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第三節 增壹阿含

 第一項 現存經本的內容

  「增壹阿含」,現存漢譯的『增壹阿含經』,巴梨文的『增支部』。此外,還有漢譯與藏譯 的少分別譯(1)

  『增壹阿含經』,是秦曇摩難提Dharmanandi所出,經過僧伽提婆San%ghadeva 的校譯,是大眾部Maha^sa^m!ghika誦本;但不是本大眾部,而是末派。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的誦本,沒有傳譯過來。在比對同異,以探求「增一」原形的研究中,資料不充 分,難有精確的定論!

  「增壹阿含」,部派的誦本不同中,1.梵語Ekottarikagama ,譯為「增壹阿含」;在漢譯 中,這是完全一致的。銅鍱部Ta^mras/a^t!i^ya誦本作An%guttaranika^ya,譯為「增支部 」。「增一」與「增支」,這是名目上的不同。然銅鍱部所傳的Milindapan~ha(與『那先比 丘經』同本),引用本經,稱為Ekuttara-nika^ya(2),可見在巴梨文中,也有稱為「增一」的 。「增一」是一般的;稱為「增支」,那是銅鍱部一派的傳說。2.大眾部末派的誦本,前有「序 [P756] 品」。『分別功德論』卷一說:「薩婆多家無序」(3)。『增支部』也沒有序,可見上座部Sthavira 系的誦本,是沒有序的;這是有序與沒有序的差別。『增壹阿含經』「序品第一」,先 明結集,次明傳授。在結集中,立四藏。說到菩薩的「六度」,「甚深論空理」;「方等大乘義 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在四阿含中,以「增壹阿含」為最上,以為「如是增壹阿含法,三乘 教化無差別」。這是明確的容忍大乘,但大乘還沒有獨立而自成一藏(4)。又說:「若有書寫經卷 者,繒綵華蓋持供養」(5),這已到了書寫漸盛的時代。供養經卷,與『大般若經』相同。在書寫 與大乘漸盛的時代,流行於北方的大眾部的學派,成立「序品」,約為西元前後。3.『增支部』 與『增壹阿含經』,都是一法,二法,到十一法。化地部Mahi^s/a^saka的『五分律』,法 藏部Dharmaguptaka的『四分律』,也是這樣(6)。說一切有部的誦本,雖沒有傳來,但 知道以十法為止,沒有十一法,如『大毘婆沙論』卷一六(大正二七•七九中)說:

   「曾聞增一阿笈摩經,從一法增乃至百法,今唯有一乃至十在,餘皆隱沒」。

  『順正理論』所說(7),也與上說相合。從一法增至百法的傳說,與『僧祇律』、『分別功德 論』說相合(8),但這只是世俗的傳說。「增壹阿含」的原形,相信是稱為「增一」的;沒有「序 品」的;從一增到十的。

  漢譯的『增壹阿含經』,依道安的譯經序,當時作「四十一卷」;「分為上下部:上部二十 [P757] 六卷,全無遺忘;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全部共「四百七十二經」(9)。後來分卷,每每不同 ;現存本(依『大正藏』)作五十一卷•四百七十二經。依經序,這是曇摩難提所誦出,「佛念 譯傳,曇嵩筆受」。當時全憑記憶,並沒有梵本,所以可能有錯失的。現存本分五二品:「序品 第一」;第二品以下,是一法增到十一法。全經的組織如下:

圖片
Ⅰ序品
Ⅱ一法  一三品•一0九經
(一0•一0•一0•五•四•三•一0•一0•一0•一0•一0•七•一0)
Ⅲ二法   六品•六五經
(一0•一0•一一•一0•一一•一三)
Ⅳ三法  四品•四0經
(各品一0經)
Ⅴ四法  七品•六一經
(一0•一0•一0•七•一0•三•一一)
Ⅵ五法   五品•四七經
(一二•一0•一0•一0•五)
[P758]   

Ⅶ六法  二品•二二經
(一0•一二)
Ⅷ七法  三品•二五經
(一0•一0•五)
Ⅸ八法  二品•二0經
(各品一0經)
Ⅹ九法 。 二品•一八經
(一一•七)
ⅩⅠ十法  三品•二六經
(一0•一0•六)
ⅩⅡ十一法  四品•三九經
(一0•一0•一0•九)

  『增壹阿含經』各品,有的有「錄偈」(結集文),有的遺忘了。依僅存的「錄偈」,而為 經典自身的研究,就發現多少不合。也可以證明:曇摩難提的誦出,是有遺忘與次第倒亂的。例 如「壹入道品第十二」,一0經,沒有「錄偈」。「利養品第十三」,七經,有「錄偈」說:「 [P759] 調達及二經,皮及利師羅,竹膊孫陀利,善業釋提桓」(10)。依「錄偈」來勘對經文,「調達(及 )二經,皮及利師羅」,是「壹入道品」的七•八•九•一0──四經。「竹膊、孫陀利、善業 、釋提桓」,是「利養品」的四•五•六•七──四經。如依「錄偈」,那是化一品而成二品了 。又如「安般品第十七」,一一經,沒有「錄偈」。「慚愧品第十八」,一0經,沒有「錄偈」 。「勸請品第十九」,一一經;在第二經下,有「錄偈」說:「羅云龍迦葉,二難大愛道,誹謗 非梵請,二事最在後」(11)。據「錄偈」來勘對,那「羅云」是「安般品」第一經(其餘十經,應 另為一品)。「迦葉……誹謗非」,是「慚愧品」的四•五•六•七•八•九•一0──七經。 「梵請,二事」,是「勸請品」的一•二──二經(第三經以下,別有「錄偈」)。又如「聲聞 品第二十八」,七經,有「錄偈」說:「修陀修摩均,賓頭盧翳手,鹿頭廣演義,後樂柔軟經」 (12)。「賓頭盧」以下,是「聲聞品」的七經;「修陀修摩均」一句,卻沒有著落。然「須陀品第 三十」,只有三經,這三經就是「修(須)陀須摩均」。可見「須陀品」的別立,是不對的;應 提前到「聲聞品」以上,合為一品,一0經。從部分的「錄偈」去研究,可見曇摩難提的誦出, 是多有遺忘錯失的!此外,如卷四六──五一,共六卷,四品,三九經,論次第是末後的「十一 法」。然除「放牛品」的一•二•三•四•六•七•一0──七經,「禮三寶品」的一•二•三 ──三經外,其餘的二九經,都與「十一法」不合。這顯然是誦出者遺忘了次第,而將憶持所及 [P760] 的,誦出而雜亂的集在末後了!『撰集三藏及雜藏傳』說:「十一處經,名放牛兒,慈經斷後, 增一經終」(13)。在『增壹阿含經』中,這是「放牛品」:放牛十一法為初,慈心十一福為後(「 放牛品」的五•八•九經,不是十一數。如與「禮三寶品」的一•二•三經相合,恰好是十經) ,這也許是漢譯『增壹阿含經』本十一法的原形了。在宋、元、明藏本末後,附記說:『增一阿 含,十一法竟。二十五萬首盧,具有八十萬言,五百五十五聞如是一時也」(14)。首盧s/loka 是數經法,三十二字為一首盧偈。二萬五千首盧,共八十萬言。這是『增壹阿含經』的梵文,不 是漢譯本。所說「五百五十五聞如是一時」,就是五百五十五經。這與道安當時所知的,現存的 四百七十二經,都不相合。這部經由曇摩難提誦出,如上文所述,錯失實在不少!這可能是其他 的大德,知道『增壹阿含經』的原文,是五百五十五經,所以附記於末。

  銅鍱部所傳的『增支部』,分十一集,從一法增到十一法。經數極多,很不容易計算。『善 見律毘婆沙』說,總共「九千五百五十七經」(15)。宇井伯壽計算為:一七0聚(品),二三0八 經,又約二三六三經(16)。依赤沼智善『漢巴四部四阿含對照錄』,作一七一品,二二0三經(17)。 或說一七0品二一九八經(18)。在數量方面,『增支部』是多得多了。今依宇井伯壽所說,列舉如 下:

圖片
Ⅰ一集      二0聚   六0八經
[P761]   

Ⅱ二集      一七聚   三一一經
Ⅲ三集      一六聚   一六三經
Ⅳ四集      二七聚   二七一經
Ⅴ五集      二六聚   二七一,又約三00經
Ⅵ六集      一二聚   一二四,又約一五0經
Ⅶ七集      九聚     約九0經
Ⅷ八集      九聚     約一00經
Ⅸ九集      九聚     一00經
Ⅹ一0      二二聚   二二0經
ⅩⅠ一一集  三聚     約五0經

  增壹阿含」,部派的誦本不同,當然是不限於前面所說的二部。『出三藏記集』,列有『 雜經四十四篇二卷』,注「出增壹阿含」(19)。現存的『佛說七處三觀經』 (『大正藏』編目為一 五0),作安世高譯,共四七經(20)。這實在就是『雜經四十四篇』與『七處三觀經』等的混合。 漢譯別有『雜阿含經』(『大正藏』編目為一0一),共二七經,末經是『七處三觀經』。與現 存的『七處三觀經』相對比,文句完全相同,但被分列在兩處。『四十四篇』的舊形,是可以使 [P762] 之復原的,今分列如下:

圖片
三法(三經)  一(經分兩段:「聞如是……如是為思想習識。何等為思」,是『七處
三觀經』前分的誤編。又「望惡便望苦……口意亦如上說」,應接在四
一經「是墮兩侵」下)•二•三(經分兩段,「聞如是……是名兩眼人
,從後說」,應在四一經「眼在但無所見」之上。其餘是『七處三觀經
』的後分)
四法(一0經)四•五•六•七•八•九•一0•一一•一二•一三
五法(一四經)一四•一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九•二0•二一•二二•二三•二
四•二五•二六•二七
六法(一經) 二八
八法        (二八經末,有「八瘡」一段,應別為一經)
九法(二經) 二九•(三0為『積骨經』)•三一
二法(九經) 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0
三法(六經) 四一(文分兩段,應與前一•三──二經相合)•四二•四三•四四•
四五•四六
[P763]   

四法(一經) 四七

  如上所列,可見現存本的次第是雜亂的。除去『七處三觀經』、『積骨經』、「四十四篇」 的原形,應該是:二法九經,三法七經(四一經合於一•三經中),四法一一經,五法一四經, 六法一經(八法比附,不計數),九法二經。這四四經,與『增支部』相同的,共二七經。這應 為依於另一部派的誦本,而節譯出來。

  
註【81-001】如『望月佛教大辭典』所舉三0三三中──下)。
註【81-002】見『望月佛教大辭典』(三0三四上)。
註【81-003】『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三四中)。
註【81-004】『分別功德論』,解說『增壹阿含經』「序品」,就別立菩薩藏,成為五藏。如『論』卷一(大正二五• 三二中)。
註【81-005】上來引文,並見『增壹阿含經』卷一(大正二•五五0上──下)。
註【81-006】『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註【81-007】『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六(大正二九•六0四中──下)。
註【81-008】『摩訶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一二四上)。
註【81-009】『出三藏記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中)。 [P764]
註【81-010】『增壹阿含經』卷六(大正二•五七六上)。
註【81-011】『增壹阿含經』卷一0(大正二•五九三下)。
註【81-012】『增壹阿含經』卷二0(大正二•六五四上)。
註【81-013】『撰集三藏及雜藏傳』(大正四九•三中)。
註【81-014】見『大正藏』『增壹阿含經』校記(大正二•八三0)。
註【81-015】『善見律毘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
註【81-016】宇井伯壽『印度哲學研究』卷二(一三0)。
註【81-017】如『望月佛教大辭典』所說(三0三三下)。
註【81-018】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六三──六六四)。
註【81-019】『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上)。
註【81-020】見『大正藏』卷二(八七五中──八八三上)。

  

 第二項 增一依本事而集成

  『增壹阿含經』,顯然的含有大乘的思想,不消多說。經中編入了眾多的譬喻,如如來苦行 成佛(1);降魔(2);成佛,度五比丘,化三迦葉Ka^s/yapa,回迦毘羅Kapilavastu度釋 [P765](3);從王舍城Ra^jagr!ha到毘舍離Vais/a^li^(4);去拘尸那Kus/inagara入涅槃(5) :這是佛的傳記。提婆達兜Devadatta破僧(6);舍利弗S/a^riputra目犍連 Maha^maudgalya^yana的入滅(7);毘琉離王Vid!u^d!abha滅釋種(8),都是有關佛教的大事。此外,如 教化佛弟難陀Nanda,而引之入地獄,登天堂(9);難陀跋難陀Nando$pananda龍王 聽法,佛生忉利天Tra^^yastrim!s/a,又從天下降(10);阿耨達池Anavatapta大會(11); 尸利掘S/ri^gupta害佛(12);四大聲聞化度跋提Bhadrika長者、難陀Nanda老母(13) ;曇摩留支Dharmaruci(14);修(須)摩提女Suma^gadha^(15):這多數「譬喻」的編入 「增壹阿含」,與「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的『雜事』、『藥事』、『破僧事』的風格相近, 時代也大略相近。

  『增壹阿含經』中,有大乘思想與眾多譬喻的編入,加上次第的紊亂、對於「增壹阿含」原 形的研究,不能引起學者的信任;『增支部』也就覺得較古了!然如略去附入部分──大乘思想 ,種種譬喻,而著重於「增壹阿含」的主體──法數的類集,比較起來,也許比『增支部』還古 老些呢!上面曾說過,『如是語』、『本事經』(同經而不同的誦本),是以增一法編集而沒有 完成的聖典。所以沒有完成,是由於「增壹阿含」的集成。「增壹阿含」與『如是語』、『本事 經』,是有密切關係的。 『如是語』與『本事經』,雖不是「增壹阿含」編集的唯一資料,而是 [P766] 基本的,重要的資料。也就是以『如是語』及『本事經』為基本法數,更廣集其他的佛說。現在 以「一法」為例,而進行比較,這一意義,就明顯的表示出來。『如是語』「一集」,共三品, 二七經。『本事經』「一法品」,共六0經。『增壹阿含經』「一法」,共一三品(二──一四 ),一0九經。『增支部』「一集」,共二0(或二一)品,六0八經。以『如是語』、『本事 經』為主,而比對如下:

圖片
 〔本事經〕 (16)   │〔如是語〕 (17)│〔增壹阿含經〕 (18)│〔增支部〕 (19)
  l無明蓋        │14           │                 │
  2愛 結         │15           │                 │
  3生死長遠      │24           │                 │
  4心汙墮惡趣    │20           │一子品5          │五品3
  5心淨生善趣    │21           │一子品6          │五品4
  6業            │             │                 │
  7不善意為前導  │             │                 │六品6
  8淨善意為前導  │             │                 │六品7
  9破 僧         │18           │                 │
[P767]   

 10和合僧        │19          │               │
 11我 慢         │            │               │
 12不放逸        │23          │護心品l        │九品l
 13斷貪保得不還  │ 1          │不還品l        │
 14斷 瞋         │ 2          │不還品2        │
 15斷 癡         │ 3          │不還品3        │
 16斷 覆         │ 5          │               │
 17斷 惱         │            │               │
 18斷 忿         │ 4          │               │
 19斷 恨         │            │               │
 20斷 嫉         │            │               │
 21斷 慳         │            │ 不還品4       │
 22斷 耽         │            │               │
 23斷 慢         │ 6          │               │
 24斷害保得不還  │            │               │
 25念 佛         │            │ 十念品1       │十六品1
[P768]   

 26念 法         │            │ 十念品2       │十六品2
 27念 僧         │            │ 十念品3       │十六品3
 28念 戒         │            │ 十念品4       │十六品4
 29念 施         │            │ 十念品5       │十六品5
 30念 天         │            │ 十念品6       │十六品6
 31念休息        │            │ 十念品7       │十六品7
 32念安般        │            │ 十念品8       │十六品8
 33念 身         │            │ 十 念品9      │十六品9 二一品
 34念 死         │            │ 十念品10      │十六品10
 35於貪遍知永斷  │ 9          │               │
 36於瞋遍知      │10          │               │
 37於 癡         │11          │               │
 38於 覆         │13          │               │
 39於 惱         │            │               │
[P769]   

 40於 忿         │12          │               │
 41於 恨         │            │               │
 42於 嫉         │            │               │
 43於 慳         │            │               │
 44於 耽         │            │               │
 45於 慢         │            │               │
 46於 害         │ 8          │               │
 47於一切永斷遍知│ 7          │               │
 48慈心功德      │27          │               │
 49善知識        │17          │               │
 50正作意        │16          │               │
 51惠 施         │26          │ 護心品6       │
 52犯 戒──┐   │            │               │
 53持 戒──┴─ │            │ 五戒品        │
 54知而妄語      │25          │               │
[P770]   

 55妄語而悔      │            │               │
 56一人不出世間  │            │阿須倫品7      │十三品4
               ┌┤            │阿須倫品2 3 4 5│
               ││            │  6 8 9 10     │
 57一人出現世間┤│            │一入道品3      │十三品1 2 3 5 6
               └┤            │護心品10       │
 58邪 見         │            │               │十七品l 3 7
 59正 見         │            │               │十七品2 4 8
 60疾轉無如心者  │            │一子品3 4      │五品8
                 │22莫畏福    │護心品7        │

  上表所列,是文義相當的。單只這些,「增壹阿含」依『本事經』及『如是語』擴編而成, 已大致可見。進一步來看推演與擴充:『本事經』(五六、五七)明一補特伽羅,不出世的過失 ,出現世間的功德。『增支部』「一人品」,分別為一──六經;『增壹阿含經』先後共一一經 。『本事經』(六0)說:「疾速迴轉無如心者」,『增壹阿含經』「一子品」,分為(三、四 )二經。『增支部』除文義相當的「向與隱覆品」第八經外,更出「心極光淨」四經(「向與隱 [P771] 覆品」九•一0;「彈指品」一•二)。『本事經』有(四)心汙墮惡趣,(五)心淨生善處, (七)不善以意為前導,(八)淨善以意為前導──四經(『如是語』僅前二經)。『增壹阿含 經』相同的,是「一子品」的五、六──二經。『增支部』相同的,是「向與隱覆品」的三、四 經;「彈指品」的六、七經。此外,『增支部』更說修心與不修心(「無堪忍品」一0經);調 守護防心與不調守護防心(「無調品」一0經);心汙、心淨與修心(「向與隱覆品」五•六• 七經):共二三經,都是心汙、心淨與修不修問題。這在『增壹阿含經』中,僅為「不還品」的 五、六──二經。又如『本事經』有(一二)不放逸,(四九)善知識,(五0)正作意──三 經;『如是語』也是一樣。『增壹阿含經』,僅「護心品」(一、二)不放逸二經。而在『增支 部』中,從「彈指品」第八經起,「發精進品」、「善友等品」、「放逸等品」、「非法等品」 第三二經止,共七二經,實就是這三經的推演分別(『增支部』以「不放逸」放逸,懈怠精進, 大欲少欲,不喜足喜足,非理作意「如理作意」,不正知正知,惡友「善友」,不善法善法,而 作分別)。『本事經』(五二)犯戒,(五三)持戒,『增壹阿含經』約五戒的持犯,成「五戒 品」一0經。『增支部』約法非法,律非律,是佛說非佛說,是佛制非佛制,有犯無犯……有悔 犯與無悔犯,廣為分別;從「非法等品」的三三經起,到「無犯等品」止,共有四0經。這樣的 廣為分別,很難以相信為「增壹阿含」的初形。『本事經』(五四)知而妄語,(五五)妄語而 [P772] 悔,『如是語』僅(二五)妄語一經。『增壹阿含經』「不還品」,七•八──二經,都約妄語 說。『本事經』(四八)慈心功德,『增支部』的「彈指品」,立為三•四•五──三經。『本 事經』 (五一)「慈心惠施」:『增壹阿含經』,將慈心布施功德,與慈心的對待檀越,分為「 護心品」的四經──三•四•五•六,都附以事緣。「破僧」與「和合僧」,是『如是語』與『 本事經』一致的。『增支部』一集,沒有說到。破僧是提婆達兜,傳說是為了利養。『增壹阿含 經』說提婆達兜的罪惡,如「不還品」的九•一0──二經。說「受人利養,甚為不易,令人不 得至無為處」,有「壹入道品」的七•八•九•一0經,及「利養品」的第一經。最值得注意的 ,『如是語』(二二)「莫畏福」,在『增壹阿含經』中,除文義相當的「護心品」第七經外, 「護心品」八經,「壹入道品」八經,都極力說福德的可貴。如上的分別敘述,『增壹阿含經』 與『增支部』,都是根源於『如是語』及『本事經』的。都是有所推演擴編的,但『增壹阿含經 』要簡略得多。

  如是語』與『本事經』所沒有,而是『增壹阿含經』與『增支部』所共有的,是讚揚如來 四眾弟子的勝德,如『增支部』的「是第一品」;『增壹阿含經』的「弟子品」、「比丘尼品」 ,「清信士品」、「清信女品」。『增壹阿含經』「一子品」的七•八──二經,是關於男女的 互相繫著;『增支部』約五欲別說,立為「色等品」一0經。又『增壹阿含經』「一子品」的九 [P773] •一0──二經,說明依淨相而起蓋,依不淨相而離蓋;『增支部』約五蓋別說,立為「蓋等品 」一0經。依現存的『增支部』,『增壹阿含經』的「一法」而說,這是依『如是語』及『本事 經』為藍本,不取傳說及重頌的形式,推演擴編為「阿含」型,是不容懷疑的事實!

  以「一法」而論,『增壹阿含經』如除去大乘思想,種種譬喻,顯然的更近於『如是語』及 『本事經』的法數(不是形式)。『增壹阿含經』的傳持者,是重法的。在北方流行的學派,經 師與譬喻的關係,是非常深切的。『增支部』的傳持者,是律師與論師。加入更多的律部內容(20) ,富有阿毘達磨的風格,這是可以理解的。超越這種部派的特色,推論到部派未分以前,「增一 阿含」的初形,那末『增壹阿含經』的主要部分,也許更接近些。

  
註【82-001】『增壹阿含經』卷二三(大正二•六七0下──六七二上)。
註【82-002】『增壹阿含經』卷三九(大正二•七六0中──七六一上)。
註【82-003】『增壹阿含經』卷一四•一五(大正二•六一八上──六二四中)。
註【82-004】『增壹阿含經』卷三二(大正二•七二五中──七二八上)。
註【82-005】『增壹阿含經』卷三六•三七(大正二•七四八下──七五二下)。
註【82-006】『增壹阿含經』卷四七(大正二•八0二中───八0六上)。又卷九(大正二•五九0上──五九一上)。
註【82-007】『增壹阿含經』卷一八•一九(大正二•六三九上──六四二中)。 [P774]
註【82-008】『增壹阿含經』卷二六(大正二•六九0上──六九三下)。
註【82-009】『增壹阿含經』卷九(大正二•五九一中──五九二下)。
註【82-010】『增壹阿含經』卷二八(大正二•七0三中──七0八下)。
註【82-011】『增壹阿含經』卷二九(大正二•七0八下──七一0下)。
註【82-012】『增壹阿含經』卷四一(大正二•七七三下──七七五中)。
註【82-013】『增壹阿含經』卷二0(大正二•六四七上──六五0上)。
註【82-014】『增壹阿含經』卷一一(大正二•五九七上──五九九下)。
註【82-015】『增壹阿含經』卷二二(大正二•六六0上──六六五中)。
註【82-016】『本事經』卷一•二(大正一七•六六二中──六七三上)。
註【82-017】『小部』『如是語』「一集」(南傳二三•二四一──二六七)。
註【82-018】『增壹阿含經』卷一──七(大正二•五五二下──五七七上)。
註【82-019】『增支部』「一集」(南傳一七•一──七0)。
註【82-020】『增支部』有關律部的極多,連篇的,如「二集」「眾會品」(南傳一七•一0七──一一七);「愚者品 」(南傳一七•一三二──一三八);「十七品」(南傳一七•一六0──一六三)等。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