那滅的,業滅過去, 並非沒有,而是存在的。如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業是存在的,有用的 ,不過這種存在,只是過去有,非現在有,因為有此業存在,才能感受生死苦果 。法性空中無礙,過去雖然過去,或者很久了,仍然可起用,不必要相續才能成 立因果,所以中觀者不必立阿賴耶識。如釋尊在『阿含經』中,以及極多的大乘 經中,並未說到阿賴耶識,難道就不能安立生死輪迴嗎?只要真正理解緣起性空 的真義,無常無我而能成立生死與涅槃,何必再說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只因眾生 根鈍,所以為說如來藏或阿賴耶識法門,使其確立生死輪迴與涅槃還滅的信念, 能在佛法中前進,這是極好的妙方便了。所以,中觀學者從不如唯識學者那樣, 反對『起信』與『楞嚴』,也不說唯識非佛法,只說是方便說而已。如對佛法─ [P340] ─法性空寂而緣起宛然的認識進步了,知道什麼是如來藏,什麼是阿賴耶識,自 然會進入佛法的究竟法門。所以佛說各種法門,都是有用的,並非說六識的不圓 滿,說八識才圓滿;也不是說如來藏不空才究竟,說真如空就不究竟。中觀學者 依於性空緣起的深義,所以是確信一乘的,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但不像真常學 者一樣,說如來藏本具一切無量稱性功德。也不像唯識學者,說阿賴耶本有一切 無漏種子。因為中觀者信解因果如幻的三世觀,染淨無實的隨緣觀,不會落入非 先有自性不可的見地。

  

七 如來藏為涅槃因

  如來藏雖有各家的解說,但如來藏畢竟為真常唯心論者的核心論題,所以現 在依如來藏學派的根本立場來解說。如來藏為清淨涅槃因,如來藏又為雜染生死 因。然從如來藏的主要意義看,如來藏是特重於涅槃因的。所以中國的傳統佛教 ,特重於說如來藏即是佛性,為一切眾生成佛的因依。 [P341]

  如來藏為涅槃因,這在經的方面,如『勝鬘經』、『不增不減經』、『無上 依經』、『法鼓經』、『央掘魔羅經』、『涅槃經』等。在論的方面,如堅慧的 『法界無差別論』,及(一說為無著所造的)『究竟一乘寶性論』,以及真諦譯 的『佛性論』(傳說為世親所造)。這三論。對如來藏為清淨涅槃因的意義。加 以有體系的說明,與真諦譯的『無上依經』,幾乎同一形態。這些經論,雖內容 的組織相近,但在論說的主題,卻有所不同。『法界無差別論』,是以菩提心為 主而說明的。『究竟一乘寶性論』,是以三寶的寶性為主,這寶性亦即通常所說 的一體三寶與常住三寶。『佛性論』,是以佛性為主。『無上依經』,是以如來 界(即如來藏)為主而說明一切的。

  依據這些經論,來說明如來藏為涅槃因,分作四部分來說明:一、如來藏( 佛性、寶性、如來界等),二、菩提,三、功德,四、業。依如來藏學說,要將 這四部分說到,才能圓滿的說明如來藏為涅槃因的所以。因為一切眾生本具「如 來藏」,依之修行成就,即是「菩提」,佛果菩提,是有種種「功德」相應,才 [P342] 能發揮利益眾生的廣大「業」用。菩提、功德、業,也即等於如來藏出纏所有的 體、相、用三者。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本依,有情的成佛,以及種種功德妙用,都 依如來藏而有的,所以如來藏也即成為眾生成佛及涅槃的清淨因了。在『法界無 差別論』中,以菩提心為清淨法本,有情以苦提心為因,才能達到成佛之果。菩 提心有二種:一、世俗菩提心:如對大乘佛法有深切信解,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 生的四弘誓願,這是屬於世俗的菩提心。二、勝義菩提心:這不但是上求下化的 信願,而要能夠體悟到本性清淨的佛性──如來藏性。如『大日經』說:「菩提 心為本」,而說菩提心為:「如實知自心」,即對自己的自性清淨心,能如實覺 知。此亦近於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大藏中有『發菩提心論』,說明在五蘊 身心中,體解性空,而悟到本性清淨,不生不滅的,即是發菩提心──勝義菩提 心。如實了知此心性本淨,才能向佛果位邁進,才是真實發菩提心。所以,如來 藏又名菩提心、佛性。一分大乘經,對發菩提心特別重視,如『華嚴經』等。由 初地至十地的階位,即是發菩提心的一步步的增進,而獲得一分一分的清淨。可 [P343] 以說,凡是開示發菩提心的經論,大都與如來藏說相近。

  根據上面所說的幾種經論,對四義中的第一──如來藏作一綜合簡要的解說 。如『佛性論』,『究竟一乘寶性論』,『無上依經』,均用十義來解說的。一 、自性:如來藏究竟是什麼?如來藏的自體,即是如來,也就是諸法如義──真 如法(如)性。為一切眾生本來所具足的。這在真常學派,覺得如來即如如如如 智。如如如如智,故名法身。『華嚴經』也說:「無有如外智,無有智外如」。 基於這一意義,不論說如來藏或佛性,都是從眾生位上點出清淨的因性。雖然眾 生位上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以及貪瞋癡等,是一切不清淨法,但在這不清 淨的眾生心性,各各具足了清淨性,這並不因眾生的雜染顛倒而顛倒。所以『勝 鬘經』說:眾生自性清淨,而有染污,為客塵所染,就是自性清淨。雖為煩惱雜 染所染污,而眾生本具的如性,仍然不失其自性清淨。關於這一意義,是難以理 解的。所以經說很多的比喻,如摩尼寶珠落在污物之中,為塵垢所蔽,不能見其 清淨的自體;如虛空為雲層所蔽,不清不明;如水為泥土所混濁,污穢不堪。但 [P344] 它們的清淨本體依然是存在的,如將摩尼寶珠的污垢洗掉,現出它底本相,清淨 光明,無比珍貴。如風將雲層吹散,現出蔚藍色的天空,極目萬里,多麼清淨。 如將水沈澱以後,或以蒸氣蒸溜一過,清淨無比,可照萬物。但這些清淨的自體 ,並非現在才有,而是本具的。所以,如來藏即如摩尼寶珠、虛空、水一樣,看 起來雖不清淨,而在這不清淨的現象中,它底清淨的本體,本來如此。在如來藏 的自性中,不特具足了清淨性,而且還具足不思議佛法──稱性功德。如祗就它 底本性清淨來說,也許還不足以代表如來藏的特質。二、因緣:如來藏本性清淨 的自體,應以何種方法才能使它顯發出來,這有四種因緣:1 信樂大乘:此即通 常所說之發菩提心,對大乘佛法起深切的信願,激發至誠的要求,期能獲證大乘 佛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來藏性的顯發,首先便有賴於發菩提心。菩提心 如種子一樣,如人的出生,不但要有父母精血的和合(種子),而且還要有心識 。所以發世俗菩提心,還祗是顯發如來藏性的外緣,而真正的主因,還是本淨心 性──如來藏。2 三昧:這如胎藏一樣,人的身體由父母的結合以後,必須在胎 [P345] 藏中慢慢的成長。3 智慧:這如母親,經十月懷孕成熟,而將孩子生下來。4 大 悲:這如乳母,孩子出生以後,要有乳汁來資生長養,才能成人。如來藏性,以 發菩提心為先;具足了菩提心後,在大乘佛法之中,修習禪定,由定水的滋潤, 使他成長;啟發智慧,由智慧體證而顯發如來藏性;更要成就大悲功德,化度眾 生,才能成佛(如成人)。所以,從如來藏而能成佛,須具有這四種因緣。三、 得果:修習上面的四種因緣,才能將如來藏顯現,到達成佛的究竟果位。如來藏 的果德有四:即四種波羅蜜多──常波羅蜜多,樂波羅蜜多,我波羅蜜多,淨波 羅蜜多。常是無生老病死的,不變不異的;樂是沒有一切憂愁苦厄;我即大自在 ;淨是沒有煩惱染污,離垢清淨。如『大涅槃經』說:涅槃具常、樂、我、淨四 德。『勝鬘經』中,也隱約說到如來藏是常、樂、我、淨。這三者,是說明如來 藏自性,以什麼為因才能顯發?而顯發後的情形又是怎樣?四、業能(即功用) :如來藏究竟有什麼妙用?依一般說,如來藏有成佛的妙用。在眾生位上,如來 藏又具足什麼業用,即對吾人生活在世間,能有一種引導向上──真、善、美的 [P346] 功能。如吾人遇到苦痛時,有一種自發的厭苦的情緒,同時也有一種向樂的情緒 ,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安樂、究竟。為何會有此種厭離生死趣向涅槃的厭苦求樂的 心理,這即是如來藏的業能,也即是如來藏在眾生位上的妙用。雖然在眾生位, 如來藏還不能顯發出來,但卻能發生一種無比的影響。如每人都具有一種希求光 明、向上進取、求自由、求安樂的心理,即因為有如來藏在。五、相應(或名相 攝):這說明如來藏有種種功德與之相應的。如不空如來藏,有不離不脫不異不 思議佛法與之相應。這在經論中,也有三種比喻說明:如大海、摩尼寶珠、水。 大海,喻如來藏本具的法身功德性,是遍滿而無差別的,如遼闊的海洋一樣。在 與如來藏相應的功德中,是具有佛的智慧德性的,這如摩尼寶珠,能引發種種的 珍寶來。水比喻如來藏中,有悲心的德性。水的特性是能潤澤,如枯旱了的樹木 ,經水灌澤後,而能發出嫩芽,繁榮茂盛。如來慈悲利益眾生之心,與如來藏相 應,而產生種種不思議佛法。所以無論是如來的智德或悲德,都是遍滿一切法性 的。而這法性,為無始以來本來具足的。以上五義,是就如來藏因位而說的。六 [P347] 、分別:這說明如來藏性有清淨的、究竟清淨的、顛倒不清淨的三類。七、階位 :如來藏的三種分別,亦即三種階位。在眾生位上的顛倒不清淨,即名眾生位; 大地菩薩,對如來藏的功德性,雖能如實了知,但還未到達究竟清淨,即名菩薩 位;到如來藏成為究竟最勝清淨法界時,即名如來位。這眾生、菩薩、如來三位 ,即說明如來藏,在眾生位名眾生,在菩薩位名菩薩,在如來位名如來。所以, 經中說如來藏即是眾生,或名眾生界。八、遍滿:如來藏雖有這三位的不同,而 如來藏性,確如虛空而遍滿一切的。如來藏在眾生位是如此,在菩薩位與如來位 也是如此。如進一步說,在眾生位上的如來藏,是遍滿菩薩位與如來位的;在如 來位上的如來藏,也是遍滿一切菩薩的身心,遍滿一切眾生的身心的。因它遍凡 遍聖,遍滿一切,所以『無上依經』喻之如虛空。九、無變異:這說明如來藏在 凡聖位上是無變異的。如最初是凡夫,而後成佛,看起來,這中間是有凡有聖的 ,但就如來藏在凡聖位上都是如此說,也確無凡聖變異的。從凡夫經十地修行成 佛,這中間似有先後之次第,然就如來藏說,並無先後之變異。如眾生是雜染的 [P348] )成佛是清淨的,就如來藏說,這染淨也無變異的。所以如來藏是無凡聖、先後 、染淨變異的。如來藏在眾生位中名本性清淨,在如來位上名離垢清淨,這本性 清淨與離垢清淨,仍然是一樣的,無二無別。所以『法界無差別論』說:「法性 遍無差」。這從如來藏法性無差別的特殊體驗中,說明如來藏是超越一切時空的 。十、一性:如來藏是融貫一切的。如來藏有時名法身、勝義諦、涅槃、如來, 這些名字雖然各各差異,其實都是同一如來藏性。天台學者講經,先要出體,即 將各種不同的名字而說成一樣。如約果上說,名菩提、涅槃、法身等;約因上說 ,名三昧、般若等;約境上說,名真如、法性、勝義諦等。各式各樣的名字,其 實即是同一如來藏的不同說明。

  四義中第二──菩提,即佛果。經論的解說,共有八義,即:自性、因緣、 得果、業能、相應、分別、行、常。這八義,前六種與如來藏十義中之前六種名 字完全相同。此八義中,除了因緣、業能、分別、行、常五義,與如來藏有不同 解說外,其他三義(自性,得果,相應),與如來藏完全一致。現將此不同解說 [P349] 之五義,略述於下:因緣:不單是顯發如來藏的自體,而是就菩提心──如來藏 的由因緣而漸顯清淨,即經十地而修習十波羅蜜,廣積種種功德,為圓成菩提的 因緣。業能:這是說,如來有後得智與根本智,以及自利利他的功德。分別、行 、常:這三者,是說明從如來藏性到成佛時,如來現出法、報、化三身(這也可 說分別),而這佛果的三身,是常恆而不思議的。四義中的第三---功德:即如 來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一切功德。第四義─ ─業:這是一切大乘所共通的,可以「無思普應,隨機應現」來說明。如來的一 切業用,不與常人相同,毋須先作準備,說法是出乎自然而然,「無思普應」的 ,有如「天鼓自鳴」。另一方面,如來化度眾生,是「隨機應現」的,對高級的 眾生,而示現高級的身相說法,對低級的眾生,即現低級的身相說法。所以佛身 是常住遍在的,於一切時說一切法。眾生內心清淨,而能見到如來;眾生內心不 清淨,即見不到如來。眾生見佛與否,全依眾生內心的淨與不淨而定。以上諸義 ,是從成佛之因,以至佛果、功德、業用,都歸結於如來藏中。如來藏為一切清 [P350] 淨因,在這些經論中,說的非常有條理。

  現在,說到佛為何要說如來藏性(或佛性)。這在上面「說如來藏之意趣」 中,已經說過,即是要在眾生位上點出如來藏的本淨因來。佛說如來藏,是為對 治五種眾生的;一、怯弱心:有些眾生,感到自己的業力深厚,無有成佛的希望 與信心,而生起怯弱的退墮心。佛陀對之說如來藏佛性為人人本具,個個圓成的 ,只要自己能將如來藏佛性顯發,當下即是佛。這與禪宗的「直下擔當,自心即 佛」一樣,消除眾生的怯弱退墮心。二、憍慢心:這特別是學佛的人,每有我是 發菩提心的,持戒的,了解佛法的,有修行的,而對他人的一切,生起輕視的憍 慢心來。這在學佛來說,根本與佛法不相應。佛對之說:人人都有如來藏、菩提 心,現在雖不及你,將來一旦他底菩提心發起來,也許會超過你的。三、虛誑( 妄)心:因為有類眾生,專在一切虛妄的世間法上起執見,窮追不捨,佛對其說 如來藏,說明在這虛妄法中有一真實的佛性,如棉花中藏有黃金而不自知,現在 只要將黃金取出,即可成佛的。四、謗真實:有些人是不信真實的,這特別是對 [P351] 真理,每起誤會,認為口裡說的真理,不能有具體的事相見到。其實,真理即是 一切事物的本來真相,是不能離開事物本身而見到的。佛對其說如來藏,說明真 實不是從外面求的,不是最初沒有而後求得的。真實是人人都有,本來具足的, 只要能靜心反觀,就可得到。特別是對學空的人,說一切法如幻如化,虛妄不實 ,都是空的;佛說這話本來是對的,但一般人即以為什麼都沒有,執著空見,而 不知佛說緣起無自性的空義,是顯示法的本性空寂。說真實,空性即是真實。說 實相,空性即是實相。五、執我:這如『楞伽經』說:有類眾生「畏無我句」的 ,認為無我不能安立生死涅槃,不能歸向佛法,佛為他說如來藏,為生死涅槃所 依,消除其內心的恐懼,而歸信佛法。

  佛說如來藏,具有以上五種因緣的。這五種因緣,依現世一般眾生的心境來 說,對於引導趨入佛法,如來藏是有其獨到妙用的。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