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華雨集第五冊』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二三、『諦觀全集』序

  中國佛教自晚唐以來,教宗臺賢,行歸禪淨,爾後學者莫能出其方軌,而羅 什、玄奘所傳大小空有之勝義,聞之者尟矣!有清末葉,楊文會居士得『唯識述 記』於東瀛;隋唐古疏,後由日本集為『續藏』而問世,於是隋唐盛世之佛學, 乃漸呈復興之運。歐陽漸居士成立內學院於南京、專治奘傳唯識學,馳名於時。 太虛大師成立佛學院於武昌,重奘什性相,主大乘八宗並行,蓋以隋唐盛世之佛 法為理想,融貫性相於臺賢禪淨之統。凡此悉中國佛法振古之學也。然近世佛法 ,由歐美及日人之研習,實已擴及巴利與梵藏文。由中國佛法言之,則趨於世界 佛法,融攝新知之域。故內學院研習唯識,進及西藏所傳安慧唯識,法稱因明, 南傳部執。虛大師擬成立世界佛學院,說『新與融貫』;總攝一切佛法,為教之 三期三系,理之三級三宗,行之三依三趣,而導歸於「人生佛教」。成立漢藏教 [P202] 理院,傳譯藏文佛典多種。惜乎法為時崩,學人散落,啟其緒而不能見其成也!

  演培法師,近代中國法將之一也。初就觀宗講寺,受天臺教觀。次遊閩南、 覺津、漢藏諸學院,習奘什性相,兼聞藏傳中觀之學。後抵臺灣,乃習日文而間 及日本學者之說。法師長於講說,其受觀宗之影響歟!主持佛學院,遊化諸方, 輒多所講說,聞者每為之記。其平生著述,適應時會,以語體為文,實便初學。 茲出其三十年之文稿,編為『諦觀全集』以行世。全集分「經釋」、「律釋」、 「論釋」、「譯述」、「雜說」,凡二十八冊,七百餘萬言,其寫作講說之盛, 可以見矣!泛覽全集之目,法師於善巧化俗外,尤致力於玄奘之譯。『解深密經 』、『俱舍論』、『成唯識論』、『異部宗輪論』等諸大部,並精研而廣釋之( 佔全書三分之一),於後之學者,必多所助益。譯『天臺性具思想論』,足以見 不忘天臺之學,而譯『小乘佛教思想論』、『大乘佛教思想論』,則為日本近代 研究初期之作。法師之學,蓋重於化導;以性相為本,前承天臺而略及近代之學 者也! [P203]

  民國二十九年底,予識法師於四川漢藏教理院。在川、在閩、在港、在臺, 先後共住者達二十年,誠平生難得之法友矣!全集成而索序於予,不能卻,乃略 敘近代佛學研究之趨向,以見法師所學之所重以應之。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十月二十九日印順序於星洲之靈峰般若講堂 [P205]

  

二四、『律宗教義及其紀傳』序

  入佛之道,要在三學,而戒增上學居其首。載道之籍,統凡三藏,而律藏居 其一。戒律於佛法之重要,固不待繁言而知也!國人之於戒律,類知珍敬之,然 以特重心地之淨悟,個人之篤行,而律制乃漸以式微。夫學重心地之淨悟,理固 然也;然悟心而清淨者,身語清淨必有之,未有身語穢染,而心地能淨能悟者也 。且復身語之染,類習微以成著,若不防微杜漸,慎身語之事行,心地更何從而 得明淨?故知律淨身語,實定慧之所資。重心地之淨悟者,允宜以律為基,而不 應以事行取相斥之。至若個人篤行,義無間然。惟教在人間,賴僧伽與戒律而住 世。依律攝僧,藉僧團如法以為之攝護,相教誡,相策勉,而後以之自行,則日 以清淨;以之化世,則日以廣信。末法障重而緣乖,非如法僧團以為之攝護,個 人篤行,言之何易? [P206]

  宋元以來,律制久衰,得明末古林馨公而重振之,後乃有寶華之崇律。然其 初也,三昧門下,日以傳戒為業,而不知安居為何事(見『一夢漫言』),宏律 而不知律,其由來久矣!故雖得此而延授受之儀,而以律攝僧,以戒資定慧之大 用,終尟成就,而佛教亦卒於日衰!太虛大師嘗以得十人學律而後宏傳為望,固 以不知律無以宏傳,不宏律無以攝僧,淨身語以資定慧,乃能起正法之衰也!赤 禍中華,諸大德來遊寶島,傳戒時聞,講律間作,其正法復興之朕歟!

  慧嶽法師,名德斌宗大師之上足也。撰『律宗教義及其紀傳』,問序於余, 余雖僅窺其大概,而竊喜與宏揚正法之有賴於宏律,而宏律之首宜知律之意合, 因樂為之序。時民國五十年六月十五日,印順序於臺北慧日講堂。 [P207]

  

二五、『地藏菩薩本願經』序

  『書』曰:「天道福善禍淫」。『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 之家,必有餘殃」。佛經則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歷然勿失。世 出世間聖人,固莫不以因果報應,垂教化,正人心,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也。『 地藏菩薩本願經』,揚孝道以正本,示因果以覺世,詳盡懇切,誠佛菩薩悲願之 所寄,濟末俗衰亂之要道焉!丁敏之居士,善根宿植,法喜時深。有感於近年之 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人心殘暴,凶殺時聞,悉不信因果報應之所致。由是動悲 心,發大願,虔書『地藏菩薩本願經』,集資影印,以廣流傳。普願世人深信因 果,咸知報應。識正道以遵行,覺迷途而返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同修淨業 ,共證菩提。經本,謹依范古農居士校正,弘一法師鑒定本。本年二月一日起筆 ,五月十日畢書,為時適百日。公餘虔書,日與夫人黎炯珠居士,虔誦「南無大 [P208] 願地藏王菩薩」三千聲。悲願如此其弘毅,信解若此其深徹,誠末世之大心長者 矣!印順嘗就經本而助為句讀,因序之以隨喜讚歎焉!中華民國五十一年國慶日 ,釋印順序于台北市慧日講堂。 [P209]

  

二六、『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序

──從佛教思想看華嚴大意──

  現實人間的佛法,本於釋迦如來菩提樹下的妙悟,如來自覺的聖智境界,不 是一般思惟分別所能想像的。適應現實人間所能理解的,所能持行的,施設一切 教化,無非是誘導人類趨向正覺的方便。釋尊的化跡、身教與言教,依法攝僧的 律制,流傳在人間,但這是依於自覺聖智所流出的方便(法界等流),並不等於 釋尊圓證的實際。這點,聲聞的『雜藏』經頌,已說到:「若以色量我,以音聲 尋我,欲貪所執持,彼不能知我(佛)」了!在聖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中,通過 崇高的信仰與理想,甚深的體驗,而釋尊自證的圓滿淨德顯現出來,被稱為毘盧 遮那,就是釋尊的別名。圓滿的佛德,表現於『華嚴經』中,是聖弟子本著甚深 [P210] 體悟而表示出來的。說到大乘的最甚深處,是真如,法界、實際的平等不二。文 殊師利所說契經,已說到了一切佛(化主)平等,一切國土(化處)平等,一切 (化)法平等,一切(所化)眾生平等。在佛、佛土、佛法、佛所化眾生外,『 華嚴經』更說到佛教化的時劫平等,一切都平等不二而互相涉入。佛(與佛土、 法、眾生、時劫)的圓滿顯示,成為學佛者的崇高理想與信仰,由此而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經十地等行位,從利他中完成自利,達到自覺圓滿而無邊無盡的悲 濟眾生。這被稱為普賢行願的,就是一切佛修行的歷程。『入法界品』的善財童 子,發菩提心,學菩薩行,為學者提供了深入法界的榜樣。

  『華嚴經』著重於如來的果德因行。傳到中國來之後,經由北土地論師的宏 傳,發展為華嚴宗學,對平等涉入,事事無礙的玄理,有了獨到的闡揚。『華嚴 經』所顯示的果德因行,當然也出於聖弟子的體會,並不等於如來圓證的實際, 所以「果分不可說」。依菩薩因行而方便安立,不是為了組成偉大的理論體系, 而是啟發學人來發心趣入。所以,在印度的大乘佛教,有所得於華嚴而發展的, [P211] 或依「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心如工畫師,……無法而不造」;「應觀法 界性,一切唯心造」,成為(釋尊所曾經說過的)染淨由心的「唯(心)識」說 。或依「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礙智慧,具足在於眾生身中」,成為心為如來 淨因的「如來藏」說。直從眾生身心(經中或作「眾生」,或作「蘊界處」,或 作「心」)中,點出迷悟,染淨根元,化導學者修學,以達轉迷啟悟,離染顯淨 。印度所傳的,也許多為眾生設想,所以略於玄理,而宗重在離妄執而契入平等 不二的真如。

  近代學人方東美先生,以哲學家而旁及佛法,探究「華嚴」,終於對華嚴宗 學,給以無上崇高的評價。楊居士政河,從方先生修學,整理方先生的講學錄音 資料,也宣講華嚴宗學的勝義多年。最近將其所作有關華嚴經教、華嚴玄理的論 文稿件,綜集成『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一書,印行流通。此書通過哲學的理解 來發揚華嚴宗學,對誘導世間學者進入佛法領域來說,是有良好與重要德用的。 在佛法的領域中,我著重於印度傳來,譯梵為華的三藏,對於後來發展而成立於 [P212] 中國的佛學,如臺、賢、禪、淨,都不曾深入,所以略序佛教思想史上所見『華 嚴經』的大意,以表示我對華嚴的讚揚! [P213]

  

二七、『太虛大師選集』序

  太虛大師,以護教護國為事,四十年如一日,悲心深重,近代佛教界一人而 已!大師之著述講說,嘗集為『太虛大師全書』,六十四冊,讀者每以文繁義廣 為難。大師之學行,足為今日佛教之南針者特多,因編選集以問世。

  大師之學,純乎為中國佛學也。深契於『楞嚴』、『起信』,本禪之無礙, 契臺賢之圓融,得唯識之善巧。初唱八宗平等,次攝為三宗──法性空慧,法相 唯識,法界圓覺而言平等。雖法貴應機,多以法相唯識化眾,然與專宗唯識者異 也。大師之志行,純乎為菩薩之行也。嘗謂「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薩 戒本」。雖佛法方便多門,菩薩有曲誘聲聞、天神之說,而大師則盱衡當世,探 佛陀本懷,主「人菩薩行」,以「人生佛教」示人。婆心苦口,胥在於此。

  今所集者,上冊初五篇為佛法之概說;顯三寶實義,『佛法僧義廣論』為尤 [P214] 要!次六篇,略示大師解說經論之善巧。中冊二篇,大師學本於『楞嚴』,故取 『楞嚴攝論』。常說真現實義,『宗體論』為現變實事,現事實性,現性實覺, 現覺實變。舉此而攝佛法無遺,乃知佛法本於真現實,非虛妄迷謬之學。二書足 以見大師之學,故並集之。下冊初十一篇,融貫料簡諸宗,顯其勝而祛其偏。『 志行自述』以下,可見大師整僧護教之意趣。『學佛者應知應行之要事』等,所 以示學佛者修學之方隅。末五篇,則略明佛法與文化,與世界和平之關係。大師 之學,深廣無涯,嘗一滴足以知瀛渤之味,讀選集可為探求大師學行之方便也。 是為序。 [P215]

  

二八、『續明法師遺著選集』序

  續明法師入寂於印度,不覺竟十年矣,無常迅速乃如此!

  續師為人,渾厚而方直。其為法也,主以正信、正見,導歸學佛之正行。於 僧團及學人,每策勵之,啟迪之,期於履踐平實,不失佛門本色。文如其人,以 故辯而不華,不事神祕之虛玄,亦不崇流俗之事功也。其生平遺著,曾集成『續 明法師遺著』,嘉惠法界。弟子輩今擇取其要者為選集,用為十周年之紀念。十 年來,佛門之變亦亟矣!續師遺文,雖平淡無奇哉,而足為佛弟子之鑒戒者正多 ,乃隨喜而為之序。 [P217]

  

二九、序『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華宇出版社編譯出版『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共一百冊,介紹近代國際佛教 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等,雖以日文作品為主,但內容是遍及 各方面的。對於提昇國內佛學水準來說,相信會有重大影響的!

  我們中國佛教,過去經長期的翻譯、研求與闡揚,到隋唐而大成。這是以中 期的「大乘佛法」為主,上通初期的「佛法」,下及後期的「秘密大乘佛法」。 中國固有的佛教,基礎異常深厚!日本佛教就是承受這一學統,適應現代,展開 新的研究而有所成就。以中國人的智慧來說,如能重視中國傳譯的無數聖典,各 宗奧義,進一步的攝取各地區的佛法,參考現代國際佛學界的研究成果,研究、 抉擇而予以貫攝,相信會有更好的研究成績,佛教也一定能更充實光大起來。遺 憾的是:時代是無休止的動亂,佛教受到太多的困擾;傳統的佛教界,又不能重 [P218] 視佛學。這才國內佛教學的研究環境,研究水準,遠遠的落後於國外,無法適應 趕上,這真是近代中國佛教的痛事!

  我覺得,三十年來,由於政治安定與經濟繁榮,宗教自由,佛學界也有了新 趨勢;對於佛教學的研究發展,已有了可能性。『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在這時 編譯發行,真是適應時機的明智之舉!無疑的將使中國佛學界,能擴大研究的視 野,增進研究的方法,特別是梵、巴、藏文──有關國際佛學語文的重視與學習 ,能引導國內的佛學研究,進入世界佛教學的研究領域。這部書的出版,將促成 國內佛學研究的一個新的開始。 [P219]

  

三0、『萬古千秋一聖僧』序

  佛法東來,隋唐為盛,師宗輩出,而德業之高勝,玄奘三藏其標領也。為正 法而西行,無貪性命;譯梵文為華典,無墮寸陰。譽滿中天,道重帝室。景行令 德,彥悰『慈恩三藏法師傳』言之詳矣。

  夫奘公少而入道,遍遊講肆;中年西行,勤求正法;晚返中夏,傳其所學。 一生唯法是務,然則奘公之高勝,其唯依所學所傳而後知之。奘公自謂:「遠人 來譯,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乖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他 化不二之宗,析為南北二道。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 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并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是則有感於華夏佛法之紛 歧,乃欲直探西方梵本,依彌勒菩薩論義為準繩,而定佛法於中正也。

  『十七地論』為『瑜伽師地論』五分之一,傳彌勒之學也。源本阿含,通賅 [P220] 論義,普為三乘,而宏闡菩薩之正道。慨五事不具之機,空成惡取,乃依『解深 密經』,說依他起有,明唯識所現。無著承其學,造三大乘論──『莊嚴大乘』 ,『攝大乘』,『集大乘』,申正義而通異說。『莊嚴大乘』以真如無差別說如 來藏,空性清淨為如來大我,心真如為自性清淨心。『攝大乘』則依他起性通二 分,旁申一意識師。三論並說「四意趣」、「四秘密」,以善通一切法門。於「 轉變秘密」,明「以欲離欲」、「二二數會」之密義。庶免依文作解,流為魔外 之儔。三論之說阿賴耶識,重種子義,故傳為一能變說。得論意則善巧無乖,如 隨言迷旨,有濫於真常一心之虞。世親繼起,廣釋經論,別造唯識二論:『二十 論』以遮外境,『三十論』以明唯識。義宗『瑜伽』,阿賴耶識重現行,說三能 變;而後如來藏一心之說,不可得而惑也。世親弟子陳那,深究因明;經護法而 傳戒賢,即奘公所師承。正宗『瑜伽』,旁通因明,辨析精嚴,有非唯識初興諸 論所可及者。所謂「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者,即斯 學也。 [P221]

  觀奘公之譯業,亦可以見所學。貞觀二十年,初譯『瑜伽』,次及因明、唯 識諸論以示所宗。永徽、顯慶之際,廣譯阿毘達磨──六足、『發智』、『婆沙 』、『俱舍』、『順正理』諸論,以見由小入大之跡。顯慶四年,乃依護法義, 兼取『三十論』諸家之釋,出『成唯識論』,集唯識學之大成;而奘公所學所傳 ,於焉大備。後譯『大般若經』,出眾人所請,非所宗也。『成唯識論』成立別 有阿賴耶識,五教依於大經,十理並探阿含;經說心性本淨,依心空理所顯真如 ,或約心體非煩惱說;如來四智菩提,生滅而非常住。宗『瑜伽』而詳唯識,法 義純淨,而常心、真我、欲為方便之說遠矣!

  奘公所譯,文則一身備通華梵,故得精審允正,非餘譯所及。義則宗本『瑜 伽』,大成唯識,傳西元七世紀初那爛陀寺之顯學。廣譯阿毘達磨論,於法義之 演化,史跡可尋。奘公所譯,每獨備於中華,可謂中國佛教之寶矣!

  光中法師住玄奘寺,發願精校『慈恩三藏法師傳』,並以有關史事為附編, 欲以發揚奘公之盛德也。問序於予,自慚昔於斯學,薄致聞思,雖欽仰無已,而 [P222] 以志存通學,不及精研。今則義多廢忘,文思蹇澀,又何足以光斯編!謹敘奘公 所學所傳之勝義所在,用申讚慕之情云耳!民國七十四年五月,印順序於華雨精 舍。 [P223]

  

三一、『竹雲齋文集』序

  佛法,從信解持行中,實現身心的自在解脫,對一般人來說,不免深了一些 ,所以在佛法的弘通中,是不可能沒有接引方便的。佛法在印度,有稱為「異方 便」的佛塔,或雕、或鑄、或畫的佛像;經典的書寫、持誦等流行起來。這些與 (色、聲的)藝術相關聯,以這些來攝引世人,進而信修佛法,佛教也就不斷的 發展延續下來。所以在佛教流傳史中,佛教藝術是有重要意義的!

  廣元法師壯年出家,為慈航老法師再傳弟子,從慈老修學多年。除了潛心佛 法外,每寄情於書法、繪畫。在報章上,每發表書法、繪畫與佛法有關的小品文 ,希望透過與佛法有關的書畫,攝化有緣人,能深植善根而趣向於佛法。法師要 將歷年發表的小品文,編成一個集子來與人結緣,法師是想讀者能從此而信解佛 法的,這也可說是難得的方便了! [P225]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