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第十章 四部阿含

第一節 相應(雜)阿含

  原始佛教的契經,四部阿含──「相應」、「中」、「長」、「增一」,是部派所公認的。 其中,漢譯稱為「雜阿含」的,據『根有律雜事』,名為「相應阿笈摩」Sam%yutta$gama (1)。這與巴梨『相應部』Sam%yutta-nika^ya,名稱是相同的。然本名「相應」,為什麼從 來都譯為「雜」呢?『瑜伽論』說是「間廁鳩集」(2)。大眾部Maha^sa^m!ghika說是「事多 雜碎」(3)。總之,經文簡短,而次第不免雜亂。然稱為「雜阿含」的真意義,也許並不如此。為 了說明的便利,留到下一章去說。

  在上一章中,曾論究『雜阿含經』的原形,從「修多羅」、「祇夜」、「記說」(弟子所說 ,如來所說)──三部分去分別。作為『雜阿含經』的根本,原始結集的「相應修多羅」,是分 為四品,一六事(『相應部』為一五相應)。後來集出「祇夜」,也就名「眾相應」;集出「記 說」,也就名為「弟子所說,如來所說相應」。三部分的集成,都稱之為「相應」,即(廣義的 [P696] )「相應教」的成立。當時,還不會稱為「相應部」、「相應阿含」;稱為「相應部」或「相應 阿含」,是在「四部」成立流傳的時代。

  在次第上,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本『雜阿含經』,先長行而後偈頌;而銅鍱部 Ta^mras/a^t!i^ya『相應部』,卻是先「有偈品」而後長行。或者以為:『五分律』說:「此 是雜說,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說,今集為一部,名雜阿含」(4)。『四 分律』說:「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為雜阿含」 (5)。『毘尼母經』說:「與比丘相應,與比丘尼相應,與帝釋相應,與諸天相應,與梵王相應, 如是諸經,總為雜阿含」(6)。以比丘、比丘尼、諸天等為例,說明「雜阿含」的內容,與『相應 部』的「有偈品」在前相合。特別是『別譯雜阿含經』,也是先偈頌而後長行。所以『相應部』 ──『雜阿含』的原形,應該是偈頌在先的(7)。對於這,我的意見,恰好相反。主要的理由,是 「九分教」的次第成立中,先「修多羅」而後「祇夜」,「修多羅」就是「蘊」、「處」等品中 的主要部分。『四分律』與『五分律』,與銅鍱部同屬於分別說系Vibhajyava^din。屬 於同一系統,組織相同,是不足以證明為原形的。『別譯雜阿含經』,傳為飲光部Ka^s/yapi^ya 誦本,這也是分別說系的一部。『毘尼母經』,律部近於『四分律』。這是先上座部 Pu^rva-sthavira,在說一切有部,分別說部──二大系中,多少接近於分別說。所以所舉的文 [P697] 證,如理解其部派的立場,就知道不能作為原形如此的證明。而且據大眾部的傳說,也是長行( 「道品」)在前的。

  「弟子所說、如來所說」──「記說」部分,『相應部』本沒有類集為二部,而是間雜的附 屬於四品的。這一部分,『雜阿含經』分屬於「蘊」、「因緣」、「菩提分法」,而「處」下卻 沒有。從體例上,可斷定說一切有部本,已經過改編。「弟子所說」,已類集為一部,題為「弟 子所說誦」(8)。『瑜伽論』作「弟子所說,如來所說分」;『雜事』作「聲聞品」、「佛品」(9) :這可見「如來所說」,也已類集為一部了。與『相應部』相比對,可推定為:說一切有部的『 雜阿含經』,從(自宗的)原典的分屬四品,演進到現存的『雜阿含經』,別立「弟子所說誦」 ,而「如來所說」,還分編在三處。再演進到『雜事』所說,已集成「弟子所說」、「如來所說 」為二品。這一組織的演變,是由於古傳「記說」的稟承:「謂諸經中,諸弟子問,如來記說; 或如來問,弟子記說;或弟子問,弟子記說」(10),而有意的漸為「弟子所說」、「如來所說」的 分別類集。從這點去看,現存的『雜阿含經』,雖不是說一切有部的原典,還是早於『瑜伽論』 及『雜事』成立的時代。

  組成『雜阿含經』的三部分,除四品,一六事外,其餘的就是「記說」與「祇夜」。「弟子 所說,如來所說」──「記說」部分,「弟子所說」已集成一部;而「如來所說」,還分散在三 [P698] 處。『相應部』共四五相應(除有偈品),除四品中的一五相應,還有三0相應,分屬於四品, 與「弟子所說、如來所說」相當。以二本相對比,有無、次第、開合,比起「修多羅」部分,顯 然要大得多了!如:

圖片
  〔雜阿含經〕                〔相應部〕
      ┌─羅陀────────23羅陀相應
  蘊─┼─見─────────24見相應
      └─斷知
                        ┌─38閻浮車相應
      ┌─舍利弗────┼─39沙門出家相應
      │                └─28舍利弗相應
      │                ┌─40目犍連相應
      ├─目犍連────┴─19勒叉那相應
      ├─阿那律──────52阿那律相應
      ├─大迦旃延
  因緣┼─阿難
[P699]   

      ├─質多───────41質多相應
      │                ┌─32雲相應
      │                ├─34禪相應
      └─雜──────┼─43無為相應
                        ├─13現觀相應
                        ├─25入相應
                        ├─26生相應
                        └─27煩惱相應
      ┌─大迦葉──────16迦葉相應
      ├─聚落主──────42聚落主相應
      ├─馬
      ├─釋氏
  道─┼─生死眾多─────15無始相應
      ├─婆蹉出家─────33婆蹉種姓相應
      ├─外道出家─────34無記說相應
[P700]   

      │                ┌─17利得供養相應
      ├─雜──────┴─20譬喻相應
      ├─病
      └─法
                            18羅羅相應
                            21比丘相應
                            29龍相應
                            30金翅鳥相應
                            31犍闥婆相應
                            37女人相應
                            53禪相應

  『相應部』的三0相應,與『雜阿含經』相近的,共二三相應。此外,21「比丘相應」,『 雜阿含經』是屬於偈頌,「眾相應」的(11)。18「羅羅相應」,53「禪相應」,分散在各處。『 雜阿含經』「弟子所說」中的「阿難」與「大迦葉」,『相應部』也是分編在各處的。從這可以 推見:「弟子所說」,「如來所說」部分,起初或隨人,或隨法,附入相關(的「修多羅」)部 [P701] 分。分為多少相應,依類集合在一處,是後來的事。『相應部』的29「龍相應」,30「金翅鳥相 應」,31「犍闥婆相應」,『雜阿含經』中缺。在這二三相應中,「羅陀相應」,「見相應」, 先後次第,屬於「蘊品」,完全與『雜阿含經』相合。在類別的組織上,這部分的差異比較大。 那是本來附編於「修多羅」中,本沒有一定的,必然的地位。等到部派間各自整理,分類的差別 也就大了。

  「祇夜」──偈頌部分,『相應部』集為「有偈品」,共一一相應。在組織上、內容上,與 『雜阿含經』(末後一三卷)大同,只是次第變動而已。惟一不同的,是『相應部』將「比丘相 應」,編入「因緣品」中。「比丘相應」是偈頌,在文體上,是應該編在「有偈品」的。二本的 內容與次第,對列如下:

圖片
   〔雜阿含經〕     〔相應部〕
   比丘眾
   魔眾───────4魔相應
   帝釋眾───── 11帝釋相應
   剎帝利眾─────3拘薩羅相應
   婆羅門眾─────7婆羅門相應
[P702]   

   梵天眾──────6梵天相應
   比丘尼眾─────5比丘尼相應
   婆耆舍長老眾───8婆耆沙長老相應
                   ┌1諸天相應
   天子(天女)眾─┴2天子相應
   夜叉眾───── 10夜叉相應
   林神眾──────9林相應


註【77-001】『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註【77-002】『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註【77-003】『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註【77-004】『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
註【77-005】『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註【77-006】『毘尼母經』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註【77-007】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五九──六六0)。
註【77-008】『雜阿含經』卷一八(大正二•一二六上)。 [P703]
註【77-009】『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 七中)。
註【77-010】『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
註【77-011】『雜阿含經』卷三八(大正二•二七六上──二八一中)。

  

第二節 中阿含與長阿含

 第一項 中阿含

  「相應教」類集成立,而傳為佛說與弟子說的經文,仍不斷的傳出,流行,又次第結集出來 。次後集成的部分,在原有的契經上,分別、抉擇、評破、融攝、組合,會入了更多的事緣,傳 說,成為「中阿含」與「長阿含」。或為了便於教化,依當時所傳的經法,以增一法編集,成為 「增壹阿含」。三部集成的時代相近,但「增壹阿含」要遲一點。

  漢譯『中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誦本。分六0卷,一八品,二二 二經(傳說分為五誦)。南傳的『中部』,與『中阿含經』相當,是銅鍱部Ta^mras/a^t!i^ya 的誦本。全部分一五品,一五二經;分為「根本五十」、「中五十」、「後五十」三部分, [P704] 這應該就是漢譯所傳的「分」或「誦」了。這兩種誦本,經文共同的,『中阿含經』為九八經; 然『中阿含經』的(一0七)『林經』,(一0八)『林經』,與『中部』(一七)的『林藪經』 相當,所以依『中部』說,共同的只有九七經。兩種誦本的品名,大同的僅有四品,對列如下:

圖片
〔中部〕          〔中阿含經〕
一、根本法門品
二、獅子吼品
三、譬喻法品
四、雙大品         一五、雙品
五、雙小品
六、居士品
七、比丘品
八、普行者品
九、王品             六、王相應品
一0、婆羅門品     一二、梵志品
一一、天臂品
[P705]   

一二、不斷品
一三、空品
一四、分別品       一三、根本分別品
一五、六處品
                     一、七法品
                     二、業相應品
                     三、舍梨子相應品
                     四、未曾有法品
                     五、習相應品
                     七、長壽王品
                     八、穢品
                     九、因品
                   一0、林品
                   一一、大品
                   一四、心品
[P706]   

                   一六、大品
                   一七、哺多利品
                   一八、例品

  不同部派的誦本,出入如此的大,要論究原典的形態,顯然是太難了!「品」,本為隨類集 經,一0經結一偈頌以便持誦。這十經的一頌,就稱之為品,是極一般的情形;如事實上略有多 少,也只增減一、二而已。『中部』是這樣的,而『中阿含經』一八品中,一0經為一品的共一 一品,一一經的有二品,這都近於常態;或有一四、一五、一六經為一品的,更有二0經、二五 經為一品,顯然是大大的增編了!

  依品名的共同,品目的次第來說,是難以想見經典原型的。然在同一品(品名不一定相同) 中,或前後數品中,比對『中部』與『中阿含經』,如有多少經相同的,就多少可以理解出來了 。如:

圖片
 〔中部〕                〔中阿含經〕
一、根本法門品(一0經)   八、穢品(一0經)
二、獅子吼品(一0經)     九、因品(一0經)
                         一0、林品(一0經)

[P707]

  二品與三品不同,品目也不同,而各品前後相連,內容卻有一五經相同。依『中部』( 下例)的次第是:一•三•五•六•七•八•一0•一一•一三•一四•一五•一七( 『中含』分為二經)•一八•一九•二0

圖片
四、雙大品(一0經)     一五、雙品(一0經)
品名相近。二品相同的,四經:三一•三二•三九•四0
七、比丘品(一0經)     一六、大品(一0經)
二品彼此相同的,三經:六五•六六•七0
八、普行者品(一0經)   一七、哺多利品(一0經)
二品彼此相同的,三經:七七•七九•八0
九、王品(一0經)       一八、例品(一一經)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經:八七•八八•八九•九0
一0、婆羅門品(一0經)   一二、梵志品(二0經)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經:九一•九三•九六•九九
一三、『分別品』(一二經) 一四、根本分別品(一0經)
二品彼此相同的,共九經:一三二•一三三•一三四•一三五•一三六•一三七•一三
[P708]   

    八•一三九•一四0

  從上面的列舉中,可以看出:『中部』的一•二品,與『中阿含經』的八•九•一0──三 品;『中部』的一三品,與『中阿含經』的一四品,是相當一致的。『中部』的七•八•九── 三品,與『中阿含經』的一六•一七•一八──三品,次第相連,而每品都有三或四經相同,雖 然品名不同,仍可想見原典的部分次第。「婆羅門品」就是「梵志品」,那是不用說的了。在這 『中部』(全經一五品)的八品、(全經相同的九七經)四二經中,多少可以看出上座部聖典原 型的一部分。

  『中阿含經』與『中部』,同出於上座部Sthavira,而出入竟那樣的大!這是由於分派 而各部的組集不同。如漢譯『長阿含經』,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誦本,與『長部』同一 系統,所以大部分相同。漢譯『中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誦本。如『長阿含 經』與『長部』中,有一一經見於『中阿含經』,如:(三六)『地動經』(1),(五九)『三十 二相經』(2),(六八)『大善見王經』(3),(七0)『轉輪王經』,(七一)『鞞肆經』,(九 七)『大因經』,(一0四)『優曇婆邏經』,(一三四)『釋問經』,(一三五)『善生經』 ,(一四二)『雨勢經』(4),(一五四)『婆羅婆堂經』。這不是『中阿含經』的重出,而是部 派的組集不同。反之,『中部』的(一0二)『五三經』,在說一切有部誦本中,應該是屬於「 [P709] 長阿含」的(5)

  『中阿含經』與『中部』,與『雜阿含經』及『相應部』有關的。可分為三類:1.『中阿含 經』與『中部』相同(名稱不一定相同),與『雜阿含經』相當的,有三經,如下:

圖片
 〔中阿含經〕       〔中部〕               〔雜阿含經〕
二九、大拘絺羅經     九、正見經              三四四
九三、水淨梵志經     七、布喻經              一一八五[後分]
一八九、聖道經      一一七、大四十法門經     七八四
                                             七八五[合]

  『中阿含經』與『雜阿含經』,屬於同一部派的誦本,所以『中阿含經』是重出的。2.『中 阿含經』與『雜阿含經』或『相應部』相同的,共一四經,如下:

圖片
   〔中阿含經〕        〔相應部〕       〔雜阿含經〕
  一七、伽彌尼經        四二•六
  二0、波羅牢經        四二•一三
一一四、優陀羅經        三五•一0三
一二0、說無常經        二二•七六
  二三、智經            一二•三二       三四五[後分]
[P710]   

  二八、教化病經        五五•二六[合]   五九二
                        一0•八         一0三一[合]
  五八、七寶經          四六•四二       七二一
  六一、牛糞經          二二•九六       二六四
一二一、請請經          八•七           一二一二
一二六、行欲經          四二•一二       九一二
  四八、戒經                             四九五
一二三、沙門二十億經                二五四
  六二、頻鞞沙羅王迎佛經                 一0七四[前分]
一四八、何苦經                           九四[後分]

  『伽彌尼經』等四經,銅鍱部Ta^mras/a^t!i^ya屬於『相應部』的,而說一切有部編入『中 阿含經』,這是部派的編組不同。其餘的一0經,可說『中阿含經』是重出了。3.『中部』與『 雜阿含經』及『相應部』相同的,共二五經,如下:

圖片
   〔中部〕             〔雜阿含經〕        〔相應部〕
   二三、蟻蛭經         一0七九
   三三、牧牛者大經     一二四九
[P711]   

   三四、牧牛者小經     一二四八
   三五、薩遮迦小經     一一0
   三七、愛盡小經       五0五
   四一、薩羅村婆羅門經─┐
                         ├ 一0四二•一0四三
   四二、鞞蘭若村婆羅門經┘
   五三、有學經         一一七六[序同]
   五九、多受經         四八五           三六•一九
   七二、婆蹉衢多火經   九六二
   七三、婆蹉衢多大經   九六四
   七四、長爪經         九六九
   八四、摩偷羅經       五四八
   八六、鴦掘摩經       一0七七[略]
 一0九、滿月大經       五八             二二•八二
 一一八、入出息念經     八一0           五四•一三──一四
                        八一五[合]
[P712]   

 一四三、教給孤獨經     一0三二
                        五九三[合]
 一四四、教闡陀經       一二六六         三五•八七
 一四五、教富樓那經     三一一           三五•八八
 一四六、教難陀迦經     二七六[較廣]
 一四七、教羅羅小經   二00           三五•一二一[近]
 一四八•六六經         三0四
 一四九、大六處經       三0五
 一五0、頻頭城經       二八0
 一五一、乞食清淨經     二三六
 一五二、根修習經       二八二

  上表所列舉的,『中部』『多受經』等六經,又見於『相應部』,所以是重出。『蟻蛭經』 等二0經,說一切有部屬於『雜阿含經』,銅鍱部卻編入『中部』,這是部派間的編組不同。最 可注意的,是『中部』一四四經以下,編為「六處品」。「六處品」中,與『雜阿含經』相同的 九經,有八經出於『雜阿含經』的「六入處誦品」;而一四四•一四五•一四七──三經,也出 於『相應部』的「六處相應」。銅鍱部又編入『中部』,這才與說一切有部本不同;「六處品」 [P713] 應該是赤銅鍱部所增補的。

  『中阿含經』二二二經,比對起來,『中阿含經』(與『中部』相同的除外)所有而見於『 增支部』的非常多,如下:

圖片
   〔中阿含經〕           〔增支部〕
   一、善法經             七集六四
   二、晝度樹經           七集六五
   三、城喻經             七集六三
   四、水喻經             七集一五
   五、木積喻經           七集六八
   六、善人往經           七集五二
   八、七日經             七集六二
   一一、鹽喻經           三集九九
   一二、破經           四集一九五
   一三、度經             三集六一
   一五、思經             一0集二0七•二0八
[P714]   

   一六、伽藍經           三集六五
   一八、師子經           八集一二
   二一、等心經           二集四•六
   二二、成就戒經         五集一六六
   二四、師子吼經         九集一一
   二五、水喻經           五集一六二
   三五、阿修羅經         八集一九
   三七、瞻波經           八集二0[序起同]
   三八、郁伽長者經
                          八集二一、二二
   三九、郁伽長者經
   四0、手長者經         八集二四
   四一、手長者經         八集二三
   四二、何義經           一0集一
   四三、不思經           一0集二
   四四、念經             八集八一
[P715]   

   四五、慚愧經
                          七集六一
   四六、慚愧經
   四七、戒經             一0集三
   四九、恭敬經           五集二一、二二
   五二、食經
                          一0集六二
   五三、食經
   五六、彌醯經           九集三
   五七、即為比丘說經     九集一
   七三、天經             八集六四
   七四、八念經           八集三0
   八二、支離彌梨經       六集六0
   八三、長老上尊睡眠經   七集五八[前分]
   八四、無刺經           一0集七二
   九0、知法經           一0集二四
   九四、黑比丘經         一0集八七
[P716]   

   九五、住法經           一0集五三
   九六、無經             一0集五五
 一0九、自觀心經         一0集五四
 一一0、自觀心經         一0集五一
 一一一、達梵行經         六集六三
 一一二、阿奴波經         六集六二
 一一三、諸法本經         八集八三•一0集五八
 一一六、瞿曇彌經         八集五一
 一一七、柔軟經           三集三八•三九
 一一八、龍象經           六集四三[後分]
 一一九、說處經           三集六七
 一二二、瞻波經           八集一0
 一二四、八難經           八集二九
 一二五、貧窮經           六集四五
 一二八、優婆塞經         五集一七九
[P717]   

 一二九、怨家經           七集六0
 一三0、教曇彌經         六集五四
 一三七、世間經           四集二三
 一三八、福經             七集五八
 一四三、傷歌邏經         三集六0
 一四九、何欲經           六集五二
 一五五、須達哆經         九集二0
 一五七、黃蘆園經         八集一一(6)
 一五八、頭那經           五集一九二
 一六0、阿蘭那經         七集七0
 一七二、心經             四集一八六
 一八八、阿夷那經         一0集一一六•一一五合
 二0二、持齋經           三集七0
 二一五、第一得經         一0集二九

  『中阿含經』與『增支部』相同的,略檢得七0經,占『中阿含經』的三分之一弱。說一切 [P718] 有部的「增壹阿含」,沒有傳譯,所以不知道有多少與「增壹阿含」相同。但大體說,這七0經 ,銅鍱部編入『增支部』,而說一切有部是編入『中阿含經』的。

  此外,還有自部獨有的經文:『中阿含經』特有的,如:七•三三•五0•五一•五四•五 六•六0•六五•六六•六九•七六•八0•八六•九二•一二七•一三六•一三九•一四0• 一四七•一五六•一五九•一七六•一七七•一九七•二一八•二一九•二二0•二二二,共二 八經,在全經的比數中,為百分之一二、五。『中部』特有的,是:四•一二•二九•三0•三 六•四八•五一•五五•五七•五八•六0(7)•六二•六七•七一•七六•八五•九二•九四• 九五•九八•一00•一0二•一0三•一0五•一一0(8)•一一一•一一四•一一六•一三一 ,共二九經,在全經的比數中,占百分之一九。

  總之,『中阿含經』與『中部』相同的,僅有九七經。二部誦本所以如此的差異,是由於「 四阿含」在部派分化中,各派的編集組合不同。銅鍱部編入『長部』、『增支部』的,而說一切 有部編入『中阿含經』的,達八0經以上;說一切有部屬於『雜阿含經』的,有二十餘經,銅鍱 部把他編入『中部』;再加上各有自部所誦的契經,差異就不免相當大了!如除去這些差異,二 部所誦的『中阿含』原型,約為一0品,一00經(9)

  
註【78-001】『地動經』所說地動因緣,普入八眾,為『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長阿含經』(二)『遊 [P719] 行經』的一部分
註【78-002】與『長部』(三0)『三十二相經』的前分相當(南傳八•一八三──一八七)。
註【78-003】大善見王事,『長阿含經』為(二)『遊行經』的一分。『長部』於(一六)『大般涅槃經』外,別立 (一七)『大善見王經』。
註【78-004】『雨勢經』,為『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長阿含經』(二)『遊行經』的一分。銅鍱部又 編入『增支部』「七集」二0經。
註【78-005】如本書第八章第四節第三項說。
註【78-006】『增支部』「八集」一一經中,三──八節,與『中阿含經』(一八)『師子經』相同。
註【78-007】五一──六0經,並出「居士品」。
註【78-008】一0二──一一0經,並出「不斷品」。
註【78-009】參考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四二──六四三)。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