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華雨集第一冊』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七──

 一

  今既自歸依三身佛已,與善知識發四弘大願。善知識!一時逐慧 能道: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 [三唱]

 二

  善知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各於自身 自性(1)自度。何名自性[卍]自度?自色身中邪見愚癡迷(2)妄,自有本覺性,將 正見度。既悟正見,般若之智除卻愚癡迷[卍]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3)正度, 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提(4)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三

  煩惱無邊誓願斷,自心除虛妄。法門無邊誓願學,學無上正法。無上佛 道誓願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遠離迷執,覺知生般若。除卻迷妄,即自悟佛 [P436] 道成行誓願力。

  
註【8-001】「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註【8-002】「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註【8-003】「來」,「原本」作「見」,依「明本」改。
註【8-004】「提」,「原本」作「薩」,依「明本」改。

  

八──

 一

  今既發四弘誓願訖,與善知識無相懺悔三世罪障。大師言:善知 識!前念後念及今念,念(1)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惡行一時悔(2),自性(3) 若除即是懺。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4)被矯誑(5)染,除卻從前矯誑心, 永(6)斷名為自性懺。前念後念及今念(7),念念不被嫉妒(8)染,除卻從前 嫉妒(9)心,自性若除即是懺。[已上三唱]

 二

  善知識!何名懺悔?懺(10)者終身不作,悔者知於前非。惡業恆不離 心,諸佛前口說無益。我此法門中,永斷不作,名為懺悔。

  
註【9-001】「念」下,「原本」脫一「念」字,依「明本」補。
註【9-002】「悔」字,「原本」在下句「懺」下,今改正。 [P437]
註【9-003】「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註【9-004】「不」,「原本」脫落,依「明本」補。
註【9-005】「矯誑」,「原本」作「愚癡」,依下文改。
註【9-006】「永」,「原本」作「承」,今改。
註【9-007】「今念」,「原本」脫落,依「明本」補。
註【9-008】「嫉妒」,「原本」作「[病-丙+直]疾」,依「明本」改。
註【9-009】「嫉妒」,「原本」作「疾姤」,依「明本」改。
註【9-010】「懺」,「原本」脫落,今補。

  

九──

 一

  今既懺悔已,與善知識受無相三歸依戒。大師言:善知(1)識 !歸依(2)覺,兩足尊。歸依[卍]正,離欲尊(3)。歸依[卍]淨,眾中尊。從今已後 ,稱佛為師,更不歸依[卍]餘邪迷(4)外道,願自三寶慈悲證明(5)

  

 二

  善知識!慧能勸善(6)知識歸依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 也。自心歸依覺,邪迷[卍]不生。少欲知足,離財離色,名兩足尊。自心歸正,念 念無邪故即無愛著,以無愛著,名離欲尊。自心歸淨,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 [P438] (7),自性[卍]不染著,名眾中尊。

  

 三

  凡夫不(8)解,從日至日,受三歸依[卍]戒。若言歸佛,佛在何處?若不 見佛,即無所歸。既無所歸,言卻是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意!經中只 (9)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他佛,自性[卍]不歸,無所歸(10)處。

  
註【10-001】「知」,「原本」作「智」,今改。
註【10-002】「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註【10-003】「欲」下,「原本」脫「尊」字,依「明本」補。
註【10-004】「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註【10-005】「證明」,「原本」作「燈名」,依「明本」改。
註【10-006】「善」,「原本」作「善善」,今刪一字。
註【10-007】「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註【10-008】「不」,「原本」脫落,依「明本」補。
註【10-009】「只」下,「原本」有「即」字,今刪。
註【10-010】「歸」,「原本」脫落,依「明本」補。

一0──

 一

  今既自歸依(1)三寶,總各各至心,與善知識說摩訶般若波 [P439] 羅蜜法。善知識雖念不解,慧能與說,各各聽!摩訶般若波羅蜜者,西國梵語, 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須行,不在口念(2),口念不行,如幻(3)如化。修 行者,法身與佛等也。

  

 二

  何名摩訶?摩訶者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若空心坐(4),即落 無記(5)。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 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三

  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在自性(6)。見一切人及非人,惡之(7)與善 ,惡法善法,盡皆不捨,不可染著。猶(8)如虛空,名之為大,此是摩訶(9)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10)。又有迷(11)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此亦不 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莫口空說,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四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12)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 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心中常愚,自言(13)我修。般若無 形相,智慧性即是。 [P440]

 五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梵音,唐(14)言彼岸到。解義離生滅,著境(15) 生滅起(16),如水有波浪,即是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永(17)長 流,即(18)名到彼岸,故名波羅蜜。

  

 六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當念時有妄,有妄即非真性(19);念念若行, 是名真性[卍]。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善知識!即煩惱是菩提(20),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

  

 七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第一!無住無去無來,三世諸佛從 中出。將大智(21)慧到彼岸,打破五陰煩惱塵勞。最尊最上第一,讚最上 (22) 乘法,修行定成佛。無去無住無來(23),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諸佛 從中,變三毒為戒定慧。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中出(24)八萬四千智慧。何以 故?為世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般若常在,不離自性(25)

  

 八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26)無著,莫起[卍]誑(27)妄,即自是真如 性[卍]。用智[卍]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卍]成佛道。 [P441]
註【11-001】「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註【11-002】「念」,「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11-003】「幻」,「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11-004】「若空心坐」,「原本」作「莫定心座」,依「明本」改。
註【11-005】「記」,「原本」作「既」,依「明本」改。
註【11-006】「在自性」,「原本」作「是自姓」,依「明本」改。
註【11-007】「之」,「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註【11-008】「猶」,「原本」作「由」,今改。
註【11-009】「訶」下,「原本」衍「行」字,今刪。
註【11-010】「行」,「原本」脫落,依「明本」補。
註【11-011】「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註【11-012】「切」,依「明本」補。
註【11-013】「自言」,依「明本」補。
註【11-014】「唐」,依「明本」補。
註【11-015】「境」,「原本」作「竟」,依「明本」改。
註【11-016】「起」,「原本」作「去」,依「明本」改。
註【11-017】「永」,「原本」作「承」,依「明本」改。 [P442]
註【11-018】「即」上,「原本」有「故」字,今刪。
註【11-019】「性」,「原本」作「有」,依「明本」改。
註【11-020】「提」下,「原本」有「捉」字,今刪。
註【11-021】「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註【11-022】「上」下,「原本」衍「最上」二字,今刪。
註【11-023】「來」下,「原本」有「往」字,今刪。
註【11-024】「中出」,「原本」無,今補。「明本」作「一般若生」。
註【11-025】「性」,「原本」作「姓」,今改。
註【11-026】「憶」,「原本」作「億」,依「明本」改。
註【11-027】「誑」,「原本」作「誰」,依「明本」改。

  

一一──

 一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羅蜜行 。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當知此人功德無量 ,經中分明(1)讚歎,不能具說。

  

 二

  此是最上乘法,為大智上根人說。小(2)根智人若聞法,心不生信。 何以故?譬如大龍,若下大雨,雨於(3)閻浮提,如漂草葉;若下大雨,雨放 [P443] 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者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自用智(4)慧觀照,不假文字。

  

 三

  譬如其雨水,不從無有,元是龍王於江海中,將身引此水,令一切眾生 ,一切草木,一切有情無情,悉皆蒙(5)潤。諸水眾流卻入大海,海納眾水, 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四

  小[卍]根之人,聞說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自小[卍]者,若被大雨一沃,悉 皆自倒(6),不能增長。小[卍]根之人,亦復如是,有般若之智(7),與大智之人 亦無差別,因何聞法即不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 風吹,日無能現。

  

 五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有迷心,外修覓佛,未(8)悟自 性,即是小根人。聞其頓教,不信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煩惱塵勞 眾生,當時盡悟。猶如大海納於眾流,小水、大水合為一體,即是見性,內外不 住,來去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P444]

 六

  心修此行,即與『般若波羅蜜經』本無差別。一切經書及文字,小大二 乘,十二部經,皆因人(9)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10)。若無世(11)人 ,一切萬法本無不有,故知萬法本從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在人中有愚有智 ,愚為小[卍]故,智為大人。迷人問(12)於智者,智人與愚人說法,令使愚者悟 解心(13)開。迷人若悟心開,與大智人無別。

  

 七

  故知不悟,即(14)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15)是佛。故知一 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16)!『菩薩戒經』云: 戒本源(17)自性[卍]清淨。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註【12-001】「明」,「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註【12-002】「小」,「原本」作「少」,依「明本」改。
註【12-003】「於」,「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註【12-004】「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註【12-005】「蒙」,「原本」作「像」,依「明本」改。
註【12-006】「倒」,「原本」作「到」,依「明本」改。 [P445]
註【12-007】「智」下,「原本」有「之」字,今刪。
註【12-008】「未」,「原本」作「來」,依「明本」改。
註【12-009】「人」,「原本」缺,依「明本」補。
註【12-010】「故能建立」,「原本」作「故故然能建立我」,「故然」即「故能」衍 誤,今刪正。
註【12-011】「迷人問」,「原本」作「問迷人」,今改正。
註【12-012】「世」,「原本」作「智」,依「明本」改。
註【12-013】「心」,「原本」作「深」,依「明本」改。
註【12-014】「即」下,「原本」有「是」字,依「明本」刪。
註【12-015】「生」下,「原本」有「不」字,依「明本」刪。
註【12-016】「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註【12-017】「戒本源」,「原本」作「我本願」,依『梵網經』改。

  

一二──

 一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1),頓見真如本性 ,是故與(2)教法流行後代,令(3)學道者頓悟(4)菩提。

  

 二

  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不(5)能自悟者,須(6)覓大善知識示 [P446] (7)道見性(8)。何名大善知識(9)?解最上乘法,直示(10)正路。是大善知 識。是大因緣,所謂(11)化導(12)令得見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 起故。

  

 三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13)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14)悟,須 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15) ,無有是處。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脫(16)。若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 善知識即有教授,不得自悟(17)。汝若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剎那間妄念 俱滅,即是自真正善知識,一悟即如(18)佛也。

  

 四

  自性心地,以智慧觀照,內外明(19)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 解脫;既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無念法者 ,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賊從六門走出, 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莫百物不 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20),即名邊見。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 [P447] 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

  
註【13-001】「悟」,「原本」作「伍」,依「明本」改。
註【13-002】「與」,「原本」作「汝」,今改。
註【13-003】「令」,「原本」作「今」,依「明本」改。
註【13-004】「悟」,「原本」作「俉」,依「明本」改。
註【13-005】「不」,「原本」無,依「明本」補。
註【13-006】「須」,「原本」作「頓」,依「明本」改。
註【13-007】「示」,「原本」作「亦」,今改。
註【13-008】「性」,「原本」作「姓」,今改。
註【13-009】「知識」,「原本」作「智」,今改補。
註【13-010】「示」,「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註【13-011】「謂」,「原本」作「為」,依「明本」改。
註【13-012】「導」,「原本」作「道」,依「明本」改。
註【13-013】「在」上,「原本」有「云」字,今刪。
註【13-014】「自」下,「原本」有「姓」字,依「明本」刪。
註【13-015】「脫」,「原本」作「說」,依「明本」改。 [P448]
註【13-016】「原本」缺「脫」字,今補。
註【13-017】「不得自悟」,今補。
註【13-018】「如」,「原本」作「知」,今改。
註【13-019】「明」,「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註【13-020】「縛」,「原本」作「傳」,依「明本」改。

  

一三──

 一

  善知識!後代得吾(1)法者,常見吾法身,不離汝左右。善 知識!將此頓教法門,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2)佛故;終身受持而不退 者,定(3)入聖位。

  

 二

  然須傳(4)受時,從上已來,默然而付於法。發大誓願,不退菩提 ,即須分付。若不同見解,無有志願,在在處處,勿妄宣傳;損彼前人,究竟無益 。若愚(5)人不解,謾此法門,百劫萬劫千生斷佛種性。

  
註【14-001】「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註【14-002】「事」,「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註【14-003】「定」,「原本」作「欲」,依「明本」改。 [P449]
註【14-004】「傳」,「原本」作「縛」,依「明本」改。
註【14-005】「愚」,「原本」作「遇」,依「明本」改。

  

一四──

 一

  大師言:善知識!聽吾(1)說無相頌(2),令汝迷(3)者罪 滅,亦名滅罪頌。

  

 二

  頌曰: 愚人修福不修道, 謂言修福而是道(4),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5)。 若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6); 若解心中除罪緣, 名自性(7)中真懺悔。 若悟大乘真懺悔(8), 除邪行正即(9)無罪; 學道之人能自觀, 即與悟人同一類(10)。 大師今傳此頓教, 願學之人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本身, 三毒惡緣心中洗。 [P450] 努力修道莫悠悠, 忽然虛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頓教法, 虔誠合掌志心求。

  

 三

  大師說法了,韋使君、官寮、僧眾、道俗,讚言無盡,昔所未聞。

  
註【15-001】「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註【15-002】「頌」,「原本」作「訟」,依「明本」改。
註【15-003】「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註【15-004】「道」,「原本」脫落,依「明本」補。
註【15-005】「造」,「原本」作「在」,依「明本」改。
註【15-006】「還在」,「原本」作「無造」,依「明本」改。
註【15-007】「名自性」,「原本」作「各自世」,依「明本」改。
註【15-008】「悔」,「原本」作「海」,依「明本」改。
註【15-009】「即」,「原本」作「造」,依「明本」改。
註【15-010】「類」,「原本」作「例」,依「明本」改。

  

一五──

 一

  使君禮拜白(1)言:和尚說法,實不思議!弟子尚(2)有少 疑,欲問(3)和尚,望(4)和尚大慈大悲為弟子說!大師言:有疑(5)即問[卍] [P451] ,何須再三!

 二

  使君問[卍]:法可不(6)是西國第一祖達磨祖師宗旨?大師言:是。弟子見 說達磨大師化(7)梁武帝(8),問達磨:朕一生來(9)造寺布施供養,有(10) 功德否?達磨答言:並無功德。武帝惆悵,遂遣達磨出境。未審此言,請和尚 說!

 三

  六祖言:實無功德,使君(11)勿疑達磨大師言。武帝著邪道,不識正 法。使君問:何以無功德〔附〕?

 四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養,只是修福,不可將福以為功德;功德(12)在 法身,非在於福田。自法性有功(13),平直是德。佛性外行恭敬,若輕一切人 ,吾(14)我不斷,即自無功德。自性虛妄,法身無功德。念念德行,平等直(15) 心,德即不輕,常行於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16)即德,功德自心作, 福與功德別。武帝不識正理,非祖大師有過。

  
註【16-001】「白」,「原本」作「自」,今改。 [P452]
註【16-002】「尚」,「原本」作「當」,今改。
註【16-003】「問」,「原本」作「聞」,依「明本」改。
註【16-004】「望」下,「原本」有「意」字,今刪。
註【16-005】「疑」,「原本」作「議」,依「明本」改。
註【16-006】「不」下,「原本」衍「不」字,依「明本」刪。
註【16-007】「化」,「原本」作「代」,依「明本」改。
註【16-008】「帝」,「原本」作「諦」,依「明本」改。
註【16-009】「來」上,「原本」有「未」字,今刪。
註【16-010】「有」下,「原本」衍「有」字,今刪。
註【16-011】「君」下,「原本」有「朕」字,今刪。
註【16-012】「功德」,「原本」脫落,依「明本」補。
註【16-013】「功」下,「原本」有「德」字,依「明本」刪。
註【16-014】「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註【16-015】「直」,「原本」作「真」,今改。
註【16-016】「心」下,「原本」有「身」字,依「明本」刪。

  

一六──

 一

  使君禮拜,又問:弟子見僧眾(1)道俗,常念阿彌陀(2)[P453] ,願往生西方。請和尚說,得(3)生彼否?望為破疑。

  

 二

  大師言:使君聽,慧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國,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 去此不遠。只為下根說遠,說近(4)只為上智。人自兩種(5),法無不同(6) 。迷(7)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淨其心,所以佛言(8):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三

  使君!東方但淨心無罪,西方心不淨有愆。迷人願生東方、西方(9) ,所在處並皆一種。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除十(10)惡即行十萬,無八邪即遇八千,但行直(11)心,到如彈(12)指 。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 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遙,如何得達!

 四

  六祖言:慧能與使君移西方,剎那間目(13)前便見,使君願見否?使 君禮拜,若此得見,何須往生!願和尚慈悲,為現西方,大善!大師言:唐見西 方,無疑即散。大眾愕然,莫知何是。 [P454]

 五

  大師曰:大眾(14)作意聽!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 是城門。外有五(15)門,內有意門。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 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壞。

  

 六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16)求。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 。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是釋迦,平直[卍]是彌勒。人我是須彌,邪 心是大海,煩惱是波浪,毒心是惡龍,塵勞是魚。虛妄即是神鬼,三毒即是地 獄,愚癡即是畜生,十善即(17)是天堂。無人我(18),須彌(19)倒;除邪 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20) 大智慧光明,照曜六門清淨,照破(21)六欲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獄一時消 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座下聞(22)說,讚聲徹天, 應是迷人了(23)然便見〔南〕。

  

 七

  使君禮拜讚言:善哉!善哉!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註【17-001】「眾」,「原本」缺,今補。 [P455]
註【17-002】「陀」,「原本」作「大」,依「明本」改。
註【17-003】「得」,「原本」作「德」,依「明本」改。
註【17-004】「說遠說近」,「原本」作「說近說遠」,依「明本」意改正。
註【17-005】「種」,「原本」作「重」,依「明本」改。
註【17-006】「原本」無「同」字,今補。
註【17-007】「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註【17-008】「佛言」,「原本」作「言佛」,依「明本」改正。
註【17-009】「方」,「原本」作「者」,依「明本」改。
註【17-010】「十」,「原本」脫落,依「明本」補。
註【17-011】「直」,「原本」作「真」,依「明本」改。
註【17-012】「彈」,「原本」作「禪」,依「明本」改。
註【17-013】「間目」,「原本」作「問曰」,依「明本」改。
註【17-014】「眾」下,「原本」衍「大眾」二字,今刪。
註【17-015】「五」,「原本」作「六」,依「明本」改。
註【17-016】「外」,「原本」缺,可通,今依「明本」改。
註【17-017】「即」,「原本」缺,今補。
註【17-018】「無人我」,「原本」作「我無人」,依「明本」改正。 [P456]
註【17-019】「彌」下,「原本」衍「自」字,今刪。
註【17-020】「放」,「原本」作「施」,依「明本」改。
註【17-021】「破」,「原本」作「波」,依「明本」改。
註【17-022】「聞」,「原本」作「問」,依「明本」改。
註【17-023】「了」,「原本」作「人」,依「明本」改。

  

一七──

 一

  大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 ,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修善。但願在家修行(1),清淨即 是西(2)方。

  

 二

  使君問:和尚(3)!在家如何修,願為指授!大師言:善知(4)識! 慧能與道俗作無相頌,盡誦取;依(5)此修行,常與慧能(6)一處無別。

  

 三

  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7)虛空。 惟傳頓教法, 出世破邪宗。 教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若學頓教法, 愚人不可迷。 說即須萬般, 合理(8)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P457] 邪來因煩惱,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9)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清淨, 起心即是妄, 淨性於妄中, 但正除三障。 世間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見自(10)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11)自有道, 離道別覓道, 覓道不見道, 到頭還自懊。 若欲探(12)覓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正心, 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13), 若見世間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有罪, 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 打破煩惱碎。 若欲化愚人, 是須有方便, 勿令破彼疑, 即是菩提見。 法元(14)在世間, 於世出世間, 勿離世間上, 外求出世間。 邪見是(15)世間, 正見出世間, 邪正悉打卻, 菩提性宛然(16) 。 此偈(17)是頓教, 亦名為大乘, 迷來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P458]

 四

  大師言:善知[卍]識!汝等盡誦取此偈,依偈修行,去慧能千里,常在能 邊。此不修,對面千里。各各自修,法不相待(18)。眾人且散,慧能歸曹(19) 溪山,眾人(20)若有大疑,來彼山間,為汝破疑,同見佛性(21)

  

 五

  合座官寮、道俗,禮拜和尚,無不嗟歎:善哉大悟,昔所未聞!嶺南有 福,生佛在此,誰能得知[卍]!一時盡散。

  
註【18-001】「在家修行」,「原本」作「自家修」,今改補。
註【18-002】「西」,「原本」作「惡」,依「明本」改。
註【18-003】「尚」,「原本」缺,今補。
註【18-004】「知」,「原本」作「智」,依「明本」改。
註【18-005】「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註【18-006】「能」下,「原本」衍「說」字,今刪。
註【18-007】「處」,「原本」作「至」,依「明本」改。
註【18-008】「理」,「原本」作「離」,依「明本」改。
註【18-009】「俱」,「原本」作「疾」,依「明本」改。
註【18-010】「見自」,「原本」作「現在」,依「明本」改。 [P459]
註【18-011】「類」,「原本」作「貌」,依「明本」改。
註【18-012】「探」,「原本」作「貪」,今改。
註【18-013】「過」,「原本」作「愚」,依「明本」改。
註【18-014】「元」,「原本」作「無」,今改。
註【18-015】「是」,「原本」作「出」,依「明本」改。
註【18-016】「菩提性宛然」,「原本」脫落此句,依「明本」補足。
註【18-017】「偈」,「原本」作「但」,今改。
註【18-018】「待」,「原本」作「持」,依「明本」改。
註【18-019】「曹」,「原本」作「漕」,今改。
註【18-020】「人」,「原本」作「生」,今改。
註【18-021】「性」,「原本」作「世」,今改。 [P460]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