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第三項 增一與相應部的關係

[P775]

  「雜阿含」是一切「事契經」的根本。依據這一古老的啟示,注意到『雜阿含經』與『相應 部』。作為佛法與尼犍子Nirgrantha-jn~a^tiputra不同特色的:「一問一答一記論,乃至 十問十答十記論』,這種增一法的應用,在『雜阿含經』「弟子所說」中,早已存在(1)。並被編 入『增支部』與『增壹阿含經』,而加以分別解說(2)。依『僧祇律』,銅鍱部Ta^mras/a^t!i^ya ,這是沙彌初學的必要知識,代表了佛法的重要法數(3)。這「一問一答一記論,乃至十問十 答十記論」,一法是「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二法是「名色」。依此去觀察,『長阿含經』的( 九)『眾集經』,(一0)『十上經』,都是依這一類的增一法為根本而集成的。然在『增支部 』與『增壹阿含經』,都沒有「一切眾生皆依食住」及「名色」,可見增一法的應用,不限於一 類;「增壹阿含」的增一法,依『如是語』而編集,似乎別有淵源的了。

  以『增支部』來比對『相應部』,雖也有重出的,但為數極少,不能發見其關係。如與『雜 阿含經』相比對,情形就完全不同;這就是『雜阿含經』的部分內容,在銅鍱部是編入『增支部 』的。編入『增支部』的部分,主要是「菩提分法」、「弟子所說」,尤其是「如來所說」部分 。

  一、「如來所說」部分,今依上來(第一節的)論定的次第,對列如下(與『相應部』相同 的,也條列如下一): [P776]

圖片
〔雜阿含經〕                          │〔相應部〕          │〔增支部〕
天壽(八六一──八六三)              │                    │
修禪得果或生天(八六四──八七0)    │                    │
六天(八七一)                        │三二•l             │
傘蓋隨行(八七二)                    │                    │
四種善好調伏(八七三)                │                    │四•7
三種子(八七四)                      │                    │
四正斷(八七五──八七九)            │                    │四•69
不放逸(八八0──八八二)            │                    │
四種禪(八八三)                      │五三「禪相應」      │
無學三明(八八四──八八六)          │                    │三•58 59
信(八八七)                          │                    │
增益(八八八)                        │                    │
等起(八八九)                        │                    │
無為法無為道跡(八九0)              │四三「無為相應」    │
[P777]   

正見具足(八九一)                    │一三「現觀相應」    │
六入處(八九二)                      │二五「入相應」      │
五種子(八九三)                      │                    │
世間世間集(八九四)                  │                    │
三愛(八九五)                        │                    │
三漏(八九六)                        │                    │
知見六處(八九七)                    │一八「羅羅相應」  │
斷六處(八九八)                      │                    │
六處生起(八九九)                    │二六「生相應」      │
六處味著(九00)                    │二七「煩惱相應」    │
善法依處(九0一)                    │                    │
佛法僧最第一(九0二──九0四)      │                    │四•34
  上來卷三一                          │                    │
持齋(一一二一)                      │                    │一0•46
三不壞淨(一一二二)                  │五五•54            │
[P778]   

四不壞淨(一一二三──一一二四)      │五五•48 36         │
四預流支(一一二五)                  │五五•50            │
四預流分(一一二六──一一二七)      │五五•46            │
四沙門果(一一二八──一一三0)      │五五•55 56 57 58   │
四種福德潤澤(一一三一─一一三四)    │五五•31 32 33      │
四不壞淨(一一三五)                  │                    │
迦葉(一一三六── 一一四四)[略]     │                    │
  上來卷四一                          │                    │
迦葉(九0五──九0六)[略]          │                    │
聚落主(九0七──九一六)[略](4)  │                    │
三種調馬(九一七──九一八)          │                    │三•137 138
  上來卷三二                          │                    │
三種調馬(九一九)                    │                    │三•139(5)
三種良馬(九二0)                    │                    │三•94
良馬四種具足(九二一)                │                    │四•256 257
[P779]   

四種良馬(九二二)                    │                    │四•113
三種調伏(九二三)                    │                    │四•111
馬有八態(九二四)                    │                    │八•14
良馬八德(九二五)                    │                    │八•13
真生(?)馬(九二六)                │                    │一一•11
優婆塞五具足(九二七)                │五五•37            │
優婆塞三果(九二八)                  │                    │
優婆塞自利他利(九二九)              │                    │八•25
三念(九三0)                        │五五•21            │
六念(九三一)                        │                    │六•10
五具足六念(九三二)                  │                    │一一•12
六具足六念(九三三)                  │                    │一一•13
戒定慧解脫(九三四)                  │                    │三•73
四不壞淨(九三五)                    │五五•23            │
信進念定慧(九三六)                  │五五•24            │
[P780]   

生死長遠(九三七──九三九)          │一五「無始相應」    │
  上來卷三三                          │                    │
生死長遠(九四0──九五六)          │一五「無始相應」    │
婆蹉(九五七──九六四)              │三三「婆蹉相應」    │
鬱低迦(九六五)                      │                    │一0•95
富鄰尼(九六六)                      │                    │
俱迦那(九六七)                      │                    │一0•96
諸外道(九六八)                      │                    │一0•93
長爪(九六九)                        │                    │
  上來卷三四                          │                    │
舍羅步(九七0)                      │                    │三•64
上座(九七一)                        │                    │
婆羅門出家(九七二)                  │                    │四•185
栴陀(九七三)                        │                    │三•71
補縷低迦(九七四──九七五)          │                    │
[P781]   

尸婆(九七六)                        │                    │
尸婆(九七七)                        │                    │
商主(九七八)                        │                    │四•3
須跋陀羅(九七九)                    │三六•21            │
三念(九八0──九八一)              │                    │
記說(九八二──九八三)              │                    │三•32
愛喻(九八四)                        │一一•1 2 3         │四•199
四人(九八五)                        │                    │四•200
二事斷難持(九八六)(6)            │                    │
二法依止多住(九八七)                │                    │
愛盡(九八八──九八九)              │                    │
二人同記一來(九九0)                │                    │一0•75
二人同記一來(九九一)                │四0•10            │六•44
二種福田(九九二)                    │                    │二•4•4
  上來卷三五
[P782]   

三歸五戒(一二四一)                  │                    │
五法具足(一二四二)                  │                    │
慚愧(一二四三)                      │                    │二•9
燒然不燒然(一二四四)                │                    │
三惡行捨與斷(一二四五)              │                    │三•17(7)
煉金(一二四六)                      │                    │三•100
思惟三相(一二四七)                  │                    │
牧牛(一二四八)                      │                    │
牧牛十一法(一二四九)                │                    │三•18
利養聚落(一二五0──一二五一)      │                    │五•30六•42八•86
不放逸(一二五二)                    │二0•8             │
慈心布施(一二五三)                  │二0•4             │
慈心(一二五四──一二五六)          │二0•3 5 2         │
無常迅速(一二五七)                  │二0•6             │
修身戒心慧(一二五八)                │二0•7             │
[P783]   

繫著女色(一二五九──一二六一)      │二0•10(一二六0)│
野狐鳴(一二六二)                    │二0•11            │
糞屎(一二六三)                      │一七•5             │
野狐鳴(一二六四)                    │一七•8             │
病(一二六六)[略]                    │                    │
  上來卷四七                          │                    │
病(一0二三──一0三八)[略]        │                    │
淨法(一0三九)                      │                    │
捨法(一0四0)                      │                    │
祭祀(一0四一)                      │                    │一0•176
非法行法行(一0四二)                │                    │一0•167
作不作(一0四三)                    │                    │一0•177
自通法(一0四四)                    │五五•7             │二•二•6
習近法(一0四五)                    │                    │一0•194
蛇行法(一0四六)                    │                    │一0•205
[P784]   

善不善業報(一0四七──一0四八)    │                    │一0•206
善不善業因(一0四九)                │                    │一0•174
出不出法(一0五0)                  │                    │一0•175
彼岸此岸(一0五一)                  │                    │一0•169
惡法真實法(一0五二)                │                    │一0•191
惡法惡惡法等(一0五三)              │                    │四•207 209
不善男子善男子(一0五四)            │                    │一0•192
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不善男子等(一0五五)│                    │四•204
成就十法等(一0五六──一0五九)    │                    │一0•210 211 212 213
法非法律非律等(一0六0──一0六一)│                    │一0•178……198
    上來三七卷                    │                    │

  「如來所說」部分,除「羅陀」、「見」、「斷知」(卷六•七)外,共七卷半,二二一經 (四四•二四•一四•二一•三0•二三•二六•三九)。被編入『增支部』的,共七0經。多 數是關於念──三念、五念、六念;信──四不壞淨;布施;戒。 [P785] 二、「弟子所說」部分,編入『增支部』的,有五五七•五五九(合為『增支部』的九•37 ),五六0(九•170),五六三(三•74),五六四(四•159),五六五(四•194),四九二( 四•178),四九四(四•41),四九五(五•168),四九七(五•167 ),四九九(九•26),五 四六(二•四•6),五四七(二•四•7 ),五四九(一0•26),五五0(六•26)──共 一五經。

  三、「菩提分法」中,屬於「力」的,共一八經:六六一(二•二•1 ),六六九(四•32 ),六七三(五•13),六七五(五•15),六七七──六七八(五•l),六八0(五•2) ,六八一(五•5),六八五(五•7),六八六──六八七(六•64),六八八──六九0( 七•3),六九二──六九三(八•27 ),六九四──六九六(八•28)。屬於「道支」的,共 九經:七五八(三•62),七六七(五•52),七七一──七七四(一0•117),七八二(一0 •134……154),七八七(一0•103 ),七八八(一0•104 )。屬於「學」的,共一0經:八一六 (三•89),八一九(三•87),八二0──八二一(三•85 86),八二三(三•84 )八二七 (三•82),八二八(三•81),八二九(三•83),八三0(三•90) ,八三二(八•88)。三 類合計,共三七經。──此外分見於各部的,不多。

  佛法根本──「相應修多羅」,一向有「數法」的特色,如五蘊、六處、十二緣起、四食、 [P786] 四諦、六界(三界、十八界等)、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 三學、四證淨(四沙門果)等。在「弟子所說」,尤其是「如來所說」,特重於信──四不壞淨 ,念──三念、五念、六念,布施,戒行──十善十不善,更有種種數法的類集。在『雜阿含經 』中,「力」已不限於「五力」,而是「二力」……「十力」的類集。在「中阿含」(對內), 「長阿含」(對外)集成後,佛弟子(集經者)又以「如來所說」(弟子所說)為主,釆錄「菩 提分法」的部分數法(還有『中阿含經』的「七法品」,以八法為主的「未曾有法品」等),依 增一法而集成「增壹阿含」,這是明確無疑的。當然,更釆集有當時傳誦的其他佛說(或弟子說 )。上面說,「增壹阿含」依於『如是語』、『本事經』,而『如是語』與『本事經』,也就是 依「如來所說」而集成的。二本所同的(一)無明蓋,(二)愛結,(三)生死眾多,實是「如 來所說」「生死眾多」一段的綜略(8)(『相應部』集為一五「無始相應」)。所引「生死眾多」 一經,正與『雜阿含經』九四七經相合(9)。「如來所說」,與「菩提分法」相近,而重於信、念 、施、戒,重於在家信眾的教化;所以古人說:「增一是勸化人所習」(10)。這一特質,依世間善 行──信、念、施、戒、慈心、福德、自利利他,而導入出世法,正是大乘的重要部分。古人將 「弟子所說」,「如來所說」,分為「聲聞乘相應語」,「獨覺乘相應語」(指「大迦葉」部分 ),「如來乘相應語」(11)。這雖是後代的解說,而以「如來所說」(除「迦葉」部分)為「如來 [P787] 乘相應語」,暗示了這一部分與大乘的關係。

  
註【83-001】『雜阿含經』卷二一(大正二•一五二下)。『相應部』「質多相應」(南傳一五•四五三──四五六)。
註【83-002】『增壹阿含經』卷四二(大正二•七七八中──七八0上)。『增支部』「十集」(南傳二二上•二七二── 二八七)。
註【83-003】『摩訶僧祇律』卷二三(大正二二•四一七上)。『小部』『小誦』(南傳二三•二──三)。
註【83-004】『雜阿含經』卷三二•九一二經,也與『增支部』「十集」九一經相同。
註【83-005】『雜阿含經』九一七──九一九經,與『增支部』「三集」一三七──一三九經相合。『增支部』「九 集」的二二經,就是上三經的總合。
註【83-006】『增支部』沒有這一經,『增壹阿含經』別譯,『七處三觀經』 (即『雜經四十四篇』)中(三九經) 有(大正二•八八一中)。
註【83-007】與『七處三觀經』(四一經)同(大正二•八八一中)。
註【83-008】『雜阿含經』九三七──九五六經,多數說「無明所蓋,愛繫其頸,長夜輪轉,不知生死本際」(大正 二•二四0中──二四三下)。
註【83-009】『雜阿含經』卷三四(大正二•二四二上──中)。
註【83-010】『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0三下)。 [P788]
註【83-011】『瑜伽師地論』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

  

第四節 結說

  經上來的比對研究,「四阿含」(「四部」)的成立,可得到幾點明確的認識。1.佛法的結 集,起初是「修多羅」,次為「祇夜」、「記說」──「弟子所說」、「如來所說」。這三部分 ,為組成「雜阿含」(起初應泛稱「相應教」)的組成部分。「弟子所說」與「如來所說」,是 附編於「蘊」、「處」、「因緣」、「菩提分法」──四類以下的。這是第一結集階段。在「雜 阿含」三部分的集成過程中,集成以後,都可能因經文的傳出而編入,文句也逐漸長起來了。佛 教界稟承佛法的宗本──「修多羅」,經「弟子所說」的學風,而展開法義的分別、抉擇、闡發 、論定,形成了好多經典。結集者結集起來,就是「中阿含」;這是以僧伽、比丘為重的,對內 的。將分別抉擇的成果,對外道、婆羅門,而表揚佛是正等覺者,法是善說者,適應天、魔、梵 ──世俗的宗教意識,與「祇夜」精神相呼應的,集為「長阿含」。「雜」、「中」、「長」, 依文句的長短而得名。以(弟子所說)「如來所說」為主,以增一法而進行類集,『如是語』與 『本事經』的形成,成為「九分教」之一,還在「中」、「長」──二部成立以前。但為了便於 誦持,著重於一般信眾的教化,廢去「傳說」及「重頌」的形式,而進行擴大的「增壹阿含」的 [P789] 編集,應該比「長阿含」更遲一些。以「雜阿含」為本而次第形成四部阿含,『瑜伽師地論』的 傳說,不失為正確的說明!近代的研究者,過分重視巴利文Pa^li;依巴利文聖典,不能發見 四部阿含集成的真相。即使以「雜阿含」的原形為最古,而不能理解為三部分(「修多羅」、「 祇夜」、「記說」)的合成;不知三部分的特性,與三部阿含形成的關係,也就不能理解依「雜 阿含」而次第形成四部的過程。次第成立與三部分的關係,試列表如下:

圖片
  雜─┬─修多羅─────────┐
      ├─祇夜--------------------│-----+
      │        ┌─弟子所說───┤     |
      └─記說─┤                │     |
                └─如來所說------│-----|---+
                        (新增)─┘-中--+   |
                            (新增)----長---+
                               (新增)----增一

  2. 漢譯四阿含與巴利四部,比對起來,發見一項重要的差別,這是與文字無關的。漢譯,特 別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是立新而不廢古的。這如『雜阿含經』的一部分,編入「 中阿含」與「增壹阿含」;『中阿含經』的一部分,編入「長阿含」與「增壹阿含」。雖編入新 [P790] 的部類,而仍保持舊有的部分。所以漢譯的聖典,比對巴利文典,覺得重複的極多。巴利的四部 ,是經過銅鍱部嚴密編纂的。經文的數目太多,四部間不可能沒有重複;但多數是編入『中部』 、『長部』與『增支部』的,在『相應部』與『中部』中,不再保留,所以重複的較少。這是漢 巴聖典(說一切有部與銅鍱部等)再編定時,彼此方法的根本不同。如沒有漢譯的,說一切有部 的『雜阿含經』、『中阿含經』,沒有說一切有部的傳說,對於四部阿含的次第形成,是不可能 明了的。由於立新而不廢舊,所以儘管有增附的新成分,而在四部阿含成立的研究上,不失為第 一流的資料!

  3.「四阿含」與「九分教」,都是次第形成的。先有「雜阿含」(就是「修多羅」等三分的 總和),而後「中」、「長」、「增一」成立,總為「四部阿含」。先有「修多羅」、「祇夜」 、「記說」三分,而後有其餘的各分,總為「九分教」。「四阿含」與「九分教」,是平行而同 時開展成立的。如概括的說,先有「四阿含」,或先有「九分教」,都是與事實不合的。雖然「 九分教」的全體成立,比「四部阿含」的全部完成要早些,但這決非如一般所設想的,先有「九 分教」,然後依之組成「四部阿含」的意思。

  律藏與經藏的集成,已經分別說明。經與律,固然由經師與律師,分別集成,然在同一佛教 中,也自有相關相似的情形。從「九分教」說:這是經師的組合,本為「法」的分類,然在律的 [P791] 次第成立中,也有部分的共同。如律的原始結集,「波羅提木叉」,是長行,是被稱為「修多羅 」的。有關僧伽的一般規制,起初集為「隨順法偈」,與「祇夜」相當。這部分,起初附於「波 羅提木叉」,後來才獨立成為摩得勒伽。「波羅提木叉分別」──「經分別」,與「記說」相當 。「毘尼有五事答」,「毘尼有五事記」(1),不正是「波羅提木叉」的「記說」嗎?這初三分的 開展,律部與經法完全一致。律部的性質,與經法不同,不可能與「九分教」的次第完全相順。 然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律,有『尼陀那』與『目得迦』,也與「十二分教」中,「 因緣」與「本事」──前後次第相同。

  四部阿含」,是以「相應教」為本的;相應也稱為「雜」。依相應教而次第集成的,是「 中阿含」與「長阿含」;「相應教」也就對「中」、「長」而稱為「雜阿含」。這一集成的情形 ,與律部的從「摩得勒伽」而類集為「犍度」,非常一致。起初,「摩得勒伽」總稱為「雜誦」 (頌):從此類集而成的,說一切有部名為「七法」、「八法」,銅鍱部Ta^mras/a^t!i^ya 名為「大品」、「小品」(與「長」、「中」相同)。「雜誦」的部份,名為「雜事」。至於契 經的,依增一法而集成「增壹阿含」,也與律部的別立「增一部」一樣。(四部)經典的集成在 前,律的次第集成,幾乎都是隨從集經者的方式。這點,我在『印度之佛教』(五五──五六)早就 指出了: [P792] 「演相應教為四含,與律典之更張,頗見一致。律則以雜跋渠為本……集為諸犍度,別立 為七法、八法,或大品、小品,仍名其遺餘者為雜事。法則以相應教為本……演為長含、 中含,而名其本教為雜含。阿含之有增一,亦猶毘奈耶之有增一也」。

  
註【84-001】『四分律』卷五九(大正二二•一00四中)。『摩訶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二中)。 [P793]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