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華雨集第一冊』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上編 壇經

  

一──

 一

  慧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昇高座,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其時 ,座下僧尼、道俗一千(1)餘人,韶州刺史韋據(2),及諸官寮三十餘人,儒 士三十(3)餘人,同請大師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二

  刺史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流行後代,與學道者,承此宗旨,遞相傳授 ,有所依(4)約,以為稟承,說此『壇經』〔傳〕。

  
註【2-001】「一千」,「原本」作「一萬」,依「景德傳燈錄」等改。
註【2-002】「韋據」,「原本」作「等據」,依「宋高僧傳」等改。「明本」作「 韋璩」。
註【2-003】「三十」,「原本」脫落,依「明本」補。
註【2-004】「依」,「原本」作「於」,今改。

  

二──

 一

  能大師言:善知識!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大師不語,自 [P415] 淨心神,良久乃言:

 二

  善知識!淨心(1)聽!慧能慈父,本官(2)范陽,左降遷流嶺 (3)南 ,作(4)新州百姓。慧能幼小,父又(5)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6)海。艱 辛貧乏,於市賣(7)柴。忽有一客買柴,遂領慧能至於客(8)店。客將柴去, 慧能得錢,卻向門前。

  

 三

  忽見一客讀『金剛經』,慧能一聞,心迷(9)便悟。乃問(10)客曰(11) :從何處來持此經典?客答曰:我於蘄州黃梅縣(12)東憑墓山,禮拜五祖 弘忍和尚,見今(13)在彼門人有千餘眾。我於彼聽,見大師勸道俗,但持『金 剛經』一卷,即得見性,直了成佛。

  

 四

  慧能聞說,宿業有緣,便即辭親,往黃梅憑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問慧能曰:汝何方人,來此山禮拜吾?汝今向吾邊,復求何物?慧能答 曰:弟子是嶺(14)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求餘物,但求法作 佛(15)。大師遂責慧能曰:汝是嶺[卍]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慧能答曰 [P416] :人即有南北,佛性(16)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卍]有何差別?

 五

  大師欲更共議,見左右在傍邊,大師更不言。遂發遣慧能,令隨眾作務 。時有一行者,遂差慧能於碓坊,踏碓八個餘月。

  

 六

  五祖忽於一日,喚門人盡來。門人集訖(17),五祖曰:吾向汝(18) 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門人終日供養,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汝等自性 [卍]迷,福田(19)何可救汝!汝總(20)且歸房,自看有智(21)慧者,自取般 若本性之智(22),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23)大意者,付汝衣法 ,稟為六代。火急急!

 七

  門人得處分,卻來各至自房,遞相謂言:我等不須呈心,用意作偈,將 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師,秀上座得法後,自可依(24)止,請不用作。諸人 息心,盡不敢呈偈。

  

 八

  時大師堂前有三間房廊,於此廊下,供奉(25)欲畫楞伽變相,并畫五 祖大師傳授衣法,流行後代為記。畫人盧玲(26)看壁了,明日下手。 [P417]

 九

  上座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 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淺。吾將心偈上呈五祖,求法意即善(27),覓祖不善,卻 同凡心奪其聖位。若不呈心,終(28)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難甚難!甚難甚難 !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欲求於法。

  

 一0

  若五祖見偈,言此偈悟(29),若訪覓我。我宿業障重,不合得法。 聖意難測,我心自息。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 (30)〔附〕。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31)拭, 莫使有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歸房臥,並無人見。

  

 一一

五祖平旦遂喚(32)盧供奉來,南廊下畫楞伽變。五祖忽見此偈語已 (33),乃謂供奉曰:弘忍與供奉錢三十千,深勞遠來,不畫變相也。『金剛經 』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如留(34)此偈,令迷人誦。依此修行,不墮三 惡;依此修行人,有大利益。 [P418]

 一二

  大師遂喚門人盡來,焚香偈前。人眾入見,皆生敬心。汝等盡誦此偈 者,方得見性[卍];依[卍]此修行,即不墮落。門人盡誦,皆生敬心,喚言:善哉!

 一三

  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問(35):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應得我 法(36)〔附〕。秀上座言:罪過!實是神秀作。不敢求祖,願和尚慈悲,看弟子 有小智慧識大意否?五祖(37)曰:汝作此偈,見即來到,只到門前,尚未得入 。凡夫依[卍]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須入得 門,見自本性[卍]。汝且去,一兩日來思惟,更作一偈來呈吾。若入得門,見自本 性[卍],當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

  

 一四

  有一童子於碓坊邊過,唱誦此偈。慧能一聞,知未見性[卍],即識大意。 能問童子:適來誦者,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你(38)不知!大師言生死事 (39)大,欲傳衣(40)法,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看,悟大意即傳衣法,稟為 六代祖[卍]。有一上座名神秀,忽於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五祖令諸門人盡誦。悟 此偈者,即見自性[卍];依此修行,即得出離。 [P419]

 一五

  慧能(41)曰:我此踏碓八箇餘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 下,見此偈禮拜;亦願誦取結來生緣,願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禮拜 此偈。為不識字,請一人讀。慧能聞(42)已,即識大意。慧能亦作一偈,又請 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43)著,呈自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 性[卍],即悟(44)大意〔附〕。慧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無臺, 佛性[卍]常清(45)淨, 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 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 何處染塵埃〔附〕(46)! 院內徒(47)眾,見能作此偈,盡怪。慧能卻入碓房。」

 一六

  五祖[卍]忽見慧能偈(48),即(49)知識大意。恐眾人知,五祖乃謂 眾人曰:此亦未得了。五祖夜至(50)三更,喚慧能於(51)堂內,說『金剛經 』。慧能一聞,言下便悟(52)。其夜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法及衣。汝為六 代祖,衣將為信。稟代代相傳法,以心傳心,當令自悟。 [P420]

 一七

  五祖言:慧能!自古傳法,氣如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即須 速去!能得衣法,三更發去。五祖自送能於九江驛。登船(53)時,便五(54) 祖處分:汝去努力!將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難去,在後弘化,善誘迷人,若 得心開,汝悟無別。辭違已了,便發向南。

  

 一八

  兩月中間,至大庾(55)嶺。不知向後有數百人來,欲擬毆(56)慧 能,奪衣(57)法。來至半路,盡總卻迴。唯有一僧,姓陳名慧明(58),先是 三品將軍,性行麤惡,直至嶺上,來趁犯著。慧能即還法衣,又不肯取。我故遠 來求法,不要其衣。能於嶺上,便傳法慧明[卍]。慧明[卍]得聞,言下心開。能使慧 明[卍]即卻向北化人來。

  

 一九

  慧能來依(59)此地,與諸官寮(60)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 聖(61)所傳,不是慧能自知。願聞先聖[卍]教者,各須淨心。聞了,願自除(62) 迷,如(63)先代悟。[下是法]

  
註【3-001】「心」,「原本」無,今補。 [P421]
註【3-002】「官」,「宋高僧傳」等作「貫」。
註【3-003】「嶺」,「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3-004】「作」,「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3-005】「又」,「原本」作「小」,依「明本」改。
註【3-006】「南」,「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3-007】「賣」,「原本」作「買」,依「明本」改。
註【3-008】「客」,「原本」作「官」,依「明本」改。
註【3-009】「迷」,「原本」作「名」,今改。
註【3-010】「問」,「原本」作「聞」,今改。
註【3-011】「曰」,「原本」作「日」,今改。
註【3-012】「縣」,「原本」作「懸」,依「明本」改。
註【3-013】「今」,「原本」作「令」,今改。
註【3-014】「嶺」,「原本」作「領」,依「明本」改。
註【3-015】「求法作佛」,「原本」作「求佛法作」,依「明本」改正。
註【3-016】「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註【3-017】「訖」,「原本」作「記」,今改。
註【3-018】「汝」,「原本」作「與」,依「明本」改。 [P422]
註【3-019】「田」,「原本」作「門」,今改。
註【3-020】「總」,「原本」作「」,今改。
註【3-021】「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註【3-022】「之智」,「原本」作「知之」,今改。「明本」作「之性」。
註【3-023】「悟」,「原本」作「吾」,依「明本」改。
註【3-024】「依」,「原本」作「於」,依「明本」改。
註【3-025】「奉」,「原本」作「養」,今改。
註【3-026】「玲」,「明本」作「珍」。
註【3-027】「上呈五祖,求法意即善」,「原本」作「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今參 照「明本」意改之。
註【3-028】「終」,「原本」作「修」,依「明本」改。
註【3-029】「悟」,「原本」作「語」,今改。
註【3-030】「知」,「原本」作「和」,依「明本」改。此節與上節,語意重複。疑 是別本,抄錄者集於一處。
註【3-031】「拂」,「原本」作「佛」,依「明本」改。
註【3-032】「喚」,「原本」作「換」,依「明本」改。
註【3-033】「語已」,「原本」作「請記」,今改。 [P423]
註【3-034】「留」,「原本」作「流」,依「明本」改。
註【3-035】「問」,「原本」作「門」,今改。
註【3-036】「若是汝作,應得我法」──二句,與下文義不合。
註【3-037】「祖」,「原本」作「褐」,今改。
註【3-038】「你」,「原本」作「作」,今改。
註【3-039】「事」,「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註【3-040】「衣」,「原本」作「於」,今改。
註【3-041】「能」下,「原本」有「答」字,今刪。
註【3-042】「慧能聞」,「原本」脫誤作「慧問」,今改補。
註【3-043】「題」,「原本」作「提」,今改。
註【3-044】「悟」,「原本」作「吾」,今改。此一段,文意不順。
註【3-045】「清」,「原本」作「青」,今改。
註【3-046】「又偈曰」一段,與上文「作一偈」不合。疑為不同寫本,抄寫者並錄於 此,致成重複。
註【3-047】「徒」,「原本」作「從」,依「明本」改。
註【3-048】「偈」,「原本」作「但」,今改。
註【3-049】「即」下,「原本」有「善」字,今刪。 [P424]
註【3-050】「至」,「原本」作「知」,今改。
註【3-051】「於」,「原本」無,今補。
註【3-052】「悟」,「原本」作「伍」,依「明本」改。
註【3-053】「船」,「原本」缺,今補。
註【3-054】「五」,「原本」作「悟」,今改。
註【3-055】「庾」,「原本」作「庚」,依「明本」改。
註【3-056】「毆」,「原本」作「頭」,今改。
註【3-057】「衣」,「原本」作「依」,今改。
註【3-058】「明」,「原本」作「順」,依「明本」等改。
註【3-059】「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註【3-060】「寮」,「原本」作「奪」,依「明本」改。
註【3-061】「聖」,「原本」作「性」,依「明本」改。
註【3-062】「除」,「原本」作「餘」,依「明本」改。
註【3-063】「如」,「原本」作「於」,依「明本」改。

  

三──

 一

  慧能大師喚言: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1),世人本自有之。 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善知識!愚人智人,佛性本亦無 [P425] 差別,只緣迷悟:迷即為愚,悟即成智(2)

  

 二

  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別。定慧體一不二, 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三

  善知識!此義即是定(3)慧等。學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發慧,先慧 發定,定慧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 ,內外一種(4),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諍,若諍先後,即是迷(5)人 。不斷勝負,卻生我法(6),不離四相。

  

 四

  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坐(7)、臥,常直(8)心是。『 淨名經』云:直[卍]心是道場;直[卍]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9),口說法直。口說 一行三昧,不行直[卍]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卍]心,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一行 三昧。

  

 五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卍]心坐[卍]不動,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 昧。若如是,此法同無情(10),卻是障道因緣。道須(11)通流,何以卻滯? [P426] 心不住(12)即通流,住即被(13)縛。若坐[卍]不動是,維摩詰不合呵舍利弗宴 坐[卍]林中!

 六

  善知識!又見有人教人坐[卍],看心、看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 不悟,便執成顛,即有數百般(14),如此教道者,故知(15)大錯。

  

 七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 (16)體,光是燈之用,名(17)即有二,體無兩般。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註【4-001】「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註【4-002】「愚人智人」下二十三字,「原本」作「遇悟即成智」,今依燉煌縣博物 館本改正。
註【4-003】「定」,「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4-004】「種」上,「原本」有「眾」字,今刪。
註【4-005】「迷」,「原本」所無,依「明本」補。
註【4-006】「我法」,「原本」作「法我」,依「明本」改。
註【4-007】「坐」,「原本」作「座」,依「明本」改。
註【4-008】「直」,「原本」作「真」,並衍一「真」字,依「明本」刪改。 [P427]
註【4-009】「曲」,「原本」作「典」,依「明本」改。
註【4-010】「情」,「原本」作「清」,依「明本」改。
註【4-011】「須」,「原本」作「順」,依「明本」改。
註【4-012】「不住」,「原本」作「住在」,依「明本」改正。
註【4-013】「被」,「原本」作「彼」,今改。
註【4-014】「般」,「原本」作「盤」,今改。
註【4-015】「知」,「原本」作「之」,依「明本」改。
註【4-016】「之」,「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註【4-017】「名」,「原本」缺,依「明本」補。

  

四──

 一

  善知識!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迷(1)即漸勸,悟人頓修。識 自本心(2),見自(3)本性。悟即元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迴。

  

 二

  善知識!我此(4)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5)宗,無相為[卍] 體,無住(6)為本。何名為(7)無相?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 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8)念後念,念念相續(9),無有斷絕。若 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南〕。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 [P428] 念即住,名繫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是(10)以無住為本。

  

 三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是(11)以無相 為體。

  

 四

  於一切境(12)上不染,名為無念。於自念上離境[卍],不(13)於法上 念生。莫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14),別處受生〔南〕。學道者用心 ,若不識(15)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法。是以立無 念為宗。

  

 五

  即緣迷(16)人於境[卍]上有念,念上便起(17)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 此而生。然此教門立無念為宗,世人離見,不起於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

  

 六

  無者無何事?念者何物?無者,離二相諸塵勞。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 如之用。性(18)起念,雖即見聞覺知(19),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維摩經』 云: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動。

  
註【5-001】「迷」,「原本」作「明」,依「明本」改。 [P429]
註【5-002】「心」,「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註【5-003】「自」,「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5-004】「此」,「原本」作「自」,依「明本」改。
註【5-005】「為」,「原本」作「無」,依「明本」改。
註【5-006】「住」下,「原本」有「無」字,依「明本」刪。
註【5-007】「名為」,「原本」作「明為相」,今刪改。
註【5-008】「今」,「原本」作「念」,依「明本」改。
註【5-009】「續」,「原本」作「讀」,依「明本」改。
註【5-010】「是」,「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5-011】「是」下,「原本」衍「是」字,依「明本」刪。
註【5-012】「境」,「原本」作「鏡」,依「明本」改。
註【5-013】「原本」衍一「不」字,依「明本」刪。
註【5-014】「死」,「原本」作「無」,依「明本」改。
註【5-015】「若不識」,「原本」作「莫不悉」,依「明本」改。
註【5-016】「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註【5-017】「起」,「原本」作「去」,依「明本」改。
註【5-018】「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P430]
註【5-019】「知」,「原本」作「之」,依「明本」改。

  

五──

 一

  善知(1)識!此法門中,坐(2)禪元不看(3)心,亦不看[卍]淨 ,亦不言不(4)動。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 人性(5)本淨,為妄想故覆蓋真如,離妄念,本性[卍]淨。不見自性[卍]本淨,心起 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故知看者(6)卻是妄也。淨無形相,卻立淨相, 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7)自本性[卍],卻被淨縛。若不動者,不(8)見一切人 過患,自(9)性不動。迷人自身不動,開口即說人是非,與道違背。看心、看 淨,卻是障道因緣,今說汝知(10)

  

 二

  此法門中,何名坐[卍]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 (11)為坐[卍],見本性[卍]不亂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12)相曰禪,內不亂曰 定。外若離(13)相,內性[卍]不亂,本自淨自定。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 即定。外離相即禪,內(14)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維摩經』云: 即時(15)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云:本源(16)自性[卍]清淨。 [P431]

 三

  善知識!見自性[卍]清淨,自修自作;自性[卍]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 佛道。

  
註【6-001】「知」,「原本」作「諸」,今改。
註【6-002】「坐」,「原本」作「座」,依「明本」改。
註【6-003】「看」,「原本」作「著」,今改。
註【6-004】「不」,「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6-005】「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註【6-006】「者」下,「原本」有「看」字,今刪。
註【6-007】「障」,「原本」作「章」,依「明本」改。
註【6-008】「不」,「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6-009】「自」,「原本」作「是」,今改。
註【6-010】「今說汝知」,「原本」作「今記汝是」,今改。
註【6-011】「起」,「原本」作「去」,依「明本」改。
註【6-012】「離」,「原本」作「雜」,依「明本」改。
註【6-013】「離」,「原本」作「有」,依「明本」改。
註【6-014】「內」下,「原本」有「外」字,依「明本」刪。 [P432]
註【6-015】「時」,「原本」作「是」,依『維摩經』改。
註【6-016】「源」,「原本」作「須」,依『梵網經』改。「明本」作「元」。

  

六──

 一

  善知識!總須自體(1)與受無相戒,一時逐慧能口道,令善知 識見自三身佛。於自色身,歸依(2)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卍]千百億化身 佛;於自色身,歸依[卍]當來圓滿報身佛。[已上三唱]

 二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南〕。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盡有,為迷(3) 不見,外覓三如來,不見自色身中三身(4)佛。善知識!聽汝善知識說,令善 知識依[卍]自色身,見自法性有三身(5)佛,此三身佛從性上生。

  

 三

  何名清淨法(6)身佛?善知識!世人性自本淨,萬法在自性(7)。思 量一切惡(8)事,即行於(9)惡;思量一切善事,便修於善行。知如是一切法 盡在自性[卍],自性[卍]常清淨。

  

 四

  日月常明(10),只為雲覆蓋,上明[卍]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11)辰 。忽遇惠風吹散,卷盡雲霧,萬像參羅,一時皆現。世人性淨,猶如青(12)[P433] 。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卍]。於外著境(13),妄念浮雲覆蓋自性[卍],不能 明徹(14)。遇善知識,聞(15)真法,吹卻迷[卍]妄,內外明[卍]徹,於自性[卍]中萬 法皆見。一切法在自(16)性[卍],名為清淨法身。自歸依[卍]者,除不善行,是名 歸依[卍]。

  

 五

  何名為千百億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變(17)化。思量 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 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卍]變化甚明[卍],迷人自不知見。

  

 六

  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常 思於後,常後念善,名為報身。一念惡,報卻千年善心;一念善,報卻千年惡。 滅無常已來,後念善,名為報身(18)〔附〕。

  

 七

  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報身。自悟自修,即名歸依[卍]也 。皮肉是色身,是舍宅,不任(19)歸依也〔南〕。但悟三身,即識大意(20)

  
註【7-001】此句,「明本」作「此事須從自性中起」。 [P434]
註【7-002】「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註【7-003】「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註【7-004】「身」,「原本」作「性」,依「明本」改。
註【7-005】「身」,「原本」作「世」,依「明本」改。
註【7-006】「法」,「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7-007】「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註【7-008】「惡」,「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7-009】「於」,「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註【7-010】「明」,「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註【7-011】「星」,「原本」作「西」,依「明本」改。
註【7-012】「青」,「原本」作「清」,今改。
註【7-013】「著境」,「原本」作「看敬」,依「明本」改。
註【7-014】「徹」,「原本」作「故」,今準下文改。
註【7-015】「聞」,「原本」作「開」,依「明本」改。
註【7-016】「在自」,「原本」作「自在」,今改正。
註【7-017】「變」,「原本」作「自」,依「明本」改。
註【7-018】「一念惡」以下,念惡報卻善,念善報卻惡,善惡同等,與上文 「一燈能 [P435] 除千年闇」說不合。文以「後念善,名為報身」作結,與前文相同。疑此 為別本異說,抄寫者附錄於此。
註【7-019】「任」,「原本」作「在」,今改。
註【7-020】「意」,「原本」作「億」,今改。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