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第九章 原始集成之相應教

第一節 雜阿含經的整理

 第一項 相應教的三部分

  第一章第三節中,曾經說到:聖典的結集,有原始結集,與不斷的再結集。再結集──共同 審定是否佛法,是以原始結集的經律為準繩的。如『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一 00──一0二)說:

   (於彼所說)「善解文句,參照經律。若參照經律,而不入契經,與律不合,……此非世 尊之語」。 (於彼所說)「善解文句,參照經律。若參照經律,而與經相應,與律相合,……確是世 尊之語」。

  「參照經律」,『根有律雜事』作:「檢閱經文及以律教」(1)。以原有的經律為準繩,然後 [P630] 可以判決傳來的是否佛法。原始結集的律部,是「波羅提木叉經」;僧伽所有的一切規制,是不 能與「戒經」相違反的。經法方面,也有原始結集的部分,那就是「九分教」中的「修多羅」, 『相應部』──『雜阿含經』的根本部分。這一根本的「相應修多羅」,在現存的聖典中,並沒 有獨立的部類,而已被編入『相應部』──『雜阿含經』,成為該經的核心部分。這是根據說一 切有部Sarva^stiva^din傳承的古說而發見出來的。這部分的內容,雖同樣的存在於巴梨語 Pa^li的『相應部』,而文句、次第,與漢譯的『雜阿含經』,更為契合,這當然由於『雜阿 含經』,也屬於說一切有部誦本的關係。可是,漢譯的『雜阿含經』,現存本並不是完全的;次 第也極為紊亂。所以應加以整理,回復『雜阿含經』的原形,然後更能明確的,確認這原始結集 部分──「相應教」的存在。將根本的「相應修多羅」,與次第集出的「祇夜」、「記說」(現 存『雜阿含經』,是這三部分的綜合),分別開來,對於原始結集的古說,將更容易得到學者的 承認。

  與『相應部』相當的漢譯『雜阿含經』,是劉宋時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所譯的,凡 五0卷,一三六二經(『大正藏』編目)。其中二三•二五──兩卷(六0四•六四0•六四一 ──三經),實為『無憂王經』(2),應該除去。現存的『雜阿含經』,不但有誤編的,也有脫落 的,次第又非常紊亂。經近代學者的整理,漢譯『雜阿含經』的原形,已大致可見(3)。呂澂發見 [P631] 『瑜伽論』「攝事分」,為『雜阿含經』的本母──摩呾理迦ma^tr!ka^(4);對於『雜阿含經 』的研究,給予最有力的啟發。然近人的研究,大都著重於回復漢譯『雜阿含經』的原形;而現 在,要在近代研究的成果上,著重於三大部分的分類。說明『雜阿含經』──『相應部』的次第 集成,與「九分教」(「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羅」、「祇夜」、「記說」──三分的次第成 立相當;而確立分教與阿含的次第形成,為平行的發展。從而一掃先有分教,次有阿含;或先有 阿含,次有分教的論諍。

  「相應教」與「修多羅」的古義,出於『瑜伽論』及『雜事』。由於傳說久遠,取意不同, 所以也存有小小差別。然從差別的傳說中,更能明確的了解這一結集的次第。『瑜伽論』卷八五 大正三0•七七二下),立「事契經」,即「四阿笈摩」(阿含),而以『雜阿含經』為本,如說:

   「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復以餘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餘相廣長而說 ,是故說名長阿笈摩。更以一二三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 「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經」。

  依此,「四阿含」是以相應教的『雜阿含經』為本的;『雜阿含』是「一切事相應教」,所 以「四阿含」也通稱「事契經」。那末,「事」是什麼?如『瑜伽論』卷三(大正三0•二九四上) [P632] 說:

   「諸佛語言,九事所攝。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 ;五、染淨事;六、差別事;七、說者事;八、所說事;九、眾會事。有情事者,謂五取 蘊。受用事者,謂十二處。生起事者,謂十二分緣起及緣生。安住事者,謂四食。染淨事 者,謂四聖諦。差別事者,謂無量界。說者事者,謂佛及彼弟子。所說事者,謂四念住等 菩提分法。眾會事者,所謂八眾」。

  「九事」的內容,就是「一切事相應教」的事,『雜阿含經』的內容。「九事」的次第開合 ,現有三說,比對如下:

圖片
  〔瑜伽論本地分〕 (5)   〔瑜伽論攝事分〕(6)   〔雜事〕 (7)
   l五取蘊─────── 3蘊─────────1五蘊
   2十二處─────── 5處─────────2六處
   3十二緣起────── 6緣起────────4緣起
   4四食──────── 7食
   5四聖諦─────── 8諦─────────5聖諦
   6無量界─────── 4界─────────3十八界
[P633]   

                ┌─── 1弟子所說──────6聲聞所說
   7佛及弟子──┤
                └─── 2如來所說──────7佛所說
   8四念住等────── 9念住等───────8念處等
   9八眾────────10八眾────────9伽他

上列三說,雖次第前後不一,而內容大體一致。這是「事相應教」──『雜阿含經』的全部 內容。據『瑜伽論』「攝事分」,是分為三大類的(8)
圖片
1.能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弟子所說佛所說分
        ┌─蘊界處緣起食諦───五取蘊六處因緣相應分
2.所說─┤
        └─念住……證淨等───道品分
3.所為說──八眾────────結集品

  三大類,九事,是『雜阿含經』的內容;也可說都是「修多羅」──「事契經」。然『瑜伽 論』「本事分」,解說「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羅」,是偈頌以外的,所以除去八眾的「眾相應 」──偈頌部分,稱其他的八事為「修多羅」(9)。又『瑜伽論』「攝事分」,雖總舉九事(內開 「說者事」為「弟子所說」、「如來所說」)以說明「事契經」,而抉擇「事契經」的「摩呾理 迦」,卻沒有「結集品」,「弟子所說」及「如來所說」,僅有九事中的七事(10)。這樣,「事契 [P634] 經」──「修多羅」的內容,從「四阿含」而略為『雜阿含經』的三大類;又從三類而但是二類 ,除去偈頌部分;更除去如來所說、弟子所說部分,而僅是蘊•處•緣起•食•諦•界•念住等 道品。蘊等七事,為事相應教的根本部分。稱此為「相應修多羅」,其後次第集成的,也就隨之 而稱為「一切事相應」的「事契經」。

  
註【71-001】『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七(大正二四•三九0上)。
註【71-002】呂澂『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二二七)。
註【71-003】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四八──六五七)。
註【71-004】呂澂『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二三三──二四一)。
註【71-005】『瑜伽師地論』卷三(大正三0•二九四上)。
註【71-006】『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註【71-007】『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註【71-008】『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註【71-009】『瑜伽師地論』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下)。
註【71-010】『瑜伽師地論』卷八五──九八。

  

 第二項 事契經與摩呾理迦(一)

[P635]

  『雜阿含經』三大部類的第一部分,內容為:蘊、處、緣起、食、諦、界、念住等道品── 七事。呂澂發見『瑜伽論』「攝事分」,為『雜阿含經』的本母。與經文相對比,次第與內容相 合。特別是,「界」在聖諦以下,道品以上,與緣起為一分,似乎次第不順,而恰好與『雜阿含 經』的次第相合。在『相應部』中,「界相應」也在第二大品「因緣品」中。這可見『雜事』的 以「處界」為一類;『瑜伽論』說『雜阿笈摩』,以「蘊界處」為一類,都是依後代通說而改定 的了。

  『瑜伽論』「攝事分」,從八五卷起,九八卷止,共一四卷,是「事契經」的抉擇宗要── 「摩呾理迦」ma^tr!ka^。呂澂『雜阿含經刊定記』,曾對比經文,證實為『雜阿含經』的本 母(1);但疏略不備,錯失的也多。現在再為詳細的對比,以確定這一部分的次第,並為補充的, 修正的說明。「攝事分」一四卷,分「行擇攝」、「處擇攝」、「緣起食諦界擇攝」、「菩提分 法擇攝」四類。每類先舉總頌,次出別頌,別別的抉擇經文。在下面的經論對比中,一、論義是 依經文而立的,但或攝多經為一門,或一經而分別為多門,不一定是一經一論相對的。二、前面 說過了的,後文相同的,就簡略了。這一類的有經無論,不能說是缺減,所以加( )號來說明 。三、有經有論而沒有頌的,特為補列,加〔〕號來說明。四、有論義而沒有經文的,或是有 頌的,或是沒有頌的(附加的),經審細的對比,知道這都是抉擇『中阿含經』、『長阿含經』 [P636] 的,也一一的標出。現在,先作經論的對比如下:

圖片
   〔瑜伽論攝事分〕       〔雜阿含經〕
  行擇攝第一(一總頌•一一聚•九七門)

  Ⅰ頌1「界」────┐
      2「說」────┼─ 1 2(2)
      3「前行」───┘
      4「觀察」───┐
                     ├─ 3 4 5 6
      5「果」────┘
      6「愚相」───── 7
      7「無常等定」─┐
                     ├─ 8
      8「界」────┘
      9「二種漸次」─── 9 10
     10「非斷非常」─── 11 12
     11「染淨」───── 13 14
  Ⅱ頌1「略教」───┐
[P637]   

      2「教果」───┼─ 15
      3「終」────┘
      4「墮數」───── 16
      5「三遍智斷」─── 17 18
      6「縛」────── 19 20 21
      7「解脫」───── 22
      8「見慢雜染」─┐
                     ├─ 23 24
      9「淨說句」──┘
     10「遠離四具」
     按:「遠離四具」,義在15……22經中。
    11「三圓滿」行圓滿── 25 26 27
                果圓滿── 28
                師圓滿── 29
     (卷八五終)
  Ⅲ頌l「想行」──┐
[P638]   

      2「愚相」──┤
                   ├─  30
      3「眼」───┤
      4「勝利」──┘
      5「九智」────  31 32 ( 以上卷一終)
      6「無癡」────  256 257 258
      7「勝進」────  259
      8「三相行」───  260
      9「我見差別」──  261
       按:上二論義次第,與經相反,今依經。
     10「法總等品」─┐
                     ├─ 262
     11「三」────┘
  Ⅳ頌l「速通」────   263
      2「自體」────   264
      3「智境界」───   265
      4「流轉」────   266
[P639]   

      5「喜足行」───   267
      6「順流」────   268
      7「知斷相」───   269
      8「想立」────   270
      9「違糧」────   271
     10「師所作」───   272( 以上卷一0終)
  (卷八六終)
 Ⅴ頌l「因」──────  59
     2「勝利」─────  60
      附義:『長含』(二一)『梵動經』。
     3「二智」─────  61
     4「愚夫分位五」──  62
     5「二種見差別」──  63
     6「聖教等」────  64
 Ⅵ頌1「斷支」───┐
[P640]   

     2「實顯了行」─┼─  65 66 67 68
     3「緣」────┘
     4「無等教」───┐
                      ├  69  70
     5「四種有情眾」─┤
     6「道四」────┤
                      ├  71
     7「究竟五」───┘
 Ⅶ頌l「二品總略」───  72
     2「三」──────  73
     3「五」──────  74
     4「有異」─────  75
     5「勝解」─────  76
     6「斷」──────  77
     7「流轉」─────  78
     8「有性」─────  79
     9「不善清淨善清淨」──80
[P641]   

    10「善說惡說師等別」─┐
                          ├─ 81
    11〔非定〕──────┘
  (卷八七終)
 Ⅷ頌1「二智并其事」──  82 83 84 85
     2「樂等行轉變」──  86 87 (以上卷三終)33 34
     3「請無請說經」─┐
                      ├  35 36
     4「涅槃有二種」─┘
 Ⅸ頌l「諍」──────  37 38
     2「芽」─────┐
                      ├  39 40
     3「見大染」───┘
     4「一趣」─────  41
     5「學」──────  42
     6「四怖」─────  43 44
     7「善說惡說中宿住念差別」45 46
 Ⅹ頌l「無厭患無欲」──  47 48
[P642]   

     2「無亂問記」───  49 50
     3「相」──────  51
     4「障」──────  52
     5「希奇」─────  53
     6「無因」────┐
                      ├  54
     7「毀他」────┘
     8「染俱」─────  55 56
ⅩⅠ頌l「少欲」────┐
                       ├ 57
      2「自性等」───┘
      3「記」─────   58(以上卷二終)
      4「三」─────   103
      5「似正法」───   104
      6「疑癡處所」──   105
      7「不記」────   106
      8「變壞」────   107
[P643]   

      9「大師記」───   108
     10「三見滿」───   109
     11「外愚相等」──   110(以上卷五終)
 (卷八八終)
處擇攝第二(二總頌•九聚•八四門)
Ⅰ頌1 「安立」
    2「差別」
   按:論義在先,經文在後。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義見1……7經。
    3「愚」──────┐
                       ├ 195 196
    4「不愚」─────┘
    5「教授」─────   197
                            (198 199)義見23 24 經。
    6「解脫」─────   200
    7「煩惱」─────   201
[P644]   

    8「業」邪論正論──── 『中含』(一七一)『分別大業經』。
           十對治───── 『中含』「業相應品」。
           善護不善護─── 『中含』(一二)『破經』。
           雜染不雜染─── 『中含』(一三)『度經』。
           邪正業施設─── 『中含』(一九)『尼乾經』。
           三種────   不詳
   (卷八九終)
 Ⅱ頌l五二
     2十三
     3四業
   按:半頌集五種二業,十種五業,一種四業,又別別廣說,似從『增壹阿含』集出
      ?
 Ⅲ頌l「無智」──── 202 203
     2「智」───── 204 205 206 207
                       (208)義見 8 經
[P645]   

     3「定」───── 209
     4「殊勝」──── 210
     5「障」───── 211
     6「學等」──── 212
     7「著」───── 213
     8「無我」──── 214
     9「聖道」──── 215
    10「二海不同分」─ 216 217
 Ⅳ頌l「道不同分」── 218 219 220
     2「師不同分」──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義見 56 經。(以上卷八終)
     3「王國」──── 230
     4「二世間」─── 231
     5「有為」──── 232
                      (233)義見71 經。
[P646]   

     6「遮身行」─── 234
     7「堅執」──── 235
     8「二空性」─── 236
   附義:『中含』(一九0)『小空經』,『中含』(一九一)『大空經』。
   (卷九0終)
 Ⅴ頌l「離欲未離欲」──┐
                        ├ 237
     2「問」──────┘
     3「因緣」────── 238
     4「染路」────── 239 240
     5「保命」────── 241
                          (242)義見 3 經。
     6「著處」────── 243 244 245
     7〔二雜染〕───── 246
     8〔十五相〕───── 247
 Ⅰ頌1「因同分」───── 248
[P647]   

     2「思」─────── 249
     3「縛解脫」───── 250
                          (251)義見 256 257 經。
     4「相」─────── 252
     5「觸遍」────── 253
     6「勝解」────── 254
     7「護根門」───── 255 (以上卷九終)
     8「教」─────── 1164
     9「愛相」────── 1165
 Ⅱ頌l「唯緣」────── 1166
     2「尋思」────── 1167
     3「願」─────── 1168
     4「一切種律儀」─── 1169
     5「入聖教不護」─── 1170 1171
     6「勝資糧善備」─── 1172
[P648]   

     7「捨所學」───── 1173
     8「著處」────── 1174
     9「不善義」───── 1175
    10「隨流」────── 1176
    11「菩薩勝餘乘」─── 1177(以上卷四三終)
    12「論施設」───── 273
                            (274)義見17經
  (卷九一終)
 Ⅲ頌l「上貪」────  275
     2「教授」────  276
     3「苦住」────  277
     4「觀察」────  278
     5「引發」────  279
     6「不應供」───  280
     7「明解脫」───  281
[P649]   

     8「修」─────  282(以上卷一一終)
     9「無我論」───  304
    10「定法」────  305
    11「見」─────  306 307
    12「苦」─────  308
 Ⅳ頌1「一住」────  309 310
     2「遠」─────  311
     3「涅槃」────  312
     4「內所證」───  313
                         (314 315)義見 77 78經。
                         (316 317 318)義見 86 87 33 經。
    5「辨一切智」─── 319 320 321
    6「相」──────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義見前「安立」「差別」所說。
    7「捨三學」──── 331 332
[P650]   

                          (333)義見 8 經。
    8「業等」───── 334
    9「空」────── 335
   10「隨行」───── 336 337 338
   11「恆住」───── 339 340 341 342 (以上卷一三終)
   12「師弟二圓滿」──『中含』(一六三)『分別六處經』。『中含』(一六
                       九)『拘樓瘦無諍經』。
  (卷九二終)
  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二總頌•一0聚•七九門)
 Ⅰ頌l「立」三際清淨
          九相──── 283 284
     2「苦聚」──── 285 286
     3「諦觀」──── 287
     4「攝聖教」─── 288
     5「微智」──── 289 290
[P651]   

     6「思量際」─── 291
     7「觀察」──── 292
     8「上慢」──── 293
     9「甚深」────『中含」(九七)『大因經』。
 Ⅱ頌1「異」───── 294
     2「世俗勝義」── 295
     3「法爾」──── 296
     4「此作」───┐
                    ├ 297
     5「大空」───┘
     6「分別」──── 298
                      (299)義見296經。
     7「自作」──── 300 301 302 303( 以上卷一二終)
 (卷九三終)
 Ⅲ頌l「觸緣」──── 343
     2「見圓滿」─── 344
[P652]   

     3「實」───── 345
     4「解」─────『中含』(二三)『智經』。
     5「不愛樂」─── 346
     6「法住智」─── 347
     7「精進」──── 348
     8「生處」──── 349
     9〔聖弟子〕─── 350
 Ⅳ頌l「有滅」──── 351
     2「沙門婆羅門」─ 352 353 354
     3「受智」──── 355 356 357
     4「流轉」──── 358
     5「來往」──── 359 360 361
                     (362 363 364)(以上卷一四終)(365)義見25 26 27 28 經。
     6「佛順逆」─── 366(367 368•義見206 209經)369 370
     附義:『中含』(九)『七車經』。
[P653]   

 Ⅴ頌l「安立」
     2「因緣」──── 371
     3「觀察食義」── 372
     4「多諸過患」── 373
     5「雜染」──── 374 375
     6〔譬喻〕──── 376 377 378
  (卷九四終)
 Ⅵ頌l「如理」────『中含』(一0)『漏盡經』。
     2「攝」─────『中含』(三0)『象跡喻經』。
     3「集諦」────『雜含』九八四經。
     4「得」───── 379 380
     5〔瑜伽〕────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義見 71經。
     6「如病」──── 389
     7「相」───── 390 391 392
[P654]   

     8「處」───── 393
     9「業」─────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10「障」不信─── 402 403 404
            上慢─── 405
            待時─── 406(以上卷一五終)
            放逸───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斷障─── 416 417 418 419 420
    11「過」─────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義見71經。
                      (428 429)義見206 207 經。
    12「黑異熟等」── 430 431 432 433 434
    13「漸次」──── 435 436 437
    14「大義」──── 438 439 440 441
    15「難得」──── 442 443
 (卷九五終)
[P655]   

 Ⅰ頌l「總義」
     2「自類別」─── 444
     3「似轉」──── 445 446 447 448 449
     4「三求」──── 450 451 452 453 454 455(以上卷一六終)
 Ⅱ頌1「三七界相攝」   456
     2「見」下中上── 457
          忍不忍───『雜含』九六九經。
     3「想」───── 458
     4「希奇」──── 459
     5「差別性」─── 460
     6「安立」──── 461 462 463
     7「寂靜」──── 464
                       (465)義見24 經。
     8「愚夫」────『中含』(一八一)『多界經』。
 Ⅲ頌l「總說」
[P656]   

     2「自性因緣」── 466
     3「見」───── 467
     4「雜染」──── 468
     5「數取趣」─── 469
     6「轉差別」─── 470 471 472
     7「道理」──── 473
     8「寂靜」──── 474
     9「觀察」──── 475 476 477 478
                     (479)義見13 14經。
                     (480)義見253 254 255 經。
  Ⅳ頌l「受生起」──  481
2「劣等」───  482 483
      3「見等為最勝」  484
      4「諸受相差別」  485
      5「知差別」──  486 487 488 489(以上卷一七終)
[P657]   

                 ┌─『中含』(一一九)『說處經』。
      6「問記」─┤
                 └─『中含』(二二) 『成就戒經』。
      (卷九六終)
  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一總頌•一二聚•八一門)
 Ⅰ頌l「沙門」─── 『中含』(一0三)『師子吼經』。
     2「沙門義」── 『中含』(一六二)『分別六界經』。
     3「喜樂」─── 『中含』(一)  『善法經』。
     4「一切法」── 『中含』(一一三)『諸法本經』。
     5「梵行」─── 『中含』(一一一)『達梵行經』。
     6「數取趣」── 『中含』(一一二)『阿奴波經』。
     7「超」──── 『雜含』一0四二經。
     8「二染」─── 『中含』(七五)『淨不動道經』。
 Ⅱ頌l「安立」
     2「邊際」───  605
     3「純」────  606 607
[P658]   

     4「如理」───  608
     5「緣起」───  609
     6「修時」───  610
     7「障自性」──  611
     8「說」───┐
     9「發起」──┼  612
    10「修」───┘
 Ⅲ頌l「諸根」───  613
     2「愛味」───  614
     3「前後差別」─  615
     4「取相」───  616
     5「諸纏」───  617
     6「大果利」──  618
 (卷九七終)
 Ⅳ頌l「邪師」───  619
[P659]   

     2「住雪山」──  620
     3「勸勉」───  621 622 623
                    (624)義見15經。
     4「繫屬」───  625 626
                          627 628 629
     5「淨」────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漸次」───  636
     7「戒圓滿」──  637
                      638 639(以上卷二四終)
      8「穗」
     9「成就」
 Ⅴ頌l「勇」
     2「力」
     3「修」
     4「等持」
[P660]   

     5「異門」
     6「神足」
 Ⅵ頌1「安立」
     2「所行境」
     按:以上經文脫落。
                      642(三根)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五根)
     3「安住外異生品」652 653
     4「慧根為最勝」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按:經論次第不合,今依經次第。
 Ⅶ頌l「思擇」───  661 662 663(二力)
                      664 665 666(三力)
     2「覺慧等」──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四力)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五力)
[P661]   

     3「有學」───  684 685( 五力與十力)
                      686 687(六力)
                      688 689 690 691(七力)
                      692 693(八力)
     4「阿羅漢」──  694 695 696(八力)
                      697 698 (九力)
     5「國等及諸王」  699 700(十力)
     6「質直」───  701 702 703(五力與十力)
     按:經論次第不相合,今依經次第。
 Ⅷ頌1「安立」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2「漸次」───  711( 以上卷二六終)712
     3「差別」───  713 714
     4「食」────  715 716 717
     5「安樂住」──  718 719 720 721 722
[P66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6「修」────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以上卷二七終)
 Ⅸ頌
                      748 749 750 751
     l〔欲等〕───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2「清淨」───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3「內外力」──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4「異門」───  782
                      783
     5「差別」───  784 785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6「沙門婆羅門」  794 795 796(以上卷二八終)797 798 799 800
     按:經論次第不同,今依經文次第。
[P663]   

 Ⅹ頌l「障隨惑」──  801 802 803
     2「尋」───┐
                  ├  804
     3「果」───┘
     4〔差別〕───  805 806
     5「微細」───  807
     6「學住」───  808
     7「智無執」──  809 810 811 812
     8「作意」───  813
     9「身勞」───  814 815
     按:經論次第不同,今依經文次第。
ⅩⅠ頌l「尊重尸羅」┐
                   ├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2「淨戒圓滿」┘
      3「現行」───  824
      4「學勝利」──  825 826
                       827 828 829(以上卷二九終)830 831
[P664]   

      5「學差別」──  832
ⅩⅡ頌1「安立」
      2「有變異」──  833 834 835 836
                       837
      3〔潤澤〕───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4「天路」───  847 848 849 850
      5「喻明鏡」──  851 852 853 854
      6「記別」依四證淨──855 856
               依五隨念──857
               依六隨念──858 859 860(以上卷三0終)
      (卷九八終)

  在上面的比對中,可以理解到:一、論的前三分(行•處•緣起食諦界),內容上,次第上 ,都與經文相合。論文所抉擇的契經,與現存的『雜阿含經』,決定是同一誦本。第四「菩提分 法擇攝」中,經文多而論義少,次第也略有倒亂,特別是「根」、「力」、「覺分」、「道分」 [P665] 部分。然大體來說,仍然是同一原本。也許論義減略些;應該是經文有過多少的增補。二、有論 義而沒有經文的,除「菩提分法」外,不是經文的缺佚,而主要是採取『中阿含經』來補充。已 經比對出的,共有三一經。『中阿含經』,是初期佛法中,經整理,闡發,抉擇分別而來的聖典 ,是說一切有部所特別重視的。『雜阿含經』為主,『中阿含經』為助,加以抉擇,奠定佛法的 思想宗要。三、論義在每一類的開端,大抵有「總義」、「安立」。這都是論義的總說,不是抉 擇一經的。四、『雜阿含經刊定記』,以為「念住」的初頌,「當經本第二十三,舊佚」。「正 斷」與「神足」頌,「當經本卷二十五,舊佚」(3)。這是因為『雜阿含經』五0卷中,誤編有『 無憂王經』二卷。除去了,卷數就不足,所以據此以推想漢譯『雜阿含經』的原形。但從對比中 ,知道這是不對的。「念住」的初頌,不是經文的缺佚,而是抉擇『中阿含經』。「正斷」與「 神足」頌,的確是『雜阿含經』缺佚了。其實,「根」也是有缺文的。因為,「根」頌先明「安 立」,是二十二根;次「所行境」,約六根說;然後明信等五根。經文卷二六,開始就說:「有 三根:未知當知根、知根、無知根」(4)。這三根,在二十二根中,是最後的三根。有三根,為什 麼沒其他的根呢?「根」與「力」,『雜阿含經』與『相應部』,都是以五根、五力為主的,但 並不限於五根、五力。所以從前列三根,比對論頌,可以斷定為有了缺失。考『相應部』的「根 相應」,共七品、一八五經,比漢譯的要廣得多。七品的經文,當然是以五根為主的。而第三「 [P666] 六根品」,有「女、男、命」── 三根;「未知當知、知已、具知」──三根;「眼、耳、鼻、 舌、身、意」──六根。第四「樂根品」,明「樂、苦、喜、憂、捨」──五根。總合起來,就 是二十二根。尤其是論頌的「所行境」,明六根領境的差別,(修四念住、七覺分,得明解脫) ,而歸於涅槃的無對。這雖然內容廣了些,與『相應部』「根相應」的四一經(5),意義完全相合 。所以今斷定為:「正斷」、「神足」全缺;「根」也有缺文。總合起來,就是所缺的二十五卷 。所缺的另一卷經,應為卷二二。所缺失的,為卷二二、二五──二卷;古人就是為了二卷的缺 失,才誤以『無憂王經』編入的。而後來又卷帙錯亂,以「念住」經為二四,『無憂王經』這才 分編在二三與二五了。

  現在,對於這一部分(「修多羅」),依『雜阿含經』,而論定次第如下:

   蘊第一 卷一(一──三二)卷一0(二五六──二七二) 卷三(五九──八七)卷二(三 三──五八)卷五(一0三──一一0) 處第二 卷八(一八八──二二九)卷九(二三0──二五五)卷四三(一一六四──一一七 七)卷一一(二七三──二八二)卷一三(三0四──三四二) [P667] 緣起食諦界第三 「緣起」卷一二(二八三──三0三) 卷一四(三四三──三六四) 卷一五(三六五 ──三七0) 「食」卷一五(三七一──三七八) 「諦」卷一五(三七九──四0六)卷一六(四0七──四四三) 「界」卷一六(四四四──四五五) 卷一七(四五六──四八九) 菩提分法第四 「念住」卷二四(六0五──六三九) 「正斷」(缺) 「神足」(缺) 「根」(缺)卷二六(六四二──六六0) 「力」卷二六(六六一──七0三) 「覺分」卷二六(七0四──七一一)卷二七(七一二──七四七) 「道分」卷二八(七四八──七九六)卷二九(七九七──八00) 「息念」卷二九(八0一──八一五) [P668] 「學」卷二九(八一六──八二九)卷三0(八三0──八三二) 「證淨」卷三0(八三三──八六0)

  
註【72-001】呂澂『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二三三──二四一)。
註【72-002】經文編目,依『大正藏經』。
註【72-003】呂澂『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二四0)。
註【72-004】『雜阿含經』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上)。
註【72-005】『相應部』「根相應」(南傳一六下•四0──四一)。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