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第一章第三節中,曾經說到:聖典的結集,有原始結集,與不斷的再結集。再結集──共同 審定是否佛法,是以原始結集的經律為準繩的。如『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一 00──一0二)說:
(於彼所說)「善解文句,參照經律。若參照經律,而不入契經,與律不合,……此非世 尊之語」。 (於彼所說)「善解文句,參照經律。若參照經律,而與經相應,與律相合,……確是世 尊之語」。
「參照經律」,『根有律雜事』作:「檢閱經文及以律教」(1)。以原有的經律為準繩,然後 [P630] 可以判決傳來的是否佛法。原始結集的律部,是「波羅提木叉經」;僧伽所有的一切規制,是不 能與「戒經」相違反的。經法方面,也有原始結集的部分,那就是「九分教」中的「修多羅」, 『相應部』──『雜阿含經』的根本部分。這一根本的「相應修多羅」,在現存的聖典中,並沒 有獨立的部類,而已被編入『相應部』──『雜阿含經』,成為該經的核心部分。這是根據說一 切有部Sarva^stiva^din傳承的古說而發見出來的。這部分的內容,雖同樣的存在於巴梨語 Pa^li的『相應部』,而文句、次第,與漢譯的『雜阿含經』,更為契合,這當然由於『雜阿 含經』,也屬於說一切有部誦本的關係。可是,漢譯的『雜阿含經』,現存本並不是完全的;次 第也極為紊亂。所以應加以整理,回復『雜阿含經』的原形,然後更能明確的,確認這原始結集 部分──「相應教」的存在。將根本的「相應修多羅」,與次第集出的「祇夜」、「記說」(現 存『雜阿含經』,是這三部分的綜合),分別開來,對於原始結集的古說,將更容易得到學者的 承認。
與『相應部』相當的漢譯『雜阿含經』,是劉宋時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所譯的,凡 五0卷,一三六二經(『大正藏』編目)。其中二三•二五──兩卷(六0四•六四0•六四一 ──三經),實為『無憂王經』(2),應該除去。現存的『雜阿含經』,不但有誤編的,也有脫落 的,次第又非常紊亂。經近代學者的整理,漢譯『雜阿含經』的原形,已大致可見(3)。呂澂發見 [P631] 『瑜伽論』「攝事分」,為『雜阿含經』的本母──摩呾理迦ma^tr!ka^(4);對於『雜阿含經 』的研究,給予最有力的啟發。然近人的研究,大都著重於回復漢譯『雜阿含經』的原形;而現 在,要在近代研究的成果上,著重於三大部分的分類。說明『雜阿含經』──『相應部』的次第 集成,與「九分教」(「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羅」、「祇夜」、「記說」──三分的次第成 立相當;而確立分教與阿含的次第形成,為平行的發展。從而一掃先有分教,次有阿含;或先有 阿含,次有分教的論諍。
「相應教」與「修多羅」的古義,出於『瑜伽論』及『雜事』。由於傳說久遠,取意不同, 所以也存有小小差別。然從差別的傳說中,更能明確的了解這一結集的次第。『瑜伽論』卷八五 大正三0•七七二下),立「事契經」,即「四阿笈摩」(阿含),而以『雜阿含經』為本,如說:
「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復以餘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餘相廣長而說 ,是故說名長阿笈摩。更以一二三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 「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經」。
依此,「四阿含」是以相應教的『雜阿含經』為本的;『雜阿含』是「一切事相應教」,所 以「四阿含」也通稱「事契經」。那末,「事」是什麼?如『瑜伽論』卷三(大正三0•二九四上) [P632] 說:
「諸佛語言,九事所攝。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 ;五、染淨事;六、差別事;七、說者事;八、所說事;九、眾會事。有情事者,謂五取 蘊。受用事者,謂十二處。生起事者,謂十二分緣起及緣生。安住事者,謂四食。染淨事 者,謂四聖諦。差別事者,謂無量界。說者事者,謂佛及彼弟子。所說事者,謂四念住等 菩提分法。眾會事者,所謂八眾」。
「九事」的內容,就是「一切事相應教」的事,『雜阿含經』的內容。「九事」的次第開合 ,現有三說,比對如下:
圖片 〔瑜伽論本地分〕 (5) 〔瑜伽論攝事分〕(6) 〔雜事〕 (7) l五取蘊─────── 3蘊─────────1五蘊 2十二處─────── 5處─────────2六處 3十二緣起────── 6緣起────────4緣起 4四食──────── 7食 5四聖諦─────── 8諦─────────5聖諦 6無量界─────── 4界─────────3十八界 [P633] ┌─── 1弟子所說──────6聲聞所說 7佛及弟子──┤ └─── 2如來所說──────7佛所說 8四念住等────── 9念住等───────8念處等 9八眾────────10八眾────────9伽他
圖片
1.能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弟子所說佛所說分
┌─蘊界處緣起食諦───五取蘊六處因緣相應分
2.所說─┤
└─念住……證淨等───道品分
3.所為說──八眾────────結集品
三大類,九事,是『雜阿含經』的內容;也可說都是「修多羅」──「事契經」。然『瑜伽 論』「本事分」,解說「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羅」,是偈頌以外的,所以除去八眾的「眾相應 」──偈頌部分,稱其他的八事為「修多羅」(9)。又『瑜伽論』「攝事分」,雖總舉九事(內開 「說者事」為「弟子所說」、「如來所說」)以說明「事契經」,而抉擇「事契經」的「摩呾理 迦」,卻沒有「結集品」,「弟子所說」及「如來所說」,僅有九事中的七事(10)。這樣,「事契 [P634] 經」──「修多羅」的內容,從「四阿含」而略為『雜阿含經』的三大類;又從三類而但是二類 ,除去偈頌部分;更除去如來所說、弟子所說部分,而僅是蘊•處•緣起•食•諦•界•念住等 道品。蘊等七事,為事相應教的根本部分。稱此為「相應修多羅」,其後次第集成的,也就隨之 而稱為「一切事相應」的「事契經」。
註【71-001】『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七(大正二四•三九0上)。
註【71-002】呂澂『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二二七)。
註【71-003】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四八──六五七)。
註【71-004】呂澂『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二三三──二四一)。
註【71-005】『瑜伽師地論』卷三(大正三0•二九四上)。
註【71-006】『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註【71-007】『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註【71-008】『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註【71-009】『瑜伽師地論』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下)。
註【71-010】『瑜伽師地論』卷八五──九八。
『雜阿含經』三大部類的第一部分,內容為:蘊、處、緣起、食、諦、界、念住等道品── 七事。呂澂發見『瑜伽論』「攝事分」,為『雜阿含經』的本母。與經文相對比,次第與內容相 合。特別是,「界」在聖諦以下,道品以上,與緣起為一分,似乎次第不順,而恰好與『雜阿含 經』的次第相合。在『相應部』中,「界相應」也在第二大品「因緣品」中。這可見『雜事』的 以「處界」為一類;『瑜伽論』說『雜阿笈摩』,以「蘊界處」為一類,都是依後代通說而改定 的了。
『瑜伽論』「攝事分」,從八五卷起,九八卷止,共一四卷,是「事契經」的抉擇宗要── 「摩呾理迦」ma^tr!ka^。呂澂『雜阿含經刊定記』,曾對比經文,證實為『雜阿含經』的本 母(1);但疏略不備,錯失的也多。現在再為詳細的對比,以確定這一部分的次第,並為補充的, 修正的說明。「攝事分」一四卷,分「行擇攝」、「處擇攝」、「緣起食諦界擇攝」、「菩提分 法擇攝」四類。每類先舉總頌,次出別頌,別別的抉擇經文。在下面的經論對比中,一、論義是 依經文而立的,但或攝多經為一門,或一經而分別為多門,不一定是一經一論相對的。二、前面 說過了的,後文相同的,就簡略了。這一類的有經無論,不能說是缺減,所以加( )號來說明 。三、有經有論而沒有頌的,特為補列,加〔〕號來說明。四、有論義而沒有經文的,或是有 頌的,或是沒有頌的(附加的),經審細的對比,知道這都是抉擇『中阿含經』、『長阿含經』 [P636] 的,也一一的標出。現在,先作經論的對比如下:
圖片
〔瑜伽論攝事分〕 〔雜阿含經〕
行擇攝第一(一總頌•一一聚•九七門)
Ⅰ頌1「界」────┐
2「說」────┼─ 1 2(2)
3「前行」───┘
4「觀察」───┐
├─ 3 4 5 6
5「果」────┘
6「愚相」───── 7
7「無常等定」─┐
├─ 8
8「界」────┘
9「二種漸次」─── 9 10
10「非斷非常」─── 11 12
11「染淨」───── 13 14
Ⅱ頌1「略教」───┐
[P637]
2「教果」───┼─ 15
3「終」────┘
4「墮數」───── 16
5「三遍智斷」─── 17 18
6「縛」────── 19 20 21
7「解脫」───── 22
8「見慢雜染」─┐
├─ 23 24
9「淨說句」──┘
10「遠離四具」
按:「遠離四具」,義在15……22經中。
11「三圓滿」行圓滿── 25 26 27
果圓滿── 28
師圓滿── 29
(卷八五終)
Ⅲ頌l「想行」──┐
[P638]
2「愚相」──┤
├─ 30
3「眼」───┤
4「勝利」──┘
5「九智」──── 31 32 ( 以上卷一終)
6「無癡」──── 256 257 258
7「勝進」──── 259
8「三相行」─── 260
9「我見差別」── 261
按:上二論義次第,與經相反,今依經。
10「法總等品」─┐
├─ 262
11「三」────┘
Ⅳ頌l「速通」──── 263
2「自體」──── 264
3「智境界」─── 265
4「流轉」──── 266
[P639]
5「喜足行」─── 267
6「順流」──── 268
7「知斷相」─── 269
8「想立」──── 270
9「違糧」──── 271
10「師所作」─── 272( 以上卷一0終)
(卷八六終)
Ⅴ頌l「因」────── 59
2「勝利」───── 60
附義:『長含』(二一)『梵動經』。
3「二智」───── 61
4「愚夫分位五」── 62
5「二種見差別」── 63
6「聖教等」──── 64
Ⅵ頌1「斷支」───┐
[P640]
2「實顯了行」─┼─ 65 66 67 68
3「緣」────┘
4「無等教」───┐
├ 69 70
5「四種有情眾」─┤
6「道四」────┤
├ 71
7「究竟五」───┘
Ⅶ頌l「二品總略」─── 72
2「三」────── 73
3「五」────── 74
4「有異」───── 75
5「勝解」───── 76
6「斷」────── 77
7「流轉」───── 78
8「有性」───── 79
9「不善清淨善清淨」──80
[P641]
10「善說惡說師等別」─┐
├─ 81
11〔非定〕──────┘
(卷八七終)
Ⅷ頌1「二智并其事」── 82 83 84 85
2「樂等行轉變」── 86 87 (以上卷三終)33 34
3「請無請說經」─┐
├ 35 36
4「涅槃有二種」─┘
Ⅸ頌l「諍」────── 37 38
2「芽」─────┐
├ 39 40
3「見大染」───┘
4「一趣」───── 41
5「學」────── 42
6「四怖」───── 43 44
7「善說惡說中宿住念差別」45 46
Ⅹ頌l「無厭患無欲」── 47 48
[P642]
2「無亂問記」─── 49 50
3「相」────── 51
4「障」────── 52
5「希奇」───── 53
6「無因」────┐
├ 54
7「毀他」────┘
8「染俱」───── 55 56
ⅩⅠ頌l「少欲」────┐
├ 57
2「自性等」───┘
3「記」───── 58(以上卷二終)
4「三」───── 103
5「似正法」─── 104
6「疑癡處所」── 105
7「不記」──── 106
8「變壞」──── 107
[P643]
9「大師記」─── 108
10「三見滿」─── 109
11「外愚相等」── 110(以上卷五終)
(卷八八終)
處擇攝第二(二總頌•九聚•八四門)
Ⅰ頌1 「安立」
2「差別」
按:論義在先,經文在後。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義見1……7經。
3「愚」──────┐
├ 195 196
4「不愚」─────┘
5「教授」───── 197
(198 199)義見23 24 經。
6「解脫」───── 200
7「煩惱」───── 201
[P644]
8「業」邪論正論──── 『中含』(一七一)『分別大業經』。
十對治───── 『中含』「業相應品」。
善護不善護─── 『中含』(一二)『!6嗀破經』。
雜染不雜染─── 『中含』(一三)『度經』。
邪正業施設─── 『中含』(一九)『尼乾經』。
三種──── 不詳
(卷八九終)
Ⅱ頌l五二
2十三
3四業
按:半頌集五種二業,十種五業,一種四業,又別別廣說,似從『增壹阿含』集出
?
Ⅲ頌l「無智」──── 202 203
2「智」───── 204 205 206 207
(208)義見 8 經
[P645]
3「定」───── 209
4「殊勝」──── 210
5「障」───── 211
6「學等」──── 212
7「著」───── 213
8「無我」──── 214
9「聖道」──── 215
10「二海不同分」─ 216 217
Ⅳ頌l「道不同分」── 218 219 220
2「師不同分」──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義見 56 經。(以上卷八終)
3「王國」──── 230
4「二世間」─── 231
5「有為」──── 232
(233)義見71 經。
[P646]
6「遮身行」─── 234
7「堅執」──── 235
8「二空性」─── 236
附義:『中含』(一九0)『小空經』,『中含』(一九一)『大空經』。
(卷九0終)
Ⅴ頌l「離欲未離欲」──┐
├ 237
2「問」──────┘
3「因緣」────── 238
4「染路」────── 239 240
5「保命」────── 241
(242)義見 3 經。
6「著處」────── 243 244 245
7〔二雜染〕───── 246
8〔十五相〕───── 247
Ⅰ頌1「因同分」───── 248
[P647]
2「思」─────── 249
3「縛解脫」───── 250
(251)義見 256 257 經。
4「相」─────── 252
5「觸遍」────── 253
6「勝解」────── 254
7「護根門」───── 255 (以上卷九終)
8「教」─────── 1164
9「愛相」────── 1165
Ⅱ頌l「唯緣」────── 1166
2「尋思」────── 1167
3「願」─────── 1168
4「一切種律儀」─── 1169
5「入聖教不護」─── 1170 1171
6「勝資糧善備」─── 1172
[P648]
7「捨所學」───── 1173
8「著處」────── 1174
9「不善義」───── 1175
10「隨流」────── 1176
11「菩薩勝餘乘」─── 1177(以上卷四三終)
12「論施設」───── 273
(274)義見17經
(卷九一終)
Ⅲ頌l「上貪」──── 275
2「教授」──── 276
3「苦住」──── 277
4「觀察」──── 278
5「引發」──── 279
6「不應供」─── 280
7「明解脫」─── 281
[P649]
8「修」───── 282(以上卷一一終)
9「無我論」─── 304
10「定法」──── 305
11「見」───── 306 307
12「苦」───── 308
Ⅳ頌1「一住」──── 309 310
2「遠」───── 311
3「涅槃」──── 312
4「內所證」─── 313
(314 315)義見 77 78經。
(316 317 318)義見 86 87 33 經。
5「辨一切智」─── 319 320 321
6「相」──────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義見前「安立」「差別」所說。
7「捨三學」──── 331 332
[P650]
(333)義見 8 經。
8「業等」───── 334
9「空」────── 335
10「隨行」───── 336 337 338
11「恆住」───── 339 340 341 342 (以上卷一三終)
12「師弟二圓滿」──『中含』(一六三)『分別六處經』。『中含』(一六
九)『拘樓瘦無諍經』。
(卷九二終)
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二總頌•一0聚•七九門)
Ⅰ頌l「立」三際清淨
九相──── 283 284
2「苦聚」──── 285 286
3「諦觀」──── 287
4「攝聖教」─── 288
5「微智」──── 289 290
[P651]
6「思量際」─── 291
7「觀察」──── 292
8「上慢」──── 293
9「甚深」────『中含」(九七)『大因經』。
Ⅱ頌1「異」───── 294
2「世俗勝義」── 295
3「法爾」──── 296
4「此作」───┐
├ 297
5「大空」───┘
6「分別」──── 298
(299)義見296經。
7「自作」──── 300 301 302 303( 以上卷一二終)
(卷九三終)
Ⅲ頌l「觸緣」──── 343
2「見圓滿」─── 344
[P652]
3「實」───── 345
4「解」─────『中含』(二三)『智經』。
5「不愛樂」─── 346
6「法住智」─── 347
7「精進」──── 348
8「生處」──── 349
9〔聖弟子〕─── 350
Ⅳ頌l「有滅」──── 351
2「沙門婆羅門」─ 352 353 354
3「受智」──── 355 356 357
4「流轉」──── 358
5「來往」──── 359 360 361
(362 363 364)(以上卷一四終)(365)義見25 26 27 28 經。
6「佛順逆」─── 366(367 368•義見206 209經)369 370
附義:『中含』(九)『七車經』。
[P653]
Ⅴ頌l「安立」
2「因緣」──── 371
3「觀察食義」── 372
4「多諸過患」── 373
5「雜染」──── 374 375
6〔譬喻〕──── 376 377 378
(卷九四終)
Ⅵ頌l「如理」────『中含』(一0)『漏盡經』。
2「攝」─────『中含』(三0)『象跡喻經』。
3「集諦」────『雜含』九八四經。
4「得」───── 379 380
5〔瑜伽〕────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義見 71經。
6「如病」──── 389
7「相」───── 390 391 392
[P654]
8「處」───── 393
9「業」─────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10「障」不信─── 402 403 404
上慢─── 405
待時─── 406(以上卷一五終)
放逸───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斷障─── 416 417 418 419 420
11「過」─────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義見71經。
(428 429)義見206 207 經。
12「黑異熟等」── 430 431 432 433 434
13「漸次」──── 435 436 437
14「大義」──── 438 439 440 441
15「難得」──── 442 443
(卷九五終)
[P655]
Ⅰ頌l「總義」
2「自類別」─── 444
3「似轉」──── 445 446 447 448 449
4「三求」──── 450 451 452 453 454 455(以上卷一六終)
Ⅱ頌1「三七界相攝」 456
2「見」下中上── 457
忍不忍───『雜含』九六九經。
3「想」───── 458
4「希奇」──── 459
5「差別性」─── 460
6「安立」──── 461 462 463
7「寂靜」──── 464
(465)義見24 經。
8「愚夫」────『中含』(一八一)『多界經』。
Ⅲ頌l「總說」
[P656]
2「自性因緣」── 466
3「見」───── 467
4「雜染」──── 468
5「數取趣」─── 469
6「轉差別」─── 470 471 472
7「道理」──── 473
8「寂靜」──── 474
9「觀察」──── 475 476 477 478
(479)義見13 14經。
(480)義見253 254 255 經。
Ⅳ頌l「受生起」── 481
2「劣等」─── 482 483
3「見等為最勝」 484
4「諸受相差別」 485
5「知差別」── 486 487 488 489(以上卷一七終)
[P657]
┌─『中含』(一一九)『說處經』。
6「問記」─┤
└─『中含』(二二) 『成就戒經』。
(卷九六終)
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一總頌•一二聚•八一門)
Ⅰ頌l「沙門」─── 『中含』(一0三)『師子吼經』。
2「沙門義」── 『中含』(一六二)『分別六界經』。
3「喜樂」─── 『中含』(一) 『善法經』。
4「一切法」── 『中含』(一一三)『諸法本經』。
5「梵行」─── 『中含』(一一一)『達梵行經』。
6「數取趣」── 『中含』(一一二)『阿奴波經』。
7「超」──── 『雜含』一0四二經。
8「二染」─── 『中含』(七五)『淨不動道經』。
Ⅱ頌l「安立」
2「邊際」─── 605
3「純」──── 606 607
[P658]
4「如理」─── 608
5「緣起」─── 609
6「修時」─── 610
7「障自性」── 611
8「說」───┐
9「發起」──┼ 612
10「修」───┘
Ⅲ頌l「諸根」─── 613
2「愛味」─── 614
3「前後差別」─ 615
4「取相」─── 616
5「諸纏」─── 617
6「大果利」── 618
(卷九七終)
Ⅳ頌l「邪師」─── 619
[P659]
2「住雪山」── 620
3「勸勉」─── 621 622 623
(624)義見15經。
4「繫屬」─── 625 626
627 628 629
5「淨」────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漸次」─── 636
7「戒圓滿」── 637
638 639(以上卷二四終)
8「穗」
9「成就」
Ⅴ頌l「勇」
2「力」
3「修」
4「等持」
[P660]
5「異門」
6「神足」
Ⅵ頌1「安立」
2「所行境」
按:以上經文脫落。
642(三根)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五根)
3「安住外異生品」652 653
4「慧根為最勝」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按:經論次第不合,今依經次第。
Ⅶ頌l「思擇」─── 661 662 663(二力)
664 665 666(三力)
2「覺慧等」──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四力)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五力)
[P661]
3「有學」─── 684 685( 五力與十力)
686 687(六力)
688 689 690 691(七力)
692 693(八力)
4「阿羅漢」── 694 695 696(八力)
697 698 (九力)
5「國等及諸王」 699 700(十力)
6「質直」─── 701 702 703(五力與十力)
按:經論次第不相合,今依經次第。
Ⅷ頌1「安立」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2「漸次」─── 711( 以上卷二六終)712
3「差別」─── 713 714
4「食」──── 715 716 717
5「安樂住」── 718 719 720 721 722
[P66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6「修」────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以上卷二七終)
Ⅸ頌
748 749 750 751
l〔欲等〕───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2「清淨」───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3「內外力」──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4「異門」─── 782
783
5「差別」─── 784 785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6「沙門婆羅門」 794 795 796(以上卷二八終)797 798 799 800
按:經論次第不同,今依經文次第。
[P663]
Ⅹ頌l「障隨惑」── 801 802 803
2「尋」───┐
├ 804
3「果」───┘
4〔差別〕─── 805 806
5「微細」─── 807
6「學住」─── 808
7「智無執」── 809 810 811 812
8「作意」─── 813
9「身勞」─── 814 815
按:經論次第不同,今依經文次第。
ⅩⅠ頌l「尊重尸羅」┐
├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2「淨戒圓滿」┘
3「現行」─── 824
4「學勝利」── 825 826
827 828 829(以上卷二九終)830 831
[P664]
5「學差別」── 832
ⅩⅡ頌1「安立」
2「有變異」── 833 834 835 836
837
3〔潤澤〕───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4「天路」─── 847 848 849 850
5「喻明鏡」── 851 852 853 854
6「記別」依四證淨──855 856
依五隨念──857
依六隨念──858 859 860(以上卷三0終)
(卷九八終)
在上面的比對中,可以理解到:一、論的前三分(行•處•緣起食諦界),內容上,次第上 ,都與經文相合。論文所抉擇的契經,與現存的『雜阿含經』,決定是同一誦本。第四「菩提分 法擇攝」中,經文多而論義少,次第也略有倒亂,特別是「根」、「力」、「覺分」、「道分」 [P665] 部分。然大體來說,仍然是同一原本。也許論義減略些;應該是經文有過多少的增補。二、有論 義而沒有經文的,除「菩提分法」外,不是經文的缺佚,而主要是採取『中阿含經』來補充。已 經比對出的,共有三一經。『中阿含經』,是初期佛法中,經整理,闡發,抉擇分別而來的聖典 ,是說一切有部所特別重視的。『雜阿含經』為主,『中阿含經』為助,加以抉擇,奠定佛法的 思想宗要。三、論義在每一類的開端,大抵有「總義」、「安立」。這都是論義的總說,不是抉 擇一經的。四、『雜阿含經刊定記』,以為「念住」的初頌,「當經本第二十三,舊佚」。「正 斷」與「神足」頌,「當經本卷二十五,舊佚」(3)。這是因為『雜阿含經』五0卷中,誤編有『 無憂王經』二卷。除去了,卷數就不足,所以據此以推想漢譯『雜阿含經』的原形。但從對比中 ,知道這是不對的。「念住」的初頌,不是經文的缺佚,而是抉擇『中阿含經』。「正斷」與「 神足」頌,的確是『雜阿含經』缺佚了。其實,「根」也是有缺文的。因為,「根」頌先明「安 立」,是二十二根;次「所行境」,約六根說;然後明信等五根。經文卷二六,開始就說:「有 三根:未知當知根、知根、無知根」(4)。這三根,在二十二根中,是最後的三根。有三根,為什 麼沒其他的根呢?「根」與「力」,『雜阿含經』與『相應部』,都是以五根、五力為主的,但 並不限於五根、五力。所以從前列三根,比對論頌,可以斷定為有了缺失。考『相應部』的「根 相應」,共七品、一八五經,比漢譯的要廣得多。七品的經文,當然是以五根為主的。而第三「 [P666] 六根品」,有「女、男、命」── 三根;「未知當知、知已、具知」──三根;「眼、耳、鼻、 舌、身、意」──六根。第四「樂根品」,明「樂、苦、喜、憂、捨」──五根。總合起來,就 是二十二根。尤其是論頌的「所行境」,明六根領境的差別,(修四念住、七覺分,得明解脫) ,而歸於涅槃的無對。這雖然內容廣了些,與『相應部』「根相應」的四一經(5),意義完全相合 。所以今斷定為:「正斷」、「神足」全缺;「根」也有缺文。總合起來,就是所缺的二十五卷 。所缺的另一卷經,應為卷二二。所缺失的,為卷二二、二五──二卷;古人就是為了二卷的缺 失,才誤以『無憂王經』編入的。而後來又卷帙錯亂,以「念住」經為二四,『無憂王經』這才 分編在二三與二五了。
現在,對於這一部分(「修多羅」),依『雜阿含經』,而論定次第如下:
蘊第一 卷一(一──三二)卷一0(二五六──二七二) 卷三(五九──八七)卷二(三 三──五八)卷五(一0三──一一0) 處第二 卷八(一八八──二二九)卷九(二三0──二五五)卷四三(一一六四──一一七 七)卷一一(二七三──二八二)卷一三(三0四──三四二) [P667] 緣起食諦界第三 「緣起」卷一二(二八三──三0三) 卷一四(三四三──三六四) 卷一五(三六五 ──三七0) 「食」卷一五(三七一──三七八) 「諦」卷一五(三七九──四0六)卷一六(四0七──四四三) 「界」卷一六(四四四──四五五) 卷一七(四五六──四八九) 菩提分法第四 「念住」卷二四(六0五──六三九) 「正斷」(缺) 「神足」(缺) 「根」(缺)卷二六(六四二──六六0) 「力」卷二六(六六一──七0三) 「覺分」卷二六(七0四──七一一)卷二七(七一二──七四七) 「道分」卷二八(七四八──七九六)卷二九(七九七──八00) 「息念」卷二九(八0一──八一五) [P668] 「學」卷二九(八一六──八二九)卷三0(八三0──八三二) 「證淨」卷三0(八三三──八六0)
註【72-001】呂澂『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二三三──二四一)。
註【72-002】經文編目,依『大正藏經』。
註【72-003】呂澂『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二四0)。
註【72-004】『雜阿含經』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上)。
註【72-005】『相應部』「根相應」(南傳一六下•四0──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