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空之探究』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九 二諦與一切法空無我

  空,有二方面。諸行空,那是無我我所的意思;進而說明為:「常空,恆空,不變易法空, 無我我所」。另一方面是:一切煩惱空,空的是煩惱(業苦),也就以空來表示離煩惱(業苦) 的涅槃。寂,出離,(止)滅,滅等,也都表示是空的,有「出世空性」的名稱。這二方面,勝義 空parama$rtha-s/u^nyata^, paramattha-sun~n~a明顯的表示了這一意義。在『雜阿含經』中,是 緣起生死相續中,有業報而沒有作者(我的異名)。緣起因果是俗數法──法假,無我是勝義。依 諸行無我而說勝義空(性),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系所說。在『無礙解道』中,勝義空是 一切煩惱永滅,六處永滅;涅槃是勝義,依涅槃的寂滅而說勝義空,是赤銅鍱部Ta^mras/a^t!i^ya 所說。勝義空,也許不載於原始聖典,而在佛法的流傳發揚中,受到部派的重視,是一項明顯 的事實。 [P124]

  俗數法與勝義,佛教界安立為二諦:世俗諦sam!vr!ti-satya,sammuti-sacca,勝義諦 parama$rtha-satya,paramattha-sacca。依四諦而明二諦的安立,『大毘婆沙論』列舉了四家的 二諦說(1)。第一家,以苦、集二諦為世俗,滅、道二諦為勝義。這是世間虛妄,出世間真實的二 諦說,與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相近(2)。第二家,以前三諦為世俗,道諦為勝義。第三家 以為:「四諦皆是世俗諦攝。……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勝義諦,空非我中,諸世俗事絕施設故 」。第四家是有部的評家正義:「四諦皆有世俗、勝義。……苦諦中有勝義諦者,謂苦、非常、 空、非我理。集諦中有勝義諦者,謂因、集、生、緣理。……滅諦中有勝義諦者,謂滅、靜、妙 、離理。……道諦中有勝義諦者,謂道、如、行、出理」。後二家,都是以世俗事的施設為世俗 諦,而勝義諦是「絕施設」──不可安立的。

  後二家,可說是同一意義的不同開展。對於空性為勝義空的思想,是有重要關係的。這應該 從自相svalaks!an!a、共相sa^ma^nya-laks!an!a說起,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四二 (大正二七•二一七上)說:

   「分別一物相者,是分別自相;分別多物相者,是分別共相」。

  自相,是一法(物)所有的;共相是通於多法的。例如色是自相;色法的無常性,是通於心 、心所等的,所以無常是共相。進一步說,色是一蘊的總名,通於種種色的。在色蘊中,有眼、 [P125] 耳等法;即以眼所見的色來說,也有青、黃、赤、白等多法,所以色也還是通於多法的。這樣的 推求下去,一直到不可再分析的,一一極微自性,才是色的自相。所以『大毘婆沙論』說:「諸 法自性,即是諸法自相;同類性是共相」(3)。自性svabha^va是一一法的自體,在有部中,與自 相是相同的。但自相依相立名;自性是以相而知法自體的。共相是通於多法的,也就是遍通的理 性。一般人雖說能知事相,而實不能知一一法,不知一一法的共相。如實知四諦共相的,能見道 而向解脫,所以後代就以四諦的十六行相為共相。有部的評家正義,就這樣的論定:四諦事相是 世俗諦,四諦(一一諦四行相)的十六行相,是勝義諦。共相,近於一般所說的通遍理性,但有 部不許四諦以外,別有抽象的通遍理性,十六行相只是四諦(一一法上)所有共通的義理。對於 世俗與勝義的覺了,『大毘婆沙論』列舉了多種譬喻,試引述二喻,如『論』卷四二(大正二七• 二一七上)說:

   「如種種物近帝青寶,自相不現,皆同彼色,分別共相慧應知亦爾。如種種物遠帝青寶, 青黃等色各別顯現,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 「如日出時,光明遍照,眾闇頓遣,分別共相慧應知亦爾。如日出已,漸照眾物,牆壁竅 隙,山巖幽藪,皆悉顯現,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

  通達共相慧的帝青寶喻,與『般若經』所說:般若照見一切法空,如高入須彌,咸同金色(4) [P126] ,正是勝義慧的同一譬喻。

  有部是事理二諦說,四諦事是世俗,四諦所有的共相──理是勝義。四諦各有四行相:集、 滅、道諦的四行相,是局限於集、滅、道諦的,苦諦下的四行相可不同了。苦諦的四行相:苦行 相是限於苦諦的;無常行相,可通於苦、集、道三諦;空與無我行相,是通於四諦(及非擇滅與 虛空)的,所以空與無我,是一切法中最通遍的共相──理。以理為勝義諦,那末空無我理,可 說是一切法的勝義諦理了。由於有部是「次第見(四)諦」的,所以說無漏慧所通達的空無我行 相,唯是苦諦,假如是主張「一時見(四)諦」的,就不會有這一區別了。

  第三家以為一切是世俗施設,「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勝義諦,空非我中,諸世俗事絕施設 故」。這也是理事二諦,但以一切法中最通遍的義理──「空非我理是勝義諦」。這可能與一說 部Ekavya^vaha^rika的見解相近。世俗唯是假名施設,空非我理是勝義,世俗假而勝義空(非 我),是近似大乘空義的一派。

  有部的「無常、苦、空、無我」,赤銅鍱部作「無常、苦、無我」,無我是空義。(空)無 我遍通一切法,也是赤銅鍱部所說的。『無礙解道』有(四) 「諦論」(5),引經說,四諦「是如 ,不虛,不異」(6)。諦sacca是不倒亂而確實如此的,所以諦是如tatha^,如是不異的意 義。正如『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所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7)。『 [P127] 無礙解道』說到四諦同一通達,也就是「一時見諦」。為什麼四諦能同一通達?因為四諦是同一 所攝:「同一所攝則一性,一性則依一智通達,故四諦同一通達」。那末四諦依什麼而是同一所 攝呢?『論』依四行相,九行相,十二行相來說明。四行相是:如義,無我義,諦義,通達義。 每一諦都是如義,無我義,諦義,通達義;四諦同有這四行相,所以說四諦是同一所攝。九行相 與十二行相的前四相,就是如義,無我義,諦義,通達義。這些義相,四諦都是有的,所以是同 一所攝,同一通達。如義與諦義間,有無我anattan義;四諦同有無我,可見(空)無我是通 於四諦的,與有部所說相同。以空無我為遍通四諦的勝義,是從諸行空而延展到一切空無我的。 這是上座部Sthavira系,著重我我所空而發揚起來的。

  
註【21-00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七七(大正二七•三九九下──四00上)。
註【21-002】拙作『妙雲集』(一一)『性空學探源』(一二一──一二二)。
註【21-00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三八(大正二七•一九六下)。自相與共相的論究,參閱拙作『說一切有部 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八七──八九)。
註【21-004】『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一(大正八•三六九下)。
註【21-005】『小部』『無礙解道』(南傳四一•一八──三二)。
註【21-006】『相應部』(五六)「諦相應」作:「是如,不離如,不異加」(南傳一六下•三五三)。 [P128]
註【21-007】『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一二•一一一二上)。

  

一0 大眾部系與法空

  一切煩惱空,生死不再生,以涅槃為勝義空,『無礙解道』已說到了。但著重涅槃空而發揚 起來,最足以代表聲聞法空說的,是龍樹Na^ga^rjuna所說的「空門」(1)。法空說的主要理由 ,上文曾歸納為五項。除「無我所」為法空外,都與涅槃空有關。「五陰散滅」,是行者滅五陰 ,愛盡苦盡而作苦邊際。「不落四句」,涅槃正是不能以四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來說明的。「非諍論處」,這是言說所不及,超越於名言的。「智者不取著一切」,正由於涅槃 智的自證。法空說,是從涅槃空(或佛證境)來觀一切法的。一切法空,所以修行者隨順、趣向 、臨入於「無對」(絕對的)的涅槃。

  在現存的部派傳說中,與法空有關的資料不多,姑舉四說。一、如『佛性論』卷一(大正三一 •七八七下)說:

   「小乘諸部,解執不同。若依分別部說:一切凡聖眾生,並以空為其本,所以凡聖眾生, 皆從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

  『佛性論』是真諦所譯的。以真諦所譯的『部執異論』,及『四諦論』所用的譯名,推定分 [P129] 別部即分別說部,為唐譯說假部Prajn~^aptiva^din的異譯(2)。「分別部說:滅有三種:一、念 念滅;二、相違滅;三、無餘滅,譬如燈滅」(3)。涅槃是無餘滅,約煩惱等滅盡無餘說,滅是空 的異名。依『佛性論』,分別部說:一切凡聖眾生,「以空為其本」,此空顯然有了形而上的本 體意義。凡聖眾生,或迷而流轉,或悟而解脫,所有凡聖、迷悟的一切現象,都是依空而有的。 空是本來如此(本性空)的,為成佛的因性,所以空就是佛性;離一切迷妄而成佛,空就是大涅 槃。以空為佛性、大涅槃,我想,這是真諦的時代,分別部適應大乘學而作的說明吧!佛法原本 是依現實的身心世間,修道斷惑而得涅槃的。現在說空為一切所依,那是通過涅槃空義,再從涅 槃常寂來說明一切的(或稱為「卻來門」)。

  二、如『大智度論』卷一(大正二五•六一上──中)說:

   「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小部』的『論事』中,有方廣部Vetulyaka,也名說大空Maha^sun~n~ata^va^din的部 執。雖然所說的問題,與『智度論』不同,然方廣部與方廣道人,一切法空無所有與說大空,顯 然是同一的。方廣部以為:僧伽四雙八輩,約勝義僧說,勝義僧是無漏道果。所以僧伽是不受供 施的;供物是無所淨的;不受用飲食的;施僧也就不得大果(4)。佛住兜率天宮Tus!itabhavana ,人世間佛是示現的(化身)。所以施佛不得大果;佛不住此世間,佛不說法(5)。『論事』所說 [P130] 的方廣部執,勝義僧與佛,都是超越現實人間世的。凡重於超越的,每不免輕忽了現實,方廣道 人說一切法空無所有,如龜毛、兔角一樣,不正是同一意境的表現嗎?

  三、如『入中論』卷二(漢藏教理院刊本三一)說:

   「若世間導師,不順世間轉,佛及佛法性,誰亦不能知。 雖許蘊處界,同屬一體性,然說有三界,是順世間轉。 無名諸法性,以不思議名,為諸有情說,是順世間轉。 由入佛本性,無事此亦無,然佛說無事,是順世間轉。 不見義無義,然說法中尊,說滅及勝義,是順世間轉。 不滅亦不生,與法界平等,然說有燒劫,是順世間轉。 雖於三世中,不得有情性,然說有情界,是順世間轉」。

  這是東山住部Pubbaseliya的『隨順頌』。東山住部是大眾部Maha^sa^m!ghika系中, 安達派Andhaka的一派。所說「蘊處界同一體性」,「無名諸法性」,「不滅不生」,在如 來如實證──佛本性中,一切是同一的離言法性,沒有如世俗所見的我與法,有與無,連佛、滅 、勝義,這也都是無可說的。佛為眾生說有這有那,不過「順世間轉」,隨順世間方便吧了。從 如來自證的同一離言法性說,法性是超越於世間名言的。頌文雖沒有說「空」,然與大乘法空性 [P131] 說,是非常一致的。

  四、『三論玄義檢幽集』卷五(大正七0•四五九中──下)說:

   「一說部者,真諦云:此部執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無有實體,同是一名,名即 是說,故言一說部」。

  這是梁真諦Parama$rtha傳來的解說。一說部Ekavya^vaha^rika說:「世出世法悉是假 名」,世間法是苦諦與集諦,出世間法是滅諦與道諦,四諦都是假名了。假名,一般是施設 prajn~^apti的異譯。「同是一名」,正是「唯名」,na^mama^tra的意思。一說部的教義,我們 所知有限,但這是大論師所傳來的。窺基的『異部宗輪論述記』,也這樣說;賢首所判十宗的「 諸法但名宗」,也指一說部。一說部的思想,如是真諦所說那樣的「但名無實」,那與「原始般 若」的思想相合。

  上來所引的四則:說分別部,方廣部,東山住部,一說部,凡與法空說相近的,都是大眾部 Maha^sa^m!ghika系統的學派,這是不能不重視的歷史事實。上座部系中見滅得道的學派,如 法藏──達摩多部Dharmaguptaka:「以無相三摩地,於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 (6)。赤銅鍱部Ta^mras/a^t!i^ya說:「智見清淨」,也就是聖道現前,是無相、不起 、離、滅, 以「涅槃所緣」而入的(7)。這樣的見滅得道,滅諦可說是涅槃空寂,然對於苦、集、道──三諦 [P132] ,沒有說是空的。所以,法空說是淵源於大眾學系而發揚起來。當然,上座部系的論究法義,也 有多方面啟發性的。大眾部系的特色,是佛與聲聞果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從「佛身無漏」開始 ,佛與菩薩的聖德,發展到如『異部宗輪論』介紹那樣。重視佛德(佛法性,佛自住涅槃),也 就有了超越世間及聲聞四諦的傾向,於是乎「一切法但名無實」;但是「順世間轉」;「一切法 不生不滅,如龜毛兔角常無」等,從不同方面流傳出來了。

  再引一論一經,以證明法空說與大眾部的關係。一、 『成實論』:『論』是訶梨跋摩 Harivarman所造的,為西元三、四世紀間的論師。論師出身於說一切有部,而不滿說一切有部 ,是一位從說一切有部脫出的,早期的譬喻者da^^rs!t!a^ntika,思想與鳩摩羅陀Kuma^rala^ta 相近(8)。『出三藏記集」卷一一,『訶梨跋摩傳』 (大正五五•七九上)說:

   「時有僧祇部僧,住巴連弗邑,並遵奉大乘,云是五部之本。久聞跋摩才超群彥,為眾師 所忌,相與慨然,要以同止。遂得研心方等,銳意九部,採訪微言,搜簡幽旨」。

  僧祇部,是大眾部。大眾部的僧眾,是不拒斥大乘的。訶梨跋摩與大眾部的僧眾共住,也就 接觸了大乘方等經,因而思想上有了突破,超過了有部、經部Sautra^ntika,一切上座學系 的傳承。『成實論』是見滅得道的,分為三個層次:先以法有滅假名心;次觀涅槃空而滅法心; 末後是空心也滅了,才是證入滅諦。滅諦非實有的見解,仍與經部說相同。但『成實論』以為: [P133] 觀涅槃空而「不見五陰,但見陰滅」,名「見五陰空」(9)。見滅而一切法不起,解說為法空,與 法藏部、赤銅鍱部等「見滅得道」的解說不同,這就是受了大眾部系的影響。『成實論』引經以 明法空的,還是『阿含經』文;全『論』以四諦開章,不失聲聞學派的立場。

  二、『增壹阿含經』:漢譯本,是苻秦曇摩難提Dharmanandi所譯的。經初有「序」, 可知是大眾部的誦本。有些與大眾部本義不合,而內容已接觸到大乘,所以推定為屬於大眾部末 派的誦本(10)。集成的時代稍遲,所以引經來證明空義,上面很少引用他。但大眾部末派,到底可 以代表聲聞部派的一流。須菩提Subhu^ti見佛的故事,傳說為『義足(品)經』的事緣之一 。『增壹阿含經』(三六)「聽法品」(大正二•七0七下──七0八上)說: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無常,空,例此)。 「善業以先禮,最初無過者。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 空無法,此名禮佛義」。

  善業,是須菩提的義譯。禮佛見佛,應觀三世佛的無我,無常,空;觀一切法空無所有。佛 之所以為佛,是由於證得法性空寂,也就是佛的法身,所以應這樣的禮佛見佛。『智度論』說: 「須菩提觀諸法空,是為見佛法身」(11),與『增壹阿含經』意相符。經上說:「法法自生,法法 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滅法。……一切所有, [P134] 皆歸於空」(12)。因果生滅,可從二方面說。一方面,一切法是相動相亂的,沒有他法的緣力,自 己是不會生滅動亂的。從另一方面說,法法各住自位,不能互相動亂的。一切法相互依存,又各 住自位,從這緣起生滅中,「一切所有皆歸於空」,這是很深徹的觀察。『增壹阿含經』(三0 )「須陀品」(大正二•六五九中)說:

   「有字者是生死結,無字者是涅槃也。……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 ,無終無始」。

  名字是生死法,始終法,就是世間法。超越名字的,是無對的涅槃。這是從涅槃空而世間但 有假名的說法。經中表示法空的,是到處可見的。

  從這一論一經的引述,足以證明與大眾部系有關的,都表示出我(與)法皆空的思想。

  
註【22-001】『大智度論』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二下──一九三中)。
註【22-002】拙作『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五九八──五九九)。
註【22-003】『四諦論』卷三(大正三二•三八九下)。
註【22-004】『論事』(南傳五八•三二四──三三一」。
註【22-005】『論事』(南傳五八•三三二──三三三、三三七──三四一)。
註【22-006】『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八五(大正二七•九二七下)。 [P135]
註【22-007】『清淨道論』(南傳六四,四三一)。
註【22-008】拙作『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五七三──五七五•五七九──五八0)。
註【22-009】『成實論』卷一二(大正三二•三三二下)。
註【22-010】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七五五──七五六)。
註【22-011】『大智度論』卷一一(大正二五•一三七上)。
註【22-012】『增壹阿含經』(一三)「利養品」(大正二•五七五下)。 [P137]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